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8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教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领悟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掌握新教学技能,才能担负起增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中学生,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部分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不仅事关学校,而且事关家庭、社会。我们只有把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联合起来,才能把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抓好。总而言之,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新课改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和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是每位教师值得冷静深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从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仅要完成“老师”的任务,更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应从改变教学观和改变评价观两个方面更新教学理念。第一,改变教学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以及参与到活动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引导学生。第二,改变评价观,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初中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还不能了解,又不善于自觉地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以及教学中,耐心、正确并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对于每个学生的质疑,必须耐心的教导,决不能埋怨或者责备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学校,教师的言谈举止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要求。若教师经常闷闷不乐,使学生紧张、情绪易波动、没有热情,甚至先入为主地对学生抱有明显的偏见,这对学生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教师为了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施加有力的影响,以保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先培养自身的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以“爱”作为教学的基础,要对学生有耐心,以公正无私、民主、体谅人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利用表扬的方法。甚至应每天检查一下自己的仪容仪表,令人有愉悦感,让学生一听到铃声就有“盼”的感觉,让学生对教师有信任感,有安全感,有仰慕感。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情感交流呈现了积极的状态,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竭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

(三)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不少初中生自信心较差,主要体现在有的学生由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就自认为自己不行,产生自卑感。这样的观念十分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善于引导学生,并让他们在参加平时的课堂活动中建立自信心的要求。比如,在平时的一些班级活动中,老师均不参加,让学生自己组织各个环节。长期这样下去,每位学生的潜能都会得到发挥,学生也会逐渐充满信心。这也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只参与不参加,并在教育过程中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承受能力。这样学生会越做越好,自信心理也会不断增强。另外,教师也应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关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精神要求教师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落实到所有教育活动中去。这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一项基础工程,只有真正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步入坦途。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就进一步促使教师在对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外,还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更要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之中,与学生建立真正的友谊,以适应新时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志芬.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标准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03).

[2]徐璇.浅谈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结合[M].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2005(11).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人类在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而且也应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大学生总人数的25%,近年来又有上升趋势。成长中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在学习、生活和适应社会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大学扩招、收费、就业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心理测量与健康服务中心,这是我国最早的在高等学校成立的心理测量与咨询专业机构。迄今为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回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目前有关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着一些偏差,这是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定位的偏差——重诊治,轻预防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治疗心理疾病的层面上,仅以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为己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尽管现在许多院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重诊治而轻预防”的倾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者要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二、认识的偏差——把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有两种倾向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学生中存在的大量思想观念、人生价值甚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都看作是心理问题;另一种是把学生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以及它和德育的关系认识不清。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技术和方法,从而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它是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德育则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信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理论,德育是以为指导。两者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和运用,其任务是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德育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其任务主要是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行动。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共同之处都是对人格进行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二者又有差别,其理论基础、任务、教育目标不同。德育侧重于学生思想道德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个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保持心理健康。正是因为两者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侧重点不同,背景材料不同,所以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

