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片段式作文指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三年级学生 写作能力 词句片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62-01
一、问题的提出
三年级学生初入作文课堂,在学会说话写话的基础上刚开始练习写作文,存在许多问题,总的来说还是主要归于“不知道怎么写,写些什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集中反映,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内心感情的手段。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强调用词造句的规范性、谋篇布局的合理性,这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写作的基础。
二、词句是文章的必备建材
1、重视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三年级学生已拥有一定的词汇量,若新的词语没理解就进入学生的词语库,很容易与已学词语发生混淆,出现写作时乱用词语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遇到难以理解或词义容易混淆的词语时,教师一定要深入浅出,形象具体地将词语讲清楚,经常运用,才能巩固消化。练习运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用辨析比较的方法理解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义、通过归类,积累词语等。巩固词语的方法也很多:选词填空,词语搭配,口语书面造句式练习,给定词语,练写短文等。
2、重视句子教学。训练学生语言连贯的表达能力,是句子教学的重要方面。针对这一问题,经常做的练习:出示一段打乱句子顺序的话,学生根据理解,整理通顺后读一读;运用文中的重点词造句;模仿一定的句式写句子等等。
标点能帮助我们确切地表达书面语言的意思,在教学句子的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标点符号的运用,养成加标点的习惯。
三、学会观察,为写作提供感官材料
1、有序观察,使写作更有条理。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没有头绪,导致写作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观察进行分解,让学生懂得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然后再进行综合,从而得出完整的事物形象。例如:在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适时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位顺序观察插图。操场上,树枝摇曳,小鸟歌唱,蝴蝶飞舞,猴子嬉戏;教室里,孩子们在快乐地学习,传出朗朗书声,一幅快乐和谐的画面。学生通过有序的观察,思维得以展开,写作条理性也会得到提高。
2、重点观察,使写作更加周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其发展状况,对需要有一定深度的观察内容应抓住重点,由浅入深。如在一次听音作文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各种不同的声音及背景音乐进行联想写一则故事。如果只让学生泛泛而听,很可能难以写出动人的故事。所以教师分三遍给学生听,每次听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遍,只要求辨别录音里的各种声音;第二遍,寻找这些不同声音之间的联系,发挥相象;第三遍,想象一个故事,根据这些声音安排故事重点,并确定故事基本结构。听音作文的设计使学生思维更周到,对学生接下来融入音乐、创作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四、模仿让作文不再是难事
1、局部模仿范文――点仿。点仿比较适合在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思维广度和思维周到性还不完善,要进行全篇仿写是比较困难的,局部模仿适于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局部模仿,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有些课文中的片断,或是总起分述,或是分述总结,或是空间叙述清楚,或是细节描写形象。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段,就可以作为模仿的“点”进行训练。仿写时,教师必须细致告诉学生这种片段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徇,有例可仿。比如,要训练学生用总分方式写话,其规律是:①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三年级课本中,除了总分段式外,还有并列、因果、方位顺序、时间顺序等方式。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种典型段落分层次、按计划地进行模仿训练。
