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牧场经济效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范文第1篇

把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恢复建设海洋生态系统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海洋生态系统遵循着以多种鱼类及生物存在为组合、以食物营养链为生存的基础、以水域环境为栖息繁衍条件的完整性规则。面对日趋严重破坏的海洋生态环境,我国在加大陆源污染治理的同时采取了一些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措施。如投放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增殖放流、伏季休渔、限船捕捞等。海洋牧场是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规模人工渔场。“海洋牧场”是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海洋学家提出,并于80年代末在日本建成了世界第一个海洋牧场。如今日本海大部分海域都已形成大规模的人工鱼礁和海底森林场,有的完全实现了人工管理和控制,海洋牧场给日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2003年我国大连开始了海洋牧场的建设,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效益。2010年我国将山东、浙江、广东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试点省,这为建设海洋牧场、发展海洋渔业带来了机遇。如今,山东、浙江、广东等沿海各地在积极兴建和发展不同规模的海洋牧场。山东沿海在几年前就开始海洋牧场的建设,青岛已投资数千万元在近海多处投放人工礁石并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目前,山东海洋渔业局已把建设海洋牧场、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作为“十二五”期间蓝色半岛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争取在5年内山东半岛沿海建成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多种类型的“鱼礁”,为海洋生物营造栖息、繁衍的场所。争取在10年内将山东可以利用的沿海内20%海区铺设人工鱼礁,并加大增殖放流量,通过海洋牧场的建设,把山东近海恢复到当年“黄金渔场”的景象。浙江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充分发挥海岛海域优越的养殖环境和资源条件,建造了全市首个海洋牧场。2004年宁波市做出了“人工鱼礁建设规划”,在近岸建六大海洋牧场,并进行了人工鱼礁和鱼苗、参苗、蟹苗等的试验投放,通过调查观测,人工鱼礁试验性投放有了初步的成效。目前已投资2000万元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建设。从全国海洋牧场发展的形势来看,虽然发展趋势较好,但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规模小、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够、科技含量低、科学管理手段还很落后,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牧场。在增殖放流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缺少一系列的科技手段,影响投入的产出率,没有做到“负责任”的放流。在休渔方面缺少科学研究的依据,没有做到有的放矢的保护。

二、用科技手段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支撑,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海洋科技,用科技手段引领海洋生态环境的恢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1大力加强海洋牧场的建设与管理

海洋牧场是一种大型人工渔场,是一种新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既要有增殖放流和现代养殖的特点,又要维护自然生态,更重要的是保证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投放人工鱼礁仅仅是建设海洋牧场的技术手段之一,远远不是海洋牧场本身,海洋牧场的建设还包括了相关的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其中的核心技术内容分别是:鱼礁建设、海岸工程技术,选择鱼类繁殖和培育技术,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海洋牧场的科学管理、经营技术。这些技术共同支撑了海洋牧场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有:人工鱼礁设计制造及环境修复与优化技术,建设涌升流构造物、营造海底森林等;近海渔业资源增殖技术,即放流种苗,产卵场、培育场的管理技术;用科技手段对鱼类行为控制与捕捞技术,即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对鱼类生物驯化系统,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从声、光、电、磁和鱼礁饵料等物理、生物方法驯化,使鱼类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监测技术等。

2.2科学指导增殖放流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开展的增殖放流对近海渔业资源的增殖和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增殖效果并不明显。科学指导、有序放流、优化品种和增殖放流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是增殖放流提高回捕率的关键问题。国外的放流经验很值得借鉴。据了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在增殖放流方面由于只顾眼前利益,缺乏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盲目放流,大量放流、鱼种单一、鱼种劣质,不但对生物各种群造成了影响,也加速了韩国沿岸鱼种的遗传基因劣性化。一方面病害多发,如香鱼的冷水病、牙鲆的贫血病等,这些疾病在鱼群中蔓延,使得捕获的鱼失去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使得沿岸海洋生物单一化,本地的鱼种逐渐灭亡,生态系统逐渐失去平衡。虽然放流使大马哈鱼的数量增多了,但生存在同一水域的其他鱼种减少了一半。现在韩国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放流,因放流的手段缺少科学性,最终导致了放流效果不尽如人意。解决上述增殖放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提高科学增殖放流的意识,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指导增殖放流,并形成制度化;用科学技术手段规范增殖放流行为,才能更有效地增殖渔业资源,做到负责任的增殖放流活动。

