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干预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doi:10.14033/ki.cfmr.2017.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1-0087-02
乳腺癌患病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超过40岁年龄段是发病高峰,但是近年来低于35岁年龄段青年乳腺癌的患病率有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同中老年乳腺癌相比,青年乳腺癌有其自身的分子学、生理解剖以及病理学特征,加上青年患者年龄、社会属性、心理特征等特殊情况,患病后情绪反应、心理精神压力更为严重,生活质量也受到极大影响[1]。笔者所在医院对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36例青年乳腺癌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理想,现作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14年2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72例青年乳腺癌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研究组36例,年龄
22~35岁,平均(27.12±3.11)岁;已婚27例,未婚9例;病理分期:Ⅰ期17例,Ⅱ期19例。常规组36例,年龄22~34岁,平均(27.20±3.13)岁;已婚28例,未婚8例;病理分期:Ⅰ期16例,Ⅱ期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常规组患者围治疗期临床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随诊指导、注意事项指导、围手术期护理、检查指导、围化疗期护理等内容。给予研究组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结合健康手册向患者介绍乳腺癌的病理知识,并避免大量使用术语,以通俗、易理解为主,主动询问患者困惑之处,并耐心解答。在科室门诊建立健康知识专栏,便于患者与其家属进一步了解疾病;由科室组织知识讲座,由资深医师、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与其家属对乳腺癌知识认知情况及认识误区等进行专业解答,提高其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度[2]。
1.2.2 心理干预 在患者确诊后立即对其实施心理干预,时间控制在20~30 min,应用解释、安慰、劝告、保证、鼓励、支持等语言同患者进行交流,帮助其树立抗、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在患者治疗期间定期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缓解恐惧、自卑、抑郁等消极心理,使患者保持积极、平稳的心态配合治疗[3-4]。
1.2.3 生活行为干预 指导患者改掉熬夜、不合理饮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饮食方面注意营养丰富、搭配合理、食量适度、进食时间规律,忌食高热食品,多食粗粮、纤维类及果蔬类食物;戒掉烟酒,规律作息,不可熬夜。指导患者保持每天30~45 min的有氧运动,多到户外走动。
1.2.4 音乐疗法指导 向患者推荐一些舒缓、柔和的音乐,然后指导其下载到手机等电子设备上,每天保持30 min以上的听音乐时间。患者听音乐时调整呼吸、放松肌肉,达到缓解压力、改善心理的效果。
1.2.5 社会支持干预 社会支持干预包括3个方面,一是患者配偶、家长、子女等家庭成员,二是患者亲密好友,三是患者间的交流。患者亲属、朋友的关怀、鼓励、安慰能够给予患者继续治疗的勇气、希望、信心,有助于消除自卑、抑郁、孤独等情绪。护理人员在取得患者同意后,建立患者交流群,鼓励患者相互鼓励、交流经验、一起参加跑步、爬山、聚餐等社交活动[5]。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实施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对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以BDI抑郁自评问卷评价患者抑郁状态,问卷共有13道问题,每道分值为0~3分,分为重度抑郁(>15分)、中度抑郁(13~15分)、轻度抑郁(10~13分)、无抑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采集的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抑郁评分比较
干预前,研究组和常规组的抑郁评分分别为(14.53±5.21)分和(14.32±5.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P>0.05);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抑郁评分分别为(5.35±3.18)分和(11.25±3.26)分,研究组抑郁情况改善效果比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均改善,但研究组生活质量提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青年乳腺癌具有病史发展快、病情严重、肿瘤侵袭性强、转移快且转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6]。青年时期是人生命中的黄金时期,面对乳腺癌疾病,青年患者承受的压力、心理变化、情绪波动均比中老年患者更大。再加上对疾病认知不足、治疗费用负担、担心预后等因素影响,患者会产生恐惧、孤独、自卑甚至绝望、崩溃的心理,不仅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负性影响,也对临床治疗不利[7]。对此,在起病早期对患者实施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缓解患者的压力、改善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对患者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从心理、社会支持、健康宣教、生活行为等各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常规组护理前抑郁评分分别为(14.53±5.21)分
和(14.32±5.40)分,护理后分别为(5.35±3.18)分和
(11.25±3.26)分,两组抑郁情绪均有所缓解,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同期144例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由(12.76±4.10)分下降至
(7.51±5.48)分,前者改善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青年乳腺癌患者实时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其抑郁情绪,提升生活质量,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 Lengacher C A,Kip K E,Post-White J,et al.Lymphocyte recovery after breastcancer treatment and Mindfulne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therapy[J].Biological Research for Nursing,2013,15(1):37-47.
