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震减灾的知识

抗震减灾的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抗震减灾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抗震减灾的知识

抗震减灾的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抗CCP抗体;RF;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病[1,2],发病2年内即可出现不可逆性骨关节破坏,我国RA的发病率为0.32%~0.36%[3],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阻止病情发展和减少致残率的关键[4,5]。实验室检查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6],本研究通过对137例RA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和RF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探讨抗CCP抗体和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2011年8月~2013年5月门诊及住院RA患者137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协会(ARA)修订的RA患者诊断标准。其中男46例,女91例,年龄18~75岁。选择同期住院的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145例为非RA组,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75例,干燥综合征23例,强直性脊柱炎32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0例,皮肌炎5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47例,女98例,年龄16~72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抗CCP抗体的检测 采用德国欧盟医学实验诊断公司的抗CCP抗体ELISA试剂盒,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结果判断>5RU/ml为阳性。

1.2.2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 试剂由上海德赛诊断系统有限公司提供,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仪上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定量检测IgM类RF,结果> 35U/ml为阳性。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由表1得知在RA组中,血清RF阳性率81.75%大于抗CCP抗体阳性率71.5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2.2由表1得知在非RA组中,血清抗CCP抗体阴性率94.48%大于RF阴性率73.10%(见表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2.3由表2得知在RA组中,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1.24%,高于RF的敏感性81.75%(P

3 讨论

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容易发生致残或死亡,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阻止病情发展和减少致残率的关键。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X线的改变和血清学指标,但疾病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和X线的改变不明显,因而血清学诊断在RA的早期诊断中越来越重要。

RF是以变性IgG的Fc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包括IgM、IgA、IgG、IgD、IgE五型,其中IgM被用于各种类风湿疾病的检测[7]。RF是诊断RA的常用检测指标,其敏感度高,本研究中RA组中RF阳性率高达81.75%,但其特异度相对较低,不仅出现在RA以外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感染,肿瘤等患者,甚至部分正常人中也可呈现阳性反应[8]。

2000年Schellekens等[9]首次合成抗角蛋白抗体(AKA)、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的共同抗原决定簇CCP,建立了ELISA法检测RA患者中的抗CCP抗体,该抗体在RA检测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本研究通过对137例RA患者和145例非RA患者血清学检测发现,抗CCP抗体对RA的特异性为94.48%, RF对RA的特异性为73.1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就有效的解决了RF对RA 诊断特异性低的缺点。抗CCP抗体的敏感度为71.53%,低于RF的敏感度(81.75%),而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后敏感度为91.24%,显著高于单独检测的结果,这一检测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0]。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在保证抗CCP抗体高特异性的同时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R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传海.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3):433-434.

[2]吴瑛,曹学金,薛景贤.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见诊疗误区及其临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349-1350.

[3]崔琢,李季青.抗CCP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3):482-483.

[4]葛文亮. 抗CCP抗体和RF联检在RA诊疗中的临床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23(2):131-133.

[5]罗德梅,赵春梅,张朝霞,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患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J].新疆医学大学学报,2009,32(12):1732-1734.

[6]陈娟,郑卫东.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5):626-627.

[7]吴定昌,肖婷,黄超林. 血清RF和抗CCP抗体浓度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8):1434-1436.

[8]易明忠,张济,余海. 抗CCP抗体、抗Sa抗体、RF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1212-1214.

抗震减灾的知识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经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HLAB27抗原,探讨其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微量淋巴细胞毒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HLAB27抗原并进行对比。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8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标本,79例阳性,微量淋巴细胞毒法检测为76例阳性。流式细胞仪和微量淋巴细胞毒法检测HLAB27抗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HLAB27抗原,方法简便,稳定性好,重复性高。

【关键词】 HLAB27抗原;流式细胞仪;强直性脊柱炎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HLAB27 by flow cytometry in the diagnosi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Methods Microlymphocytotoxicity test and flow cytometry were adopted to detect HLAB27 expression and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 The positive incidence of HLAB27 with flow cytometry was 91. 86 % (79/86)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patients , while the positive incidence with microlymphocytotoxicity was 88.37% (76/86).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was not significant (P> 0. 05).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HLA B27 expression with FCM is an easy , stable , accurate method with high repeatability.

