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俗特色 旅游文化 资源开发

旅游的文化性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有吃、穿、住的物质需求,同时还有多元化的精神需求。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进行旅游活动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国人民随着改革开放、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也把旅游活动作为度假和休闲的重要内容,甚至是主要内容,每年黄金周假期繁华的旅游市场就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经过了一段主要旅游景点和传统形式的旅游活动以后,人们已不满足过去那种单纯看景、拍照、购物的“老三段”旅游模式,对旅游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旅游活动赋予丰富的文化内容,由传统的行、吃、住、游、购、娱变成感知、了解、体验、品味、探索由山川、河流、冰川、瀑布、峡谷等自然景观,由建筑、历史、宗教、民俗以及历史名城、历史遗迹等人文景观所构成的各种不同的旅游文化,达到“求奇、求知、求新、求特、求乐”的文化旅游目的。

之所以出现旅游者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其原因是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只有真正加强一个城市或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旅游文化建设,这个城市、地区或者是国家才能发掘和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才能使旅游业成为这个城市、地区甚至是国家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支柱。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的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旅游文化是人类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底蕴和灵魂。在那些不同线路、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观赏黄山云海、漓江风光那些大自然造就的奇山异水,更喜爱那些伴随着山水的历史和传说;不仅观赏那些巧夺天工的万里长城、秦代兵马俑、东方明珠塔及北京的鸟巢、水立方等著名人文景观,更关注那些建筑的历史和伴随而生的经典艺术;不仅观赏那些各地民族的服饰、饮食、节日和生活方式,更愿意亲身体验那些民族的习俗和特有的文化;不仅观赏那些高耸入云和叹为观止的教堂、寺庙,更倾心了解不同宗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事实上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接触的所有内容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那些巧夺天工的壮美山水所包含的自然景色文化,具有极强的观赏性;那些巍峨的教堂、壮观的寺庙所体现的宗教文化,具有极强的神秘性;那些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构成的民族习俗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那些涵盖历史精品大全的博物馆文化,具有极强的知识性;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陵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具有极强的艺术性;那些水上漂流、草原驰骋以及农家乐和体验民族生活的原生态文化,具有极强的参与性;那些最高建筑、最美喷泉、最具特色剧院和体育场馆等体现的现代文化,具有极强的时代性;还有那些记载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历史和建设历史而设立的红色旅游项目所强调的精神文化,具有极强的教化性。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旅游离不开文化,人们在所有的旅游活动中,在休闲、娱乐、怡情的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的增进知识,感受文化,提高品味,陶冶情趣。

民俗旅游的文化魅力

在众多的旅游文化项目中,旅游者更关注、更青睐、更痴迷的是那些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历史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因为这些项目通过历史遗迹和馆藏文物使旅游者能深刻了解这些民族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性;通过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展示使旅游者能亲身参与民俗活动,具有一定的风情体验性;通过对民族服饰、餐饮、用具以及各种历史文物的观赏及选购,使旅游者能深入了解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鉴赏性。因此注重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特别是结合当地的历史和民族特色,开发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这是目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态势,也是每个旅游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2000个民族,仅中国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习俗、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历史、习俗、文化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灿烂文化,成为人类社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要观赏那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游览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人文景观,同时更愿意对那些异于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进行探索、探寻、探奇甚至探究,这也是旅游的魅力所在。因此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各民族的吃、穿、住、行、服饰、风情民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进行了解和体验,进而选购自己所喜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纪念品和相关商品作为收藏,甚至作为自己生活的用品和饰品,对于提升旅游景点的影响力、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疆利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3个少数民族聚集区资源,开发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服饰观赏和采购游览,以手抓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饮食习俗体验旅游,以体验民族风情的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民俗节日旅游,以品尝、体验和选购哈密瓜、楼兰红枣、吐鲁番葡萄干、肉馕和各种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服饰和家庭挂饰、摆饰等体验旅游,令游人视新疆旅游为首选的旅游体验度假项目。

