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单位财务收支审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工作总结”有线索。工作总结,反映了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要业务活动概况。该县审计人员把审阅、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年度工作总结”纳入主要审计程序,注意关注其所反映的有关财务收支业务活动。如在对某事业单位的审计中,发现其“年度工作总结”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承揽并完成了XX镇的村村通公路工程,拓宽了业务渠道,增加了收入。”但在审查当年及以后的财务收支记载中,却没有发现这项收入。审计人员以此为突破口,一举查出了该单位将160余万元的工程收入及相关支出账外核算,净收入作为小金库资金来源,用于不正当支出的违纪事实。
二、“会议记录”露端倪。一个单位的重要决策、重大经济活动的组织实施,一般都要召开相关会议,并形成会议记录。在审计中,注意调阅被审计单位有关重要活动的“会议记录”,往往能从中发现问题的端倪。
三、“实地观察”找疑点。“小金库”作为账外行为,虽然在财务记载上难觅踪迹,但其所发生的财务收支活动却是具体的、有形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勘察,往往是发现账外财务行为疑点的有效办法。该局在对某金融单位审计时,发现该单位新安装了五台空调,在财务账上却没有发现贷款支出记录,审计人员以此为线索,查出了该单位截留82万元利息收入作为“小金库”,用于购置豪华办公用品、请客送礼、滥发奖金实物和其他不合理支出的违纪事实。
一、叙述基本情况要条理清晰。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以及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等。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碰到有些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混乱,不进行会计核算的情况下,在叙述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时,层次不明,表述不清。
最近我们在对某行政单位的审计中,发现该单位预算外收取各种资金、账外循环、管理混乱、无账、未进行会计核算。审计实施过程中,将摸清家底,弄清财务收支基本情况,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在叙述基本情况时,我们理清收、支总概念,交代清楚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分预算内账务(交会计核算中心)及账外两部分,分别叙述。
二、罗列审计查出的问题要层次分明,对查出问题较多的单位,撰写审计报告前,先对审计查出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恰当分类、列出题纲、做到审计报告所列问题,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一般应按照问题的重要性、严重性或者金额的大小罗列,重大问题在先,性质严重的问题在先,次要问题、一般问题在后;审计方案要求必须审计的项目在前,个性问题在后;或者按照非问题进行分类,如按会计要素或资金的收支、支出进行分类叙述。
三、审计评价要恰到好处。审计评价是撰写审计报告的重点和难点,是审计报告的灵魂、眼睛。在审计报告中起着提纲契领的作用。审计署6号令规定,审计评价意见是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真实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经营活动成果的符合程度;合法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程度;效益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实现程度。从该规定来看,搞好审计评价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审计评价要紧紧围绕审计目标,不同的审计目标有不同的审计评价。财务收支审计应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价,效率审计要在真实性、合法性评价的基础上,突出经济效率、效果的实现程度。经济责任审计要在前二者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划分被审计者应负的经济责任。(二)审计评价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到位,管理是否得力;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财务收支真实、合规、合法性;经济责任的划分。(三)审计评价要全面、准确、不能自相矛盾。所谓全面,是要围绕审计目标作总体概括,使报告的阅读者能对被审计单位建立起总体的印象,以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给人以偏概全之嫌。所谓准确,要把握好审计评价的度。常见的毛病是前面肯定过了头,不留余地,而后边又罗列许多问题及建议,自相矛盾。(四)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关键词: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观念
近年来行政单位规模和水平迅速发展,财务管理方面需顺应时代变化,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是指行政单位在保障自身财产安全、办公活动正常有序展开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控制风险的规范化管理系统。
一、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准则
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行政单位的发展开始进入过渡阶段,这既是对前一阶段的修整,又是对后一阶段的展望。在这一面临转型的时期,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如在数量增加的背后如何有效地提升质量,在范围扩大的背后如何增强素质内涵的提升,怎样增强文化软实力等等。因此行政单位应在此时确定好自身的定位,制定长远目标和计划,加强财务管理工作。预算管理、科研经费管理、资产管理和基本建设管理等是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应该对其进行改进,从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一)加强预算监控,提高执行效率
