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教育 服装专业 课程教材
一、前言
至今为止。服装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在如何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使得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根据当前服装行业的发展,如何调整并完善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针对教育对象设计教学方案,努力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专业教材的教学内容在理论体系、组织结构和具体教学模块的划分等方面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更好地促进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方面的研究仍很薄弱。中职服装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日益突出,这是服装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产生的契机,也是服装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产生的大背景。此外,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近几年服装专业技能人才的供不应求,也使尽快开展服装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更为迫切。
二、精品课程教材的建设
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精品课程需要精品教材。精品课程教材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一般教材难以取代的作用。
1.正确选用“品牌”教材
我校《服装cAD》选用教育部统编“面向2l世纪职业教育重点专业”教材。此教材内容突显实用性和实训性,配合大量设计图例及实例的形象化教学,学练并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衔接。《服装裁剪与制作》、《样板制作与推板》两本教材经多年的使用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对于这类“品牌”教材要推荐使用,并把它们列为学校精品课教材目录库中,做为精品课教材建设的组成部分,形成教材资料库。
2.深化教材改革。突出中职特色
教材的编写或修订应本着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总体思路。第一精品课教材应根据中职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要加大《服装结构工艺》操作部分的内容教学力度,以实用性为基础。示范具体操作技法,详细介绍各部件及整装操作方法与步骤,即加速编制通用的实践性教材。第二精品课教材要以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编写内容。坚持创新与汲取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本专业实际,适当介绍相关技术科学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例如《服装结构制图》教材在褶、省处理、面料的肌理变化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
3.积极参与教材的编写
加强中职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支持教师编写一批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的好教材。第一,在全校范围内遴选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流教材编写队伍,并尽可能与兄弟院校合作,由高水平的教师和学术骨干担任主编。第二,鼓励专业课教师自编校内补充讲义。对学校的骨干专业教材要力求系列化规划编写,每门精品课程,力争基本教材、辅助教材、实践教材、教学参考书配套规划编写。第三,将教材建设纳入学年教师年度岗位考核指标体系,专业教师必须参与教材编写。第四,对已使用的中职教材,应根据中职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使用反馈的意见,进行必要的修订。第五,“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制定教材的整体规划,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中职教材建设应通过产学结合来体现其特征。规定每本专业教材均要安排一名来自工程技术一级的专家参编,使教材内容更贴近企业实践,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材中得以充分体现。
4.精品教材建设的立体化
立体化教材综合运用了各种媒体,形成媒体间的互动。强调各种媒体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服装专业的实用性和综合性,需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审美意识和时尚意识,紧跟时尚流行趋势,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感。需要成立CAD信息传媒工作室,由工作室负责专门收集最新的行业、专业信息及流行动态,制作成光盘或资料册,供师生参考和借鉴。制作教学课件帮助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难点、重点。网络课程辅助学生自主学习,音像制品替代教师帮助学生学习,这些教材形式为学生扩展视野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是精品课教材建设的保证。
三、精品课程教材的建设特色与效果
1.在教学内容上
服装课程设置互相穿插、相互渗透,结合时尚,广泛获取各种流行信息。加强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结构模块化,创建专业再选择课程。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
2.在教学方式上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系统讲授效果,采用讨论法和案例法提高教学效果,模拟企业化生产实训,结合服装教学特点,凸显创新性。在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上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高职办学质量的重要杠杆。近年来,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可以说,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总结经验,反思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当下高职精品课程开拓创新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现状和问题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教育部在全国正式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其主要参与对象是本科院校。直至2007年,教育部专门制订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高专,2007)》,设立高职高专处作为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主管机构。在政策和组织管理机构的推动下,其获得实质性发展。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本科类课程127门,高职高专类课程24门(占总数的15.9%)。“截止2008年,全国共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2467门,其中,高职高专院校614门”[1]。2009年高职高专院校新增200门,2010年又新增223门。可见,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呈现高速发展之后仍能保持稳中求进的良好态势,国家政策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性。
(二)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获得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尤其是积极性高的高职院校,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目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功的经验主要有:⑴出台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和任务。早在2006年,深职院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思路,并明确了建设目标。⑵突出高职课程的特色。⑶加强高职精品课程与教师团队建设,尤其是“双师素质”及课程主讲教师团队。⑷运用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作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标杆。⑸初步探索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体系。有学者设计出七个步骤[2]:⑴成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⑵制定课程建设目标。⑶师资队伍建设。⑷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⑸教学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建设。⑹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注重课程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建设实践教学基地。⑺网上资源的完善。
