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规划的就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城乡规划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适应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地方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 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 由教师带领学生承接和完成工程设计项目, 将产、学、研融为一体, 最终使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建设实践教学型大学的有益补充[1]。它的建立顺应了时展的需要,这种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将来设计类专业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2.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2.1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历史沿革
工作室教学模式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以学徒制为基础,强调教学走进社会,学校教育要同社会生产进行有机结合,要求学生既要有理论素养,也要有动手实践能力[2]。此后, 美国、英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学都依据包豪斯的办学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在从作坊走向工作室的过程中,它们的教育模式都具备了共同的特点,即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和企业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高等艺术教学实践中开始尝试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改革。本世纪初,一些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如上海、浙江、深圳、江苏等地的高等院校,尝试将工作室模式引入原有教学体系之中,以课题项目为核心,以工作室为教学平台和载体,使用项目驱动法完成教学与管理相关工作。既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又实现了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就业的“零接轨”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思路。
2.2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现状
现今世界各国的艺术与设计教育都以工作室教学为主体,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的能力,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近代教育中的一种师徒式训练模式,一般存在于研究生教学阶段。目前,高校建筑学和城乡规划本科专业教育蓬勃发展,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成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许多重点高校在应用型较强的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建筑学以及城乡规划等专业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但地方高校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因素未能大范围的推广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与学分制的挂钩,完善选课机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科人才,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团队协作精神[3]。因此,在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中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层次城乡规划人才。
3.地方高校城乡规划工作室教学体系的实践
3.1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
城乡规划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专业项目实践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它以城乡规划行业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工作案例和公司的工作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按照工作流程和项目要求共同商讨方案、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 教学团队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选择合适的项目安排教学,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概念规划设计等真实项目,或者在工作室中以某一主题的设计竞赛为完成目标,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体系。除了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首先学习基础课程外,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不限年级,学生均可申请进入工作室,只对学生进入工作室前的知识结构作基础的要求。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城乡规划专业根据从业人员的职业方向设置了新农村工作室、 修建性规划设计工作室、概念性规划设计工作室等方向。
3.2 工作室模式下教师团队的组建
工作室教师团队必须要具备一定研究和设计能力,通常是由一个高级职称带领若干个中级、初级职称组成。工作室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讲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工作室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
工作室的项目一旦制定,我们就要构建教师队伍。措施一是工作室采取“导师负责制”,由学院教师和行业专家构成导师队伍,要求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并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全面负责工作室的工作,聘请地方行业专家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参与工作室教学管理。但作为工作室教学团队必须有年轻教师参与,目的是通过老带新的形式,让年轻教师通过实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措施二由于当地可以承担工作室导师的人才资源有限,因此大力提倡充分利用学院的现有资源进行教学。选派年轻骨干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组织的各种培训和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工作室导师队伍建设,把工作室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3.3 环境设备的配置
