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传播特性

网络传播特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传播特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传播特性

网络传播特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人际传播;形态;特点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4-2-0020-02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1]这是郭庆光教授《传播学教程》里对人际传播下的定义。人际传播是两个独立主体的交流活动,被认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直接、最丰富的传播形式,满足着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但由于时代的差异,不同阶段人际传播呈现的形态和特点各有不同,本文把人际传播置于互联网视域下,考察其呈现的形态和特点。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形态

学者薛可和余明阳认为“网络人际传播是个体间借助计算机、互联网,运用文字和网络符号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按反馈的即时性可以将其分为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 [2]学者郑智斌也认为“就技术应用的普及性而言,网络人际传播主要可分为同步与非同步的两大类型”。 [3]所以在此我们也将网络人际传播分为同步和异步两大形态进行剖析。

(一)同步传播

同步传播即在网络空间中人际交流的即时性,主要利用聊天等软件,活跃于网络社交娱乐中,进行同步互动。我们常见的形式分为社交和娱乐两大块,社交聊天如腾讯QQ和微信等,娱乐如三国杀和英雄联盟等。我们以微信为例来进行说明。

微信是腾讯开发的用于满足个人人际交流需要的即时通讯软件,所包含的功能包括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等,以满足日常的人际交流;微信朋友圈链接分享、点赞等互动活动;微信红包、微信支付等线上功能则改变了人们的需求习惯;比之微博和QQ等,微信拥有更多的私密性。微信还可支持一对一私聊和多人群聊,这种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工具,使得人们早已不用担心传统人际交流时“隔墙有耳”等困扰,也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状态。

(二)异步传播

异步传播主要以电子邮件、留言板或论坛等进行交流,同样分为公开性和私密性两种,如电子邮件是属于私密的,而BBS是属于公开性质的,我们接下来主要分析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一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用户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不管发送到哪里,都只需负担网费即可),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几秒钟之内可以发送到世界上任何你指定的目的地),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系,这些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同时,用户可以得到大量免费的新闻、专题邮件,并实现轻松的信息搜索。”[4]它适用于对传播速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人群,虽非同步性但便于储存和翻阅,主要为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形式。

综上两种传播形态,我们可得出,同步传播有利于营造会话的气氛,话题更加随意,交流的频率和效率更高,而异步传播则侧重共同话题的谈论,内容便于储存和提取,时间更为自由。但有一点是两者所共有的,即无论传播技术如何发展,分为公开性和私密性两种传播属性是不变的。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的范畴包括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下的人际传播,能进行面对面谈话,拥有书信等人际交流的工具,那么通过电子介质进行的网络人际传播到底有何不同,我们从它的特点着手一窥究竟。下文主要根据传播过程的五要素来进行说明。

(一)传播主体――匿名性

“匿名性原理指的是不少平时循规蹈矩的常人做出了越轨行为,是因为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在互联网中,网络给予传播者这样的一层外衣,让传播者不再顾虑熟人的眼光,充分享受匿名的自由,而利弊也随之产生。

一方面是缓解压力。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跟着增长,升学压力、就业压力、房贷压力等从各方面加剧了人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紧张,而网络刚好是个“泄压闸”,在这里没有贫富悬殊、没有上下级,这种平等交流舒缓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另一方面是产生问题,不仅有语言环境的恶化,各种污秽性、暴力等词语充斥屏幕;还伴随着谣言等问题的诞生。

(二)传播受众――扩展性

人是依靠圈子而生存的动物,即需要人际关系,这使得人际传播有别于大众传播。陈力丹教授认为“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的,因而人际传播中会有一种无形的‘文化契约’,决定着人际关系,并影响传播的内容、情感的表露,尽管传播双方或多方并没有实际签订什么契约,规则却是潜在的”。[5]

在口语社会,人际关系主要是由亲宗氏族等血缘关系形成的纽带,人际传播主要在内部进行,这种以“关系”建立的圈子使得阶层得以形成,比如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上层人际交流讨论的是国家管理,而下层则可能讨论的生活琐事或邻里见闻。

而网络环境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当然血缘纽带还是重要存在之一,但是以血缘为中心扩展开来的,有某一明星粉丝圈、游戏结盟圈、文化圈等,这就使得人际传播依靠的是“共同话题”来运行,这个圈子更多地是陌生人因为某一共同兴趣组建起来的,人际传播的形式从宗亲为主扩展到以利益诉求为主,大大增加了受众的人数。

