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师;创新思维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而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现代教育的灵魂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个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建立起新型的、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的教学活动中,敢于质疑,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不拘一格地表现出来,把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地展现出来。

1.教师一定要以满腔热情去热爱每一个学生,真挚、坦诚、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做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要以自己旺盛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以诚恳的态度信任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要善于为学生搭建表现自己平台,使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敢于提出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引导主动思考,大胆探究,要爱护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

3.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充分的认可和鼓励,即使学生出现差错也应该鼓励,肯定学生敢想敢说的做法,积极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多元的思路,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活跃创新思维,拓宽创新思路更。

二、善于指导学生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能使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很好地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活动,其一就是对话、商讨和争论,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其二是竞争,竞争是课堂协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组内竞争,达到共识,然后进行组间竞争,学生在相互的竞争中,解决问题;其三是辩论,在这一学习模式中,辩论双方都为了证明本组观点的正确,通过网络平台或其它途径,广泛地收集资料,主动地查找证据,教师引导协作组,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辩驳。这种协作学习既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层开发。

三、在想象中开拓创新思维的路子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培养求异思维。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每一个奇思妙想,虽然有些想法显得不切实际或是有些异想天开,但其中丰富的想象都体现出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思维。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尤其在指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急于公布结论,而应通过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丰富的想像力,尤其是创造性想像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不应限定思维空间,应给他们以广阔的想像思维空间。

四、在动手操作中开发创新思维的潜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成为创造聪明的工具。” 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在动手操作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作用,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创新兴趣,开发了创新思维的潜力。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学习了散文写景的手法,鼓励学生一方面回忆已经学习的优秀散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大量资料,同时让同学走出学校,到实践中去观察景物,通过观察、思考后结合自己的感觉,加以综合想象,把自己眼中景物动笔写出来。这种融入学生情感的文章,学生动手写的过程,就是再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融入了学生丰富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五、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养成培养创新思维的模式

传统的教法中,教师常常要求答案的正确性,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按同一的模式去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最终仍然使学生落入教师预先设置好的思维圈子,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时,教师应给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几个答案后,通过比较选择最佳答案,或综合为一种最佳答案,更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创新思维的模式。

六、在评价与肯定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热情

在协作学习中,学习可以自评、互评,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教师的评价与肯定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功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潜能,激发了创新热情,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更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与鼓励学生,尤其针对对学习不感性的和学困生,通过对其评价与肯定,使他们重拾自信,唤起他们都学习的热爱,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热情。

当然,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创设出一片生长创新思维的土壤。其前提就是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最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提高新时代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构建积极有效的课堂,使自己首先成为创新型教师,以促并保证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思维能力

一、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形式

1.分析型思维教育

仔细分析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从文章里面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深入了解文章在创作时候的背景以及思路,摸清作者的语言技巧以及思想感情,这就叫做分析型思维。目前的教育课程最主要的就是这种分析型思维,因为这种思维模式能够让学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到文章的主旨,并且提出问题,然后用合理的说辞去辩证自己的观点。

2.创造型思维教育

学生要学好一门学科,最主要的就是要热爱他,只有对这门学科有足够的兴趣才会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并学习它,语文这门学科也不例外,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作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叫做创造型思维,语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

3.实用型思维教育

语文教育的实用性非常广泛,首先,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升,并且在其他学科学习方面语文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数学公式、政治、历史等等,这些东西都需要很好的理解能力。这种学习模式叫做实用型思维。这一学习模式包含了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等多个方面,实用性非常强。

二、初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1.建立轻松愉悦的情境,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学习气氛必须要够活跃,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够让教师以及学生全部放松下来,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要让学生完完全全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只要学生有了足够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主动性,那么接踵而至的就是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有了这些,教育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2.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初中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提高思维教育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活动可以大大提升教育质量,学习中融入小小的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举办一些阅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水平。

3.教师应该深入探究文学优美的初中语文素材,提高思维教育质量

语文学科上面的唐诗、宋词以及元曲等都是非常有名的著作,这些文章都具备非常浓厚的思想感情,其写作书法也脍炙人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格外注意。

初中是一个影响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阶段,所以,教师必须全面发掘学生的各项优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勇.浅析初中语文学生的思维能力训[J].新课程学习:上,2011(2).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第3篇

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强调的是课程的思想性,而工具性强调的是课程的知识性,这二者都需要学生借助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归纳,去探究生活、社会、文化乃至哲学层面的问题,从而形成核心素养。简而言之,学生的语文思维素养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尽管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时代性、生长性、表现性等特质,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存在,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

