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文化 旅游管理 旅游影响

前言

中国的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中国的旅游业在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人们的旅游观赏文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因而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兼顾到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世界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旅游业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在上个世界的六十年代就开始盛行。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旅游业给国家所创造并带来了较为稳定的高收入,为地方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发展。即使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旅游业的发展也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产业更是为稳定发展的势头持续的保持增长,一些景点开始使用地方文化特色进行地方景点景区的发展。地方文化软实力让景点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游客与游览人数。同时把地方文化作为景点景区的特色可以更好的发扬地方景点的文化特色,是一种较好的保护地方文化特色的手段,令地方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带动了地方旅游业的同时,使得民族文化也可以得到更大的繁荣。

一、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管理现状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让景区的景点可以吸引得到更多的游客,只有保持景区景点文化的特色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地方文化的发展,他们希望通过文化的发展让国家与地区的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案例,把地方文化的发展作为旅游业的发展的要素之一。当地的民族风情与信仰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所有的民族文化与特色都应该把旅游的发展置于首位,把景区的硬件建设与文化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民族文化信仰与地方民族风情等都要与景点融为一体。地方景点还应该组织当地的民众生产与景点相关的旅游用品,具有特色的旅游饰品可以更好的提高景点的经济收入,景区景点的特色装饰品可以激发出游客更高的购物欲,让景区增加收入。此外,很多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风味美食,以及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们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二、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管理问题

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管理与开发它们的关系十分的不明确,在地方文化开发保护的过程中,地方文化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利益的驱使,很多的地方文化被过度的进行开发,地方的景点的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同时很多的地方文化节目开始出现粗制滥造,缺乏新意,很多文化在内容上大同小异,没有太多的文化特色。地方文化节目在制作水平上处于低下水准,进而破坏了地方景区景点的有效管理。

在中国也有很多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得不到足够资金的投入与保护,因而很多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到现在还没有被许多游客所熟知。旅游景点不能够形成统一的品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成熟,不能够进行较高水准的策划与包装。具有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必须要坚持在景点里的进行适当的开发与保护,把民族民间的文化放到景区景点的开发与保护中去。很多景区景点的地方文化得不到足够的宣传与保护就进行上市以求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很多进行表演地方文化的民间艺人,甚至还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就直接进入地方文化的表演中去。所以缺乏地方文化的旅游管理的专门审核部门是对地方文化缺乏的一个重要的管理问题。

三、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管理策略

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管理是传承地方文化与提高旅游收益的基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的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使得旅游从业人员可以更好的形成地方景点的文化软实力,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人才素质的提高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旅游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旅游教育机构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质量。地方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宣传与实践,因而在地方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旅游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要更好的完善地方人才的培训与教育,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严密审核,对已经具有较好的地方文化水准的文化节目进行鼓励,同时加设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机构,力求更快更好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与从业素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教育与文化素质更好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民族文化水平与文化素养。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需要较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的维护,旅游从业人员的民族文化需要较高的旅游经营者管理水平,地方政府与旅游部门可以大力的培养大专院校与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同时根据旅游景点当地的文化特色设计出相应的工艺品,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应该建立好维护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推广的新体系,使得旅游人才的资金与从业人员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

地方旅游的文化软实力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地方文化一旦脱离了宣传与广告就会变得没有说服力,更加没有公信力,因而很有必要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民族文化的推广力度可以把品牌进行整合起来,把民族文化的旅游形成较大的文化软实力,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具有重要的作用。把地方文化打造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品牌是十分重要的,地方文化的品牌需要在地方文化本身上下足功夫,推出一系列具有旅游价值的项目。旅游景点的在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中,需要本着以游客的需求为根本的经营模式进行旅游业经营。地方的旅游业必须把文字、图片以及动态的宣传片等手段相结合,形成有层次全方面的宣传与推广。通过这些手段逐步把地方文化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品牌进行宣传与推广。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都非常吸人眼球也非常具有特色,但是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地处于中国较为偏僻的地区,因而不能够让游客进行更多的参观与了解,但是这些极具地方民族的文化特色完全可以被附近的景点进行引入与吸收,形成更好的地方特色文化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并便于管理。

