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反向思维可以说成是辩证思维方式,它能够让我们从逆方向去思考问题,打破顺势思维、突破思维定式。拥有反向思维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基础,从小学就要培养学生们的反向思维,让学生养成善于从多个方向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新课程标准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二、反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反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无论是数学课程的设计还是课后习题的安排都有意识地加上了反向思维学习和训练模块。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课后题目中有一个训练题,问“五分之一表示1被分成了几份”。教师们在正常教学中,讲述分数的概念时,一般内容是将1分成几段,就可得到几分之一。这是小学生最先接受的分数概念,而题目从反向的角度提问就引导训练了学生从逆向理解分数,更好地掌握分数的知识。
(二)反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1.充分利用小学数学教材,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
(1)小学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定理只是对数学内容的概括,反向理解则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准确和深刻地掌握定义、概念、法则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反向概括教材的定义锻炼小学生的逆向思维。
(2)对公式、方程的反向理解和记忆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反向思维,例如对乘法口诀的背诵,在要求学生顺势记忆的同时可以要求学生能够逆向背诵,这样能够让学生记忆深刻、加深理解。
(3)精选能用逆向方法解决的数学题目,加强反向思维题目训练。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取能够利用正向和反向思考方式解决的题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加深小学生对逆向思维方法的理解。
2.积极引导,根据学生心理突破思维束缚
人的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一点点形成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与知识量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大量学习知识是开拓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的有效途径。给予小学生必要的心理辅导,鼓励小学生走出心理的负面影响并加以适当的反向思维题目训练,才能克服学生在数学学习和解决数学题目的心理障碍,提高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和自信地学习数学知识。
3.加强师生间交流,培养学生反向思维的能力
作为教师,应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学时严肃认真,课后平易近人对学生无微不至关怀的亦师亦友的形象。通过课上或课下的交流活动给小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环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加强团队合作精神,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启迪心智,更重要是优化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反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改;人教版;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素有“思维的体操”之称,由此可见,小学数学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只有在小学阶段做好铺垫,才能在将来的学习中游刃有余。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也紧跟步伐进行了改革,然而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新课改的发展。只有正确分析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
1.教师角色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学模式也依然是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模式,这种模式“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多媒体的利用
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利用图片、动画等丰富课堂,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果。但教师在运用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有些教师只是把教材上的内容照搬到屏幕上,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只是“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甚至形成了在课堂上看热闹的现象,以前的“人灌”变成了现代化的“机灌”,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辅助教学。甚至还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插入很多图片,导入很多影视资料及音乐,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3.分层教学
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摆脱教学困境,能够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但分层教学处于起步阶段,教师缺乏一定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很难放下架子,主动接近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因此,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大胆实践的精神,使得分层教学的实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如何有效实施的分析
1.转变教师角色
为适应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教师应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把自己从课堂主体的地位转变为引体的地位,从一个“独奏者”转变为一个“伴奏者”,赋予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模式也就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应该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合作讨论,然后由教师总结评论。此外,教师一定要对小组学习和集体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科学有效地分配,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能使学生从比较被动的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
2.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坚持课件服务于教学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尽量简洁,删除无关的背景和多余的细节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运用新异性手段时,并不需要完全使用新的刺激,只要前后刺激有明显的对比和差异即可,如某段文字、公式有闪烁或下划线,屏幕中开窗口、画箭头、加边框等,切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异性手段本身,而应设法引向学习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视听心理特点的教学课件,进而优化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要投入热情,精心挑选,深入研究分层教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分层教学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分层设计、分层备课、分层课后辅导等,无疑会加大教师的负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放下教师的架子,投入热情,走进学生,对他们充分了解,合理分层。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自身教学,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和大纲,清楚地知道所讲内容在章节甚至是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把握好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进一步领悟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教师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完善和发展分层教学,使得分层教学愈见成熟,学生全面进步。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贯彻和落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发现并解决了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教学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摸索,才能完善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贾建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新校园:中旬刊,2011(11).
[2]邓飞雁.成熟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及消解对策[D].湖南大学,2012.
[3]仇铸.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分层教学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8):118.
[4]郑环华.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教学,2010(9).
一、教师要真正让学生减负
2001年,新课改的大潮席卷神州大地,让学生减负的课改精神走进家家户户,但我们教师做到了吗?在教学上我们人为地增加了教学的计划量与课时.
第一,总课时增加了.新人教版教材每册安排60课时左右,旧人教版每册安排80课时左右.
第二,周课时量增加了.课改前每班数学周课时量是5—6节,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课改后大纲要求是每周4课时,但我们大多数学校还是安排5—6节.
