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旅游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襄樊市协同发展总体思路模式选择

襄樊市下辖3县、3市、3个城区和2个开发区,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5万人,乡村劳动力180万人。作为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市之一,襄樊市具备一定农业基础,同时也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系列优势。适逢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好时机,如何同步发展至关重要。

一、协同发展总体思路

遵循既要“宜于人类生存”又要“促进生态平衡”的思想,立足于襄樊市“十一五”旅游规划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吴必虎与林峰的相关游憩休闲地带划分理论,结合实际,可以把襄樊市同步协调发展总体思路定位为:立足旅游,通过新农村建设,打造城市后花园。短期来看,离城区距离较近的乡镇(25公里以内)是优先发展区域,可以在开发旅游吸引物的同时,多发展农家休闲、娱乐、餐饮;距离较远乡镇可以适当在景区周边发展农家餐饮,但主要应以农业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为主,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以生态游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尤其是荆山生态旅游区。确立总体思路的基本依据如下。

1.襄樊市版土界限

襄樊市是一个中等城市,其平面版图略呈平行四边形。其东线北端起自枣阳新市镇的白竹园寺林场,与随州相连;南端止于宜城市流水镇马头村,与钟祥相接,两端直线距离约109.5公里。西线北端起自老河口市袁冲乡杨花岗村,与河南相连,南端止于保康县马桥镇,与房县和神农架林区相邻,两端直线距离122.8公里。辖区南北纵距最远两端点,北端为老河口市袁冲乡杨花岗村,南端点止于南漳县东巩镇苍坪村,两端点直线距离约157公里;东西横距最长两端点,东端点起自枣阳新市镇的白竹园寺林场最东端,西端点至于保康县马桥镇最西端,两端点直线距离约228公里。襄樊市城区几乎位于版图的中心。

2.襄樊市“十一五”旅游规划

《襄樊市“十一五”时期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未来五年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将襄樊市建设成为以三国文化旅游为龙头,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要发展方向,集观光、度假、商务、会议、康体、科考等旅游形式于一体的,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并富有魅力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在空间上力图形成“一心、一环、三带、六区”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一心”指城市景观核心区;“一环”指环襄樊市区的城市近郊游憩带;“三带”指三国文化旅游带、大荆山生态旅游带、汉江风光旅游带;“六区”是指根据襄樊市行政区划范围,将其划分为谷城县旅游区、保康县旅游区、南漳县旅游区、枣阳市旅游区、宜城市旅游区、老河口市旅游区。

3.襄樊市“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襄樊市“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同时期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规划“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6.4%;全市转移农业人口5%,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0%,农业与非农业比值由4:6提高到3:7;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等等。期间工作重点为: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畜牧业、粮食生产以及经济作物),调整农业结构;通过一县一品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优质小麦、水稻、油料、棉花、蔬菜、有机茶、食用菌、林果、畜禽、花椒等基地;坚持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广标准化技术,提高质量安全;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扩大转移就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

二、指导性原则

在上述襄樊市同步协调发展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有必要确定系列原则用以指导实际开发活动。下面根据国内外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预防性地提出以下几个重要原则(基本根据开发战略制定思路的顺序),期望能引起注意。

1.绿色发展原则

该原则充分体现了“立足旅游,通过新农村建设,打造城市后花园”的思想。强调在同步过程中,应具有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绿色保持、和谐共处等相关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融入具体开发实践之中,从而最终实现农村持续进步并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主导市场原则

旅游产品与一般产品的开发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在于:普通产品可以运到消费地以方便消费,而旅游产品需要旅游者移动到产品所在地消费,它不会主动去适应市场,而要市场去适应它。另外,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垄断特征,可以满足消费者求异心理。基于此,从长远看,在核心旅游产品开发时,只有树立“主导市场”观念,才能设计开发出能引导市场潮流的旅游产品。而那些市场主导的短、平、快项目,只能作为辅助项目开发。

3.差异化原则

差异产生距离,产生美;也只有存在相对差异,才会避免千村一面,出现要素流动,发生合作;也只有具有独特魅力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求异心态。这就要求在发展模式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循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异,你异我优的思路,尽力避免出现同类同质化现象,以个性取胜、特色取胜。