总结

地方文化性的旅游承载着地方的文化与历史,通过大力的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可以令地方景点更加具有特色与竞争力。地方文化旅游还需要把地方文化进行加强,把地方文化转化成为文化商品进行转化为市场经济商品,所有的景区环境与景区文化都要呈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景区景点的商品必须与景区景点的相协调,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了解必须与当地的风景与产地进行相对应相适宜的发展。旅游风景宣传画册、地方文化特色的小工艺品与小修饰品等,都是旅游景区进行地方文化旅游管理的重要策略。旅游的纪念商品在外观上要小巧精致,这样一来就既能够便于游客的携带,同时也能够进一步的让游客认识到当地居民的灵巧的手工,感受不一样的艺术,从而为景区吸引更多的游客。当然旅游纪念商品还要注意拓展商品的用途,增强纪念品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宏.传统“旅游文化”对旅行社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1,(14).

[2]廖洪泉.文化旅游的变迁对我国景区形象的影响[J].天府新论. 2008,(S1).

[3]王晓娟.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民族旅游性格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物馆;功能转变;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0-0072-02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博物馆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公众对博物馆功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博物馆的发展从收藏、建档、保存、展示等功能转变为积极参与地方发展和社会进步,博物馆通过各种活动,在刺激地方文化发展、凝聚地方文化认同感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博物馆功能定位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不再只局限于物的收藏、维护和展示,而是强调与社会环境及地方发展之间的关系,博物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功能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一,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经营方向。随着公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博物馆不再只重视对物的搜集、保存、维护,而是强调文物本身对人的发展和愉悦作用,如何使文物在展示过程中发挥研究、教育、娱乐等社会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博物馆通过运用新科技和推广活动等展示手法,促使观众进一步产生互动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地方文化的展示,扮演地方文化中心角色。

其二,对营销学的重视。在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博物馆开始应用营销学进行经营管理,其主要目的在于创立新的形象并主动将博物馆介绍给大众,在不违背博物馆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实现收益目标,并促成博物馆服务社会等目标的实现。博物馆参与市场的活动则包括吸引游客,拓展休闲、娱乐、零售等功能,起到繁荣文化市场、制造就业机会,并提供选购文化礼品、餐饮服务等作用。市场活动的实施取决于博物馆自身目标与发展方向的设定,例如博物馆吸引游客的推广活动,就与地方文化企业如旅行社的工作相似,博物馆通过调整自身的市场定位与经营策略来维持经营水平,加强经营收益。

其三,对外合作交流日益加强。随着中小型博物馆不断增加,及其功能的不断拓展,在人力、财力、物力不如大型博物馆的情况下,需要向外寻求资源整合与交流的机会,博物馆的合作对象包括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机构、政府单位、研究机构、专业学会、协会、地方团体、文化工作者、相关企业等,通过多元互动方式使博物馆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获得支持。

其四,大量运用新科技。促使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新科技的发明与应用,使得文化能以多元方式深入社会大众。为适应这一趋势,博物馆应积极采用新传播科技与媒介,让文化传递的过程更为丰富有趣,通过语音导游、网络、多媒体电影等的使用,使得参观博物馆不再只是隔着冰冷的橱窗静观文物,而是靠科技的应用达到感官刺激,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了解感受博物馆的展示内容。

其五,旅游功能比重加强。为配合地方旅游发展,博物馆逐渐加强自身文化旅游的功能,使其经营目标与策略有所调整。一方面,博物馆调整展示方式以丰富旅游体验,并定期更新展示内容与活动,以确保每次游客再访时都有新的内容值得学习;另一方面,博物馆也将部分目标放在使游客拥有舒适愉悦的休闲体验上,诸如交通与停车问题的改善、休息与餐饮空间的提供、明确的标识与导游讲解服务等。博物馆除在旅游功能上所作内部调整外,也逐渐向外部拓展文化与旅游合作,合作的对象包括文化、旅游、运输、住宿、餐饮和娱乐等机构,合作的形式包括地方节庆活动、大型会展活动、专业交流活动、组合旅程安排等。

