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艺作品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主题的意思是文艺作品中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乐曲中具有特征的处于显著地位的基本思想;谈话、会议、文章等的核心内容。
2、也叫主题思想。文艺作品中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它是文艺作品内容的核心。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语言的锤炼,都应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作品的主题集中反映作者对所描绘的生活的认识和评价。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文化品牌意识薄弱
辽宁文化基础雄厚,特色文化品种丰富,在文艺创作方面,诸如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等成绩显著,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不论是文学著作还是民间工艺都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但是,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文艺作品量多繁杂,但是缺少代表辽宁地区特色的文化品牌项目,缺少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很多文艺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只局限在某一或几个县城范围,跨省名气不大。通过对省内文艺资源的归纳与整合可以发现:辽宁文艺资源中有相当多的文化载体具有品牌潜质,但是其中可以成为与众不同、出类拔萃或不同凡响、并在辽宁文化发展建设上产生巨大价值的文化品牌,却是凤毛麟角。此外,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对文艺创作与文化品牌互动发展的认识不足,很少强调双方的共建性和关联性,创作更多地集中在创作主体的主体性意识层面,集中于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特征,将文学创作单纯视为一种纯粹的精神文化创造行为,缺乏将文艺作品视为文化品牌进行市场营销的意识。
(二)文艺创作品位和质量有待提高
铁岭二人转原本是活跃在东北民间的一种表演形式,因为内容贴近生活,表演方式灵活多样,深受群众喜爱。但由于在表演过程中,有些演员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心理,表演低俗,屡遭诟病。还有一些文艺作品存在着定位趋同,个性不明显,缺乏创新能力,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这两个典型事例充分表明,建设文化品牌要立足长远,追求长期效益,不能只图“眼球经济”而放弃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追求。追其根本在于缺乏辽宁特色文艺资源的深入挖掘,文化品牌意识薄弱,急功近利,盲目创作。这不仅造成文化产品在市场上的“短命”后果,而且使辽宁原生态传统文化面临被解构的危机,造成辽宁特色文化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有损辽宁的文化形象。所以,加快辽宁文化品牌建设,提高文艺生产的质量,对于辽宁文艺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三)互动才能双赢
一方面,辽宁文艺创作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辽宁作为文化大省,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宝藏,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是辽宁文艺创作的重要来源,也为推进辽宁省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艺创作为文化品牌的创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艺创作不仅是文化品牌建设的素材基地,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也能为文化品牌的建设提供宝贵的建议,承担文化品牌建设的职责。另一方面,推进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群众文化基础,整合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强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化品牌,打造属于辽宁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不仅能提高文艺创作的质量和品位,为文艺作品走向市场指明方向,使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代表辽宁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而且能增加文艺作品的附加值,提高文艺作品的核心竞争力,扩大文化消费市场的占有率,提升辽宁文艺作品的知名度、影响力,促进辽宁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实现辽宁文化发展空间合理布局,从而有效促进辽宁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推动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文艺创作为文化品牌建设提供资源和动力
(一)文化资源基础良好
