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后勤服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后勤管理与服务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示范性高校,应在学校建设中不断提高学校规模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质量,特别是后勤管理与服务,实现学校硬件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统一。本文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建设上提出树立“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创立 “精细化和柔性化”的管理模式,并提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从而提高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质量。
关键词 :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高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80—02
收稿日期:2013—12—15
作者简介:殷楚贤(1985— ),女,广东东莞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助理编辑,研究方向:高校教育。
后勤管理与服务是整个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障着高职院校全体师生的吃、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特色专业、开创新教学理念”的重要基础性保障,因此,随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深化改革,其作用逐渐突显。由于示范性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在教学质量和专业设置上起到示范性作用,还要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与服务上起到示范性作用,同时,为国内其他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的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树立“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创新的理念,指导着管理与服务的行动。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立和发展,其后勤管理与服务也在发生新的变化,除了更加注重后勤管理与服务质量的提升外,在建设上更树立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对象是高职在校师生,这个特殊的服务对象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中不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既要满足师生的食住行等需求,又要满足承包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后勤管理与服务事业化与企业化达到科学合理的结合。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教育服务,满足教育的需求,这是由高职院校工作的性质和对象决定的,因此,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要始终把为师生服务作为工作的中心,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总体来说,“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是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来保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是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科学化后勤管理与服务的重要课题。
二、创建高效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改进与创新中,融入“精细化和柔性化”管理与服务模式。
精细化管理注重管理中的细节和过程,从管理与服务的计划开始到管理的考核与评估都关注细节性的问题。在精细化管理中,重点体现管理的细节性、专业性和量化性。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要求每一位员工要按照学校的管理程序规范化操作,必须遵守后勤业务管理的流程。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精细化操作中,要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弥补高职院校过去在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对于管理的效率性问题,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每一项业务都要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比问题,比如在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建立一些高规格的实验室,必须要进行反复的科学论证,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比,特别是一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上,要严格按照投入与成效的比率进行评估。
柔性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是在尊重被管理者的文化和价值为前提下进行的。柔性化管理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管理模式,通过带有说服力的管理手段,使被管理者能够自觉地遵守管理规章。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管理中,柔性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自律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重视学生社团组织在管理中的作用,提倡学生组建各种组织,提高自我管理效能。在柔性化的后勤管理与服务中,要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通过说服教育、关心体贴、心理沟通、形象影响等方法,以柔性化的管理方式提高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目标。
三、建立一支素养高、能力强的后勤管理与服务队伍
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是高职院校的基础性工作,是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重要保障。后勤工作涉及师生的衣食住行、教育教学和校园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如何建立一支能吃苦、愿奉献、懂管理、愿服务和懂技术的后勤管理与服务的队伍,是保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目前,从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队伍的现状来分析,在人员的配置上出现失衡的现象,主要问题是员工的年龄过于老化、学历过低和缺乏专业技术,这些问题制约着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高水平的建设。
在高职院校后勤员工队伍的建设上,需要继续打造一支素养高、能力强的后勤管理与服务队伍。在人员的选配上,采取“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引进一些懂技术和懂管理的员工充实后勤管理队伍,全面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员工培训方面,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各种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培训班,针对不同的岗位定制不同的培训计划和目标,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管理与服务能力,使其能成为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骨干力量。在员工的激励上,要通过聘用制的方式,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和薪酬管理体制,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建立底蕴深厚的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
组织的文化是组织的灵魂,良好的组织文化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思想和方法,它体现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全过程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反映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活动范围、活动内容以及活动的目标趋向。文化是工作规范最好的约束手段,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人员是否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主要是看院校是否已经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的后勤管理与服务精神。
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途径,因此,教育文化是教育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教育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主要指教育部门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组织模式等等,教育的主体部分。物质文化是指教育部门的基础设施、教材道具和施教者等,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的培育,可以凝聚后勤管理与服务人员的思想。在后勤管理与服务中,提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三大内容。物质文化是能够看得见的东西,是对后勤管理与服务成效的展示;制度文化是后勤集团约束员工的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起到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的核心层次,包括员工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价值的提升需要长期地培养文化成长因素,明确文化发展的方向;努力构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爱岗敬业和热情友好”态度和“认真负责和一丝不苟”工作作风,通过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培养员工的文化认同和接纳,来有效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的内涵。
五、结语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现代化和科学化,为提高示范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专业水平、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起到改革与示范的作用。高职院校从规模建设走向内涵建设必须要考虑后勤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与质量。我们应牢固树立“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创新“精细化和柔性化”管理模式,打造业务素养高、竞争力强的管理与服务队伍,培育底蕴深厚的管理与服务文化,做好这项系统工程,保证示范高职院校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目标。
[
参考文献]
[1]胡战社.创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汪明鑫.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3).