    三、对象的偏失——重补救,轻发展

    在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人们往往列举出许多数字来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这就使一些人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仅为少数存在着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的异常学生,与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无关,这显然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事实上,相对于少数异常学生来说,更多的学生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虽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有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之分。发展性教育主要是向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和训练,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补救性教育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与帮助,使之战胜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健康状态。发展性教育面对的是正常发展的大部分学生,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补救性教育面对的只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承担的是矫正性的工作。可见,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少数心理问题学生身上,势必会降低教育的目标,不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势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四、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性不强,学历偏低,数量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辅导更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开设相关学科的专业较少,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进行足够的培训,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学历较低。在当前注重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背景下,心理辅导教师的学习和在职培训却显得相对落后和迟缓。在欧美国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必须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我国,按照要求,从业人员至少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有以下几类: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各方面人员的配合较少,教育效果不如人意。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部分专兼职德育教师没有经过心理辅导的专业训练,对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多,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因此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也有待商榷。未经过心理咨询专业培训的德育工作人员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可能会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特有规律和要求,对教育对象的心理产生副作用。另外,即使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员,由于不懂教育理论和咨询理论,或者是不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也不适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作为专业工作者,不能只懂理论而不懂操作,也不能只懂操作而理论基础不扎实。教师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教师数量少也是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高校一般每2000名学生就拥有1名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美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而我国高校通常每10000名学生才配有1名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专职教师的数量较少直接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五、保障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待遇低,职称评聘无保障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聘等保障机制都提出了要求。保障机制涉及人、财、物等多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是最重要的方面。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偏低,这将无法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先行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流失。如果说工作量的计算只是表面的,那么,其职称系列上的保障则是深层次的,许多教师因为职称上没有保障而不得不最终放弃心理辅导工作。有资料表明,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心理职称和纳入德育系统的学校还不到学校总数的1/3,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更反映了心理辅导教师所处的不良环境。只有切实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完善各种保障机制,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利.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中职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引导中职生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的有效途径。针对中职生心理发展特点和专业特性,结合中职卫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学科教学与其他形式相结合,探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与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现状

近年来,国家各部门越来越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越来越成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的需求也日益凸显。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提出各地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之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一般每学期不少于10学时。

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中职卫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态度有失偏颇,其课堂教学工作出现了“课程定位不明,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教学团队匮乏,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管理不当,教学资源开发不足;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形式、教学考核评价欠妥”等问题。

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分析

定位偏颇,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不少职业学校领导认为,职业学校最重要的是技能课,学生只有掌握了过硬技能本领,才能提高就业率。对于直面生命的医护类专业,各中职卫校尤其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各科实验课甚至占用周末时间。在专业课重压下,许多学校并未开设《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的部分专业设有《心理学基础》等课程。

部分学校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但在课程定位上也显偏颇,教学内容未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及其专业特点进行优化设置。例如,中职卫校医护类专业学生的生命教育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的生命观淡薄,对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关生理病变或损伤的情景存在恐惧感,对职业的认可度低。

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部于2014年颁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指出:“加强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是,目前我国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并未达标。笔者在广西2014年中等卫生学校公共素质教学工作研讨会交流中,发现部分学校并未设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由其他专业教师兼职,如部分学校由语文、护理概论课程教师兼任。可见,部分中职卫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对于直面生命的医护专业学生的需求,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课题。

单一作战,教学管理统筹性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为导向。因此,许多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定位有失偏颇,加上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出现了独立作战的现象。心理学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各自备课,甚至同一门课程的各个教师也是单一作战,缺乏交流和分享。许多教师仅使用《心理学基础》等规定教材进行理论讲授,缺乏对相关课程的统筹安排。对于重复或相关性较高的内容则重复讲授或自行裁减,对于课程的重难点意见各异,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等各执己见,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重复或缺失。

目标不明,教学形式脱离目标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别于一般的德育课程,既需讲授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贮备、专业性质等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学情分析不足,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纯粹理论讲授,或当成纯粹的活动课,教学形式脱离了教学目标。中职卫校的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欠佳,若单纯讲授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会受到影响。纯粹的活动课则缺乏了理论指导,学生对活动的寓意理解不足,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改进的方法与途径

准确定位,因需设置教学内容 从课程定位而言,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优化心理品质。因此,各中职卫校可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含主干课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延伸课程《心理学基础》《人际沟通》《职业生涯规划》等。

笔者在中职卫校接待223人次的心理咨询个案中,发现关于人际关系为80人次,占总数的35.87%;情绪困扰为28人次,占总数的12.56%;学习问题为24人次,占总数的10.76%;其余依次为恋爱问题、环境适应、就业求职等。其中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困扰、环境适应等问题集中于一年级学生,学习问题、恋爱问题等问题主要为二年级学生。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中职卫校可根据学生需求特点,按学年继续进行规划设计。以三年制中职卫校为例,第一学年,由于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环境适应方面欠佳,主要以普及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自我认识,悦纳自我;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内容为主。第二学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自我调节的方法,但面对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即将到来的临床实习存在许多困惑,因此主要以学会学习、人格心理、生命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为主。第三学年,学生大都在临床实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临床带教教师结合学生实习进行渗透。

