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力;学习环境
教育规律显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呢?
一、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1、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
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
(2)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
(3)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首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小学语文第五册的练习4的第三题:改正下面句子中用的不恰当的词语。这是这个单元练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第一句如何修改的基础上,其余4句,我放手以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说明原因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学生都积极投入,独立完成。每一句都有争论,此起彼伏,气氛热烈。尤其是第二句“小刚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员。”一个同学说“光荣”错了,因为做了好事才光荣。马上就有人反对,说加入少先队也是光荣的,光荣没有用错,错的是“少先队员”应该把它改成“少先队”,“少先队员”指人,“少先队”指一个集体。所以应该是加入少先队。此时,我马上给予表扬,因为和教参上的答案一样。这时,我问有不同看法吗?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有不同看法,说少先队员可以不改,把“加入”改成“成为”。这样就成了“小刚光荣地成为了少先队员”虽然他原因说的不是很正确,但我依然把他大加赞扬。同时告诉学生要相信自己,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疑问要大胆的提出来。学起于思,多思考,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如此,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知道要相信自己,不能人云亦云。
三、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儿童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创造力仅仅是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
(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对儿童,就是对科学家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能促使他们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进行。
(2)解除怕犯错误的心理。儿童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挥其创造性见解的机会,因此在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
【关键词】美术教学 培养能力 创造性思维
我在几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与上千幅的儿童画作品相接触,认识到儿童们的处女作并非只是简单和幼稚,儿童们原始的美术创作,闪现的是人类原始阶段的智慧,体现的是艺术创作中最本真的灵魂。在实际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让儿童通过在自己的画面中运用线条色彩与独特的构图,来向大人展示自己对美的敏感性,对事物的审美情趣。
第一,创设情景,以美的环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情感是美术领域中一个基本内容,也是美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而美术课是最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让学生享受美的地方。老师在引导学生享受美,体会美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利用美的情景,美的内容进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展开创造性思维。为此我在美术教学别注重创设美的情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促情,以美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中,我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课件,美的作品等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并将此学习兴趣转化为积极学习的动力。例如,我在讲《鱼儿游游》一课时,利用精美的课件,儿童化的语言为学生讲解鱼儿的生长环境,鱼儿的生长环境,鱼儿的身体特征,鱼儿的趣味知识,并让学生思索“我可以为小鱼画出什么样子的环境,让小鱼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姿态。”美术课里,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题为“我们的太阳”的作业,所有的孩子都很认真地将自己眼中的太阳画的五彩缤纷,充满了光明和快乐。但有个学生却画得完全不一样,他出人意料地把太阳画成了黑色。黑乎乎的太阳没有光明,没有快乐,也没有生命。同学们一见都嚷开了:怎么能够画成这样呢?太阳怎么会是黑色的呢?你瞎画!而这位同学却坚持说:是黑色的。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没有批评和指责这个学生,而说道:我们请他自己谈一谈为什么,好吗?于是,所有在场的人都听到了这样的一段话:“太阳是黑的,是因为它被污染了,是大家不关心它,让它变成这个样子的……”这就是儿童眼中的世界,这就是儿童通过眼睛与心灵,需要表达的思想,如果我们用传统的眼光去评价他,肯定是不足取的。通过在课堂中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第二,活动激趣,以趣促进创造性思维。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学习美术,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尽量贴进学生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学习手段之一。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的心理特点,我适时适量地模糊了学科界限,以多种活动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在讲解画小鱼时,让学生观看优美的课件,自己来模仿,做一做小鱼在水中游泳的样子,体会鱼儿游动时的快乐,再进行描绘。让学生在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画一画的快乐趣味美术学习活动中身心得到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原以为的太阳就是一个样子、一个面貌,我们脑中既定的绘画格式就是“一个太阳、一座房子、两棵树、三朵云”,一年级如此,二年级如此,三四五六年级也如此,真是令人厌恶到极点。儿童天真、单纯,富有幻想,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成年人有很多的不同,曾经有一位老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小朋友你们能想象一下这个圆可能是什么吗?结果在两分钟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2中不同的答案,有的说,它是一个苹果,有的说是一个满月,有的说这是一个烧饼,有的说这是老师的大眼睛,这位老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里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没有一个同学发言,老师没有办法,只要点名请班长发言,班长慢吞吞地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这个实验非常简单,却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我们的教育,把人禁锢在同一个信念里:老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我怎样想问题,而是老师怎样看问题,老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完全失去自我自主的意识,在这里,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教育,真的扼杀了人的天性?