[3]赵学云,娄风来.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1(1).
【关键词】高校教育院校 后勤服务管理 转型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稳步发展提高质量相结合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院校后勤服务管理,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管理转型,推动后勤高校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一、高等教育院校后勤服务管理
(一)后勤管理的定义
后勤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手段,通过特定的系列管理行为和领导活动,让全部成员努力工作,达到后勤工作目标的过程。作为管理形式的一种,是后勤管理中一般本质管理的表现,后勤工作部门是一个为单位职能活动提供物资保障的机构,以为职能活动服务为任务。所以,后勤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经过组织、指挥和协调后勤职工的活动,创造后勤保障力量,保证后勤工作任务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顺利促进单位职能工作的开展。
(二)后勤管理的内容
后勤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伙食管理、财产物资管理、房产管理及维修、医疗卫生管理、水暖电气管理、汽车运输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其他服务管理和后勤服务经营实体管理。
(三)后勤管理的特点
后勤管理根据各单位中履行的服务职能,拥有这些方面的特点:
(1)社会性。后勤管理社会性包括后勤管理的内容、后勤管理与社会上的联系和后勤管理发展的方向。后勤服务正在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后勤服务数量、范围广泛,社会的进步可以实现社会化。改变封闭式的后勤管理,要求后勤管理人员根据社会性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力所能及地为社会服务。
(2)经济性。后勤工作是行政和经济的结合,后勤服务劳动属于商品经济范畴,工作的实质是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进行高效的后勤资源配置,完成后勤工作经济核算的重要内容。
(3)时间性。职能活动是一个有严密组织、严格程序的过程,职能活动服务的后勤工作必须按照程序的要求进行管理。因为职能活动的需要,要求每项服务工作都有确定的时间,决定了后勤管理时间性强的特点。
(4)复杂性。复杂性的主要特点是后勤管理工作繁重,任务较多。复杂性的另一个特点是政策性很强。后勤管理部门必须按既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办事,不能随意而行。涉及面广,内外关系多,要完成全面的主体服务,既要与每个单位职工打交道,还要与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四)后勤管理的作用
后勤管理的作用是由后勤管理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2)可以提高利用率,提高职能工作效率。
(3)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调动职工积极性。
(4)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稳定职工队伍和生活秩序。
二、高等教育院校服务管理工作的转型
(一)运行体制的转变
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和不断推进的高等教育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暴露了传统后勤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计划体制限量的可分配物资与师生服务需求产生了矛盾,无法在旧体制内得到解决。
高等教育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后勤服务项目和数量增多,传统管理体制效率低下,计划体制已经不适应高等教育院校后勤服务管理的发展需要。为了适应高校的发展形势,应该实现后勤服务管理运行体制由计划制向市场制的转变。
(二)工作重心的转变
在高校后勤的传统工作模式中,管理是工作的重心,是学校物资资源分配的核心地位,自上而下的开展工作。根据高校发展形势,实现后勤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变后勤服务和师生上下不对等关系为平等关系,在履行监管职能的同时,提供企业正常经营的必要服务。
(三)职能定位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高校后勤部门负责高校后勤的一切事务,在进行了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后,实现做好后勤具体事务到监管服务的转变。对职能进行定位,准确确立关系,打破旧体制,加强监管职能定位,做好对企业经营的监管工作。
(四)经营方式的转变
高校传统的后勤管理服务由学校后勤管理机构决定服务内容和形式,具有极强的垄断性。随着竞争机制的深入,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也采用了竞争机制,实现了垄断性模式到竞争性模式的转变。竞争机制的引用,提高了高校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竞争机制给高校带来了深刻、积极和决定性的变化,也容易产生程序简单、破坏公平和影响和谐的问题。因此,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循序渐进,对市场竞争体制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得到更多的重视,做好高等教育院校后勤管理工作,是保障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之一。确定后勤管理的定义,明白后勤管理的工作内容,根据社会发展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调整和转型,与时俱进的发展高等教育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更好地为高等教育院校服务。
【参考文献】
一、中小学后勤的公共服务性质
中小学后勤的公共服务性是指在教育价值观、政府公共教育职责指导下的,学校后勤积极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正常进行,服务于关乎社区福祉的公共教育,打破学校后勤是经济思维产物的禁锢,不仅要关注后勤工作满足师生需要,还需要关注后勤工作基于公共利益的归属感、整合力和态度,以及对待公众时回应力的建设。中小学后勤公共服务性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中小学后勤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基本物质保障