(三)传播内容――广泛性

传播内容从空间和时间上都有延伸。在空间上,中国以前与丝绸之路沿线带过来的外国人民交流比较多,但现在和各国各地区人民进行人际交流都广泛。唐朝李白的诗“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此诗虽用这情景不合适,却可看出当时繁华的“长安”经常与胡人来往并交谈,但该人际传播的影响力仍较小,随着现在网络的发展,使得人际传播大大突破了地域性,可以和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通过互联网进行人际交流。在时间上,从古到今的知识,都可在网上搜寻以用来交流,使双方交流时可以迅速的接上话题而没有知识隔阂。

(四)传播渠道――平台化

电子媒介的出现,颠覆了原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最重要的是赋予了我们新的沟通平台,受众体验的是方便快捷的网络和社交平台,这种新的方式体现在五方面。一是个体直接交流的形式仍存在,但转向了QQ、微信等即时工具的交流,多种方式可供选择,语音、视频、文字、动画等,同样能达到声情并茂;二是守望功能由以前的口语传播,比如村里的大喇叭广播,现在变成了动态的网上公告,并且出现了新闻媒介,起着对社会监督的作用;三是人际交往的扩展性,不必为了了解其他地区亲自游记,随时随地能和任何地方的人交上朋友,了解各地的讯息;四是网上购物和交换替代了传统集市交往,虽然集市仍定期存在,现在却通过互联网和别人随时交换物件和信息;五是市井“说书”的形式已转换成以屏幕为介质的人际传播,虽仍是一对多小众传播,但反馈是多样丰富的,不用顾忌时间和发言顺序,直接就在聊天窗口发表反馈信息。

(五)传播效果――增殖性

“面对面交流,只有经过极大的努力,才能使信息增值”,[6]说明口头交流的东西难以保存,但网络人际交流,互相交流时可以保存文字、音频、视频等,体现着现代人际传播的一大优势。譬如保存传统的民谣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里民谣能得到及时迅速的分享、反馈,人际关系的圈子不是单独存在的,每个圈子都有交叉点,这样通过交叉点传递出去的信息不断通过别的人际圈子,最终一层一层的扩散出去,这样达到的效果不仅说服力强,而且有亲和力。

三、结语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际传播一步步的发展,网络环境形成了对传统民间人际传播巨大的挤压,越来越多的人们采取社交平台的交流方式,使得人际传播呈现着新的形态和特点,更加丰富着人际传播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的内涵。但网络人际传播并非无缺点,比如讯息代码转换的差异,人们虽可以同时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流,但由于交谈双方拥有各自独立的传播情景,就会致使传受双方在解码信息时,因为缺少相应的情景因素等造成误解。所以在互联网视域下进行人际传播,如何利用其好的一面,规避其不好的一面,又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利用人际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2014ZD07)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郑智斌.飘在网海:网络人际传播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4.

[4]孙飞显,靳晓婷,张俊宝,王海龙.TCP/IP网络编程技术与实例[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5]陈力丹.试论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5(03).

网络传播特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 网络盗版 反盗版

引言

关于网络传播的含义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是每个受者有可能是新的传者。信息流从不同的受众间流过,又被他们所加工、变异,再次传播开来。这是其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同时,网络传播在其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当中也产生了其他特性,例如中心流动性、匿名性、大众化、任意化等等。正是基于这些特性,使得在传统领域中出现的版权问题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形势也更为严峻。本文在分析新媒体特性的基础上,对新媒体背景下的版权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给出一种自己的解决方案。

一、网络传播中版权问题的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总人数为2.1亿人,位居世界第二位。在“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调查统计”一项中,网络音乐的使用居中国各项网络应用之首,半年内有86.6%的网民,即1.81亿网民收听过网络音乐,71.2%的人半年内下载过音乐。1.61亿网民使用网络影视,有40.5%的网民表示半年内下载过网络影视。

美国电影协会中国区总裁虞俊表示,最新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国产电影的盗版损失率已高达55%(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网络盗版),其次才是美国,损失率为24%。

根据美国Hertfordshire大学所做的调查显示, iPod 使用者违法下载严重,平均每人有842首盗版的曲目。该项调查是针对1200名抽样受访者所进行,结果显示有2/3受访者都曾违法下载盗版MP3,而且平均每月达到53首。不仅如此,更有四成的14到24岁受访者承认曾经上传音乐到P2P音乐分享网站或利用BT技术私自分发盗版。目前网络中可供P2P软件用户们下载的MP3歌曲,已经达到了几十亿首。这使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正版唱片销量下降了10%至50%,甚至导致一些国家的唱片公司平均裁员10%。

再就是现在在广大年轻人中流行的电子书的下载,一家名叫Envisional的欧洲公司做了调查,发现有7300种受版权保护的书籍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得,畅销一时的《哈里・波特》系列在网络上的个人拷贝就达700多份,而且这已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数字。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络速度的提高、宽带的普及,盗版已经扩大到电视和网络游戏等新的领域。拿网络游戏来说,盗版者甚至可以盗取源代码,私设服务器,堂而皇之地揽客收费,这就是所谓的“私服”、“外挂”非法网游。