【Key words】 HLAB27 antigen,flow cytometry,ankylosing spondylitis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中轴骨骼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早期以慢性双侧骶髂关节炎为特征,晚期骨突关节融合,韧带赘形成,脊柱韧带钙化,导致脊柱从颈到骶骨完全强直。一般患者要在发病后7年左右才能被诊断,早期诊断有助于早期治疗,防止致残。研究发现,HLAB27与AS的相关性是迄今为止所知的HLA与疾病相关性最强的,其相对危险度达87.4,超过90%的AS患者其HLAB27抗原表达阳性,普通人群中仅5 %~10%为阳性。人群中HLAB27亚型的研究和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都有力地证实了HLAB27分子在AS发病中的重要作用[2]。本文采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与细胞表面的HLAB27抗原相结合,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HLAB27的表达,并与微量淋巴细胞毒法进行比较。

1 对象与方法

1. 1 检测对象 2004年5月—2006年5月本院门诊及住院AS患者86例,男74例,女12例,年龄13~60岁,均符合AS诊断标准;病程3个月~9年,排除其它疾病。健康对照组40名,男28名,女12名,年龄15~58岁。

1. 2 方法

1. 2. 1 流式细胞仪法: 染色步骤:采静脉血1 ml,肝素抗凝。取30 μl抗HLAB27 FITC/抗CD3 PE抗体于试管中,加入50 μl抗凝血,混匀,室温避光孵育15 min。然后加入1∶10 稀释的裂解液2 ml,避光10 min,待红细胞完全溶解后,立即3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用PBS洗涤1次,同上离心后弃去上清。加入300 μl PBS重悬细胞,以备上机检测。FCM检测:先用CaliBRITE beads和HLAB27 calibration beads 调试机器,并通过试剂批号的后缀确定界值(decision maker)的位置。在BD公司的HLAB27自动软件下获取15 000个细胞,检测其中的T淋巴细胞HLAB27荧光强度,进行数据自动分析。

1. 2. 2 微量淋巴细胞毒法:抽取检测对象静脉血4 ml,肝素抗凝。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Hanks液清洗3次,将细胞浓度调整至2×106 ·ml1。取1 μl细胞悬液加于HLAB27板的抗体孔上,30 min后加5 μl的补体,室温孵育60 min。用5%伊红溶液5 μl 染色2 min,甲醛固定,4 ℃过夜,次日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阳性率。死细胞比例0~20%计为2分,30%~40%为4分,60%~80%为6分,80%~100%为8分。结果判定如下:阴性对照孔为2分,阳性对照孔为8分,符合此条件者为有效结果;HLAB27孔为4分或4分以上阳性,4分以下为阴性。 转贴于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 0 统计软件包分析。

2 结果

HLAB27自动软件首先通过FSCSSC点图,区分经裂解红细胞处理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三个细胞群。然后在FSCFL2点图上确定CD3强阳性细胞群体的位置,自动设定一个CD3+ T淋巴细胞门,以去除体积过大或过小的细胞,确保门内至少有50%的细胞为CD3+ T淋巴细胞,根据FSCFL2双参数,可将随后进行的分析定位于T淋巴细胞。软件随后计算FSCFL2门内细胞抗HLA B27 FL1信号的平均荧光强度,并与界值比较,如果小于仪器设定的界值,为HLAB27阴性, 如大于(或等于)设定的界值为HLAB27阳性。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86例,其中HLAB27阳性79例,阳性率为91.86% 。健康对照组40例,其中HLAB27阳性4例,阳性率为10%。流式细胞仪和微量淋巴细胞毒法分别同时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HLAB27抗原,经χ2检验,P> 005 ,两种检测方法检测HLAB27抗原无显著性差异,详见表1。