一、重视思维情境创设,生成语文思维

心理学家库尔德・勒温认为:“每一门科学都必须考虑整个情境,即个体和环境两者的状态。”思维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生存环境变化的结果,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产生强烈的内驱力。语文思维情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促使思维发生、发展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外显环境和内隐环境两个维度。学生思维就活跃在外显环境和内隐环境的共同作用之间。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的情感体验过程, 它包含想象、审美、冶情等心理体验。情绪体验的特性使课堂教学情境一定程度上“不外露”, 但它对语文思维生成的影响却是外显的。新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师不再局限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体现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特别是思维力的生成。学生学习也不再限于还原教师教授或灌输的知识,而主要体现为通过积极参与课堂呈现出的思维素养提升。创设优良思维情境的方式、路径千变万化、多种多样,但对语文思维生成而言,触感是关键。

思维情境创设应建立在教师思维素养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教师思维素养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自主教学。自主教学就是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人生阅历,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独到理解,巧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遵循规律,博采众长,特别是能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实际,发挥个人特色,积极创新,主动形成极具思维素养的教学风格。

二、关注思维多向联系,拓展思维广度

思维生成对于高中生而言并非难事,绝大多数高中学生都具备了自主思维能力,但彼此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广度方面。思维广度是指在同一思维层面上,对影响、制约问题的各种可能因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往往体现为对知识的整合和拓展能力。语文思维广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思想视野。思维广度狭窄是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主要障碍之一。思维广度与思维的多向性密不可分,思维的多向性在高中语文学习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它既包括多种思维指向,又指多种思维起点,也包括多种逻辑规则及其评价标准,还指多种思维结果。思维多向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命题中。

如:(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择一种加以分析。(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作具体分析。这两道诗歌鉴赏题都是典型的_放性试题,在限制中有开放,鼓励个性化、自主性的鉴赏。这种思维多向指向的题型设计非常吻合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有利于真实地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水平。

常见的多向思维方法有类比生疑法、联想生疑法等,如在分析祥林嫂性格的时候,既要看到其勤劳善良、淳朴顽强、敢于反抗的正面性格,也应该看到其愚昧落后、麻木守旧、屈服命运的负面性格。还可以用借果推因生疑法,凡事多问些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广度。如学习《肖邦故园》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作者描写肖邦故园独具匠心,你认为哪些词语具有典型性?落实后,可以继续追问,既然肖邦故园如此萧条,为什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会闻名于世呢?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有哪些影响?不少文本由于行文的需要留果舍因,我们组织教学时,就可以借果推因,多问些“为什么”,这样学习就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事物的多样性、内部的矛盾性与事物间复杂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必须多向思考。

三、善于捕捉思维源点,发掘思维深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求中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较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具备理性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在课堂上所萌发的思维千变万化、林林总总,我们重点培育的当然是有效思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萌发语文思维,更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思维深度。思维深度即思考的深入程度。

语文思维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是一个个“知识点”和“技能点”,这一个个“知识点”“技能点”就是思维源点。要全面理解《氓》这首诗,关键就是要捕捉思维源点,女主人公缘何被抛弃这个问题无疑是关键。以此源点统领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聆听两千多年前先民的吟唱,更能让学生去思索、触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以及千百年来劳动妇女的宿命。

思维源点在课堂上呈现的主要方式往往就是问题,发掘思维深度的有力途径便是让学生学会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学生语文思维活动得以开掘的重要体现。我们理应在文本开发的基础上,有效设问,做到强化问题意识、规化问题结构、细化问题环节,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深化的源点。

文本的意义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文本语言和意象的生发性的特点所决定的。特别是文学作品,其意蕴的生发性更为明显。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点”,如表意蕴藉、含义深刻、语意双关的句子,或者是一些不起眼的文本细节,这些往往能引发思考,深化思维发展。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 林黛玉与贾宝玉在贾府初次见面时为什么就感觉似曾相识?文中为什么浓墨重彩写王熙凤的笑声?这些思维源点,能有效促使学生深层次探究文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思想 语文知识 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 语文教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办学目的的基础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涵义中可以解读到,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它对实施者――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可以从中找到许多关于自身业务素质的规定性要求,并依据这些要求提高业务素质。

中学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指语文教师在语文思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教学能力、语文教研能力等方面,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经过锻炼与培养而达到的综合水平。它是中学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笔者认同“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中学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及其提高。

1语文思想

“语文思想”是指对一切的语言文字现象,不仅进行感性认识,而且运用既得的语文知识去加以理性的考察和解释的独立的思想,其中包括全面的语文观,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以及在语文研究上体现的求实、创新的精神品格。

