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美术;理想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每四年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会。从1894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开幕之时,它的发展就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已经成为了人类自我发展、追求超越的文化盛事。奥林匹克精神是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诞生而诞生的,它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精神要求,让人们在参加运动、观赏运动之际,体会到人类和平、和谐、共同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人类渴望消除歧视,跨越地域、民族、以及意识形态的束缚,以一种和平、友谊、团结、进步的面貌朝着美好的未来走去。奥运会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社会文化现象,成为凝聚着人类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精华的宝库。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体育赛会,也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形象展示活动和最盛大的文化庆典。国际奥委会选定建筑、雕塑、绘画文学和音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艺术形式。但是很明显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与艺术的结合已不仅仅局限在这些艺术形式,两者的关系已发展到了相结合、相依托、相促进的程度。奥运精神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竞技的精神,它已成为了人类向前发展的一种精神。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先生在恢复奥运会之初就曾说过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的和艺术的”。自古以来,人在智力上追求不断完善,通过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的进步来满足人在物质上追求,的在艺术上则追求不断发展超越,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来满足人在精神上的追求。奥林匹克精神与美术的理想到底有什么样联系呢,其实就其本质而言,二者都表现了一种人类对自身境界的一种追求,是对人类身体与精神的追求。奥林匹克运动显示了人类身体所能达到的速度与力量,艺术家通过艺术品的创作提升人类精神所能达到的美的境界,二者的和谐存在构成了人类自身的理想,它所体现出来的对是人类从心灵到现实最真实的需要。人只有通过不断的追求,才能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更快、更高、更强”不仅仅体现了人们在赛场上提升自己在体育技能的潜能的愿望,更是体现了人们想要全面提升自己的各方面潜能的愿望。同样的,美术的理想也是全面促进人类的进步,通过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感染人,使人的身心得到美术的熏陶,从而帮助人们构建出一个更美丽、更和谐、更无私的心灵。

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和美术结下了不解的渊源。有着悠久历史的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那是一个哲学家、艺术家、辩论家、诗人辈出的年代。那里气候适宜,阳光充沛,自由民主的氛围感染着城邦的每一个公民,祭祀、艺术、辩论、体育竞技人们生活的主题,年青的希腊人乐意在阳光之下身体,进行体育锻炼,希望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希腊公民。因为希腊人认为理想的人除了善于思索,感觉敏锐之外,还应该有一个体态灵活、发育良好的身体,所以他们对体育非常的重视并将体育理解成了实现人生和检验自我价值的重要尺度。公元776年是古希腊有确切纪念的开始,同时历史也也记下了那一年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关于古希腊奥运会的起源,通常的认为是在希腊在达到了一个非常繁盛的时期之后,各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决定通过体育竞赛来缓和矛盾。并且在赛前一个月进行“神圣休战”。就这样,我们今天的人才得以感谢古希腊人留给了我们这样一种文明而进步的竞赛方式。在那时的赛场上,除了体育竞技之外,还包括其他一些艺术的竞赛,如音乐和诗歌的竞赛如此一来在整个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少不了艺术家的参与。由于古希腊有对运动会胜利者制作雕像以示奖励的传统,因此在奥运会上取得胜利是所有年青希腊人的梦想,他们长时间的为比赛进行准备,努力的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下的希腊人的身体变得雄健魁梧。这样一来,在这个展示力与美的竞技场上,艺术家从运动员优美健康、比例匀称的身体上获取了取之不尽的灵感,也以此为题材创作出了不少伟大的艺术作品。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确切的感受到古希腊人对艺术的一种追求,

古希腊是一个崇拜神和英雄的时代,除了大大小小的神殿及神像来祭祀奥林匹亚众神之外,在运动场上取得桂冠的英雄他们也是当作神一样来敬仰的,实际上希腊人并不是把神当成是人类无法跨越的存在,人类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的完美的肉体以更加接近神明的特性。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神明的存在是希腊人完美人生境界的一种体现,为了达到这种人生的境界,人们通过奥林匹克运动,通过艺术创作来完成对完美境界的追求。艺术家通过创作,把奥林匹克竞赛的优胜者做成了雕像,安放在神殿之中,供人们欣赏和瞻仰。这明显的可以看出希腊人对自身的肯定是不亚于对神明的崇拜的。温?卡尔曼在《希腊人的艺术》中曾说过这样做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表彰雕像本身的荣誉,目的是为了促使人们不断的去建立它。由此可见希腊人对于自身境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他们并不是简简单单对竞技英雄的崇拜,而是对一种运动精神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了他们的一种理想,一种通过人的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以期达到更接近于神明的一种理想。