云南开发的民俗特色旅游可以说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云南境内26个民族的各种民俗节日,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景颇族“目脑纵歌”节、傈僳族刀杆节、白族三月街会等就有30多个。景洪地区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民族风情浓郁,富有世界样的傣族妇女衣着打扮,男女青年“丢包”、赶摆、拴线仪式等风俗,令人津津乐道的泼水节等等。傣族的聚居区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建筑特色、等。其他如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源地和常年被人们朝圣的“灵洞”所在地香格里拉,著名电影《五朵金花》描述的白族大理三月街会,每年农历12月初的哈尼族长街宴,以及云南的纳西族茶文化、茶山人民族婚姻、傈僳族婚礼与跺脚舞、摩梭人的风情和形形的庙会,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充分体现了特有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而这些民俗体验式的旅游项目不仅给游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对宣传地区文化、民族文化,开发本地区其他旅游资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我国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民俗文化旅游也是非常有特点的。触景生情,即兴演唱,具有抒情寄意的高山族音乐歌舞具有丰富多彩的风格。喜爱喝酒和打猎,把猎狗看做生命一部分的生活习俗,保留着母系社会遗风的女权地位,槟榔情趣和“笼子”幽会的恋爱婚嫁习俗,类似毛利人的点鼻待客礼,以及每年最重要的播种节和丰收节节日盛会,是台湾高山族人主要的民族风俗。这些旅游项目给凡是到宝岛旅游的客人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民族风俗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新西兰开发的毛利人文化习俗旅游项目,让游客从罗沱路亚的毛利音乐表演,类似夏威夷草裙舞的毛利歌舞,独木舟上、城塞村入口处以及集会场所前面及周围的雕刻,颇具民族特色的碰鼻礼、纹面等等,深深体验毛利人的历史、风俗和具有特色的文化。印度专门设置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印度特有的传统服饰和女人专属服装,具备各种奇异功能的花样草药,包括出生、普迦、婚礼、葬礼四大仪式,印度教的灯节、十胜节、除十节等特色节日,以及以修行为目的的乞讨活动,都使游客对印度这个国度和民族有了较深的了解,留下难忘的回忆。北美地区反映印第安人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旅游项目,南美地区以巴西人为代表的忘情桑巴舞,欧洲地区西班牙的斗牛士,俄罗斯的民族歌舞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套娃,以及遍及欧洲的宗教习俗,非洲人特有的饮食、婚嫁和礼仪习俗。这都是人们在世界各地游览时所接触到的民俗旅游文化,都是根据所在国和所在地的民俗特色和资源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如何将这些旅游资源在提升文化品味和游客体验等方面进一步开发,从而提升地方旅游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促进地方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环境建设,这是当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和重心。

作为满族和清朝发祥地的辽宁,同其他省市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同步,针对辽宁所具有丰富的鲜明和浓烈的满族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正在开发结合以沈阳为核心的中部七城市群所特有的满族民俗文化,进行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针对清朝兴京―东京―盛京―北京建都历程,即从努尔哈赤开始在赫图阿拉老城(旧称兴京)起事,到辽阳建立后金国都(东京),发展壮大移都沈阳(盛京),挺进中原入关北京建立大清帝国的清朝发迹史,设计和开发“清朝发迹史四京游”旅游项目;针对辽宁满族人口众多,满族历史和民俗特点鲜明的情况,设计和开发包括“满族风味美食一条街”、“满族民俗商品一条街”、“满族民俗文化一条街”等内容的“满清民俗文化体验游”旅游项目;针对沈阳作为清朝发祥地所完好保存的清故宫和新建的关东影视城等资源,设计和开发体现清代宫廷文化、历史文化、礼仪文化,展示清朝十二帝功绩、清代珠宝、清代宫廷用品、清代名家书画和文学作品、清代服饰以及包括“清代一条街”等内容的“清代特色文化体验游”旅游项目。