二、博物馆功能的综合运用

作为文化传递的主要机构,博物馆通过文化展示与文化活动,使得文化价值与内涵能以大众理解的形式向外传递,进而影响公众的文化认知和审美水平。博物馆通过提供空间、安排展览、设立文化艺术奖项等措施,给文化艺术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与机会,这些措施成为刺激文化艺术创作的动力。博物馆的教育推广多通过学术交流、主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带动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博物馆通过组织馆藏展和特展的专题研究,协助文化发展基础数据的建立,从而为文化研究工作提供重要信息。

博物馆文化导向的经营形态不同于地方文化产业商业导向的经营形态,在功能与设施规划上,博物馆是以文化展示为主,地方文化产业则以商品销售为主。这种特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博物馆高质量的展示环境与密集的文化展示,能弥补文化产业过分强调商业利益而牺牲的地方文化内涵呈现,吸引游客满足其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进而影响文化产业经营的文化艺术特色和文化展示能力;第二,由于博物馆的文化活动与消费活动有紧密的关联性,加上博物馆对游客的吸引力,会使博物馆对零售业产生影响,由功能互补引发空间集聚效应。

博物馆通过媒体运用与文化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首先,博物馆在旅游市场的突出地位,能够吸引游客从事文化消费,并带动旅游服务业如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其次,博物馆在地方文化中的突出作用,通常会将影响扩展到周边区域的消费人口,同时,吸引较高层次的消费群体。

博物馆之所以会成为重要的旅游场所,是因为其与旅游行业的特质相似,都是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和再现,对展示活动的建构与创造,并依赖游客的参观。博物馆在旅游中的特定角色,一方面反映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反映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整合性。因此,博物馆对旅游的重要性在于文化展示能吸引游客,刺激消费活动并产生衍生性经济效益,因为文化是促使游客从事消费活动的重要动机,文化欣赏会促进消费并赋予其文化意义。为了吸引不同层次的游客,博物馆结合消费活动与消费体验,与旅游相关产业形成合作关系,合作对象包括文化、旅游、餐饮、住宿、运输、娱乐等行业。在空间上,博物馆与文化旅游场所、消费场所产生集聚效应,相互分享游客并提供文化服务及文化体验。

地方文化营销的基础在于地方文化特色和文化定位,凸显特色和定位才能体现地域差异,使广大游客产生鲜明的印象,进而影响其参与文化旅游活动的意愿。地方特色的塑造包括地方文化特色、地方文化形象及地方文化交流,而博物馆则具备塑造地方特色的优势条件。第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便是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存、研究与再现,对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而言,通过博物馆专业性地将地方文化以多元方式展现,便能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不仅对地方文化脉络给予全面性的诠释与展现,同时借助博物馆功能整合地方有形与无形文化资源,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特殊性;第二,博物馆也是决定地方文化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游客从事地方旅游的标识性场所,配合独特建筑设计与空间展示,更能成为地方重要文化标志,博物馆的展览与活动所塑造的地方文化氛围会吸引大量游客,带动旅游提升和商业投资;第三,通过博物馆与政府的合作,配合馆内活动或地方节庆活动,能有效整合地方旅游资源,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加强地方文化交流,促进地方知名度的提升。

三、拓展与提升博物馆功能的作用和意义

博物馆功能的拓展与提升,是充分体现文化核心价值的关键,在美学、生活、教育、经济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对带动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博物馆逐渐突破传统美学所代表的正统观念,以往非主流的民俗艺术、民间工艺等文化艺术形式渐渐被挖掘与重视,博物馆发展不仅促成主体性文化与多元文化并存,也传递了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新价值与美学内涵,使文化艺术服务对象扩展到社会大众,打破大众文化与高雅艺术的藩篱,促使多元审美观的产生,间接传递博物馆对美学的诠释与价值取向,影响公众的审美水平和艺术创作方向。

第二,博物馆传递文化及服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可以丰富公众文化生活,进而影响公众的价值观与文化习惯,使公众不单单只满足商品性的需求,也能获得心灵层次的充实,担负起文化服务推广到大众生活层次的工作。博物馆将文化融合在服务游客的项目中,以实际的服务与空间环境展现文化价值,让游客体验文化内涵,享受文化生活,使其成为文化生活推广的重要机构。