潘光旦在1948年的《论教育的更张》一文中说:为何教育?教育树人,不比工厂出货,我们不能只是一个公式一个模式,一套做法,然后加工原料,这样出来的东西叫货品……形式多样的趣味美术学习活动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挖掘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第三,自主学习,激发创造性思维。新美术教学大纲提出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彻底摈弃以往教学中老师为主体,老师唱主角的陈旧观念。我在教学中遵循了以下三种方法:(1)课前观察,加强感知。在一些创作课学习之前,我把其中的一小部分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下进行观察,对于所学习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大致了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2)方法分析,引出问题。在讲授手工制作方法时,不直接把制作的步骤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习,把问题引出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如在讲《会动的小纸人》时,我拿出一个作好的小纸人让学生欣赏,把“小纸人的哪一部分会动,以及会动的这一部分是怎样制作的呢?”等一系列问题引导给学生,让学生尝试探究,发现问题;(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类型课题中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育;儿童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45-05
一、问题的提出
“钱学森之问”近年来备受关注,它的实质是质问“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只会死解题、解死题,而数学意识、应用能力、创新本领十分匮乏。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特征是求异。也就是说,对于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给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解决办法。现在的小学生确实越来越会解题,但只会依葫芦画瓢式地照搬,或是用代数式程序化地套用,变通而独特的思维活动鲜有呈现。我国近两次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创造力”写入课程标准,各小学的课表上也出现了“思维训练”一课,然而实施情况却令人担忧。
海门市实验小学从十年前就开始关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承蒙李老师的厚爱,2007年,学校承担了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子课题“情境化儿童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的操作范型研究”的研究任务。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我们总结了情境化儿童数学学习的相关经验,提炼了与情境化数学学习相对应的三种教学设计操作范型,于2011年5月结题。这次课题研究的成功让我们获得了开展学科情境教育的丰富的经验,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十二五”期间我们围绕数学情境教育的研究再出发,承担了南通大学王灿明教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数学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的研究任务。同时,申报了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学情境课程与儿童创造力的实践研究”,已立项开题。这次我们将视角从数学情境教育引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学科情境教育,让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更独特、更流畅、更精致,冒险性、挑战性等创造性人格得到激发与培养。
二、实验研究
2013年9月,选取了小学一、三、五年级各1个实验班和1个对照班,分别采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和《威廉姆斯创造倾向测验》测量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基础,再通过个别访谈,观察、研究儿童的创造力培养的起点。2013年9月~2014年4月,对照班不进行干预,按照常规上课;实验班则实施数学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和数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创造力培养,以提高儿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以及学业水平。
以下是实验班的一些做法:
1.课堂情境浸润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课堂情境教学的三种范式:以大情境统领整堂课、以小情境突破重难点,以变化的情境引发思维。针对不同数学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创设合适的情境,其目的在于培养和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1:“以大情境贯穿全课”范式
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本课内容主要是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执教老师就将例题和练习整合在了一个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对多个情境问题的探究,不断辨析,逐步掌握新的方向知识,学会比较精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大情境:夜晚的海面上,一艘探险号迷失了方向,他们在大海中如何确定位置、如何寻找目的地、如何探险的问题。
情境问题一:海面上两座灯塔分别在轮船的什么位置?学生围绕这个情境问题,首先回忆了八个旧的方位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共同认识了四个新的方位知识。然后从方向探究到角度,再到距离,依次研究了准确确定物置的几个要素。从易到难、以学顺教,在情境中学习,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情境问题二:“绿叶岛在轮船的南偏东40°方向6千米处。”根据条件寻找目的地绿叶岛。学生在利用刚掌握的用方向(角度)和距离来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的知识来尝试画图,交流提炼画图方法。学生在这一情境问题中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反思交流。
情境问题三:探险任务――根据图中信息描述宝盒1、2、3的精确位置,再根据提示找到宝盒4和宝盒5。这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能力。如何准确地描述宝盒1、2、3的位置,如何根据提示找宝盒4和宝盒5,要求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方向(角度)和距离这两个要素来准确地定位。
情境问题四:(1)认识雷达扫描图,并思考“飞机怎样飞和机场的方向角度不变?飞机怎样飞和机场的距离不变?”这里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方向角度相同飞出的是一条线,距离不变飞出的是一个圆弧。(2)寻找宝盒6。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的是“观测点”。
情境问题五:这样的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军事上、航海上、导航仪上都会见到,并解决真实地图中的两个城市的位置确定。进一步将探究扩大,首先要独立找到观测点,然后才能用方向(角度)和距离来确定相互的位置。