4.文化筛选原则

该原则主要是指在同步协调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文化冲突,弘扬优秀本土文化,尤其是在前期或中期应进行优秀文化评价筛选活动。在同步发展过程中,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文化冲撞并不一定力量均等,强弱势文化冲撞几率更大。这种情况下,必须遵循文化筛选原则去保护弱势文化之中的精品。

5.惠农原则

乡村旅游被很多国家认为是贫困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以其强大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可辐射周边农民致富,还可拉动较远距离的农民从事旅游运输、种植养殖和商品生产。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惠农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始终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和终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发展旅游,以是否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之一。

三、同步协调发展模式选择

作为一个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中等城市,面对众多优质及潜在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以及“中国乡村游”的大好形势下,找出一条合适的同步发展路子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通过城市带动、景区、明星城镇、特色村落建设,以及特色产业发展等可以有效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1.城市带动型

这是因为城市郊区相对其它农村地区具有突出的发展比较优势。第一,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很早就明确提出,距离中心城市距离远近不同,适宜种植的作物也不同,而郊区主要功能是作为城市的菜篮子,为城市服务。第二,吴必虎在《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环城游憩带理论,认为大中城市周边200公里以内是城市居民周末度假高频区;而林峰19根据城市居民消费特点,对周边地域消费特点作了划分,并认为该范围内的农村都具备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乡村旅游是一项主要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的旅游形式,城市居民构成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因此距离城市较近的乡村旅游景观具有临近市场的独特区位优势。《襄樊市“十一五”时期旅游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城市近郊游憩带,可以抓住有利形势,加大郊区(距离市区25公里以内)旅游的开发力度,带动郊区发展。

2.景区带动型开发模式

大部分景区尤其是自然名胜风景区一般位于农村或城市郊区。但由于这些旅游目的地形象很好,加上政府对其重视,交通、住宿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良好,可进入性极佳,客源长期稳定。依托这些著名景区,可以实现景区、农村、农民三方受益:首先,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其次,可以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压力,迅速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最后,能够进一步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于襄樊市而言,隆中风景名胜区、谷城薤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南河小三峡、南漳水镜庄、香水河景区、保康野花谷景区、枣阳白水寺景区、宜城楚都皇城、老河口梨花湖滨水景观等都可以作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点)带动周边地区,以及乡村旅游发展。

3.名镇建设带动型发展模式

名镇建设带动是指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特色乡镇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进一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实现同步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1)拥有较雄厚的实力可以从长远考虑,自行论证开发,实现开发本地化;(2)开发本地化,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3)名镇建设与乡村旅游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襄樊市目前具有这样条件的乡镇如谷城石花镇、枣阳市吴店镇、南漳武安镇、宜城郑集镇、老河口仙人渡镇、保康马桥镇等等。这些乡镇或以经济见长、或以历史文化见长,皆可以作为特色乡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

4.特色村落建设促进模式

襄樊市在长期建设过程中,目前已经形成了系列非常典型的新型村落,如:历史人文型新村――枣阳市火青村,生态环保型新村――谷城县堰河村,资源开发型新村――保康县尧治河村,艰苦创业型新村――保康县堰垭村,旅游带动型新村――南漳县鱼泉河村,休闲农庄型新村――樊城区郭岗村等等。把这些特色村落视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更为有效地解决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加速产业非农转变进程。

5.特色产业带动模式

目前,襄樊市已初具规模的农村特色产业有保康反季节蔬菜、荆山山区茶叶、老河口水果、襄阳朱坡草莓、程河柳编等。把这些特色产业纳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大量开发参与性、体验性的产业农庄,会达到双向促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Z].襄樊政发[2006]33号

[2]襄樊市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EB/OL]xftjj.省略/gb/2005.htm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一个国家的乡村发展程度,是与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紧密联系的。乡村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的发展变迁,见证中国由贫穷、落后到富足、文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乡村的变迁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寻梦、圆梦的历程见证,是传承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2016年12月,国务院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这是第一次以国务院的名义的旅游业发展规划。由此可见,国家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与支持。规划指出,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必须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加大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和人才培训力度,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支持旅游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创业就业,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和以乡情教育为特色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等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列为重点工程,而且还具体规划了发展路径。这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在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工作期间,参与并组织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小城镇”的标准起草、创建和验收工作。这段工作经历使得我体会到,开启乡村旅游的新时代,很有必要采取以下的政策导向和策略措施。

