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下企业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深交所于2006年9月《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随后,国资委、上交所等机构也相继一系列鼓励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文件。这些政府鼓励信号给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动力,据此,社会责任报告迎来了“爆炸式”增长,仅2006年的数量就超过以往历年之和。并且,此后几年报告数量也逐年递增。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时报的《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研究》显示:从2010年至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分别为483、531、592和627份。
在这其中,除去被要求强制披露的企业以外,对社会责任报告自愿披露的企业数量也在大大增加。为什么越来越多企业主动对外进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他们的动机何在?资本市场会因企业自愿公布社会责任报告而对它们“另眼相待”吗,是否会有显著不同的反应呢?这些企业所有权性质不同又会怎样、以何种程度改变这些市场反应呢?探讨这些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客观评价不同性质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动机,而且可能会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机制,从而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基于这种背景,本文试图通过2013年A股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前后股价的波动变化,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二、文献回顾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管理层当局基于自身治理目的主动地而非强制性地向资本市场中信息的使用者公开与企业经营发展相关的信息。国外学者认为,经理层是否选择自愿披露信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Healy和Palepu在2001年就将其总结为六种动机,即资本市场交易动机、公司控制权争夺动机、股票报酬计划动机、诉讼成本动机、管理者才能信号传递动机和产品竞争劣势成本动机。
资本市场交易假说认为当一个企业的管理层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越丰富,其公司就有更好的未来发展前景。从信息经济学视角来看,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当于是一种信号传递机制。自愿性披露传递给市场正向信号,市场作出积极反应。也就是信息的经济意义在市场上得到表现。企业管理层为了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柠檬市场”效应①,通过主动地向外部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一定程度上披露公司质量的相关信息,以降低自身企业价值被低估的风险。Barry、Brown (1985,1986)和Merton(1997)分别证明企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从而带来正向的市场反应,股价上升,降低融资成本。Lang 和 Lundholm(1997)在对那些即将进行股权发行的企业进行分析时发现,进行了专门化的信息披露的企业将会在股权交易量上有明显的提升。
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研究还没有完善,市场和学者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关注并不多,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并不充分,焦点更多集中于强制性披露。因此,我国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成果有限。其中,陆正华和黄加瑶(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非财务信息自愿性披露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类型中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最显著。刘伟和刘星(2008)指出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巫升柱(2007)通过探索自愿性信息披露与股票流动性的相关关系发现:自愿性信息披露会显著正向影响股票流动性。
综上提到的国内研究中样本大多是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中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衡量也主要借助于专业评级机构的量化指标体系。刘国亮和常艳丽(2008)分析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和深交所评级结果之间的关系时,构建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的基础就是伯特森、吉罗德和西德尼创建的模型。汤亚莉、陈自力、刘星和李文红(2006)采用信息披露指数(Disclosure Index)评价不同程度的自愿性披露信息,再直接汇总衡量公司之间的信息披露水平,对公司信息披露程度做出量化判断。
本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在考虑了企业所有权性质后,根据公司实际控制人是否为国有的前提下,以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落脚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前后股价的波动变化,分析不同的企业性质下自愿性信息披露得到的企业经济绩效是否存在差异,从而对不同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性动机区别进行检验实证。
“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就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内容、方式和绩效所进行的系统信息披露”②。在国内不同行业的信息披露程度要求不同。其中,要求强制披露的只有金融业,其他行业不做强制性要求,都属于自愿性披露范畴。本文以2013年上交所上市公司除金融类企业外所有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企业为样本,以企业所有权性质为基础,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两组不同所有权性质的样本前后股价的变化,确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否能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实证探究两组所有权性质不同(是否国有)的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真实动机。
