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

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

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预警;预警指标;风险防范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企业偿债能力降低,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导致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有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是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企业自身的原因。

1.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内控机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预算管理不完备,没有较长时期的计划组织。在投融资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资产结构及资本结构的适度水平、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对应关系,从而使得流动资产不能与短期借款相对应、长期资产不能与长期借款相对应,融资过程中的“短借长用”使风险进一步提升。因此,企业需要在财务控制上设立预警系统,及时应对风险。

2.企业财务关系比较混乱

很多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企业与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下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筹集、投资经营、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受到损害,增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理性决策,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一味追求企业规模做大,导致决策失误。成功的企业总是追求更大的成功,不断扩张是每个企业内在的冲动。然而没有明确目标和科学决策的盲目扩张,不仅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还可能使企业破产。

二、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经营活动中现金净流量越来越少

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三部分。现金流入与流出量的差额为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的现金是企业偿付债务、增加投资规模的基础。如果销售收入降低,就会导致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减少,甚至为负值。长期较低经营现金净流量,企业不能正常更新固定资产,财务风险会增大,陷入财务危机。因此,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越来越少时,说明获利能力出现问题,这是财务风险发作的重要征兆之一。

(二)资本资产结构出现问题

资本结构指资金筹集来源的结构,是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由于财务杠杆作用,当企业的资产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时,负债经营可以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而当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时,负债经营使企业债务负担加重,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企业把资金运用在不同的资产形态上,称为资产结构。流动性强的流动资产经营风险低,其获利水平也较低;流动性弱的非流动资产经营风险高,其获利水平也高。有些企业为了获得高利润,把大部分的资金都用在非流动资产上,增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如果遭遇非流动资产变现困难,经营风险就会转化为财务风险,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因此,资本资产结构出现问题,是财务风险可能增大的重要变现。

(三)应收账款和应付项目增幅较大

1.应收账款不断增大

应收账款有两个来源:一是正常结算周期内的占款;二是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允诺客户延期付款形成的赊销占款。一般情况下,企业应收账款的余额比较稳定。如果余额不断加大,或是行业竞争加剧,企业为了维护客户资源而提供商业信用,造成应收账款余额提高;或是产品存在缺陷,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产品虽然销售出去了,但客户迟迟不付款。这些问题,都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化为财务风险。企业要尽快扭转被动局面,否则会加大财务风险。

2.应付款项大幅度提升

当销售收入下降或者应收账款回收慢导致资金周转困难时,可能导致应交税金、应付购货款、职工工资和水电费等不能如期给付。短期内,生产经营活动尚可维持,但如果不能尽快扭转,就会出现原材料供应中断、水电停止供应等,生产就会受影响,甚至停业,各种应付款不断加大,引发严重的财务危机。

因此,应收账款和应付项目增幅较大时,昭示着企业经营可能出现了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四)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

利润是收入与费用的差额,反映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通过当期利润额与历史数据的比较,能够看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成本费用支出的大小等。因此,当企业的盈利水平不断下降时,后期可能会面临亏损,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防止继续恶化。

(五)逾期贷款和担保等或有负债数额不断增加

企业周转资金主要来自银行借款,短期内资金周转困难,到期的银行借款可以办理展期,资金链暂时可以维持。但是企业较长时期不能扭转局面,就会出现不能及时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此时银行也会为自身利益考虑,要求企业还本付息。企业没有现金偿还,致使银行借款余额不断增加,财务风险逐渐变大。同时有些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大量的债务互保,债务担保有可能给企业带来预想不到的损失。逾期贷款和大量债务担保的出现,都是企业财务风险不断增大的预兆,要审时度势,尽快发现问题,否则会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

三、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标设计

(一)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进行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结合企业财务目标,以月度、季度、年度等期间编制滚动现金流量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可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方面编制。经营活动从生产预算和销售预算两个角度,生产预算包括原材料支出、工资福利支出、设备维护费用等;销售预算包括销售商品收到现金、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等现金流入,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现金流出。投资活动包括回收投资的现金、获得的投资收益、处置资产的现金流入、对外投资现金的流出等。筹资活动包括吸收投资的现金、对外借款收到的现金,偿还债务本金及利息、支付股利等项目。