“统筹兼顾、保障重点、优化结构、收支平衡”是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准则,因此要将预算编制合理化、系统化、科学化。有关部门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编制财务预算,将主要资金放在本单位的重点建设项目上来,建立各部门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管理体系,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严密的监督,避免产生超预算的情况。行政单位应该将预算范围扩大化,将所有费用都纳入该体系,使其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使财务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在安排支出预算时,要对单位的支出体系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加大精神内涵层面的建设支出。
(二)强化科研经费控制,提升使用成效
首先,强化单位内部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并健全行政单位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督体系是行政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的主要要求。完善相关的制度,将科研经费也划归到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去,这样既可以保证经费的专款专用,也可以有效地提高使用成效,使有限的经费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其次是建立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机制,管理者应明确每项支出的明细,这样就可以避免科研经费的滥用。在科研项目中购置的相关固定资产或形成的无形资产皆应纳入国有资产的范围,由单位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项目负责人应该增强意识,切实保障经费的使用成效,避免无谓的开支,同时单位内审计部门也应该定期对项目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避免发生假公济私的行为。
(三)有效管理资产,行政单位内部共享资源
行政单位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单位的资产,宏观上统筹全部的资产,形成完备的工作体系,进一步实现内部资源的共享。单位管理者应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来,实现管理现代化,更及时、便捷地更新现有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关注,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和规范,合理利用无形资产;另外,对于单位经营性资产和自办产业,行政单位应该注重其管理和经营方式,尽量降低其经营风险,保证国有资产的价值。有关政府的工作,行政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采购方式要公开透明,避免无预算和超预算的行为发生。总之,行政单位要形成责任制,通过签订合同等形式,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范围,当发生财政问题时,可以明确责任主体,避免引起其他纠纷。
(四)注重基本建设的同时引入现代高科技技术
行政单位领导者应该明确自身定位,设立单位未来的发展规划,对于大笔经济支出和建设需报经上级部门审批,审批后也应遵循勤俭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支出。在引入现代技术方面,行政单位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工作的现代化,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防御体系,从而保障财产安全。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一)缺乏相关的规范文件
作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有相关的文件进行规范和指导,但相关的规章制度的规范主体主要是企业,行政单位的规范还不够健全。对于企业而言,其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规范已相当完备。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2010年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南》、《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配套指南。到了2012年才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但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完善。
(二)行政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是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控制环境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它本质上反映了单位潜在的风险以及解决风险的方式,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了控制环境的优劣,其处于核心地位。反观我国各大行政单位,领导层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认知也不够深入,大多停留在“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单纯地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与自己无关,在规章的执行方面,也存在阳奉阴违的现象,规章形同虚设。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反映了规范性文件的缺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领导者重视程度不足。
(三)财务管理不科学
因为有关部门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和规范文件,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显现出了一些不足:
1.投资盲目,负债较高
1998年我国行政单位的工作量逐步加大,需要服务的群众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行政单位提供完善的软硬件条件来服务这些群众。由于国家划拨给行政单位的资金数量有限,行政单位进行扩建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银行借款,但从本质上讲行政单位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其并没有十分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偿还能力十分有限。为了偿还现期借款,有些行政单位甚至再去借新款,由此而陷入了债务的循环,使债务越来越多。而一些融资渠道较为广泛的行政单位则盲目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群众需求,但由于缺乏长期的规划,总会导致一些资源的浪费,这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2.预算管理缺少监督机制
