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学专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
农经管理人才是指为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于农村中,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营管理经验,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经营管理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持续为社会提品与服务,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带头作用的,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的人才。从其职业岗位来看,农经管理人才主要包括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农产品经纪人、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会计、专业化经营的职业农户等,这些经济管理类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要更多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在农村经济各条战线上发挥积极作用。
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是农经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农经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各类农经管理实用人才,需要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发展
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影响
专业教学离不开对职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分析。职业的变化、技术的变迁和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农经管理职业教育和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经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
对职业的研究是专业教学核心内容和教学法研究的起点。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师应熟悉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相关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农经管理职业的工作内容与知识、技能要求。
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经管理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农业产业链延伸,分工进一步深化。一方面,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减少;另一方面,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型人才增加。如江苏、浙江等地水稻生产已出现提供统一供秧、统一插秧、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割等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当前全国各地专业的农机服务合作社也呈快速发展态势。到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7960个,从业人员26.8万人。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活跃着大批的农民经纪人、农产品储运商和农产品营销员。据
(一)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专业教学法是专业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传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可视为为实现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在农经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师生间的互动形式、教学内容的传递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的途径及教学方式的总和。新时期,农经管理的工作、技术和劳动组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专业岗位进一步细分,新兴的农经管理岗位任务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二)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特点
首先,教学方法要为培养新时期农经管理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服务。与其他专业技能型职业人才不同,市场经济宏观背景下的农经管理类职业人才大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充当决策者的角色,如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员、专业种养农户、专业服务公司或合作社管理人员等,他们的职业活动与市场交换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其职业生涯时刻充满选择或决策过程,如对生产技术的选择、生产产品的选择、销售对象的选择等。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其面对不同情境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也要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在农产品营销渠道选择的教学中,应大量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掌握决策的各种影响因素和须注意的关键事项,从案例中获得经验性、策略性知识的增长。只有符合职教农经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才是合适的专业教学法。
其次,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职业教育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因此,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应多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新的农经管理职业岗位及其发展趋势,在完成岗位任务过程中,获得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与传统的讲授、反复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的案例分析法、考察或调查法、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一方面,农经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更多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行动,主动获取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对目前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较多采用的讲授、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可以适当改进,加入行动导向的元素,成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如在传统的讨论教学中适当穿插卡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方法要体现从职业真实环境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的特点。教学方法是师生活动方式、步骤、手段的技术,职业教育教学重视从真实环境的工作过程出发,通过分析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对学习情境进行整体设计,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农经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真实的职业环境出发,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如结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环境,以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岗位的任务为例开展模拟教学或角色教学等,提高教学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
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选择的原则
应从职业、技术、劳动组织发展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出发,推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从学科知识体系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向行动导向的现代教学方法转变。总体来看,在专业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符合农经管理职业岗位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与职业或职业领域以及职业或职业领域里的行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经管理相关职业的工作过程决定了职教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应更多强调应用性,要求学生思维开阔,知识面广,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强。农经管理类的专业课程知识多偏向文科性质,与理科知识科学严密性、假设严谨性、结果唯一性、操作论证性等特点不同,多与实际联系紧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呈多元性等特点,答案是开放性的,不具有唯一性。因此,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设计和选择应以农经管理职业岗位知识、技能为核心,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理论,构建有别于农经管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
(二)以促进农经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农经管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根据德国联邦职教所的定义,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这说明职业能力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还应具有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以农村会计岗位为例,过去的会计工作工具是纸质的账簿、人工记账、算盘计算,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农村会计人员随技术的发展更新技能和知识,同时各类不同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业务也有所区别,要求该岗位从业者还需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跨专业的能力。因此,对农村会计类课程的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一般会计原理知识,还可通过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使学生通过行动体会会计知识在不同岗位上的迁移,真正学会做好不同岗位上会计工作的要点,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重视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职业教育和教学方面有许多先进理念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以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德国主流的职业教育思想,该思想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在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德国学者将职业能力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融合,提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不仅要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对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和开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德国学者认为,能力产生于受理论引导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方法不应被理解为是孤立的,针对简化、复制的模型作调整几乎不能给学生打开行动空间的授课技术,而应是以情境和范例的形式去做安排和设计。从事职教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也应重视设计导向思想在专业教学法中的应用。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真实的职业环境与学习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整体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对职业行动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吕忠宝.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j].科技信息,2007,(9):41.