第三,博物馆通过学习、体验、消费的过程将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传递给游客,激发其文化参与动机,提升其精神愉悦感。另外,博物馆以解说、表演、空间展示等方式让消费者获得文化学习与艺术熏陶的机会,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自主性的终身学习环境,这种自我导向的学习方式对于成人教育往往产生较佳的学习效果,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第3篇

随着世界许多国家和国内各省区市都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规划发展,国内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就西南地区来说,云南、广西、四川旅游业的发展起步早,知名度高,贵州的旅游业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随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其中,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力度和文化资源对旅游产业的推动力度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

地方历史文化的内涵很广,它包括当地的风景名胜、历史文物、宗教习俗、科技成果、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掌故、方言、谚语等。就这一点来说,地方历史文化对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

其一,地方历史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逐渐增加,人们的旅游已经从城市观光旅游――看高楼大厦,发展到文化旅游――品味旅游地独特文化内涵和文化产品。就贵州省来说,民族文化旅游是我们的特色,作为地方历史文化内容之一的民族歌舞、民族故事、传说、典籍更能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在气质,更能让旅游者回味无穷。

其二,地方历史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硬件支撑,但是,地方历史文化更能提升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内许多引人入胜的旅游胜地,都有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作为独有的文化支撑,也因此具有独特的魅力。如云南丽江古城、西藏的神秘民族宗教文化等等。我省的旅游景点,尤其是新开发的一些景点,尽管天生丽质,山水风情胜过国内很多旅游景点,却由于缺乏历史人文背景的支撑,显得苍白,游客只是看看、走走,就没有更多的回味了。

其三,地方历史文化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行千里路,如读万卷书,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需求。因此,地方历史文化的不断挖掘和利用,可以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加快民族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从而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游览内容,不断提高旅游点文化内涵。

其四,地方历史文化可以彰显旅游资源的个性。各省市在产业发展中,都把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来定位,竞相模仿景区的建设和布局,没有文化的差异,出现“千人一面”、“千景一格”的现象。要在旅游业发展中,找好自己的定位,挖掘和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突出自己个性,就可以解决旅游资源的差异化开发问题。

二、地方文献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来源

地方文献是以文字、图片、音像、口碑、遗存实物等形式存在的,记述、研究地方历史、现状和发展的重要资料,是特定地域的自然、社会、人文活动方式的记载,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因此,地方文献是认识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来源和依据。

第一,地方文献记载特定区域人类各种活动印迹。我们人类的活动都是在某一区域进行的,即使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人类活动的地域性仍然没有改变。人们在这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活动,就成为地方文献记述、研究的对象。地方文献作为记述、研究地方自然人文、社会活动的载体,形成的各种资料就是地方的历史文化。

第二,地方文献的广泛性为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提供广阔的空间。地方文献资料收集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古代,不同文献专题有不同时代界限,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献内容,几乎涉及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地方历史文化在地方历史文献中,只是散落在历史文献中的一颗颗珍珠,需要我们悉心研究,并把它们串成美丽的项链。

第三,地方文献是地方历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追溯地方历史文化的文脉,寻找地方历史文化根源,离不开地方历史文献。作为地方文献,地方风情、风物的资料,地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知名人物、趣闻轶事以及地方文献古籍都是地方的历史文化的展观。

第四,地方历史文献是现代地方经济社会活动的凝结。地方文献具有“地方之百科”和“原汁原味”的显著特色,体现一个地域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它既是地域历史文化的积淀,又是当地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土生土长”产物,既记载历史,又承接未来。作为专门的文献,通过对地方现代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文献整理,保留地方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现代历史。

三、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丰富贵州的旅游文化资源

第一,要宣传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发地方文献是发掘旅游景点中文化内涵的基础和前提。地方故事、地方谚语、掌故、神话传说、民族习俗、歌谣都需要在当地的文献中进行挖掘,求得诠释和注解。收集、整理、开发地方文献中各类信息,可以拓展旅游业的经营思路,增加新的增长点。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理解,并获得相应的开发政策和资金的支助,保障对地方文献实质性的开发。