2.2.1应用优化种苗和对放流种苗跟踪评估技术

放流品种的选择及种苗的健康决定着放流的回报率,而放流群体的回捕率是衡量放流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因此,要采用优化、健康的种苗和对放流种苗跟踪评估技术,针对放流鱼类生物学特点,科学掌握适合放流的季节、水域及数量规格等。还要跟踪监测鱼类生长过程、资源变动规律情况,评估鱼类的成活率,提高放流群体的回捕率,以提高放流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使用标志技术跟踪放流的群体,能有效鉴定出放流的效果,是准确评估放流的难题,新标志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目前标志方法主要有:实物标志、分子标志和生物体标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体内标志技术及其他高新标志技术也得到很快的发展。如编码微型金属标、被动整合雷达标、内藏可视标、生物遥测标、卫星跟踪标等也已广泛应用于海洋生物洄游习性和种群判别研究,而且这些标志技术仍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2.2.2重视生态系统结构对放流影响的研究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沿岸环境各有特性且变化异常,放流环境是否适合放流鱼类生存问题,也是关系到放流活动的最终效果。因此,要开展对放流水域的生物种群结构、营养结构、水域的生态承受容量深入研究,要考虑到放流鱼类的生理条件、行为能力(如活动能力、捕食能力、逃生能力、群体栖息习性等)对成活率的影响,来确定适宜的放流种类和合理的放流数量。对放流种群监测,研究其对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因素影响的程度,保障增殖放流持续健康进行。

2.2.3加强放流鱼类种群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技术的研究

水域生态环境污染、捕捞过度、养殖群体“逃逸”和不安全的种苗放流是导致种群种质退化的重要原因。而种群的遗传基因多样性退化对自然种群有潜在的危害。因此,必须加强种群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研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措施,营造放流水域既有放流鱼类又有当地的自然种群鱼类共存的环境,以保护水生生物遗传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生物种的多样性也是生态修复的关键。

2.3调整现行的休渔制度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休渔制度并没有给渔业资源恢复带来预想的效果。我国鱼类种类繁多,不同鱼种产卵季节不同,产卵场分布也非常复杂,现在采取伏季按海区先后休渔的措施缺少科学依据,在捕捞强度不减的情况下,不但对渔业资源保护作用不大,反而把南海海区可捕捞的中上层鱼类捕捞季节错过,浪费了可合理利用的资源。在海洋中一条洄游产卵的成鱼,可以产近亿粒的鱼卵,给种群带来的增殖率在10%以上的。从国外的渔业管理经验来看,日本从70年代就开始对6~7种鱼的资源实行按鱼种限制捕捞的管理模式,韩国也在2000年对5种鱼实行了按鱼种限制捕捞管理,并取得很好的效果。面对海洋渔业捕捞效益每况愈下的形势,我国应加大对渔业资源科学调查的投入,掌握现时海洋渔业资源状况,调整现行休渔制度,做到有的放矢的休渔。建立行之有效的按鱼种的资源管理制度,有效修复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为将来实行捕捞配额许可证制度做准备。

2.4引进技术和加强海洋科技的研究

在海洋生态环境恢复方面,美、日、韩等国已有30多年的经验,已采用了先进科技手段。而我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发达海洋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2年5月中美签署了海洋与渔业科技合作框架计划,在合作领域里面包括了海洋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科技交流,以及适时建立中美海洋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还专门组织专家赴韩国进行考察参观,并举办了中韩海洋牧场研讨会,为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技术创造了条件。海洋环境的恢复建设是一个庞大工程,我国这方面的核心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在配套的技术装备方面落后,一些海洋仪器还要靠国外进口解决,尤其是在环境观测方面,海洋科技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务之急是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制订出科学的实施方案,把大力推进海洋环境的恢复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

三、结束语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1.1规模经营困难,食品安全岌岌可危

据国外经验,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生产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已基本完成,社会劳动力供给开始出现短缺。然而,我国情况与此完全相反。今后,我国经济将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部门劳动力仍将大量剩余,农业经营规模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将继续萎缩。其后果,一是严重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相应降低。二是阻止农产品商品量增长。三是很难改变小块分割的制度,农业生产率较低。此外,化肥、农药、农膜、种子、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都普遍上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为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许多情况下采取化学手段对农作物进行催熟等,从而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岌岌可危。

1.2农业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

我国人多地少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国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有继续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

1.3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一方面,现在的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结、野生动物减少,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今,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使得多数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工作岗位日益饱和,加之文化程度的限制,许多人被闲置在家从事农业发展。使得“低门槛”的农业发展工作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

2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众多,目前虽已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为了全面解决全民粮食问题,我国仍需调整农业发展现状,使得农业出现良好发展趋势。