古希腊人在建筑、雕塑、音乐、诗歌、绘画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些艺术毫无例外的向我们展示了希腊人对美的理解,对力的理解以及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对自身发展的渴望。这些艺术作品题材多种多样,除了神的题材外,有一部分题材就是取自于竞技场上的运动员的形象。他们在塑造一些充满力量的男性神祗时,也是以人间的运动员的形象为依托的。这些形象无一列外的体现了希腊人对奥运精神的寄托。也可以这样说,后来的人们正是通过这些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或者是摹制品,才把握到了希腊人艺术精神的脉搏,了解到了他们对运动、对艺术、对生活的追求。古希腊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伟大的希腊艺术品之一,这件作品充分展示了艺术家对人物形象的瞬间的把握,将动与静这两个相互矛盾的主题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形象真实生动。这座雕像所展示的运动的精神感染着见过它的每一个人,这种精神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礼赞,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坚决的肯定,也是美术理想的一次伟大宣扬,它通过对运动形象的刻画展示了人类的理想和目标。这种理想和目标激励着艺术家不断的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来完成生为艺术家的使命。

1894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始,它延续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一些基本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例如“更高、更快、更强”、“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等口号。同时今天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也与时俱进,增加了对不同文化差异性的理解和包容等要素,为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竞争有序的世界而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这也是现代美术理想所追求的。在赛场上,人们可以摆脱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通过自己的实力向世人展示人类所能达到的速度与力量的极限,由此证明人类只有不断的通过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境地,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自我超越,达到一个日趋完美的境地。美术理想也是与此相一致的,它要求人们打破各种先天或后天的藩篱,学会理解尊重包容各种文化的差异性,虚心的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充实自己,做到美术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用美术的理想去激励鼓舞人类的不断进步。

古希腊人在运动中所感受的欢乐和崇高,所感受到的艺术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我们现在也一样能从中感受到。奥林匹克的各种运动项目都展示了人们在各种体育技能上的极限,在运动的过程中展示出来的力与美深深的吸引了每一个人。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中国人盼望已久的盛会,它的举办是中国各方面发展取得重大成绩的一次最好的证明,是最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骄傲的事情。北京奥运会在继承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奥运精神的理念即“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几个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尤其是人文奥运口号的提出更是体现了奥运精神的文化内涵,正是由于文化艺术的作用,各界的奥运会才如此形象鲜明的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之中,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融合,中国才能办出令人难以忘记的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会。实际上我们从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图标设计中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式样给我们带来的艺术冲击。图标的主体部分“京”体现了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如同一个舞动的人,挥舞双手在热情欢迎全世界的人们,而各种运动图标的设计也同样展示了中国隶书的艺术魅力,既形象又生动的展示了中国艺术的独特之处。这就是奥运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与信念也是共同的。这届奥运会将会给许多的艺术家带来新的创作灵感,他们可以从奥林匹克倡导的人类和平、和谐、共同进步的精神中获得创创作激情,从当代的各种生活文化艺术中得到启示,通过艺术语言的使用,展示运动健儿的力量之美,展现人类力量与速度的完美结合,显示出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命哲学,为奥林匹克运动会作出艺术家应有的贡献。

奥林匹克精神激励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美术的理想在于不断的通过美术作品的创造来引导净化人们的心灵来达到一个最为美丽最为和谐的境界,二者都指引人们向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人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是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可以把有限的生命无限的扩大,这种扩大是通过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来实现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是每一个人的追求,奥运的精神和美术的理想是人类向前发展的精神武器,最终人类将会达到一个和平、和谐与美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慧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奥林匹克精神[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6).

[2] 易剑东,吴昌宗.奥林匹克精神与2008北京人文奥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1).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雄;英雄崇拜;校园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48 — 02