教育组织作为增进社会公平与社区价值观的影响机制,正如美国著名公立学校之父贺拉斯?曼恩所说,教育超越人类其它任何方法,是人类环境的伟大的平衡器,即社会机制平衡之轮。教育公平是人发展机会的起点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现代社会的公共教育关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直接权益。后勤工作从教育教学中分化出来,是提供师生正常学习生活的物质基础,体现了教育服务的公共性,从本质上顺承了中小学后勤的公共服务属性内涵,以及维护社会宏观层面上公平维度的责任。
2.中小学后勤是重要的隐性课程建设内容
在我国,主要社会公共服务缺乏政府可持续财政的支持,以及有效的分配和监管问责机制。学校后勤不仅仅是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还应该通过德育理念的渗透,发挥好后勤服务的育人作用。中小学校属于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需求的公共服务组织之一,“教育的价值基础决定了教育应当主要通过公共选择机制而不是市场机制来实现它的功能”[1],组织的公共性决定其关注的应该不仅仅是经济效率,还有关乎社会公平的核心价值建设。学校后勤服务根植于校园文化中的广大劳动者,他们为师生提供生活需要,在最平凡的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践行着为学校服务、为教育服务的育人精神。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中小学后勤管理的启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登哈特夫妇为代表的公共行政学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的“企业家精神的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行为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它强调政府在公共领域中的服务角色,而不是控制公民表达自己的观点;政府追求的是建立在广大公民集体共享的公共利益上的协商对话,而不是基于狭隘的社区观念;公务员是为公民服务,而不是服务于私人利益追逐者的雇员;公共服务关注的不只是市场,还应该是宪法法律、社区价值观、政治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公民利益;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2]。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中小学后勤公共服务在服务性内涵上具有相同的旨归,它对于中小学后勤改革的启示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
公共利益不是个人私人利益的简单叠加,不能追求责任问题简单化。学校后勤服务于学生而不是顾客,学生本质上不同于顾客,要重视后勤工作政府教育的公共利益以及一些关于公正、平等、民众满意的价值观念的共建。
2.树立公共利益理念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致力于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公务员和公民要比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促进公共利益,因为后一种管理者的行为似乎表明公共资金就是他们自己的财产。中小学后勤应该立足维护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公共利益理念,关注整个教育治理系统中的竞争性规范、价值观、偏好等,不能只关注唯效率崇拜和竞争性的方法或是模仿市场竞争的力量,否则教育公平和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民主责任将会受到影响。
3.尊重公共服务理想,重视人而不是生产率
公共服务不只是一个职业范畴,还是一种态度、责任感。中小学后勤服务应该培养一种“公共服务的心境”,其中的工作人员被公共服务的价值观所吸引和促使,不把领导视为对人的控制,也不是善用激励的手段,而是集中精力和参与人员一起协同合作。加强后勤服务中的人员队伍的管理,注重催化性领导的建设,培养有责任心、公民意识、奉献精神的后勤服务队伍。
三、中小学后勤服务改革中的问题及原因
中小学后勤服务改革是应然的趋势,后勤公共服务性诉求也是改革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中小学后勤工作出现一些主要问题(见表1),透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背后隐藏的是学校后勤管理中的角色中断与理念偏位,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校车安全问题、后勤人员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表1 我国中小学后勤工作出现的主要问题
1.效率倾向导致角色的缺失
1992年《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规定了教育属于服务产业,并且按照学校性质不同划分出了三种教育劳务,包括公益性的教育劳务、非公益性的教育劳务、营利性的教育劳务。我国中小学属于公益性的教育劳务,中小学的后勤服务兼具公益性与非公益性,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企业家式政府精神”,强调公共服务领域中的竞争性价值规范,把后勤服务推向市场,引入成本收益、效率监控的手段,使学校有限的公共资源能够优化配置。中小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初衷是为了让学校从琐碎的后勤总务管理中抽出身来,引入专业的服务行业为学校提高优质的后勤劳务。后勤改革的效率倾向使得相关负责人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后勤服务的教育本位,后勤服务质量难以令人满意,学校后勤服务渐渐走入了利益膨胀的深渊。诸如各种学校食堂克扣学生营养早、午餐,学生公寓物业管理人员肆意停电停水,学生因不满服务而爆发的群体性事件[3]层出不穷,不仅发挥不了学校后勤服务的感动育人的效果,反而使得后勤服务充斥着利欲熏心的气氛,后勤服务所扮演的公共资源管家、公共组织保护者的角色缺失。
2.伦理的缺失导致权力越位
学校是具有一定独立法人地位的社会公共服务类的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中领导通过权力寻租,社会企业通过游说、行贿、拉关系、走后门等各种非法和不道德的手段获取黑色利润。中小学后勤由企业提供服务产品,因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人员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例如,个别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故意设置障碍,或者向某些竞标企业提供学校的标底;接受非法行贿,向行贿人员提供行政审批上的便利;学校后勤管理人员与企业相互勾结,从学校后勤服务中牟取暴利。这种领导权力的寻租,一方面使得学校后勤管理中出现了远高于实际成本的租金,“搭便车”现象严重,造成学校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权力的滥用,学校后勤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管,必然导致学校后勤服务质量出现问题。后勤人员追逐个人狭隘的私人利益,把个人视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违反公共组织的法律原则、民主原则。公共服务人员为了抓住一个机会直接采取的冒险行动的成本,比单单以资源衡量的成本要大得多,因为他失去的还包括公共组织在社会中民主、信任、平等、责任的价值成本,而这些对学校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
