首页 > 文章中心 > 航天文化精神

航天文化精神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航天文化精神

航天文化精神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2―0065―01

一、积极挖掘各种航天资源,让幼儿感悟航天魅力

1. 调动人力资源。改变以往只局限于教师生成、建构、实施课程的观念,将目光投向相关人员,积极挖掘和利用人力资源,服务于“航天”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观和评价观上将调动所有与课程有关的专家、W者,让家长、教师、幼儿、航天工作者均来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评价。激活所有可利用的人力资源,不同的年龄班可以灵活利用这些人力资源,生成相应的主题活动。

2. 组织实地参观。幼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感知觉的发展需要幼儿通过亲身参与活动,主动参与观察、分析、整理、总结等过程获得发展。幼儿园应克服一切困难,根据“航天”课程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发射场、问天阁、场史馆等),增强幼儿对航天城的认识。

3. 捕捉热点资源。航天事业作为举世瞩目的一项伟大事业,备受人们关注。我们从不错过这样的教育契机,总是及时将其作为最好的“航天”课程让幼儿进行观摩,幼儿的爱国情结油然而生。

二、以课程背景为依托,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1. 特色活动。教育者要将一切视点放在幼儿身上,倾听幼儿的心声,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将幼儿的生活实践和航天文化环境相结合,并将这些资源进行挖掘、筛选、整理,设计出适合幼儿特点的特色活动。

2. 主题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从小认识自己生活的航天城的自然、航天文化、环境,使幼儿真实地感受到自己与航天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培植幼儿对航天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爱家乡的情感。帮助幼儿通过观察、感受、实践操作等来正视航天文化的价值。

3. 故事讲述。教育者要为幼儿创造一切机会让幼儿通过语言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让幼儿利用语言表达感受、见解、愿望,倾诉自己的感情。航天文化内容能丰富幼儿的语言环境,增长幼儿的见识,扩大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三、以内涵挖掘为基点,体现航天特色

1. 在学科教学中挖掘航天课程资源。由教研组落实渗透航天科技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求教师将相关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艺术领域活动《我设计的火箭》、科学领域中的《飞起来了》等等都属于航天特色的课程。

2. 构建主题网络,自主开展航天课程。对于航天特色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选择建构主题网络,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班级建构具有多样化、生活化和本土化的活动内容。

四、以园为本,提升航天文化

1. 以幼儿园为本,创设体现园本特色的精神文化。“以园为本”的目的在于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和办园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及思想也一定是幼儿园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而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追求。航天城的幼教是伴随着航天城一起成长起来的,航天文化价值,就是幼儿园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

2. 以幼儿为本,创设充满童趣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以幼儿为本,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幼儿可以将自己的建议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交流,从中学习社会交往;环境的创设尽可能满足幼儿对自然的向往,不管是材料的投放还是活动室的布置都要注意这个问题;应该让孩子参与环境创设,让他们有主人翁感。

3. 以教师为本创设人文关怀的制度文化。制度是园文化建设的产物,是对行为的一种约束,一种规范。在制定规章制度中,可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把航天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精神境界。

五、以多元化活动为途径,提升幼儿、教师文化素养

航天文化精神范文第2篇

摘要:校企合作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来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校企合作能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企业保持一致,实现了校企的双赢,促进了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和提高。

关键词 :合作 创新 产业需要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以省级示范建设为契机,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根植航天,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框架下,加强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建设,并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有了一定的创新,对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依托企业背景,准确办学定位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航天系统高职院校,隶属于中国航天第七院,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学院将航天文化理念与教育理念有机融合、提炼,形成了“文行忠信,严慎细实”的八字校训;在高职教育的探索实践中,确立了“以人为本,学以致用,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了“立足航天,面向军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认知、高技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打造航天特色品牌高职学院”的办学定位。学院按照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方向,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在四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第一,在办学模式上,充分依托航天优势资源,传承航天优秀文化,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了“根植航天,校企一体”的特色。

第二,在专业上,立足航天,面向国防军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突出机械、电子类重点专业,发展汽车、计算机、管理、艺术类优势专业。

第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推行“校企一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在培养目标上,造就一支作风优良、技艺精湛、善打硬仗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坚持就业导向,强调学以致用,注重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持续拓展能力。