二、网络传播中版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内部原因

(1)网络媒体的逻辑拓扑结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区别在于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将信息单向地传递给受众,网络媒体则提供一种双向传播信息的渠道,也就是交互性。用“逻辑拓扑结构”(它是描述不同网络系统中信息传输逻辑过程的方法)分析,网络传播的逻辑拓扑结构是环形分布式的,其特点为:1)拓扑结构中无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可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成为信息源;2)双向流动:任何节点都可以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3)网络各节点之间不是孤立的,任意两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信息交流;4)任意两点间的交流路径不只一条。尼葛洛庞帝曾对网络作过形象的描绘:“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pu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改变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因为我们以往的媒体的整个概念是,通过层层过滤之后,把信息和娱乐简化为一套‘要闻’或‘畅销书’,再抛给不同的‘受众’。”交互性特点使得网络盗版成为可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典型的的就是BT下载。

(2)网络媒体的偶发性和“去中心化”。偶发性是指由于新媒体的UGC(Users Generate Content,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成分相当重,因此它的内容显得没有规律。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违法,上载某影片片段或者把小说的电子稿到网络上等。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去中心化”导致了信源责任追究的不明确化和困难化,使得网络盗版泛滥。

(3)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由于信源的多元化,也就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网络信息得以最广泛的传播;并且由于数据库的存在,信息的保存和集纳得以实现,信息呈现出海量的特点,这为网络盗版提供了物质的可能。

(4)传播的匿名性、个人化。网络传播介质的特殊性,使得网络传播具有了匿名性的特点,这种特点让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采用匿名方式在网上进行传播交流。这种个人化和匿名性,使人们在网上发表言论无须像在传统媒体上承担责任,这无疑给某些居心不良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2、社会原因

(1)计算机的大众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激增,截止到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总人数为2.1亿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宽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上网的速度和质量有了质的发展。MP3、DVDRIP、扫描、刻录等技术的普及为盗版提供了物质载体。

(2)违法成本过低。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发展水平滞后的矛盾为盗版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3)黑客技术的发展,使得防盗版技术形同虚设,加之侵权者身份的隐秘和分散性,这在技术和法律的制定上都有了一定的障碍。微软2001年Windows XP时,推出的“激活”技术几乎成为其发展史的一个笑柄。这个被微软吹嘘的反盗版技术耗费了微软大量人力、财力,却几乎没影响Windows在全球范围内高高在上的盗版率。微软2005年又推出的在线检测手段,数天后又被破解。而今年,微软又推出其反盗版又一项手段“黑屏”,但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难以预测的。

(4)从互联网的盈利手段来说,互联网的盈利是靠点击率来维持的,所以网站都奉行着“点击经济”的基本运营思路,不顾网络版权问题,提供免费的下载资源,盗版借助了网站发展的顺风车。

三、解决网络传播中版权问题的出路

1、解决方法

(1)网络作为时代的新兴产物,拥有着极高的自由度,内容海量的特性,这对于打击网络盗版极其不利。但是,网络媒体却有着高度的自由性,几乎所有的互联网访问都需要通过极少数的骨干路由器、国家级网关和服务器,因此控制少数的关键节点就能控制大范围的互联网访问。网络盗版是靠新技术滋生的,解决盗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技术,反盗版技术的提高也将最终克制网络盗版。

(2)网络传播有别于传统传播方式的特征,使得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传统的把关人作用的削弱和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使得网络盗版泛滥。对于网络媒体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我们应该尊重它的特点,“守土有责”,在网络传播中重新定位传统的“把关人”和“议程设置”,加强舆论导向,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网络盗版的危害性。

(3)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网络盗版。传播学理论的鼻祖威尔伯・施拉姆认为,人、讯息、媒介是人类传播中的核心要素。新型传播媒介的诞生,导致了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这要求有关法律制度也相应的需要发展。网络版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网络盗版的扩大化趋势让它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的著作权法修改后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国务院亦颁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但是,法律法规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界定,以及如何具体区分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

(4)提供低价下载手段。普通消费者通过P2P软件在网络上“分享”他人作品的现象十分普遍。要一一追究这些人消费者的侵权责任,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以提供低价下载手段解决网络盗版问题的方案,开始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低价下载的商业模式在发达国家早已出现。如美国苹果公司通过其iTune系统供用户以每首歌曲0.99美元的价格下载正版音乐,取得成功。