四、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中小学后勤工作模式
目前我国中小学后勤改革中具有公共服务的一些倾向,但因为其理论基础的缺乏,探索之路颇为艰辛。新公共服务理论倡导重新定位政府在公共组织中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和义务,以“服务型的教育政府”[4]为导向,学校和政府在改革后勤服务工作中的供求关系、利益分配、职责划分上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后勤工作模式,明确公共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伦理问题。建立政府财政保障范围内的学校后勤服务体系;深化学校后勤服务的责任意识,建立有回应力和整合力的服务模式;注重人性原则的治理,建立对话交往的感动后勤,吸引与学校后勤工作相关的人员组织参与到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来。
1.树立公共服务观念,建立学校后勤服务的公共财政保障体系
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得义务教育的经费得到了国家更高层面上的保证,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由原来高度分散转变为适度集中,省和地市尤其是省负责制定中小学经费的支出标准。政府主导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是可以把原来分散的各学校自己摸索的后勤服务体系更好地联结在一起的,由政府部门建立后勤服务中心,统一负责辖区内的学校后勤生活需要的物资。中小学后勤服务基本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不再进行“产业化”发展,不强制要求高中学校后勤服务完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内,初步建立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体现社会公共福利、让利于民的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1)大后勤管理中心,标准化学校后勤服务
后勤工作改革应该“改变过去招商引资、股份制合作、银行贷款进行后勤建设”[5]的做法,将后勤服务建设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明确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的责任和比重,加强学校后勤与政府后勤服务中心的通联,通过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学校后勤建设,制定地区食宿政府标准,改善学校自身经费不足的困境。例如江苏高邮市的学校后勤政府“集体运作,统一采购,营养配餐,师生同伙”[6]的食堂运作管理模式。
(2)政府与学校联袂,保障校车安全[7]
政府颁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校车质量标准,确定校车采购项目,给予校车运营专项资金保障。学校与交通运输部门联手明确校车在交通运行中的优先权,保证学生乘车安全。如果学生上学距离过远,可以考虑适当进行寄宿制管理,对于学生寄宿带来的费用由政府进行补助。
(3)政府补贴,提供免费午餐牛奶
政府主导,财政补贴,实行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由校长为牵头成立“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逐步健全学校食品安全等相关管理制度,加大对学生营养知识宣传和感恩教育,倡导学生饮食健康教育。中小学食堂原则上应该全部收归学校自己管理,不得再向社会招标,食堂经营状况由学校和政府进行补贴。学校勤工俭学、校办企业的收益除一部分用于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和改善办学条件之外,主要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和改善师生福利[8]。
(4)创新物业管理,创建绿色、节约校园
学校绿化、场馆设施,可以适当地借鉴社会上物业管理模式和“第三方监管”[9]的方式,与社区公安机关建立安全监控联络网,引入数字化的安保系统,共建警民安全校园,加强与公安机关、消防机关、城市绿化环境部门的合作交流,依法保护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建设平安的校园、节约的校园、绿色的校园。
2.建立对话交往的感动后勤,具有回应性的后勤服务模式
社会系统学派切斯特?巴纳德将公共组织描述成协调人与人之间协作的系统,扩展了关于组织机制运行的认识,倡导组织的公共属性,以及目标价值、尊重、交流在非正式组织中的作用。在学校组织中,我们需要对后勤队伍加强培训,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育人理念。新公共服务理论中的公共行政践行“邀请”式的公民参与精神,他们呼吁公共组织中人应该“必须愿意倾听,并愿意把公民的需要和价值放在决策和行动的首要位置。这些有限理性的人必须以新的和革新的方式主动出击,理解公民正在关心什么,必须对公民的需要和利益做出回应。中小学后勤服务应该明确社会服务的责任,坚定教育公益性的立场,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实行柔性管理方法,形成具有一定整合力的后勤工作模式。
(1)注重后勤队伍人性化治理,建设感动后勤
把后勤服务场所融入到建设温情的校园的一个环节中。学校后勤管理中也可以体现出育人的功能,通过人性化的队伍管理,温情校园建设,构建“感动后勤”[10]。后勤服务工作同样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后勤工作人员也是学校整个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对后勤队伍不应该仅用制度、规范来约束、驱使,而应该善用柔性的方法,通过人性化的关怀,让后勤服务人员找到学校的归属感,继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责任感、使命感。例如校园食堂的免费汤的供应、校园保安、“最美公寓阿姨”的评比,让学校后勤工作人员有机会进入教室或是参加新生开学典礼,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融入到整个教育的园地里去。
(2)明确个人的岗位责任,确保教育培训理论课时,提高后勤人员素质
建立后勤服务问责机制,及时回应师生对后勤工作的建议与意见。创新学校校园管家管理,可设立长期校园监管首席代表,监督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规范后勤财政管理的服务性收费。各学校食堂还可以展开后勤服务评比,工作技能大赛等活动,通过竞争提高学校后勤服务水平。后勤服务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学校日常后勤管理中,还需要对人员的教育观念进行专门培训,确保后勤工作人员教育培训课时,并进行思想考核。