二、共享校企资源,共建教师队伍

学院发挥航天行业办学、校企一体的优势,深化校企之间的交流,在中国航天第七院的统一部署下,实现校企人力资源共享、互通、统管,实施了学院教师和航天企业技术人员对流,实现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每年学院派遣部分专业课教师到航天企业生产一线实习、动手操作,或安排专业课教师到航天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挂职锻炼。同时,学院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航天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在企业的应用研究能力。截至目前,已有78名专业课教师到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所属企业接受了专业技能培训,16名教师与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技术管理骨干实现了对流,有21名教师既作为专业教师承担相应的专业教学任务,又作为生产技术人员承担产品开发、工艺制定、零件加工等生产技术工作。目前,学院已从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聘请了135名兼职教师,基本形成了每门实践技能课程均有一线高技能人才讲授或指导的机制,对提高学院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

把“现代班组”建设引入学院,使专业教学团队管理与航天企业管理同轨。学院根据中国航天第七院“现代班组”建设要求制定《现代班组管理办法》和《现代班组考核标准》,考核教学班组(团队)的教学教研任务、基础管理、安全管理、现场管理、民主管理和班组文化,年底评选“金牌班组”“银牌班组”“铜牌班组”,奖优罚劣。学院电子工程系电子实习实训教学团队被评为“金牌班组”。

三、共育校企文化,提高职业素养

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秉承航天文化传统,将航天企业“严慎细实”的精神写入校训,将航天文化教育贯穿职业素质教育,着力培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具有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技能人才。学院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引入航天文化元素,将航天概论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举办航天科技知识与航天文化专题讲座,每年10月8日举办“航天日”活动,结合航天重大成就举行庆祝和学习讨论活动等,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理实一体”教学,创新培养模式

学院根据专业优势和企业特点,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1.“三段”式教学

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段在校内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基础技能训练,第二段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第三段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2.“工学交替”式教学

学院汽车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边学习边实习,学习与在企业实习交替进行。按照高职专科三年制学制,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按“1+0.5+0.5+0.5+0.5”进行,即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第三学期到企业实习,第四学期又回到校内学习,第五学期在校内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到企业实习,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

3.“课程接轨”式教学

学院与成都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机电专业预开发班”,结合成都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来的人才岗位需求状况,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实行“1+1.5+0.5”课程教学模式:第一学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四、五学期由一汽大众培训中心与学院共同设置理论课程,由学院教师和一汽大众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授课,专业实训全部在大众公司实际生产现场或培训中心完成,第六学期在一汽大众具体岗位上顶岗实习。

4.“订单培养”式教学

学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各企业、成都三叠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对专业和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共同组织学生开展实境训练,企业直接参与对学生的考核、选拔。近年来,学院开办了多个以行业、企业冠名的订单培养班,如“航天机械制造班”“大飞机班”“国际一汽物流班”“吉利班”“新希望班”等。

五、学生竞争力强,就业成效显著

学生参加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参加《英语写作大赛》获省级一等奖,参加第五届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建筑信息模型大赛总决赛获国家级团队全能三等奖,参加四川省信息化设计竞赛获省级一等奖,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获国家级三等奖,参加第六届全国美育成果展获学生组特等奖;参加全国ITAT技能大赛获三等奖13项,参加全国首届高职高专院校物流技能竞赛获四川赛区总决赛二等奖,学院管理工程系获国防科工委“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学生舞蹈《航天魂》获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非艺术类比赛三等奖。

校企合作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情况好。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用人单位一致反映学院毕业生“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评价称职率超过95%。尤其是机械类、电子类学生深受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欢迎,如成都一汽大众公司2010年一次性在学院录取了800余名学生,2014年提前预订了学院2015年的毕业生1000余人。2008年、2012年,学院获得“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航天文化精神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天文教育 人文素养 渗透和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天文属于自然科学,是“求真”,是对宇宙天体及其运行规律的研究和认识。人文是“求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的追求。科学注重逻辑,给人以严谨,人文则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若忽视人文教育,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被抑制,人的气质就难以高雅,人的同情心、审美感、道德感就会缺失。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们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可用来杀人”。为了保证科学这个工具被正确使用,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在天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形成热爱生活、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大有益处,在人文精神熏陶下成长的学生今后应用科学知识时,就会进行政治的、法律的、伦理的、生态的思考,他们的行为就会符合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天文教育发展迅速,许多学校配备了各种天文观测设备,天文观测已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但大多数学校的天文教育仅在天象观测、普及天文知识这一层面上游弋,而缺少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其实,在天文学中蕴藏深刻的人文内涵。那么,中小学天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可通过哪些途径来实施?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天文教育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 挖掘天文活动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1.1 将天文与文学、哲学合理自然地整合