民俗特色旅游的特点

这些地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所开发的旅游文化项目,都有自己鲜明的异于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的独有的文化特征;二是民俗文化特色突出,所提供的民俗旅游项目,给游客提供具有绝不类同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区的特殊体验;三是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突出,所设计的旅游项目,不论是从旅游线路的设计还是旅游内容的安排,都体现出民族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辽宁省旅游工作者设计的“清朝发迹史四京游”旅游项目,让游客随着旅游路线漫游,穿越历史隧道,品味那些物是人非,体悟那些沧海桑田,充分了解大清王朝300年的兴衰史,体验曾在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的清代文化。更特别的是这些民俗旅游项目文化特色突出,凡是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地区,都一改以往旅游那种走马观花,看景、拍照、购物的“老三段”模式,而是让游客直接参与那些具有民族、民俗、历史特点和特色的旅游项目,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深刻体验特有的民族文化。甚至根据游客自身需求参加那些量身制作的特色旅游项目。如旅游活动由过去的局外观看演变为旅游者成为旅游活剧的主要角色,每一位游客都是这部活剧的演员,而导游从解说者化身为导演。

开发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的出发点是增加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影响力,落脚点是提升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所在城市的影响力和城市竞争力。开发这些旅游资源也实实在在的促进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所有开发民族特色旅游资源的城市都在不同层次上推进了城市的基础建设和文化建设,真正促进了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这是不争的事实。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各省市都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都具有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基础条件,都应该把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事业发展的主要内容,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提升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影响力,提升地区的旅游经济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黄桂秋.民俗资源与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开发[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徐晶.民族旅游文化包装创新[J].包装工程,2013,4

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特色旅游资源道教

1引言

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特色旅游资源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武当山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武当山旅游资源开发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论文百事通迄今为止,海内外学者已从多角度对武当山进行过研究:如王光德、杨立志(1993)对武当道教渊源及发展的研究;刘守华(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对武当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强(1993,2001)对武当道教音乐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武当建筑、历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性研究。从特色旅游资源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冀群风(2001)、廖兆光(2002)在对武当山旅游发展研究,李程(2002)对武当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凡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据上述特性,尝试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

2独树一帜的道教文化——武当山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

2.1武当山道教——中国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影响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2.2武当山道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奇迹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

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当,北修故宫”大兴土木,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成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统治的重要场所。经过后来的不断扩展,武当山共达到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

选址独特,布局巧妙。武当山建筑选址融合“阴阳典术”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风水术”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话,并严格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布局方面,武当山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处处结

合自然环境,巧妙利用峰峦岩涧和奇峭幽壑,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体的原始风貌。

武当建筑群的中心位于天柱峰顶的金殿,处于全山各悬崖绝壁的宫为主体,众多的庵堂神祠自成体系分布在主体建筑的周围,庞大建筑群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总体规划严密,建筑技艺高超,工艺精湛。规模宏大的武当建筑群采取了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总体规划十分严密,在建筑技艺和建筑美学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体现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金殿”,被喻为“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其焊接和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转身殿”等也都

体现出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当道教建筑被喻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环宇所无”(见明代张开东《大岳赋并序》)。1982年国务院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称武当山古建筑”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2.3名扬四海、自成一派的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当山著名的道士张三丰创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武当武术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它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内家功”。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提倡心性修养、武德修养,注重内涵与修身养性。武当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如今武当拳、太极拳、太极剑已是闻名天下,深受民众的喜爱。

2.4仙乐神韵——武当道教音乐

武当道教音乐又称武当道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乐是道士们念经和进行法事活动时表演的,由于历史及所处地域等原因,武当道乐内涵极为丰富:虽属地方道乐,但却有着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一方面难袭了远古巫观乐舞传统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乐,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大量地方民间音乐元素;除本地外,周边地域的音乐也对其产生着影响,如“秦音楚声”、“秦腔豫调”、“楚韵汉凋”;

既有长期历史传承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道乐,最终形成南北交融,以道为主,同时兼有佛乐和儒乐旋律的道教音乐,被称为武当仙乐神韵,武当韵,悦耳动听,它是武当山宗教文化遗产中极富特色的一部分。