2、整体模仿范文――全仿。全仿比较适合四年级学生。在三年级点仿那么多片断的基础上,学生已积累不少技巧,这时可以将这些技巧融合在一起进行整篇文章的模仿。如写《我爱故乡的山水》,可全面模仿《桂林山水》: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来安排全文,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指导是指对学生作文前的指点和引导。初中生由于阅历和能力还不足,并且尚处于写作的初级阶段,缺乏独立的写作能力,写作前如果不能给予相应的指导,很难领会作文的要求,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如果写前通过指导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就会使学生心中有数,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1 以课文为范文进行指导,明确写作的目的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优秀的作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读带写,读为写引路”的原则,充分发挥课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立意、行文,让学生感知作文应写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从而知道作文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
2 优秀例文作指导,明确中学生的写作视角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中学生不可能如成人一样冷静地审视社会生活中更深层次的东西,但中学生也已经可以对生活进行一定的观察和思考,如对亲情的体悟,对挫折的理解,对人生理想的坚守等,而在作文参考书中有着大量这样的文章。指导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文章,就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知道中学生应该观察什么,作文中可以写什么。
3 联系生活做指导,明确写作的根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熟悉生活、积累生活、挖掘生活,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接触社会,多接触人,多观察生活,并指导他们在此基础上去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让学生准备随笔的小本,随时将生活中的小事、自己的感想、社会新闻记录下来,让他们的头脑中储存有一定量的生活材料。扩大头脑的“进口”,笔下的“出口”才能顺畅,写出的东西才能不空洞,才能有内涵。
4 以“寻”为例,审题指导
4.1 审题
“寻”实际上就是找,是发现之前存在但常常不被人感知的东西。它和发现又有一点区别,因为寻必须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而发现还可以是无意中的偶得。命题作文题目越长修饰越多就越容易迅速确定立意与选材角度,而“寻”只是一个字,选材的范围很宽,考生切忌面面俱到,空泛地谈如何去“寻”、“寻”的艰难与意义等。不妨采用题目添枝加叶法迅速确定写作主题,如可在“寻”后添加“知音”“一方净土”“梦人生”等,或在其前添加“一次不同寻常的”等修饰词。当然,这种添枝加叶只能在心中进行,千万不能无视写作要求随意换写题目。
4.2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雷同、内容陈旧。如写到“寻找友情”就是小误会失去朋友,几天或几年后后悔了,又和好了,最后寻到友情;写到“寻找母爱(父爱)”,就只记得小学的时候,母亲(父亲)对“我”严厉,不疼“我”,一天夜里,“我”生病发烧,母亲(父亲)背着“我”去医院,感动之余“我”寻到母爱(父爱)等。
2)材料堆砌、内容虚假。考生材料意识薄弱,平常素材积累不够,考试时拼命回忆,胡乱拼凑,不得章法。如一个考生的作文,用了几个小标题组成片段式――寻找方法、寻找友情、寻找真理,没有统一的中心,完全是堆砌材料。
3)立意肤浅,不善深挖。立意肤浅,主要在于对素材缺乏挖掘,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能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等。以“寻”为题写作,立意也有高下之别,可以“寻”一件眼下急用却总也找不到的物品,也可以“寻”一般的学习、做事的方法途径,而这些是表层意义上肤浅的“寻”。其实完全可以去“寻”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好心情、真理、奥秘、知音、一方净土……它更多的是注重“寻”的过程,“寻”的过程中及“寻”到之后的思考感悟和对多彩人生的体验。这才是最有味道、最有价值的“寻”:一只普通的烟斗可能注满父亲坎坷的一生,一个饺子的皱边上也许印着母亲慈爱的指纹,一片落叶或许残留着生命挣扎过的绿的痕迹……
一、计划与制度同步,贯彻与落实同行
开学初,我便统一要求学生用8K稿纸,装订成每人一个习作本,并与学生协商每周两篇独立习作,在任务目标的指引下,用习作制度约束同学,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习作,从行为上动手习作,形成了全班习作的浓厚氛围。坚持每周一节习作课,习作内容周周有创新,习作方法次次有新意,习作质量篇篇有提高。习作与课堂教学是同步的,习作和学习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习作成了孩子们主动的学习习惯。
二、课内读写结合,积少成多
高年级语文课,主要进行阅读教学,而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课堂是主渠道,也是主战线。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在课内的读写结合和习作指导、训练,从而形成扎实的习作技能。