关键词:融洽;成功;兴趣;激发;树立自信;理论联系实际
农学专业是我县职高创办以来一直开设的骨干专业,究其历年生源,90%以上的农学专业学生均来自农村家庭,这说明多数学生家长都是有的放矢的选择实用型专业,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职高学习,至少能学到一技之长,以便将来学有所用。然而,对于绝大多数职高生来说,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加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信心,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小小的困难和挫折都会使其悲观沮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基础生物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认真学好的一门基础文化课,对于农学类职高生来说更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好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等多门类农学专业课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想培养出真正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型农学类职高生,上好生物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对自己16年的生物教学经验进行总结,谈一点上好农学类职高生物课的粗浅看法。
一、贴近学生心理,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对待学生,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要自己高高在上,轻视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而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动机,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这一点对职高生来说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职高生都有较强自卑心理和较强的逆反心理,师生关系不融洽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充分注意和掌握职高生的这种特殊心理,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这样的自我介绍:“我叫罗映珍,来自农村家庭,和你们一样也是农学专业毕业的,我酷爱交朋友,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好朋友。”简单、谦和,非常能贴近多数学生的心理,能让学生感到很亲近,自然,也就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充分肯定和赞同学生的专业选择,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首先,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当前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中专学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传统的就业和择业观认为:只有进入国家公职人员阶层,也就是所谓的拿到了铁饭碗,才觉心安理得,终生才有保障。然而,随着我国体制改革推进,铁饭碗也会全面被打破,因此要引导学生—择业观不能拘泥于国家公职人员,去稀罕那个“铁饭碗”。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我们既然选择了农学专业,就要坚定信念,认真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将来能在农村发挥专业特长,立足各自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扎扎实实的在农村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来。
其次,结合当前我县的农村具体实际,进一步激励学生学好本专业,树立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要让学生明白:我县广大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泡核桃、优质梨等经济林果以及特色蔬菜,天麻、重楼等贵重药材均适宜生长,种植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同学们只要能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多开动脑筋、多收集相关信息、多借鉴成功人士的经验,紧紧抓住机遇,依靠国家的农村产业发展政策,敢当风险、勇于创业,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可以得到社会重视和尊重,关键在于,从现在开始就要树立信心,脚踏实地的学好所学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专业的信心,为今后的生物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往届农学专业毕业生成功创业事例,激励学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我首先提问学生:“你们是否听说杨立明、字应海、骆树林这三个名字?”告诉你们吧:“他们都是你们的老大哥,分别是我校农学专业一、二、三班毕业的学生,都是出生于贫困的农村家庭。在校期间,他们都是品学兼优、能够吃苦耐劳的好学生,是广大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佼佼者。毕业十多年来,他们都是立足自己所学专业,凭着自己刻苦、勤奋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各自成就了一番事业。杨立明已在天池当地建起了近千亩的麦地湾梨优质梨园,产品畅销省内外,如今,每年的纯收入已突破百万元,拥有了自己的私车,还拥有了价值几百万元的厂房和冷藏库,并带动了周边上百名农民工就业;字应海已在关坪当地建起了近百亩的重楼等药材种植基地,如今,不少当地和外地客商纷纷前来向他讨教重楼种植技术,并不断有人向他订购重楼种子,仅以种子销售一项年均纯收入就达近百万元,产品供不应求;骆树林已在丹坞本地自家的荒山上种植了三百多亩的泡核桃,如今也已经初见成效,年产值已突破十万元,去年,骆树林因更看好重楼的市场前景,将其泡核桃基地以一百五十多万元转卖给外地客商,在天灯租赁土地发展种植重楼。可谈及他们的创业历程,又能有几人体会得到其中的辛酸,为了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他们不耻下问的四处拜师学艺,反复向原来的专业课教师请教,经常向专业课教师借阅相关技术书籍,有时还得请专业课教师亲临生产现场作指导。为了解决生产资金困难问题,他们曾反复找各级政府,争取项目扶持,甚至低三下四的去求银行和信贷部门申请贷款。在他们创业的当初,由于梨果卖不出去、泡核桃价格十分便宜、重楼等贵重药材更是无人问津,曾经有多少人对他们冷眼相看,冷语讥讽,甚至还有人在背地里说他们简直就是,花冤枉钱。可他们就是凭着自己超前的胆识和非凡的意志,经过了多少困难和挫折的历炼才成就了今天的事业。“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凡是创业都要经受各式各样困难和挫折,我希望你们要以他们三个为榜样,向他们看齐!