3优美的自然风光——武当山不容忽视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虽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但与其人文资源相比,武当山的自然景观也毫不逊色。自古以来武当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道教修练者、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隐士们。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盛赞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认为“玄岳出五岳上”,这里还有着“顶镇乾坤举世无双胜境,峰凌霄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为“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海拨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冲霄,周围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涧环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神龟,座落在群山之颠,其余诸峰均俯身颔首朝向主峰的“万山来朝”奇观。联合国赴武当山专家考察组官员们也盛赞武当山美丽的自然风貌,武当山自然景观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称,均各具特色,风光优美。

4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武当山珍贵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史前文物。从目前巳出土恐龙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动物化石、古猿颅骨化石、猿人牙齿化石看,这里曾是人类祖先的栖息地之一,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武当山地区曾是楚国早年国都所在地,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均有建制及发展,悠久的历史为本地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道教文物最为丰富,有我国道教文物宝库之誉。

5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中药材,是我国现存野生药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初步确定武当山现有野生药材617种。早在魏晋南北朝即有隐士在此采药修炼,唐宋以后更是络绎不绝。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长期在武当采药,据统计《本草纲目》中有400余种药材取自武当山。俗话说“十道九医”,道教素有重视医药学研究的传统,结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文化,与现代旅游开发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药用植物资源无疑是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超级秘书网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当山极具开发潜力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本地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中以道教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为特征:如武当信仰民俗、大法会、罗天大醮、进香、斋膳禁忌等习俗;如三月

三、九月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游艺节日民俗。这里还留存着许多历代高道、帝王将相、社会名人等与武当山的传说故事,如著名的“铁杵磨针”、“太子读书”等,以及大量描绘武当山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等文学资源。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如历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当等事件,均直接导致部分宫廷民俗文化与来自全国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于武当,与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处于秦楚交界的“朝秦暮楚”之地,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文化渊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当民俗文化还表现出来源广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显著特点。

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特色;旅游管理;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五项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全方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是积极因素中的一个最为有利可行的。我们知道,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自然的、人文的、种植的都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只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区域特色旅游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特色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态,明显表现出市场的适应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特色旅游打破了产业界限,延伸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域特色旅游业是开放型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出城市、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也把城市的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特色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进一步增进了实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2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管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区域特色旅游业要更好的发展,更有效地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条例,形成管理机制。基于此考虑,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良好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协同做好区域特色旅游的服务指导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是有效途径之一,如“农家乐”休闲旅游,就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渠道。区域特色旅游业起步阶段比较困难,如经费问题、发展模式等,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各级领导要对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作专题研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办公室,加强对区域特色旅游开发的领导。二要明确发展思路。领导办公室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明确特色旅游的发展思路,确立发展试点,确保特色旅游健康发展。三要拓宽投资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开发。

2)注重区域特色旅游的科学规划,确保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有历史文化背景和市场背景,应该因地制宜,力避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将区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村居民舍、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实现区域特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一要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保持适度开发,合理布局,避免一哄而上。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区域特色旅游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理念的,要保护好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做好区域特色旅游开发配套项目的规划。区域特色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部分,其相关产业要根据不同类型进行规划,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程度,推进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地发展。

3)强化区域特色旅游政策支持,推动区域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发展壮大政策的激励和扶持是其助动器,所以要适时制订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扶持激励政策,在人力、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各个相关部门要利用各自的优势和条件,共同研究出台鼓励发展的政策条例,明确投资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项目招标、土地使用、金融信贷等方面享受与农业龙头企业同等待遇的规定,减少参与人员和农户经营的风险,促进区域特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4)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健全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区域特色旅游的环境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成败。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该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理念,加大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宏观规划、开发和管理,同时加强科学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和宏观管理,采取切实措施避免旅游开发的短期行为,为打造星级品牌景点做出必要的努力。还要制定一整套环境保护的法规,如《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加强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旅游环境的力度,促进区域特色旅游的顺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特色;旅游管理;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五项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全方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是积极因素中的一个最为有利可行的。我们知道,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自然的、人文的、种植的都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只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区域特色旅游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特色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态,明显表现出市场的适应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特色旅游打破了产业界限,延伸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域特色旅游业是开放型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出城市、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也把城市的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特色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进一步增进了实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2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管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区域特色旅游业要更好的发展,更有效地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条例,形成管理机制。基于此考虑,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良好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协同做好区域特色旅游的服务指导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是有效途径之一,如“农家乐”休闲旅游,就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渠道。区域特色旅游业起步阶段比较困难,如经费问题、发展模式等,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各级领导要对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作专题研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办公室,加强对区域特色旅游开发的领导。二要明确发展思路。领导办公室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明确特色旅游的发展思路,确立发展试点,确保特色旅游健康发展。三要拓宽投资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开发。