切实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得到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要积极利用规划、扶贫、环保、培训、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加大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在政策导向上,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在政策层面上,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与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用于农村旅游户,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村旅游。

大力促进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各级政府主动协调各相关部门,促成政府有关公共职能向乡村旅游延伸。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县,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到乡村旅游上。帮助农民利用和保护好旅游资源,克服开发雷同化。同时,制订标准规范,合理引导、帮助农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着力做好乡村旅游的市场宣传开拓工作。结合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形象,推动分散的乡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开发一批完善成熟、文明健康的农村旅游新产品,逐步培育乡村旅游精品,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还应该协调新闻媒体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公益宣传,在各类主流媒体开辟乡村旅游宣传专栏,建立包括乡村家庭旅馆在内的网上预订系统,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的市场化程度。

积极促进各方加强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大发展,人才是关键。要配合项目开发帮助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训规划,并争取与教育、农业、劳动、民政等部门的人才培养规划对口合作,共同推进和实施。

有效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分类指导。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村镇多数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一般易于集散、体量适中,是乡村旅游中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类型。国家旅游局和建设部已经共同制订了旅游小城镇的标准。因此,发展旅游型小城镇,要按照城乡规划和旅游发展的要求,结合城镇改造做出特色;要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着力完善旅游配套和功能建设,提升旅游型小城镇价值;有条件的地区,要以旅游型小城镇的建设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注意将小城镇发展和延续历史传统、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做到文化型开发,永续利用。

要从政策导向上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发展乡村旅游的根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只有体现以农为本才能保证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一要坚持尊重农民自愿发展乡村旅游的原则;二要_保乡村旅游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三要确保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四要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今天召开的**区2009年农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自治区和呼市相关会议精神;总结2008年我区农村工作,表彰2008年度农村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中心任务,安排部署2009年我区农村工作。

2008年全区农村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立足我区农村实际,以发展避灾、节水、高效、设施农业为主要方向,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一是立足城郊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业。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以香岛、绿丰苑、绿丰达等企业为龙头,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农户各方资金,共投资3000多万元,在讨思浩、古路板、野马图等村新建温室大棚350栋,新增蔬菜保护地320亩,新增蔬菜产量3100吨。其中,香岛生态农庄投资1500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绿丰苑农业产业化示范园,100亩蔬菜基地和17个蔬菜品种通过了国家有机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全区蔬菜种植业初步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经济林开发初见成效

次),有效地制止了林区内散牧行为。全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nextpage]三、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建设成效显著

四、旅游业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按照加快大青山“一带三线”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对全区旅游业发展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编制了保合少旅游集镇和盘龙山旅游景区规划。加快了旅游项目建设进度,巨华葡萄酒庄园酒厂开工建设;奥淳原生态酒庄园酒厂峻工投产,并新建了酒道馆;投入200余万元,启动了面铺窑农家乐旅游项目,建成农家四合院6套;尚水居画院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蒙锡玏马术俱乐部完成了项目规划和征地工作。华盛休闲体检中心等旅游项目正在加紧办理相关手续。**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增加了配套设施。小井沟生态园、绿野山村被市旅游局评为“**市农家乐旅游点”。成功举办首届**区冰雪旅游节暨冰雪趣味运动会。旅游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全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开始逐步显现。

五、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区发放粮食种植补贴50万元、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349万元、农机补贴8.3万元。扎实开展扶贫工作,修订了《**区2008—2012年扶贫规划》;实施了生盖营、恼包、大窑、面铺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野马图、甲兰板产业扶贫项目;争取到了扶贫贴息贷款等新的扶贫项目;加大了社会扶贫力度,筹集资金410万元,切实帮助贫困村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涌现出了以区委组织部为代表的一批社会扶贫先进集体,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省积极开发农业和农村蕴藏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农业资源,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1.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加快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步伐

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近几年发展迅速。据统计,全省现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2720户,规模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已达58个,休闲农庄16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20个,农家乐1500户,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6.5万人,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0多亿元。休闲旅游农业不仅使传统农业直接受益,还带动了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重要的是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为了把这新兴产业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我们在工作中合力推进以休闲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1.1科学规划,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紧紧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农民文化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培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突出生态特色,增加科技和文化内涵,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使其成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坚持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市民,依托农村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探索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品。