辽宁文化资源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力量是进行文艺创作的资源储备,也是未来文化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推动力。辽宁文化资源不仅数量繁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知名度大,而且地域特色浓郁、民族文化鲜明。有各类文物遗址1130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187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08处。此外,有历史文化名城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总体来看,辽宁文化资源档次高、类型多、品种全、地方特色鲜明,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这也为辽宁文艺创作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例如,依托本土优势资源,辽宁逐步形成了以鞍山岫玉、阜新玛瑙、本溪辽砚、大连大清集团的青铜工艺品为主,以朝阳紫砂、抚顺煤雕、锦州满族刺绣、辽阳女娲石和铁岭美术工笔画为辅的具有辽宁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牌;培育和打造了沈阳鲁园古玩市场、盛京古玩市场、锦州古玩城、阜新玛瑙宝石城等民间工艺品市场,一些工艺美术品和工艺品交易市场已经在国内外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朝阳的紫砂、抚顺的煤雕、锦州的满族刺绣和大连青铜雕先后在上海世博会、台湾周等活动中亮相,辽宁特色文化瑰宝的知名度日益扩大。
(二)文艺形式多样,成绩斐然
辽宁是一个文化大省,历史文化、工业文化、旅游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独具特色,优势明显。辽宁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大举措,使辽宁省文化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全省各县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县域文化建设,打造了一批富有本土特色、展现辽宁形象、深受群众喜爱、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例如,瓦房店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积淀,产生了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东岗剪纸、复州皮影戏影人制品、复州鼓乐表演,已在全国小有名气;铁岭县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古名人辈出,享有“红楼文化之乡”“小品艺术之乡”的美誉,是文学巨匠曹雪芹关外祖居故里,孕育了一代指画宗师高其佩、清代书法家魏燮均等文化名人。在区域产业布局上,在沈阳中心城市的带动下,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辽东半岛地区以大连为龙头的外向型文化产业风生水起;西部地区打造的“辽西历史文化走廊”魅力无穷。出版印刷、影视音像、演出娱乐、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正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使辽宁具备了发展特色文化的良好基础,同时也意味着辽宁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空间巨大。特色文化尚有巨大的潜在优势有待充分发挥,文化品牌所蕴含的巨大产业潜能有待发掘。市场前景方面,省内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是文化品牌尚且处于生长期,在文学创作、书法、摄影、绘画等领域可供开发的市场潜力巨大。全省来看,能够代表辽宁特色的文化品牌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市场尚未饱和,知名品牌空白点多,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文化产业方面,通过发挥岫玉、玛瑙、辽砚、化石、紫砂等艺术品资源和产业优势,健全工艺美术品产业链,可以培育出一批以鞍山岫玉、阜新玛瑙、本溪辽砚、朝阳化石、喀左紫砂等为代表的全国知名工艺品美术品牌,以品牌为依托,形成一些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文化活动方面,全省具有发展成产业和知名品牌潜质的文化品种非常多,给予政策支持,经过一系列具体运作,可以建设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仅从调研的几个县看,瓦房店市复州皮影戏、复州鼓乐、辽剧团,阜蒙县的蒙古贞文化等,都可以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品牌,也具有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潜质。
三、文化品牌建设为文艺创作培育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
深入挖掘利用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代表性强的文化品牌,让辽宁文化资源焕发生机和活力,提升辽宁文化形象,激发辽宁文化魅力,以此带动辽宁文艺创作的新提升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定位市场,明确创作方向
以文化品牌建设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建设将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文艺创作定位在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品牌板块和重点项目,基于辽宁特色文化资源,立足几大品牌板块进行文艺创作,使文艺创作具有明确的方向,有的放矢,集中力量创作发展文化品牌产品,而不是面面俱到,克服漫无目的的创作弊端。文化品牌建设为文艺创作提供明确的主题和核心价值,在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把握生产定位,即给文艺创作明确一个主题,主题就是作为辽宁省文化特色、核心价值、优势资源等集中反映“魂”。然后,再根据主题提炼出辽宁的核心价值,而核心价值是具有根本性的、不可替代性意义的价值,是一个地区差异性和地区精神的核心源泉。从目前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除了已经具备较好产业基础的少数几个品牌,目前县域大多文化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强,很多还处于只在本县有较大影响的状态。创建文化品牌,有利于集中众多的文化品种中选取特色明显、潜力大的重点培养。在具备了一定基础之后,就可以重点培养向产业运作转变,最终形成产业品牌。比如,瓦房店的辽剧团,以前曾出过一些精品节目,代表着辽宁特色。目前迫切需要提高影响力,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加强节目开发,走出瓦房店,走向全省,走向全国。另外,瓦房店的民族乐团、复州鼓乐,铁岭地区的二人转,阜蒙的民族艺术团等,经过培养壮大,都具有走向全国的潜力。