三、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中,“经济人”是拥有完全信息的,并且信息的搜寻和获取都是不需要成本的,即信息对称。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信息的搜寻和获取需要成本等等原因的限制,导致这个假设基本上是完全不成立的,即存在信息的优势方和劣势方,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资本市场的利益争夺,信息优势方会借机利用自身优势掠夺信息劣势方的利益,双方往来博弈,甚至导致两败俱伤。最典型的就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天生属于信息劣势方,与上司公司不对等的信息地位使投资者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现状和财务情况,判断误差导致投资者容易做出错误判定,将资金投入那些经营业绩不佳却释放出虚假财务利好消息的企业。长期以往,证券市场会陷入“柠檬市场”危机,资源配置的能力大大削弱,投资者也逐渐失去投资热情,甚至退出证券市场。为了预防这种现象,必须缓解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状。因此,大多数上市公司会主动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
(二)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模型(Signaling Model)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A.Michael Spence)提出。如果信息优势方能把信息传递给信息劣势方,或者信息劣势方能促使信息优势方传达信息,那么交易的帕累托优化③就能实现。因此,卖方(信息优势方)有动力通过某种信号,使自己的信息能够被买方(信息劣势方)识别。
在证券市场的资本争夺中,为了避免投资者(信息劣势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进行逆向选择,上市公司(信息优势方)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必要的。企业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本身就传递出利好信息,因为只有优质企业才敢于披露更多信息,使投资者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劣质企业此时很难浑水摸鱼。
企业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给市场传递信号,使投资者的劣势地位得到缓解,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回升,更愿意接受自愿性信息披露较多或较频繁的企业作为对象,资本市场会有积极表现。相应的,投资者不会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较少的企业,市场也会表现出消极反应,基于以上理论,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典型,对比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提出以下假设:
H1:国有企业公司股票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事件期内有正向反应且这种反应显著。
H2:民营企业公司股票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事件期内有正向反应且这种反应显著。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择及来源
本研究以上交所2013年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按照以下规则筛选:一是剔除金融类企业,2008年上交所颁布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强制金融类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二是剔除2012年首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首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属于投资者可预见的事件;三是剔除事件期及估计期内关键数据缺失的企业。
由于本研究需要获得样本企业一段时期内(估计期定为120天)的股票价格,所以实际所用样本跨度为2012―2013年。经过上述筛选,最终确定样本企业个数为262家。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事件信息来自于上交所网站手工收集。
(二)研究窗口的确定
本研究以事件日为基准日t(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告日),参照国内外研究的做法,取t-2至t+2共5天的交易日数据作为事件期,这样既将市场反应包含在内,又不至于被其他事件影响,可以保证获取的市场反应真实有效。在此基础上向前取120个交易日的数据为估计期,如图1:
(三)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采用事件研究法中的市场模型,假定市场报酬率与个别证券报酬率呈线性相关关系,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因变量为CAR(Cumulative average abnormal returns),即样本企业的股票获得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本研究采用从事前发生前二日至事件发生后两日共五日事件期的累积超额报酬率来衡量资本市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布的反应。一般而言,事件期的长度没有明确标准,设定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本研究选定的样本为非首次且非金融类的企业,已假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公布前已可被外部利益相关方预期,因此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CAR选择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布之前和之后两日的作为研究对象。
之所以选择CAR而非ARE 作为衡量指标,是为了降低白噪音,即(1)式中的εit。异常报酬率不仅会被本研究的事件影响,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通过(3)式,“当样本足够大时,可将个别股票受其他干扰引起的正、负异常报酬率相互抵消,仅留下受事件所引起的异常报酬。”
因事件研究法具体操作较为复杂,故将本文计算过程详列如下:首先用266家样本公司根据其所有权性质分为两个样本组,分别依据组内各个样本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前120日的交易数据,即(t-123,t-3)估计期内不考虑现金红利的日个股回报率与不考虑现金红利的日市场回报率按照(1)式的模型回归,确定每家公司特定的和值,再通过式二计算事件期内每天的超额收益率ARi,E(注:(2)式中的Ri,E和Rm,E分别对应事件期内的日个股回报率和日市场回报率)。然后将266家公司事件期5日内1330个ARi,E数值代入(3)式中求得CAR。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20.0对样本相关变量分别作了描述统计以及相关性检验。
1、描述性统计及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1可知,不同所有权下企业超额回报率的描述性统计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国有企业样本要比民营企业样本多很多,接近5倍。这表明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更倾向于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动机要更加强烈。同时反映出我国信息披露制度仍有待继续完善,不同所有权下企业的自愿披露意愿不同。但在所有权国有企业的情况下,其均值远小于所有权民营的企业,甚至呈现负数。再看表2,是对所有权性质不同的两组企业超额回报率的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F检验的观察值为35.426,sig在置信水平为95%的情况下为0.00,小于显著性水平,因此方差存在显著差异,再看第二行的sig(双侧)依然为0.00,则说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合上文分析,这也就说明了所有权国有企业与所有权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时所获得的企业超额回报率均值有差异,且这种差异是具有统计意义的。