2)注重区域特色旅游的科学规划,确保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有历史文化背景和市场背景,应该因地制宜,力避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将区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村居民舍、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实现区域特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一要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保持适度开发,合理布局,避免一哄而上。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区域特色旅游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理念的,要保护好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做好区域特色旅游开发配套项目的规划。区域特色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部分,其相关产业要根据不同类型进行规划,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程度,推进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地发展。

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第5篇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游客旅游支出中,交通食宿约占40%,消费品购买约占60%,这表明旅游商品的发展已然成为旅游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也说明旅游商品发展潜力巨大。由此可见九龙县进行系统的旅游商品开发规划对促进九龙县旅游业的发展非常有利。由于九龙县受到交通、政策等条件的限制,旅游业处于半开发状态,旅游商品的发展停滞不前。根据实地调查发现,九龙县旅游资源丰富且品质高,但缺乏系统的规划。为促进九龙县旅游业的发展,制定系统而完善的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规划势在必行。本文对九龙县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在对现有旅游商品调查的基础上,对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进行系统规划,希望能为打造九龙县品牌旅游商品做出微薄贡献。

一、概念

(一)特色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中旅游商品主要指狭义的旅游商品,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具有纪念意义的能反映旅游地特色的特殊物品。本文定义的特色旅游商品是基于上述狭义旅游商品中,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能反映旅游地特色和旅游地文化的特殊物品。这些特色旅游商品能反映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渊源和特色,它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载体,记录着旅游者的旅游经历与美好回忆,通过旅游商品展现出当地文化特色,对旅游地形象有着积极的推广和宣传作用。

二、九龙县旅游商品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现状

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资源丰富,民间工艺独特。拥有以藏彝融合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手工艺精致的彝家漆器,被誉为“世界最大”人牦牛资源,“九龙飞鹰刀”商标等资源,但缺乏系统规划,生产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现阶段九龙县旅游市场发展较慢,消费链尚未形成,旅游商品开发程度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更难达到九龙县快速发展的旅游业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1、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

九龙县地形地貌复杂,民俗民风特殊,是康巴藏区特有的藏彝走廊,孕育了丰富的可供开发的旅游商品资源。主要有菜品饮食、中草药材及制品、传统手工产品及工艺品、绿色农副产品等。由于开发深度不够,现大多为出售原料及自发性粗加工产品,能真正体现九龙县特色的优质旅游商品开发不足。同时,旅游商品企业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新品种研制开发滞后,与九龙县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不符。

2、旅游商品品牌塑造不够

目前九龙县的个别旅游商品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如九龙贡椒、九龙牦牛、九龙飞鹰刀等,但存在着产量低,产品类型、产业链单一等问题,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品牌产品却未产生品牌效益。多数旅游商品仍处于粗加工阶段,旅游商品文化特征及地方特色并不鲜明。

3、旅游商品营销力度不够

九龙县内的旅游商品,除部分山珍、名贵中药材销售国外,其余产品主要在本州和县内销售,并没有形成统一成熟的营销平台体系。销售商各自开发,没有形成产业链,更没有形成利益的联动。县境内缺乏大型高档的旅游购物中心、国家级特色旅游商品购物点和旅游商品批发系统;销售部门经营方式、促销手段单一,缺少旅游商品营销点、旅游商品销售专柜等,在已开发的旅游区中,“购”这一环节略显薄弱。