(二)文化品牌建设提升文艺作品的附加值
文艺作品的制作成本决定着它在市场中价格的高低,在辽宁文化品牌的建设中,独特的辽宁文化内蕴,是辽宁文艺作品的品牌建设的亮点所在,可以提升辽宁文艺作品的附加值。对辽宁文艺创作进行品牌建设,其中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提升文艺作品在市场上的附加值,提高辽宁文艺作品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提升辽宁文艺作品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提高辽宁文艺作品的附加值,扩大辽宁文化品牌的影响和知名度。以辽宁民间工艺品为例,在今天的民间工艺品市场中,竞争能力比较弱,价值不是很高,一个手工艺品按照成本售卖的话,利润空间有限。但如果它是辽宁民间工艺品中的精品品牌,它的价值就不是成本的体现了,还涵盖了辽宁民间工艺品的文化价值因素在里面,具有品牌性质的这样一个民间工艺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就远远超过它原来的市场价格,甚至几倍于它的成本价。因为辽宁民间工艺品文化品牌建设的更多优势在于它的情感价值,这种情感价值也包括文化价值,是提升辽宁民间工艺品附加值的根源。辽宁文化品牌建设加深了消费者对辽宁文艺作品的印象,使消费者信赖并依赖独具特色的辽宁文艺作品,并在情感上感到亲切,提升文艺作品的品牌附加值。
(三)文化品牌建设为文艺创作搭建发展平台
品牌是质量与信誉的保证,是对消费者的承诺。文化品牌一旦树立,就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社会,“注意力”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品牌建设是文艺生产进入市场争取消费者的一个重要方法。文化品牌建设可以为文艺创作创建平台,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和环境,培育消费市场。此外,诸如书法、摄影、民间手工艺品等几大文艺形式品牌的建立,有利于形成文化品牌聚合效应,提高知名度的同时,有利于培育市场。以品牌融合资源,以文化创造价值。瓦房店的平台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县里经过多方协调,建立起了辽南古玩市场,为县里农民画、剪纸、皮影、鼓乐等各项文化品种提供了集中展示、创作、销售的场所,通过免税等政策给予支持,运行半年多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些文化品种已经通过这个市场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从全省县域看,有非常多的特色文化品种需要这样的平台,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四)以文化强省形象带动文艺生产的连锁反应
文化品牌是一个地方和城市内涵和形象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是扩大城市和地区文化影响力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形象的辐射能力,又可以让更多的人认可和信赖该地区的文化产品,扩大需求,从而带动文艺生产,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发展。品牌的功能之一在于品牌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宣传。通过文化品牌的建设让消费者能够对辽宁文化自身的文化内蕴和所传播的信息产生强烈而深刻的记忆。辽宁的每一个文化品牌,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资源,可以将辽宁文化所蕴含的辽宁精神和辽宁魅力传递出去。与此同时,文化形象是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中具有广泛影响和辐射的强大推动力量。辽宁优秀的文化形象代表着在国内外社会公众心中的总体形象和评价,代表了辽宁文艺产品的品位和质量,体现了辽宁文艺作品的核心竞争力,对文艺创作具有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因此,在辽宁文艺创作与文化品牌建设的互动发展实践中,以文化品牌建设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成功塑造辽宁文化形象,是推动文艺生产发展,提高辽宁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四、推动辽宁文艺创作与文化品牌建设良性循环的措施及建议
(一)依托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品牌文化内涵
文艺创作与文化品牌互动发展,首先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形成特色文化品牌,促进二者双向循环发展。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为辽宁文艺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此为依托和纽带,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内涵,建设辽宁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比如满清文化为辽宁的特有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发祥地,辽宁的满清文化历史悠久,建筑林立,服饰鲜明,饮食丰富,浓郁的清代民俗风情闻名遐迩。以建筑为例,辽宁的沈阳故宫、盛京三陵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更是成为沈阳的一个地标性建筑。众多的清前史迹为满清文化品牌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以沈阳为主线辐射至辽宁多个地区,比如辽西地区的明清战史遗迹等,并将清前历史、萨满文化、八旗文化等融入其中,形成区域文化品牌。此外,在辽宁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上,还可以创建专业文化品牌,引导文化培训、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民间艺术、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演艺娱乐等品牌持续发展。比如支持辽宁特色的书法、版画、雕塑等文艺产品,支持鼓励市歌舞团和辽宁民间艺术团走向市场,不断提高辽宁本土文化品牌的艺术水准和知名度。