1.2政府引导,合力推进发展 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投入机制,即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各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扶持力度,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并被评为五星级休闲旅游农业项目,视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列入信贷扶持范围和相应的贷款计划;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积极鼓励工商企业、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搞好自主经营、股份经营和联合经营。

1.3以农为主,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农旅结合、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园区化、区域化、产业化进程,大力引导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向园区和优势地区聚集;注重培育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全面发展;坚持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地等后备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坚持突出乡村生态、乡村文化和乡村遗产保护,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休闲旅游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明确目标、强化措施,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快速高效发展

按照我省的《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要求,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规范提升休闲旅游农业业态为重点,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方针,全面推进休闲旅游农业文明高效发展。

我省休闲旅游农业总体发展目标是:全力实施“551”工程,就是用5年时间创建5个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打造5条特色休闲旅游农业路线;发展100个三星级以上示范企业(园区),其中20%进入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行列。使我省的休闲旅游农业步入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结合我省农村实际,重点开发城市依托型、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型、民俗特色型、农家体验型等休闲旅游农业产品。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我省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把这一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抓出成效,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强化领导,加强统筹协调 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意见》的要求,我们召开了全省休闲旅游农业工作会议,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加强休闲旅游农业行业管理,把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作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作为提升农业、致富农民、发展农村、拓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相关单位加强配合,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对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形成推动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对乡镇企业协会进行换届的同时成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充实了省级协会的领导力量,增添了新的活力,完善了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休闲旅游农业的组织领导。

2.2加强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为了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指导,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我们重点强化了对基层工作的指导:一是加强休闲旅游农业基础工作的指导,我们从休闲旅游农业规划入手,加强规划指导,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思路指导开发、建设和发展。二是加强项目开发指导,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准确定位休闲旅游农业规模、档次和水平,开发出各具特色的休闲项目,避免雷同化、单一化。三是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休闲旅游农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研发、掌握现代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四是充分发挥省休闲旅游农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合作交流。五是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同时按照《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办法》规定的标准,认真开展星级企业审核评定,切实规范竞争行为,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2.3营造氛围,打造休闲旅游农业品牌 我们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加强宣传策划工作,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洽谈会、节会、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扩大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知名度;各新闻媒体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休闲旅游农业的品牌,努力构建具有北方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品,营造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村落和谐发展保护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雅端村作为义乌地区少有成片保留较好,规模较大,体现了明清历史时期江南风貌民居和古代村落鲜明特征的古村落,多年来得到相关部门、各级领导、文保专家和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为保护雅端村古村落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2010年义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其开展了规划编制。

雅端村现状分析

雅端村位于义乌市赤岸镇区西南部,距离义乌主城区20公里。在赤岸“十里桂花长廊旅游景区”内,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可迅速融入义乌市域区域大旅游圈。(图1)

雅端村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北有来龙,南有溪水环抱,选址风水条件优越。其建筑机理和村巷空间特色鲜明,呈现了一个“田亩型”网络状的村庄布局结构、中轴对称的“七栋五堂”群体格局和超长、超宽,气势恢宏的村巷空间体系。

古村以“七栋五堂”为核心的古建筑群格局完好,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七栋”:容安堂为主厅,修建于清乾隆廿四年,该建筑坐西朝东,三进三开间两厢两廊两天井,通面阔28米,通进深38.5米,占地面积1078平方米,谓之三栋;南北两侧对称布局着两重厢堂,名为荣春堂、明星堂、兰翠堂、珠宝堂,谓之四栋,共构成七栋。“五堂”即为容安堂、荣春堂、明星堂、兰翠堂、珠宝堂。(图2“七栋五堂”解析图)

村庄现有两家茶厂利用村南茶山种植和收购茶源生产,年产各类茶叶374吨。村南600米处有一水库和拔春生态园农庄。

随着村庄日益发展的需要,居住用地的需求逐渐加大,村庄内部的老旧建筑急需改造更新。

规划理念与规划思路

1、规划理念

(1)、文脉传承理念

规划应充分体现雅端村历史文化特征,通过挖掘当地传统文化民俗,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地方精华。