(3)注重信息公开,创新管理反馈模式
[关键词]大学后勤文化 后勤保障服务 环境育人
大学后勤文化源于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它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后勤文化具有育人的功能,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一大特色。“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等后勤文化的育人功能充满了高校校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等理念和精神,都是后勤文化具有育人功能的要求与体现。
一、大学后勤文化的重要意义
大学后勤文化是在社会化条件下,以大学文化为基础,以后勤员工为主体,以参与市场竞争为特征,在保障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服务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员工素质、产品质量以及环境建设的总和。它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要素。大学后勤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后勤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大学后勤良好的形象,增强大学后勤的竞争力
大学后勤文化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所大学后勤的形象和精神,良好的大学后勤形象,需要大学后勤文化作为支撑。大学后勤从领导水平到员工素质,从后勤产品生产到后期服务质量,从市场营销策略到服务经营管理,无不渗透着文化的因素,无不体现着大学后勤的形象。因此,加强大学后勤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大学后勤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可以增强其在大学后勤的竞争力。
2.大学后勤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后勤的凝聚力
大学后勤的动力和凝聚力都来自于大学后勤的文化,没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后勤,生命力是有限的。在大学后勤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和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源。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关系融洽的学校,会使师生对学校工作产生比较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义务感,团结一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顺利完成有关工作,“人和”思想对大学后勤管理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大学后勤文化建设有利于规范大学后勤的各项活动
大学后勤文化从总体上、制度上和形象上对职工的后勤服务和经营活动进行了规范和约束。有效的约束力能够提高后勤职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大学后勤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原有高校后勤保障单位基本上完成了经营体制、运行机制、人员身份等方面的社会化角色的转换。但是,这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而要最终“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确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以文化为底蕴和依托,在社会化条件下千锤百炼。有些高校后勤服务机构因受种种因素影响与制约以及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后勤文化理解的深度不够
目前,高校后勤管理者比较注重对后勤员工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培训,也时常聘请后勤管理专家进行指导或收集时下流行的管理影像资料组织员工学习讨论。然而,由于受后勤员工整体的认知能力的制约,对文化的认识基本上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只是粗浅的认识后勤文化是后勤生存发展之本,是后勤全体员工长期凝聚的结果且不可复制,而缺乏对后勤文化三大层面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内在有机联系所筑成整体文化魅力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
2.只重形式不重品质
主要表现在将后勤文化的核心层文化、中间层和表层文化相脱节,把后勤文化建设作为后勤实体管理的副业,没有把它放到企业战略决策层面来考量。有的后勤服务机构只把后勤文化作为一项文体活动来安排,认为组织员工唱唱歌、跳跳舞,举办一些书法、球赛等就是企业文化的全部。重视形式模仿,忽视核心渲染灌输,使组织生存发展的理念未能与组织个性化发展所求相适应。有的后勤服务机构,在文化建设中采取了“拿来主义”的办法,跟着别人转,热衷于搞一些诸如统一服装、统一标识,员工文明用语等形式模仿,忽视了在渲染灌输企业价值观上下功夫。在制度建设方面只追求各项制度的完整性、全面性,忽视员工对制度的认同,使各项规章缺乏应有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注重自身文化建设忽视系统性协调
一些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在文化建设中过分强调以我为中心,未能充分考虑校园文化、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相关利益主体等客观因素对其文化建设的影响。对后勤文化在校园、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合理定位认识不清。文化建设孤立进行,盲目追求自身建设的完美。其文化理念的形成、行为与制度的规范和物质文化的体现等都很难符合客观实际,整体文化难以形成坚实的运作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氛围,使后勤文化建设顾此失彼,事与愿违。
4.“老人老办法”的用人制度严重制约后勤文化品质的提升
国内高校后勤服务组织普遍推行“老人老办法”的用人制度。此项制度从根本上解除了后勤机构中“老人”的后顾之忧,也是原高校在编员工分流到后勤部门或特殊人员安置的先决条件。“老人”既得利益的保证和高校相关制度的软约束,后勤服务组织难以利用有限的物质激励资源使这部分人由衷的参与后勤文化建设中来,而且“老人”的工作能力、作风、态度和薪酬水平与“新人”相比较所存在的非对称性,必然对后勤文化内涵的提升形成较严重的负面效应。
5.将“老板”文化视为组织文化