(二)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创新思维
实现文艺创作与文化品牌建设的互动发展,要分析自身各方面文化资源,研究确定本省文化品牌的整体定位,确立文化品牌打造的重点,以典型促发展,多措并举,做大做强本省文化品牌。文艺创作应突出特色,个性鲜明,因为只有个性鲜明,才能深入人心,只有深入人心,才能使文化品牌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所以,文艺创作应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创作个性,创作集观赏性、参与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独一无二的优秀文化作品,避免同质化、低水平和无序性竞争等无谓的浪费,提高打造文化品牌的效率。此外,文化品牌建设应突出重点,细分市场,实施品牌建设的差异化战略。打造文化品牌需要精细化的市场目标选择与定位,培育文化品牌需要以差异化战略眼光来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尽可能地避免同质化、低水平和无序性竞争。让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以差异战略和“错位式”策略实施文化品牌建设,这样,才是开拓品牌生长空间的应变之道。
(三)形成文化产业链条,扩张文化产业链的产业带动能量和覆盖范围
辽宁文化品牌建设应形成产业链思维,独具辽宁特色的满清文化可以制作相关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当年一部电视剧《闯关东》,让大家了解了山东人闯关东的故事,倘若我们有关于满清文化的好剧本,可以尝试拍出精彩的以满清文化为背景的电视剧,甚至也可以开发出与满清文化相关的网络游戏。在对外宣传上,我们还可以创办关于满清文化的特色网站,创作相关公益性广告,开发出更具创意的满清文化纪念品。还可以将满清文化宴席上的各种菜肴推向各大酒店,或制成各种成品、半成品进入市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品尝的美食。在服饰的开发上,可以设计现代化的满族服饰,尤其是满族旗袍,能充分体现出中国女性的魅力,可以在文化节和其他活动中充分展示,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给游客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满清文化品牌的影响力逐步扩大,让更多的人了解辽宁满清文化。
(四)重视现代科技和创意
在我们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任何文明成果不与现代信息传播科技以及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高新科技联姻都会逐渐丧失生命力。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以创新为灵魂的内容产业,内容、形式的创意与传播、交流的渠道任何时候都是文化产业腾飞的两翼。在当前这个科技为主的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科技与创意的催化剂作用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中尤为重要。辽宁文艺创作应紧跟时代步伐,敏锐察觉现代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重视与现代科技和创意的结合,鼓励文化产品的创新创意,创作符合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运用创意与科技这两种能量探寻和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中包含的现代审美价值,通过全新的创意生成和高新技术手段的包装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进行现代化的转换,推动价值内涵和审美偏好的再发现,从而在当代人的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在对文化品牌进行市场营销方面也要有现代宣传意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对辽宁文艺作品进行整合营销,根据文化品牌的传播目的和受众群体的特点,整合各类传播媒介、公关资源与营销渠道,围绕城市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以强化对城市文化品牌的认知为目的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营销活动;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微博、微信、游戏营销等新型媒介加大对辽宁文化品牌建设的宣传力度。
(五)加强文化人才培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广大作家、艺术家有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文艺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都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对人们的心灵塑造和灵魂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文艺创作不仅肩负着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务,而且担当着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培育人们的美好心灵的重任。因此,作为先进文化实践者和创造者的广大文学艺术家,是不能够轻视自己手中的笔的。文艺作品能不能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方面。而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出现的某些文学艺术作品并不令人满意,其中存在着价值观念的混乱和颠倒。一些影视剧大兴“戏说”风,表现出贵族化倾向。另有一些脱离现实、格调不高,甚至歪曲和颠覆文化传统的作品充斥荧屏,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混淆和模糊,给社会文化环境带来了污染和损害。有些人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炮制出的文化垃圾充斥文化市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样的作法都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作为一个人民的文艺工作者,要有为时代和民族负责的精神,要意识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担当起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为时代立言,为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情感境界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立功的重任。