第三,课堂教学还是老一套.虽然课改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但我们大多数教师在应用这些方法时也不外乎是课堂教学上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过程大致还是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教师讲评—本节课小结那老一套.
第四,教学难度增加了.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没有认真研究,一部分内容只需学生了解的,他却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要求掌握的,他要求学生去理解,因而人为地加大了教学的难度,久而久之,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掌握、理解,可那些不太聪明的学生就会大大滑坡了,变成了差生.
第五,教师不放心了.按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数学每周4节课就够了,现在每周上5—6节,比课程标准多了1—2节,学生课堂和课后应非常轻松才对,但实际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原因何在?这实为我们教师本身的问题,是教师没有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去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认为课程标准以外的东西这也需要补,那也需要补,还担心学生课后不会巩固,故而又布置了一大堆的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本来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可以当堂完成并融会贯通,教师却硬搞出两三节课的内容,一节新授课,一节练习课,再来一节测验课.
第六,作业比以前更多了.课改前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课改后课外作业一点也不见少,反而因“升学”的重压有加重的趋势.
第七,教师讲的比以前更多了.一些教师善讲,长于点拨,工于诱导,教学语言如绵绵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但真正理解的又有几人;一些教师善讲,或感慨激昂,或哀怨悲切,善于创设一种感情氛围,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但真正被感染的又有几人.教师一节课下来,教学语言,教学过程发挥得淋漓尽致,能真正听懂的又有几人,教师心理非常清楚,所以就有了课后作业,下一节课的练习、讲解,检测,但还是有那么一些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其实这些学生在教师授课时他只是一知半解,属于滥竽充数而已,教师如果课后有时间,这些学生还可以得到补一补,如果碰到课程较紧时,这些学生就无法逃脱不懂的命运.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并不要求我们每节课都探究,都实验,我们要在每节课前充分分析学生的学情,认真备课,选择好我们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们在讲轴对称时就应选用直观引入法将两块玻璃板作教具,把要讲的图形分别画在玻璃上.当两块玻璃重合在一起时,学生就会明显看到对应且相等的线段、弧、角及对称的图像.又如,我们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就会采用求同变异法利用全等三角形来引导.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全等三角形,并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在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取中点D、E,再连接起来,这样就又出现了新的三角形.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很容易证得3条对应边的比是1∶2且同位角相等.这时再切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再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比较异同.这样学习,结论清晰,逻辑周密,记忆牢固.
一、适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微课制作
在小学数学当中,通过科学地制作微课,能够有效地调动其积极性。同时,不仅要求通过微课的方式来完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其能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培养探索精神。微课的主要特点:
1.以视频的方式播放
呈现的方式更加生动形象,适合小学生的注意力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时间短,内容精
微课时长通常都为5至8分钟。学生的课程较多,任务较重,时间如果太长,就没有时间去看想看的微课。微课的内容精简,是围绕某一个特定知识点进行的精确详细的讲解。
3.使用方便
学生借助电脑或智能手机可以随时观看,想学就看,随时通过看微课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微课的制作要求与要点
1.确定微课的内容和题目
针对任教年级的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选题。尽量是热门的考点或知识点。
2.PPT排
版要美观,动作效果要具有针对性字体设计要统一,字号要有层次性,字体颜色最多不宜超过三种。讲解中必要时可以通过拖动鼠标来明确讲解的具置,动静结合。
3.语言要讲究艺术性
语言使用要正确,发音要标准,用规范的普通话。讲解要通俗易懂,因为它的使用对象是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要尽可能避免专业术语。语调要抑扬顿挫,突出重点。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好地体验与感受,使其更加专注于课堂学习,从而收获良好的效果。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巧用
1.查缺补漏
学生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同一知识点的学习,不同的学生学习所得并不一样。而教师平时的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对学生逐一进行针对性辅导,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常错、易错的知识点,事先录制相关的微课,帮助学生课后进行查缺补漏。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为例,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完乘法的分配律后,经常会把以下两种情况混淆:26×101=26×(100+1),26×99=26×(100-1),他们不知道(100+1)和(100-1)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时候是加,有时候却是减。笔者录制微课,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讲解清楚26×101是101个26,26×(100+1)括号里面的100+1=101,也是101个26。等号两边是相等的,把101拆分成100+1的形式是为了方便运用乘法分配律更快地口算出结果。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复习,再模仿练习巩固,就攻破了易错点。这样,在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个体辅导时,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观看教师的微课视频,再现教师讲课的情境,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与理解,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2.及时补课