[2]刘立民.个性化健康教育在外科恶性肿瘤患者随访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33(3):352-353.
[3]吴怀芹,薛凤艳,隋春波,等.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改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4):259.
[4]郑雪梅,刘月琴.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预期性呕吐影响的研究[J].华西医学,2016,31(5):923-926.
[5]苏红.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青年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10):1126-1127.
[6]戴菲,杨霞,金世任.综合护理干预对青年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6,37(5):1258-1259.
[7]夏小芳,练玲玲,徐民.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g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126-129.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10(c)-0178-03
Rol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reducing pain and improving postoperative hip joint mobi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trochanteric fracture
LI Cui-lian WU Chun-hui MAI Shao-sheng YANG Li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Surgery,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hunde District in Foshan City,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305,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reducing pain and improving the postoperative hip joint mobility in aged patients with femoral trochanteric fracture.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132 patients given the femoral trochanteric fracture treatment in our orthopedics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object.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66) and control group (n=66) and it was give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routine nursing.Pain score after intervention and postoperative hip joint mobility and so 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pain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he first day operation (P>0.05),and after the 7th,14th and 28th operation,the pain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and after the 30th operation,hip joint mobilit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Key words]Nursing intervention;Aged femoral trochanteric fracture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在全身骨折中约有1.4%的发生率[1]。好发因素主要是老年患者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等。目前,临床上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2]。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基础病一般较多,同时,股骨粗隆间骨折恢复所需时间也较长,不恰当的护理轻则影响预后,重则可导致患者死亡[3],因此,对老年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十分重要[4]。现我院为了更好地促进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康复,采取相关的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知情自愿,确诊为单纯性股骨粗隆骨折,有理解能力。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并发症,半途退出实验者。采用摸球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66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37例;A1型30例,A2型36例;年龄为65~84岁,平均(68±8.1)岁。实验组:男27例,女39例;A1型31例,A2型35例;年龄为66~87岁,平均(67±9.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给药及生活护理等。