准确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
文艺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而要真正做到“三贴近”,首先要准确了解和全面把握人民群众的真实状况和现实需要。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对老百姓的审美需要和内心需求真正了解多少、把握了多少。我们常说,大众的趣味需要引导,而不是迎合。但我们发现,一些文艺作品往往是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曲解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倾向和审美需求。一些人把粗俗的、粗制滥造的东西推给大众,以为是符合大众口味的、群众所喜欢和需要的,以为会有很大的市场。而实际上恰恰相反,那些品位低下、格调低俗、粗制滥造的东西并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所接受,也不会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会很快被市场淘汰、被人民摒弃。而反过来,那些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真正能够震撼人们心灵的优秀作品,则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并且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当前文化市场的某些喧嚣和混乱,“炒作”之风的盛行,往往造成鱼目混珠,使人们不能够明辨是非。但真正的精品佳作、真正优秀的艺术品是能够经得住时间检验的;那些浮华之作虽然有一时的红火或热闹,但最终还是会被历史和时代所遗弃的。要创造出真正反映人民心声、贴近群众生活、为人民所接受的文艺作品,就要扑下身子去了解中国的现实,体察和领悟人民群众的精神与情感,在历史与时代的坐标中把握时代和生活的本质。任何浮泛的、应付的、高高在上的、自以为是的、浅尝辄止的所谓“贴近”,都不能够真正敏锐而深切地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及现实生活的本质,也不可能创造出震撼心灵、鼓舞精神、提升境界、给人民以美的享受的精品佳作。
关键词:广播文艺节目 民生意识 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题记:小胡是个农民工,七年前成为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下称经广台)的忠实听众。小胡曾经先后三次在不同场合谈起芭蕾舞剧《天鹅湖》,引发了笔者对广播文艺节目民生意识的思考。
广播作为最具广泛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在关注百姓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在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今天,广播文艺节目民生意识的回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广播文艺节目独具兼容性、渗透性、受众的广泛性、节目播出的连续性等特性,被赋予提供娱乐、社会教育、普及文艺知识、提高受众文艺欣赏水平等社会功能,对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社会主流思想,配合新闻宣传具有积极作用。
民生意识是广播文艺工作者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纵观古今中外,从《离骚》到《史记》,从《悲惨世界》到《百年孤独》,流芳百世的文艺精品无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重的民生情结。只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艺作品才会成为精品,才会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喜爱和广泛流传。这不仅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更是文艺作品普及和创新的需要。深刻把握广播文艺节目的民生意识实质,认识其规律和特点,对新时期做好广播文艺节目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小胡一说《天鹅湖》:2004年的一天,经广台都市110频率《音乐调频》节目正在播放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圆舞曲,小胡打进热线电话,说自己不想听《天鹅湖》,“闹哄哄的”。他刚从家乡来吉林市打工,父亲就病了,自己很想他,希望电台能播放歌曲《父亲》。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的文艺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广播听众的审美趣味也日益多元化、多样化。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要求广播文艺节目要顾及到最基本的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政府和百姓沟通的桥梁,广播文艺工作者必须强化民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真实了解、客观反映百姓的民生诉求,通过广播文艺作品引导群众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清醒面对各种复杂的矛盾冲突。
广播文艺作品要体现民生关怀,首先要以平民视角为切入点。平民视角就是以民众眼光、民众心态、民众语言和民众思维来记录和反映民情、民意、民生。文艺节目不是肤浅的娱乐工具,要想吸引人、感化人、理解人、服务人、引导人、关爱人,就必须放下姿态,融入到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中。