首先,城乡规划工作室的建设可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独立开辟出类似实验研究室的场地来满足需要,面积大小根据设置的工作室方向的数量多少来确定,但基本上不得小于60M2/间。其次在满足面积的需求后还要能营造出工作室教学氛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城乡规划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已经离不开电脑,因此,独立方向的工作室至少要求具备数据备份服务器1台,教师和学生设计使用的工作站4-6台以及与其相配套的电脑桌若干。为了方便开展小组讨论,还需要配置能容纳6-8人的工作台1张及其多媒体投影演示设备1套。由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殊性,设计方案前期经常还需要到现场进行外业查勘,数码相机和一些基本的测绘仪器、专业的存储设备也是必需配备的。后期设计完成后汇报方案时还需要使用到笔记本和激光翻页笔等设备,制作设计成果与文本时还需要使用A3幅面的彩色输出设备来完成。除此之外,相关的电脑装机及其设计软件资料以及城乡规划专业设计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
3.4 教学质量的评价与成果展示
工作室教学模式实践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师团队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进程中的每个阶段,如项目的方案制订、制作过程、设计理念与主题、规范与标准以及进度与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合理建议与改进意见,同时进行综合性打分。考核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结语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教、研、产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它的实践应用打破了陈旧的教学体系,实现与学分制的挂钩,完善了选课机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科人才,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团队协作精神。
地方高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有力的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在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质量等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优势。是对学生人格、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也是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一条较好的路子。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作室的运作过程中,工作室与地方企业共同遵循“双方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使学校与企业、市场有机结合,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工作室教学模式为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运行方式,通过工作室的实践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储艳洁,任磊. 工作室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探索 [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 (6), 67-69
[2] 肖劲蓉. 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J]. 山东纺织经济.2012,(7), 97-99
[3] 吴希艳,工作室教学对高等艺术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9), 61-63
关键词:工业布局;规划;大气质量;影响评估
中图分类号:X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9002
1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及限制性因素分析
工业布局是社会生产的空间形式,它将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地域组合,以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环境自净能力,实行区域污染的综合防治,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从历史上看,石家庄市基本上沿循一个中心、紧凑团块、圈层蔓延式的空间发展模式。当前石家庄市正在面临着从工业城市到后工业城市,从交通枢纽城市到高速交通节点城市转型的大好机遇。引导城市空间形态从圈层蔓延走向轴向拓展,从紧凑团块走向开敞组团,从城市开发区走向城市新城区,是城市空间拓展的必然选择。城市空间拓展为工业的重新布局提供了最佳的锲合点,所以必需紧紧抓住这个契合点,尊重科学规律,合理地选择工业用地,尽快形成新的绿色工业园区。
石家庄市城市空间发展规划为:以主城区为核心,引导城市空间形态从圈层蔓延走向轴向拓展,从紧凑团块走向开敞组团,从城市开发区走向城市新城区的城市空间格局的拓展与重构,按照“1+4”组团城市发展模式构建“一个主城区,四个卫星城”。主城区的建成区面积在200km2,人口控制在220~250万人;正定、鹿泉、栾城和藁城四个卫星城的规模控制在10~20万人,建城区面积总计达到60km2。
石家庄市主城区的空间拓展受到了地理因素的制约,限制条件如下。
(1)向北:滹沱河是城市向北拓展的主要障碍。只有跨越滹沱河并将滹沱河市区段变成市内河,石家庄市才有可能向北发展。
(2)向西:太行山地阻断了石家庄市向西部的发展,而且城市西部的地震断裂带、南水北调总干渠以及城区西侧的军事用地(机场)对城市向西部和北部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3)向南:铁路编组站和大型变电站影响了城市向南的发展;筹建中的青岛-银川高速公路也将严重制约城市向西、向南的发展。
(4)向东:京深高速公路和京武高速铁路(规划)给城市向东发展造成了阻碍。但高新技术开发区已跨越这一障碍为城市向东拓展打下了基础。
各种限制条件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上述制约条件分析,石家庄市工业布局调整的最佳选择是主城区的东部和西南部的可利用区域。北部、东北部、西部和南部不适宜布置工业区。
2城市工业布局现状与发展规划限制性
因素分析主城区的工业布局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目前主城区的功能分区的总体形态是东北部和南部为工业区,中间为生活居住区。这种工业布局恰恰把工业区布在了城市的主导风向和次主导风向上,在主城区内形成了一个SO2和烟尘超标面积超过100km2的重污染区。
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根本办法是在主控区内不设置工业三类区,尤其资源消耗型的重污染企业,亏损的、濒临破产的工业企业,通过土地置换、工业重组等方式可以在5~15年内,陆续地、分期分批地迁出主城区,到主城区的工业组团去,也可以先把重污染的工业迁出去。而主控区即主城区功能应该突出组团式城市的核心作用,重点突出大型中心城市的政治功能、行政功能、流通功能、科技文化教育功能、信息传媒功能。生产功能主要表现为发达的第三产业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此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强化金融、商贸等城市功能,弱化传统工业尤其资源消耗型的重污染型企业是必然的趋势。主城区的规划建设重点应该是金融、信息、劳务、商贸、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使其居国内同等规模城市的前列。