重视现金流量分析,要整体把握现金流量的基本结构。通过表1,可以看到,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分别占现金总流入量的比重,现金流出量分别占现金总流出量的比重,以及各自现金净流量占全部现金净流量比。

2.现金系列指标分析

①短期偿债系列指标

本组考虑了四个指标,现金比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及现金充足率。

现金比率,指速动资产扣除应收账款后的余额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最能反映企业直接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但是现金类资产收益能力低,比率过高,则企业流动资产没有合理运用,导致企业机会成本增加。

速动比率,指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此比率以1左右为佳。当企业面临财务危机或进行破产清算时,短期债权人更看重该指标。

流动比率,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流动比率越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低。流动资产包括存货,存货的积压会使流动比率增大,而存货的积压减弱资产的变现能力。流动比率过高,又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降低资金使用效率。一般来说,流动比率定为1.8-2.2。

现金充足率,指现金净存量与本期到期债务本息和的比值。现金存量指在当期的现金净流量基础上加上前期的现金存量,打破了以前一贯采用现金净流量的分析方式,从动态角度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发展变化,反映企业当期可动用的现金资源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当前现金支付的水平。现金充足率比率越高,企业的现金资源越能够满足支付的需要,企业的支付能力稳定,财务风险较小;如果该比率低,会削弱企业的支付能力,可能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②收入转化为现金能力的指标

销售现金比率,是指经营现金流量与销售收入之比,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收现能力。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其现金收益成为考察企业收入质量的核心。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销售款的收回速度越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越高,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现金盈利质量指数,是现金盈利值与净利润的比率。其中,现金盈利值是用现金表示的企业净利润。现金盈利值=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分配股利和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处置长期资产收现-利息及筹资费用付现。在企业利润里,由于在确认收入的时候应收未收款项等因素使实际的现金流入一般没有收入数额大,就需要用现金盈利值来反映利润中现金实现比。这个指标值越大越好,一般情况下趋近于1,也可能出现大于1的情况。

(二)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企业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也要注重长期预警系统建设。长期来看,企业获利水平、资产使用效率等方面也需要重视。本文从单一指标及多指标两个角度来分析。

1.单一指标预警设计

①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反映债权人提供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衡量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指标值越小,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该指标的适宜水平是50%一80%,但没有特别固定的标准。如果资本结构中债务过大,会增加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加大企业财务风险。如果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资产负债率上升,也属正常;但如果企业长期处于高负债水平,即使是因为快速扩张而导致的资产负债率上升,也应当引起重视。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并伴随销售收入下降、盈利减少、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往往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前兆。

②财务效益指标。获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以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为代表。该比率越高,表明自有资金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保障程度越高。如果资产收益率达不到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意味着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会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该比率的变动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直接反应,应该及时准确分析变动原因,为后期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③资产经营效率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余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该指标反映了应收账款管理效率的高低。在权责发生制下已确认为收入的未收款项,可以看做虚增企业的盈利,会降低企业收益质量。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账期越短,资产流动性越强。反之,较低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影响企业正常的资金周转。企业要结合企业的前期指标、同行业水平,判断该指标的高低。可以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对于期限较长的款项设较高的提示等级,加强收款管理,提高收益质量。

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存货成本/平均存货,在比较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时候,差别主要在存货因素。存货作为流动资产,有变现快的特点,但是比现金、应收账款变现慢,存货的管理成为重要环节。存货周转率越高,资产流动性越强,资产使用效率越高;反之,表明存货周转较慢,变现能力差,从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在具体分析该指标时,应结合企业历年来的周转水平及行业水平。

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总资产,综合评价资产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指标越高,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资产管理效率越高。反之,表明资产的使用效率低,将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评价此指标时,应结合企业前期指标及行业水平,做出合理的判断,促进资产使用效率。

④相关指标

对外担保占净资产比重,表示企业对外担保额占净资产的比重。对外担保是企业间经常发生的增强信贷融资能力的经济行为,运营的好,可以互惠互利,但也隐藏着较大的风险。一旦政策面实行信贷紧缩,就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产生连锁反应。因此,必须控制对外担保数额。我国有关上市公司规定,不得提供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0%以上的任何担保。