四、理论联系实际,用农业生产中大量的、通俗易懂的、与生物学知识应用有关的实例进一步阐述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意义,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的一种巨大力量,在对某学科产生兴趣的前提下,学习效果会是事半功倍,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在学生进入农学专业的第一天,老师就要通过大量的、通俗易懂的实例,说明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阐明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欲望。如:“农业生产中为什么要讲究合理密植?为什么要提倡间、套种?为什么要提倡合理施肥、合理灌溉?这些问题都是生物学基本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灵活运用”。
老师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以后,要趁热打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由于各种生物都是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合理密植才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生物产量,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则由于光合面积减小,光能同样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一定要讲究合理的密度,方可获得高产的目的;由于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生育期不同以及各生育期对光照要求不同,所以,采取高矮作物搭配、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搭配等方式进行间作或套种,就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达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一目的;又由于不同的作物品种其需水、需肥量不同,同一种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其需水、需肥量也不同,所以,要根据各种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进行合理施肥和科学的水分管理。并告诉同学们,学完生物课以后,就会明白很多类似问题的科学道理,懂得科学种植和科学管理的必要性,从而,达到增强农学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信心和迫切感,并深深明白:对于农学类专业来说,生物课是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
总而言之,围绕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来组织好农学类职高生的第一堂生物课,看似不够切题,可其教学效果却是异常显著,笔者认为,别出心裁的组织教学内容,挖空心思的上好农学类专业的第一堂课,对于消除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学习生物课的浓厚兴趣,并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具有亲和力的教师的良好形象,对以后的生物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课本《生物学》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
[2] 黄希庭、郑希付主编的《健康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在统计年鉴的产业目录中以旅馆业、餐饮业、交通业等行业复合而成。过去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才改革为管理学下设的一级学科,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就学科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的依托学科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依托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外语)、林学等一级学科。在旅游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前景下,众所高校在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特色及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便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专业设置方向不明,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下降,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较低,还有较高的离职率等等。众多情况表明,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制约了今后旅游教育的发展。因此,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各旅游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专业忠诚度与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关联,其中与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和就业前景的态度之间关系较为明显,而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关系不太明显。性别、人格类型与专业认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变量,人格等因素对学生专业认知情况有着显著的影响。新生对于专业认知的情况普遍偏差,以及一些来自家庭、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我国对于各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情况的部分研究,综合文献研究得到的结果,影响旅有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因素包括对专业的理解、定义;行为特征;就业前景状况;性别;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认知情况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较差的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并导致了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国外对学生认知的研究理论的基础,认为专业认知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在专业上的结合。而国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情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国外关于此类的研究都是包含在professional identity 的研究之中,与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混合在一起。学者Henning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实现社会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的程度。本文将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分析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知,从而发现问题,为专业未来的特色发展提供思路。
一、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就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多依托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由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演化而来。北京农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也是如此,园林系设置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到2001年转变为生态旅游方向,2007年正式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招生。
(一)依托园林学科,突出生态特色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依托于园林二级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与学校其他管理学专业相比,有明显的生态特色。观赏植物学、城市规划原理、户外游憩规划设计以及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均是由园林专业的教师亲自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讲授中关注景观设计,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城市公园、林场、农场等,因此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区域、城市、景观规划技能,这一点对比国内其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课程虽源自于过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对于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过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园相关部门工作,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农村发展,聚焦都市农业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尤其关注郊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农学院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享受到学校与北京郊区农村的合作便利。旅游规划课程实习地点延庆四海镇,正是农学院与当地合作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产业转化基地。学生每年还有机会去参加农业会议会展。在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涉及农村,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也绕不开农村问题。农学院的学科设置以农林为主,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学农科的同学交流。由于农学类院校加上旅游与园林的符合专业背景,在北京郊区村官招考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极具优势,近年来,已有十几名同学毕业后投身京郊农村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这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名气。