英雄与英雄崇拜在当今校园里现状

大学校园历然被看作是时代的“晴雨表”,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一切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校园里“折射”。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利益至上的原则以其强大显著的现实功效不但成为整个社会的根本行为准则,而且也为大学校园所欣然接受。浓厚的功利色彩由表及里已成为众多学生内心的一种实在的质。物质主义泛滥成灾,现时的享乐与利益湮没了人性的灵彩,漠化了心灵的追求,大学生们的精神家园正可怕地进行着荒漠化。在物欲的横流里沉沦,人们欣然陶醉于物质的享受之中,精神追求已成昨日清梦。英雄不再有光辉的形象,英雄成了肆意调侃的对象,成了一种虚妄的炫耀,成了一种过时的摆饰,英雄崇拜显得幼稚可笑。那些既能享受安逸舒适的生活又能潇洒赚钱的灿烂的“星哥星姐”、商界名流、通俗畅销书作者,甚至是痞子、流氓等则成了英雄,英雄就是这样在当今校园被浅薄庸俗功利化,从而失去了精神意义和追求。这是当下被称为英雄的伪英雄,这样的“英雄崇拜”实际上是对物质的崇拜,是同真正的英雄崇拜相背的,是精神家园荒芜的表征和显现。当今校园里有英雄那也只是墙角里寥寥的“几株野草”,没有英雄则是不得不承认的冷酷现实。

英雄与英雄崇拜的内涵

英雄崇拜一直贯穿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以其独特的存在意义表征着社会、历史、时代的精神状况,成为与社会历史发展相伴的精神文化现象。英雄从他产生伊始就不仅仅体现个人的存在和价值,他是一种圣洁化理想化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架天秤,一种尺度,一个标准,它是一个相对而言无所不包的价值体系,是一种完美的精神形象和象征,寄托着人们的信念、梦想和对精神的追求,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英雄形象的光辉突显在它的精神意义上,英雄的存在是一种丰硕精神的显现和存在。人们在英雄的形象里确立了自信,看到了自身的伟大和强悍,获得了源源不息的力量。

由上所论,我们可以给英雄的内涵作出一个明确的阐述。所谓英雄,是一种价值尺度、一种精神坐标,它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具有统一思想的先进集体,一个积极的综合而成的价值体系。英雄崇拜则是一种自主的精神追求活动,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行为。“英雄崇拜心理能有效地激发整个社会群体共同的热情。英雄崇拜的热潮,是生长中的社会正在寻求出路的表现。”〔1〕但在对英雄的崇拜中必须避免和反对对英雄人物的过分称颂、赞扬、迷信以及神化、偶像化和宗教化,任意夸大英雄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必须反对一些对英雄崇拜的错误认识,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认为英雄会在个人的成长以及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过程中造成普遍的主体意识淡化。这实是一种误解,混淆了个人崇拜和英雄崇拜,“个人崇拜的过程不过是主体人格、价值、个性、智慧泯灭的过程,是主体在精神麻木状态中的一种心灵的直接的纯粹满足。”〔2〕这样的个人崇拜是同英雄崇拜相对立的。实际上,真正的英雄崇拜从来就不曾削弱过主体意识。人们在对英雄人物的具体羡慕和仿效的过程里,渐渐将自己的热望、信念、追求融入到英雄的业绩中,在内心不断融合的过程之中,真正意义上的英雄诞生了,这时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则完全超出了具体个人的感性经验,上升为一种理性的价值参照体系。人们对英雄的崇拜是对自我的认同,对信仰的执著和对神性人的永不止息地渴望和追求。无论是从个性体验还是从社会意义上来讲,对英雄的崇拜源于人们积极向上的天性,昭示着一种精神的探索和丰硕,信仰的立屹和坚定以及人们内心的祥和、充实。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有着英雄的民族是富于探索和创造的民族,是强健充满生命力的民族,是充满凝聚力和意志力的民族,最为重要关键的是,这是一个精神充实的民族。

英雄隐退的背景及原因

由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整个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转型,但社会转型不应成为放纵的理由和逃避的借口。市场经济促使人们关注和追求物质利益,这本是符合人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对此,不但不能禁止排斥,更应积极鼓励。但将这一正常的需求夸大化,摒弃道德感和对精神的追求,这就走向了一个极端,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现代化不等于经济化、物质化,它要求的是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互相推动的有机协调和综合发展,而绝不是物质突行精神滞后的“瘸腿”现代化。英雄从校园里隐退除了宏观上的社会原因外,还有一些具体的因素值得分析探讨。

1.信仰的坍塌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学说、主义特别是它的承诺或特定对象的确信无疑、极度尊重、无比向往及自愿委身。”〔3〕信仰是关系到人内心思想精神的严肃问题,对于如今崇尚简单轻松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合时宜的,“信仰意味着把一生交给渴望而不可及的空洞理想,而我只需要一系列实在的目标。”〔4〕他们需要的是一系列可以达到的现实的具有实际利益和功效的目标,一张张证书、一份份薪水优厚的工作才是他们的目标,轻松富裕的物质生活才是他们的“信仰”。而英雄形象的巨大力量是由信仰所引导激发的,信仰是人们对英雄崇拜的最为关键根本的支撑。信仰坍塌破碎了,英雄芜自孤立也就不可能了。