将“老板”文化视为组织文化是国内高校后勤服务组织建设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后勤实体“老总”听命于分管校长,分管校长听命于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校党委书记、校长听命于教育厅、教育部等上级行政管理主管。以上各级行政主管或管理单位均直接或间接掌控高校后勤服务组织部分或全部的管理资源。后勤服务组织的文化理念、行为与制度规范和外在表现受制于上述“老板”。“政企分开”在目前高校后勤服务组织文化建设中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大学后勤文化建设的思路
1.以制度创新,构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重视对后勤规章制度、规范标准的建设。多年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制度创新,重视对后勤规章制度、规范标准的建设。对后勤管理、保障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岗位职责规范、流程、标准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现今后勤系统中有一部分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运作,通过了ISO9000等质量认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以高标准要求的原则,编制出从后勤管理、基本建设、修缮施工、保障服务等涉及纵多细节和全过程的程序工作规范,构建出高校后勤独特的制度规范标准体系。形成了后勤职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遵循民主、科学的原则,强化执行力,逐渐把制度的外化作用转化为内在自觉,真正发挥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
2.以管理创新,构建强悍的后勤职工队伍
高校后勤系统中的干部职工由于历史原因,文化素质、管理水平、业务技能普遍偏低,但同时面对的服务保障对象和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又对后勤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人是后勤文化的倡导者、实践者、也是受教育者,因此,后勤人在建设有文化的后勤工作中成为必然的主体,在这方面应当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后勤服务理念教育
坚持向后勤干部职工宣传我们的文化理念、倡导我们的价值原则、喊响我们的口号、实现我们的服务规范和标准、提升我们有文化的服务。使后勤保障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2)坚持开展专业培训,提升职工基本素质
和谐社会的基础特征,也是首要前提是人人能够各尽其能。因此,要坚持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每一个职工基本素质。培训学习是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和形象的关键因素。对于培训活动的开展,可采用“分层培养,分类培训”的模式,对于管理干部,重点对管理理念、管理技能、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培训;对于专业技能人才,重点对操作技能、技术更新、技术认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对于一线服务人员,重点进行服务意识、服务礼节、服务态度、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多形式、多途径进行,如集中举办培训班、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将管理骨干送出去培训,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各类考试和技术资格认证等。
(3)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和科学的分配制度
机制和制度作为后勤文化的固化形式对约束激励员工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竞争机制和分配制度则更显直接。我们要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体的新的用人机制。以岗定酬、竞争上岗,打破干部、工人界线,打破全民职工和临时工的界线,一些管理岗位可由临时工担任,比照合同工的有关政策,诸如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都给予承担。对达不到服务保障规范和标准的职工,实行待岗学习制或辞退。做到“闲人不养、懒人不留、能人不亏”,要形成“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良好氛围,努力做到人尽其才。这样做能使后勤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发生奋发向上的变化。工作积极、爱岗敬业、学习业务、勇于创新成为一种风气。
(4)聘用高素质员工,改善后勤职工队伍结构
目前,各高校后勤骨干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水平低、年龄老化等状况。显然建设有文化的后勤,这部分人不能适应这个需要。因此,我们要在抓好对现有员工素质提高基础上,更要重视聘用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员,有选择的充实到宿舍管理岗位、餐饮管理岗位、绿化技术等岗位,改善现有职工队伍的结构,按照新的用人政策强悍后勤职工队伍。
3.以环境创新,构建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1)构建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校园是师生生活和大学精神、文化、学术活动的载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是社会文化的辐射源。除了有形的物质环境,还包括无形的人文环境。世界知名大学的校园许多都兼具两种优势,从而构建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精神品质和场所氛围。我国大学为了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后勤在规划建设校园环境时,要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如何能够弘扬学校丰厚的历史文化沉积,又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气息,并且与自然相和谐是我们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一直在思考实践的课题。