作为行政单位财务控制的最主要手段,预算管理将行政单位的各部门和各工作联系起来,在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行政单位的预算工作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多数情况成了应付检查的工具,预算管理工作十分混乱。预算管理将不能对行政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和监督,这会影响行政单位的工作效率。
3.内部审计部门被忽视
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行政单位的整个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杜绝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它是一种内部控制的特殊存在形式,也是对内部控制的再监督。但是目前我国行政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足。一般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独立存在,且直接隶属于最高层领导,但是我国行政单位的审计部门一般都是隶属于纪检部门,受多个部门的制约和控制,其应有的监控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其次,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狭小,局限性很大。目前行政单位内部审计的工作只是对工作的流程、模式等方面进行监督,缺少专项、专门的研究;最后,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相关的人才,内部管理的理念和工作方法都十分落后,不利于工作的切实展开。
4.会计和财务人员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会计和财务人员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工作环节,反应和监督是其主要的两项任务,其余的附加任务还有对组织管理、预测和决策等工作提出参考意见。纵观目前我国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和财务人员的主要职能及附加职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受一些会计人员自身素养、能力的限制,会计核算不及时、不准确的现象普遍存在,会计工作很难及时地反映行政单位在该时间段内的财务状况,这严重影响到了行政单位的决策。另外,行政单位的管理工作也和财务工作相互分离,财务工作并没有对行政单位的决策和分析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单位改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形成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
目前我国企业、事业单位等一些行业的内部控制规章已经相当完备,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可以成立相关的调研和编制小组,在对其他行业内部控制规章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行政单位进行调研,总结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特点,进而完善行政单位通行的内部控制规范,为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提供指导和保障。对于行政单位自身而言,行政单位可以依据单位特点,在单位内部创立相关的规章,规范单位的内部控制,并为其提供指导。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方面,行政单位应该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不仅仅将内部控制工作集中在财务管理部门,还可以将其推广到单位其他的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一个涵盖整个单位的内部控制网络。
(二)培养员工内部控制意识,提升员工素质
内部控制思想是否深入人心决定了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备程度。内部控制体系实际上是一张工作网络,它与每一个部门、每一位职工都息息相关,只有将内部控制的思想深深地植入到每位员工的骨子里,内部控制网络才能更大地发挥作用。行政单位领导层应该成为推广内部控制意识的先驱者,只有他们坚持内部控制的意识和观念,才能更好地带动其他行政单位的职工,而行政单位职工拥有内部控制意识则会使工作更有效有序地开展。上下一致才能使内部控制网络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促进其真正地发挥作用。
(三)改进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
财务工作较为冗杂,为了使工作更有效地开展,我们必须找到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并对其进行改进,从而提升整个财务管理工作。
1.加强预算控制
行政单位需依据自身的定位和目标编制整个年度的预算计划,并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严格按照预算计划进行,从宏观角度对单位的财务收支有一定了解和控制。预算控制应将单位的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都一同纳入管理体系,严格地控制各项活动的经费,避免经费的无谓支出。
2.加强内部控制
资金对于行政单位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行政单位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行政单位应该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单位的整个资金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如出纳岗位和相关的制单岗位实现分离,对于资金的收支、保管工作要由经过授权的专人负责,同时定期与银行核对账目,核查库存商品和现金,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3.加强资产管理控制
为了保障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和可使用性,在购置固定资产时,行政单位应该派专门的人员全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在购买时,请购、招标、论证、审批、订立合同、验收、付款等环节需完备,在领用时要建立档案,并由专人负责,定期进行盘点。对于需要报废的固定资产,在经审批后可报废,以切实保障国有资产不被私人占有,保障行政单位的权益。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1):10-19.
[2] 王海青.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有益探索[J].财会改革与创新,2006(2):32-36.
[3] 何晓梅.行政单位理财环境的变化与财务管理的应对[J].财会改革与创新,2006(2):32-36.