2.1改变农业经营方式,探索基因农业

如今,中国农村依旧是小块分割制度,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不仅浪费资源,不好管理而且效益不高。“若改为大块承包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不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将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一部分人彻底从农业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其他行业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20世纪末以来,粮食产量增长放缓,化肥、农药用量猛增,土壤、水质等农业生态环境早已不堪重负,第一次绿色革命也名存实亡,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而转基因技术正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先驱之一,可有效化解此危机。

2.2重视海洋农业,注重新能源开发

海洋农业是一种利用海洋这一巨大的资源宝库,发展以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目前,我国海洋农牧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要打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开发海洋生物资源。21世纪海洋农业将获长足发展,“海洋牧场”、“蓝色革命”和“海水农业”是三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能源的时代,新能源(NE)又称非常规能源,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如今,常规能源基本以非可再生能源为主,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越用越少,将来必有枯竭的一天。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有能源供给越来越紧张,这要求我们必须开发新能源。新能源大部分都是清洁能源,代替一部分常规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要提前打算,开发新能源来代替这些常规能源。我国农村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秆。而现在许多地方对秸秆的处理是在地里焚烧,这极大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如果可以将这些秸秆利用起来,必将解决21世纪的最大问题———能源。

2.3推广生态农业,开发观光旅游农业

改革开放伊始,国外生态农业思想传入中国并在学术界迅速传播开来。受西方影响,中国也陆续有人提出“生态农业”的设想。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生态村、生态牧场、庭院生态农业、生态渔场、基塘生态农业等。我国辽阔的地域和多种多样的景观,丰富的物种和气候资源构成了我国生态资源的多种多样性,所有这些条件都为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优势。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不断得到深化。观光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是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才兴起的,其类型有:教育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观光农园等,在青岛等地区就有很多类似的庄园,包括蓝莓、葡萄、草莓等在内的新型田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需要层次的提升,集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我们一定会提前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李佳雪 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万宝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2]林卿,张俊飚.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农业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12.

[3]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丁德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4):25-28.

[5]韩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5):4-11.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范文第3篇

一、国企院校没有财政拨款,生存境况艰难

青岛海洋技师学院是国有企业举办的技工院校,隶属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学院则是非盈利的部门,不能为企业赢得利润。企业是特困企业,无力为学院提供办学资金和规范的办学场所,学院处于自收自支的状态,租赁校区办学。

资金是办学的经济基础,没有资金支撑,学院校舍修建维护、设备购置更新、教师工资保险、学院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青岛市目前有23所技工院校,其中国企举办的院校16所,占全市技工院校的70%,都无一例外的存在这个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维持国企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是摆在所有企办院校面前的共同难题。

二、学院创新国企办学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2013年,学院制订《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办学机制改革方案》,尝试通过办学机制改革突破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学院稳步健康发展,《方案》上报青渔公司批准后实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在加强学制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兴办校办企业,实现学制教育、职业培训和校办企业相互结合、相互带动、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为了保障三轴联动办学模式有效运行,切实收到实效,学院结合方案实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培训工作奖励管理办法》《校办企业管理章程》等制度,逐步理顺了学院与专业、部门与企业、教育与生产等各种关系,从制度、资金等方面为三轴联动办学模式有效实施创造了条件。

1.第一轴:学制教育

学院专业设置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紧密对接,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2012年,学院印发《行动计划》白皮书,加快专业建设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步伐。目前学制教育在校生5000余名,为学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船舶驾驶专业对接海洋交通运输产业。船舶驾驶专业是山东省百强专业、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轮机管理专业对接海洋交通运输产业。轮机管理专业是青岛市名牌重点专业、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航海捕捞专业对接现代海洋渔业。航海捕捞是山东省名牌、重点专业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中鲁远洋渔业80%以上的职务船员为学院毕业生。

邮轮乘务专业对接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邮轮乘务专业依托青岛邮轮母港的建设启用而开设,服务于蓬勃发展的世界邮轮经济。

工程潜水专业对接海洋工程、海洋救助打捞、海洋牧场建设、水下考古、休闲潜水等产业。由中国海洋工程公司与学院共建,是校企合作的产物。中国海洋工程公司提供价值300万元的设备,在学院设立了员工培训基地。

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对接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制冷专业是青岛市重点专业、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建有技能大师工作室。

水产养殖专业对接海洋生物、水族产业。学院是青岛市水产养殖培训基地,聘请黄海水产所雷霁霖院士和关长涛研究员为教育发展委员会专家委员指导专业建设。开展观赏鱼养护、水草景观设计、水族箱设计制作、观赏鱼4S店等培训。