优化师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通过引进新人、校本培训、外出进修等方式进行教师团队建设。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学校可配备必要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因此,对于尚未设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可根据学生人数设置专兼职教师。同时,加强校本培训或对外进修,使已经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非心理专业教师得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集体备课,统筹管理优化资源 在教学管理上,针对单一作战的形式,教学管理部门可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体备课,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精减,并采用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例如,对于《心理学基础》中关于“医患关系与人际沟通”与《人际沟通》课程中的“人际沟通在护理/医疗工作中的应用”;《人际沟通》中的“应聘求职技巧”“参加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生涯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职业生涯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等内容,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安排,避免重复或简单删减。同时,加强开发校本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全面发展及校园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是学生实践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高职特色。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地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着校内专业教育和校外企业实践两个阶段的教育,其教育阶段是其心理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加强这两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才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学院每年均有大量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期限不等的顶岗实习,学生从专业学习到岗位实习,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准企业员工,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走向单调枯燥的企业生活,在此阶段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甚至是强烈的心理冲突。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就有可能成为自身发展的障碍,严重困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1)学生需求为主线,把握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需求是个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大学三年,高职学生会产生多种心理需求,需求的满足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成才。因此,学生的心理需求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紧紧围绕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坚持以生为本,深入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需求是其在校需求的主线。一项关于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需要调查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择业需求最大、学习需求居第二位、个人需求最低。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渗透职业人必备的心理素质训练。同时,各系部开设专业概论等课程,将解决心理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的职业困惑。

(2)入学入厂两跟进,探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从专业学习到岗位实习,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准企业员工,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走向单调枯燥的企业生活,在此阶段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甚至是强烈的心理冲突。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就有可能成为自身发展的障碍,严重困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因此,需要紧抓入学入厂两个关键期,做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和延伸。

①入学后跟进。高职院校学生,特别是新生虽然对所学专业、对高职教育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但深知自己是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在一入学就开始关注所学专业与将来职业、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联性,职业需求在三个年级中最高。因此,在新生入学后及时跟进专业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非所爱的问题尤为重要。文化育人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通过专业社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品牌活动,将企业元素引入校园,在校园中渗透企业文化,使学生能够尽早以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投入到顶岗实习活动中。

②入厂后跟进。入学后的系列工作为学生进入企业做了一定心理铺垫,使学生能够客观并相对积极地投入到企业实习中。然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一步贴近企业和学生。通过专、兼职教师定期下企业了解实习生的心理动态、现场解决学生心理冲突、给予学生及时疏导等方式及时引导学生积极应对企业中面临的困难,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3)逐层深入四落实,做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

①落实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阵地。2011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要求,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又有一定的差别,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上也需要具有高职特色。高职院校学生善于动手而短于理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把握高职学生这一发展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同时,在课程安排上,开设《职业心理学》《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积极心理学》《人际交往》等选修课,服务于高职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正向引导其学习心理学的热情。

②落实宣传、营造积极心理文化。宣传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高职院校除了要丰富宣传载体和宣传形式外,更要重视宣传内容的方向性。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心理学感兴趣,特别是一些有异常人格甚至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然而,心理学又是一门专业强较强的学科。高职只有三年时间,学生又都有自己的专业课程,很难有时间全面了解心理学。因此,为避免高职学生对心理学一知半解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避免类似于医学院学生的“大二综合征”,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在宣传方向上应重视学生兴趣的积极引导。

③咨询、关注学生个体及小群体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整体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点面结合,做到既关注个体又兼顾小群体需求。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根据顶岗实习学生不在校园且部分学生分布分散的特点,采用电话、邮件、微博、微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开展职业规划、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团体辅导,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④落实培训、提升心健队伍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加强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

⑤多方合力、三结合共筑心理危机防线。危机干预一直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工作中坚持三结合,即心理排查和日常发现相结合,长效干预机制和即时保障机制结合,家庭、学校和医院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J].中国成人

教育,2013(1).