关键词:高校;部门;决算报表
部门决算报表是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在每个会计年度终了,根据部门决算编审要求,在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编制的,综合反映本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和各项资金管理情况的总结性材料。它不仅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也是编制部门预算、实施收支科学管理的基本依据。决算报表要在各部门预算管理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但是现行部门决算报表还不是十分完善。
一、高校部门决算报表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考虑高校经济业务的特殊性
部门决算报表的编制范围较广,包括列入财政预算编制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企业集团,具体包括: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纳入预算编制范围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及与财政部门 直接发生缴、拨款关系并按规定应向财政部门上报决算的其他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包括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其他行业会计制度等。但是,具体的报表中所列的项目大都是执行行政会计制度的行政单位具有的一些费用项目,没有考虑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集团等单位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考虑到高校的特殊情况,例如,高等学校每五年进行一次教学水平评估,要对包括教学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修理费等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和生均费用增长比率等财务指标进行考核,但是决算报表中支出明细表却没有哪个项目能直观反映这方面的情况。还有就业评估等等,对于学校来说这部分支出数额并不小,而且日常账目必须单独体现,但是决算报表却没有项目可以体现,只能归到其它项目中反映,并需要进行文字说明。
(二)反映不全面、不完整、不真实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告制度》规定,编报单位编制部门决算报表,应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账表相符、表表相符。但是现行决算报表体系却存在反映不全面、完整的现象。长期以来,凡有基本建设任务的行政事业单位,其基本建设业务(结转自筹基建除外)与行政事业职能业务分别采用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两项制度各自独立,都只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一部分,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从任意一套报表中都难以了解一个单位资金运动的全貌,以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必须将两套报表进行加工才能了解该单位的资产负债及收支情况。从2004年度开始,部门收入支出决算总表把基本建设收入和支出纳入了编制的范畴,并对其重复填报的虚增部分进行了剔除,应该说全面反映了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情况,与“大收大支”的大预算编制原则是相符的,体现了一种进步。但是在决算报表中资产负债简表还是没有反映高校完整的资产负债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方面:高等学校通过“结转自筹基建”转存基建户的这部分资金,特别是借款部分在划转时全部列为支出,而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则将拨入后的经费按实际消耗列支,并没有全部形成支出,也没有形成固定资产。即使全部形成支出,实际上除“应核销基建支出”和“转出投资”外,最后均应形成高校的资产,而现在的做法是即便固定资产已经交付使用,没有办理竣工交付使用手续,仍然不构成高校的固定资产。因此,资产负债表反映的国有资产是不完整的,违背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无法真实、完整地反映学校资产情况。
2.负债方面:根据统计,自1999年以来,全国高校扩招近5倍,而财政预算拨款却增加不到2倍,高等学校为适应扩招需要,加大了基本建设投资力度,而这些资金的投入大部分是通过银行贷款取得的,而现在对基本建设贷款现在一般有两种做法:借款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借款利息在“事业支出”列支;另一种是通过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借款利息最后通过待摊投资进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对于第一种核算方式来说,决算报表可以反映事业单位完整的负债状况,但是大量的借款利息在“事业支出”列支,这种借款利息费用化处理的方法不符合借款利息“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通过第二种方式进行核算,那么借款利息可以资本化,但是在合并报表时,决算报表中收入支出表反映的只是非偿还性资金,借款仍不能体现在表中。因此其提供的财务信息是不完整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容易被误导。
3.净资产方面:按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净资产是学校拥有的资产净值及出资者拥有的产权。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等,单位用借款购建的资产,在增加固定资产帐面价值的同时也增加固定基金。但因不允许编报赤字决算,银行借款购建支出被剔除,负债没有同时增加,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资产转入事业会计主体,而负债仍留在建设会计主体核算,形成资产交使用单位而债务留给建设单位现象,导致净资产虚增。
4.没有反映现金流量情况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是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以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将现金流量表纳入高校决算报表是国际通行惯例,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高等学校经费来源渠道呈多元化格局,因此有越来越多政府以外的主体与高校发生财务关系,这些信息需求者需要了解高校的资金情况,但是,部门决算报表没有设置现金流量表,没有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三)对编制报表的有些要求和规定不够合理
决算报表编报说明硬性规定年末收支结余不得为负不切合实际。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遇到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要发展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而高校自身又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向银行借贷成为必然的选择。通过银行借入的资金用于学校各项支出。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支出类科目借方期末余额在年终时应转入“事业结余”,于是出现支出大于收入,收支结余出现红字,但决算报表编报说明硬性规定部门收入支出决算表中年末收支结余不得为负。不允许编制赤字决算。只好把借款以及用借入资金形成的支出予以剔除,这种一味追求收支预算平衡的做法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四)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划分不清。按规定项目支出主要包括国家批准设立的有关事业发展专项计划、工程、基金项目,大型修缮、大型购置、大型会议项目、专项业务项目和其他项目,但对于具体如何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样一项支出可以列项目支出,也可以列基本支出。使得不同的单位在填列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和项目支出明细表由于理解不同,出现口径上的不一致。