(三)紧扣首都建设,融合产业要素
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怎样的农业和农村是重要的选择。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的专业设置从第一产业的林学,延伸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环境艺术设计,直至依托于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规划设计。学科渊源相同,理念相似,因此,旅游管理所在的园林学院紧扣了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林业和园林学科的旅游管理既具有自身特色,也能够顺应区域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二、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专业基础课,是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种为专业提高课程,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旅游企业管理,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涉及旅游六要素的课程,其二为旅游地规划设计方向,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等课程。第三类课程为实习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代表的课程有旅游专题讲座、旅游规划案例、旅游综合实习以及企业实习。
(二)依托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矛盾
从课程设置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生态到管理,由基础到研究,层次鲜明、覆盖全面,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已经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环节表现优秀,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毕业后留在了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从深层次来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门类以及就业去向还是有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在:
1、作为管理学专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比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专业无论是地理学、工商管理还是林学,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学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论依托的学科是什么,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2、两大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生课业负担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划分方向,而是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手中,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然而,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选修课逐渐变成了必修课,并没有哪个同学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伴随着三年课程一年实习的教育改革,大二大三的同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和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门门不精,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深刻认识,有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花精力,而另一些以补充知识为主的课程却占据了大量实习时间。
3、就业方向与课程的错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的方向主要为旅行社和酒店。由于北京农学院没有旅游管理硕士点,考研一般要转向其他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接受对象为研究生,这就造成了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认知的调查研究与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针对专业特色与主要存在问题,问卷涉及除基础问题之外共计25题,共分专业了解、专业认同、专业发展3个部分。专业了解13题、专业认同6题、专业发展6题,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认同”至“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知度越高。通过对问卷中25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87,可靠性较高。本问卷以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主要人群目标,进行有目标的发放问卷,其中男生占37人,女生104人。大一新生40人,大二学生44人,大三学生35人,大四学生22人。2015年12月10-20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有SPSS20.0软件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等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变量的描述统计所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和了解样本数据的相关统计特征和总体分布的形态,进而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变化的统计规律。均值比较:均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出样本与总体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因为在所有数值特征中,均值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均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统计分析的质量。单因素方差: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是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引伸,它是用来检验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一种统计方法。
(三)主要结论
1、专业了解
本部分从对从专业的设置情况、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几个方面去调查学生对“专业是什么”的认知情况。所有问题总体得分在2.35-3.51之间,对专业的了解处于不太清楚也有所了解的水平。通过每个问题的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对专业知识本身的了解度并不高,如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行业热点等,得分都在3分以下,处于不太了解的区间。而对于就业方向、课程收获方面学生认知度得分稍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更高的热情。对专业特色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在课程反应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均值3.01),而对特色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上得分不高,在3分以下,并且学生还认为在课程上应该有农林特色更好的体现。
针对每道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显示四个年级只有“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了明显性差异,其显著性小于0.05。而“总体对本专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以及在“我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可以看到虽然其显著性大于0.05,但置信区间也达到了85%到90%。在“总体对本专业的了解情况上”的问题来看,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大一新生,其分最低、大二,大三,大四的评分较好且差异不大,但也可以看出评分是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来看,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大一新生,得分均在3分以下。而大二、大三学生得分情况较好在3分以上。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看,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主要差异显示为大四的学生,其分较低。从专业了解度整体来看,虽然由表2中数据表示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的评分较高,但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整体程度上还是普遍偏低的。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很了解的问题上四个年级的平均分都不高,可见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大四学生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在经历实习后发现认为本专业的农林特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帮助的想法有关。