但是,城市主控区的工业向外迁移不能形成污染的迁移和转嫁。工业组团或工业园区应该在充分考虑气象、资源、地理等限制性条件下进行选址,其建设规模必需充分考虑大气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是大气对污染物的稀释和净化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区域内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排放源布局方案,将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果。在不合理的布局情况下,某些地方的大气环境容量资源有可能被过多或超额占用,使得这些地方的环境质量恶化,造成环境污染,而其他地方的环境资源却有可能得不到充分利用,从而浪费了这些地方的环境资源。根据《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1997-2010年),石家庄市主城区的周边设立5个工业组团,形成一中心多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各组团分别为:西部鹿泉城区发展为石家庄建材工业区;南部栾城县城发展为医药工业区;窦妪发展成为以化工、机械加工为主的工业区;北部正定县城发展为科技、文教、旅游为主的正定历史文化旅游区;东部以炼油厂为基础建设石家庄丘头石油化学工业区,形成中间主城区(包括高新区东区)、5个卫星城“众星捧月”的组团城市形态。
(1)正定组团。正定组团位于主城区东北方向,距离主城区12km,地质构造宜于城市建设发展。目前已形成中南部为生活居住、商贸办公区,西部、北部为工业和仓储用地的发展格局。组团性质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发展机电纺织和加工工业为主具有旅游特色、环境宜人的城市区。
(2)鹿泉组团。鹿泉组团位于主城区西北方向,距离主城区15km,目前已初具规模,向阳街是组团南北向商业金融文化娱乐轴线,一些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均布置在该轴线两侧,形成中北部为生活居住区,南部以工业仓储区为主的发展格局。规划在该组团建设4个小组团和2个工业小区。组团性质为:以发展为建材及其他加工业服务的商贸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区。
(3)栾城组团。栾城组团位于主城区东南方向,距离主城区20km,目前基本形成以308国道为界,西部为工业区,东部为生活居住区的格局,该组团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地下水流向为西北向东南。组团性质为:以医药、食品工业为主的城市区。
(4)石化区(丘头)组团。石化区(丘头)组团位于主城区东南方向,距离主城区15km,目前基本形成以炼油厂为核心的石油化工格局,区域地势平坦,一般无不良地质现象,适宜于城市建设。规划工业区在现状的基础上延续向西南方向发展,生活居住区向东北发展,形成西部为工业区、东部为生活居住区的格局。组团性质为:以石油化学加工工业为主的城市区。
(5)窦妪组团。窦妪组团位于主城区正南方向,距离主城区10km,该组团地处槐沙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建设条件较好。京广铁路和京广公路在组团西侧纵贯,目前工业主要沿京广公路东侧布置,规划以洨河为界,西部为工业用地,东部为生活居住用地,以3条道路连接,形成工业、生活相对独立又比较集中的发展格局。组团性质:以化工、机械工业为主的城市区。
3城市工业布局规划对城区大气质量的
影响由于这5个工业组团与主城区有相当的距离,本研究将其视为主城区的点源,采用《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的A-P值法估算了5个工业组团SO2的允许排放量。将其SO2允许排放量限值作为源强,并假定5个工业组团的平均排放高度为30m或80m,利用高斯扩散模型来评估这5个工业组团对主控区的影响。
预测结果表明:当大气污染源平均高度为30m时,正定工业组团加重了主控区东北部SO2的污染,在市区东北部将会形成一个大于116km2的SO2超标区,其中在主控区内形成的SO2超标区为53km2,并有26km2的SO2严重超标区;使主城区每平方公里SO2的浓度增加了28μg/m3,加重了主城区的SO2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鹿泉工业组团对市区西部影响较大,使桥西区每平方公里SO2增加21μg/m3,新华区增加13μg/m3,主城区增加11μg/m3,周边地区增加12μg/m3。栾城工业组团对市区南部影响较大,使裕华区每平方公里SO2增加19μg/m3;其余各区增加11μg/m3以下。窦妪工业组团对市区南部影响较大,桥西、裕华、桥东和主城区每平方公里SO2增加16~20μg/m3,其余各区增加10μg/m3以下。丘头工业组团对市区东部影响较大,使长安区每平方公里SO2增加16μg/m3,裕华区增加12μg/m3;其余各区增加7μg/m3以下,周边地区增加27μg/m3,在东南部形成了一个大于37km2的超标区。
可见,当大气污染源平均高度为30m时,丘头组团对主控区的影响最小,栾城次之,鹿泉再次之,窦妪影响较大,正定影响最大。
如果5个组团的源高提高到80m,预测结果仍然是正定工业组团对市区SO2污染最重、窦妪次之,丘头对市区的影响最小,栾城次之,鹿泉再次之。
分析结果表明:如果5个组团都排放大气污染物,那对主城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西部、东部和南部的卫星城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小于北部和东北部的卫星城,所以正定卫星城是绝不适宜建设工业区的。
4结语
石家庄市城市空间格局按“1+4”方式拓展与重构。工业布局调整的最佳选择是东部和西南部的可利用区域。主城区的功能应该突出组团式城市的核心作用,重点突出大型中心城市的政治和行政功能、商贸流通功能、科技文教功能、信息传媒功能等,生产功能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主城区外的正定组团对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最大,东部、南部和西部的工业组团对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次之。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城乡总体规划、城乡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以及规划管理基本知识,具备规划设计、城建管理能力,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当今中国正处在城乡发展的转型期,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等都离不开规划人才。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完成、自然资源部的组建以及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国家提出构建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该体系要求规划管制核心由耕地资源单要素保护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保护转变,统筹配置城乡人居环境在内的各类要素的空间资源,实施“多规合一”实现全域全类型用途管控,规划行业在机构设置和工作体系等方面将经历重大变革和全新探索。