表1 流式细胞仪和微量淋巴细胞毒法检测HLAB27结果比较(略)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全身性疾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本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20~30岁, 40岁以后发病少见, 男性比女性多见。过去认为AS是一种较少见的脊柱疾病, 随着风湿病学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 认识到本病在国内并不少见。由于本病起病缓慢而隐匿, 首发症状多为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腰痛或外周关节痛, 临床上容易误诊。自开展HLAB27检测以来, 临床误诊明显减少,诊断准确率提高。目前检测HLAB27的主要方法有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酶联免疫法、流式细胞术、PCR 法等。酶联免疫法适合大批标本检测,结果重复性好,但步骤稍显繁琐。微量淋巴细胞毒法最为常用,这种方法尽管其操作简便准确性尚可,但仍受细胞纯度、补体差异、单抗效价及HLA高度多态性的影响,易出现漏诊或假阳性[3]。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检测HLAB27的方法, 其过程可自动进行, 每分析一份标本只需30 min , 分析的值可被量化, 明显减少了人为因素影响。利用荧光标记的抗HLAB27的单克隆抗体和淋巴细胞表面的HLAB27抗原结合,激光照射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荧光抗体,使其发出荧光,这种荧光的强度可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得的通道值反映。根据通道值的高低判断HLAB27抗原阳性或阴性。但应注意的是由于其检测的是淋巴细胞表面的HLAB27抗原,该表面的抗原可受感染等因素影响使HLAB27分子的数量或结构改变而出现假阴性;同时又由于存在抗体交叉性反应,导致可能出现假阳性。本实验表明流式细胞术快捷、简便、省时且稳定性和重复性皆优于微量细胞毒试验,当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怀疑为AS时, 外周血T淋巴细胞HLAB27可作为早期诊断及支持临床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Van Dev LS, Can Der HD. Ankylosing spondylitis[J].Clinical features,Rheum Dis Clin North Am , 1998, 24 (4) : 663.

抗震减灾的知识范文第3篇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中省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各界十分关心。各级各部门要立足我市毗邻汶川特大地震余震发生区的实际,进一步深刻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扎实认真地落实防震减灾各项措施。

(一)将防震减灾纳入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县区、各部门要把编制防震减灾规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并切实纳入到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基本建设、事业发展、科技进步、重点项目等专项计划中,要充分体现防震减灾工作内容。要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充分发挥科技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地震科技攻关,增加地震设施手段。对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项目,从立项到经费安排方面要给予倾斜。要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测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大力推进实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工程抗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场地抗震和结构抗震技术措施的落实,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救助工作水平。

(二)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市各级地震、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制订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市、县区都要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完善宣传网络,加强阵地式宣传。要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法制观念和意识。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即将实施。各县区要以“5·12”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技之春宣传月、唐山地震纪念日等为契机,大力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和防震避险知识教育。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活动和新农村建设中,作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录音录像、张贴标语等形式,对包括农村在内的广大群众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应急避险知识,引导、帮助群众消除恐震心理,增强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全市各级教育部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每个县区要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示范学校,并逐步推广。各级学校也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使广大学生能够掌握应急防范措施和应急避险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要加强新闻媒体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媒体平台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三)不断强化防震减灾执法工作。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与监督,加强抗震设防的执法检查;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加大防震减灾相关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力度,强化执法队伍,健全执法机构,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机构,完善工作体系,坚持经常性研究防震减灾工作的会议制度,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明确各自防震减灾工作的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强目标考核,把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市、县区地震行政管理机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配备专业人员,明确职责。依据省地震局重新确定的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我市汉台、宁强、略阳、勉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八县区要重点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县区在下一步政府机构改革时研究单设,条件暂不成熟的可与科技等有关部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配备3-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有牌子、有职能、有人员、有经费”。同时,各乡镇要确定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负责落实基层防震减灾日常工作,抓好“三网一员”建设,巩固群测群防工作基础。各县区、乡镇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情况要在6月底前分别报市地震局备案。要加强对地震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市、县区地震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防震减灾综合工作能力。