2、专业认同
本部分通过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两方向进行了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总体看,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心得分尚可(在3分以上),但对未来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得分较低(3分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在对于喜欢本专业,毕业后会选择出国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继续本专业的考研上产生了较大差异。差异性主要都来自于大四学生。并且大四学生的评分最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并且参与过实习初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从而使他们的想法与没有经历过社会学生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学生对本专业实习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甚至最终是否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关键。因此可见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对专业认同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3、专业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对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根据表2,对课程、实践、专业信息兴趣都不大(得分小于3.5),只有在考取导游证等专业技术证书方面体现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学生对有就业帮助的立竿见影的事情还比较关注。对不同年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2,大于显著性概率p值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区别。
四、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建议
(一)坚持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问卷反应的农林特色不了解以及与就业关系错位问题。
1、应完善旅游管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和课程体系情况,应完善在经济学、财会管理、数学、世界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得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及目标其实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专业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在招生宣传上,应尽可能的全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家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应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突出北农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的优势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北农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3、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开展专业认知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一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一个具体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迷茫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并不是在主观上选择的本专业,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有些同学找到了今后的前进方向,而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个时候学校便应加强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十分迷茫,学校应及时开展有关就业方向的介绍咨询。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加强实践实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约有70%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有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向不明确,会使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较差,专业认同感下降。Kusluvan通过一个多维的测量表来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旅游工作的态度,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强烈的表示希望可以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而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2届毕业生开始,增加了4个月的实习阶段,但在实习单位选择上过于局限,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选择。实习生的职位普遍较低,在较长实习期里实习岗位单一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其中部分在酒店的实习生对酒店的工作评价不乐观,认为酒店工作不能发挥个人专长,缺乏挑战性且没有成就感。酒店提供培训机会较少,与实习生期望培训存在较大差距,上级给予赞赏和帮助也不如人意,尤其是薪资方面大大低于实习生的期望值。并多数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在旅游行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并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因此认为学校应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型”的课程,更多地要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适当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更好的相结合,并将本院校的农林特色更好的融入其中、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三)开拓学生眼界,体现农林特色
问卷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对于跟就业相关的就业信息、职业证书考取等问题十分关注,而就业中遇到挫折之后的大四学生对相关问题回答得分普遍偏低。这表明学生并非发自内心热爱行业,而是把大学专业学习当做走向职业生涯的一块“敲门砖”,在对专业态度、行业信息、旅游特点等领域没有主要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非毕业生年级开展更多的思想和人生规划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令学生树立更远景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专业学习兴趣;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39-02
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2007年首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调查中的一组数据显示,有35.9%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如此高比例的学生学非所好,有些学生的专业应该算是热门的,但学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有52.6%的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中,该比例分别为42.7%和60.3%,对所学专业有如此高比例的不认同,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出现学习倦怠现象,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所学专业能与兴趣爱好匹配,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机、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满意的学习成绩,也能使学生的心情愉悦,心理健康。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目前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北京农学院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2013级两个专业120名同学当中的87位同学做了关于专业认同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部分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存在盲目性
调查结果显示,87人当中只有44人因为喜欢生物所以报考了生物专业,占50.6%。也就意味着,有43名同学、接近50%的学生并不是因为兴趣而选择生物专业,只是在报考时凭借“顾名思义”的理解报考了生物专业,非常缺乏对专业的理解,具有盲目性,从众性。在44名喜欢生物专业的学生调查后,同样发现,他们有学习的兴趣,但是对专业的发展了解不多,对专业学习也不了解。因此,如何培养起具有盲目性、从众性学生的专业兴趣,如何培养好有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我们专业教育的研究重点。