同时,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引入城乡规划领域建立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构成为城市管理提供一张底板、一个平台、一套数据的重要基础,也体现了城乡规划和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等学科的交叉发展。这些发展、转型、变革都为本专业的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拓展阅读: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铺开,我国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步伐。一个城市能否规划得当,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布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公众参与热情的提升,城市规划者开始从幕后走到前台,城市规划人才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受人注目。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建筑设计师、规划设计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规划师、城市规划设计师、设计总监、景观方案设计师、助理规划师、方案设计师、设计部经理等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餐饮业、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餐饮业;
3 房地产;
4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5 教育/培训/院校;
6 互联网/电子商务;
7 广告;
关键词: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考研与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21204
1 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增加了“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工学门类的建筑类专业。调整之后的城乡规划学科在内容设置上更为广泛、在学科体系上更为全面,主要体现为从原有注重规划设计技术转向与社会学、经济学等联系更为紧密的城乡统筹人居环境大学科[1]。专业地位的改变、专业名字的变更以及专业体系的扩展都体现了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需要,也是中国城乡规划与建设和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新体现。
以考研与就业两个方面为研究起点,将和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结合起来综合研究,探索一般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为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依据。
2 考研导向
1998年我国成立了全国工程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教学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当时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30所。截至2013年全国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共196所,在校本科生总数为37037名。2013年当年毕业本科生5953名,当年招收本科生8970名,遍布大部分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截至2015年5月23日高校城市规划专业评估通过学校共计42所。笔者对这42所院校从地域分布、硕士生招生方向、考研快题题目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摸底,积极借鉴优秀院校的相关经验。
2.1 地域分布与学院设置模式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评估通过的学校中有24所属于国家211高校,有19所属于国家985高校,有8所是行业内公认的建筑类老八校。而且绝大部分高校位于直辖市或者省会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其中土建类院校占据了36所,地理类院校有4所,综合类院校有2所。学院开设有如下几种模式:建筑学院模式、建筑与城规学院模式、建筑与艺术学院模式、建筑工程学院模式、建筑与环境学院模式、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模式、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模式、城市设计学院模式等。
2.2 硕士生招生方向
在硕士生招生方向中城乡规划设计、城乡历史遗产保护、城市与区域规划、社区与住房规划、城乡规划管理等招生方向所涉及的学校面比较广,紧随其次的方向有生态规划、城市理论研究、城市设计、城乡规划技术科学、城乡基础设计规划和小城镇与乡村规划。
2.3 快题题目类型
考研快题题目类型方面,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中心区设计、园区设计(工业园区规划、校园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等出现的频率较多。近几年热门考题的类型有产业园区规划、办公园区规划、物流园区规划、体育场馆规划、火车站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次热门类型有旅游区规划设计、历史街区规划设计等。从城乡规划专业考研的要求来看,国内许多高校在初试和复试的时候会选择快题设计作为必考科目,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多加强学生手绘能力以及方案能力的展示。
3 就业导向
从城乡规划专业的就业去向来看,主要分布在国家或地区的规划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设计单位等,这就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尤其是设计课程指明了鲜明的方向――要培养能动手、动脑、设计能力强的学生。
河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5年,学制为5年,当时所在学院为土木学院。2008年并入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13年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的前身是测绘学院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
3.1 已毕业学生就业总体状况
笔者对已毕业的05、07、08、09、10五个年级(06级没有信息反馈)的122名学生进行了统计,除了4人信息不明之外整体就业状况良好。转行总人数占到了已毕业学生的10%,尤以05级和10级转行人数较多,05级是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的第一届学生,转行人数多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10级是刚毕业的一届学生,由于受到环境大背景的影响也有不少人转行。从事城市规划行业的人数占据了绝大多数,合计达到65%,有17%的学生从事了建筑行业,也有6名学生规划和建筑都在做,这也充分说明了建筑和规划两大专业不分家的现实情况。
3.2 行业内从事的项目类型
经过统计,笔者汇总了已毕业学生在行业内从事的项目类型。
(1)城乡规划设计方面:主要有概念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控规、修规、旅游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老城区改造、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物流园区规划、工业园区规划、专项规划(教育空间布局专项,市场布局专项,街景改造、市政专项规划等)、村庄建设规划等。
