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农学的专业认识

对农学的专业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农学的专业认识

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学专业;教学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77-02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教育最重要的专业之一,也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而实践教学又是农学专业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对农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单位急需动手能力强,能适应不同岗位,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型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高等农业教育培养模式不断变化,培养出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积极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农业技术人才。目前,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培养农业专门技术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然而,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农学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专业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得到深入了解。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训,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增强综合素质的各种教学模式的统称。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科研素质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不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热爱“三农”,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生产的纽带,农学专业学生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无法达到的,必须通过认知实践、生产实践、科研实践等环节的培养训练才能达到,才能真正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目前,农学专业学生普遍不愿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从而造成农村缺乏高素质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人才。只有通过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对农学专业的专业认知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当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认知不够。实践教学部分培养目标已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高校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只重视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总认为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水平则无足轻重,造成学生缺乏独立生产能力的培养,而很难提高创新试验能力。

2.实践教学计划有待完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强。农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往往按照课程计划进行安排,而实践教学不仅受教学计划的影响,还受各种作物生长季节的限制。往往实践教学安排仅仅能让学生了解极少部分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诸多其他内容只能借助图片、标本等呈现给学生。学生只能掌握一些抽象的东西,缺乏对作物生产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3.实践教学基地基础设施差,部分内容难以开展。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实验设备条件跟不上,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实践教学基地缺少生产科研基本的实验仪器设备,学生无法将毕业论文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4.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毕业选题联系不紧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毕业选题联系不大,不能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设置教学内容,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有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高,进而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做好农学专业实践教学采取的对策

1.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促进综合化、现代化建设。实践教学应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有创新能力、能独自承担工作任务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由于农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应当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摒弃传统教学以理论学习为重的老观念,应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本出发点,不照本宣科,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知识,来明确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及学生所需掌握的技能。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应相互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了解不同作物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不单单是本专业的学习。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栽培、育种、种子生产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

2.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应以“以人为本”和“能力本位”的思想为指导[2]。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任务的可完成度,内容上要确保通过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技能,突显实践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内容还需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的内容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由于农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农业生产上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不能单一片面,既要符合本专业的特点,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由于作物生长有很强的季节性,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应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设置。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把课堂到实验室再到田间生产实践这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把科研项目融入其中,介绍前沿的科学技术,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参与田间生产,增加社会实践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包括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学生生产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完成实践任务情况、教师和学生对实践内容的建议等。

3.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实践教学场所。随着学生的入学人数不断增加,学校的实践教学场所的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等严重滞后,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与社会接触的一个重要平台,能提高学生的试验热情和动手能力。基地建设的起点应该高,最好能具备一定的生产水平,可以与有关单位展开长期的稳定的合作达到互利共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3]。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对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投入,以校内基地建设为主,校外基地建设为辅。校内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可以同时进行,同时也方便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在基地建设中应完善基本的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校外基地应解决学生的食宿问题,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生活要求。学校对基地的建设还将有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展开,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很好的提高。

4.调动学生积极性,严格考核实践教学内容。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学生的积极性越高,参与程度也就越高。在实践教学时,应该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包括改善教学内容与形式,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紧密联系,开展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改善老师授课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等,其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定期对学生进行生产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考核,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的要点,发现自己的不足。

5.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农学专业学生的优劣,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实践能力强才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与内容,布置实践任务,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除了加强实践能力外,实践课程还应当有社会实践的环节。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毕业能尽快地融入社会中,促进农学专业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四、小结

总之,在农学专业中,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当前社会的农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急需大批高素质农学专业的人才,推动农业的发展。农学专业教学实践是学生了解、掌握、运用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重要机会,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农学专业教学实践的特点,明确教学实践的目标,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对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达到培养出新型农业人才的目的,从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鑫华,邹德堂,王敬国,宁海龙.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9):106-109.