(二)大一新生对专业学习存在盲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新生一入学对专业学习存在浓厚的兴趣,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兴趣逐渐下降,甚至产生学业懈怠,对专业的迷茫情绪。在对于“你入学后感觉所学专业和你想象的一样吗”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有55人即63%的人认为和想象的不一样,仅有两人认为比想象的好。有许多学生反映,他们感觉大一的学习就是高中课程的延续。经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大一学生涉及到的都是基础理论课程,而基础理论课程又偏难,这让部分学生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对专业也不再感兴趣。与此同时,由于专业课程基本都设在大二以后,新生在课堂上基本接受不到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没机会接触本专业的专业老师,因此更加重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生疏和茫然。
(三)专业认同随年级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在对高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随年级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大一学生一入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最高;大二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开始衰减;到了大三,虽然接触到的都是专业课程,但是,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了能毕业就行的消极想法。由此可见,从大一新生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众多高校都意识到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纷纷采取不同措施。北京农学院通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更是以新生入学教育为抓手,针对在专业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针对部分学生报考志愿的盲目性的问题,延长入学教育时间,用一年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强化新生对专业的认同
新生入学教育一般以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了解所学专业为主题,在大一新生入学的几周内开展。经调查,我们发现,新生入学后,由于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面对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通过几周的时间,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了解所学专业,难度较大。加上大部分新生在报考志愿时存在盲目性,他们对所学专业不是很感兴趣,不是很了解,因此,只有延长入学教育时间,让他们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景,强化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才能培养起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为此,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新生入学教育时间延长至一年,组织近30名专业老师参与到入学教育中来,制定出由专业教师开展专业讲座和实践参观为内容的培养新生专业学习兴趣详细方案,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
关键词: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农林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不够、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急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过程。
一、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在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1.高等院校高职教育的招生计划执行情况。历年来高等院校在京的招生计划执行情况,高职教育招生规模逐年减少,尤其是近两年更是大规模锐减。2007-2011年,高等院校在京的高职教育招生规模从29984人减少为15145人,减少了近50%,其中市属市管院校的招生规模从24743人减少为12663人,减少了49%。这是由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北京考生规模变化趋势、北京产业发展及农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等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及扩招的影响,加上北京考生规模急剧减少,致使高职教育招生范围及招生人数急剧减少。在城市化快速推进下,北京主导产业和都市现代农业也都在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层次与结构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上述因素导致高职教育受到极大的挤兑,其招生范围和招生规模都在急剧减少。
历年来农林院校在京高职招生计划中处于劣势。近几年,农林院校在京高职招生数量仅占在京高职招生总量的2%左右。而且随着高职教育在京招生规模的锐减,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在京的招生规模也随之减少,主要农林院校在京的高职招生规模从2009年的379人减少到2011年的317人。
2.农林院校高职教育的招生专业结构。在高职教育招生中,农林院校高职教育招生一直处于劣势,专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林院校在京招生的高职教育专业构成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及理工类专业。其中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主要是经济管理与文秘类专业,其就业率相对较低,而畜牧兽医、园林工程技术、机械化与自动化等技能性强的专业,就业率相对较高。
(二)农林院校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需求分析
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滞后,学生实践能力不高,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也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滞缓,校内实验设备设施不足,缺乏实训条件,使高职技能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和高效的教学计划管理方案,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需求,实际操作能力弱化。这与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极大反差。
农林院校高职教育招生专业不断调整,新增招生专业主要倾向于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而通用性较强、技能性缺乏的专业的招生规模却在不断减少。从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招生来看,2010年减少招生的专业主要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建筑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新增专业主要是园艺技术、水务管理、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等实用技能专业;2011年继续减少招生的专业包括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管理、文秘商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以及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新增专业主要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园艺技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市场营销、食品加工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等。
二、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的构建
(一)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本文以北京农学院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为例,分析如何构建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北京农学院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实习实训体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订单式的校企合作、专业讲座提升实习实训与以科研活动促教学实习效果等。
1.实习实训体系。包括四种方式:课堂案例分析、模拟仿真实验、市场调查、岗位实习等,以主干课程为载体,在责任老师的组织下,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专题讨论;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组建学生科研训练团队,进行农产品市场调查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将各专业学生成批送入相关单位顶岗实习,有认知实习、专项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其中认知实习是大一学生深入实习基地加强专业认知;专项实习是课程实习;综合实习是第五学期结合专业及部分课程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是毕业前学生深入实习单位、运用理论知识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训练。