2.虚妄的个性意识 积极培养人的个性意识是符合历史发展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但一味地强调个性则会失之偏颇。个性意识没有错,是完全必要的,作为一个人没个性意识那也是很难从内心激发起对英雄的崇拜。但这偏颇虚妄的个人意识容不下英雄,总是要将英雄贬低打倒。可英雄从来就不曾压抑人的个性,英雄在独立中辉显的是激昂、博大、深远,对于英雄的接纳融合那是一个上进心灵的自主选择。虚妄的个性意识最终不会成就独立的人,内心的空虚、浮躁、浅薄使其不可避免地走向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3.文化生活的粗鄙 很多学生都说如今的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而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日趋丰满厚实,所以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失落荒芜之谈纯属虚言,是可笑的“杞人忧天”。人心真的浅薄了,连起码的鉴赏力都丧失了。他们是靠读武侠言情通俗杂志和看卡通低俗影视等文化快餐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的文化生活讲究一种消费,一种诉诸官能的享受,不再注重心灵的感动和对生命的体验。浅薄、庸俗的快餐文化的在校园大行其道,经典、优秀、深刻的文化遗产被搁置冷漠。他们不懂得这些经典、优秀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只有把自己置身在经典中,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根深叶茂繁华竞逐,我们的心灵才能博大深沉,人才会有精神源泉,才会有美好的气质。”〔5〕

4.情感的钝化和萎糜 大学生把学习生活的空间和时间都集中在了各式各样的考级考证上,庸俗粗鄙的文化生活中,萎糜滥情的风花雪月下。他们和现代社会人一样同自然几乎处于隔绝状态,人的灵气丧失殆尽。急剧扩张的金钱权力洪流和浓厚的功利色彩已使他们变得浮躁麻木、玩世不恭。他们无暇无意去关注情感生活,游戏般的随便恋爱,谈不上感受体会,更不要说真诚地投入了。爱情、友情、亲情等诸多美好的情感越来越简单化、世俗化、实用化、功利化。如此情感淡漠的如何可能激起对英雄的崇拜的!英雄那充沛的情感和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已显得过于虚幻和可笑了,英雄别无选择地隐退。

5.教育目的的功利化 当今的大学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功利的色彩日趋浓厚,越来越市场化金钱化。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建设什么样的学科,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都以市场的价值取舍为导向,基础学科人文学科日益被冷遇边缘化。大学的人文风气日渐衰落,而工具理性却日益膨胀,教育的目的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人们学习的,以及所受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教会人‘如何而生’的本领。即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好。而缺乏‘为何而生’的教育,导致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人是什么?’‘我是谁?’——人性为技术和物质所俘虏,所吞没。”〔6〕这样功利的教育是无法去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是无法去培养文化底蕴丰厚的学生的,是无法去塑造真正意义上的人的。

英雄与英雄崇拜在当今校园存在的意义

英雄的存在代表着一种深刻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实质,寄托着人们的追求与希望。“人们在英雄身上看到了力量的奇迹和道德的光辉,也就是看到了自身的荣耀。”〔7〕英雄的存在和对英雄的崇拜是对校园整体精神状况的表征,是对信仰时代的确认和张扬。信仰是永远都不能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退出消逝的,“人的时代永远是信仰的时代。世界永远被有信仰的人所支撑。”〔8〕当今的校园正处于一个传统的价值体系崩溃坍塌,新的价值标准尚未确立的转型时期,精神的动荡是正常的,信仰被贬低英雄被冷置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传统崩溃的废墟之上作最终的放弃,麻木不仁地拒绝对意义追求和对信仰重建的思索则是完全荒谬的。对英雄的崇拜就是对信仰的执著,就是在一种伟大崇高的力量的感召下对生命意义的严肃追求。对英雄的崇拜是严肃生命守望精神家园的一种标识,一种积极的行动。在如今信仰支离破碎虚无了的校园,英雄的存在更为必要和迫切,它为动荡时期里茫然困惑的灵魂提供了相对完整的价值参照和追求的依靠,对信仰的重建和精神家园的葱绿起着极为重要的精神依托和安慰促进作用。