4、商品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九龙县肉制品、奶制品、生态果蔬、中草药材、山珍野菜、工艺产品等旅游商品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开发主要以乡镇、村为主体,采取各自经营、各自管理的模式,并没有旅游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政府职能部门也未站在大区域层面上对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商品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这一现状导致旅游商品开发与丰富的商品资源不相符合,严重阻碍了九龙县旅游业发展。

三、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思路

(一)“中华牦牛王”产品系列

九龙牦牛中心产区位于九龙县斜卡乡和洪坝乡。此地属高山峡谷,气候湿润,并且长有九龙牦牛喜食的珠芽寥、人参果、马先蒿、黄耆等药用价值高的杂草。这样环境下的九龙牦牛具有肉用性能好、毛绒产量高、体型大、驮力好等特点。九龙牦牛与其它产地牦牛相比,九龙牦牛以其“藏彝走廊”文化底蕴而独具特色。根据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九龙县位于走廊的中道南段。历史上的藏族南下、彝族北上、汉族西进在此交汇繁衍,使九龙成为了全国唯一的彝、藏、汉三个民族各占三分之一的民族杂居区,也形成了三民族的融合文化。此外,九龙县牦牛被誉为“世界最大”,九龙秘境文化背景更为九龙牦牛增添神秘色彩。藏彝走廊融合文化、九龙秘境文化下的九龙牦牛在文化内涵、自身优势等方面与其它藏区牦牛相比,有着特殊的优势。由此,将九龙牦牛打造成为“中华牦牛王”这一特色旅游商品极具潜力。

为充分利用九龙牦牛世界之最的特色,规划开发建议如下:首先注册“中华牦牛王”商标,力争让“中华牦牛王”这一品牌成为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的代表,成为九龙县闪亮的名片;其次建立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养殖基地、工业生产基地以及规模化、集中化的商品销售基地,最终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链;再者依托九龙牦牛肉,开发九龙鲜牦牛肉、九龙牦牛肉干系列、九龙牦牛肉罐头系列、九龙酥油、牦牛工艺制品、牦牛特色餐饮等系列产品。大力发展九龙县的冷冻工业,开辟牦牛酸奶、牦牛鲜奶、牦牛奶渣、牦牛鲜肉、牦牛内脏等速冻制品市场;最后采用不同的促销策略,创新九龙牦牛肉的市场营销,打响“中华牦牛王”的品牌。同时,保证商品质量,包装设计上注重突显九龙地方文化特色与牦牛文化特色,实施品牌产品和产品加工的战略,最终将“中华牦牛王”这一特色旅游商品打造成为九龙县品牌旅游商品。

(二)“九龙天香贡椒”产品系列

九龙花椒主要产于甘孜州九龙县乃渠乡,具有粒大肉厚油润色鲜的特点。乃渠乡所产花椒又名“贡椒”,曾为宫庭御厨调味必备品。“雪域贡椒”由来已久,早在明正土司时代就被列为贡品进贡朝廷。九龙独特的藏彝融合文化、特殊地质地貌、气候下孕育的九龙花椒有着区别于其它藏区花椒的特点,在甘孜州是享誉盛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为将九龙县花椒打造成为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在开发规划中建议如下:首先注册“九龙天香贡椒”商标,树立花椒的品牌形象;其次,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更多的村民规模化种植花椒,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的花椒种植基地;再次,丰富花椒产业链,扩大厂房面积,改进技术设备,对花椒进行深加工,如加工花椒油、花椒粉、干花椒、花椒香油等系列产品;最后,进行差异化品牌营销,在包装设计上突出“藏彝走廊,九龙秘境”特色,区别于同类产品,打响“九龙天香贡椒”的品牌。