1. 深入社会和群众生活,捕捉百姓身上发生的感人故事
广播文艺是大众的、通俗的节目,不能曲高和寡。对于艺术家而言,火热的现实生活往往能触动他们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部分,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曾创作过一部广播剧,该剧根据发生在吉林市一个真实的故事创作。作品中人物原型来自从小失去父母的王昱文姐弟,几年来,他们得到了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之后又力所能及地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部呼唤人间大爱、弘扬主旋律的原创广播剧,原汁原味、主题鲜明、剧情起伏跌宕,感人至深。从现实生活的一个小侧面,反映了当今共创和谐社会的大主题,演绎了现实版的人间大爱。
2. 从现有的作品、材料中寻找人的共性,使之穿越时空距离,引起不同受众群体的共鸣
不管是文学、音乐作品,还是评书、曲艺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横亘古今中外,时间、空间、文化背景等差异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从平民视角出发,从人性的共同点切入,为作品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有效拉近作品与受众的距离,增强文艺节目的可听性和影响力。
3. 充分挖掘网络、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媒体作品,准确反映民生诉求
近年来,博客、微博、网络音乐、网络小说、手机彩铃、手机电视以及各种新媒体作品层出不穷。这些作品真实反映了各种生存状态下百姓的悲欢离合和内心向往,文艺编导从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艺术性和深刻社会价值的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不仅能客观反映百姓的民生诉求,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更能深刻体现新时期广播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从受众心理出发创新节目形式
小胡二说《天鹅湖》:2007年,经广台举办台庆联欢会,四位男主持人客串四小天鹅跳起了《天鹅湖》,小胡现场观看后开心地说,你们主持人真有两下子,这个节目真有意思。
确定题材后,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是体现节目价值和主题立意的最重要、最直观的切入点。
心理学认为,受众收听广播,是一项调动心理自然机制各种因素形成复杂运动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想象、注意、认同、补偿等多种心理状态。它们之间紧密相连,同时发生作用。
“认同”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认同过程中,如果客体信息被主体认可,称为“正性认同”,反之则称为“负性认同”。“负性认同”的内容通常被我们排斥、拒绝。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受众会把自己对广播文艺节目的审美走向等心理投射到节目中,以此判别作品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投射出去的心理内容就是“心理期待”。当某个文艺节目符合受众的“心理期待”时,受众就会认同它,将“兴趣点”反馈回自身,予以内化。反之,受众会产生抵制情绪,节目接受兴趣减弱,甚至放弃收听。因此,了解受众的文化、心理结构,抓住受众的“心理期待”和“认同点”,以符合大部分受众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审美习惯,在合适的时间以恰当的形式播出百姓想听的内容,这是办好广播文艺节目的不二法宝。
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找准节目定位,针对不同受众群体需求编辑节目内容;第二,针对受众群体的收听习惯确立合适的节目时间和节目形式;第三,深入刻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使之产生共鸣。
例如:对东北农民来说,《白毛女》比《天鹅湖》更容易接受些,二人转比粤剧更好听些……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受众收听广播的基本心理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向东北农民的文艺节目就不能有《天鹅湖》,不能有粤剧,关键是怎样编排,以怎样的形式播出。这对广播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可以说,广播文艺是编辑的艺术,大部分广播文艺节目是编排、重组过去的优秀节目。创新编排是使文艺节目由形态分散变为形态集中,化“腐朽”为神奇的二度创作过程。一档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欣赏性和娱乐性强的文艺节目必然是广播文艺工作者创新智慧的结晶。
三、用生活语言平等交流
小胡三说《天鹅湖》:2010年,小胡带3岁的女儿乘公交车,听到经广台《非funs音乐》节目“中外名曲欣赏专题”,主持人讲述了《天鹅湖》的故事梗概后播放了“小天鹅舞曲”,小胡的女儿学着小天鹅要摔倒的样子摇摇晃晃,引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小胡说,这音乐越听越好听。
身处高效率、快节奏的竞争时代,人们更希望在工作之余能有一个相对放松的氛围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因此,广播文艺节目要特别重视审美和休闲娱乐功能,主持人不仅要能调动受众收听兴趣,还要精心打造轻松的收听环境。一方面,主持人要把表达的节目主题或情节用亲切、活泼的生活语言叙述给听众,使听众情感随其表达的内容起伏而活跃起来。另一方面,主持人还要做到以朋友的心态与听众平等互动交流,从而感动听众,吸引听众积极参与节目。
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以平民化的身份、观察者或亲历者的视角、知心朋友的形象同听众进行心平气和的交流与沟通,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会吸引听众更加踊跃地与节目进行互动。广播文艺节目是群众的艺术,“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受众的参与满足了交流欲望和表现欲望,使个体行为得到公众的关注与确认,从而增强了受众的主人翁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文艺节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传播。