(三)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⑴政策依赖性太强,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习惯让行政指令被动性地推动,自觉性不强,没有自觉性则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⑵精品课程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质量、内容编排、内容丰富程度,授课方法满意度很低。学生希望课程资源能不断更新,拥有更多的音频、视频课件,运用BB或WIKI等社会性媒体软件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开设能提升个人能力的精品课程。⑶精品课程设置不科学。“基本没有脱离普通工科和经管类专科的教育模式,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普通高等工科和经管类专业院校的压缩或翻版”,“没有完全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3]。⑷精品课程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对提升高职教学质量,整合教学优势,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期间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要建设好高职精品课程不可能仅靠几个文件几个会议所能实现的。我们只有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反思,甚至批判怀疑的审视,才能把握到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正确发展方向。根据实际调研,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对高职精品课程重点方面即:规划、队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理论与实践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等进行理性思考。
(一)弄清楚高职精品课程开发的起点是什么
如上述,以往的高职精品课程开发很大程度上是由行政指令进行推动的。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对高职精品课程这个概念还把握不准,笼统的认为就是所谓的“五个一流”即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并以此为准则来考核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条主义泛滥。如依照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来下达工作任务。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变成了演戏,假造数据和编材料来迎合上级要求牟取通过率,高职精品课程数量逐年增加,质量难以实现新跨越;另一方面, 学生不喜欢,效果很差,浪费很多教育资源。“为满足教育服务的课程资源已经不是按自然状态,而是运用各种制度加以规范和运作,使它按照某种目的和需要而流动。”[4]“重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科研和资金投入”,“其目的是希望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申报得越多越好、建设的速度越快越好、建设的水平越高越好、投入的师资力量越少越好。其结果实际上是偏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主旨,教师和学生受益不大,是一种为了政绩的趋利表现。”[5]开发高职精品课程,前期调研很重要。调研主要包括这些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的市场前景、学工结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情况,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教师团队积极性等。因为高职的实践基础比理论基础要重要,所以应当以调研结果作为高职精品课程开发的起点。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着重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摈弃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模式。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也要求:“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6]“课程组教师多次到华北制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以岭药业、石家庄炼油厂、神威药业等企业调研,确定有机化学在生产中应用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制定出了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及课程培养目标,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从事化工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7]
(二)高职精品课程要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
高职精品课程目标过于片面。有的说以“能力导向”,有的说以“就业导向”,后者占多数。其实,这些说法均过于片面,“能力导向”以至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目标,忽视职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调节的学习目标。“就业导向”培养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忽视育人的根本目的。人不是机器,而是具有独特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既然高职教育是处于育人的阶段,就要遵循育人的规律。理论和实践证明全面性的课程目标才能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才能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和谐成长。高职精品课程唯有确立全面性的课程目标才有利于提升课程品质。高职精品课程目标过于抽象,如笼统地强调培养某种能力,为某个行业提供合格人才等等。高职精品课程目标抽象让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正确把握,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我们认为高职精品课程目标要具体,明确,具体到学习哪种行业哪种工艺或生产哪种产品。高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实践证明,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通过观察直观事物或直接参与可以达成的教学模式很有效。
(三)高职精品课程内容编制与教学模式要统一