教育环境的品味将决定人才培养的品味和质量,按照既有齐全的现代化功能、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原则设计规划校园新建筑,打造高品位的“人文校园”;不断提高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水准,建设高质量的“绿色校园”;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师生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时,优化校园的文化软环境,尤其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其中的作用。要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努力创造出更多的符合广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活动项目。要探索新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模式,实施项目化管理,以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为中介,通过科学立项、认真评审、具体实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基层组织的活力,培养学生个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文化的建设。
(2)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后勤文化
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后勤文化。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校园建设在积极寻求学校、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既满足现阶段需要,又不妨碍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一切资源,包括节水、节电,开发对水、风能、太阳能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利用可再生能源。
参考文献:
[1]柯昌万.实施文化立校战略提升学院办学品位――西安文理学院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纪实.中国教育报,2009.6.15.
[2]张政文.简谈大学精神.光明日报,2008.6.17.
[3]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 [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后勤文化;学习型团队;细节工作文化
作者简介:蔡荣欣(1958-),男,河北保定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师创公司总经理。(河北保定07105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133-02
高校后勤文化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以后勤职工为主体,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在长期的管理服务、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后勤特色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其宗旨是能更好地实践后勤的育人功能,实现育人的目的。高校后勤是保证学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而后勤文化更是和谐校园的精神支柱之一。后勤管理工作者要加强后勤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一、做到“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是当前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和谐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高校后勤自身发展的要求。文化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和实施途径。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人性”融入管理,使员工在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高校后勤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高校后勤“以人为本”有双重含义。一是“以师生为本”。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师生,师生的满意与否是评价后勤服务的唯一标准,全心全意满足师生服务需求是后勤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后勤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旦脱离师生需求,就背离了服务宗旨,后勤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师生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把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二是“以后勤员工为本”。做好后勤服务,员工是第一要素,只有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因此,在后勤管理中,要做到刚中带柔,严中带宽,关心员工,尊重和维护员工的尊严与权利,让员工在受到尊敬和尊重的过程中学会在工作中尊敬和尊重他们的服务对象;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员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尽量满足其发展需求和欲望,追求员工价值最大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地激发员工内心深处的干劲和潜能,不断提高员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种不和谐的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师创公司愿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学院后勤事业更好地发展。
二、打造学习型团队
在学习型团队创建活动中,要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必须更新观念,观念上的落后是打造学习型团队的最大障碍。要想方设法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实现学习与工作的融合,让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其一,推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制度。要求员工把学习当成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并将学习视为一项必要的工作,养成每天不断地学习,终身坚持学习的习惯。在比学赶帮的过程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凝心聚力共同学习的作用。