实验组患者在其基础上给予如下护理。①加强家庭支持系统:对患者及家属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其提高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认识及照料意识,增强患者恢复健康的自信心,提高依从性[5]。②康复训练:将患者置于功能位(即外展中立位),随时观察患者患侧的血运及肢体感觉情况,按摩并抬高患者患肢,防止血栓形成。术后循序渐进做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情况做髋关节、膝关节屈曲、抬臀运动。每日协助患者掌握助行器的使用及日常生活能力锻炼。③疼痛护理:病室环境温馨,护理人员应做到“三轻”,减少声音对患者的刺激,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自控镇痛泵,评估其疼痛情况,进行揉按合谷穴、观看书籍报刊类等进行止痛,必要时报告医生。④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避免下蹲、负重等,以避免关节脱位,避免健侧卧位,防止患肢内收畸形。仰卧位时穿“丁字鞋”保持中立卧位,同时双腿中间放枕头防内收[6]。⑤饮食护理:术前3 d给予清淡饮食,利于肠胃功能退化的老年患者吸收,3 d后给予加强营养,禁烟酒,进食含高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嘱患者细嚼慢咽,以防气道堵塞。⑥术后每隔20 min对髋关节前、内、外侧冷敷1次,持续到术后第4 d,在功能训练前改用40 ℃热水袋温敷,训练后继续冷敷20 min,持续3 d[7]。⑦安全护理:对因恐惧等因素不配合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心理护理,拉好床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尽量少上卫生间,可由家属协助患者床上进行大小便,防止内固定松动及骨折移位。鞋子选取防滑鞋。⑧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患者的神志情况,警惕谵妄的发生。⑨并发症的预防。经常更换,防止压疮,避免在患肢输液,防止静脉血栓,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扩胸、深呼吸、雾化吸入以防止肺炎发生[8]。多饮水及富含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术后7、30 d的髋关节活动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度。疼痛评分采用数字评价量表[9],分别于术后的第1、7、14、28天当天早上8、12、16点对患者进行评估,选取评分最高的为当天的疼痛评分,分数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髋关节活动度评估采用Harris量表[10]。护理满意度由我科室自行设计,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度以非常满意+满意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第1、7、14、28天疼痛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28天,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第7、30天髋关节活动度的比较
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0天时,实验组患者的髋关节屈曲、内外旋、外展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5%,低于对照组的4.55%(P
2.4两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总满意度为96.98%,对照组为80.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
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好发于老年人群,患者治疗大部分采取PFNA内固定等手术治疗方式[11],患者需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同时,老年患者基础病较多及骨质疏松化较普遍,因此,康复的难度更大,对患者进行恰当的护理干预更重要[12]。
疼痛是骨折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13],轻则影响患者的睡眠,加重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重则引起疼痛性休克,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4]。本研究对实验组患者进行了疼痛护理及相应的心理护理,术前两组疼痛评分差异不大,在术后第7天差异拉大,说明护理干预可改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疼痛状态,但相比杨谱[16]所做研究中实验组在干预后第3天疼痛评分已低于本研究中实验组第7天,究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对患者的康复护理指导及家庭支持等不够,以后可加强对患者的指导,运用中药内服加熏蒸等方法减少其痛苦。