第二,要注意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就图书馆来说,首先,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收集整理地方文献,只有把地方文献资源长期正规化收集、保存、整理、开发,才能够形成有规模、有个性、有特色、效益显著的藏书体系,才能真正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根据图书馆的科学要求和旅游发展的需要设计收集的范围、收集的重点以及布局。再次,注意地方文献的整理。注意分类别保存、收集整理。最后,还要注意编目的“地方性”。尽量使用地方性名称的主题词,加上地方限制,突出地方查阅目标,如:石阡木偶、关岭红崖天书、贵州苗族文化等等,然后,进一步开发二次目录,既便于找到与旅游相关的主题,又可以进一步深入查阅相关的研究与背景。

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保护性开发,扩大地方文献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地方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既有很强的生命力,又十分脆弱。贵州地方文献中,有很多容易消失和变化的东西,如:贵州的山歌、失传的口碑文献、实物文献等,以山歌为例,口传性、时代性、地方性很强,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逐渐失去其原汁原味的魅力。因此,运用现代数字音像手段对山歌、口碑文献、实物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挖掘,十分必要。

第四,要运用地方文献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不仅是保存地方历史文化的需要,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地方历史文献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来说,地方景点的开发必须从地方文献中寻找历史依据;请相关专家就某一文献主题的开发与研究作学术讲座;邀请地方旅游部门、旅游公司、文化T作者研讨地方文献与旅游项目的开发;举办主题文献开发的学术会议;举办主题文献展览;邀请旅游团队来馆参观,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地方文献,使之成为地方文化,进而成为旅游文化的源流,丰富贵州旅游文化内涵。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民族文化旅游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15-02

与全国重点大学不同,地方高校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是地方高校自身具有的一种优势。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地域优势。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个案,从自身的教学经历出发进行阐述。

一、地方民族文化在旅游专业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立于2000年,依托桂林这一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在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和国际旅游胜地等背景下建设发展。如何利用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大好空间,进行地方高等院校课程的改进,培育社会急需人才,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本身文化底蕴丰厚,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自然与人文叠合的景观,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包括壮、瑶、苗、侗等11个少数民族,其文化资源是较为丰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灌输这些地方文化并引导学生共同挖掘。

高等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富民强桂新跨越”既要富民强桂,更要人文强桂。专业设计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而区域文化及企业文化背景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重要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尚未经过专业学习,对地方民族文化一知半解,无法做到融会贯通;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地方民族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对于专业域有极强的求知欲。地方特色文化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更趋向于所在地域,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当地文化资源与特色。

二、地方文化资源在教学课程中的设计

(一) 课程设计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旅游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新兴专业,新开设的课程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尚不明确,致使在课程结构设计中偏重理论知识, 轻视人文知识。教师在授课内容上也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大大忽视了地方特色文化的教育。

因此,在旅游专业课程中要强调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广西区域民族文化的源起、特点、分类和发展规律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如民族建筑物、地方特色小吃、服饰、民歌等丰厚的人文内涵。如此一来,建议本科专业学生开设旅游文化学、广西旅游文化概论、广西民族民俗旅游、广西文化旅游英语等课程。遵循认知规律,选取广西各民族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积极意义的文化现象作为教育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领略广西民族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滋养。

(二)选编广西地方民族文化素材作校本教材,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

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学中实践性训练必须结合地方旅游文化资源在内的旅游方面的内容。

参考近年来广西出版的优秀文化作品,如《桂北文化研究》、《红水河文化研究》、《环北部湾文化研究》、《壮族文明起源研究》、《中国―东盟博览会・民族丛书》、《壮族丛书》、《广西通志・民族志》等书籍编写本院民族文化旅游的校本教材,共同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提高广西民族文化的知名度。

以《广西民族民俗旅游》中的广西民歌与节庆进行教学时,可以把广西不同民族的民歌资源和节庆加以利用,形成教学素材,介绍壮族的“三月三”、“歌圩”、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吃冬节”、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来促进课程设计,达到教学效果

让地方特色文化走进专业实践训练,是一种切合实际的良好方法。本人还会利用自己平时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如贵州的侗戏和屯堡戏、湘南江华的瑶族蝴蝶歌、照片、实物来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实际中已聘请当地的政史教研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桂林西山博物馆、广西10+1生态博物馆等部门的负责人员专门以专题形式为学生讲解挖掘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旅游专业课程的具体特点,旅游专业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 引导学生能在课堂发挥主动性, 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尽量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可操作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求知精神,逐步形成一个感知――理解――灵活运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各地的、各民族的学生会积极利用自己的优势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本人在教学中有三江侗族、龙胜瑶族、靖西壮族、那坡黑衣壮等各民族、族群的同学参与教学,对他们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以丰富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如此一来,教学也摆脱了以往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弊端,以实践为特色,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进行鉴赏和对比,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领会和挖掘。