(5)加强技术创新,用技术手段杜绝网络盗版。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有效防止盗版与非法复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采用:①网络上使用权限设置方法,限制无权访问的用户进行非法访问和获取信息。②网络传播过程中使用加密与数字签名技术,防止传输中数据被窃取。③采用数字水印技术,避免文本非法复制和被盗用。④建立认证制度,确立用户与作者的信任关系,未经申请和未批准的用户不得非法利用。

(6)采用实名制,在网络世界实行有限实名,也就是后台实名。当一个用户在博客网站或BBS网站注册帐号时,需提交身份证、必要的证件和真实姓名等。而在前台,用户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名称,而不是真实姓名。网民如果没有做危害公众利益、违犯国家法律的事,真实姓名属于隐私,而一旦触犯了法律,隐私将不能再成为隐私,会受到监管。

2、可能存在的问题

网络盗版的解决办法虽是有迹可循,但是网络信息传播的海量迅速以及匿名性的特点使网络盗版行为复杂化,给打击网络盗版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其次,网络经营行为很难实行实名制,因此在网络上实施盗版侵权的终端制造者很难追查,即使被追查也往往意味着改换域名,可以“卷土重来”。再次,我国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网民的素质并不是太高,并且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上的信息和资源都是免费的,网民没有养成付费的习惯,缺乏版权保护意识。

本文从网络传播的特点分析了网络盗版现象的现状、原因和危害,提出了解决网络盗版问题的方法,但是反盗版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任重而道远。积极开展对反盗版工作的研究,加强反盗版工作的经验交流等,也是目前打击盗版中需要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①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

②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9年,104页

③费江鹏、苏海晏,透视我国网络盗版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信息网络安全,2006年,第三期

网络传播特性范文第3篇

网络传播趋势下河北文化的发展机会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可以推动河北文化的发展

互联网因其具有跨媒体性、跨地域性、多向互动性、非线性海量传播的特征,使之正日益成为各类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方式。网络传播的这些优势都对推动河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网络传播可使河北文化实现全球化传播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文化传播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它不仅可以囊括所有的媒体形式和内容,还能对这些传统媒介形式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传播的多媒体化。网络还可以实现文化的多向互动传播。与传媒媒介相比,网络传播的一大特性就是多向互动传播。依靠网络媒介传播文化,将通过开展这种多向的互动交流,进而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

(三)网络传播可实现河北文化营销体系网络化

网络可以实现文化的非线性海量传播。网络传播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且传播内容也是无限的。因此,依靠网络进行文化传播,可以最大限度地将优秀的河北文化资源呈现在受众面前,进而提高河北文化传播的效率。

网络传播趋势下河北文化的传播策略

(一)注重河北文化传播的网络研究

河北是文化资源大省,学术界要试着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河北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研究,跟随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不断开拓新的传播尤其加大对河北文化的网络传播研究。

(二)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打造河北文化的品牌网站

目前,河北省还没有专门的文化品牌网站。因此,短期内可以积极开通有关河北文化的微博或微信账号,将现有的有关河北文化的网站资源予以整合,打造出一个迅速、覆盖广泛、信息全面的河北文化网络咨讯平台。从长远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信息量大、更新便捷的品牌性网站,广泛宣传河北地域的文化,以此为契机让世界认识河北文化,在此基础上更多了解河北及省内各城市,彻底改变那种只知“大佛寺”不知“正定”的模糊观念。

网络传播特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闻自由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一、传统媒体新闻自由的实质、表现形式、实现程度和局限性

新闻自由作为一项政治权利和新闻本身存在状态的统一体,是新闻事业诞生、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

1、新闻自由的实质。从本质上讲,新闻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同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政治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种体现。包括新闻采访自由、消启、传送自由、报道自由和保护消息来源自由、受众收受信息自由、批评自由等。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自由无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2、新闻自由的形式。今天,新闻自由在世界各国己成为公民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部分。尽管各国政府赋予其人民或人民争取到的新闻自由内容不尽相同,但新闻自由外在表现形式基本形成共识,这种共识本身也是大众传播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著名新闻学学者孙旭培把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表现形式归纳为报道新闻自由、发表意见自由、批评自由和办报自由等四种。

3、传统媒体实现新闻自由的程度。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里,受众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自由充分地接受、选择新闻信息,是大众传播条件下新闻自由实现程度的体现。受众本身也是新闻报道对象,其地位日益被大众媒体所重视,媒体尽量为受众直接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较多途径。

4、收音机、电视机、报纸等传统媒介为受众享受新闻自由提供了物质上保障。因此,受众可以更容易拥有多种大众媒介,为其享受较充分的新闻自由提供了有力保障。

5、传统媒体实现新闻自由的局限性。一方面传统媒体是由点到面的单向传播,受众反馈渠道单一且量少,尤其受传双方互动性差。因此,传统媒体由点到面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受众有单方面接受媒体所提供信新闻信息的自由,媒体有传播新闻信息的自由,这就形成了受传双方享受不对称、不平衡的新闻自由。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由少部分人直接运作和控制,广大的受众被置于传播流程的终端,被动地接受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