结构风险指标。前文也提及,结构指标也能预警财务风险。比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率,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率等。如果相关数据出现与历史数据较大幅度的变动,就需要给予关注。

2.多指标建立预警系统——“阿尔曼”模型为例

该方法由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运用单一指标复合的多元财务预警模型。选取五种最具预警能力的财务指标,建立线性的Z计分法模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普通股和优先股的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销售收入/总资产

Z计分法把反映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的指标用函数联系起来,综合评价财务风险。阿尔曼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若Z值小于1.81时,企业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若Z值在1.81-2.99之间,企业的财务状况不明朗,判断容易出现失误,要结合更多信息分析;若Z值大于3,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小。阿尔曼还提出Z值等于1.81是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的观点。阿尔曼的Z计分法或许在数字上不能适应我们现在企业的实际情况,但是这种模式给我们提供了思路,多指标分析是我们进行财务预警的重要途径。

四、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做好预算工作,强化管理

成立财务预算管理部,组织制定财务预算管理;规范财务预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预算管理部提出预算目标及政策,具体预算执行部门按照要求分解出本部门的财务预算并提交,由预算管理部汇总反馈;在预算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预算执行部门要定期报告执行情况,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二)时刻关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发现并解决问题

重视现金流的作用,做好现金流量分析及控制工作。调整资产和资本结构,使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短中长期借款及短中长期投资以及它们内部结构达到合理要求,改变企业“短借长用”的状况,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提高资产经营效率。减少与其他企业的债务互保业务,降低企业的或有风险。结合财务预警指标,出现非正常变动的,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同时对于企业财务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应对。

1.风险分散法。根据投资组合理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元化投资经营等方式来分散财务风险。

2.风险转移法。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将财务风险部分或者全部转移给其他单位承担的方法,包括保险转移法和非保险转移法。保险转移法是就资产的某项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缴纳保险金。非保险转移法是指企业特定的风险转移到其他单位,如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

3.风险自留法。指企业自身承担风险损失,企业提取的各项准备金就是防范风险、稳健经营的重要措施。

4.风险回避法。指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对可供选择项目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在能达到财务目标的前提下,选择风险小的项目,降低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吴星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存在问题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2).

[2]左庆乐,首静.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及其测评考核[J].财会研究,2004(4).

[3]严真红.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04).

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范文第2篇

一、Z值财务预警模型简介

Z模型是一种偏重于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预警方法,其逻辑思路是运用多变量模式构建多元线性函数公式,以加权的方式计算多种财务指标,并依据计算结果分值(Z值)来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该方法将22个财务比率分为五大类:即流动性、获利性、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然后通过逐步多元区别分析,在其中选取五个最有代表性预测能力的财务比率组合成一个数学式,来计算、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具体而言,就是依据选取的变量对财务危机警示影响程度的不同而赋予不同的权重并进行加权计算,最后计算出某个企业的总体风险总分值Z,将其与查到的临界值对比,从而把握企业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

该模型的判别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

X1=营运资本/资产总额

X2=保留盈余/总资产

X3=息税前盈余/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该模型的特点是将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三大指标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察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当Z2.99时,表明企业安全系数较高;当1.81≤Z3≤2.99时,企业处于难以预料的灰色区域,财务风险难以判别。企业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有可能化解风险转危为安。

二、Z值模型的应用举例

Z值模型大多用于判定企业破产可能性的大小,也常常用于判定企业财务危机的状况,是当前在财务危机预警分析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模型,本文用Z值模型来对A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判别分析。

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加之企业经营不善,近年来A公司利润连年下滑,甚至出现巨额亏损,2009年陷入财务危机。根据A公司2003―2007年定期报告中的数据,分别计算有关的财务比率。计算结果如表1。

根据前面的叙述,当Z值小于1.81时,公司即将走向破产的边缘;若Z值大于2.99,则表明公司经营正常不会陷入财务困境;若Z值处于1.81到2.99之间,则进入“灰色地带”,处在这一区间的企业难以使用该预测方法通过Z值对其未来进行推测。通过对表中Z值数据所处区域的划分可以看出:2011年以前的3年A公司的Z值维持在2以上,难以判断财务状况;从2011年开始,A公司的Z值突然大幅度下降,已经低于1.81的临界值。据此可以挑断,A公司已经深陷财务困境的泥沼。

