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学术研究

护理学术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学术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学术研究

护理学术研究范文第1篇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按照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注重其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把与护理技术操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内容,结合临床详细讲述,注重临床护理知识的渗透。

1.1基拙护理应用解剖

(1)体表解剖学:骨性标志(如与褥疮发生的关系)和肌性标志(与肌肉注射的关系);(2)插管技术应用解剖:口、咽、食管、胃、直肠、肛管、鼻、喉、气管、支气管、输尿管、膀胧和男、女性尿道等管道的形态结构特点;(3)全身主要动脉的行程、体表搏动点及其在压迫止血中的应用要点,浅静脉的走行及其注射、穿刺技术,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4)与损伤应用解剖:与姿势、及引流有关的应用解剖;(5)神经反射的应用解剖;(6)注射术应用解剖:皮内注射术、皮下注射术、肌内注射术等;(7)其他:一些重要器官、血管和神经的体表投影等。

1.2临床各科护理应用解剖

(1)内科及急救护理操作应用解剖:乙状结肠镜检术、纤维结肠镜检术、气管插管与环甲膜穿刺术、气管切开术、人工呼吸术、胸外心脏按压术、心内注射术和指压止血术等;(2)外科护理操作应用解剖:骨髓穿刺术、胸膜腔穿刺及其引流术、腹膜腔穿刺及其引流术、腰椎穿刺术和硬膜外穿刺术等;(3)妇产科护理操作应用解剖:会阴切开术、阴道后穹窿穿刺术、子宫镜检查术和输卵管通液(气)术等;(4)眼科、耳鼻咽喉科护理操作应用解剖:眼底镜检查法、球结膜下注射术、泪道冲洗术、耳镜检查及外耳道冲洗术、咽鼓管吹张术和上颌窦引流及穿刺术等。

2教学模式的转变

由“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精讲基本点、重点与难点,部分内容导入临床知识分析讨论,以问题引入教学内容。理论讲授过后,在实验课学时部分,授课老师首先布置教学内容,再利用标本与尸体示教,然后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打好了基础。

3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教学常规,革新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完善新理论、新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1强化直观教学法、发挥直观教具教学的优势,重视护理应用解剖的实验教学

充分发挥直观教具教学的优势,将多媒体技术、挂图与模型演示、标本观察与尸体解剖、活体标本观察等方式有机结合。重视实验课教学,通过让学生对标本和尸体的观察,能够使学生掌握体腔内器官的形态、位置、体表投影、毗邻及肌肉、神经、血管等知识。(1)通过观察口、咽、食管、胃、直肠、肛管、鼻、喉、气管、支气管、输尿管、膀胧和男、女性尿道等管道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与插管技术有关的应用解剖学知识。(2)四肢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等是静脉注射常用的静脉,这些内容与临床护理工作联系紧密,应结合定位方法和注射部位进行详细讲述。譬如在尸体上示教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的部位及定位法,往往事半功倍。(3)穿刺的定位原则是避免损伤内脏器官和血管、神经,故内脏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比较重要。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可以先由教师在尸体上示教胸膜腔、腹膜腔穿刺和心包穿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4)可以结合尸体详细讲解臀大肌、三角肌、股外侧肌等与注射有关的解剖学知识,示教臀大肌注射部位及定位法;也可在尸体上确定心尖、肝、肾门、胆囊底、阑尾根部等重要脏器的体表投影点,示教心内注射的进针点。