2.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北京农学院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包括温室大棚、花卉温室、畜牧场等;在京郊、广东、杭州等地相继建立了31家校外实习基地,如广州佛山花卉大世界、物美超市等,每年安排百余学生京外实习;境外有16家校外实习基地,如美国爱荷华州的lowa果园、荷兰的Dhr.M.L.Pieterse果蔬公司等。各专业学生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学习实践,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订单式”校企合作。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与北京、广东、云南等地多家企业进行长期合作,不仅成批送学生定岗实习积累就业经验和能力,并借此方式成功推荐部分毕业生成功就业。
4.专业讲座。借助名师讲堂、专业讲座、就业讲座等形式,让校外知名教授、专业精英或企业经营管理者走进学生课堂,提升实习实训效果,并积累就业经验和能力。
5.科研活动。以相关科研项目为依托,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及实践能力,最终促进教学实习效果。
(二)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
1.制订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计划,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主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因此,北京农学院在教学体系中更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把“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充分融入教学计划,塑造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2+1”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基地的企业为依托,把课堂搬进企业,送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同时,北京农学院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搭建与国际先进教学体系接轨、充分利用国外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平台,通过“送出去、请进来”模式为高职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能力,已与美国贝尔维尤学院、美国波坎学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日本札幌大学等进行合作交流,派遣学生进行境外农业实习和研修。
2.培养和储备“双师型”教师,保障实践教学有效进行。高职教育的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教师和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同时拥有教师系列和工程技术系列的职称,并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材加工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等,尤其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北京农学院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储备。
3.加强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教学场所及有关仪器设备建设,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所必必需的硬件设施条件。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在调整改进教学软件的同时,也要积极完善教学硬件的配套建设,为实践教学开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北京农学院积极建设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依靠学校及本科专业的力量建设校内实验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境外研修基地等,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4.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建立多模块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北京农学院已形成成熟的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学时比一般超过2:1,其中实践教学包括随堂实验、实习实训、实训课程、参观学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诸多形式,在分项训练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辅以专题讲座和科研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操作技能,打造出北京农学院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加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对策
纵观全国各地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讨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促进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实践教学多样化发展,但其实际成效差距显著且极不平衡。
(一)加大“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工作力度
“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是可有效地解决学生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训和学生就业出口等诸多问题。实际上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研究和实践经验充分表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办学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及其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双向选择为基础,以“优势互补、产权清晰、互惠互利”为原则,根据生产流程和岗位职业的要求,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全方位地共建共享“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校之间共享实训基地和校企之间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本地区、外地区甚至国外的合作实习基地,充分开发实习基地的多专业实训功能,召开实习基地工作协调会,完善实习过程的制度化建设,并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积极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1.建立校企和校校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应成立统筹全校的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工作的专门机构,配备专门的任职人员,为引进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搭建平台,规范其合作运行机制,明确其合作利益目标,探讨合作途径与模式的多样化,为学校利用人力与设备资源、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2.建立与完善管理制度、激励政策与考核措施。农林院校应逐步建立与完善与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激励政策和考核措施。具体包括:高技能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制度,校内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与技术服务的管理办法,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以教学改革为主导的科研及论文奖励办法,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措施,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等。
(三)贯彻落实“双证书”培训及认证制度
农林院校应积极探索和完善“双证书”培训工作,成立职业技能资格管理办公室,开创毕业生双证书毕业就业的新局面。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加强了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力度,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双证书”具体可包括:景观设计师、造价员培训及认证、园林专业开展《花卉园艺工(绿化工)》证书认证、观光农业开展《花卉园艺工(花卉工)》证书认证、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导游证培训和认证、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开展《会展职业经理人》证书认证等等。
(四)建立“双师型”的师资团队
在“校企结合,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双师”素质的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实施学校、企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起点。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不了解企业生产技术及管理的教师,就不可能真正了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生产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需求。因此,制定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及实施方案,打造“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师”素质的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都要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使校内专业教师能持续参与企业生产活动,企业实践人员也能参与学校教学。
参考文献
[1]余鑫.广西高职院校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广西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