(2)城乡规划管理方面:有项目评审、设计评审、规划科日常工作(涉及规划、项目手续办理、协助审批用地相关手续)等。
(3)建筑方面:有建筑总图、居建及配套、住宅区、公建、人防、地铁、厂房、办公、商业酒店、养老中心、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公租房等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等。
4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
城市规划教育已经由传统的空间形态和工程技术领域逐步进入到对社会和经济、区域发展、生态保护、城乡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3]。设计课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核心,在开展设计课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设计技能之外,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例如社会调研能力(设计前期项目调研)、设计分析能力(方案前期思路形成)、口头表达能力(方案各个时期的汇报)、经济分析能力(方案后期汇总)等,并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贯穿到设计课教学当中。
4.1 教学目标改革
4.1.1 办学定位
河南省开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有17所,例如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在17所院校中,只有郑州大学的城乡规划本科专业通过了专业评估,说明了河南省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滞后。其中建筑学院模式6所,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模式4所,园林学院模式2所,环境与规划学院模式1所,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模式只有河南理工大学一所,其他模式3所。
结合地域办学特点,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定位为:立足豫西北,面向河南,建立和健全具有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特色体现在:以其他兄弟院校为合作伙伴,以建筑学大类教育为依托,以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体系为主线,强调城市社会、经济、生态与空间环境的统一。注重城乡规划、建筑学和环艺设计专业的融通和渗透,重视地域自然和人文特点,突出豫西北特色。
4.1.2 教学理念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遵循“厚建筑基础、宽规划口径、强设计能力、高综合素质、多专业实践”的指导思想,努力创造良好的开放型教育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秉持着“为地方企业服务、为地方政府服务、特色课程建设、地域特色研究――即产、政、学、研于一体”的教学理念。
4.2 设计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4.2.1 设计类课程体系调整思路
在分析现有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的情况下,笔者将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体系定位为2+2+1模式,即两年的建筑设计训练,两年的规划设计训练,一年的导师工作室培养,保证专业教育的连续性。结合学校特点,教学内容以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列课程为主线、四个平台为骨架、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为衔接,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体系。
第一平台(第1~2学年)――以学科基础教育为核心,围绕城市微观建筑环境设计,进行专业启智教育和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二平台(第3学年)――以城市片区环境规划为核心,进行城市中观环境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三平台(第4学年)――以城市总体环境规划为核心,进行城市宏观规划能力的培养。
第四平台(第五学年)――以设计院和导师为依托,进行实际项目以及研究课题的开展。
笔者将五年的课程设计进行了系统梳理,制定了适合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计划表(详见表1)。
4.2.2 大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大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这里的大设计课指的是建筑设计基础系列课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列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详见表2。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学生从高中阶段进入到大学最早接触的设计类课程,其内容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专业喜好与专业接受程度。河南理工大学计划在前一年半内进行建筑大类培养,即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都按建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在大一、大二上学期的时候不分专业共同学习,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开始选择专业。因此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和建筑设计1的开设应该兼顾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大专业的学科特点。
三年级之后学生进入到全面的城乡规划学习中来,需要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法定性规划例如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总体规划以及非法定性规划例如城市设计。
4.2.3 其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除了大设计课之外,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一些专项规划的编制。其他设计课程建议在大设计课的基础上进行展开,保证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可以结合建筑设计2进行楼梯、屋顶等建筑构造设计;场地设计课程设计可以结合城市规划与设计1进行场地分析;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可以结合城市规划与设计2进行道路设计、停车场(库)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可以结合城市规划与设计3进行城市片区的管线布置。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结合理论课程进行城市公园设计、城市重点片区保护规划等,尽可能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专项设计与规划。