关键词:“古风”文艺创作;古典意蕴;现代时尚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21-02
2008年的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为世界呈现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古老的中华文明、现代高新技术、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起打造了一场视听奇观,也引发了现代人对古代不断的幻想和探索。长期以来,古代文化通过史书记载、文学作品等媒介得以流传,继而影响着现代的文艺创作。新世纪以来,在艺术创作手段和形式日新月异的社会条件中,这类“古风”文艺创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潮流,并日益扩散开来,形成一种古雅的文化氛围。大量古代题材和具有古风特点的文艺创作即是这种潮流有力的表现。总体而言,这类文艺创作立足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之上,将我国古代特有的元素符号在文艺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与新时代的艺术创作手法有机结合,呈现出历史底蕴与时代气息交织的特点。
一
古代题材和具有古风特点的文艺创作自然而然会打上历史文化的烙印,留下古典印记。古代元素符号在文艺创作中的展现,首先表现在文艺创作形式上对古代元素的运用和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的服饰、建筑、饮食、工具、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行为礼仪等是古代文化的典型表征。而古装剧可谓是古代文化信息容量最大的艺术形式,如根据古典名著《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给观众全景式地展现了古代封建王侯钟鸣鼎食的生活场景。鸿篇巨制的宫廷剧《甄传》同样将古代文化符号运用的淋漓尽致,在这部剧中人物语言充满古韵,复古之风非常明显,被大众定义为“甄体”。其实“甄体”并不是《甄传》的剧作者先创,汉代时汉赋最终成型并开始流行,其特点就是韵散结合,辞藻华丽,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又有另一种文体――骈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在隋唐时盛极一时,也称为四六文、骈体文,其特点就是以四六字相间定句,堆砌辞藻,讲究对仗工整、声律和谐。编剧流潋紫在作品中也大量借用古代典籍、唐诗宋词等,如甄出场时自解名字蕴意“一袅楚宫腰”,可见编剧饱览诗书。除了历史剧、宫廷剧,古装武侠剧也是这类文艺创作的典型。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形成的影片类型之一,有着浓郁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底蕴。此外还有网络游戏这种新世纪以来新媒体革命的产物。除了从欧美日韩引进的网游,国产网络游戏中古代题材的网络游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像赤壁、天问、封神榜、梦幻西游、武林外传、三国杀等都取材于我国古代某段历史或者文学作品。另外,具有古风特点的音乐创作也值得一提,它将中国特有的古典语言元素运用到音乐创作中,周杰伦被称为现代流行乐中国风的开创者,他的《东风破》是现代流行乐纯粹中国风与古典中国风的分水岭,此外《发如雪》、《台》《青花瓷》等也很典型。中国风是“三古三新”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它将“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有机结合。方文山所作歌词积极借鉴诗词曲赋,不仅注重押韵,而且采用量词修饰抽象名词的方法,使抽象事物具象化。如“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发如雪》),给听众带来一种新奇的古典体验。渗透着古代元素的“中国风”音乐创作在现代流行乐坛上越来越重要,除了周杰伦、方文山的歌曲外,还有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林俊杰的《醉赤壁》《曹操》、许嵩的《清明雨上》、李宇春的《蜀锦》等作品。在此,中国古代诗词曲赋的语言及内蕴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碰撞交融,生发出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古代符号不仅体现在优秀的文艺中,许多通俗艺术也积极借用古代元素,以其通俗和炫目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大众的眼球。近期拍摄的一系列穿越剧《宫》、《宫锁心玉》、《宫锁珠帘》等就是借用宫廷生活的元素来赢得收视率。这里,需要警惕一种现象,即现代元素、古代元素肆无忌惮地被安插在艺术创作中来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这显然无助于产生高质量的文艺作品。
二
新世纪以来,经济、文化、社会都有了许多新的变化,而文艺创作的形式技艺也更加灵活多样。高科技的发展不断给人类带来全新的艺术灵感,提供新颖的表现技法和手段,随着电脑、互联网以及数字媒体的应用和普及,高新科技与文艺的结合带动了新兴媒体艺术的创作。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包括古代题材和具有古风特点的文艺创作都被注入了新时代的新气息。然而就在这样一种自由、创新、独立、活跃、时尚的时代氛围中,古典内蕴仍然在文艺创作中不断隐现,这颇堪玩味。