(五)对部门决算报表质量监督审核力度不够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一般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将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对外提供,但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告制度》却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目前对高校部门决算报表均没有实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由于现在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财务制度又不够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够健全,而财政监督有时又流于形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决算报表的审计停留在技术性审核层面,只是进行一些数据的合规性、合法性审核,对决算报表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则监督力度不够。以致有些单位的决算报表出现虚报、瞒报等弄需作假的违纪违规行为。
二、完善高校部门决算报表的建议
针对高校部门决算报表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适当增加反映高校特色的项目
在事业单位决算支出明细表中适当增加反映高校特色的一些科目,如在基本支出明细表增加教学业务费、体育维持费、实验实习费、教科研费、毕业生就业费等反映高校特色的一些项目。
(二)改进资产负债表设置
在事业会计和建设单位会计没有合并之前,将建设单位会计报表中资金平衡表引入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增设“在建工程”科目,用以反映未决算的工程款。这样建设单位会计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负债、结余资金都可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决算报表就能完整反映高等学校真实的财务状况,当然在编制决算报表时,应把事业账与基建账之间的往来帐款予以冲销。
(三)对一些规定和要求进行修改
1.允许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收支不平衡,这是客观实际,财政部门应修改决算报表编制说明,部门决算报表编制要求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不应相违背,一味地追求收支预算平衡只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2.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进行明确界定,使高校之间具有横向可比性。
(四)增设现金流量表
目前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采用直接编制法,将教育科研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予以全面反映。
(五)加强对部门决算报表编制质量稽查力度,完善决算报表外部监督机制
应该建立高校外部监督机制,对高校决算报表进行审计制度,只有经过内部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决算报表,才可以对外报送。这样可以为高校树立一道防火墙,有效制止和防范对会计报表弄虚作假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高校部门决算报表主要是高等学校财务收支、经费来源与运用、资产与负债、机构、人员与工资等方面的基本数据的集中体现,全面、真实地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为财政部门审查批复决算和编制后续年度财政预算提供基本依据,并满足国家财务会计监管、各项资金管理以及宏观经济决策等信息需要。同时也为政府以外的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它必须做到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账表相符、表表相符,否则财务报表使用者就无法全面了解该单位的财务信息,因而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决策。财务报告也失去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完善报表表页及相关项目的设置。使它能够全面、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出单位的财务状况,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7(5)
2.全国预算会计研究会课题组 《 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整合的研究 》[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9(1)
3.《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1995
(湖北省科协学会(科技)服务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探讨科学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如何既坚持原则又能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对策,不断地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关键词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22
收稿日期:2015-04-16
会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在国家《会计法》和《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等法律和行业制度的规范下进行的。它结合了科技活动的特点,以货币计量形式,通过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反映和监督。
科学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科学普及和科技服务活动,在预算执行和调整、费用支出的会计核算、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单位内部控制、财务报表编制等方面,与行政单位和企业单位相比有较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会计核算方式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渗透性,既采用一般事业单位的预算和核算方法,又在成本、税收方面运用了企业会计的基本核算方式;另一方面会计目标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即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国家预算管理、有关部门了解科协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单位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其次会计报表体系具备通用性与专用性相结合,不仅反映单位资产负债状况,而且反映科技活动的相关信息。