其次、传播符号单一,不能多方位多层次展示现实生活。看电视、读报纸杂志和听广播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所以,传统大众媒介之间这种各自鲜明特性是其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的关键所在。

二、网络传播时代对新闻自由的变革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 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这表明互联网的新闻信自、传播功能及其巨大优势被承认。网络传播从内容到形式都全面超越传统大众传媒,网络传播是新一代媒体。在中国,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属性的展现最初被几大门户网站体现出来。门户的概念从根本上讲应该是网络浏览的指引,随后这些网站开始偏离门户属性,发展成为新兴媒体,即网络传播。

1、什么是网络传播。传播无非是信自、流通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信息的源头、信息流通的渠道、信息的归宿等几个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传播都不成立。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因此,本质上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即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主任诗兰指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特点:全球性、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方式。他认为网络传播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写阅读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在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传播。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

2、网络传播挑战传统新闻自由的技术优势、运行原理。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verett. M. Rogersv指出,新技术、新媒介为公众所普遍接受的5条标准为:方便兼容、可靠、可见,网络传播在方便、兼容、简便、可见上显出明显优势。可见网络传播飞速发展是有其一定背景支持的。这种背景就是互联网络本身的技术优势及其运行原理,网络传播之所以能够挑战传统新闻自由的根本保证正在于此。

3、互联网为网络传播提供简捷通道

互联网的出现为网络传播在全世界兴起、蔓延,提供了一条简洁的途径,正是由于互联网的特点,网络传播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和形态为世人所青睐,并成为新一代传播媒体,重新改写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自由。

三、网络传播对传统理念中的新闻自由变革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和新内容,由此,网络传播时代新闻自由无论是作为一项公民的民利还是网络传播本身的要求或提供的可能性,其与传统大众媒体的新闻自由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具体和深刻的变化。

新闻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一部分,是大众传播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新闻信息自身运行的一种良性状态。新闻自由作为公民民利的一部分,包括公民发表言论的自由、接近媒介自由以及知晓权等,但是在传统大众传播生态环境里,新闻自由往往更多地表现为统治阶级创办、控制媒介的自由和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自由;而广大的受众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形式上自由,但在具体的传播环境里,他们只有接受、选择被媒介传输新闻的自由。因此,在这样的传播环境里,新闻自由的形态没有完展开,而以新的传播媒介、新的传播方式为基础的网络传播大大改写了新闻自由展现的形态。“很多学者在讨论什么是信息民主化时,大家的理解是网络产生之后,新媒介给每一个上网的公民更大的自由度和表达意见的机会。

1、网络传播――分散式传播结构体系。网络传播容量是无限的,物质载体是无形的;网络传播空间是开放的、民主的,任何具备一定条件的人都可以进入,客观上人人平等,任何一台电脑都可以连网。作为全球性公共基础设施的互连网络,任何一个国家或跨国公司控制、垄断它是几乎不可能的,所有具备一定条件的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此‘安营扎寨”。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

传统大众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少数人、少数机构去运营,统治集团易于左右、控制或影响它们,由此形成大众传播一系列的特点;而网络传播由于互联网的本质,最根本的特点是全民可以参与,强大的社会控制系统、少数人运营作用被弱化。因此,网络传播这一特点为其改变传统大众媒体形成的新闻自由理念提供了必备前提。

2、传播主体多元化,传受双方界限被打破,受传角色界限模糊或相互之间任意转换。传统大众传媒的传播主体单一且须具有一定资格,新闻传播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居于信息流动的前端,但人数相对于广大受众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传播新闻、信息是这些职业新闻传播机构和个人的使命和权力。而网络传播诞生后,“传统的单一主体结构构成的新闻格局已经瓦解,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构成正式形成。

首先,许多网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电子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信息或新闻,他们已成为事实上的新闻传播主体。另外,在网络新闻传播里,传播主体又增加了随机上网的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新闻传播上,网民因其有利条件可以在网上第一时间报道,网上个人新闻传播在这个时候能起到独特作用。在网络上每个网民都有充当传者角色的可能和机会,把自己的意见、言论及发现的新闻线索随时随地传给相应的网上媒体或亲朋好友。因此,在网络空间里受众的知晓权、发表权能够进一步得到实现。这种变化在传统大众媒体独霸时代是不可想象的,网络媒体带来的这种变化更有利于打破人为的新闻封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