(一)以课文为载体的片断写作。课文是文学的精华。课文中的许多句式、段式、篇章更是语言的精粹。在课堂上,我利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句式,理解段式,掌握文章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和各类表达技巧,继而进行仿写,从仿到创,反复实践,最终获得习作的方法、技巧和灵感。文学家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模仿课文,是对课文的吸收内化,也是对语言的积累运用,更是对思维的梳理拓展。通过仿写、缩写、扩写、续写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言语图式和技巧,学生找到了写作的拐杖和路径,敢于也乐于积极地进行习作创作。
(二)以生活为依托的情感习作。《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习作方式写作。”生活与习作紧密联系,我恰当地利用活动,竞赛,班级小事,天气变化,节日等,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感受,从而将思维、感受、表达密切结合写习作,这种习作不仅是学生真切的体验、情感的反映,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我手写我心,我心思我行”,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孩子们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稚嫩的情感思维,也有浓浓的人文关怀。
(三)以提纲为引导的师生合作。写什么?怎样写?是学生习作的重难点,大多数头疼习作的同学,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怎样写?此时,老师的习作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这学期,第一单元《马》的习作要求是:写一写生活中的马或有关马的一件事,或想象中的马。虽然习作要求宽泛,但学生根本把握不住,不知如何下手,因为,学生生活中极少见到马,更不了解马。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先让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图片,了解马的外形、生活习性、历史、有关马的故事等。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我和学生一起列出了习作提纲:(1)马的总体印象;(2)外形:头、鬓毛、身体、腿、尾巴;(3)马的作用(穿插故事)从古到今;(4)有关马的成语、传说;(5)马的精神概括;(6)抒发个人感受。以这个提纲为引导,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习作,然后师生互相评比,我的写作行为激励了学生,学生独特的思维感受也启迪了我,“老马识途”、“茶马古道”等记录历史岁月的词语,被学生细心感受品味,激发了探求知识、崇尚文明的欲望。在习作时,老师就要先“下水”,试试水的深浅,引导学生摸索着走;就要走下来,和学生一起写,让写作不再孤独无依;就要蹲下来,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用欣赏的眼光向孩子学习,用激励的眼神伴他们前行。
(四)以场景为契机的即兴习作。孩子的眼睛不是照相机,孩子的脑袋不是复印机,小学生写不出回忆性的文字,只有让他们亲自观察感受、当场习作,才会让他们写出真实有效的习作。如《一次精彩的××比赛》、《一件难忘的事》等叙事类作文如何写好?老师需要巧妙地创造契机,在看似不经意的设计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说、想、悟、写……如:我在六年级上的一节作文课,我不声不响地拿着一个月饼在教室里走了一圈,先让学生写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这样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问:“想不想吃?”
师生一起观察月饼,学生再动笔写看到的月饼,期间我指导说明顺序;接着分月饼,先说如何分,再请同学实际操作,其他同学观察他的动作步骤,把所思所想写下来;然后尝月饼,慢慢尝,说感受,细细嚼,品味道,写下来;最后说,为什么老师让大家吃一个月饼?在解惑中归纳主题――团圆饼、同学情、中国心……一次次撕纸、跳绳、抢豆子等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说笑中感悟、在玩耍中写作,把生活场景移入课堂,把切身感受化成文字,习作教学在老师睿智的引导中变得轻松自如。
三、课外欣赏品味,由表及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似泉水叮咚,沉静中透着灵气;习作似小溪奔流,欢快中和着旋律;习作又似波涛汹涌,凶猛中带着动力。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课文、美文、经典、名著的熏陶,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拓展。在习作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把课外引进课内。每天课前3分钟的美文欣赏、成语积累、猜谜语、对对联等,虽用时不多,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欣赏的水平,充实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利用班会课,活动课进行背古诗比赛、古诗文诵读,让学生徜徉在古诗文的河流中精神愉快、情感充沛。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的资料本、资料袋等,像一条条溪流,把课外知识系统、有层次地引入课堂,为课堂注入了活力,为习作架起了桥梁。