2、模型显著性检验
本研究通过(3)式计算所得的CAR数在事件期内的CAR分布如下(图2、图3):
由图2、图3和表3可见,除个别异常样本之外,随着样本股票数量的不断增加,所有权国有的大部分样本股票的CAR均为负,说明在事件期内存在负的超额回报率,而所有权民营的大部分样本股票的CAR基本稳定在正值,说明在事件期内存在正的超额回报率,即所有权民营的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够获得资本市场正向反应,再通过两组样本的显著性检验可知,两组样本的超额回报率在95%的置信区间内显著均区别于零。
综上所述,所有权国有的企业在事件期内社会责任报告资本市场会有显著的负向反应,因而拒绝假设H1;所有权民营的企业在事件期内社会责任报告则有正向市场反应,假设H2成立。
3、稳健性检验
(1)事件估计期长度的稳健性检验
由于证券市场变化迅速,事件估计期的长度选择可能会对实证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事件估计期长度变化作为稳健性检验。当观测的事件期缩短为3日时,CAR的分布情况通过图4、图5我们可以判断出,它们基本雷同于本研究中的事件期CAR的分布,只是显著性稍弱,本文结论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因此本文研究设计中选取事件估计期为5日是合理,本文结论是稳健的。
(2)非事件期内的异常回报率
为检验这种异常回报率是否源于研究时间,本研究随机无放回抽取了266支样本股票中的50支,并且随机选取它们在事件估计期的个股回报率,将其带入模型,发现在估计期内两组样本的累积平均异常回报率基本稳定在0值,这表明在股票的估计期内并不存在超额收益,这也更好地说明了在事件期的股票超额回报率确实来源于研究事件,使本研究结论更具有稳健性。
五、结论与启示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在考虑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以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落脚点,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前后股价的波动变化,分析不同的企业性质下自愿性信息披露得到的市场反应。
本文研究分析发现,当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资本市场给予积极正向反应,并且该反应显著,表明民营企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出民营企业的经济能动性,正是由于经济性动机,民营企业才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有利于企业传递给投资者良好的经营管理信号,提升企业形象,股价上升,融资压力降低,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增值的目的。而当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资本市场有负向反应且这种反应是显著的,这说明所有权国有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更多的是由于政府干预以及解决委托问题的需要,当政府在企业持股比例越大,那么企业收到政府干预的压力也就越大,因而有履行及披露社会责任动机,另外,对于国有企业管理者而言,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更多的是向外界和上级传达一种忠于职守福利社会的政治信号。
近年来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层出不穷,这表明政府对规范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出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中,《证券法》(2005)和《公司法》(2006)修订了预披露制度,对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出台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企业要尊重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引导和管理。但这些法律法规没有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等信息,并且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所言甚少,缺乏一套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对较完善的监督制度。
基于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政府而言可以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对于所有权性质不同的企业在自愿性信息披露方面应采取相应不同的激励措施。我国民营企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虽然能够取得经济效果,但是与国有企业相比,其披露数量还远远不够。所以,政府部门应颁布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民营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增强民营企业自愿披露意识,引导民营企业规范完善自愿性信息披露建设。我国国有企业相较于民营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表现更好,但其披露动机多是政治责任,缺乏经济推动,其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可能会相对较局限,无法刺激市场给予积极反应。所以,政府部门应在这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改善,促进国有企业科学有效的持续发展。
本文囿于篇幅并未对样本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完整性、真实性与企业超额回报率增长情况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这些将成为本人进一步研究深化的具体方向。
注:
①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也称次品市场,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
1.增强动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项目引导教学法以项目的完成为目标,立足于社会,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深入社会展开调查,分析新产品动画设计的优劣,并且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全程都不参与。这改善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改为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的方式,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调查期间,学生需要具备各种能力,如市场营销、采访等,不仅仅是动画设计那么简单,其跨学科综合能力也会得到改善。
2.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为毕业打下基础