提高语文思想的水平,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华特有句名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课本的外延是百科,课堂的外延是生活。语文教学绝不能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是实现和提高语文思想不可或缺的途径。首先,教师应具有“大语文”教学思想:以课堂操作为主,以课本为支点,教书育人相结合,融课内外为一体;教学中广泛联系比较,注重整体教学效应,教师以“身教”的形式给学生以深入而久远的影响。其次,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杂家”:除研究专业知识外,对历史、思想、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都要略有研究,使自己具有科学家的严谨务实,哲学家的深邃头脑,演说家的雄辩口才,学者的渊博知识,作家的想象能力,艺术家的感受能力,政治家的组织能力,这是实施“大语文”教学的条件。再次,教师应具有“教的意识”、“师的意识”:以师的身份自思,以师的标准自律,在高尚的教育教学品质基础上运用教法,指导学法,有目的地传递语文信息,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最后,教师应具有“改的意识”:语文学科的时代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要紧跟时代步伐和具有超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意识。

2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指一切有关语言文字的信息和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的认识。其外延很大,在“精要、好懂、有用”这一准则的规定下,中学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读写知识、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牢牢掌握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并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要向学生输入“一碗水”,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建立完善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把握体系,理顺文学史与作家作品、文章与词句、字音与字义等等之间的关系,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基本知识框架;(2)树立观念,坚定“治学先治史”的思想,系统了解关于文学、语言学,文字训诂学,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史纲性理论,使自己对其中的每一部分基本做到“胸中有脉络”;(3)潜心阅读,形成自己阅读有关语言文字文学书籍的独特方法,提高理解层次,加深底蕴,做到“高屋建瓴”。这样可以避免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论一点不及全面、只理解个别现象不认识本质规律,有助于储备厚实的语文知识和形成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另外,语感作为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语感,自己也要大量阅读,培养自己的语感,以便把难以言传的语感“言传”给学生。

3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记、问的能力,它是语文素质外化的主要形式。“听的能力”指辨音能力和通过听觉理解内容、把握要点的能力;“说的能力”指标准发音和清晰、条理、生动、机智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读的能力”指朗读能力和高难度高速度地阅读和指导阅读的能力;“写的能力”指规范地书写汉字、合理地布置版面的能力和写作与指导写作各文体的能力;“记的能力”指快速记忆、长久记忆的能力和指导记忆的能力;“问的能力”指把握提问时机和简练、准确、主动地提问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六种语文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平时应加强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力争在短期内达到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的语文能力水平。语文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关系甚为密切,须臾不离。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的发展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师要发展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第一,丰富思维源泉――掌握语文知识;第二,掌握思维类型――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辨证思维等;第三,养成思维习惯――勤思、多思、善思的语文思维习惯;第四,提高思维品质――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中学语文教师据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培养思维能力时,不能脱离听、说、读、写、记、问等活动,应在同一过程中,同步训练提高。

4语文教学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课前备课能力,课堂施教能力和课后考核能力三个方面。

中学语文教师应以施教能力为中心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

备课是施教的准备。教师的备课能力强可为施教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良好的基础。中学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在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教学后记等方面加强能力修养。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认识准备状况和情感准备状况。教师可以采用观察、作业分析、谈话、问卷等多种方式。备教材就是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整体逻辑结构和重点、难点。教师要在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深入钻研教材。备教法就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要掌握几种常用的方法并明确其利弊,如传授――接受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等。备教学后记是预测结果和课后分析得失原因,明确努力方向。做好施教准备,要形诸文字,即写出能体现教学思路和学习思路的教案。中学语文教师要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备课能力,应勤于依据教学效果改进教案,如此反复多次。

教师做好施教准备后,教学效果就要靠教师的施教能力进行实践而体现出来。施教能力是教师根据课时计划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的施教能力是体现其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练就过硬的、富有艺术性的施教本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指由于师生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课堂上师生的相互作用有单向接受型――以师传生受为基本形式;双向交流型――以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为基本形式;多向交流型――以师生、部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本形式;开放型――以师生全体进行的开放性的信息交流为基本形式。对应以上的四种作用形成了四种课堂结构。接受型结构: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讲清应该讲的知识、规律、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要求学生思维活动主要是定向的,以接受消化从而获得模仿能力为目的。工作型课堂结构: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进行语文工作,培养学生的语文工作能力;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工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工作程序,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诱导型课堂结构:讲、议、读、问、答交替出现,教师只根据线索诱导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反馈和矫正,学生思维的总体目标是定向的,但思维的方法可不同。讨论型课堂结构:教师组织学生对有讨论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说理论辩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应在实践中认识这四种课堂教学结构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课文内容和全班学生的整体实力情况优化选择课堂教学结构。四种课堂结构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上是相互渗透的,教师应努力使课堂结构最优化,以便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