(二)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有限的课内时间,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渴望,我就在课堂上推荐好书,好电影、资料让学生到课后有目的地去看。与此同时,读书笔记也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伙伴,同学们的阅读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厚厚的读书笔记见证了阅读的分分秒秒,明亮的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孩子们淳朴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三)从阅读口号到行为。很多小学生喜欢读书,但是为了轻松娱乐,他们把肤浅的口袋漫画、娱乐搞笑当成了阅读,没有领悟到语文的文学性和人文性。为此,我特意和学生约定周末一起去书店、图书馆,然后和他们一起找书、看书、买书、讨论感受,鼓励他们说一说读书的乐趣,写一写读后感悟,用自己的阅读行为引导学生,用细腻地感受敲开学生的心灵之窗,用人间朴素、真挚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灵之弦,把阅读真真切切地落实到了行动上。
(四)从读者到笔友。我爱好写作,喜欢每天用笔在纸上写一段,然后把笔记本给学生看,他们是我的最忠实的读者,或评论、或续写、或感悟,然后选择喜欢的篇目就帮我敲成电子文档。文字建构的平台,是我和孩子们心灵的舞台,许多孩子触景生情,感同身受,也不自觉地拿起了笔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学会了在自己的生活中用心体会、用情思考、用笔抒情,我和孩子们成了彼此的读者和笔友。
四、评价与激励结合,短期与实效互动
习作训练强调学习创新,一题多练,注重独立写作,但更注重兴趣的激发和积极习作态度的培养,因此评价激励的机制就成了作文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
(一)书面评语和实物奖励互为补充。每一次批阅习作本,我总是以等级分评定,对优秀习作划出其亮点,评个A+,以作文书、学习用具作为奖励;对有进步但还欠佳的习作,多做修改,在评语中给出不足,多加鼓励。从而形成了优秀者得奖,后进者明确方向的习作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师精批与学生互改详略有方。每学期,我们练写的习作加片段有四十多篇,老师精心批改的作文只有八九篇,其余的让学生互批自改,这样有重点地批改,一方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作文修改的效率,为师生沟通架设了桥梁,学生在老师精批细改的作文中发现不足,得到指导和鼓励;另一方面,学生在自改和互批的过程中,端正了习作的态度,获得了经验和方法,了解了他人的思路和创新手法,学会了合作和鼓励,认真写出了自己的习作并反思感受,积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为下次习作做好准备。
(三)讲评鉴赏与反复修改取长补短。小学生不只在乎老师的等级评定和物质奖励,更关注同学对自己的赏识与称赞,在对习作进行批阅修改后,我已胸有成竹,选取优秀习作在班上进行讲评习作时,讲评作文不是念作文,而是选取其中的亮点片段,供大家品读学习。每一次习作讲评,不仅是优秀作文的展示,更是大部分同学学习、积累的好机会,他们带着期盼的眼神,带着满意的笑容修改、认真誊抄,渴望下一次讲评的作文是自己的,写作的激情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
(四)封面表格与展出发表相得益彰。开校初,我让学生在作文本封面画表格,每次习作批改后,便认真填写成绩,定期进行评比奖励。封面表格中的成绩一目了然,既能让学生纵向比较,发现自己的进步,又为学习园地的“文采飞扬”栏目进行佳作展出提供了依据。每当有同学的佳作被展出时,他是多么兴奋、激动。长期、连续的评比展出,调动了同学们自觉主动写作的积极性,他们都爱用纸笔书写心中最美的愿望,最真的感受,都期望在文字中写出一个优秀的自我。
五、不足与感想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当我满怀激情地教过后,再坐下来冷静地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心中不免有些暗自内疚。
(1)作为语文老师,我对自己的要求不高,提高学习的时间太少,对深厚的文学知识记不牢固,不深不广。在一定程度上,眼高手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扩展。
(2)教学准备有时不充分,没能多层次、多侧面地为学生提供资料,训练的内容不够丰富,方法过于简单,使用多媒体时,往往因字小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不太理想。
你总是借助语文课文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传授许多做人的知识,包容我,理解我。如同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但您更像园丁培育幼苗;露水滋润万物一样。
单老师,您知道我们有多喜欢上您教的语文课吗?