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31-01

实践教学是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涉农专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上显得更加重要。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的一个传统专业,也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而生产实习又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课程。其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对就业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实践技能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1]。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竞争越来越激烈,动手能力较强、能适应岗位技术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所亟需,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理论知识扎实,还要求其实践技能较强。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开展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农学专业的学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2-3]。例如,教学实践基地的面积不断减少、实习经费分配不足等问题,使农学专业的相关生产实习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难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的目的。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经验,简要剖析如下。

1 统筹安排,积极引导

首先,农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促使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进行掌握,同时还要对学生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等思想进行培养。农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转入热门专业的想法,农学专业的学生并不爱农。因此,一些农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生产实践课程兴趣不大,在农学相关的实验、实习过程中不愿意动手,只是站在旁边观看走过场;对于一些需要花费较多精力、体力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实践课程,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4]。长此以往,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农学的实践课程仅流于一种形式。因此,任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培养他们树立学农爱农的意识和从事农业、服务农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农业是中国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从事农业也是一门前景比较乐观的工作领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及时了解中国的涉农政策和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其次,应该根据农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课教学大纲和实习内容,再根据实践课的具体内容统筹安排实习时间及地点。在农学实践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对于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操作内容,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制定具体的措施并进行操作,老师仅在旁边观看,在学生遇到技术难题时适当地予以引导[5-6]。通过农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在遇到困难时能够面对,养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严格要求,认真对待

实习计划是生产实习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积极参与到生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参加到主要作物生产的全过程,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严格按照实习计划开展实践活动,保证实习内容不减少,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做到课堂理论教学指导生产实践,生产实践巩固和丰富理论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学生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为了充分体现实践课教学的客观科学性,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改写实结为田间操作,并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有书面报告、现场提问或实地操作等,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还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3 保障实习场地和实习经费充足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因此应重视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应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对教育质量的高低产生明显的影响。在扩招前,一般高校的办学规模还相对较小,实践教学基地大多位于校内,实践教学开展起来较为方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内的用地也存在越来越紧张等问题,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越来越小,再加上近年来物价的不断上涨,有限的实习经费的功能大大减少。因此,能开展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少。为了解决目前的困境,农业高校亟需提高人均实践教学经费,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当地有条件的企业展开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实践教学问题,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从而实现产学研的稳定发展,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大好局面。

4 结语

应以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条件改善为基础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5 参考文献

[1] 曹凑贵,张献龙,傅廷栋.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2004(1):21-23.

[2] 周凤珏.农学专业教学计划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6):850-852.

[3] 翟云龙,文卿琳,李新裕,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10(7):12-13.

[4] 胡大有,王爱云.高职院校农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224-225.

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思考

随着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订单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迅速发展,学校更需要培养一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迫切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者,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的农业生产需要的是具有新信息、新技术,且生产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仍沿用着只注重理论教学的如“教室里学种田”“黑板上学种蔬菜”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实践脱节,没有吸引力。另外,有些学生认为农学专业总是和蔬菜、庄稼、泥巴、肥料、农药等打交道,苦、脏、累,让他们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不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教学而言,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发展。教师让学生知道从事农业活动不再是传统农民的一种谋生手段,而是现代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让他们服务农业的意识。另外,教师让学生到田间实习,市场调研,参观生态园、育种基地,开阔眼界,真正深入社会实践中,学到一些农作物的新的种植经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能在生产中学以致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就业的概率,让农学专业走出低谷。

二、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入学的中职生普遍文化基础差,缺乏学习自觉性,没有学习目标,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但在技能实训课上,操作能力是比较强的。所以对刚入学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专业思想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组织学生看国外农业发展的科教片,参观科技示范园、生态园,到温室中去参观农作物,使学生深刻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卸下思想上的沉重包袱,产生学农照样有前途的强烈愿望。

另外,在教学《蔬菜生产技术》韭菜的种植时,有这样几个名词:“跳根”“紧撮”“剔根”,需要学生们掌握理解。但讲完后,只说概念是不容易理解的。我把学生带到韭菜地里,拔起一撮韭菜,让学生们看“跳根”是怎么回事,又让学生们亲自给韭菜进行“紧撮”“剔根”的操作。这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变死记硬背为理解记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桥梁与关键