2.第二轴:职业培训

按照“无长不稳、无短不活”的思路,学院大力组织开展职业培训,完善培训机制,形成学院规划、培训处统筹、专业落实、利润分成的培训格局,各部门开展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社会培训包括六大模块86个培训项目。

模块一为远洋渔业船员培训,包括船员职务晋升、渔船鱼类知识、船舶配载、渔业法规、高级消防、精通急救、电子海图、助渔仪器以及渔船拖围钓作业等培训;模块二为海船船员培训,包括海船船员甲类三副、海船船员甲类三管、小型船职务船员、值班水手、值班机工、GMDSS通用操作员、基本安全、救生艇和救助艇、自动雷达标绘仪等培训;模块三为水上运动培训,包括休闲垂钓、帆船运动、舢板运动、游艇帆船驾驶员、高速船驾驶员、帆板运动等培训;模块四为工程潜水培训,包括休闲潜水员、空气潜水员、生命支持员、潜水医学技师、潜水监督、水上摄影录像等培训;模块五为水产养殖培训,包括海参养殖、扇贝育苗技术、大菱鲆养殖技术、水质检测、观赏鱼养护、水草景观设计、水族箱设计制作、观赏鱼4S店等培训;模块六为陆上各专业工种培训,包括制冷工、焊工、钳工、数控车工、冷作工、片剂压片工、维修电工等培训。

3.第三轴:校办企业

学院遵循“依靠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兴产业,产教融合为一体,实习就业两不误”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校办企业,实现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

目前已建成青岛海默特机械有限公司、青岛海金梁商贸有限公司、青岛重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青岛紫金梁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船员培训中心、鹏腾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莱菜鲔超低温冷链储备库、和青岛海豚航海运动俱乐部这八个公司和实体,各公司和实体有效运作,业务不断拓展,经济效益逐年提升,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实习条件,并且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岗位提升服务管理。开创了为学生终身服务的管理新模式,实现了育人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三轴联动多元发展运行机制

三轴当中,学制教育是学校运行发展的根基,核心是保持适度的规模和优质的办学质量。职业培训是服务社会扩大学校影响力的助推器,核心是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校办企业是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舞台,核心是跟紧市场步伐保持行业竞争力。三个主轴职能各异、联动运行、多元发展,使学院在困境中迸发出自强不息的活力。

青岛海洋技师学院面向市场,实施“三轴联动,多元发展”办学机制,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办学活力,办学经济效益逐年提升,有效解决了制约国企办技工院校发展的资金瓶颈,推动学院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国企办院校在新形势下如何生存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实践。

四、学院办学机制的运行效果和示范意义

1.专业建设实现品牌发展

学院七个专业成为省市品牌专业,五个专业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五个专业承担山东省航海示范专业群建设;船舶驾驶专业牵头编写山东省教学指导方案,参加制订教育部船舶驾驶专业教学标准;轮机管理专业参加制订教育部轮机管理、机工水手专业教学标准。

2.技能大赛不断取得突破

参加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摘得雏鹰奖;青岛市第12、13届职业技能大赛夺得8个状元;舢板队获得国际海洋节舢板比赛院校组第一名;山东省首届船员技能大赛赢得撇缆第一名;帆船队获得CCOR国际帆船赛两个冠军和两个亚军。

3.办学效益实现双提升

每年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1500人,培训在职船员、企业职工、大学生、转复军人一万余人,同时保障了学院办学正常的经济运行。

4.社会评价和办学荣誉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海洋;资源; 能源;空间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ocean, a vast space. Human beings have a long-term development, land resources are gradually after shortage, look to the vast expanse of the sea, there is a rich resource, energ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uninterrupted supply of power. Japan, the only Asia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use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has mainly engaged in the sea, for other countries use Marine has made the example.

Keywords: sea; Resources; Energy; space

近年来,“海洋立国论”在日本大行其道,其核心观点是主张日本积极向海洋前进,并抑制大陆国家走向海洋。2005年秋,日本经团联向政府提交《海洋与日本——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该建议以“海洋日本”立论,要求政府制定《海洋基本法》,设立相关阁僚会议、海洋担当大臣等。在安倍内阁时期,经团联的“海洋日本”梦想上了一个重要的台阶。2007年4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海洋基本法》,该法规定,日本新设海洋政策担当大臣,并设置以首相为本部长的综合海洋政策本部,负责制定日本政府的中长期海洋政策方针,并协调与海洋有关的行政事务。随后,安倍任命国土交通大臣冬柴铁三兼任海洋政策担当大臣,负责制定日本的海洋基本计划,实施渔业及海洋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安全运输等方面的政策。