(2)钻研课堂教学方法。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育和培养人的目的而进行的相互联系的方式”。这种定义比较科学,实际上说明了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有讲述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方法;讲读法――教师讲解教学内容和学生阅读教学材料相结合;提问法――以提问为主要方式,师生进行对话,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讨论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自学法――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获得知识;情景法――教师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才干。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以其他方法:或几种方法并列配合,或综合多种方法交替使用。这里涉及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问题,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符合学生接受的可能性,符合教学时间的规定,符合教师自身的个性特长。

(3)讲究启发诱导艺术。教学启发诱导艺术,指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动脑筋思考,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都要坚持启发式,讲究诱导艺术。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诱导艺术的主旋律,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中学语文教师应遵循“适时适度,因人循序,反馈强化”的原则要求,探索并实践多种启发诱导的方法:比喻启发、故事启发、直观演示启发、表情动作启发、设疑启发、类比启发、图示启发、点拨启发、练习启发、讨论启发、创境启发、激情启发、问答启发、反叩启发、侧面启发、纠错启发等。

(4)增强教学应变能力。教学应变能力,又叫教学机智,是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迅速作出反应并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心理素质。它不单纯是个方法问题,而是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业务素质密切相关的。由于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再加上教学情境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会随时发生新的甚至意外的事情。教师对偶发的险情,要沉着冷静,当机立断,理智而巧妙地排除干扰、障碍,因势利导地引向正常的教学秩序;应努力避免失态、恼怒、训斥或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掌握尽可能多的言语艺术和幽默艺术,努力增强教学应变能力。

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后,教师有必要对学生智能进行集中性的强化训练,即对学生进行考核,检测教学效果。语文考核能力是语文教师测定学生的语文成绩、获取信息反馈的能力,包括指导复习、组织考核和评价成绩三个方面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应明确考核的目的和意图是帮助学生通过复习,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规律化,便于理解、掌握和运用。其次,要遵循命题原则――以考核的对象、目的为出发点;以课标、教材为依据;兼顾知识与能力;切合学生实际,难易适度,不出偏题,怪题;题意明晰,用语简洁――增强自己的命题能力,以客观、公正、严肃并鼓励创见的态度对考核的结果进行评定和分析。

5语文教研能力

“语文教研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变革中进行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和研究新的教学规律的能力。语文教研能力是任何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其业务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把增强语文教研能力作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做好以下工作:(1)实现由“经验型教书匠”向“教研型学者”的转变,增强积极参与科研的意识,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2)从实践出发,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密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选择科研课题,使科研为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和出好人才服务。另一方面,教研要着眼于自身业务素质提高的需要,发现和弥补自身知识、技能的缺陷,促进自身对科研方法的掌握、运用与科研能力的提高。(3)以教学为教研的重心。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研必须有利于教学。我国的中学一般都设有研究教学的机构,如语文科就有语文教研组。中学语文教师应借助现有的教研基础,在更高层次上展开教研活动。

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为素质教育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教育,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素质高的学生。教师要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学生,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笔者在前面主要就中学语文教师自身提高业务素质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不能忽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创新策略

写作是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写作对学生的语文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创新,让学生提升自己的作文写作能力,并且在作文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取得更高的语文成绩。学生也需要不断地跟随教师的脚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找到写作的兴趣,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自己。

一、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高中作文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全方面的体现,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完全是为了提高高考的成绩而写作。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以高考的作文来判断学生作文的好坏,这就导致学生的作文全是为了高考而写作,而不是在写作中提升自己的文字能力。这就与当代的素质教育有了很大的差距,让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越来越远。所以,革新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创新途径

在高中作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根据传统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作文思路的创新,不再受缚于传统的作文写作思想,让作文的写作能够表达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一旦学会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作文的能力就会上升一个很大的台阶,让作文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学生作文语言的完美性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在进行作文创新教学的初期,不需要让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追求语句的华丽,而是让学生在写作中,保证作文句子的流畅性,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这才是作文的追求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完善自己的写作文字功底,让自己的写作更上一层楼,同时与教师积极地完善教学模式,让作文的教学更加具有效率。

总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在作文中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让学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慧明.微博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