(2)、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理念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强调多样化的物质空间形态的组合,努力打造一个生态绝佳、绿化环境优美、人文环境惬意的居住空间。

(3)、一、二、三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理念

以村庄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村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重点,把发展本村特色文化旅游、休闲旅游项目与生活模式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同时重点扶持观光农业、旅游茶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使农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2、规划思路

规划通过对雅端古村落的保护和历史文化挖掘,将古村保护、历史文化价值与旅游产业发展积极融合,通过科学的规划促使村庄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赤岸生态休闲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积极融入区域旅游圈,使雅端古村落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齐鸣共响,建设义乌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旅游、古建文化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名村。

三、规划内容

1、雅端村古村落的保护规划

根据雅端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元素的构成及其特征,本次规划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保护:

1)、村庄整体形态与风水格局特征包括村落周围的整体风水环境,自然与人工环境特色要素,山水格局;村落空间布局环境特色,地形地势,水系走向;

2)、古建筑群总体格局;

3)、建筑风貌特色与细部特征;

4)、与古村落共同延续发展的公共空间与滨水开放空间。

2、雅端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规划将保留古村落部分和近年新建区部分,改造空心村部分。规划须既与古村落格局和风貌相协调又要与保留部分的格网整体格局相协调。因此,规划空心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区的整体格局应与保留区相协调,延续相对整齐的格网格局,同时与保留依山就势、“粉黛”相间、清雅幽静的村落原有整体景观风貌。(图3规划平面图)

规划结构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九大功能区块:“田亩型”整体村落空间和“七栋五堂”、遗安堂、叙伦堂及其周边相属古建筑群构成的古建筑核心游览区;以远期规划的仿古风貌旅游街区、村口苦槠树林和观景台、农家乐餐厅构成的除核心游览区外的主要景区;新建风貌住宅区(三区块);新建住宅区(两区块)和保留建筑改造区(两区块)。

3、雅端村古村落的产业发展规划

依托古村落“七栋五堂”古建筑群核心区、村口古苦槠树林、龙首山古樟树、古甬道、茶产业以及南部拔春生态园农庄,规划建设多项特色旅游项目。

村落旅游发展规划总体布局可分为:“一个核心五大景区”,即:

一个核心景区:即古村落部分的古建筑群和新建风貌主街、古村落水口——“聚财湾”一起构成的核心游览区。(图4 旅游发展规划图)

五大景区:

1、老村口景区:旅游接待中心,苦槠树林休闲游览区、手工茶坊体验区、茶文化一条街;

2、农家乐陈氏餐饮特色游乐区:以本地特色菜肴和陈氏家族菜肴为核心,本地自产蔬菜家禽为食材,研制的特色餐饮、娱乐农家采摘休闲区。

3、古樟幽洞景区:以观龙首樟,古甬道探幽,登瞭望台鸟瞰全景为主要活动。使游人在古村落建筑群游览之后一览古村落的全景,设身处地的体味村落选址风水特色和环境格局特色之妙。

4、旅游景观街坊:规划利用联系以上三大景区的主要通道,结合新农村建设旅游景观街坊,为旅游购物和农家乐餐饮、娱乐休闲提供配套腹地。

5、拔春生态园农庄:提升改造后的农庄将利用其生态环境特色和空间腹地,形成以垂钓、餐饮、采摘休闲区及户外拓展为特色的生态农庄。

四、结语

1、充分利用原来遗留的传统民居。将原传统民居经过改造后可继续利用,为现代人服务,包括改造传统民居为古色古香的药铺、茶馆、手工艺业店铺等以再现当地民族生活情趣,不仅开拓旅游观光新局面,繁荣经济,恢复古村落的活力,还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高,防止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图5鸟瞰图)

创造性继承传统文化。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发掘传统中的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重现当年的文化氛围,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生活注入传统的文化因素。

2、在古村落的附近规划一块地,用于农民新村的建设。新村的建设风貌要与传统民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机协调,使古村落的整体风貌得以维护。3、双向互动,形成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不但能带动古村落的良性发展,还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古村落资源进行不断维护与修缮的同时,探求实施有效保护的具体措施,促进资源的科学利用,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丁清俊 《江南古民居》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