三、供电企业使用Z值预警模型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使用财务预警工具

供电企业财务人员要根据预设的各项预警指标,以更宽阔的视野及时、全面掌握供电企业的风险情况。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观测时,不仅仅要采用静态的观测和分析方法,而且要把动态的观测方法引入到实际工作中,即在实践中不仅要关注各个指标是否达到预警的临界值,还要随时观察、追踪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规律和变化程度。要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市场状况来分析这些指标变动的特点,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并采取应对措施。在实际运用模型时,不仅要随时追踪和观察本企业的财务变化,而且要把目光延伸到利益相关方,密切关注对方财务状况和财务行为。在业务来往中如发现对方的财务状况出现恶化的趋势或存在明显的财务风险,就应当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加大催收欠款的力度,以避免潜在的损失。

(二)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完整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是供电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得以运行的基础。财务预警系统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得出需要的结论。如果会计信息缺失或者信息缺乏真实性,则必然导致预测结论的错误。因此,只有获取及时、真实、完整、可靠的供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供电企业的财务预警结果才能及时、真实、可信。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财务预警人员应该经常去供电企业的生产一线,实地考察和检验信息来源。

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预警机制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者费用的经济现象,实质上也是指企业对自身财务状况失去控制的现象。作为一种信号,财务风险可以全面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而预警机制的构建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预警机制是在企业财务风险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充分利用预警机制来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是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预警机制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作用

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是企业长期的财务经营矛盾日益累积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预警机制在财务风险防范中发挥着先期预兆的作用,具体来讲:一是企业财务结构的明显恶化。通过预警机制,企业财务结构的恶化能够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即筹资结构、投资结构、生产结构以及支出结构;二是企业信誉不断降低。对于企业来讲,信誉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一旦信誉出现问题,其筹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相应地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就会加大;三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减弱。市场竞争力主要通过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及盈利情况来决定的,一旦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降低,企业就不能按照计划和目标组织经营管理,就有可能导致财务方面的风险;四是关联企业经营恶化,趋于倒闭。由于经营管理的需要,关联企业之间会形成紧密的债权债务关系,所以关联企业经营的恶化有可能会导致本企业的财务危机。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之后,就会及时地从上述的各个方面来发现财务风险的前期预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将财务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

二、充分发挥预警机制作用的对策建议

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能够有效地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和蔓延,如何充分地发挥预警机制作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充分发挥预警机制作用的关键在于构建高效的财务预警机制。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构建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

(一)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分为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两种。

单变量模型是指通过单个财务比率变化趋势来预测财务风险的模式。根据财务预警指标的选择原则,以下三个方面可用来确定财务预警指标:一是偿债能力。这一相关指标在预测企业财务风险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企业财务风险最为直接的表现即为现金支付能力丧失,资金变现能力变差,总的现金净流量为负。偿债能力的具体指标又包括利息保障倍数、有形净值债务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速动比率及流动比率;二是获利能力。长远来看,一个企业盈利能力良好才是远离财务风险的关键,其具体指标包括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及销售利润率;三是发展能力,及能够反映企业积累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该指标越好说明企业发展状况越好,具体指标包括资本保值增值率和销售增长率。

所谓多变量模型是指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进行财务风险预测的模式。当前,在实践中效果较好的多变量预测模型是Z指标模型。该模型由美国学者奥特曼(Altiman)创立,虽然在实践中的效果较好,但是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没有体现出宏观经济环境变量的相关信息,没有考虑现金流量等,使得预测的准确程度受到较大影响;此外,鉴于东西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的差异,Z指标模型在我国的使用效果不如西方,因此其在我国的运用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正。