3.2活体教学法的运用

活体教学法是通过触摸辨认骨性、肌性标志并划出内脏器官、神经、血管等的体表投影线,由表及里,以达到“透”过体表“看”内脏的目的。活体标本观察比较适合学习运动系统的体表标志、关节的运动以及动脉的摸脉点等。(1)骨性标志:与压疮有关的骨性标志,如枕外隆凸、肩胛冈、肩峰、鹰嘴、髂嵴、髂前上棘、坐骨结节等;与穿刺定位有关的骨性标志,如胸骨角(心包穿刺定位)、肩胛下角(胸膜腔穿刺定位)、髂嵴(腰穿定位)等。(2)摸脉点:活体触摸桡动脉、肱动脉的搏动,确定测量脉搏和血压的位置;活体触摸颈总动脉、股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腘动脉等动脉的搏动,确定压迫止血点的位置。(3)一些重要脏器体表投影点:例如,学习完胆囊的体表投影,让学生在身上触诊投影点;在肾区练习叩诊;活体触摸阑尾根部投影点;活体上确定肝上界、肺下界投影。(4)肌肉和关节运动:触摸三角肌、胸大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常用的肌性标志;肌肉的作用应与关节的运动和日常动作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做一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活体结构与临床知识相结合,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人体解剖结构的感性认识,又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为学习临床知识打好基础。

3.3问题式教学法

护理学术研究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舒适护理联合使用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于2013年3月―2016年6月前来该院就诊的98例患者,经抽签(具随机性)将其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舒适护理。记录两组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负面情绪变化情况、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将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结果 两组经上述相应护理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2.2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22.45%(P

[关键词] 心理护理;舒适护理;血液透析;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c)-0153-03

Research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ental Nursing and Comfort Nursing in the Nursing of Hemodialysis

ZHOU Shu-mei, LUO Can, LYU Hong-yu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Rongch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Chongqing, 40246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ental nursing and comfort nursing in the nursing of hemodialysis. Methods 98 cases of patients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9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added the mental nursing and comfort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related adverse reaction, changes of negative emotion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of patients to nursing work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and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the Conclusion was concluded. Results After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only 12.24% but as high as 22.45%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Mental nursing; Comfort nursing; Hemodialysis; Application effect

I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各类终末期肾脏疾病的肾脏代替治疗方法,通过对机体内环境(水、电解质、酸碱度)紊乱状态进行有效纠正、清除小分子水溶性毒物,达到保护肾脏及肾功能的目的[1]。该文为提高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肾脏疾病患者疗效及预后,特于2013年3月―2016年6月期间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98例此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护理、舒适护理联合使用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的98例血液透析患者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25~84岁、平均(66.52±2.13)岁,透析持续时间1~9年、平均(3.24±1.04)年,血液透析次数2~4次/周、平均(2.78±0.13)次,血液透析时间3~4 h/次、平均(3.40±0.09)h,原发疾病类型:慢性47例肾小球肾炎、14例糖尿病肾病、14例高血压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症、7例多囊肾、15例原因不明。将98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对照组、n=49),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给予病情观察、生命体征(面色、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严密监测、相关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及舒适护理。记录两组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负面情绪(焦虑、抑郁)变化情况(护理前、护理后)、满意度(患者评价护理工作)。

1.2.2 心理o理 ①组建心理护理小组,组员均由高年资专业临床护士组成,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掌握其实际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②护理人员可对失去治疗信心的患者给予适当语言、肢体鼓励,增强其战胜病魔自信心;③护理人员若经观察发现某些患者具有较差的治疗依从性,可通过告知遵医嘱治疗对疾病的积极意义、未遵医嘱治疗将导致的严重后果促使其按时按量用药;④患者因过度担心疗效而表现出焦虑、抑郁情绪时,护理人员可对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发生原因、治疗方法等)并例举以往成功病例,缓解其相应负面情绪;⑤护理人员应告知家属对患者实施生活、精神及经济支持对其疾病治疗及预后的积极意义,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