尽管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媒介’来表达观点,但大多数网民无论在信息技术、人力还是在时间、经济实力上都无法与专门网站相比,从而处于明显劣势。另外,网民上网的习惯使他们在寻找到较好满足自己需要的网站之后,有些网站则无人问津形成虚设。

尽管如此,在网络传播里,传统单一主体构成的新闻传播格局已经瓦解,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构成正在形成。这种趋势的出现与当代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一致的。网络传播提供的客观可能性大大加速了当代多元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向。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传播主体已大大多元化了,除了大众传媒机构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各传媒的网络记者外,任何有条件上网的网民都可能是受传角色的统一体,都可以把自己了解的客观事件的变动、看法直接传到个人主页。同时职业新闻工作者可以阅读网民的邮件、贴上的观点、消息,成为真正的受者;网民传送的作品、观点、争论会或多或少影响上网的新闻记者,这种信息传播境界是传统媒体可望不可及的。所以,在网络传播时代,传者、受者已没有严格的界限,网民可以享受到作为一名传播者的乐趣,真实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当然政府也逐渐探索管理网络媒体的办法,网民传播信息的渠道受到一定限制

3、网络媒体传播成本低廉,传播内容广泛而丰富且随时更新及补充。网络传播已成为一个由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组成的系统。网络传播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层次性,极大方便了信息、言论在互联网里及时快速的传播,大量的信息能够从不同渠道得以公开传播。网络传播实现了现实生活发生的新闻事件可随时、同步在网上传播;传者可随时更新、补充。保证了信息在第一时间里传播,无须大量的物质损耗,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网民享受如此新颖的传播万式标志了新闻自由的发展新阶段。

4、传受关系互动化且传受之间互动及时、方式多样。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多向传输信息的渠道,传受之间能够随时沟通交流,形成互动性传播操作环境,为传受双方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大众传媒模式中手段与反馈手段相分离的局面,受众能及时有效地发表意见,使传播过程达到良胜互动。交互性是网络传播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其信息传输方式呈双向互动交流方式

四、网络传播时代新闻自由发挥到极致

1、用户主动获取个人化信息。网络系统具有功能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浏览功能,浏览器大大方便了人们在网上进行搜索与浏览。利用信息检索技术,人们可以获得更具个性的新闻信息。另外,现在有的网络媒体推出一种信息推送技术即新闻传播主体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传送提前预订的专门化信息,包括网络广告。

2、随意安排使用时间。互联网有强大的记忆功能和存储功能。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体,网民在使用网络传播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获得了空前的新闻自由,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收大众媒体过滤后有限信息。这种自由度是对传统新闻自由的全面升华和超越,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都是一种进步,更有利于人类传播业的发展,有利于人类进步和发展。

3、网络传播时间的快捷性。新闻自由的含义还包括客观世界发生的新闻信息在时间、空间的运行态势。网络传播出现后,新闻、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自由度发生了空前变化。新闻信息在传播时间的快捷性、空间的广泛性是今天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性。网络传播的出现,在相当大程度上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

综上所述,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新闻自由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都达到了新的自由高度,“新闻自由”作为一种新闻传播理念、新闻信息自身运行的要求和作为公众的一种民利,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传播环境里,新闻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受众主动化意识增强和实际地位提高,传受双方互动关系的形成、新闻信息传播的多媒体。所有这些,既是网络新闻传播超越传统媒体传播的关键所在,更是网络时代新闻自由的具体展现。批评自由如今在互联网上更方便、大胆、无忌,公民的言论自由充分在网上体现出来。

因此,网络传播时代,新闻自由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网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发表意见权和知晓权的平等。

参考文献:

[1]李希光.网络记者.三峡出版社.

[2]陈虹.互联网:我们与世界同步.新闻与传播,2000(5):32.

网络传播特性范文第5篇

贵州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实质上是一种与网络受众的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技术本身调动了人更多的感官,吸引人全心身的投入。表现在跨文化的传播上,就是对异文化的好奇。[1]很多网络受众基于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文化心态来认知贵州民族文化,从而进一步表达个人的感悟、理解。网络受众在接受网络媒体时,也产生一种期待心理和文化敏感。网络受众的互动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BBS、博客等来随时转发民族文化信息,他们在传播文化产品的过程会形成一种自然的选择机制,被他们所喜爱的有特色的贵州民族文化最终能在网络多如牛毛的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受众对贵州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起到不容忽略的重要作用。因此对网络传播的受众心理及传播策略做有针对性分析研究,会有助于大幅度提升贵州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效应。