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是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财务管理是会计人员根据财经法律、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管理工作。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如何既坚持原则又能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对策,不断地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呢?通过多年的会计实践,笔者谈一点个人的感受,和大家交流讨论。
1 采用合适的核算方法
财务管理是通过运用有效的财务手段,把单位的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单位效益不断提高、积累不断增加的目的。因此,运用适合单位实际情况的核算方法是单位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科学事业单位以收支核算为主,会计核算基础大多采用收付实现制。不以赢利为目的,以非经营性业务为主,不需要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可以简化会计核算手续,同时也有利于单位经费收支的列报。有一部分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收支。例如:某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是其合同管理如果也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那么年底到账的合同款,在没有费用发生的情况下就要全额缴纳企业所得税了,因此这一部分业务应采用权责发生制来进行会计核算。
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制作会计凭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在保证记账依据,即原始凭证真实有效的前提下,记账凭证做得好与坏,关系到整个会计账务的质量。记账凭证在具备规定的各项要素的基础上,详细记载经济业务事项摘要,并且注意登记辅助账,这一点很关键。内部查账和外部审计的时候,如果明细账中摘要清晰,可以免去很多问询和翻找会计凭证的麻烦。另外,所有记账凭证的后面都要附原始凭证,即便是更正凭证和转账凭证也不例外。更正和转账不应该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发生错帐和转账时,应查明原因,把相关资料、原错帐的复印件、转账的理由等作为附件,并请相关人员签字证明、财务负责人审批。这也是减少审计风险的一个小细节。
2 建立内部各种财务规制
财务管理面向单位各个部门,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财务部门要处理好与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2.1 严格实行预算管理,强化部门预算
预算是科学事业单位为取得收入来源、明确支出方向的一项重要财务管理工作。一些单位的财务人员往往简单地依照上年的财务收支数据来填报下一年度的预算报告。由于预算编制质量低,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经费东扯西拉的现象。行政机关实行的部门台账式预算管理,给了我们事业单位很好的启发。事业单位也可以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下一年度的财务收支计划,并具体将各项财务收支计划落实到各个部门,形成第二年各部门的工作目标。这样单位各部门有了明确的任务和计划,办起事来心中有数;财务部门有了审核执行的依据,也为会计核算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制订经费开支标准,统筹部门需要
国家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标准,是事业单位办理支出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报销审核时财务人员会遇到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如果财务人员根据个人判断来办理报销,既没有做到政策透明,也可能会影响部门乃至单位的正常运行;如果怕得罪人,无论什么情况都准予报销,放弃了会计监督的职责,显然是违背国家财经制度的。因此,在不违背国家财经制度的基础上,科学事业单位应制订本单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报财务主管部门备案,并以此合理统筹安排单位和部门的各项支出。为了做到财务政策公平公开,在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岗位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应当公示制度、岗位和业务流程,方便经济业务的办理。
2.3 及时反馈绩效信息,促进部门发展
部门有了目标任务,就会重视其每一阶段的财务收支情况,以便合理安排后期的工作和部门收支。因此,实行了预算管理就要求财务部门在每一会计期间核算部门当期和累计的收支,并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简单易懂的报表,及时反馈给相关的部门。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在信息化建设中增加有关财务信息模块的OA系统,这样有利于信息公开,有利于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及时传递,真正实现财务动态管理。财务部门反馈给各部门的信息应该是以同一核算标准为基础,具有公正性和真实性。各部门应该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地调整或纠正不正确的工作行为。
3 协调各种外部财务关系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搞好“内政”,同样要搞好“外交”。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外部关系,取得上级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的信任和支持,是单位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各种“外交”活动中,我们要把握以下两点。
3.1 熟悉单位和国家政策
财务人员如果只是做做凭证和报表,那么只能说是完成了会计员的工作,是没有胜任财务管理工作的。在实际对外联系工作时,有的同志常常遇到困难找不准办事部门,找到办事部门又说不清楚问题,因此而受到冷遇还埋怨别人态度不好。财务人员对内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对外办事要有效率,就必须了解本单位的政策环境、国家的财经和税务政策。首先本单位的性质、业务范围、服务对象等基本情况要了然于心;其次由于各行政管理部门是运用国家政策监督和管理科学事业单位的运行,因而对国家颁布的与单位性质相关的政策要注意收集整理,并且还要关注这些政策的废止和更新。了解哪些政策是要遵照执行的,哪些优惠政策是可以享受的,做到知法依法、知章循章。
3.2 保持沟通渠道畅通
行政单位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和经济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科学事业单位作为其管理的一个类别,不可能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完全了解各个行业的特征并顺应其发展要求。遇到困难如何沟通呢?我们通常采取主动上门汇报,递交文字性报告,反映困难、说明情况,请示或协商解决的方式。现在国家政策法规日趋完善,任何单位不可能也不应该独立于国家大法之外,擅自处理各项财务事项。保持与主管部门和各行政管理部门的良好沟通,以诚信的态度,相互尊重,这是搞好“外交”的基础。
4 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