二、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测,积极做好群测群防工作

地震监测预测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要努力探索和揭示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能力。

(一)继续严密监视震情变化。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对全市地震地质环境、地震地质构造及其活动规律和地震预警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震情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完善震情跟踪工作措施,坚持重大异常速报制度,及时做好资料分析,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提高震情分析会商水平,确保各类地震监测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地震监测资料质量可靠,地震信息及时传递。要规范地震信息行为,积极探索逐步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判定信息的渠道,使群众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震危险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二)努力加快台网改造建设步伐。要按照“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前兆台网合理布设、基本实现地震烈度速报”的目标,将监测台网建设纳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强省、市、县区的沟通,统筹安排经费,进一步加密测震、强震、前兆台网密度,新增监测手段;加快实施**GPS监测项目;开展陕南地区跨断层流动监测。今明两年我市要建设完成12个强震观测台,7个测震台,5个A+级GPS测点,4个形变台,8个跨断层一级水准观测点,3个断层流体观测台,到20**年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区要建至少2个断层观测台,其他县至少应建1个断层观测台。要健全地震信息网络,建成市级区域台网中心和地震速报平台,以市地震信息节点为平台,建立全市防震减灾虚拟网络,实现与各县区及周边地震联防区、协防区的地震监测信息共享,确保信息传递快速、准确。要不断引进新的观测技术和方法,逐步形成空间、地表、地下相结合,覆盖全市、与周边地区互相联网的立体观测系统,不断提升我市地震监测能力。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

(三)全面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积极推进以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技宣传网、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为主要内容的“三网一员”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气体、动植物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群测群防投入力度,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要以地震宏观监测技能和科普知识宣传能力为重点,加强对群测群防人员的培训,使其成为基层地震工作的重要力量,巩固防震减灾宣传的前沿阵地。

三、着力抓好地震灾害防御,依法加强抗震设防工作

地震灾害防御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地震灾害损失主要是由建(构)筑物的倒塌破坏造成的。当前我市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普遍不高,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学校医院、村镇房屋毁坏。为确保建筑物的防震安全,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行政监督,加强建筑物场地抗震和结构抗震的行政审核把关和技术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科学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国家批准的地震小区划确定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生命线等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据此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程序,为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选址和抗震设计提供必要的设防依据。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建设工程管理制度,确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

(二)切实做好恢复重建抗震设防技术服务。市县人民政府在制订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重视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评价和地震小区划等地震基础性探测工作。配合省上尽快组织实施汉中地震活断层探测项目和小区划项目,详细排查具体的地震地质环境,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提出抗震设防要求,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基本建设提供依据。认真加快全市灾区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做好防震减灾技术服务,开展恢复重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检查,使恢复重建项目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从根本上消除灾害隐患。要组织开展县级以上城市的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工作,对达不到设防标准的要统一规划,逐步予以加固改造。对存在地震安全隐患的病险水库及能源、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要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改造,消除隐患。加强对地震可能引起的滑坡、水库、溃坝、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防御。继续推进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工作,建立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指标体系,各县区至少建设1个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区。

(三)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要高度重视并尽快改变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状况,提高农村民居的地震安全水平。各县区要新建1—2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把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及农户,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地震安全民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建设、地震部门要组织力量,及时提供抗震性能比较好的民居设计图和模型,建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服务体系,为建设地震安全民居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鉴于我市乡镇机构设置情况,村镇成片建设的抗震设防工作由建设、地震工作部门协同分工把关;农村零散农户建房的抗震设防工作由镇政府牵头,土地、建设、地震部门参与,采用“会商制”,共同抓好。发展改革、民政、扶贫等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移民搬迁和推进安全民居工程中,将地震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扶持、引导农民建设地震安全民居。

四、不断提高地震应急能力,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实现从被动救灾到主动减灾的转变。