(二)定性分析法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以量化的非财务信息,而这些信息也会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中除了需要定量分析的方法之外,还应该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以全面地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定性分析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一是宏观经济状况。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重要的影响;二是行业发展状况,不同的行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机制和特征不同;三是市场发展状况,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企业经营状况,经营品种和模式单一的企业往往会有较大的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五是企业管理水平,管理不善也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企业要想更加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还应该正确地把握经营负债额度,注重核心业务的发展,控制资金回收的速度,加强企业的投资管理等等。只有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才能实现企业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目标。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预警机制在防范企业财务风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前期预兆作用,有助于企业及时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将财务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企业通过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构建长期高效的预警机制,能够充分发挥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此外,应该注意的一点是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实际,不可照搬西方的理论体系,而应该着力构建一套卓有成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竹南. 基于数据挖掘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所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是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可将其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个方面。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客观性。即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也就是说,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无法回避它,也无法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进而避免风险。二是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治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会产生财务风险。三是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四是收益与损失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收益就越低。

二、企业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控制的根本性措施。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源于内部控制的失控,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企业运营的有效性和运作效率,使得企业能够正确应对财务风险以及其他风险。企业要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对单位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按照系统理论和方法的要求划分单位内部结构;第三,根据划分的各个所属控制系统确定系统运行活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风险控制点;最后,针对具体业务与事项实施相应的控制。

2.实行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预算是在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基础上做出的现金流量安排,以及对一定时期内的损益表和一定时期末的资产负债表的预计。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所要控制的就是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财务目标)的偏离程度。财务预算是财务目标的细化,财务预算作为企业预算的一部分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部门定立了明确的目标、任务,也为生产经营控制和业绩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尺度。企业整体是一个责任中心,每个部门、每个班组甚至每个人都是各自独立的责任中心。这些责任中心被要求完成特定的职责(目标、任务),也被赋予一定的权力,以便对该责任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向下层层分解细化、下达预算目标任务和赋予权力,将预算目标层层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班组甚至每个人。然后实施预算的事前、事中控制,一旦发生偏差,及时分析问题,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纠正偏差,从而达到预算目标。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财务管理者应当对企业财务运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是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一般应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长期资产适合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指标。根据以上指标定期计算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风险状态,及时识别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与控制措施降低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1.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例如,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方式,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它企业。采用发行股票方式筹资时,选择包销方式发行,可以把发行失败的风险转移给承销商。采用举债方式筹集资金,企业可以与其他单位达成相互担保协议,将部分债务风险转移给担保方;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采用这些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2.回避法。即企业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现实的基础上,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企业在选择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性投资时要根据企业自身承受风险得到能力进行评估、分析。一般而言,股权性投资远大于债权性投资的风险。

3.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财务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企业可以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也可以建立风险基金,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财务风险;成因分析;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5―0074―04

一、引言

行为经济学将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引入到经济研究之中,开辟了经济研究的新视角和新领域,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目前,行为经济学与行为金融的分析思路与相关理论成果已被用于探讨投资者和经营者非完全理性状态下的行为特征、治理机制设计与制度安排及其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财务风险关乎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针对财务风险的成因,传统经济学已有诸多分析与阐述,但运用行为经济学分析财务风险成因的并不多见。在此,尝试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加以分析,以期为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提供帮助。同时,为便于分析和阐述,本文采用如下广义的财务风险概念:财务风险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传统经济学对财务风险成因分析的局限性

企业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按照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划分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项。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影响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主要有通货膨胀、利率变动、汇率变动、税率变动、市场变动及政策体制等宏观环境因素,这些因素有时独立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但更多的情况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影响财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则主要有筹资和投资决策不当、担保风险、信用风险、经营者道德风险以及并购活动等,这些因素也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是企业无法选择的,企业只能采取适应措施。而在企业内部,由于人为的原因导致的财务风险则属于企业可以控制的范畴。