我国的许多歌赋诗词、哲学思想都与天文密切相关,在天文活动中融入文学和哲学,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在中秋夜,可以通过开展咏诗赏月活动,将天文和我国的中秋文化融合起来;在野外观测时,让学生一边卧看牵牛织女星、欣赏银河,一边朗诵有关银河的诗词,将天文观测和经典诵读融合,星空之美和我国古典文学之美融合,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积淀文化底蕴。

宇宙以无比宽大的胸襟,包容了一切,也包容着我们每一个人。仰望星空,让学生联想宇宙之大,自身之渺小,从而勉励学生要心胸宽广,有所包容。了解星空运行规律后,让学生谈论对《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解,使学生懂得星空的运行是如此的刚健而有规律,世间万物无能阻挡它的运作,于是勉励人们效法天宇,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饶。通过这样的情景体验,不仅使学生领略到星空的美丽,更能使学生感悟到深邃浩渺的星空中蕴藏着的人类思想的美丽。

1.2 从神话传说中挖掘人文教育内涵

神话传说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天文中的神话传说俯拾皆是,如我国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天狗食月以及西方的88个星座的由来、天空之神宙斯等。将这些神话渗透到天文理论学习和观测活动中,不仅能愉悦学生的精神,还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比如观测昴星团时给学生讲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话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观测天蝎座和猎户座时,引用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诗句,讲述帝王喾的两个儿子阏伯和实沈互不和睦的传说,使学生懂得珍惜友谊、亲情。学习和辨认星座时,让学生查找各种星座的希腊神话,感受与人同形同性的希腊神灵带给大家的欢悦之情,了解希腊神话和我国神话的差异以及希腊神话所凸显出来的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

1.3 从天文发展史中挖掘人文教育内涵

科学史家萨顿说过:“把科学同人文主义结合起来,科学史是两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在天文发展史中有众多探索者的事迹都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他们有的热爱祖国,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有的互助合作,真诚宽容;有的身残志坚,用短暂的生命解读无限的宇宙。在天文活动中巧妙地插入对天文学家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的介绍,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促使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另外,我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每当神舟号飞船、天宫号目标飞行器、嫦娥号探测器发射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发射的现场直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 营造人文环境,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和谐良好的人文环境具有润物无声的熏陶功能和激励功能。我们可以把天文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挖掘出来,使之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例如,在天文活动室张贴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画像、学生书写的天文诗词和天文学家的格言,在校园中建造大型的日晷、圭表等天文测量仪器,在学校的宣传窗中定期展出学生天文活动的照片。

在加强自然环境人文化布置的同时,还可以在天文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表现和发展自己的温馨环境,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建立自信心和荣誉感。比如,把学生的天文小制作、天文手抄报、小论文、观测记录和日记等通过各种途径展示出来。

在这种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感染下,学生的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价值判断等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懂得尊重、懂得理解、懂得宽容与合作,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

3 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必须增强自身的人文底蕴。作为中小学天文指导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天文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才能用自己的个性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那么,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是读书,读书能造就完善的人格。理科教师应多读些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方面的书籍,尤其是要加强经典阅读,在读书中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哲理、体会人生价值。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了,指导学生开展天文活动时,就会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

总之,中小学天文指导教师只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用心挖掘天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活动中将天文和人文自然地融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必定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和精神动力,为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航天文化精神范文第4篇

这种适合做“私人定制”款的微小卫星拥有重量轻、体积小、生产和发射成本低等优势,还可以进一步组网,以分布式的星座形成“虚拟大卫星”。这些特点造就了“微小卫星+”模式下展开的商业蓝海,国内外希望能够发射“微小卫星”的人不在少数。

“钢铁侠”马斯克的Space x公司计划发射4000颗微小卫星,开启狮子星座计划,“组团”打造全球免费Wi-Fi系统。此外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以及以及亚马逊前CEO杰夫・贝佐斯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被认为是和Space x齐头并进的三大巨头。其中,维珍和高通投资了OneWeb,布局968颗微小卫星。

相较于国外巨头之间的风起云涌的“军备竞赛”,中国国家队“包办”了高大上的北斗导航卫星,民营太空创业则给各路资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从公司到大学、个人,微小卫星升空或计划发射的消息间或见诸报端。直到中国第一颗民间娱乐卫星“微星一号”走入人们的视野,微小卫星商业化运作模式逐渐清晰。