以《旅游专业英语》为例,教师给学生分配了以下资料搜集任务,“对自己所熟悉的旅游资源或者景点进行介绍”。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书籍、报纸等途径寻找关于广西的景点,包括桂林象鼻山、七星公园、芦笛岩、柳州鱼峰山、靖西绣球街、上林大明山和大龙湖、北海银滩等英文资料。学生通过准备,把主题做成PPT格式,图文并茂地展示景点及旅游线路,比如人文地理、历史、发展现状等。在课堂中进行Presentation,时间为3-5分钟,而其他同学必须准备关于主题的1-3个问题,由负责Presentation的同学进行现场回答;遇到生词、专业词汇时,教师可以把它写在PPT上进行解释与解读。教师把这些PPT搜集起来做成课程教学资源库,由大家共同参与完善与改进。

四、教学实践环节引入地方民族文化

(一)民族文化展示平台

旅游专业依托每年的校园旅游文化艺术节,教学成果展示等机会要求学生要进行模拟训练与展示,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展示,辅导教师及时做出纠正与指导。在学习民族戏曲、曲艺之前,让学生事先观看一些民间戏,对传统戏曲的角色、唱白、情节模式、场景等有着清晰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交流为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样不仅节省课堂时间,而且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甚至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功效。一些“演员”学生之后便任职于一些本地话剧团、戏曲团,进一步丰富了地方文化发展。

(二)任务驱动式实地考察

任务驱动式的实地考察不仅可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还可以服务于课程教学。桂林印象、刘三姐景区、漓江民俗风情园、世外桃源景区、刘三姐景观园离我校都很近。在学习民族文化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到风景区进行有目的的考察,并对风景区中各类有关壮、瑶、苗、侗民族文化详细记录、拍照。课堂讲授时便以学生汇报为主,让学生将教材内容与实地考察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对照,从而提高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认知和体悟。

(三)论文、调研设计环节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在大学四年期间要求必须参加一次创新杯论文竞赛,在此任务驱动下学生有机会到广西各县、各民族地区接触各民族的文化,这对他们是一次很好的锻炼。通过创新杯论文的设计可以让学生的综合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而且是建立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近年来我们提出要学生注重旅游景点的文化内容探析,注重地方文化特色,同时要求学生要结合地方旅游发展的情况以及自己具体的实践地点,对实习实训的认识,对地方文化的领会等方面来完成设计。

在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地方旅游文化的渗透和引入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地方文化特色以及丰富的地方文化底蕴,要真正做到以就业质量作为检验教育教学的标准,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地加强教学改革创新,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旅游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第5篇

    [文 摘] 本文首先阐明了公共图书馆形成馆藏地方特色的重要意义,然后结合十堰市的具体情况,论述了从6个导向采访文献,以培育馆藏的地方特色。

近几年的社会实践和理论探讨证明,建设特色馆藏是地方公共图书馆求生存、图发展的最佳对策。建设有特色的馆藏,就是要结合地方特色,形成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藏书体系,并据此开展多种形式的特色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资源和文献资源的最佳配置,摆脱现有的困境,寻求更好的发展。本文结合我市实际,从6个导向论述培育馆藏的地方特色问题。

一、以地方经济为导向

经济是国家和地区的命脉。一个地区的政治、文化活动,无不以经济作后盾。地方图书馆应把为地方经济服务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以地方经济为导向,采访相关文献。十堰市是闻名全国的“汽车城”,形成了以汽车配套工业为龙头、东汽公司为依托的地方工业经济。服务车城、服务东汽成为我市公共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市馆采访人员在深入研究地方工业特色之后,重点采购了汽车工业及相关、相近专业文献,形成了以汽车工业为主的藏书体系,成为东汽科技图书馆、省汽车工业学院图书馆等的有益补充,共同为东汽公司的决策当好参谋。特别是面对东汽“第三次创业”的重心过渡期,市馆及时增补了有关外地轻轿汽车工业的先进技术资料,努力为技改服务、为科研服务,有数项服务课题已在省市级的评比中获得大奖。地方图书馆采访经济文献,应首先调查本地产业结构的构成、重心,分析产业的类属和产业发展的文献需求,并和其它专业图书馆和学院图书馆签订采购协调合同,分工协作,避免雷同,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以地方旅游为导向