其二,搞好培训是追求高雅的学习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培训工作中,我们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培训的要求,分级分类地开展培训,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和潜力。在培训中一定要把培养目标的定向性、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岗位培训的有效性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注重文化教育与业务技术教育相结合,内部培养与外部培养相结合,理论、技术学习与考察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
其三,要经常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劳动竞赛活动。竞赛活动能促使员工掌握技能,苦练内功,通过技能比武,展现员工应有的风采,在实际工作中,技能比武往往能使员工感到工作的幸福,让他们在生活中充满自信和朝气。不仅实现了员工的人生价值,也为学院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其四,要学安规,消除事故,在所有后勤服务内容面前,安全是最大的前提。如果不重视安规的学习和运用,隐患就会冒头。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安全的关系,就要靠员工的觉悟和素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对于各项后勤服务来说,搞好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建立完善的安全体制是避免人身和设备事故有力的渠道和措施。
其五,要以人为本,发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班组的凝聚力。各级管理者应该结合市场经济、学院、后勤服务和班组的特点,全心全意依靠员工,从自身做起,提高对班组管理的认识,重视支持班组工作,尊重员工的民利,让员工找到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感觉。使班组成员在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下,潜移默化,自然感受,找出班组成员产生各种思想问题的原因,及时、准确地采取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员工分清是非,端正认识,提高免疫能力,来提高班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三、推行细节工作文化
在高校做后勤服务工作,在享受着浓郁的人文氛围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这要求工作要更加注重细节,细节是展示文化的窗口,细节是服务育人的过程。细节决定质量、细节决定水平、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未来。后勤服务工作更应注重细节管理。细节是后勤服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有力表现,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或是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服务质量的滑坡。后勤服务只有细致入微地审视自己的管理过程,把握细节、精益求精,才能让服务日臻完美。
首先,应关注细节。对细节的关注首先是对人的关注。关注每一个师生,滋润每一片心扉。师生是学院的主体,作为后勤服务工作者,我们应首先热爱师生,始终把师生放在心中,做师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师生的生活,关注师生的需要。市场经济时代,学校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今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是细节的竞争,作为后勤工作者,我们只有注重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建立“细节优势”,才能为学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
其次,以体察凸显细节。在后勤管理与服务中,细节散落在草丛中,需要寻觅,它随时都等待后勤工作者来捧起。一是要时刻体察“民情”,用“促膝谈心”的方式深入师生中间,体验师生的情感,换位思考,理解师生的需要,掌握工作中的真实情况,洞察服务中的短板;二是要时刻体察自身,“每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作风,勤勉自己践行职责和承诺情况,为学院多干实事、为师生多做益事。
最后,要细心对待每一项服务工作。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要始终热情倾听和努力解决困难,做到微笑、细致、周到服务;对于每一次停水停电,要做到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小;对于师生的每一次报修,要及时到位并解决问题;对于每一个工程,要处理好每一个环节的细小问题;对于师生的每一次善意的批评,要虚心接受并积极改进工作;对于每一次的服务,要主动检查自己能不能把这项工作完成得更好。
总之,作为后勤工作者要主动发现并研究后勤服务中的问题,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注重细节,从身边做起,为构建和谐校园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建设和谐共进的团队
后勤工作牵涉面广,关系到师生的方方面面。要做好整个大后勤的工作,实现后勤工作的万紫千红,必须建设和谐共进的团队,既要建设好大后勤的和谐共进的团队,也要建设好后勤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班组、每一条、每一块的和谐共进的团队。建设和谐共进团队,要正确认识和谐。和谐是尊重差异,不是容许落后;和谐是更好地解决矛盾促进更快发展,不是回避矛盾消极不前;和谐是整合力量形成合力,不是天女散花。建设和谐共进的团队,要加强团队领头人的建设,培养一批有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团队领头人;要弘扬和培育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要强化团队的执行力,以执行力作为检验团队建设的标准;要培养造就后勤战线的品牌团队和优秀服务员工队伍,让师生在接受优质服务的时候产生具有文化质感的共鸣。
高校后勤文化建设道路曲折但宽广,高校后勤和谐发展,前景光明且美好。建设高校后勤文化,树立后勤干部员工的良好形象,增强后勤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后勤保障服务实力,确保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证后勤事业向着有序、健康、稳定的方向科学发展。只有真正建设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和谐后勤文化,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爽.浅谈高校后勤文化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3).
[2]周新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