项目的立足点在于社会和市场,这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学生将深入社会探索动画设计给当今的文化产业带来了什么,学习动画究竟有什么意义,理论如何联系实际,这些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很难理解,甚至教师也似懂非懂。项目引导教学法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切,无疑是要求学生向社会需求看齐,提早为毕业做准备。
二、项目引导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动画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1.教师分配并指导项目任务
教师在分配项目任务时,首先要慎重选取项目,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分配项目,考虑学生的有利条件进行项目的实施。如要考察某地影视公司的动画设计情况,最好把这个任务分配给当地的学生,这样更方便。除此之外,项目的设计要根据动画行业的技能与目标设定,要时刻把握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从而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与思维。如“Flas设计”就是一个大的项目,适宜安排在期末进行,也算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其中一些小的知识点也在项目的考查范围内,不仅能锻炼学生接触社会,也能使其巩固知识并有所创新。教师应该在项目开始之前,对于如何开展项目进行简单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方向。
2.启动小组讨论模式
小组讨论是项目引导教学法中的一项重要程序。教师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5到8个人,分别实施不同的项目。分组应该按照项目的便利条件来分,如地域、感兴趣的领域、擅长的方面等,总之要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分组之后,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汇报员、调查员、记录员。汇报员将本组的成果汇报给教师、同学,记录员将调研的信息记录下来,调查员是进行实地考察的学生,每位学生各司其职。在实际教学中,每位组员都应该去企业考察,并且一同思考讨论,找出创新点,这样才能有效实现项目引导教学的目标。
3.制订计划,实施项目
计划要靠学生讨论得来。如在“调查某影视公司的新产品Flas设计”这个项目中,学生要了解Flas设计中的知识点,如动画设计的原理、思路、制作要点和ActionScript脚本语言编程等,从而学习公司新产品动画设计的优点和特色,并善于发现不足,找到创新之处。计划应包括联系企业、确定采访时间、讨论动画设计、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讨论设计方案等。接着便是实施项目,应将重点放在讨论动画设计与提出设计方案上,因为这体现着教学内容与思维能力。学生应严格按照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
4.汇报项目成果,认真反馈
在项目完成后,每组的汇报员应将结果汇报给教师和同学,说明本组的计划、思路,实际执行的步骤、遇到的困难,以及本组设计方案的创新点。各小组应该认真听取别组的汇报,并且做好记录,以备借鉴。教师听取完所有学生的汇报之后,应该分别予以点评,对于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并且要求各组将改正后的方案重新整理一份交上来。教师需要对改正后的方案仔细批阅,因为最后一步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学生能否将能力锻炼落到实处。认真反馈过后,教师布置下一轮项目。项目引导教学法每学期不宜进行太多,以2~3次为宜。
三、结语
关键词:学分制 理论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08
1 专业理论课的必要性
2013届艺术设计(产品设计)专业(方向)的毕业设计大都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理论知识层面的支撑较少;特别是本科同学在毕业答辩时,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造成答辩冷场、无法回答答辩老师的问题等情况。今年参与第一次答辩的26位同学中,真正对自己的设计进行理论层面研究的少之又少,只有两三位同学能够对自己的设计作品阐述比较到位,对答辩老师提出问题的回答较为准确。由此看出,大学教学如果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所给出的设计成果是没有灵魂的,经不起考验的。
通过反思学生就业情况和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不是需要技术来弥补的,需要的是思维,是头脑,是自身理论知识的修养。大学教育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作为支撑,只能说培养了一批工匠、技术工人,不是培养真正的设计师。
在与我院外聘教授交谈时,提及专业理论课,他讲到,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在他的岗位上有优势,必须承担并掌握一门专业理论课。承担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把专业理论课知识巧妙运用到专题设计中,是教师教学技能的真正体现。
2 学分制条件下,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变化
与学年制相比,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知识水平不像学年制要求的那样基本一致,由于其选课的不同,知识面、知识深度都发生了改变。学生的知识水平各异,对专业理论课部分内容可能有所了解,可能一无所知。
部分专业理论课开设较晚,学生均已经进行了选修课学习,或许已经了解了与其相关的知识,或许已经通过课堂练习深入了解了相关概念;但有些同学或许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感兴趣,仍没有接触过与其相关的任何知识。
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法了解的比在学年制状态下要多,主要在于接触的教师面变宽,这种情况下,传统授课模式和一般理论的讲解方法就会不太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理论课教学。
学分制的实行,给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挑战,也是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契机。目前,学分制的实施面不断扩大,从选修课开始扩展到了必修课,即必修课选教师,同时给任课教师带了教学改革的紧迫感。
根据学院重点科研课题《独立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方向实践教学模式探析》(2011MYA04)一份有关实践教学中选教师原则的调查数据来看,在参与调查的202位产品设计专业的同学中,认为“以专业学习为选教师原则”的同学有145人,占总人数的71.78%;认为“以提高自身能力为选教师原则”的同学有142人,占总人数的70.30%,认为“以及格、取得学分为选教师原则”的同学有31人,占总人数的15.35%,认为“以随大流为选教师原则”的同学有6人,占总人数的2.97%,认为“以教师魅力为选教师原则”的同学有32人,占总人数的15.84%,认为“以教师的知识面为选教师原则”的同学有73人,占总人数的36.14%,认为“以教师授课方式为选教师原则”的同学有68人,占总人数的33.66%,认为“以教师课堂管理情况为选教师原则”的同学有27人,占总人数的13.37%。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选择教师的原则中,前四条为“以专业学习为原则”、“以提高自身能力为原则”、“认为以教师的知识面为原则”、“以教师授课方式为原则”。其中,前两条是七成以上同学选教师的原则。