“微星一号”由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5年5月份筹备,7月份签署了搭载发射的服务协议,是“微星计划”的第一颗卫星。“微星一号”重约50公斤,携带4颗CubeSat(立方体卫星),形成微纳卫星集群,今年2月已经完成样星制作,目前进入到产品众筹和创意征集阶段,计划于12月发射。

“开始有风口的感觉”

时间拨回2010年,上海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创客空间“新车间”,彼时创客还是一个小众概念,开始是一群极客聚集,他们讨论着科技行业内最新的概念和技术。在这群人中,有一个从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他惊讶地发现这些创客眼里最牛的居然不是当时火遍全球的乔布斯,而是一个叫马斯克的科技狂人。

创客口中颠覆了航天业的马斯克让这个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待了5年的年轻人感到震撼,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航天正是巅峰,排名世界第三,包括高铁在内的其他所有行业都赶不上中国航天的风头。

回到北京,这个叫作谢涛的80后开始琢磨到底是怎样的力量让“不到一千人的SPace x,干了我们举国体制干的事情”。成为马斯克的“死忠粉”后,谢涛在网上翻查着关于马斯克的一切蛛丝马迹,渐渐发现太空探索和资本的结合似乎能够解释“马斯克一个人战胜中美俄”的神话。然而谢涛周围的人似乎无法和他产生共鸣,“不知道马斯克,也不知道Space x”,体制内仍按照老一套在做,谢涛隐约觉得骤变将至,创业的种子开始在他的心理萌芽。

谢涛的预感是正确的,2014年国务院60号文件,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这被普遍解读为为民间资本进入卫星产业扫清了政策障碍,极大推动了私人公司进军太空领域的热潮。

市场同样印证了他的判断,在今天的创业圈中可以看到,一大批航天界几才投身航天领域,大量民营航天企业捅现,没有人再怀疑太空探索和资本的结合将成为太空探索大放异彩的机遇。正是在这种风起云涌的大环境下,谢涛隐约发现民间卫星“开始有风口的感觉”。

2015年,谢涛成为了创客们眼中的明星,不再是体制内的一员,此时谢涛名片上印的是: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是的,这个5年前就被点燃了的年轻人创业了,用谢涛的话说,就是要“用互联网思维玩儿卫星,在中国开启个人卫星时代。”

拥有自己的个人卫星在谢涛看来并不是遥远的神话,“上世纪一台计算机比火箭或卫星的成本还要高,但不断有创业公司加入电脑的投产.电脑成本不断降低。1969年人类对太空的畅想、愿景都非常远,那时候人们觉得到今天人类应该很容易到达太空,比如我们现在应该是在太空空间站上约个采访。”

事实上,2010年至今,微小卫星已经占到世界全年发射航天器的40%至50%,而在微小卫星中,10公斤以内的又占了40%。从资本到政策,微小卫星商业化的道路越来越明朗。

谢涛看到了这片蓝海,一头扎进微小卫星行业,他试图用“互联网+微小卫星”的思路切入商业太空探索领域,主攻方向为“微小卫星任务设计与创新应用”,并开启了“微星计划”。

高科技的卫星行业历来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集合了最尖端的技术,而民营企业对航天产业的核心技术涉足有限,加上高管制和高壁垒,想在卫星行业创业并非易事。谢涛和他的团队怎样才能放出他们的卫星呢?

将一颗微小卫星送上太空需要几步?

首先,要让微小卫星的商业模式得到认可,换句话说,要把民间卫星这个概念卖出去。细数谢涛创业前的履历,你会发现从技术层面到商业化运作对他来说都不陌生。

从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谢涛进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从事航天技术应用推广,军民两用研究与航天文创产业,一干就是十年。其间他曾投入到探月工程的管理、协调工作,是国内第一颗深空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的全程见证人。这让他熟悉了卫星的预研、立项、研制及发射等全生命过程,熟知航天系统内各研究院所的优势资源的谢涛“有底气”去做微小卫星领域的创业。

此外,谢涛还参与了多个航天产品商业化案例。他对《时间线》记者表示,航天产品的商业化例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摄像头、尿不湿、碳纤维自行车、GPS,这些本来在航天领域军方用的东西都被用来服务国计民生。谢涛在商业化方面经验丰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研究将火箭的发动机运用到新疆至北京的输油管道的高速泵:“一分钟一万转,转化成输油泵,一条管线节省了几十亿。”