一节课就是一个连贯的外在问题情境,所有的知识和练习都是在一个情境中展开,大问题套着小问题,每一个情境问题都是富有挑战性的,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究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展开探究、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这样的一连串的情境问题把学生的思维牢牢地锁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将探究坚持到底。问题情境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富有张力的思维场――问题是有价值的,思考是深入的,交流是主动的。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觉数学并不难,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多么富有挑战性啊。学生学起来劲头十足!我以为,情境的创设不在于繁杂,而在于巧,在于是否能激疑启思,我们追求简约,并提倡将知识融于情境中,让学生能保持比较持久的思维状态。
2.主题性数学情境活动
结合数学知识,设定一个主题,让儿童在角色扮演、情境再现、过程模拟等过程中,自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探索规律、解释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三年级有数学故事比赛,如《卖鸡蛋》《零王国》等;五年级有数学情景剧表演,如《森林慈善会》《小数点奇遇记》等;另有:魔方达人挑战赛、数学文化节节徽设计比赛、数字画比赛、数学漫画比赛等。
3.野外数学情境实践
受李吉林老师情境课程研究的影响,把常态数学课搬到野外,在亲近大自然、亲近社会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大自然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事物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儿童器官,这种开放式的信息储存为儿童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1]
比如:低年级《校园里的“数”》《东南西北在心中》;中年级《张謇故居一日游――测测影长》《手拉手,量量1公顷》;高年级《常州一日游――旅游中的数学问题》《邮局见闻――有趣的编码问题》等。
4.家庭数学情境活动
以游戏、竞赛、实验等为主要情境形式,以亲子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孩子在与父母的合作学习中一起探索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有《同玩数学口算卡片》,三年级有《测测球在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五年级有《负数大播报》。
我们开展小学数学情境教育,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以“生活”为源泉。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只有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学生才感兴趣,才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从中得到自觉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提高。
二是以“活动”为途径。儿童是天生的活动者、学习者、创造者,儿童的学习应以活动、游戏为主。数学情境教育要创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情境,让儿童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习得能力、发展创造力。
三是以“思维”为核心。数学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应具有鲜明的探究特点。不仅要让儿童在情境中感受数学,获得理解运算的规则,而且要让儿童在一种非常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探究数学。以促进儿童的积极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四是以“文化”为土壤。数学文化是整个人类知识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创设数学教育情境时,应把数学知识、数学文化和探究精神融为一体。让孩子体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生动一幕,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数学家创造数学知识时的艰辛与伟大,从而产生创造的热情。
三、数据分析
2014年5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测验,测试采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A)和《威廉姆斯创造倾向测验》;对语文、数学的学业水平进行了常态抽测。采用SPSS13.0对前测、中测进行了统计分析。(本实验报告中所有的数据统计分析均由南通大学的王柳生副教授带领他的研究生完成。)因篇幅有限,以下仅对创造性思维的相关数据作呈现和分析。
1.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11.77)的独创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9.64),五年级(M=12.54)的独创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9.64)。
2.创造性思维的标题抽象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其中实验组都显著高于控制组。
3.创造性思维的沉思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6.86)的沉思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5.33),五年级(M=7.13)的沉思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5.33)。
4.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31.14)的流畅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25.39),五年级(M=36.21)的流畅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25.39)。
5.创造性思维的精致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5.38)的精致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 =4.96),五年级(M=5.84)的精致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4.96)。
6.创造性思维的总分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57.74)的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一年级(M=46.82),五年级(M=64.77)的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一年级(M=46.82),五年级(M=64.77)的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三年级(M=57.74)。
7.实验组创造性思维的性别比较
针对实验组,以创造性思维各分量表和总分的前测为协变量,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创造性思维各分量表和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协方差分析。流畅性、精致性、标题抽象性、沉思性这四个维度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流畅性评分均显著高于男生;独创性维度结果显示,女生高于男生,但不显著。创造性思维总分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男生。
四、实验结论
1.数学情境教育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训练才能具备。实验测试中,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沉思性和标题抽象性这三个维度正反映了一个人思维的发散性(求新性)和与众不同的想象力,流畅性和精致性这两个维度反映了一个人良好的综合性的思维品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数学情境教育得到不断训练和提高的。