如何提高课堂的授课质量和水平,如何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成为教学改革首要思考的问题。
3 设计心理学教学改革尝试
设计心理学是研究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分有课程概述、研究方法综述、心理学基础,以及产品设计、商品设计、企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的关系等四大模块,完成此课程的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来诠释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如果只是从传授知识角度来看,可能是比较容易教学的课程;如果从让学生较为形象地了解、认识、掌握相关概念、理论、行为过程等,并不是容易教学的课程。
3.1 教学改革尝试一――课程知识结构框架化
课程知识结构的框架化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程内涵,把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把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主题设计课堂中。
在设计心理学课程中,有很多概念需要诠释,要求学生理解其内涵。传统方式的演示文稿只是一一列举,缺乏整体性。通过演示文稿的框架设计,使知识点之间具有衔接性、连贯性,比较容易地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较为直观地认识相似概念的递进过程。
比如在课程概述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四川大学李蔚对消费者的五种分类,而且这五种分类存在相互递进的关系,相邻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别即是消费者层次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对演示文稿做如下框架设计(图1)。
图1 消费者分类的演示文稿框架设计
以上是消费者分类中的一个知识点进行的知识结构框架设计,加上播放动画设定,就可以产生整个知识点递进过程,和消费者类型之间的异同点。与常见的演示文稿相比,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授课亦比较轻松,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授课经验,甚至可以达到脱稿的程度。同时学生在观看幻灯片时,不是枯燥的文字堆积,而是知识点的不断扩展,整个知识体系的逐步展现。
动画演示过程截图如图2。
图2 消费者分类的演示文稿动画演示过程截图(部分)
通过动画演示过程截图可以看出,此时演示文稿其实就是知识点的提示,作为授课教师可以比作配音员,对演示文稿画面所呈现的知识点进行配音。这个配音过程如果只是宣读一下文字,估计很快就结束了。如果加上一些案例、课堂互动,这一页演示文稿可以变成一个小型的专题讲座。
在设计心理学这门课程中,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进行框架结构设计,让学生比较容易、快速地接受、理解,并通过案例诠释内涵,掌握运用之法。框架设计有很多种,消费者分类部分的框架设计只是通过动画设计让所有的知识点一一显示出来,有时候可以通过动画设计,让知识点在一页上呈现多层次化,即有消失的过程。
比如在研究方法部分对调查法进行框架设计(图3)。
图3 调查法的演示文稿框架设计
如果只是设计的原始稿件,可以说比较乱,因为很多文本是重叠的,但通过动画设计,可以把这一知识点的要点呈现给学生(图4)。
图4 调查法的演示文稿动画演示过程截图(部分)
通过动画设计,本页幻灯片把调查法的知识要点呈现给学生,分为调查法的定义、调查法分类、访谈法分类及要点、问卷法问题分类及要点等四个部分,最后画面定格为调查法分类部分。较为直观、形象地把教材中的访谈法、问卷法两小节内容重点通过一页幻灯片呈现出来,并通过动画设计,展示其内涵。
在有些情况下,由于知识点所涵盖的内容较多,可以进行多页分段式的框架设计,亦可以根据知识点的特点结合以文字或图文为主的传统演示文稿,与知识框架设计共同使用;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更快地融入课堂,使其喜欢上这门理论课。
结合知识结构框架设计进行授课的最大难点就是演示文稿的框架设计,比起一般的演示文稿来说,框架设计需要任课教师对知识点非常熟悉,能够较为熟练地拿捏教材,对于所需要的案例能够快速、及时地呈现。
3.2 教学改革尝试二――学生团队研究与汇报
以学生团队研究与汇报为主的教学尝试,是将课堂变成学生自研自学的课堂,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进行学生团队研究与汇报时,一般会出现学生不积极参与、研究不深入、汇报情况不理想等情况,会给授课教师产生很大的组织压力。这种教学方式,看起来是解放了任课教师,把相关任务转嫁给学生。从设计心理学课程的尝试来看,整个过程并不轻松。
首先,采取相应策略解决学生不积极参与等一系列对这次活动的不利情况。
第一,把团队研究与汇报情况纳入课程考核,按照对应要求设评分项,比如演示文稿准备情况、汇报情况、团队成员之间的衔接情况。对于积极多次参加的同学,降低期末随堂考试分数所占比例,提升研究与汇报情况成绩的所占比例。对于不参与的同学,实行期末随堂考试一考决定成败制。在2011级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本科1班、2班的授课中,就采取了这种成绩换算比例,占综合成绩60%的期考(卷面)成绩具体换算标准如下:
期考(卷面)成绩换算标准与自我研究与汇报成绩项数有如下关系:①如果没有成绩,期考成绩为随堂考试成绩;②如果只有A项成绩,期考成绩=课件A×15%+汇报A×25%+随堂考试×60%;③如果A、B项有成绩,期考成绩=课件A、B高分×30%+课件A、B低分×4%+汇报A、B高分×40%+汇报A、B低分×4%+随堂考试×30%(最高95分);④如果A、B、C全有成绩,期考成绩=课件最高分×35%+汇报最高分×45%+课件与汇报的其他分数综合×2.5%+随堂考试×20%(最高95分)。
而且多次参与的同学研究与汇报成绩比例提高,多项成绩取最高分,其它低分项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加分,目的在于鼓励同学多次参与。
第二,为了克服学生不积极报名参加的现象,采取了电脑抽签制、短信或邮箱抢题制。在某一章节准备进行学生团队研究与汇报前,会花一点时间把这一章节的要点进行梳理,形成不同的研究模块提供给学生,每组要求一定的人数。在最开始,会发动学生积极报名参与,很多同学特别是不想进行研究的同学肯定期待着这次活动会因人数不足而取消。为了解决这种情况。一般采用电脑抽签制,随机抽取同学参与,完成整个团队成员的组织工作。第二次及以后的团队成员组织过程中,也给积极参与的同学一次抢题的机会,采用发短信或邮件的形式进行,以先发先得为标准,在成员不足的情况下,还是采用电脑抽签制作为补充。
其次,对团队汇报过程进行记录,包括其演示文稿制作情况、汇报过程中的优缺点、汇报节奏、课堂反应情况等,并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评分。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现场记录。
现场记录,是为同学最终的成果汇报留影,也是为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积累素材。一般情况下,图片记录就可以满足素材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现场录像。
最后,学生团队研究与汇报情况点评。
点评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对所选知识点的研究情况作点评,二是对演示文稿的制作情况作点评,三是对汇报过程作点评。
知识点的点评主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素材的收集情况。在尝试过程中,由于课程有教材支撑,对知识的理解方面一般不会出现偏差,最大的一些问题就是素材的收集,最出彩的也是素材的收集。特别是在心理学基础知识方面,有些案例不是很贴切主题。在点评时,要通过较为贴切、恰当的案例来表述,使其理解这个知识点应该对应的消费者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