《尚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音乐创作不仅要求形式上的美,更要表达创作者的心声。当下流行音乐大部分是表现现代人的爱恨情愁,而中国风音乐创作则不仅仅是古代诗词曲赋的外在元素的“复古”,更是一种古色古香内蕴的呈现。方文山为周杰伦所作的《娘子》,其歌词“我马儿有些瘦/天涯尽头满脸风霜落寞近乡情怯的我/相思寄红豆/相思寄红豆/无能为力的在人海中漂泊/心伤透/娘子她人在江南等我/泪不休/语沉默”,短短几句歌词却包含了我国古代诗歌中关于游子主题的大量典故和陈句,承续了游子乡愁的浓浓情愫,既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苍凉,也有“近乡情更怯”的无奈。有“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的乡愁,更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伤。而整首歌的意象可以追溯到《古诗十九首》里的游子之歌,像《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一样表现了游子思妇的复杂思想情感。此音乐作品在创作题材、意象选用、意境营造、音韵设计等方面自觉复古,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化深厚的诗歌积淀,古代诗歌的意蕴与现代流行音乐表现形式相互融合,可谓相得益彰。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文学对当代文艺创作仍然有着深远影响。除了古典诗歌外,神话传说也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隐现于各类艺术作品中,不仅为文艺创作提供素材,而且影响着它们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和欣赏效果。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众多,现在许多神仙道话剧都取材于斯。除了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近年热播的《钟馗传说》也很有代表性,它演绎的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钟馗传说》在第一部的基础上,融入了新潮网络热门语言、炫尚的动画特技,产生了更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而武侠剧《仙剑奇侠传》及其系列网络游戏则是活用了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女娲神话,根据有关记载稍加改造,将女娲神话谱系表现于故事当中。人妖之恋是此剧的另外一个主题,人妖相恋的爱情母题可追溯至远古神话,它深深潜藏于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中,在文学作品及其他艺术作品中曾多次出现,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聊斋志异》及《白蛇传》。并且《仙剑》系列通过电视剧和游戏两种媒介的传播,使其接收率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境界。网络传媒等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再加上新兴的艺术创作手段,这都使中国古典内蕴在现代文艺创作中表现得更有活力,更易于接受。另外中国古典哲学也对“古风”文艺创作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家和儒家思想为基础。武侠剧《仙剑奇侠传》充满了道家文化思想,侧重表现的是道家的降妖济世,修法炼仙的神仙文化。而另外一部武侠片《怪侠一枝梅》则更多体现了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达天下”的处世思想。只不过现在的武侠剧为了给观众以视觉冲击力,采取了别出心裁的拍摄技术或者电脑制作技术,通过种种技术手段营造出了高清、逼真的艺术奇观。
古典内涵蕴藏于新的艺术手段中产生了各种带有古典意蕴的文艺表现形式。古典意蕴在“古风”文艺创作中隐现,使得文艺作品笼上了浓浓的历史文化气韵,民族特色浓郁。古典意蕴在此类创作中隐现,除了文艺创作者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心仪和自觉传承外,显然还得力于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自身强劲的生命力。在新世纪,我们面临着各种文化观念的挑战、冲击,在文艺创作中自觉保护和光大文化传统显然是极为必要的。
三
鉴于以上对“古风”文艺创作特点的分析,我们应该对“古风”文艺创作进一步反思。更优秀的“古风”文艺显然应该将古代元素符号有机、有效的运用于现代的文艺创作中。文艺创作对大众的审美导向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创作者只有创作出真善美有机结合的文艺作品,才能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美感。古代符号元素可以在文艺创作中为人们尽情所用,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此类创作毕竟有着“古代”以及“古风”的时代和意境限制,而且它们内部蕴含着中国古典文化,表征着中国特有的古老文明,所以在创作中现代艺术手段的运用、创作心理的掌控以及创作功利性的把握都应该适“度”。在消费主义盛行、商业机制无孔不入的情势下,中国古典文化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审美取向格外应该被推重,文艺创作不能完全成为迎合大众趣味以谋取商业利益的手段。如何把握艺术的功利性与无功利性之间的度,是“古风”文艺创作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就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剧而言,现在很多人都是通过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来了解我国的历史,如何在追求艺术效果和商业利益的同时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结合,显然不仅是艺术的要求,更关系到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文化传统的维系。对于古代文化中带有民族性的元素理应保留并使之在艺术中得到传承和光大,像汉服作为汉民族的象征,很有必要植入文艺作品中,以使之被传承,现在很多地方都在举行各种形式的汉服仪式,汉服表演也理应成为文艺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应该以现代的眼光和新的视角去审视、诠释古典文艺作品。由于我们同古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时代变了,看问题的角度当然也会不同。比如对 “潘金莲”评价,在《水浒传》原著中和在影视改编剧作中,在魏明伦的新编川剧中,理解各不相同。站在当代文化的视点,潘金莲作为封建礼教禁锢下的古代妇女,她要求人性解放,追求爱情幸福本无可厚非,她显然是一个悲剧性的形象。可见,与时俱进不仅是一种应有的文艺作品鉴赏态度,更应该是文艺创作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