单老师,您还记得吗?那天上您的语文课时,我的座位正好在墙边,墙上挂着许多同学们写的小字,我便对这些小字产生了兴趣,我看看了您,您正在给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讲课呢!我觉得您没有注意到我,便仰起头深吸一口气,对着墙上的小字,轻轻地吹出来。然后我又装作很认真听课的样子。我又偷偷的看了看您,“嘻嘻”还没发现我。于是我又深深的吸了一大口气,对着小字又呼了出来。这回小字就像蝴蝶一样轻轻的飞起,又轻轻的落下。我正玩的不亦乐乎时,只听一声“咦,于聪过来……”这时我反应过来了,是您发现了我。我慌张的站了起来。我蹑手蹑脚的走过去,您站在讲台上,拿着格尺,我伸出了手,只听啪啪两声,我的手红了,您说:“再有一回,奖金加倍……”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坐在座位上,看着红红的手,心想:谁叫你上课不认真,活该!下回看你还敢溜号不……
单老师,上您的课时,我们总是觉得很轻松,很愉快。在上您的课时,我们很放松,很活跃,很积极。虽然有时会因为说话而受到小小的惩罚,但是我们并不会因此憎恨你,反而会很高兴,又得到您的特殊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对语文学科有了极浓的兴趣。而你的风趣、幽默,使得更加喜欢上语文。你讲题时,更加觉得您讲的那么透测,那么仔细。语文课总是被快乐包围着,每一堂课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单老师,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永远影响着我,使我不会忘记的。
一、踏踏实实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名的作家、文学家是这样,小学生也是这样;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能力和习惯,我们在学生作文指导中要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我也是从积累开始指导学生写作的,因为只有积累了丰厚的语言,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
1.抓字词练句子。低年级学生以字词的学习为主,字词的掌握量影响着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字词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作文的质量,所以低年级孩子字词的掌握是作文的基础。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教学中,我长期采用识字、组词、说句子、说一段话这样的模式训练学生。因为串词成句、成段没有内容和形式的约束,所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通过训练,学生不但识了字、学了词、丰富的想像力得到了充分展示,而且提高了积累语言的兴趣。
2.用插图练说话。看图说话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课本中有丰富的插图,正确灵活地使用这些插图,不但让我们的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创造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课文插图,想像图中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说了什么、从而组织语言。我还让学生看同一幅图选自己喜欢的内容来说,再对比课文自读自评,使学生体会到看图作文可根据图画内容合理地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不同的角度来写。这不仅让学生及时得到了写作训练的机会,还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抓契机使用语言
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停。”这话充分说明了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
1.玩游戏,写片段。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做游戏是孩子的趣事,在游戏中他们身心都是快乐的,他们可以牢牢地记住游戏的规则和游戏中的趣事,让他们在玩过之后用简单的语言写出游戏过程不是一件难事。为降低难度,我还会给他们提供一些词语,让他们把过程写具体,比如“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2.多观察,抓练写范围。课外观察指导中,我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如家乡人的衣着、房屋建设、道路修缮;观察校园生活,注意校园开展的活动,如运动会、班会、同学的课堂发言情况等;观察家庭生活,如家里今天来了什么客人、爸爸今天买了什么新电器、妈妈又买了什么新衣服、家里人的言谈举止、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关爱……可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拘长短,不拘内容形式。
三、总结方法指导写作
新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要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的许多文章,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已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它的特点。我抓住文章契机,把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渗透其中,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当中去。
1.仿题材。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以孩子们喜欢的童话形式,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为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相反还夸奖小柳树。我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不同的性格特点,让他们以童话的形式说说自己五官的各自特点,用《井底之蛙》仿写了续集,学生做得相当不错。
2.仿修辞与结构。如《秋天的童话》中有许多打比方的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景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他们排出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形,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秋天的图画),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告诉他们这样写的好处,并适时引导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写法等进行小练笔,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仿写能力和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敢写、会写。
四、及时鼓励,培养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