旅游科学涉及“行、住、游、吃、购、娱”及历史文化诸方面。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旅游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行业。旅游资源是我市自然资源的一大优势,以武当山为龙头、十堰地区为中心、丹江口库区、郧县、房县为重点的旅游构架正在成型;与神农架、长江三峡等景区正沟通成旅游大循环区;突出武当山道教武术、汉江古人类文化、十堰现代汽车文明、鄂西北民族风光的四大特色旅游热正在形成。市馆为适应本地和世界旅游热的需要,采访了配套旅游文献,既有反映本地旅游状况的,也有反映国内其它地区和世界旅游状况的;既有反映旅游资源分布的,也有反映文物保护、资源开发、产品生产、服务娱乐等综合状况的。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采访、加工和传播,进一步促使旅游业成为我市的优势产业。地方图书馆采访“旅游”文献,应注重系统性原则,加大文献采访,揭示旅游科学的各个方面。

三、以地方宗教为导向

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在漫长的时期内,与人类同生共存。宗教不仅是信仰者和研究者的事,而且是涉及几乎所有文化思想界的普遍性课题。了解宗教、研究宗教已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在地方图书馆的馆藏中,应有反映当地主要宗教派别的文献资源。武当山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基地之一,近几年香火旺盛,香客满盈,宗教氛围浓烈。市馆根据这种情况,将宗教文献确定为社科藏书中的重点类别,目前已形成以道教为主,兼顾世界三大宗教的宗教藏书体系,对研究地方宗教的历史渊源、现实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地方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地方图书馆采访“宗教”文献,要兼收各类学科文献,揭示宗教在人类历史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趋势。在广义文化的前提下,给读者提供各种观察了解宗教的机会。

四、以地方风俗为导向

风俗代表着一个地区人民的习惯、爱好和性情,与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地方图书馆应以地方风俗为导向,访求有关风俗文献。十堰市的周边县区人民特别喜爱楹联,除庆新春、贺婚嫁、悼死者或饰胜迹都用楹联外,就是机关大楼、农家小院、百货公司、风味餐馆等建筑物也无处不用楹联装饰。市馆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地方风俗特征,采集了大量楹联文献,既丰富了馆藏,又满足了当地读者特别是周边县区读者的需要。这些珍贵文献对继承和发扬我国这份民间文学遗产,移风易俗,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地方图书馆采访地方风俗文献,应注意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尽可能做到思想内容健康,明白晓畅,雅俗共赏,使读者广开眼界,增添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五、以地方文献为导向

地方文献反映了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学、历史、文化诸方面的历史情况和现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因此地方图书馆要特别注重地方文献的征集。我馆近几年将地方文献采访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来抓,通过多种方式,采访到各类地方文献50多种170余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堰市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社会诸方面进程。地方图书馆采访地方文献,应扩大视野,面向当地各单位,追踪出版信息,主动征订,上门访求,保证地方文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六、以地方焦点为导向

一个地区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地方焦点。地方图书馆如果抓住了地方焦点,利用馆藏为焦点服务,就抓住了地方的“脉博”,将服务职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下岗与再就业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经济运行的难点。我市现有国有企业1157家,其中887家有下岗职工约4万多人,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实现了再就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图书馆,理应伸出援助的手,通过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等特殊服务形式,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地方图书馆在采访取向上,应加强对地方焦点的化解,注重实用性原则,为提高特殊服务创造条件。 《全国文献资源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对各级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提出了具体的、不同的要求。地方图书馆应详细调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历史与现状,选准文献采访的导向,既立足本地,又不局限于本地,面向社会,放眼未来,考虑到发展,形成系统、完整、实用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馆藏,为推动当地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郭春香.突出馆藏特色走向新世纪.江西图书馆学刊. 1997(2)

2 朱越利等.今日中国宗教.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4

3 张过.楹联故事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