除了技术性的工作,谢涛也做过航天文化的推广和科普,他甚至做过一套科幻动画片。从技术到商业和文化思维,这些工作为他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打磨,成为创业的前奏曲。

“九天微星其实是我的第二次创业了,第一次创业做的是文化创意。”谢涛告诉《时间线》,“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开始重新杀回航天,带着互联网思路和文化的玩法,改变大家对卫星的认识。我们要做的是对太空创业进行文化铺垫、培育市场。”

谢涛的第一次创业发生在2014年初,从体制内辞职后便加入北京九天飞扬文化发展中心,当年实现该公司业绩增长5倍;2015年创立九天微星,实现二次创业。

真正让谢涛的微星计划受到媒体热捧的,是2015年末举办的一场全国性的创客大赛,在比赛现场,他展示了开源卫星的雏形,一个10×10×20cm的金属立方体,却囊括了很多传感器、微控制器,以及融合了不同功能的应用软件,可供创客在其中做太空农业、太空生物医药实验等。更重要的是,谢涛借机阐述了他的商业理念――将“微星一号”打造成一个IP,围绕这个IP做社群,加入互联网思维,卖的是粉丝经济。

“微星一号”吸的第一批粉来自教育产业。今年12月发射的是“少年星”,也叫“课桌上的卫星”。九天微星将在全国的青少年中征集创意,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拼装卫星。这颗星能干什么需要靠孩子们发挥创造力,它可以为非洲的儿童找水,观察南北极冰川变化、珍稀动物迁徙,或是在太空中种一颗豆子

谢涛对《时间线》表示:“还有很多玩法,用户通过手机,控制拍摄自己想要区域的图像,通过卫星上的6个方向的网络摄像头,让用户实时看到太空的景色;当卫星飞过地球某个地方时,调出自己照片,和地球玩一次自拍。太空自拍通过众筹实现,每张照片可能仅仅需要100元。”

用互联网思维“玩儿卫星”,硬科技实力仍是关键。“微星一号”除了高分辨率相机,还搭载了激光发射器、网络摄像头、纳米卫星等设备,这些都是以往商业卫星不会搭载的东西,九天微星希望以此完成对大众卫星应用领域的布局。

有了过硬的科技实力和吸引人的商业模式,谢涛带着他的团队奔波在全国各地众多演讲和会议现场之余,还需打通创业初始阶段最重要的环节――资金。

九天微星在2015年已完成500万的种子轮,今年6月确定拿到中科院西科天使基金千万级别的天使轮(其中包括资金投资和中科院的技术转让),12月第一颗卫星也将确定搭载国内民营火箭发射,一切都在顺利进行着。“微星一号”的制作成本和发射成本均在百万级,发射搭上直播浪潮,将通过网络直播发射过程。

“卫星的发射机会很难找。”谢涛告诉记者,“很多火箭不太愿意做搭载,因为它的发射状态很早就定了。我们这次刚好找到一个有空位的火箭,搭了个‘顺风车’,也算是‘共享经济’吧。”

回忆起创业过程,谢涛显得很是平静,只是轻描淡写提起:“有一次我坐飞机到另一个城市,手舞足蹈对着投资人说了半天怎么放卫星,投资人却觉得我是个疯子。”的确,和其他的行业不同,高科技产业给人以天然的冰冷感,想要破除这种冰冷感,就得从文化体验上下手。

不做“太空界的小米”了

刚开始的时候,九天微星打出的标语是“做太空界的小米”,而现在则改成了“太空探索独角兽”,透露出的野心可见一斑。在“少年星”顺利筹备的当下,接下来的“娱乐星”、“产业星”、“通讯星”的构想也渐渐浮出水面。

诚然,仅仅做“小米”不是眼前这位痴迷“航天博弈论”的CEO想要的,他说他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这个大学期间就从北京骑行到上海,用2千多公里证明了自己冒险精神的人,怎会甘心将自己的梦想囿于地球。

航天文化精神范文第5篇

飞亚达乃中国航天专用腕表

中国航天从创建至今短短60年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卓越成就。从老一辈的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先生,到智勇兼备的新一代后来者;从东方红一号的“一飞冲天”,到最近发射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五号”;每一步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于探索太空的执着与智慧。

而对于浩瀚无垠的宇宙来说,时间记录的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短暂的瞬间;而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却让这些瞬间格外精彩。从2003年至今,是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的距离,是第一次进入太空到不断进取的历程,更是一段有关探索和梦想的传奇。