高职精品课程内容编制要处理好内容选择和内容排序问题。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选取教学内容,内容要有代表性,要有教育意义,难度适中,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一味寻求深度,以“够用”为度,定期更换或增添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实验操作、实践实习内容要占课程内容50%以上的比例。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的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多在l:l,其中德国比重最高,为1:3[8]。内容排序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遵循螺旋上升式的编排规律。课程内容编排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结构,而是按照职业教育特点来编制。“要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理想的方式是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只有深刻地理解了工作逻辑,才可能真正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9]。“知识结构”被认为是有助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奠定扎实基础。职业教育不是为了学术研究。其实形象和直观的事物更容易被高职学生接受,而且“工作结构”、“工作逻辑”具有职业性质,它们才是高职课程内容结构的特点。用教学效果来测试,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学者在借鉴德国四步教学法和NIIT的MCLA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立“SDSPR教学法”,即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按照“项目展示、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课堂实践和总结提高”的过程展开;“角色扮演法” 如项目组长、程序员和测试人员角色等。此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仿真教学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采取仿真法;还有工学交替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实现 “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特色教学法应当恰到好处地运用到高职精品课程中。
(四)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
第一,领导者要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课程开发团队,更需要有效的管理。领导者是有效管理的核心,领导者的缺位、错位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影响重大。首先,领导者要有威望和建设好高职精品课程决心和魄力,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团队成员统一认识,克服困难。一般来说,学校校长或副校长担任比较合适。其次,领导者要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对一个团队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最后,领导者要熟悉精品课程教学和实践的工作情况以便能分配好工作任务。
第二,建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管理机制。成立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工作,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目标。建立起精品课程建设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在“课程遴选、政策导向、师资队伍、人力资源、图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支持、政策倾斜、财力物力投入等方面”[2]给予支持,优化各方面的教学管理资源。建立起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建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管理监控系统,在立项、建设、评审、推荐过程中建立时时监控的管理系统。
第三,培养“精品型教师”。以往我们比较注意团队的主体即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包括他们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实际上,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原因是培养周期长,培养难度也大。其实,“教师学术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只能作为高职教师奋斗目标。一个普通人能力是有限的,懂技术未必懂教学,懂教学未必精通技术。因此双师型教师不应当成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阻力。这一点逐渐得到认同,近年来“精品课程的评审更加看重课程特色的内涵建设;加重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比重;更加理性地看待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其权重也逐渐降低;并通过逐渐降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指标的分值,来加强精品课程评审的客观性和合理性”[10]。很多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就可以完成,其实,细化一些工作任务有利于做到“精品”。没有“双师型教师”可以,但不能没有“精品型教师” 精品型教师即对自己负责的工作任务游刃有余。采用“说课”的方式是培养“精品型教师”重要方法,因为“以‘说课’为载体的课程教学设计的肯定,必将对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的普及和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1]。
(五)高职精品课程的发展性评价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导向性是高职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重要参考依据,但其作为终结性评价标准并不适合评价建设过程中高职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应有一个不断吸收新成果、不断完善的实践过程。”[12]“‘精品’地位,就必须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即要加强有效的反馈机制的建设。”[13]因此,发展性评价才是建设过程中高职精品课程所需。高职精品课程发展性评价就是要实行“评估一建设一再评估一完善”的多次循还。“将立顼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要做到课程建设现状评价、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课程建设成效评价与管理水平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14]运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实现高职精品课程发展性评价,可以借鉴淘宝网购的商品交易评价模式,把教师授课内容,学生实践实习情况,作业布置,学习成绩,实习心得经验交流论坛等都应该在网上的公示,每一项内容都设计评价反馈专栏为师生提供评价空间。及时发现问题,广泛探讨,做出合理有效的调整,不断完善高职精品课程质量。
总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高职办学质量的重要杠杆。从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背景和现状出发,反思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具有积极意义。把高职精品课程开发前期调研结果作为开发起点,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统一课程内容编制与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运用发展性的课程评价等,将有利于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成龙.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何国清.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3]云连英,汪荣伟.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4]黄艳芳.高职教育职业指导课程考试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陈志刚,周兰菊,李璐等.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需明确的几个定位[J].职业时空,2009(4).
[6]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高职高专)[EB/OL].jpkcnet.corn/new/zhengcd 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lD=93,2007-04-28.
[7]王丽君,韩,尚平,崔海波.突出高职特色建设有机化学精品课[J].职业时空,2008(8).
[8]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话语与实践话语[J].教育研究,2007(1).
[10]刘冰.高职精品课程特色的凝练与选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11).
[11]罗成龙.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12]黄新斌.我国高职精品课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0(9).