(一)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分级编制、分级管理的原则,尽快修订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层级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地震应急体系。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开展演练,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要完善措施,建立地震快速评估基础数据更新机制,推进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要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市上力争20**年建成1个市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县各建成1个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二)切实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平灾结合、物尽其用”的原则,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各县区在规划建设或改扩建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所、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时,根据人口密度和分布实际,应充分考虑紧急疏散和安置受灾民众的需求。**期间,受汶川地震影响灾情较重的**县要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各建1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市上将在2009年底前建设完成桥北广场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再建2处避难场所。“**”期间,其它每个县城的应急避难场所至少要能满足30%城镇人口应急避险需求。

(三)建立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区人民政府要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要依托消防部门,建立市、县区两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要及时配备、补充救援效果好、携带方便的专业救援设备;要对现有的各行业各部门救灾力量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统筹现有救灾救援力量,建立和完善统一指挥、统筹调度的工作机制,并加强对救灾救援知识的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集中统一组织开展救灾救援工作。同时要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各县区必须有1—2支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群众自救互救中的作用,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助力量。要进一步完善军地联络机制和区域联动机制,为及时应对地震突发灾害事件做好准备。

抗震减灾的知识范文第4篇

执法检查是在各县区自查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两个检查组分别对石棉、芦山进行了检查,委托其余六个县区人大对本区域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然后听取了市防震减灾局汇报。6月24-25日,市人大召开第18次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情况的报告,印发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雅人委〔〕27号)。会议形成了《关于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雅人委〔〕25号)。

会议认为,《防震减灾法》颁布施行以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依法加强和开展防震减灾工作,防震减灾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地震监测能力得到提升,地震防御能力得到提高,地震应急体系不断加强,“5·12”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得到有力推进。会议对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所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会议,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开展以来,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和改进。一是防震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薄弱,防御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能力需要提高;三是防震减灾部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四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存在漏洞。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增添措施,切实抓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而了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加强防震减灾基础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工程设防管理;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切实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等五条意见。

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十分重视,接到市人大《审议意见》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认真抓落实。为此,结合市政府《关于做好防震减灾及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意见》(雅府发〔〕35号)的落实,有针对性地以下贯彻意见,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一、继续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进一步实施好《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素质工程,以《市防震减灾简明读本》为基本教材,以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网络、通讯等宣传优势,利用街头公益广告栏、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基层宣传设施,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民防震减灾意识。

1、积极开展“进机关”活动,发挥机关表率作用。各机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班、各种会议,采用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光碟等方式,有效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机关”活动,把防震减灾知识、法规纳入各级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内容;利用各种纪念活动和专项活动,如《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5.12”纪念及“防灾减灾”日、修订预案等,主动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联合开展工作时机,如各种检查、行政执法、基础建设等,面向社会有争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2、深入开展“进校园”活动,发挥学生辐射作用。进一步抓好市防震减灾局、市教育局《关于在中小学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雅震发〔〕11号)的落实,在全市中小学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校园”活动。通过市级、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教学设备的支持、优秀辅导员的表彰,鼓励一批条件较好、积极性较高的学校真正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列入教学管理目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企业、乡镇宣传防震减灾知识,通过“进校园”辐射全社会。

3、积极开展“进社区”活动,发挥社区区域管理优势。按照市防震减灾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精神文明办《关于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的通知》(雅震发〔〕20号)要求,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进社区”活动,通过社区促进辖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宣教活动。各级防震减灾机构要加强对社区的指导、帮助和督促,为社区提供宣传资料和技术支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帮助社区制定应急预案、划定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4、积极开展“进企业”活动,增强企业应对能力。有关企业管理部门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应急演练等方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进企业”活动,帮助大中型企业、重要企业、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企业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开展应急演练,增强企业及其员工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5、积极开展“进乡村”活动,提高乡村防御能力。发挥“三网三员”群测群防网络作用,充分利用赶场天、节假日,采用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光碟、张贴宣传挂图等形式和乡村宣传栏、公开栏、召开会议等,经常性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市、县区有关部门利用三月科技之春、“三下乡”、科普赶场等活动,采用发放宣传资料、放电影、咨询、有奖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指导乡镇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开展应急演练。