以上关于财务风险成因的分析,揭示的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一般原因和表层现象。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财务风险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自不确定性条件下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并购活动等都是各利益相关者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经济学在对这些导致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大都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常采用风险――收益分析法,认为财务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相关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譬如管理者为完成所有者下达的经营指标,为了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可能倾向于追求更高的经营业绩而掩饰、隐藏潜在的财务风险,在未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然而,相关者对利益的追逐使其自身产生行为偏差,从而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只是财务风险形成的一个方面。现实经济活动中,各经济主体并非完全理性,由于认知过程的偏差和情绪、情感、偏好等心理方面的原因,公司管理者和投资者等无法以理性人的方式做出无偏差估计,常呈有限理性状态。很多情况下,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就是由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非理所致。如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往往导致其出现认知偏差、过度投资,从而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非理性投资者的认知偏差会干扰公司的投资决策,他们导致股价偏离基本价值并影响资本预算中的折现率从而对公司的投资决策产生间接的影响。这些资本市场中的异常现象比较普遍,却很难用传统经济学的完全理性来解释。而突破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前提,引入行为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成果,则可以弥补传统经济学对此问题分析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全面了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并加以防范。

三、财务风险成因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每个人在面对复杂情景和问题时都会采取捷径或应用部分信息来进行决策,人的决策是一个结构化和连续性的过程,因而决策的非理性是一正常性存在。行为经济学就是要解释人类经济活动中非理存在的原因,它并不是对理的否定。行为经济学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认为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行为决策的时候,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产生认知偏差。这些认知偏差包括:(1)损失厌恶心理。即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高于他们对等量获利的喜好程度,对于收益和损失,人们更注重损失带来的不利影响。(2)过度自信。主要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和对未来的预测表现出过分的乐观自信,从而低估潜在的风险。(3)从众心理。指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决策时,会受到身边其他行为人决策的影响,当自己的观点与群体的观点不一致时,往往认为主流观点信息充分或预测正确,从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而追随群体观点的心理行为。(4)框架效应偏差。指事物的描述方式(背景)会影响到决策者的判断,事件的形式、表述的方式等背景特征的不同会使人们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差异。(5)锚定效应偏差。指人们对特定对象预测估计进而决策时,倾向于选择一个起始点或参考点(如历史信息)作为判断的参照系,若对参考点的选择或调整不充分,便会在决策中产生锚定(anchoring)效应偏差。这种效应偏差使得人们倾向于高估连续事件发生的概率,低估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6)确定性效应偏差。指人的行为及其决策依赖于对过去行为结果的确定性回忆,从而产生低估可能性的结果、高估确定性的结果的认知偏差。它直接导致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时更加倾向于风险偏好,而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时更倾向于风险规避。

如上图所示,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非理源于其在决策时的认知偏差,即:认知偏差产生非理,非理导致企业决策偏差,决策偏差催生企业财务风险。

1.管理者非理性与财务风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企业管理者本身的非理性对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并购决策及股利政策等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以及管理者“羊群行为”等方面。心理学研究结果发现,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大量的证据显示人们在做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估计过于自信。而过度自信会导致人们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低估面临的风险,夸大自身对事件的控制能力,使决策产生偏差。虽然管理者遵循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经营目标,但是他们往往还会追求受人尊重、掌握权力、接受挑战以及扬名的机会,

这就极大增加了其产生过度自信心理的可能性。企业管理者对投资前景过度乐观、投资成功过度自信和对投资损失非常厌恶等往往导致其自身行为缺乏理性,使决策产生偏差,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损害企业价值。此外,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管理者还存在基于信息、声誉及报酬的“羊群行为”,这同样会影响管理者做出最优决策。具体而言,管理者的非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表现在:

(1)在融资决策中,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高估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低估未来现金流的风险,容易认为市场低估了企业的内在价值,从而过多进行债务融资。此举虽然遵循优序融资理论,有助于缓解管理者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但过度的负债融资会使企业偏离最佳的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长期看有损企业价值。余明桂、夏新平和邹振松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债务期限结构、资产负债率尤其是短期负债率显著正相关,是影响企业债务融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2)在投资决策中,一方面,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对不确定性的结果持乐观态度,相信自己能控制好局面并顺利实现预期结果,从而低估投资项目潜在的风险,导致其更容易投资高风险或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并且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有过度投资的冲动,当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能满足其投资需求时,他们会通过债务融资达到其目的,进而导致过高的负债水平,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具有损失厌恶心理以及受确定性效应的影响,非理性的管理者在决策时是按照心理上的“赢利”和“损失”而不是按照实际收益和损失进行决策,导致其在损失区域通常表现出风险偏好。当面对亏损持续扩大的项目时,他们不愿承认已有的损失,而是冒更大风险继续追加投资以寻求解决方案,从而给企业经营带来更大的风险。此外,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管理者还具有模仿他人决策而忽略自己富含信息量的私人信息的倾向,尤其是当管理者的报酬取决于同行业业绩比较时,更容易导致其投资目标扭曲而产生决策偏差。