关键词:护士; 职业获益感;职业认同感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护理人才流失,护理队伍不稳定现象较为严重,护士职业问题已引起医院管理者及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护士留职意愿 、离职意愿、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等现状及影响因素方面[1~5] 。对临床管理缺乏干预措施方面的指导意义。职业获益感是指从业者感知到所司职业带来的实际获益,对所从事的职业感到喜欢,认为有价值,从而感到满足的积极情感状态[6,7]。其是一种内源性的激励因素,对其职业有着正性的积极的影响,护士职业获益感与其对职业的认知评价有关。并可经认知干预得以增强[8] 。 这给护理管理者提供了对护士职业问题进行有效干预的新思路,提示护理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护士职业获益感对其职业的积极情感作用,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深入挖掘护士职业获益的丰富内涵 引导护理人员理性地转换视角客观梳理并切实感受自身职业获益 使其对所司职业进行积极认知评价,增强护士职业获益感,强化职业认同,以感恩之心投入所司工作,回馈职业获益[9]。 2014年,我科室将护士职业获益感这一概念,应用于护士的在职教育中,通过采取各种干预方式,强化护士的职业获益感,引导职业获益体验,促进低年资护士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护士的职业倦怠,提高了护士的职业认同感。现将结构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三甲医院胸心外科护士,均为女性,均为注册护士,年龄在22~48岁,工作年限从1~27年,未婚7名,已婚8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5名,护士5名。
1.2工具 研究工具B r o w n 设计的《 职业认同感问卷》 [10] 。此问卷共包括8个条 目, 为5 点量表 , 从" 完全不符合 " 到 " 完全符合" 分别记做1 ~ 5 分。计算各项目的平均分、总分,分数越高表明职业认同感越强。
1.3方法 对三级医院胸心外科的护士,采用问卷形式,分别在干预前(2013年12月21日),干预后(2014年7月2日)进行职业认同感的测量,资料收集后进行统计比较。
1.4强化职业获益感的实施方法 通过罗斯(Ross,L.)的认知干预手段:概念重建、强调反复以及内省及顿悟从护士职业保障、职业实惠、二方面来强化护士的职业获益感。
1.4.1护士获益概念建立,了解从业动机,强调护士职业获得的实际利益。首先利用茶话会形式,组织全科护士座谈,了解护士们的从事护理事业的动机,而后亲密轻松的引入护士优越的职业获益概念。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是普遍现象,相比之下,护理专业就业形势一直较乐观","护士就业环境相对良好,职业稳定"。对于从业动机不确定的护士,通过个人单独谈话,避开为人民服务等高尚空洞的从业动机,强调护士职业获得的实际利益及职业保障、职业优惠等,强化护士的职业获益感。
1.4.2通过强调反复的认知干预法,肯定护士的坚强的职业保障及优越的职业实惠。利用科会、晨会,每月至少一次利用举例比较的方法,强调护士职业稳定,收入有保障,其他一些福利保障等。"医院给我们都买了医疗保险、劳动保险、失业保险等,感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我有几个高中同学在大学学的是其他专业,毕业都2年了 一直都没有找到正式工作。她经常羡慕我们护士有稳定的工作"。由于医疗服务体系、保障体系不完善,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且配置不合理等多方面原因,目前,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我国城乡居民及国家政府致力于解决的突出民生问题之一[11] 。利用晨会或是平时护士交流中,强调重复护士这一职业带来的职业实惠及便利性,"从事护理工作最大获益就是就医便利,护士可因职业背景免受就医难的困扰",做护士优势就是就医方便,检查,取药,治疗等比较省时","还能为亲朋好友提供一些医疗帮助"等。
1.4.3潜移默化,人文关怀,唤醒护士的内省与顿悟。护士或其家人生病、需要帮助时,主动询问护士的需要,并给予最大的帮助。让护士感知:护士职业带来的职业便利,从而强化护士的实惠性及便利感,增强其职业获益感的认知。
当发现护士有职业倦怠或是离职倾向时,找护士私下沟通,认可她的感受,了解原因,"临床科室太辛苦"、"爸妈嫌我辛苦"等,通过与其护士或家长座谈,"我们医院设置了其他比较轻松的岗位"同时强调从事护士的职业实惠,及良好的就业环境,强化护士职业获益,改变其对护士职业的认知。
2 结果
通过对15名护士干预前、干预后的护士职业认同感问卷的结果统计,发现干预后较干预后明显提高,统计结果,见表1。
注:P=0.019 (
3讨论
护士职业获益感即护理人员从护理职业中感知到所司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与实惠时的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是护士职业发展的内在激励因素,是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三因素之一。强化护士的职业获益感一定程度上提高护士的职业认同感,消除了其职业倦怠,对于降低护士的离职率有一定的作用。护士职业获益感包括从实际益处中获得的较低层次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获益中感知到的较高层次的情感体验2个层次[9]。由于本次的干预时间较短,覆盖面较小,只能从职业保障及职业实惠两方面落实,提高护士从实际益处中获得的较低层次的情感体验,尚未上升到从精神获益中感知到的较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年轻护士的职业价值观尚未形成,所以其职业认同水平尚不稳定。另外,职业认同( professional self- identity) 包括个体的职业自我概念、职业获益感、职业动力感 3 个因素。[12]我们在强化职业获益的同时,忽略了其他两个因素的变化及对职业认同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琳. 护士留职意愿理论模型的研究[D] .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 2011.
[2] 陈芙蓉 阎成美. 护士离职意愿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J].护理学杂志,20072211 78 - 80.
[3] 王琳 陶红 刘晓虹. 护士留职意愿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 [J ]. 中华护理杂志, 2011:19-20.
[4]龚满英,黄远泉,李先荣. 深圳市社区护士职业认同及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3(11):1-2.