一、加强网络受众心理差异性的调研

如今国内外网络受众对民族文化的精神需求迅速提升,为贵州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繁荣及快速传播形成大好时机。但它要想得到网络受众的广泛认同与接受,就需要密切关注它所面对的国家、地域的文化特色、文化差异等等。因为不同国度的网络受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存在价值观的差异,并在审美理念方面也存在差异,因其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导致其鉴赏方式的不同。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BBS或聊天室里,以受众自由参与为主体的网络空间里,其不同国度或不同民族的网络受众的互动交流,往往存在着价值理念与审美情趣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可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受众交流,影响受众个体之间相互交流的质量,为此,我们需要凭借已有研究成果和传播经验,来提高网络传播的质量。例如对色彩的偏好方面,对艺术形式偏好方面,对民族文化符号的诠释与禁忌方面等,都尽量使贵州民族文化成为一种被认同的审美文化,面对中外文化心理差异如果稍有不慎,会直接影响到文化传播的成败。所以每一个传播创意策划如果违背了另一种文化地域的相关规则,就可能引发误会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网络传播媒介与传播创意策划者只有通过努力,加强对网络受众心理差异性的研究,才能有效地扩大贵州民族文化在网络传播中影响力和接收率。

二、在网络传播中,要尽量保持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关注其传播过程的动态性

全球化的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与此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民族文化与各国文化间的相互摩擦和冲突,因为很多国家和民族也都在竭力地传承并发展他们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2]在对外开放中保持自己,在文化交流中发展自己,在文化冲突中证实自己[3]。因此,贵州民族文化也要保持自己的内涵与特色。在当今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文化呈碎片化、个体化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4]。种种事实证明,贵州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面临着挑战,当前保持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或独特性已经成为了维系其自身生命力的重要方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无论网络环境如何,都要努力保持我们贵州民族文化多样性和自身特色,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都要设法采取各种相应的应对措施。随着快速的社会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加强,人们生活节奏利益加快,都使得整个网络传播环境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使贵州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也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许多具有悠久传统的贵州民族文化因其传播环境的变化而需要作调整,它所包含的被民族共同记忆的一些生活观念及生存环境现状,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较为传统的与网络传媒环境相悖的某些冲突。在网络传播中,尽可能构想新意独特的创意思路与设计方案,尽可能达到传者与受者的双向互动,以实现网络受众对贵州民族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创意思路与表现形式越丰富,与国际社会和世界发展情况就越适应,就越易于形成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网络传播的动态性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之具有一种大众化广泛深入的传媒效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网络受众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

三、贵州民族文化网站的开设,民族特色一定要鲜明,要有独家性

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5]。贵州世居的22个少数民族大多数分布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一直以来,都比沿海地区封闭,接受外来的东西要少一些。网络传播使贵州民族文化由过去传统的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模式改变,今天,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已使它的传播更加主动和全面。目前,贵州已经具有一批较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网站,如贵州民族报社主办的《民族新闻网》,贵州民族文化宫和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主办的《贵州民族文化网》和贵州省苗学会主办的《中国苗族网》等,这些网站在传播渠道上均可利用贵州的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本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品牌网站[6]。目前,全国可以值得学习借鉴的民族文化网站也为数不少:如阳光城、天山之子、km小家、长白风情、八旗子弟、祁连雪、草原风光、侗乡情缘(新浪网)、中国苗族、黔江土家风情、丽江上线、纳西主页等网站,大多能够较有特色地生动活泼地展现民族文化风情。当前,贵州民族文化网站中那些传统而经典的民族文化已经成为民族网站传播的主题和重要内容,它的文化活动以及相关的信息首先应做到第一时间报道,要么是独家报道,要么是独特视角报道,要追求新意独到的效果,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其次,在网络传播要形成有鲜活生动、富有创意的极具感染力的民族文化案例。善于用国际网络受众能够接受比较喜爱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宣传,逐年减少传播过程中的网络受众的心理逆差,追求与既定目标相吻合的传播效应。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受众的生活和娱乐已经同电脑与网络密不可分,网民上网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就会使贵州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数字化环境中的网络受众的情感、生活、工作、娱乐等,也均是数字化的表现方式,信息时代已经使贵州民族文化展现出数字化的虚拟全景,使网络受众由此而萌发兴趣。目前需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最大限度地做到对贵州民族文化信息进行实时性的更新与修改完善,提高传播的实时性。因为网络编辑排版不同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介的信息排列及图文是需要提前设定和排列,顺序性强,信息更替周期较长。而网络媒介与信息有关的网页、图片、视频的编辑可以随时加以调整,周期短,便于求新求变,有利于栏目更新变换。比如基本栏与变栏交互使用,横竖图像随意搭配,粗花线与墨线并用等等,形成简洁典雅或生动活泼的版面风格。[6]在网页设计中应该重视栏目搭配比例与色调和谐的原则。但在创意中也不排斥一些非常规的比例运用,编排的细节上可以灵活运用,全力去打造贵州民族文化多样化和独特风格。如《中国民族报》网络电子版,就有较为独特的网络版面设计,既有报纸电子版的在线阅读,也有滚动消息、专题报道等图片与文字板面,并做到实时性与修改完善,保证了传播的实时性。[7]