演示文稿的制作情况点评看似超出了课程的范围,其实不然。点评基于学生所选的知识点,提供更好的表述该知识点的演示文稿制作方法。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其理解并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在尝试过程中,学生的演示文稿问题确实很多,给其指出不足和改进建议,也是学生学习的途径之一,亦是教书育人的范畴。
汇报过程的点评主要是包括学生汇报时的语速、语言表述、课堂互动等方面。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第一次上台的同学显得紧张、拘束、语速过快,不善于课堂互动;而多次上台或者以前有过类似经验的同学就显得比较自然、节奏把握较好,可以进行比较顺畅的课堂互动,让同学刮目相看。通过其表现过程,对其汇报过程提出完善建议,使其下次改进完善。汇报过程是学生口才与演讲技巧的展示过程,也是求职就业的必备素质之一,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从整个过程来看,不是解放了任课教师,是转变了任课教师的角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活动策划组织者、活动评委。其实这个过程,带来的是更大的挑战,一是组织的挑战,二是知识的挑战,三是评委的挑战。学生收集的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要求教师要能够快速分辨其准确性,并做出快速的评判。对学生来说,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历练。
4 设计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团队模块化教学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的尝试,丰富了专业理论课课堂,增进了师生互动交流。在学院学分制全面推开的大形势下,局限于一个人的课程教学改革只是能迎合目前的课堂需要,成立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呈现精品课堂是大势所趋。
实现这一方案的先决条件是师资保障,如果没有师资保障,团队模块化教学可以说是难以实现的。
设计心理学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拟计划实行团队模块化教学,即结合现有产品设计专业专兼职教师知识结构,根据课程特点,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设置相应的授课教师,深入研究对应知识模块的知识结构框架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多样化方案。
具体分为①课程综述、②研究方法综述、③应用心理学基础一(需要、动机、态度)、④应用心理学基础二(附加价值、消费者的微观和宏观因素)、⑤产品设计与设计心理学、⑥商品设计与设计心理学、⑦企业设计与设计心理学等七大板块,分别由教师承担其中一个或两个模块的教学研究工作,特别是结合独立学院的特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其中第⑤⑥⑦三个模块可以根据课程开设的专业进行选择,比如产品设计专业可以只选择第⑤模块,其他专业可以根据需要选上其中的一个或数个模块。
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选择课程模块,由组长负责统一协调各模块之间的衔接过渡事宜。同时,成立专业理论课教学团队,让更多的教师参与理论课教学。
5 结语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设计者与消费者沟通的理论与实践桥梁。设计者不能充分了解消费者的诉求,所进行的设计是乌托邦式的设计,是无法与设计企业对接的。
正如一位资深的设计师来我院交流时提到,学生对产品设计的理解和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他以冰箱为例,学生的想法是外观漂亮、内部格局合理等等;消费者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确保把放入冰箱的食物在一定时期内保证新鲜。
学院推行学分制改革是在寻求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学院学分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的,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李彬彬.设计心理学(第二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关键词】服装会 教学意义
一、服装表演专业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和新的消费观念的影响,人们的穿着方式逐渐从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向注重形式美感转变。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场合都需要以不同形象的服装来实现个人的角色转换,人们的衣着仪态甚至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一个人对于生命的态度的衡量因素。服装设计作为当下中国较有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各种服装及相关行业群体在良性的大环境中寻找企业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突破。因此,服装行业在发展扩张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服装相关专业的人才资源,这也成为国内各高等院校顺应时展及社会需求从而加强服装设计专业建设和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直接原因。服装表演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国内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纺织工业发达的上海。进入90年代,以1989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现苏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为代表的一些高等院校纷纷开始设立服装表演专业。如今,全国开设有服装表演本科专业的高校已经有90多所,不断为服装设计行业及相关行业提供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策划、服装表演教学、服装会组织编导、时尚机构演职员等各种相关人才,使服装表演这项活动开始渗透到高层次的社会舞台。
一场优秀的服装会不仅可以倡导一种服饰理念、传达服饰的流行趋势,还可以带动服装行业、广告、媒介等周边产业的发展,扩大商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可以说,服装会是企业设计力量以及企业综合水平的一次完美展示。因此,它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那么,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服装汇报表演活动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目前,全国有近百所高等院校已开设服装设计及服装设计表演专业,而在每年的毕业季,各院校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及经费实力因地制宜地举办规模不等的服装汇报表演。通过策划人员的编排导演、模特人员的精彩演绎及舞美灯光的融合呼应将设计者倾力设计、亲手制作的设计作品以一种动态、绚丽多姿的艺术形式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充分展示了在校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体现了年轻设计师的敏锐触觉及创作理念,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如北京服装学院、东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大规模的服装会已经成为高校服装设计师生每年关注的教学成果,并汇报给业内人士。