[5]吴惠娟,沈鉴清,章秋萍. 护士职业倦怠状况与压力源的关系分析[J] . 护理学报,2007:83 - 85.
[6] 胡菁,刘晓虹. 护士职业获益感的研究与思考[J]. 中护理杂志,2012:470 - 472.
[7] 陈祥丽,张乐华,杨昭宁. 护士职业认同量表的编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1512 1136 - 1138.
[8] SharoffL.Explorin gnurses′p erceived benefitsofutilizin gholistic modalities for self and clients [J].J Holist Nurs Pract,2008,221:15 - 24.
[9] 肖晓玲 张东华 胡秋秋等. 护士职业获益感的质性研究[ J].护理学杂志,20141,19(2).
[10] 邓桂兰. 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 向及其引导 [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 0 0 7, 1 7( 1 ) : 8 9 - 9 1 .
[关键词] 护理干预;胃癌;疾病不确定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25-0147-04
Effect of cognitive intervention care on uncertainty in illness for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ZHAO Ling1 YU Yaojun2
1.Department of Surgical, Shaoxing Municip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intervention care on uncertainty in illness for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Methods 90 case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45 case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nursed by cognitive intervention care, and control group was nursed by normal car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were detected, and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uncertainty in illness was analyz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heart rat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lower(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Gastric carcinoma; Uncertainty in illness; Nursing
不确定感是最早由Budner提出,Mishel将该概念应用于医学领域。疾病不确定感伴随着临床症状、体征、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整个过程,患者对疾病的状态无法预测就会产生不确定感,属于认识范畴[1]。疾病的不确定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疾病不确定感增加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恢复[2]。护理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目前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越来越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认知干预是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其理论基础是认为认知过程影响到人的情绪以及行为,是一种定式的、短期的、有结构性的、针对目前心理的治疗方法。通过认知干预能够帮助患者重建认知,从而缓解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改善心理问题。本研究旨在分析护理干预对胃癌术后住院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胃癌手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纳入标准
胃癌诊断明确,手术治疗。患者对病情指导,并且较稳定,年龄≥18岁,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无高低血压、高血压病史,无淋巴系统的疾病,患者病情允许参加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患者对病情不了解,胃癌非手术治疗,非首次确诊的胃癌患者,年龄
1.4 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住院期间以及术后回院化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住院期间以及术后回院化疗期间给予认知干预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相关信息支持。患者对疾病不确定感的重要原因是因对疾病相关信息了解不够,相关知识匮乏,因此对胃癌手术治疗患者的健康教育应该以疾病诱因、病因、类型、临床分期、临床分型、症状、体征、治疗方法、预后等相关知识的宣教为基础。每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一次集体授课,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阐述相关内容,为患者讲解注意事项。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面对面健康教育,详细讲述治疗的方法、并发症、注意事项、需要的注意事项,根据情况形成系统的体系,向患者提供全面、详细、正确的疾病相关信息。②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想法,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诊断患者出现的负性情绪,制定科学的心理干预方案。并指导家属帮助患者排除烦恼,给患者以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给患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为患者营造温馨的环境,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给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让家属同时在场,使其掌握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方法。向患者讲解健康心理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意义,使患者了解负性心理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指导患者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掌握如何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如何获得他人的支持并正确对待支持。