日本之所以倾全力于开拓海洋战略,要实现“海洋立国”目标,是因为日本陆地国土面积只有3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61位,但如果加上“专属经济区”等管理海域,总面积将约为447万平方公里,将晋升为世界第6位。除了有海洋资源,一般海产,水下矿产和油气田外,还有丰富的海洋食品和广阔的海洋空间。到时候日本确实可成为“大国”。一、海洋为日本提供资源

日本资源贫乏,石油、煤炭、天然气极少,铀几乎没有,加之资源保护和采矿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很多资源依赖进口,主要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分别为铁矿石100%、铁矾土100%、铜99.9%、锌89.8%,盐85.9%,日本不仅从海外进口矿物资源,而且直接投资矿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使用优秀采矿技术,进行资源开发。为了缓解日益发展的经济与资源贫乏的矛盾,日本一方面加大资源的进口力度,另一方面则放眼于岛外广阔的海洋。从6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寻找从海水中提取镁、钾、溴、碘、铀等资源的手段。并研制出一种有较高吸附率的吸附剂,使其与海水接触,从而分离出化学元素。目前,除铀以外用这种方法已实现工业化生产。海水提铀尚处于初级阶段,日本研制的一种高分子吸附剂,经实验,平均每克吸附剂可回收万分之一克铀。日本计划到2015年建成年产2000吨的海水提铀工厂。日本还在海水中找到了能富集铀、镁、钾、溴、碘的植物水草,这极大地鼓舞了科学家。他们提出:人工培植这类植物,经过一段时间后,由自动收割机收割,送至海上冶炼厂。

二、海洋为日本提供能源

石油是日本最重要的能源,占一次能源供给的57.3%,但日本原油产量极少,99.7%依赖进口,2010年日本原油产量93万KL,主产区为新泻县、秋田县。进口原油65043KL,主要来自阿联酋、沙特和伊朗。2010年日本天然气产量32.8亿立方米,进口液化天然气8154万吨,主要进口地为印尼、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巨大的供需矛盾让日本计划把海洋作为能源基地,利用风力、波浪、海洋温差、太阳能和洋流等各种自然能源来发电。日本研制的波浪发电浮船,装机容量达6000千瓦,是世界上最大的波浪发电装置。日本在研究温差发电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已建成了一些实验装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日本海域内的能量相当雄厚,据估计,如果全部释放出来,相当于日本目前每年所消耗能量的20多倍。为此,日本决定:在2000年前,建造更大型海上波浪发电装置,研究20万千瓦以上的温差发电站。尽管这种利用自然能源发电的费用非常高,但它还可带来其它方面的收益,如把温差发电中从深海吸取上来的低温海水,可用在农业和渔业上。日本正在开发的新能源还有核能、地热、燃料电池、潮汐能等,目前,日本已经成为世界核能大国,截至2010年底,日本拥有核电机组104座,仅次于美国、法国,居世界第三位。核能发电量占总电力供应的36%,居世界第八位。但随着2011年3月11日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发生,核电的安全问题又一次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不得不让人们重新审视核电的安全性,同时这更加坚定了日本向海洋要能源的决心。

三、海洋为日本提供食品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岛国且境内多山,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4,沿海有狭窄的平原,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日本在对国土利用类型当中,森林面积占66.7%,农用地占13.2%,建筑用地占4.9%,河流湖泊占3.6%,道路占3.6%,原野占0.6%,其他占7.4%。农用地中,平原和盆地主要耕种水田,台地和山坡主要耕种旱田,牧场和草地较少。日本虽然拥有高科技的现代化农业,但耕地很少,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于是发展“渔业”乃是日本解决“吃饭”问题的重要措施。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有寒暖流交汇,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日本的渔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起来的近海捕捞;二是远洋捕捞;三是近海和陆上的水产养殖。日本还计划从海岸向外7Km的沿海砂泥质海底的海域,筑一条宽15Km的海中围栏,通过声波、光、磁、电等有效办法,防止围栏内鱼群逃逸。如果这一设想实现,那么就能象饲养家禽那样,在海中放养鱼群,每年可捕鱼2万吨。日本根据鱼类喜欢在礁石林立、水草茂盛的海域大批聚集这一特点,提出在近海海域大量设置人造渔礁的计划。这种人造渔礁种类繁多、形状奇特,是促进鱼类生长和繁殖的“舒适公寓”。日本通过这些有力的措施人均渔获量常占世界的第一位,鱼成为了日本人的重要食品。

四、海洋为日本提供空间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范文第5篇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万吨的产量。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在捕获的带鱼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