农学专业课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实践性很强,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二者相辅相成。以“蔬菜生产”这门课为例,蔬菜生产主要介绍蔬菜生产理论和基本技术,及一些常见蔬菜的实用生产技术。这些知识实践性很强,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能够理解,但真正操作起来是不容易的。

如在教学《蔬菜嫁接育苗技术》的时候,我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课件讲了蔬菜三种嫁接方法的嫁接过程,又让学生们观看了三种嫁接方法的视频。看完后,学生们都感到胸有成竹,都认为自己能做好。但是,下次课拿来苗子后,我让他们试着嫁接时又都手忙脚乱了。教师再做示范并指导后,学生们便能够自己操作了。两节课后学生能操作得很好了,但还需要反复练习,提高操作技术。由此我们看到只有通过理论加实验,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四、组织各种农学专业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学专业实践性很强,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特别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组织学生深入田间、校外,认识植物形态特征、土壤的分类、花卉品种、杂草类型等。到当地农业示范园参观,参观农业生态园的布局和他们的种植过程,让学生对专业有新的认识。另一方面,等二年级学生们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各种实验课、实习课,上课时边讲解,边演示,让学生们进行反复实验,再深入当地的示范园中进行实习,进而掌握这门技术。

另外,作物和蔬菜都是季节性很强的植物,有的蔬菜和作物在一年中只种一季或两季,到了时节,尽可能快地让学生去实习。如小麦去雄操作,是在小穗抽出后,未开花前,时间很短,要及时到田间去进行实验。再如,黄瓜的嫁接技术,当接穗黄瓜第一片真叶展平时,砧木刚见真叶时为嫁接时期,让学生在实习基地亲手操作反复训练。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结语

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1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农学类专业涉猎较广,包括农学、植被保护以及园艺等专业。在高校开设的专业中,农学专业属于设立较早的专业,有的高校在建国前已有关于农学专业的研究,可以说,我国高校在农学专业教学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然而,随着整个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要求,农学专业的教学实践仍存在种种问题。

1.1观念落后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部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会受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一点在农学类教学过程中更明显。目前,农学类的实验教学仍然存在重视理论讲解、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即课堂仍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真正获得动手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只是作为一个辅助环节成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其目的只是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实验方法和技能,重新验证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并没有掌握实验教学的精髓,无法与教学内容中的理论教学形成交互对应,在课时方面也非常少,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种教学的不合理性,造成了一部分教师不重视实验教学,在课堂上存在敷衍的态度,同时忽视学生能力方面的提升和培养。学生在实验课上也表示出对实验操作的不重视,部分学生对于实验只是简单敷衍,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的要点,无法通过实验掌握知识的精髓,从而达不到提升自身素质的目标。

1.2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部分

高校由于对于农学的专业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存在严重问题,主要是课程内容多,而每门课程的学时却相对安排过少,学生对知识无法吃透,上课只是在走形式。这会导致两种不良后果:(1)校方设置课程时,缺乏与授课教师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因此各门课程内容多次反复交叉,导致实验课程内容重复设置,浪费有限的教学经费,又使这些固定的实验课的学时无法得到充分利用;(2)实验课内容过于单一,目前我国高校农学专业设置的实验课程,内容多是围绕书本上的知识点而设立,陈旧且单调,在安排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教学任务只是局限于理论的再认识或规律的反复验证,毫无新意,同时明显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目前我国高校农学专业的教学缺乏围绕整个农学专业及其相关专业或者相关学科的综合性的实验课程,缺乏能够体现出我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性的实验,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训练,无法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提升。

1.3实验教学中学生很被动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农学专业仍采取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知识点,学生按照教师和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去做,学生只是在单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实验过程,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同时,,而学生完全不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更没有机会利用自己的经验,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整个实验。在整个实验课程中,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思维比较僵化,完全被课本和教师束缚,没有合适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致使学生在实验中意识淡漠,学习的积极性被打消,更没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1]。

2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2.1转变实验教学理念,以能力培养为主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要积极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将重理论轻实验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等重要。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提升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将它从辅地位提升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学生创新理念的主体地位[2]。

2.2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参与实验教学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的前期就让学生参与进来,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强化学生的参与主体的意识,努力培育学生的主动创造性以及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些难度小、相对简单的实验,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前预习,掌握知识点,同时给学生布置好研究的课题,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发挥能力。教师在授课讲解前对学生充分提问,与学生的预习效果达到契合。

3结语

作为一门比较务实的专业,农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的途径。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以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逐步设置了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世超.创新素质培养——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J].科教新报:教育研究,2011(12):12-13.