帮助患者掌握如何调整心态,包括转移注意力、倾诉、心理暗示等。对患者的心理压力疏导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具体困扰以及压力来源,通过倾听、疏导的方式,缓解患者的压力,提供支持和关怀,使患者建立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指导患者认知行为。指导患者的行为,帮助患者制定良好科学的作息规律,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积极主动进行户外运动,并定期阅读相关的健康资料,参加健康讲座。对于化疗的患者,可进行形象指导,包括佩戴假发、改善外观等。以健康的行为充实生活,树立乐观的心态,使患者重新融入社会,建立自信心,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以及家庭支持。④为患者间交流创造机会,使其能够团结互助。建立“病友会”,制定集体活动时间。住院期间由护士主持,出院后,相互间建立电话联系手册,使患者根据住址、爱好等情况建立“互助小组”,鼓励组员之间相互沟通信息,增加日常沟通,定期组织活动,经验交流,提供相互帮助,增加患者的自我归属感。
1.5 评价方法
采集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的生理指标,包括血压、心率以及淋巴细胞计数。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分别采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量表[3]对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进行调查。改良版包含25个条目,不明确性因素15个条目,复杂性因素10个条目。采用Likert 5评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不同意为2分,不确定为3分,同意为4分,非常同意为5分。总分25~125分,不确定性因素得分15~75分,复杂性因素得分10~50分。单个条目得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差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生理指标比较
干预组干预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
2.2 干预前后两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不确定性因素、复杂性因素以及总分得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
表3 干预前后两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比较(x±s)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t=3.833,2.773,4.023,P
3 讨论
1962年Bunder提出不确定感是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景,因缺乏相关信息,而无法给予恰当的分类或者组织时而产生的一种认知。Mishel将该概念应用于医学领域。Mishel认为疾病的不确定感的概念模式来源并应用与护理实践的,所以将其定义为疾病不确定感,是缺乏判断与疾病有关的事物的能力,是一种认知状态,伴随着与疾病有关的症状、诊断、治疗、预后而来,个体不确定感的关键在于采取适当的策略适应整个疾病过程。1988年Mishel和Braden在不确定感理论中提出,不确定感受到症状的形态、事件的熟悉度、事件的一致性、教育程度、社会支持、权威及认知能力的影响。患者对疾病不确定感的来源,主要是模棱两可的疾病状况,复杂的治疗和照护系统,疾病诊断和疾病严重程度等相关资讯的缺乏,无法预测疾病的进展和预后。患者的不确定感表现为会重复,主动询问相关的资讯,抱怨身体症状次数增加,设法延长与医护人员的接触,对周遭刺激变得敏感,不确定感通常伴有威胁的感觉,评估状况能力下降,限制对危及情景控制感及无助感增加。对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人格特征、成长背景、生活经验、信仰与价值观以及个人对疾病与健康的信念,患者住院的次数,疾病的形态,所接受的检查及治疗,患者的身体症状,社会支持情况等均对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存在影响[4-7]。另外患者的应对策略、应对方式也影响患者的不确定感。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确定感与患者逃避、听天由命、感情冲动、寻求支持的应对方式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而面对、乐观、自我依赖等应对方式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而掩饰的应对方式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没有显著相关性[8,9]。
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的关系。研究显示,疾病不确定感与生活质量中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呈正相关的关系,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越缺乏,越不了解,其生活质量中以上四个功能越差[10,11]。疾病不确定感还增加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不明确性以及不连贯性程度越高,患者焦虑及抑郁的水平越高[12,13]。研究显示,疾病不确定感越强,则患者希望状态越低[14]。而在患者围手术期提高疾病相关的系统性的信息支持,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降低患者焦虑感。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影响到胃癌患者术后的康复[15,16]。护理工作除了给予疾病护理,还应该给与患者足够好的心理支持,发挥专业优势,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研究显示,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影响患者的自护依从性,与患者的自护呈负相关的关系。
疾病不确定感通过改变患者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应对能力增加患者的精神压力,导致患者负性情绪,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17,18]。部分患者还会因为不了解病情,不了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而拒绝相关的治疗,或者部分患者因不了解护理人员进行的护理及治疗的目的,而盲目猜测,从而增加心理负担。认知干预是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其理论基础是认为认得认知过程影响到人的情绪以及行为,是一种定式的、短期的、有结构性的、针对目前心理的治疗方法。认知是认识过程、认识活动,包括思维、想象、信念以及信念体系[13,14]。不同的认知产生的情绪不同,对人的行为也具有不同的影响。认知理论认为错误的认知和想法会影响你到患者的情绪以及行为,通过评价及矫正患者的错误认知,改变其认知过程,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以及行为。我们对胃癌患者实施认知干预护理。