以往出现学生请假、缺课的情况,教师就只能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时间短而仓促,学生学习热情不足,更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了微课,请假缺课的学生想及时补课的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不管在哪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到班级共享位置下载教师的微课进行自学。类似图形的运动、观察物置和制作统计图等有趣而又易懂的知识都比较适合通过微课让学生自学补课。以图形的运动为例,不管是平移,还是旋转,都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图形的运动过程。学生通过观看图形运动过程,搞清楚图形运动的方向,理解图形运动后只是位置变了,图形的形状及大小都没有变化。微课还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通过图形变化而得出的美丽的图案,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借助微课,学生可以及时自行补课,把落下的知识补回来。如果还有个别知识点的学习实在有困难,可以先做好记录,回校后再当面向老师请教。这样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不影响缺课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
一直以来,数学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以科学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它带有严谨性、科学性、系统性。数学教学始终把解决呆板、枯燥、繁难的题目作为核心任务。在这样的定位下,我们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学生学习数学除了做数学习题以外,数学很难进入学生的生活,不能成为学生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数学似乎就是单一、了无生气的数字、符号和图形。一旦数学解题的任务完成后,数学的教育功能也就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在学生接触的各种媒介中,数学文化的素材俯拾皆是。教师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插入数学史料,增加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校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沿着历史足迹,传承数学文化精髓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由于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积累了一系列算术和几何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历史知识,是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历史长河中了解数学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孩子们更加热爱数学。
1.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在课程改革的当今,已经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它作为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在我们我们面前,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上海版、北师大版,在教学内容中都安排了数学文化的素材。如,人教版的计数方法与数字的产生,上海版九宫格的学习,北师大版的《从结绳计数说起》《计算工具的演变》,人教版的《计算工具的演变》等等。以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安排为例,体现《九章算术》的就有使用十进制使分数的计算方法方便优越,记载了负数,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问题,记载了完整的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法则;“鸡兔同笼”问题记载在《孙子算经》;《算法统宗》记载了古算趣题——以碗知僧;《墨经》记载:“圆,一中同长也。”《周髀算经》最早记载了圆周率……
而各类数学名题在书中也有不少体现,仅仅五、六年级就出现了20道数学名题。
■
这些教材中的编排,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被教师所简化,甚至忽视。很多教师都认为这是一种让学生了解一下就可以的,甚至认为这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毫无关系的。其实不然,正如英国数学家格雷舍所言,“任何企图将一种科目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我相信,没有哪一种科目比数学的损失更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数学史实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料。通过这些史实的介绍,使学生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有所了解,认识和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和价值,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背后都有一个丰富的数学文化,每一个知识内容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数学故事,每一次数学发展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天才。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去挖掘蕴涵在数学知识背后的人文因素,使其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比如,教学“圆的周长”知识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数学故事,从而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才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富民强而勤奋学习的精神。还可以向学生介绍陈景润勇探哥德巴赫猜想的艰辛历程、大数学家欧拉双目失明后仍坚持心算,并且写出很多著作、阿基米得在罗马侵略者闯进家门时还在专心研究数学……透过这一幅幅人类生生不息、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数学画卷,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还体会到数学成果取得所走过的曲折历史,以及数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还有一些古代数学与现代数学不尽相同。有的形式不同,但内在的道理相通;有的古代数学用现代眼光看略显笨拙,但仍有其可取之处;有的研究成果至今依然无法超越。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引导学生做古今数学的比较研究,可以相互印证,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四(上)第三单元“乘法”学习时出现了上图左下角的算法,即铺地锦算法,可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有一种类似于竖式的方便算法,叫做“铺地锦”。在中国古典文学长篇小说《镜花缘》第79回里,就有一段利用“铺地锦”求圆周长的故事。在小说中,有几位小姐妹聚在一起谈论数学。其中一位名叫青钿的,指着面前的圆桌,问道:“请教姐姐,这桌周围几尺?”被问的人叫做米兰芬,她量出圆桌面的直径,是三尺二寸。然后取笔画了一个“铺地锦”,画完后,回答说:“此桌周围一丈零零四分八。”
■
上图中,左边是《镜花缘》书中画出的“铺地锦”,中间是乘法竖式。撇开其中圆周长计算方法与小数点不谈,请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最后比较古书中的铺地锦与书本中介绍的铺地锦又有何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古今数学的异同,进一步理解算理,还能惊奇地发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这样美妙的数学。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循着历史的足迹,呈现在他们眼前的不只是一两页薄薄的教材,而是一幅源远流长的数学画卷。这样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触摸到数学的源头、数学的历史、数学的精神乃至数学的力量。
二、采撷生活实例,提升数学文化价值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也是它的特点之一。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指出的,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凡是出现“量”的地方就少不了数学,研究量的关系、量的变化、量的变化关系、量的关系的变化等现象都少不了数学。所以数学文化既来自于生活也用之于生活。