日前,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完成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牵手”。相信不少人已经关注到了两位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左手臂太空服外佩戴的那枚腕表,这就是此次中国航天员的专用腕表。2003年,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任务起,飞亚达开始为中国航天员们提供专业计时腕表;历经其后的神舟六号凯旋、神舟七号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神舟八号,以及神舟九号、十号载人交会对接天宫一号……一路走来,飞亚达航天系列腕表始终伴随中国航天员执行地面训练和太空飞行任务,见证了历史。而其无论是制表技艺的追求极致,还是未知领域的探索,这种一如既往,不断进取的严谨精神,也被历史所见证。

最早进入太空的两大腕表品牌

泰格豪雅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瑞士腕表品牌,1962年2月20日,泰格豪雅2915A计时秒表伴随美国宇航员约翰・格莱恩驾驶“友谊7号”宇宙飞船成功升空,绕地球飞行整整三周。紧跟其后的是百年灵,1962年5月24日,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卡彭特驾驶“极光7号”太空舱成功环绕地球飞行三圈,他当时佩戴的是一枚配备24小时刻度的百年灵航空计时腕表Navitimer,能轻松辨认白天和黑夜,这款征服太空的先锋时计随后成为百年灵标准表款,被命名为宇航员腕表Cosmonaute。

欧米茄坚持几十年航天腕表研发

欧米茄与太空探索的联系始于1962年,当时,包括瓦尔特・M・施拉和戈尔登・G・库勃在内的一批宇航员私人购入了欧米茄第二代超霸腕表CK2998,将其作为他们最初的飞行腕表,以用于即将到来的“水星”计划。最终,在“水星”计划-大力神8号任务 中,施拉佩戴着欧米茄超霸腕表登上西格码7号飞船, 这枚腕表也成为欧米茄首款进入太空的超霸腕表。

1964年9月,斯雷顿在一则内部备忘中陈述了关于“一款高度耐用且精确的计时器以用于‘双子星’和‘阿波罗’飞行任务”的需要。此项任务交由工程师詹姆斯・罗根执行。一份关于计时腕表的“报价邀请函”被他分别发送至数家厂商。欧米茄提供并递送了三款欧米茄超霸腕表ST105.003。随后进行的测试则是专门为检测腕表耐破坏程度而设计。腕表要经受为期两天的高温测试 (71至93摄氏度),再被冷冻至零下18摄氏度。接着,它们被放置于93摄氏度的真空室内,并在加热到70摄氏度后立即冷冻至零下18摄氏度,此项流程并非进行一次,而是快速循环15次!当这些测试结束后,腕表将通过撞击测试:承受6次来自不同方向的40g撞击力。而后,腕表要历经高压和低压,93%的相对湿度环境,强腐蚀性100%氧气环境,130分贝噪音环境,最后以8.8g的平均加速度振动。最终,仅有一款腕表“存活”了下来:欧米茄超霸腕表。1965年6月3日,爱德华・怀特在执行“双子星”4号航空任务时,佩戴超霸腕表完成了美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

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阿波罗13号在太空遭遇意外,服务舱上的一个储氧箱爆炸,舱内部分仪器损坏的危急情况下,航天员们采用一只欧米茄超霸腕表,确保了14秒的纠正轨道作业精准无误,成为航天员们最终平安回到地球中最关键的一环。超过45年的时间里,欧米茄超霸腕表执行了难以计数的航空任务,并始终保持着其飞行认证,追随者众多。欧米茄超霸腕表无疑成为了一款终极太空腕表。

与遨游太空相关电影的腕表们

众多科幻电影中,腕表的植入同样成就了太空梦。在好莱坞科幻惊悚电影 《地心引力》 中,乔治・克鲁尼饰演的是一位宇航员,在太空中执行任务时,他佩戴的就是欧米茄超霸专业计时表。超霸计时表在电影中的亮相堪称本色出演,这款腕表是1965年以来美国宇航局惟一认证的可参与载人太空飞行任务的计时表。还有多年来,汉米尔顿腕表从斯坦利・库布里克超具未来感的 《2001太空漫游》 到 《星际穿越》 和 《火星救援》 中的露出。其中,《2001:太空漫游》中的那一款,是特别为影片而设计。汉米尔顿腕表公司受委托设计了这款特别的多时区手表。汉米尔顿从未想过将其投放市场上,因为当时来说过于复杂。2006年,也就是这部电影上映后30年,汉米尔顿终于制作了一个重新演绎这款特别腕表的限量版本。而在 《火星救援》 中,可靠的计时功能对于影片主角――科学家马克・瓦特尼 (马特・达蒙,Matt Damon) 非常重要,瓦特尼的每一秒都无比重要,时间就意味着生存,而能够配合如此具有挑战性角色的表款无疑是汉米尔顿卡其深潜腕表。