(3)在并购决策中,即使管理者是忠于股东利益的,他们也经常会做出错误的并购决策。这是因为管理者一方面受框架效应的影响不能对并购做出全面了解,另一方面由于过度自信会认为市场低估了目标企业的价值,并且高估自己通过并购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进行过度的、不恰当的并购活动,增加企业财务风险。Malmendier和Tare的研究还证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进行的并购活动比理性的管理者更为频繁,特别是当公司现金充裕或并购并不能创造价值时。而这种出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多元化经营目标而实施的并购往往不能产生协同效应,增加企业价值,反而会加大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带来并购财务风险。

(4)管理者过度乐观的行为偏差也可能导致管理者高估未来盈利的增长,从而影响公司的股利政策,使股利发放过量,引致资金流动风险。虽然管理者过度乐观偏差带来的股利发放会减少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成本,并可以向市场传递公司业绩增长的积极信号,但同时也会降低股利作为信号传递机制的可靠性。一旦市场认识到管理者存在过度乐观心理偏差,则会降低对股利信号所含信息的评价,认为股利信号是不可靠的,从而做出不利于维持企业经营稳定性的举动。

2.投资者非理性与财务风险。投资者作为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其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对企业决策产生影响。相对于管理者而言,投资者的非理性更为普遍和常见,比如投资者“羊群效应”、处置效应、过度交易行为等。而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即使是理性的管理者在面对非理性的投资者时也可能做出有损企业价值的决策,因此,投资者非理性同样会通过影响管理者的相关决策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1)在融资决策中,由于市场中的投资者普遍存在非理(心理认知错误和行为偏差)和有限套利,其心理偏差会导致公司证券市场价格的高估和低估,而有限套利又无法纠正这种错误,由此会引起股权融资成本和其他形式融资成本之间的相对变化;给企业的融资行为和资本结构产生严重影响,影响其稳定性。面对这种情况,理性的管理者应根据投资者的心态改变融资结构,在公司股票被高估时发行股票融资,在公司股票被低估时回购股份。如果管理者做不到这一点,则会受非理性投资者的影响而采取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融资决策。

(2)在投资决策中,非理性投资者造成的资本市场定价错误会影响企业资本预算中的折现率,从而使管理者做出的投资决策偏离最优,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这是因为传统的企业财务理论中,都是使用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风险报酬率作为资本预算中的折现率,但CAPM建立在市场有效的假设之上,投资者非理性引起的资本市场定价错误则会使得市场不是那么有效。另一方面,当投资者过度乐观、情绪高涨时,公司管理层会把投资者盲目的乐观看作是有基本面支持的乐观,因此可能会从事一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投资。在此,投资者的非理性催生了管理者的非理性,管理者的乐观自信心理受投资者影响得到强化,两者共同作用使得企业决策偏离最优,企业的财务风险被扩大。

(3)在并购决策中,投资者的非理也是企业并购决策行为的有力推动因素。当企业的市场价值由于投资者非理性而被市场高估导致其价格远远高于其真实价值的时候,它就可能会对其他企业进行并购。并且非理性的投资者往往高估并购所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从而迫使管理者做出并非最优的并购决策。但这种并购往往不存在协同效应。不会创造财富,有时反而会给并购企业带来财务上的风险。

(4)投资者非理性还会对企业的股利政策产生影响。根据“股利迎合理论”,投资者出于心理原因,对支付股利的股票或不支付股利的股票具有未知的、变化的需求。他们有时偏好支付股利的股票,而有时候又偏好不支付股利的股票。这就迫使理性的管理者去适应投资者的心态改变企业的股利政策和融资结构,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否则,公司股票的价格会受投资者非理性的影响而变得不准确、不稳定,从而会影响企业的其它决策行为。

四、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财务风险防范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诸多非理普遍存在,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有必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减少非理的发生,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