2.切实提高网络传媒中语言文字传达的网络效果。网络传播的差异性还体现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上。目前许多网站在推出面向国际受众网络传播服务时,只是囿于把本国母语的电子版本,翻译为国外某个国家的语言版本。可是,各国不同民族的思维习惯因差异而会导致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这一点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并有恰当的解决办法。贵州民族文化在文字在表达上既热情奔放又含蓄内敛,更倾向于真诚直率地表露方式,贵州22个少数民族的口语大多比较朴实单纯,有些方言化、俚语化,地域化的特点。如果在网络传播中采用多语种的形式加以表达,又无法形象而到位地表述其特色与人文内涵。所以,网站传者的语言素养应该很高,属于一种高语境的报道,追求一种既能保持或体现贵州民族文化风貌特色,又能为网络受众所接受的言语报道。这需要网站传者认真研究传达的原则、方法与技巧,需要研究网络语言的表述方式、修辞技巧等因素,很好地研究基本表现规律,由此来提高网络语言报道的传播效果。在民族文化网络报道的上,要尽量多采取一些具体可感的“描述”方式而不是“概括”式的表述,尽可能多表现贵州民族的歌舞、戏曲、节日、娱乐、宗教等方面发生的现场文化“情境”,而不要让网络受众局限于依靠他们自身的想象或生活体验去填补。贵州民族文化在报道前要充分了解所面对的国家和地域的文化背景,并用适当的方式,使它的报道与生活在特定国家的有文化理念和文化背景差异的网络受众欣然接受。

四、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要加强网络传播的时效性

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和开放性”,来逐步实现贵州民族文化在网络虚拟空间的渗透与扩张。贵州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具有迅速、海量、交互、图文并茂等特点,相对能保持自己的原生态性和完整性,从而,较少地受到其他地域在地理、环境、交通、经济等方面的直接冲击。通过了这几年贵州文化界和贵州传媒界对贵州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资料整理、历史文本资料的梳理和一系列民族文化系列书籍的出版介绍和一些新闻报纸文章和网络数字化资料等方面的积累,已经基本形成了丰富的共享信息资源,为满足国际社会各个国家、各个领域和各种层次的网络受众的需求提供了良好条件,网络又可以为其传播提供许多交流的平台,使其与受众之间实现彼此之间即时的互动流,比如各个民族网站可以开设实时私人留言、网友自定相关民族文化议题并自设版面、设置民族文化特色栏日等网上平台,从而与网络受众实现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的互动。网络传播中那些具有异质文化特色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也会给网络受众带来新鲜感,使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内容更具有亲和力,使贵州民族文化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得以随时进行,这为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主动趋势提供了实践与理论的基础。

五、进一步展开对网络搜索系统所提供的各种文化反馈信息的研究

网络的可计量性和智能化是信息传播较为显著的特点。网络可以通过受众对贵州民族文化信息的点击率及信息的点评率,获得对网络受众阅读互动的最基本的了解。为此,应开展三方面的工作:第一,了解不同国家的受众对贵州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研究他们的心理和生活方式。有必要时,重点与一些国家有代表性的调查机构合作,进行一定范围的对贵州民族文化认知度的调查。第二、可以依据网络受众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喜爱程度来进行细分,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点的传播,使贵州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有的放矢。第三、重视与国际社会受众的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传播,确立“由内向外”和“由外而内”的双向导向,加强互动性。民族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只有通过网络传媒手段,通过网络信息反馈,与网络受众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互动关系。

为了使贵州民族文化网络传播更具有影响力,我们还应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与现今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多重比较,取长补短,也对网络上众多的传播渠道和方式认真进行研究;对如何能及时的、有效的、全面的、专业化的向网络受众传播的先进方法认真进行研究,从而做出合理的创意思路以及制定出更为恰当的网络传播策略。除此而外,还要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媒介生态,特别是“加强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文化传播媒介的生态建设,为民族文化发展创造有利的传播环境”[8],这样才能既发挥网络媒介的优势,赢得受众 又推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全球范围的受众通过网络来了解贵州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4]但海剑,石义彬.社会理论视觉下的跨文化传播思考 学习与探索 [ J ]2008.04.

[2] 龙运荣.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的发展路径[ J ] 新闻爱好者 2011 .01 下半月.

[3] 郑丽莉.文化全球语境下的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 [ J ]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01.

[5]张丽萍.网络传播与我国民族文化的整合创新[ J ] 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05.

[6] 陈骏俊.论网络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2.08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