4.2.4 快题设计教学内容改革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公司招聘的快题设计、校园的测试快题设计和高等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快题设计。公司招聘的快题考试以考察应试者的基本规划素养和对于规划原理的掌握情况为目的,时间总体会在3~6 h范围内。校园的测试快题设计一般为6~8 h。城市规划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快题考试主要有3~4 h快题和6~8 h快题两种。笔者结合快题考试的要求,制定了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快题设计内容计划表,详见表3。
4.2.5 特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的特色课程应结合学院的学科特色、学校所在的地域特色、学科发展的时代需求以及为地方建设服务来综合考虑,特色课程注重从豫西北山区以及豫西北农村中寻找来源,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地域特色和国家政策发展。城乡规划专业特色课程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下学期,都是在有一定的基础之后进行相应的知识扩展。建筑设计基础2注重城乡空间外部环境认知以及城市特定环境下小型建筑设计等,建议选题内容有校园(城市)实体搭建、城市局部片区环境认知、校园(城市)小品建筑设计、小型住宅建筑设计等。城市规划与设计2以城市设计为主,注重社会文化调查与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等。建议选题内容有小城市风貌设计、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片区设计、豫西北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豫西北山区生态景观设计等。
5 结语
目前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由于该专业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特点,有的专业以土建类学科为背景,有的以地理类学科为背景,有的以社会科学类和管理类学科为背景。不同地域、不同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应确定自己的办学特色,不能走过于求其大(即什么内容都要学、都要学透)的办学思路。从学科发展来看,城乡规划专业应以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标准为依据,以学生考研和就业状况为借鉴,以设计类课程建设为重点,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的城市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学科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万民,赵 民,毛其智.“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47~54.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三结合;专业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24-02
根据教育部2012年版本科人才培养专业目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由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乡规划方向拆分而来[1],原来100多所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此专业,但各个学校所依存的学科背景大不相同,但是培养目标都基本相同,要培养能够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形成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该专业的专业实习普遍存在着“实习”与“就业”分离、“实习”与“设计”分离、“实习”与“论文”分离、实习模式单一等现象,如何将这些结合起来,探索一体化的专业实习模式,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有关实习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实习基地[2]、实习方法[3-5]、实习指导教师[6-7]等内容,但是,缺乏对实习模式的综合统筹考虑。因此,开展“三结合”的实习模式研究具有前瞻性和重要实践意义。
一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背景
1 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校资源超负荷运转和企业的市场化运作等因素,使得专业实习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不愿支付培训成本。基于各种因素,很多规划设计单位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城乡规划行业属于技术门槛高行业,生产中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员工培训,学生到设计公司实习,往往不能够马上进行规划设计,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还会增加企业的食宿成本和培训负担。
(2)传统集中实习模式单一。传统实习主要采用集中实习模式,学生人数多,规划设计公司接受能力有限,很多企业仅能容纳3~5人,能够有时间指导学生的工程技术人员非常有限。在当前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个性化的、多元的。而集中实习的单一模式不能适应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3)就业压力影响学生实习投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所有的理论课程都已经结束,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正是就业找工作的时候,因此,学生奔波于各种人才招聘会、思考各种就业的可能机会、尝试各种心仪的行业,导致不能够全身心投入专业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实习效果。
2 专业实习的改革背景
目前,国家针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出台了很多政策,目标指向都是为了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转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实践教学模式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通过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地方高校的办学思路应转到服务地方经济、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出具有综合协调能力、制图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认真思考。合理地制定毕业实习模式,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回应。目前,全国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学校大约有100多所,绝大多数学校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确定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很强的同性,错位发展应该是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方向,地方应用型学院应该将人才培养定位为能够做村镇规划的应用型人才。