对农学的专业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学专业课 教学思考

随着农业经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技术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中心进行重组和改造,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农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年的理论课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深入课堂听不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上不同课型的常规课、研究课和优质课。尽管每一次听课都令人振奋,但每一次听课也都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尤其是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况,觉得都不同程度地冲淡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机制滞后

职高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一直是在用学生的升学考试分数为标准,一切评价只与考取数挂钩,其教学过程的评价是“名存实亡”,只是走走过场。因为前几年该专业一直是以高职对口升学为办学宗旨,所以该专业只重视升学理论课的教学,也只存在升学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先天缺失教学过程的评价。随着该专业高职招生的萎缩,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应试教育”突然转变成了现在的“就业教育”,而我们现在沿用的仍然是过去的评价机制和标准,这就严重地背离了职业高中“就业教育”的根本原则。单一的分数评价会忽视教学过程的要求,最终造就出的只能是有结果而无过程、高分低能,因此职高农学专业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评价同样应该注重“职业化”,加重教学过程的评价,用就业需求的行业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

二、教学中注重专业实践助推理论教学

专业实践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专业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通过理论教学获得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以验证,增强感性认识,强化和巩固教学效果。通过实际观察与操作,学生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检测,找出不足,调动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田间试验,使学生学到最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点。第二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认识,真正把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热爱生产、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地学到技术,真正地了解“三农”,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三农”、勤于钻研的优良品质,为培养农村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基础。

三、教学中转变观念,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起点、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的不同,本着“立足够用、适当拓展”的原则,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兼顾大部分学生起点较低的现状,体现层次组合。在教学内容、进度上允许有弹性,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材,个个成功”的办学理念。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口升学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而就业层次的学生则着重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相应增加了专业技能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实行作业、练习的区别化。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完成相应难度的题目,做到“差的扶着走、中等的领着走、好的放开走”。

四、注重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任意拔高

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一直是用的大学“精编”浓缩教材,相当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常出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大专”化的严重拔高现象,其表现有两种形式:1、教学内容的随意提高。有一次,我听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一课,教师一开始讲述的就是机体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由于职高生这方面的内容没有作统一要求,只是作为选学,结果是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种急于求成、内容偏高的教学明显不应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教师如果能适当进行分层要求。学生的迷惑就会大大减少。学习的积极性才可能不断提高。2、教学要求过度拔高。一次,在听病理学《肿瘤》一课,教师讲肿瘤产生的机制过程时,将大学里才作要求和详细讲述的“基因表达学说”在这节内容中拓展并作为重点对待了,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阐释,由于学生没有遗传学的基础知识,结果毫无所获。

五、联系当地生产实际,开发校本教材

开设农学专业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实用性,但现在的教材系统知识讲得过多,和本地生产实践联系的内容很少,不能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学生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有能力和条件的学校和老师,应该立足当地的生产实际,开发适合当地的校本教材,这样既能满足当地生产实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职学校农学专业的发展面临众多困境,我们一线的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当中,立足当地生产实践,教学与技能两手都要硬,正确对待我们的学生,才能促进农学专业的发展。

六、农学专业课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力主要源于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本来就很枯燥的农学专业理论课,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教学中可以利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如在学习遗传知识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一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学生议论纷纷,对此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规律,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七、更新观念,实施信息化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完美结合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亮点。相对而言,农学作为传统优势学科应走在其它学科的前头。在教学手段上,应放弃传统的“在黑板上种水稻、栽果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建立农业网站为专业教学服务。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农学教学中,可以把农学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生理现象和实践操作等,若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教学,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拟其具体过程,把生理现象更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农业发展规律,充分激发求知欲望。

总之,农学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很多,还有待于我们专业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以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以实践助推理论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