[13]虞璐.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关键词:行业职业标准 专业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80
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适应社会、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唯有在课程建设上做出特色,才能践行“工学结合”的理念,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
1 突出专业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中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这两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的,实际上是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方法问题,它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密切相关。2007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的精神,教育部推出“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高专,2007)”,引导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教育特色。2008年,教育部又及时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颁布了《2008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现了政策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更加突出了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1.1 专业精品课程凸显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工学结合特色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中,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提出专业课程设计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对专业精品课程的评审要求凸显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工学结合特色。
1.2 专业精品课程带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与改革
高职教育专业精品课程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专业精品课程是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的,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1.3 专业精品课程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专业精品课程始终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2 融入行业职业标准的专业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把握的关键
1999年,我国颁布的《职业分类大典》认为,职业标准在整个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中处于龙头的位置,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职业标准是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依据。在专业精品课程中,融入行业、企业、职业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确定教学内容,使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职业性”和“应用性”的鲜明特征。因此,融入行业职业标准的专业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2.1 融入行业职业标准,进行工作分析
在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依据行业职业标准,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形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顾问委员会的作用,按照行业职业标准和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行业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对照行业的职业标准制订课程标准。
2.2 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主体,一门课程能否成为精品,关键还是要看是否具有一个配置合理的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对教师个体素质和结构组合的要求都尤为重要。首先,在年龄结构上要形成老、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合理梯队,保证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其次,在学缘结构上,除了具有教学水平高的主讲教师外,还要注重培养一定比例的辅导教师与实训教师。既保证专业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也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企业兼职教师,使课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效连接,教学内容与企业最新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2.3 参照职业标准中职业技能的要求,建设先进的实验实训环境
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实验实训环境建设应考虑课程对学生工作技能的要求和实训室综合功能的发挥,既让学生学到课程要求的岗位技能,也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工作现场的氛围,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2.4 对照行业职业标准,实施教学评价
对照行业职业标准对能力的要求,围绕学生是否具有职业胜任能力进行教学评价,即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不是考核教师“教”了多少,学生“学”了多少,而是考核学生能不能“做”,制定符合职业标准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
3 融入行业职业标准的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3.1 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原则
3.1.1 职业性原则
融入行业职业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在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选取源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每个工作任务都是围绕一项具体的行动化的学习型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开展,将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突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的提高。
3.1.2 实践性原则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统筹考虑,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实现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的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遵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充分考虑有效使用的问题。
3.1.3 开放性原则
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要有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参与,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专业精品课程开发团队。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渗透到行业企业中去;另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来,正确处理好职场的封闭性与职业教育开放性的矛盾。
3.2 专业精品课程相关资源开发
3.2.1 确定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对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提炼,确定了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为将能力目标具体化,横向上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对能力进行细化和构建;纵向上按照从基本职业能力到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递进。
3.2.2 编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为反映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将以往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编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结构大致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标准及学时建议、学习情境设计指导性框架、教学实施建议、教师基本要求、实训环境基本要求和考核评价等部分。
3.2.3 设计学习情境
以源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呈现出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和认知规律。对每个学习情境又从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教学环境与媒体、学生学习基础、教师具备能力、考核评价等方面做简要设计。
3.2.4 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选取采用“倒推法”,即围绕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开展相关的系统结构、原理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仪器仪表和工具的使用、安全生产知识等多个知识点和工作要素的学习。教学内容组织按照职业工作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教学表现形式上,为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在保留传统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如:课程讲义、参考书、技术手册、实践操作手册、PPT课件和视频动画资源等基础上,针对每个工作任务编写学习工作页(或其他形式的任务单)。学习工作页设计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完成一个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3.2.5 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设计采用“教学做考”合一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考核侧重于实践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评价。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运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主要把握:①以行动导向法实施教学过程。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2.6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对照行业职业标准中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参照行业企业人员考核测评标准,构建突出能力培养、适合行动导向的评价体系。课程综合考评成绩由每个学习情境的考核评价、实操考试和期末考试三部分成绩核算,侧重于过程评价。每个学习情境的评价由三个部分组成:学生自查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定。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1.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学科广,精品课程逐年递增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2003年至2009年,教育部先后开展了七届精品课程遴选,累计评选出3080门精品课程,其中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812门,占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26%。从历年的建设情况来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逐年在增加,并且高职精品课程增加的幅度还较大。仅2008年和2009年就评选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400门,均超过当年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30%以上,其内容覆盖材料与能源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法律类、公安类、公共基础课、公共事业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交通运输类、旅游类、农林牧渔类、轻纺食品类、生化与药品类、水利、土建类、文化教育类、医药卫生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制造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共计20个一级学科。