本刊专访

无惧挑战 腕表未来将去火星

日前,泰格豪雅(TAG Heuer)为助力中国航天事业,值此我国航天创建60周年之际,于天津地标性建筑银河国际购物中心开启一场勇气与智慧的文化展览:征梦太空,挑战未知。关于火星探测这个话题,三位受访者从不同视角来号召新一代年轻先锋一同参与到火星征名活动当中助力中国航天事业,与泰格豪雅携手无惧挑战,成就自我。

Q=《北京青年》周刊

P=泰格豪雅大中华区总经理潘锦基

Y=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叶顾问

L=泰格豪雅品牌大使李易峰

Q:泰格豪雅赞助中国在全球范围为火星探测工程取名及设计图案的活动,有怎样深刻的意义?

P:首先非常荣幸成为中国宇航局第一个非国产腕表品牌的合作对象。之前听专家介绍,我们觉得中国探索太空很不一样,中国将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将一步实现“绕、着、巡”,这是以前美国、俄罗斯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所没有的。而泰格豪雅从1962年至今一直关注与支持人类探索太空事业,此次更希望用行动号召新一代年轻先锋一同参与到火星征名活动当中助力中国航天事业,与泰格豪雅携手无惧挑战,成就自我。

Q:中国国家航天局是基于怎样的考量选择了与泰格豪雅合作?

Y:1962年2月20日,美国宇航员约翰・格莱恩进入太空时手上戴着的正是来自泰格豪雅的2915A计时秒表。这段历史证明:泰格豪雅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瑞士腕表品牌。其传奇腕表2915A计时秒表,伴随“友谊7号”宇宙飞船成功升空,绕地球飞行整整三周。从此,就与全球航天事业结下不解之缘。2012年5月,泰格豪雅随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公司访问国际空间站,验证了其自制Calibre 1887机芯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腕表。2016年泰格豪雅成为瑞士太空系统零重力飞行计划合作伙伴。为什么我们能合作,因为时隔半个多世纪,泰格豪雅仍在关注着人类的航空事业,支持着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再者,火星探测是航空事业最宏伟目标,也是时下热点,与泰格豪雅的探寻精神不谋而合。

Q:您如何看待“无惧挑战,成就自我”?

Y:太空有很多未知的谜团等着我们去解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无止境的,20世纪60年代至今,人类共实施了45次火星探测任务。与其他深空探测活动一样,火星探测充满了风险。其中,成功的23次,约近一半的探索失败,但不是因为失败人类就放弃了,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持续探寻太空的奥秘,这点表达了无惧挑战,只有无惧挑战才可能有所成就,坚持才有机会。

L:无惧挑战,成就自我是泰格豪雅的品牌宣言也是中国航天人所坚持的信念,更是我的人生箴言!就像拍戏中第一次遇到吊威亚时,可以找替身,我慎重考虑后还是决定自己上,上去的那一秒肯定有恐惧,但是经历后觉得有成就感,因为我战胜了自己!

Q:什么是“火星探测”?探索有哪些难点?

Y:火星探测最早是前苏联1960年,中国是在2010年启动深空探测工程论证,今年1月,火星探测任务获得国家层面批复,正式转入工程研制。探测器研究火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绕火星轨道上,类似于人造地球卫星,观察和测量火星的情况,其中包括对绕火星轨道环境的测量和对火星的成像观测;另一种是着陆到火星表面,对火星表面的地质地貌和物质组成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测量。

2011年中国曾研制出“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然而由于搭载的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出现故障,未能进入预定轨道。随着大型运载和深空探测网等瓶颈已被突破,中国将自主发射。

有哪些难点呢,火星探测器在飞往火星长达10个月的长途旅行中,第一步需要保证成功捕获火星轨道,然后需要经过长达1个月的日凌中独自“生活”考验,并克服与地面测控站“对话”一次需要40多分钟的传输时延、信号衰减和外界干扰等因素。还有,火星上平均温度大约为218K(开尔文,温度单位,即从绝对零度-273.15℃开始的摄氏度) (-55℃,-67H),但却具有从冬天的140K(-133℃,-207H)到夏日白天的将近300K(27℃,80H)的跨度。加上太空辐射、沙尘暴这些恶劣环境对于探测器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这就和泰格豪雅的倡导的“超强抗压”精神很一致。

Q:刚提到传输时延,包括高科技研究对于时间一定是要求无比精准的,那如何看待“精准计时”?对于登陆火星的计时腕表有何要求?