1.体会——数学文化来源于生活。作为人类文化结晶的数学,它的发展一般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比如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就是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前行的,被认为我国古代数学典范的《九章算术》就是以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共九个类型的应用性问题分成九章,在问题解决后给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另一方面则源自习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原产物相当丰富,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创造性地处理现行教材。福建罗鸣亮老师在全国数学年会上《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节课,围绕一个“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时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数学文化应用于生活。钱伟长说:“数学本身很美,然而不要被它迷了路。应用数学的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去完善许多数学方法。我们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屠夫’,而不是制刀的‘刀匠’,更不是那种一辈子欣赏自己的刀多么锋利而不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刀匠。”例如,在学习“乘法估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新学年中队辅导员用同学们捐的1912元钱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59个书包,商店里有三种书包,它们的价格分别是:22元、31元、37元。学校要求剩余的钱要尽量少,应该买哪一种书包?最多还可以剩多少钱?请你帮中队辅导员设计一个购买的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也可以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布置学生到超市自己购物,这样学生把枯燥的元角分的换算转为生活的运用,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兴趣盎然,乐趣无穷。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可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这些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数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冲击与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人文素养。
三、整合学科资源,彰显数学文化魅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学与语文、品德、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融合起来,从中挖掘智育、德育、美育因素等数学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加数学自身的魅力。
1.在数学文化中寻找他山之玉。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数学题是通过诗词来表现的,改编数学名题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独特魅力,也可以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原来也可以如诗一般美丽。如《算法统宗》里载的一道算题:庐山山高八十里,山峰顶上一粒米。黍米一转值三分,几转转到山脚底。我们可以将其改编为“庐山风光天下奇,斜高二千二百米。山峰顶上一粒米,顺势滚动趋山底。粒米一转八毫米,几转转到山脚底。”
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很多体现,空间与图形知识中蕴含的美术元素,数与代数知识中体现的诗韵,统计与概率藏着自然社会知识,综合实践部分更是结合了多学科的整合:《我们去春游》综合了活动策划、购买东西、购票策略、活动体验等等,综合了加减乘除的知识;《今天我当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一天时间的买菜、烧饭、安排活动等,在这里过程中对克、千克、秤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还有《包装的问题》《我爱学校》等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参与到了社会、生活中学习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等人文。学科之间还得到了很好的整合,学习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在其他学科中觅求数学痕迹。有一部风靡全球的电影《达·芬奇密码》中就描写了很多关于美术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其实何止是美术学科,任何一门学科中都会有数学的影子,稍加留心即可发现。自然科学内的数学知识数不胜数,语文学科有数学:诗中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关于数学的成语,“一心二意、一日三秋、一清二白、一目十行、一模一样、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不三不四、十全十美、九牛一毛……”;体育学科内用现代数学方法研究体育运动:赛跑理论,投掷技术,台球的击球方向,跳高的起跳点,足球场上的射门与守门,比赛程序的安排,博弈论与决策……
3.在课题研究中实现学科整合。开展数学小课题的研究,是基于本册教科书的知识安排,打破重组以一个专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把一部分知识很好地联结起来,丰富了知识的背景和拓展。专题的展开以探究式学习方式来进行。
比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后,我和少先队大队部合作安排了一次跳蚤市场活动,这个活动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策划和宣传。在这个板块中,数学老师、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是一起上这一节课的,数学老师完成物品的统计以及时间的统筹安排辅导;语文老师辅导介绍文字部分;美术老师辅导宣传画。第二板块:场地规划。这个部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考验的板块,首先是在学校的平面图上进行规划安排,然后在操场上进行实地的规划。这个板块是和体育老师一起完成的,数学老师负责平面图的规划安排,体育老师负责在操场上实践操刀。第三板块:实践操作。数学老师进行定价的策略辅导,孩子们在跳蚤市场体会买卖的快乐,这个板块是元角分知识的运用和统筹数学思想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综合,更有学生内部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知识本身涉及不到的东西,比如与人合作、策略调整、人际交往等等。
通过学科之间的互助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
总之,数学从表面上看是枯燥无味的,然而却有着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感性与理性相融的美。数学文化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感性与理性的呈现,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美。让数学文化真正弥漫在数学教学中,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够有更多的沉淀和积累,作为他个人文化底蕴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而伴随一生!
参考文献:
[1]袁芳,陆书环.论科学与人文整合观下的数学课程构建.数学教育学报,2005.
[2]曾峥.略论数学的人文价值.数学通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