2.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日益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一直参照本科精品课程的指标体系。自2003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以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每年都在不断修改与完善,2007年更名为《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并且还根据评审需要制定了本科与高职两个指标体系,2008年和2009年又在2007年评审指标的基础上做了较大修改,其一级指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六项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设置,二级指标调整更大。这些调整使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日益完善,这更有利于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及主要内容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和规划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有力的领导是精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科、教师队伍、学生、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而且其内部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只有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精品课程建设才能形成合力,创造精品。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协调,组织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制定学校精品课程的综合规划以及有关制度文件和激励政策,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检查与评估等,以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
(2)制定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建设规划一方面要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计划性、目标性、阶段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另一方面要立足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与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及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应搜集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特色、实验条件等方面信息,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可用资源,参考其他院校先进经验,在全面、认真分析汇总调查信息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的具体可操作质量标准及具体措施。
2.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真正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不仅应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而且最好能够承担一定水平的科研项目,以便使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反映在教学中去。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的技术专家,或者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改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同时加大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对于新进的青年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他们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培养相应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相应的动手能力,通过培养、引进、聘用、传帮带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事业心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师梯队。
(3)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应该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特征。要通过跟踪研究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应由学生去探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中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内容应占有相当的比例,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接轨。要积极采取措施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内容融入课程建设中,要求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成人员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教学成果,争取有一定数量的教学研究,起到交流与辐射的作用。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培养,鼓励教师采用“教、学、做合一”、任务驱动、案例式、讨论、启发式、现场、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立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方面,结合课程特点,大力投入硬件设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有效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构建起计算机网上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理论;实践
一、引言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随着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各省市、学校也开始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和评审工作,精品课程的建设数量和质量成为了一所学校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和评审工作从2003年一直持续到2010年。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提出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的要求。至此,国家级的课程建设开始了由国家级精品课程向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转型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梳理现阶段精品课程建设理论,分析课程理论在指导课程建设实践中的作用与效果,对后续课程建设课程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情况。在职业教育课程研究中,“终身教育理论”常常得到最为广泛的认同。该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应当是使学生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为此,必须加强普通文化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一观点反应了人们在多元化时代对确定性的渴求,希望在教育中追求一种稳定的结构。“技术的科学应用论”在课程研究中的应用则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有的研究者认为,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是科学的简单演绎过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当中还有为数众多的理论课程。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观点存在偏颇。正如教育家布劳迪(H.S.Broudy)所指出的“科学的盖洛与把他们用于影响实际存在的变化之间有一条鸿沟。工艺革新必须介于其中。用玻义耳定律描述气体变化的原理与把这些原理运用于蒸汽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复杂的工艺。它不仅考虑到气体变化的原理,而且考虑到人的目的。这要求熟知这些原理以及那些构成实际情境的现象。”此外,还有“工作体系理论”“知识的工作结构表征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也在职业教育课程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内研究情况。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在国内起源较晚,1983年中国与德国开展第一个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由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辽宁职业技术研究所牵头的“八五”重点研究课题——“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促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验”拉开了现代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论研究的序幕。2006年由姜大源任组长的全国教育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课题,则使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理论进入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视野。在随后的几年中,“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课程建设成果也十分丰富,大大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质量的提高。但是,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在课程研究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纵观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其研究理论主要有“终身教育理论”“技术的科学应用论”“工作体系理论”“知识的工作结构表征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等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其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这种研究是一种微观的视角,是上述理论的细化研究,对于丰富这些理论的研究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总结近几年开展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情况。不难看出,其成果十分丰富的同时,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类问题。其突出的问题在于课程开发随意性较大,课程开发的科学体系尚未形成。以职业教育领域常见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为例,我们指导这类课程的开放需要基于教学情境建构具体的学习情境。需要将工作过程中的学习与课堂中的学习加以整合,这就要求在构建一门课程的学习任务时必须兼顾工作过程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现阶段,由于对基工作过程课程理念的研究不够深入,很多课程开发工作即使融合了工作过程理念,也基本是局限于罗列相关内容要素,主要表现在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competence)片面的理解为确定性、重复性和可分解性的职业技能(skills)塑造,严重制约了职业课程体系的变革与发展。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课程开发中存在的此类问题,其原因在于该类课程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方面的独特性。以汽车技术服务营销专业为例,专业课程目标中既有对学生对相应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的要求,又有对学生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要求,且这一要求较之在技术类课程中更为突出。此外,在课程的学习情境创设过程中需要对传统职业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将诸如汽车财务知识、汽车营销法律法规、消费心理学、营销礼仪等内容与创设的学习情境进行很好的融合。这样的要求无疑增加了此类课程开发的难度,因此在课程开发体系构建中出现了随意性大、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设计不完善等问题。因此,以实践理论为研究起点,并力求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程建设的课程实践当中。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以“职业”为逻辑起点的本质,为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则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抓手,重视课程建设,不仅要注重课程理论的深入研究,更要注重课程实践中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看出课程建设的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断的建设和努力,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