术前除了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入院介绍外,还根据胃癌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制定健康教育小册子,并根据患者情况、健康小册子内容,向患者讲解胃癌的病因、诱因、症状、体征、预防以及治疗等相关知识。讲解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治疗的目的等,并向患者讲解术前准备事项,麻醉方法,以及麻醉相关知识,术中如何配合,术后应该的注意事项。向患者介绍既往预后较好患者的案例,并向患者介绍该患者的成功经验,从而提高患者积极寻求治疗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沟通,提供相关信息支持。术后,根据患者情况,向患者讲解康复功能锻炼方法以及重要性,除了指导患者进行锻炼,还要向患者讲解术后注意事项。通过增强对疾病控制感,从而减轻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缓解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护理人员应和家属及患者及时沟通,使患者了解积极治疗的重要性,并做好思想准备,主动配合治疗,从而顺利完成治疗。护理干预从提供系统、科学、全面的信息支持,心理干预,指导患者的认知行为,帮助患者互帮互助等四个方面的支持。全面的信息支持有利于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引导患者正视自身的疾病,从而从信息支持方面缓解患者的不确定感[19,20]。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会增加其负性情绪,焦虑、抑郁均会使患者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疾病,不利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我们对患者心理干预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患者制定科学的体统的心理干预计划,缓解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使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研究也显示,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在信息支持、心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行为指导,为患者制定科学的生活规律。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同时,科学的生活计划,本身对患者也是一种心理支持。在一定情况下,病友之间的经验交流更具有说服力。为患者之间制造相互交流的机会,指导其建立互帮互助小组,从而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在本次研究中,干预组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均有显著下降,而这些心理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因此结果提示,患者采取干预护理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焦虑及紧张情绪。对照组治疗前后以上指标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干预前后对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干预组干预后不确定因素、复杂因素以及总分均显著下降,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说明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影响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因素较多,而疾病不确定感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房蓓蓓. “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3):110-111.
[2] 张鑫. 乳腺癌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
[3] Mishel MH. Uncertainty in illness[J]. Image: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1988,20(4):225-232.
[4] 王艳华,阎成美. 乳腺癌患者术后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抑郁及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2007,7(1):2-3.
[5] 张玉凤,张翠萍. 术后化疗乳腺癌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现况调查[J]. 全科护理,2012,10(6):560-561.
[6] 张巧蓉,曹华华,胡瑾,等. 喉癌手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护理干预的调查研究[J]. 当代医学,2014,20(25):106-107.
[7] Johnson-Wright L,Afari N,Zutra A. The illness uncert inty concept:Review[J]. Curt Pain He dache Rep,2009,15(2):133-138.
[8] 吴秀玲,潘玉芹.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 护理管理杂志,2014,14(8):539-541.
[9] 刘军燕,周建荣. 突发性耳聋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自护依从性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伤残医学,2014,22(9):83-85.
[10] 李春霞. 护理干预对车祸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社区医学杂志,2014,12(12):67-68.
[11] 田瑞杰,苗金红,樊少磊.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 11(9):82-84.
[12] 孙乐英,刘芳,李红. 骨肿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2007,23(6):59-60.
[13] 熊晓玲,刘香玲,毛婷. 疾病不确定感对恶性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4):1-3.
[14] 曾丽媚,陈先辉,孙静钗,等. 家属疾病认知水平和疾病不确定感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的关系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8):19-21.
[15] 刘玉玲,石霞,王雪梅,等. 老年慢性病患者及家属疾病相关知识认知水平调查分析[J]. 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0,(10):1-2.
[16] 崔洪艳. 慢性病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延边大学,2010.