二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三结合”实习模式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结合”专业实习模式由“专业实习、就业创业、论文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体系构成,具体包括专业实习与就业创业结合,专业实习与论文设计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三个部分组成。(图1)。
1 生产实习与就业创业结合
生产实习与就业创业结合,即学生的专业实习领域、毕业就业方向、毕业后创业意向相结合。生产实习阶段是专业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度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有很多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参与了实习单位的很多实际应用项目,通过这个阶段的培养,很多学生完全能够胜任其工作,实习单位每年也要引进一批人才充实自己的工作队伍,为了节约培训成本,就会将实习学生中业务能力强的实习聘为员工,特别是那些本地生源的实习学生更是受到特别的青睐。同时,在这个万众创业的时代,实习学生更是充满期待,因此,在这长达8个月的专业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更是将其作为创业的试验田。特别是我校设立的创业园,可以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免除租金两年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学生在其进行创业。从2008年开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利用专业实习时间进行创业的每年有5人左右,占全部实习学生的10%。
2 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
“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毕业设计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将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即把实习单位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在实习单位师傅和学校指导教师的双重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既增强了实践动手的真实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弥补了校内毕业设计与校外生产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将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即把实习单位生产中面临的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在实习单位师傅负责指导学生实际数据的处理,学校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研究,既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提高了研究的兴趣,也提高了指导教师研究的实际应用度。从2008年开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将专业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一整个学期,与毕业设计结合,同时毕业论文也可以在这个阶段完成。我们在实施时采取有实习单位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学生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双导师(实习单位师傅、学校指导教师)、校企联合汇报制度,企业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学校指导教师也要具有讲师职称和硕士生学位的教师。
3 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结合
集中实习即集中式实习教学,安排在实习基地进行,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带队,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实习指导,有指导教师对生活安全进行安排,有利于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分散实习即学生自我联系实习单位,主要靠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网上指导,由实习学生家长进行实习安全管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定点就业。无论哪种实习方式,都有其优缺点,但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培养才是关键,因此,我们认为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应该结合进行,l挥各自的优势,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分散实习,特别注重过程管理。在学生提出申请、提交实习单位接收证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后,经过实习指导小组同意后方可实施,实习期间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专门管理,通过电话、微信与学生及实习单位、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实行“三导师”的指导。
本文总结了我国目前本科人才培养的实习模式特点,分析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习存在问题与改革背景,提出了“三结合”的专业实习模式,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总结了其近十年来的“三结合”实习教学模式的特点,希望提高应用型、创新性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吴重光,程远,余端仪.建立校内仿真实习基地改革生
产实习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1997,8(2):32-35.
[3]马健生,孙珂.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免费师范生研究型
教育实习模式初探[J].教师教育研究,2011,23(3):25-27.
[4]李本俊,孙长海,陈丽坤.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药学高职
多元化实习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6,8(2):30-35.
[5]李长庚,孙克辉,盛利元.高校理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模
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
(6):12-14.
[6]胡幼常.产学研结合的毕业实习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
科技,2012(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