当下的中国走在一个荆剌与平坦同在,希望与困惑相伴、机动与挑战并存的十分复杂和微妙的时期,大学校园也处在一个迷惘与思考、分辨和选择、认同与开创相交织的彷徨过渡的时期。大学校园是传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承担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中国在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建设文明的中国文化和民主的中国政治,这是民族的终极关怀”,〔9〕更是当代大学生的终极关怀。在传统价值体系崩溃的废墟之上重建新的价值体系和观念系统,这需要严谨开放的思想,积极进取的精神,更需要敢于扬弃的信心勇气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在社会向现代日益迈进的过程中,大学校园要在彻底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中重塑人文精神,真正扮好民族文化传承的角色和承担起民族振兴的希望和未来。

〔参 考 文 献〕

〔1〕〔2〕余理,李平,陈丽.崇拜心理学〔M〕 .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96,94.

〔3〕徐贵权.青年价值取向新探〔M〕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207.

〔4〕〔8〕王晓华.我们还需不需要信仰?〔J〕 .中国青年研究,2000,(06) .

〔5〕肖夏林.你们越来越不像大学生〔J〕 .中国大学生,2000,(12) .

〔6〕王勤,周国文.从读书无用论到读书赚钱论---论校园文化中理想主义的缺失 〔J〕 .中国青年研究,2001,(04) .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第3篇

很多消费产品在设计时,为了满足人们这种文化需要,增加其艺术、科学的内涵,如一些工艺品,设计者会经过艺术加工,提高其审美价值,从而提高其文化品位。优美的景泰蓝瓷器,也已经不是主要作为用品使用,而更重视它的审美功能。中国素有“饮食王国”的美誉,强调色、香、味、形、器,于是各种烹饪美食,精致的餐具被设计出来来为饮食文化增光添彩,不管是烟、酒、茶,还是各地独特的风俗,都是饮食消费文化的具体表现。电灯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受物质消费文化的影响,电灯的形式不再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形式。最初的电灯为白炽灯,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摆脱了煤油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它的出现使人们喜不自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居中出现了具有装饰功能的电灯,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追求,需要电灯的形式与周围环境的配合和统一,需要渲染特定的气氛,符合特定的场合,或需要它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从而出现了不同造型、不同风格的电灯;现代大都市的崛起,使得城市景观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喜欢都市夜景,颜色绚丽多变的霓虹灯应运而生,无论是北京、上海、香港,夜幕降临,都是一片灯海。物质消费文化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着现代的产品设计,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精神消费文化是高层次的文化

它以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为核心,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消费文化,从古代的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到今天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去听一场音乐会,去看一场电影,阅读一些书籍,去剧院看一场戏剧,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于是产品设计变得更加贴近人们的精神世界,各类音乐、画展、演唱会、讲座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人们在业余时间会选择去旅游观光。因此,很多旅游景点被开发出来,旅行社里有了更多的路线选择;旅行的过程人们总要买些纪念品,于是很多特产被设计成精美、便携、易储存的,这样人们不仅身体可以得到放松,而且得到了精神的享受,这些精神产品的出现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质量,促进了人们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人们的精神需求,才使得这类产品有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3生态消费文化就是对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绿色消费品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化

这一点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尤为突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反对浪费、反对污染,提倡绿色、提倡循环,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念不断增强,愿意推行绿色消费。因此,可以重复利用的购物袋取代了传统的塑料袋,不用的时候还可以折叠成一个小包,既美观又节省空间,减少了白色污染,也减少了消耗,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正是这种意识的提高,用于照明的节能灯被设计出来,不仅提高了灯泡的寿命,还节省了电力资源,它的价格虽然比普通的灯泡价格高,但是从长远利益来看,节能灯泡性价比更高,它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们现在使用的冰箱、空调,都带有耗能指数,消费者在购买时大都会参考低耗能的电器,高耗能的电器在逐渐被淘汰。人们不再无止境的砍伐森林、捕捞鱼类,而是有计划地对资源进行利用,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被开发出来,这些产品的出现正是受到了生态消费文化的影响。

4结语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第4篇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第5篇

时间在不断的更新,脚步在不断地移动,新时代的本质是由非神化、由上帝和神灵从世上消失所决定,地球变成了一颗“迷失的星球”,而人则被“从大地上连根拔起”,“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环境艺术设计与心理精神生态