(三)“仙珍王”菌类产品系列

九龙县处于甘孜州东南角,未受到大面积的开发,仍保留了大片的原始森林资源,为九龙县菌类的生长提供了绝好的生长环境。九龙县松茸、羊肚菌、牛肝菌、猴头菌、青杠菌等菌类品种丰富且品质较高。现今市场上的菌类产品琳琅满目,但九龙县的菌类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由于这些菌类生长在“西部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内,环境要求指数均高于其它地方菌类,使得九龙县菌类品质优势明显;九龙县独特藏彝走廊的文化背景为其提供了绝好的文化依托。

由于九龙县菌类的特殊竞争力,在特色旅游商品打造时,建议注册九龙县“仙珍王”菌类品牌。打造菌类食品产业、菌类深加工产业和菌类特色餐饮。开发以九龙松茸为代表的特色野生菌类系列产品,以蕨菜、山油菜、红花杆、山韭菜等为代表的“生态绿色野菜”系列产品,开发鲜菌类、盐渍类、熟食类产品类型。尤其是松茸,建立统一化、标准化的收购点、加工点、销售点。对其进行深加工,增加其销售类型,如生产出干品、盐渍品、冷冻鲜品、熟食(抽真空包装)等类型产品。在九龙本县内开设“仙珍王”全菌宴特色餐馆,将菌类养生与九龙县养生旅游相结合,例如菌类餐饮、菌类养生保健等。

(四)松萝中藏药

九龙县汤古、上团、瓦灰山等地方大片分布了高山栎树,高山栎树上附着大量松萝。松萝的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如果环境受损,松萝会变黑甚至消失。松萝具有抗菌、祛痰止咳、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止血调经、驱虫等功效,药用开发潜力巨大。

充分利用松萝的药用、食用价值,将其打造成为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在开发规划中建议如下:首先注册九龙县藏药商品,建议为“松萝中藏药”商标。其次,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药材规模化的药材种植和加工基地。在九龙县境内,规模化的种植经济性的药材,如虫草、贝母、天麻、雪莲花、龙须等,建立中藏药加工基地,将具有经济价值的药材加工成为药类产品。例如,形成松萝中藏药成品、半成品药、冲剂等类型,分类别、小袋型、精包装,方便旅游商品的运输和销售,提升中藏药经济效益。再次,将九龙药材与食品养生相结合,形成药材保健养生旅游产品。例如,将虫草、雪莲花等九龙特产的名贵中药与菜肴进行合理搭配,推出药膳宴席,根据不同需求,推出不同的保健套餐。形成养生九龙主题产品,打造九龙特色旅游商品,最终将中藏药系列产品打造成为九龙县品牌旅游商品。

四、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建议

(一)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宣传力度

成立以九龙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九龙县发改局、九龙县旅游局、九龙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县工商局等部门及相关民间协会、企业、文化人为成员的九龙县文化旅游商品开发领导小组,负责专门的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品牌旅游商品的经营。运用媒体、电视、广告等手段,大力宣传九龙县品牌旅游商品,提高九龙县的知名度。

(二)不断挖掘特色旅游商品内涵,打造品牌旅游商品

不断挖掘具有九龙文化内涵的民俗风情、九龙历史典故、九龙风光资源等旅游商品,深挖文化内涵,将其发展成为以景区景点景观、动植物等为标志,集创意性、观赏性、实用性、地域代表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对原有的特色旅游商品,除提升其本身产品质量外,着力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最终将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成为九龙县品牌旅游产品。

(三)开展旅游商品创意大赛

采取向社会招标等形式,由九龙县政府定期举办九龙县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选拔出最优秀的旅游商品设计作品。鼓励九龙县及周边具有设计才能的人参加九龙县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通过创意大赛,发现商品设计的新思路,采纳具有亮点的设计对九龙县旅游商品进行包装、设计。对于大赛中具有过人之处的设计,可邀请其为九龙县特色旅游产品进行设计,使其更具有九龙文化特色。

(四)建立专门的特色旅游商品销售点

在九龙县城及各大旅游景区设立专门旅游商品销售点,集中销售具有九龙特色的旅游商品。充分利用九龙县老城印象区藏彝民俗风情街、手工作坊等,组织民间工匠集中生产、加工、销售民间工艺品,将生产品直接销售给游客。

(五)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