[2]朱水龙,张亚.构建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模式[J].宿

州学院学报,2012(11).

[3]廖克玲,廖艳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探讨[J].经

济研究导刊,2010(7).

[4]齐力,黄坚.高职与普通高校学生心理需求状况的对比分析[J].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成因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国内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学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数据表明,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比较严峻。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发展,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根据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的情况了解,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不当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剂,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就可能带来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初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老师间的关系、与同学间的关系和家长间的关系。只要其中一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他们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

(三)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感到心灰意冷,“前途渺茫”,以致逐渐失去自信心。

(四)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渴望和需求,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特点,在教育中就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为“差”的做法。个别教师在教育后进或“双差”学生时方法欠佳,常用简单、生硬的办法压服、排斥他们,或者孤立、歧视,或者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向家长、学校告状,如此,导致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另外,教师为了处理问题,有时会把家长叫来,当着家长的面用过激的言辞批评学生,这些做法必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了学生“反抗”的萌芽,接下来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

(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些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求、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如此导致学生心灵情感方面不健康。

(三)不良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由于现在社会公德风气低落,社会价值观念扭曲,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甚至不少人轻视知识,崇拜金钱、权威,一些学生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心灵受到玷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是诱导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和重要原因。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稳定,常常被其他诱因左右;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迎难而上;学习兴趣不持久,特别是缺乏对学习的潜在兴趣;易受情感迁移;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强;学习无进取心,甘居下游;道德认识模糊,分不清是非,等等。这些“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果”。

三、对初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面对中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作为一名近20年教龄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开展好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心理健康课程。

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层面来说可从以下三点出发。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心理调节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让学生在学习中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以及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从教水平。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就要先有一桶水。”就是说教师应该有较高的素养,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正所谓“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践者,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专业水平决定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校对从教人员的素质要有明确规定。学校应选择具备一定心理学理论的从教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远程教育等,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使其做到持证上岗,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问题。

3.分阶段、针对性地落实心理健康课程。对照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在初中不同年级中,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初一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初二阶段:教育学生立志进取、乐观豁达,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使之能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初三阶段:培养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初中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有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自强自立、积极向上、趋向成熟的人。

(二)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没有二者的密切配合,没有教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

1.家长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要想教育好子女,家长就应多了解和学习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多与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使孩子把家长当做朋友,当做可以相信、可以倾诉的朋友。

2.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

孩子的行为能够折射出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尊重孩子,增强家长的社会责任感。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懂得怎样爱别人,尊重别人,帮助别人。

4.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引导和解决。

(三)学校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

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要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放心地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2)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讲述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3)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教育活动,仅仅靠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班主任是联系班级最紧密的纽带,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势在必行。班主任要把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他们自我排除烦恼、保持健康情绪、避免消极心理、保持积极心理等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维护心理健康。

需要指出的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互渗透,但绝不能混为一谈。一些行为表现差的“差生”并不一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一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不是“差生”、“后进生”和“学困生”。

(五)学校应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当前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1)作业布置量过多;(2)学生学习时间长;(3)一些教师提高教学深度,加快教学进度;(4)考试频繁。

2.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1)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2)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3)使学生成为“书呆子”,丧失创新能力;(4)造成更多的“后进生”、“学困生”;(5)造成更多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因此,我们呼吁,中小学应减少作业量,降低教学深度和考试难度,减少考试次数,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还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空间。

(六)为学生营造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必须加强措施,避免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有法,但无定法。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育工作者入情、入理,善于引导,巧用方法,并持之以恒,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会取得理想效果,就一定能够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