二、服装设计表演对服装教学的意义
高校服装表演活动的开办为在校师生提供了一次检验创作才华、全面认识自己的机会的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塑造服装行业的中坚力量,从而推动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高校服装汇报表演对服装设计教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一)对设计者的意义——体现学生的创造水平,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感及成就感
服装是一种流动的艺术,舞台秀场的表演是对服装设计效果与最终魅力的一场展示,一场成功的服装表演能最大程度地体现设计师所要表达的理念及情感。而高校服装表演作为校级的学术汇报活动,能够将服装、服装模特表演、化妆、造型、音乐灯光和舞美等所有视觉艺术融合于一体,将设计师对大自然、对生活以及对生命的感悟通过精心的设计、选材进行恰到好处的裁剪和制作,让模特在T形台伴随音乐有节奏地进行表演,从而展示其创造的主题和设计师所传达的理念。
学生将设计的作品通过服装汇报表演的形式展现在T台上的过程,是有积极意义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开发创作才华、激发创新精神的过程。在创作期间,学生一般会比平时做作业更仔细、更投入、更有积极性。因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专题研究、市场调研等形式,大量收集专业资料与时尚资讯,无形中积累了更多专业知识,从而拓宽了自己的专业视野,提高了审美眼光,强化了专业技能。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受益匪浅,也体现了他们的个人价值及成就感。
(二)对专业建设的意义——激发师生创作热情,促进校园文化传播
作为一名服装汇报表演策划,通过多次的舞台表演及策划经验,笔者深刻体会到服装汇报表演活动不仅能够让师生及观众直观感受到设计师的作品成果,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参加服装设计类大赛,是师生间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型教学方式。可以感染师生创作热情,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传播。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服装表演活动在校园是一件具有较强吸引力、带动力和宣传意义的活动,可以充分感染专业师生的创作热情和激发师生的创作思维。这不仅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践环节,同样也对学校、学院的专业教学水平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更加有利于学校、学院的专业学科建设。
(三)对院校方的意义——汇报教与学的实践成果,促进学术水平交流
目前,国内外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众多,服装专业的汇报表演活动会通过文字、图片及视频等方式广泛传播,面向社会公开汇报院校教学实践的成果。这促进了高校学术水平的交流,展现院校方教学实力,促进院校间的共同进步。在无形中,将服装汇报展打造成服装教学的交流平台,不仅提高了院校的知名度,也增强了院校的竞争实力。
结语
关键词:项目教学 影视教学 教学效率
当今,各种教学方法盛行,往往令从教者不知如何选择。古话说的好:“对症下药”,只有将教学方法和学科特性完美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教学方法的全部能量。笔者在影视界从业十余年,长期进行影视教学及研究,在近年的课改中,发现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下面将项目教学法在影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总结,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一、影视教学适合采用项目化教学
影视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在具体工作中,都是以项目为基本单元。而强调综合运用的项目教学法,在形式上非常适合影视教学。
1.影视教学的教学思路
影视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特别强调对学科的综合运用。传统的影视教材就是按照知识点教软件如何使用,而实际的项目工作中,知识都是综合运用到一起的,不是孤立的。笔者一直认为,影视教学不是教学生学会使用软件,而是教学生如何制作视频,软件只是为了更好地做出好视频。
所以正确的教学思路应是:不要太拘泥于知识点教授是否全面,而是要着眼于具体的项目需求,用到什么教什么,项目做多了,知识点自然就教到位了。点多了,自然连成线,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教材的处理
采用项目教学后,项目内容变成了主要的学材,原有的教材就转为辅助和补充。影视教学经常用的软件是Premiere和AE,这两个软件的相关教材大都是按照学科思路来规划的,并不适用于项目教学,笔者将教材做了以下处理。
(1)Premiere教材。Premiere是视频剪辑软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此笔者只选取了教材中比较典型的例子,直接舍弃教材上其他效果不好的案例。实际教学证明,大概只需3~4周的时间就已经讲完整本书了,学生一个月之内就可以全部熟练掌握Premiere剪辑软件,其余的时间可以充分投入到项目教学中去。
(2)AE教材。AE是后期特效软件,相对来说比较难,按照知识点大类分可分为基础动画、键控、跟踪、仿真、三维、粒子等多类特效,短时间较难掌握。因为教材的例子通常只为了某个知识点而设定,实际用途不大,所以笔者只在其中挑选了部分实际应用性强的案例,并进行修改,作为教学辅助案例;而教学主要用的案例,则是从企业获取的实际案例或者是国外的优秀案例。
二、项目教学在影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下面具体谈一谈笔者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的。
1.项目的来源
笔者教学的项目主要来自于企业实际案例,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这些企业都和笔者所在广告专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定期会提供一些项目用于教学,已经合作多年。
(1)已经完工的项目。企业已完工的案例是主要的教学项目,因为项目本身已经具备了各种评价标准,如客户需求分析、前期文案、视频源素材及完稿审美标准都有了参照,学生只需照着再做一次便可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授每个环节如何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说白了,就是“教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如何工作”。
(2)未做的项目。还有一些少量的项目是企业未做完或未开工的,这种项目与完工的项目相比,基本只有客户需求,其他的素材都没有,学生需要一定的创作能力,自由度较大,难度也相应加大,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如果项目要求不是很高,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项目实际制作中去,企业可以适当给予报酬,这样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2.项目的监管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进度的监管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保证学生作品最后的出品质量,二是尽力减少学生的惰性。笔者要求学生根据项目的进程制定进度表,一般分为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和后期修改,每期又分为不同阶段,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就做相应记录,老师则做总体上的把控和监督。