[17] 单美娟,黄惠根,杨满青,等. 疾病不确定感对初诊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 护理学报,2009,16(24):54-56.
[18] 黄晶. 疾病不确定感对脑卒中恢复期病人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 护理研究:上旬版,2009,23(7):1733-1735.
[19] 刘琳,任小红. 认知行为治疗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应激的干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2009,25(11):74-76.
关键词:老年 角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153-02
由于老年人的主要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主要角色转变为“配角”,从有规律的在职生活转变为悠闲的家居生活。因此,有许多离退休老人感到不习惯或心理上无所适从,一时难以适应,在角色适应中出现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强化或角色冲突[1]等问题,有的甚至导致老年性忧郁症和其他心因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帮助老年人尽快主动适应角色改变,调整角色行为,平稳过渡到老年有序的生活中,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其护理干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 影响老年人角色适应的因素
1.1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有关个体对自我看法的一种理论[2],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对自己的所拥有的感受与信念,而这些感受与信念是个体内在的知觉加上别人对他(她)的反应而形成,它可引导个体的行为[3],老年人群面对减退的社会作用和自身逐渐衰退的生理功能,不同程度地会导致其消极的自我概念形成[4],也是影响老年人角色适应的一个主要方面。
1.2 心理调控能力
心理调控能力直接影响着人在变化在环境中能否尽快调节自己状态使之适应新环境、角色。心理调控能力强则角色适应能力强,反之则适应能力弱。
1.3 责任意识
曾在工作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的老年人,由于对于工作的依恋和高度责任心,使得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出现角色缺如、角色冲突的情况较多。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指导老年人了解角色期待,调整角色行为,尽快适应角色
角色期待是在社会或群体中每个人提出符合自身身份的要求,要使角色本身了解这种期待,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和周围的人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我们通过发放宣传册,开展心理咨询,举办讲座,指导制定生活计划等,使老年人正确认识并尽快适应离退休生活。
2.2 做好心理辅导,减少焦虑情绪
经常与老年人谈心、聊天,鼓励其发泄不良情绪,及时给予心理指导,这样有助于心理问题的迎刃而解,也可以减轻郁闷、压抑的心理;指导其当情绪不好的时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看喜欢的书,欣赏音乐,和知心朋友聊天,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这样有利于消除或减轻心理压抑,尽快适应角色。
2.3 责任意识转移
指导老年人将对高度责任感转移到退离岗位后的生活和健康促进上,将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通过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组织书法、绘画、棋类学习班、比赛和展览,定期组织参观、旅游,钓鱼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展兴趣爱好,使其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隐身陶冶情操,保持乐观、豁达、知足者常乐的人生观,正确对待自己,善待自己并善待他人。
2.4 指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衰老和疾病,避免老年角色行为强化
指导即要合理、实事求是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避免过分劳累和紧张;又要不畏老、不服老,克服人为的自我颓废心理,振奋精神,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加强保健和健康指导,使其对疾病的态度,一是要警惕,二是不要怀疑忧虑。
3 调试效果
在经过以上措施进行心理调试后,我们采用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共20 个项目。该问卷采用四级评分法,项目评分从0 到3,然后计算积极应对平均分和消极应对平均分[1]。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应从上表显示经调试后老年人积极应对因子分值增高,消极应对因子分值下降,P
4 体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要求每一位护理工作者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在工作中体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加强对于老年群体的健康指导和服务,对于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护理干预措施,帮助其尽快适应社会角色,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其中,注重对影响老年人角色适应因素的调和采取有的放矢进行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指导老年人改变生活方式,扩展情趣,充实生活,增强自我意识[3],控制不良情绪,进行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老年人以积极应对方式对待角色适应中的负性情绪影响,确保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缓衰老,健康长寿是护理工作的职能所在。
参考文献
[1] 卢玉贞,刘和菊,潘丽芬.中国健康教育,2007.23(3):238~239.
[2] 杨支兰,孙建萍,张露等.老年人自我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6):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