二、加强地震监测、震情跟踪基础工作

严峻的震情形势,决定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中,监测预报是基础性的工作,是做好其它工作,特别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切实抓好。

1、树立“震情第一”的思想,加强台站的建管。我市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又处在省内三大断裂交汇附近和汶川特大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中南段,震情形势严峻。为此,必须加强全市地震监测、观测台站的规划建设、优化改造和管理维护,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监测、观测能力和水平。

2、强化监管责任,密切监视和跟踪震情。市、县区防震减灾部门必须强化24小时地震监视和震情跟踪制度,完善震情初报制度,及时处置上报震情信息。县区防震减灾部门要加强宏观观测网点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各网点正常运转,对出现的各种宏、微观异常情况做到无一漏报,出现一起核实一起,为捕捉地震短临信息,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服好务。要切实做好短临和监测数据报送工作,特别是年初确定的承担短临跟踪任务的县要进一步落实措施,把震情短临跟踪工作做到位。

3、加强分析研究,不断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及时收集、处理、上报各类数据,加强数据的分析研究,搞好周、月会商和加密会商、专题会商,不断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努力为社会提供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

4、加强“三网三员”建设,切实落实震情初报。进一步抓好“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震情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乡(镇)和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村和社区防震减灾联络员、基层防震减灾宏观员”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强化“三网”建设,落实“三员”责任,切实落实震情初报制度,第一时间上报震情、灾情,随时收集、掌握,及时上报震情、灾情信息。

三、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工程设防管理

防范胜于救灾,搞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关键所在。

1、强化行政许可制度。市、县区建设、交通、水利、电力、防震减灾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把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项目的立项审查、审批应实行抗震设防要求行政许可制度。

2、强化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市境内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需要进行而未经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有关部门不得批准立项,不得批准、发放选址意见书。

3、强化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全过程负责;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相关单位要加强配合,细化职责,落实责任,确保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4、强化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市境内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生命线工程,应当按照市防震减灾局转发的中国地震局《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雅震发〔〕25号)要求和设防分类进行设计。由市规划和建设局纳入“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的行政许可项目,未经初步设计审查的建设工程,不得进入下一个建设环节。

5、强化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管理。各县(区)要把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纳入抗震设防的管理,结合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水库移民等工作,将农村民居、基础设施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纳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范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帮助服务,必要支持,逐步提高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水平。

6、强化抗震设防要求的宣传教育。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和规划建设、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民政、发改、防震减灾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进行抗震设防要求知识的公益宣传,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地震灾害预防的重要内容,切实抓落实。

四、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地震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信息传送、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资金储备、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建设、应急演练等。

1、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及时根据新的《防震减灾法》和“5.12”地震应急工作实践,修订完善全市各级、各类地震预案,查找原有预案的不足,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指导督促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学校、医院、商场、体育场(馆)、电影院等人员密集的场所,水电站、矿山、石化等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生产经常单位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制订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适时对预案制订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2、尽快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以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为核心,建立全市上下联动的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地震台网中心”建设,建立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配置地震现场必备的设施设备和装备。

3、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区要充分利用消防、武警、民兵预备役等现有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要在今年底前完成组建;防震减灾部门要不断完善抓好地震应急工作队伍建设,交通、通讯、电力、建设、水利等要加强各类抢险、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要整合矿山等各种抢险队伍资源为地震抢险救援服务;指导、协助基层组织和共青团建立、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他们灾后第一时间抢险救灾作用。

4、经常开展地震应急预案和队伍演练。各地、各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等,要经常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把预案要求落到实处,确保突发地震事件发生时,有效应对,把损失和伤亡降到最低;要加强各救援队、应急队、抢险队装备建设,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5、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尽快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交通、通信、电力、广电、供水供气、医疗防疫等部门要加强基本救灾设施设备的保障能力,做好相关救灾物资储备。