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为了创建服从人心理以及生理因素的需要,在环境艺术体系的创建、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体现环境艺术的真实内涵。环境设计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我们主要是分析和探索不同的设计因素人们产生的不同心理反应,人的全面关怀与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视知觉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吉布森(J.Gibson)提出了生态直觉理论。吉布森(J.Gibson)的研究被人们称之为生态直觉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强调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这个理论主要有两个观点,一个是环境的提供,一个是知觉反映的先天本能,依次对两个观点进行阐述:

首先,环境的提供,环境其实是一个邮寄的整体过程,人在环境中主要是感知环境中存在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其实这种刺激模式不是一种孤独的刺激。所谓的知觉其实是环境向感知人员展现自身特征的主要过程,主要来源是环境和感觉信息的基本肯定,让然,相关的环境信息对人们构成了有效地刺激,然后人们感觉到刺激后就会进行探索、判断以及选择性的进行注意,当这些活动对人运用环境课题的有用功能最重要吗,人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才会进一步的发现其中的奥妙。

其次,知觉反映的先天本能,感知觉其实是集体对环境变化适应的最终结果。我们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对主体服务对象进行理解。约翰・O・西蒙兹认为,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保留自认的本能并手自然的驱使。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这种本能,人与动物具备的物质是不同的,需要美和秩序。人们在依赖环境的同时还会改造环境,认识环境,因此,理解人们自身是对环境服务对象的需求和体验要求,同时也是设计的基础。

2.环境艺术设计与心理生态环境

艺术不仅要夺人眼球,还要夺人心。环境作为艺术,要有造型意义。环境艺术与环境美不同,需要通过环境的构建演绎出一种陶冶人们性情,激发感情的涌现,不管是情感还是情理都得到益处。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心理上不仅产生了愉悦美感,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美的事物,还有一种是主观方面的观念。外在美的观念形成和希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是“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心源就是观赏人员的心理想法。环境艺术设计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营造不同的心理生态环境。

心理精神生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是思想观念的展现,心理精神生态是追求社会的意义,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以及影响他们对某一种问题看法中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这一切看似很重要的艺术技巧、手法和材料、样式等等问题,其实都是在为表达某种观念服务。设计师们在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后,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框架应该让历史和现代文化背景作为设计的基本框架,这样可以方便在其中找出最合理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创造,然后让各岗面都能接受艺术表达的方案来影响社会公众。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文化精神生态这一对象,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提升,然后重新审视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属性以及价值,这也成为了环境艺术设计在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精神生态

1.文化精神生态与设计的艺术化

环境设计主要最求的对象就是艺术化,设计的艺术化会带给人一种直观的享受。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是为了给城市创造完美的空间,还为城市创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是时代、文化、艺术、社会的综合体,赐予了城市环境空间的魅力,提升了城市的总体质量和文化品位。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解决了城市文化精神生态的危机,同时还发挥了他的主题功能,让人们的心理、审美的收到了环境艺术美的梅花,从而优化了人与社会关系的文化精神生态。艺术设计要有精神空间,在商业化以及产业化发展中坚持创作的艺术化,将真善美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2.文化精神生态与设计的多元化

现在,有很多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上步调一致,有的城市还盲目追求新颖,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生态的破坏现象。我们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方面要传承传统元素以及注入新时代的元素,将两者进行整个,注重多元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整合。让设计者从多层地多样化的角度发展。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时代以及功能和结构的统一。在不同的阶段,环境空间形态还要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精神,体现不同的场所精神和社会内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人员要用心体验本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聆听本城市的生活故事,挖掘本城市的人文过程中存在的强大力量。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具备地域性。其次,设计人员要学习心理学、美学、宗教、哲学等人文学科进行自我修为的提升,因为设计时的文化底蕴潜在影响设计作品的内涵和品质。只有这样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独特的特技风格和语言,成为文化生态中的“艺术物种”。

3.文化精神生态与设计的人情化

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渴望从传统中找到精神支柱,从而来弥补时代快速发展给人的惆怅与不解,同时,还渴望激情试图运用当代科技来重新拼接自己的审美体验,调整心态,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生活。当人们的物质得到满足,人们的精神就会需要得到满足,将设计更深一步。

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结合,还要与地域文化、生活环境等相结合。每个人类创造的环境都蕴藏了人们的情感气息。人事感情生物,因此,环境在人们的眼里也变成了有情感的物体。虽说感情难以把握,有瞬间流逝,可是作为设计师的我,要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进行表述,与消费者的情感得到呼应。我相信,在很多优秀作品的背后,设计师真实情感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