3.考核方式
项目教学法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方式也一改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核,而变为多次考核。
(1)由学期末考核变成过程考核。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分值,而依靠小组完成的项目分值会更高,每个学生的总分则是由数个不同权重的分数相加而成的。与“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期末考形式相比,过程考核更为科学而合理,笔者认为这也是今后考核方式的大趋势。
(2)期末的课程汇报。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在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周,笔者都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专业课程作品汇报。汇报会上,所有的专业老师及广告专业师弟师妹都会进行观摩,学生除了完成作品,还得制作汇报用的PPT,而且在高年级的汇报会上还会请企业专家现场打分及点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作品汇报会这个形式不只在影视课程,而是在笔者所属的广告专业所有课程中都会采用。事实证明,为了准备汇报会,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经常通宵达旦加班改作品,班级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氛围,学生学习效率及效果大大提升。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经验
笔者实施项目教学法多年,颇有心得,下面分别从教学内容、学生管理和设备管理三个方面谈一些典型的问题。
1.中技班与高技班的教学区别
影视课程既要给中技生上,也要给高技生上,二者的阅历和能力不在一个档次,在教W内容上必须要有所区别。例如,高技生可以做一般难度的企业项目,而中技生则做入门级别较为简单的企业项目;同样一个视频广告案例,高技生需完成策划、拍摄、后期制作的全部环节,而中技生则只需完成制作部分。简单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项目的难度或完成度,来区别教学。
2.组员的分工要明确,每人都有工作
学生管理的注意事项主要出在分组和分工上。第一,分组时,教师要宏观把握,将技能水平较好的学生尽量分在不同组,使得各组水平较为接近;第二,每组推荐选出组长,项目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要制定详细的分工表,确保每个组员都有工作做,避免出现个别学生浑水摸鱼的情况;第三,组长要定期向老师汇报项目进度以及各组员的工作状况,老师在整个项目制作过程中不断进行指导,确保最后出品的质量。
3.影视设备的管理办法
在影视教学中,设备的管理一直是个令人较为头疼的问题。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学生归还设备时经常丢三落四,比如摄像机的镜头盖、遮光镜、数据线、电池盒、三脚架云台等都经常不齐全或归还时不配套。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采取组长负责制,设备统一由组长负责借用、保管和归还,避免出现多人借用的混乱情况,如有丢失零件则全组负责赔偿;各小组之间也互相监督,如果发现有随意放置设备的行为,譬如将摄像机单独放在教室无人看管等,责罚该小组停用设备三天,以示警告。
四、教学效果与思考
笔者实施项目教学法几年来,项目化教学仍未完善,对于期间的教学成果和引发的相关思考,也一并总结。
1.学生实践能力大大增强
笔者及教学搭档于2013年开始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教学中,效果立竿见影。仅仅一年之后,当届广告高技班的学生影视制作水平比上一届学生提升了一个档次,在2014年全市微电影大赛中就囊获了金奖、铜奖在内的一半以上的奖项,一鸣惊人。在代表行业最高水准的市广告协会年终大奖影视单元评奖中,学生的作品也力夺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这不但证明了学生技术能力的提升,还代表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2.实践能力出众的教师稀缺
由于教学内容为企业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些毫无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是无法胜任教学任务的。实行项目化教学,要求任教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并有负责具体项目运作的核心专业能力,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近年来,学校与企业结合越来越紧密,技工院校普遍对专业教师提出了下企业实习实践的要求,许多教师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也不乏为完成任务滥竽充数者。目前来看,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仍属稀缺资源。
3.项目教学与学校制度的冲突
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仍然会有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与原有教学制度的冲突。例如,学生在分组拍摄的时候,按照学校制度基本是不能够出校园的(毕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学生有些校外镜头就必须利用午休、下午放学或者周末的时间来拍摄,这对设备的管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即便是分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拍摄,也可能对其他班级的教学产生影响,这方面也被投诉过。还有一个问题是,任课教师只有1~2人,学生的小组经常是7~8组,很难做到实时监管面面俱到,有的时候全靠组长的“协助管理”,与教学制度中的相关规定也有冲突,有引发教学事故的隐患。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沟通、不断磨合、不断完善。
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有诸多问题,但比起原来的教学方式,仍然是瑕不掩瑜,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必须坚定教改的信念,使教学内容及方式越改越优,充分服务于学生。
五、小结
在实践要求极强的影视教学中,笔者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项目化教学的确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显著作用。但所有的方法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足之处,仍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笔者将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思考,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同行们有所启发,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教学中能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实践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