6、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利用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等空旷地,规划和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划定疏散路线,保持疏散路线的安全畅通。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安全避险、医疗救护、应急供水、临供食品供应等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建设必须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五、切实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1、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队伍建设。我市地震形势严峻,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艰巨,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非常必要。各县(区)要根据当地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落实编制、队伍和经费,确保防震减灾工作顺利开展。

2、配齐配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各县(区)要为防震减灾部门人员配备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帮助防震减灾部门引进、培养地震监测预测、工程地震、地震应急管理、防震减灾执法等方面的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防震减灾队伍。

抗震减灾的知识范文第5篇

近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坚持把经济建设同防震减灾一起抓,不断提高监测预报和应急反应能力,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做好全县防震减灾工作,根据国务院和省、市防震减灾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我县地处鲁豫交界地区和苍尼断裂两条地震带上,属于第二、三次全国地震区划7度以上的重要防御地区。历史上不仅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而且多次受到苍尼断裂两条地震带的影响,防震减灾形势不容乐观。做好新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各部门务必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按照国务院和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县新时期防震减灾的工作目标是:认真开展地震小区划、活断层探测和重大工程安全性评价工作,大力实施“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三大战略,逐步建立健全有重点的全面防御体系和预测、预防、救助全方位的灾害管理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防御地震灾害的氛围。到2015年,全县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的能力。

二、强化措施,落实任务,切实加强全县防震减灾工作

(一)加快全县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配合省、市地震局搞好地震台的改造和维护;*—2010年,建设地震观测深水井2眼,新上1处土壤观测点和2个宏观观测点,初步建成覆盖全县、信息共享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大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严格对地震台(站)、观测网点的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各项工作制度,确保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严格落实震情、观测资料快速报送制度,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强化短临跟踪措施,努力提高监测预报水平。

(二)扎实推进震灾预防体系建设。一是提高抗震设防能力。要按照区划先于规划、规划先于建设的原则,积极开展城市地震小区划、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建筑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确保建筑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2015年前,完成*县城区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完成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抗震设防依据。要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与管理,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的必备内容,依法将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力争使我县重大建设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比例达到98%以上。二是逐步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群众宣传住宅建设防震抗震基本知识;组织开发推广经济适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农村民居建设图集和施工技术;积极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指导和帮助农民对已建住房进行抗震加固,对新建住房进行抗震设防。认真组织开展对农村建筑队伍的教育培训,建立农村施工队伍施工资质和施工技术人员上岗证书管理制度,提高农村民居的建筑质量。

(三)建立健全紧急救援体系。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县通信、供电、自来水、煤气公司等单位,要认真落实预案规定的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加强防震政策研究和地震应急实战演练,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建设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提高指挥协作能力。各乡镇要完善地震灾情速报网络,紧急情况下确保信息畅通、反映迅速、决策科学、处置有力。积极推进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以武警、消防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灾害救助队伍。积极做好救助准备工作,合理建设应急物品储备网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改造工作中,科学规划建设城区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并配备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及物资装备。

(四)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努力推进“三网一员”群测群防建设,加强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形成完整的群测群防工作网络体系。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建设地震台网,并在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观测条件好、位置重要的台(站),适时纳入县级台网管理。要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地震观测、科学研究和技术装备开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作用。要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渠道,制定观测员岗位津贴发放标准,稳定群防群测工作队伍。

(五)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青少年为重点,向广大群众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各乡镇都要明确一所学校作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逐步在中小学校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要把防震减灾作为“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防震减灾讲师团,开展经常性的科普宣讲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六)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明确抗震设防各个管理环节的执法主体和工作程序,严格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依法履行抗震设防管理的执法检查职责。认真贯彻执行《山东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和《地震监测预报条例》,依法处理干扰和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