在进行数学情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数学情境课堂氛围,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充分地想象,鼓励孩子敢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各种数学情境活动,如创意数字画、数字漫画大幻想、圆周率记忆大比拼、数独比赛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训练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2.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我们发现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带领儿童进入创造性思维的状态,使儿童潜能得到激发,灵感不断涌现。具备创造性思维特征的教师更善于从全方位思考问题,若遇难题受阻,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调整思路,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具备创造性思维特征的教师更善于从小事做起,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使儿童的思维具有连贯性,并始终保持活跃的状态。因此,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通过培训和自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优化自己的创造性人格。
3.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性别差异显著
实验中我们发现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性别差异显著,除独创性外的所有维度(流畅性、精致性、标题抽象性、沉思性),女生均比男生的数据高,这是一组有趣的数据。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创造性思维和年龄特点有关,女生相对男生发育得早,更成熟一些,所以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也就更高一些。在后续实验中,要对男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情境教育,针对性别设计不同的活动给予积极影响,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各维度在不同性别上得到平衡和优化。
参考文献:
一、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 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2)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3)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首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
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再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
其四,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
从而 ,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
二、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 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运用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提问。教学中,运用“……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作出判断,再让学生说明“……原因何在”“……为什么”“……道理怎样”这样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这也是常用的提问方式。例如:《北大荒的秋天》理解第四自然段的第三句话中的“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的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我把这句话与“榛树叶子全都红了。”进行比较。请学生说说哪句话比较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学生都认为第二句比较好,然后各抒己见,有的说写出了榛树叶子的颜色非常红。我趁机问是怎样的红?学生齐答像一团团火。有的说反映了人们的心情,我趁机问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不论他们回答的是否正确都一律给以鼓励。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表见解。
二、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 那么会怎样?”等,重在启发
(二)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一、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数学学科是一门思维严密的学学科,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遍布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个角落。因此数学学科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每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课堂是进行数学教学的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创造的个性,是十分重要的任务。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有太多的弊病,只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听课,仔仔细细练习,根本就没有对学生注重过能力等方面的的培养和训练,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这样没有给学生在以后各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一定要改变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不,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满足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整个课堂缺乏民主,缺少活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说话的机会,根本谈不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之前,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好其中一些辨证关系,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发言,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独立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实践”的思想,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把微笑、鼓励、活泼的风格,适度的幽默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中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吸取知识的营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说过“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还学生自由。人身自由了,心理自由了,他们就会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有了这个条件,数学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因此从课堂环境来讲,应该结合各种有利条件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小组讨论、作业互评等,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