P:时间对所有人都很重要,泰格豪雅跟F1、足球等运动项目有合作,这些都是需要“精准计时”去完成的项目,那么离开地球去往火星,对于“精准计时”要求应该更高。

Y:我们第一步实现“绕、着、巡”计划是无人的,腕表自然要有人佩戴。美国载人探测火星是2031年,相信我国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实现载人探测火星。你这个问题我记着,等到我国立项了载人探测火星项目时,我们具体定义登陆火星的计时腕表要求后再请宇航员告诉大家。

Q:作为品牌大使,想对喜欢你的粉丝说点什么?

L:很荣幸能出席助阵此次“征梦・太空”的揭幕活动,现场粉丝的热烈参与也让我深受感染。也希望这次的活动能带动更多的青年人关注中国航天事业并且参与其中献策献力。作为年轻人,时间对我们来说相对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尽我们的所能去挑战更多的事情,去珍惜时间,爱惜时间,好好地去利用时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那些戴上就能“飞”的表

翱翔蓝天的凌云壮志无疑是属于有些人的英雄梦想,这种无惧挑战、勇往直前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如今,虽然尚不能人人飞翔太空,但是选择一款与飞行息息相关的腕表,同样能满足你的幻想。

OMEGA欧米茄

超霸系列月相至臻天文台表

选用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所拍摄的月球照片,创新地在表盘中重现了月球表面的真实景象。细察之下,甚至可以看到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的一只脚印。该款腕表配有高精度机械装置,运转10年才需调整一次,操作简便,只需转动几下表冠即可。除了月相盈亏的精准呈现,欧米茄超霸系列月相至臻天文台表还配有一对带双指针的子表盘,均匀分布在表盘两侧,在视觉上呈现对称之美。

IWC万国表

大型飞行员腕表“小王子”特别版IW500916

出自传奇作家、飞行员和冒险家安东尼・圣艾修佰里笔下的《小王子》是世界文学史上销量最高的作品之一。小王子住在被称作B-612的小星球,是那个小星球惟一居民。《小王子》中描述的这场星际之旅,更是成为万国表的灵感之源。大型飞行员腕表“小王子”特别版(型号:IW500916)、马克十八飞行员腕表“ 小王子”特别版(型号:IW327004)奇迹般地融合了飞行与书写、技术与诗歌两种世界,以1940年的历史大型飞行员腕表作为设计蓝本。

TAG Heuer泰格豪雅

Chrono Formula 1计时码表

泰格豪雅成为瑞士太空系统S3飞行计划合作伙伴,为此推出黑色TAG Heuer Chrono Formula 1计时码表,碳化钛涂层精钢材质打造。分钟轨道上带有红色25秒定时刻度,这正是乘客在空中旅行中处于失重状态的时间长度。表盘6点钟位置的计时盘及黑色橡胶表带皆印有S3标志,腕表背面则铸刻爬升45度的飞机曲线。所有体验零重力飞行的乘客都能将腕表留作纪念。

SEIKO 精工

Spring DriveSpacewalk太空漫步腕表

2008年10月,一项和人类疾病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太空任务展开,网路游戏大亨和探险家理察・加利特,承袭身为NASA太空人的父亲欧文・加利特对太空的热爱,登入太空进行实验任务。欧文・加利特分别在1973年和1983年两次共计70天的“航太”之旅佩戴SEIKO腕表登入太空,回抵地球后,腕表依旧精准、分秒不差! 因此,当理察・加利特确定要执行太空任务时,立即决定与SEIKO合作,量身打造太空专属的高精准度SEIKO Spring DriveSpacewalk太空表。

BREITLING百年灵

航空计时世界时间极光蓝腕表

大号精钢表壳下跃动着一颗性能超卓的百年灵自制 B04 自动上弦计时机芯,带来极为实用的双时区系统。佩戴者只需拉出表冠向前或向后旋转,即可以小时为单位将主时针调至当地时间,丝毫不影响分针的走时精度,日期亦可自动调整。红色的箭头状指针以24小时制指示出家乡时间,并能轻松区分昼夜。

BREGUET宝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