1.2.3 舒适护理 ①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应适当开窗通风有利空气流通,定期对房间地面、空气及物品消毒,规定每日亲属探视时间及人数,保持温度24~26℃、湿度50%~60%;②房间布置以暖色调为主,适当放置绿色植物,使患者感受家庭温馨;③护理人员可邀请家属参与患者健康食谱的制定工作,使患者食谱符合其日常饮食习惯,有利于增进患者进食欲望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以优质蛋白,低盐、低钾、低磷、富含维生素食物,注意控制水分的摄入,一般饮水量出为入,在1 d尿量的基础上加500 mL左右,忌食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可适当食用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④根据该科室实际情况提供书、电视、广播等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其因透析所致生理及心理不适感;⑤护理人员主动询问患者所需,并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治疗及护理工作的相关疑问,适时采纳其合理建议;⑥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者可鼓励其适当运动,以散步、太极等有氧运动为主,尽量选择在天气状态良好的室外运动,有利于使机体接收阳光及新鲜空气,运动时需有专人看护,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停止运动并告知医生处理;⑦给予必要的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如版画、宣传册、口头宣教、集中学习等,告知日常生活应注意劳逸结合并保持身心愉悦。

1.2.4 效果判断标准 ⑴负面情绪:①焦虑:利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准确评价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焦虑状态,HAMA量表需涉及14个项目且每项得分范围0~4分(五级评分法),量表总分越高则测试者心理越焦虑;②抑郁: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判断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抑郁情况,HAMD量表共17小项,其中10小项评分方法及得分范围同HAMA量表,7小项得分范围0~2分(3级评分法),总分与测试者心理抑郁程度呈正相关;⑵护理满意度: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得分范围0~100分)由该科室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制定,涉及护理服务、态度等多方面内容,于患者结束该次治疗后出院当天指导其独立填写,采用不记名调查方式,待量表填写完成后统一回收并记录得分情况,分数越高则患者对护理服务越满意。

1.3 统计方法

将所得数据输入Excel 表中(Office 2003),经SPSS 19.0统计学软件给予统计学分析,该文中两组护理前、后负面情绪(HAMD、HAMA)评分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均属于计量资料(表示方法(x±s)、检验方法行t检验)、两组血液透析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属于计数资料(表示方法[n(%)],检验方法行χ2检验),检验结果P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

经上述相应护理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24%)较对照组(22.45%)显著降低,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负面情绪及满意度

两组护理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两组HAMA、HAMD量表评分均较之前显著降低,研究组负面情绪改善效果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研究表明,血液透析仍临床用于治疗各类终末期肾脏疾病的肾脏替代方法[2],可显著延长肾脏疾病终末期患者存活时间,在患者接受透析治疗过程中给予正确有效的护理配合是保障其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由于多因素(生活环境恶化、饮食结构调整、工作压力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等)共同作用,各类肾脏疾病发病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数量也随之增加,已引起广大医护人员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3-5],血液透析患者将由于各种因素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如不了解病情、过度担心疗效、不信任医护人员、因疾病所致生理不适、病房环境陌生等,若负面情绪程度较重将直接影响其接受临床救护积极性及依从性,对其疗效及预后也将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提示根据血液透析患者实际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将有利于改善其相关负面情绪,对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

舒适护理是近年来于临床推广使用的新型护理理念,在使用原有常规护理保障患者生理舒适度的前提下,加用饮食、环境、运动等其他辅助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心理、精神、社会等各方面也将达到舒适效果[6]。研究表明[7],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使其身心均处于舒适状态,显著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有利于其尽快恢复身心健康。

该文研究可知,对照组经常规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22.45%,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效果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不理想;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后,该组负面情绪改善效果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2.24%,与李仪静[8]研究资料中显示,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可显著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负面情绪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4.52%具有相似性结论。

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海平.舒适护理模式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5,19(12):72-73.

[2] 李冬梅.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2 (3):125.

[3] 钣衿剑刘力松.实施人文关怀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J]. 护理管理杂志,2011, 8(3): 44-45.

[4] 王晓婷, 于涛. 椎体骨折患者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分析[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11 (12): 256-258.

[5] 邹小兰, 惠菊芬,丁文慧 . 舒适护理在电子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J]. 中外健康文摘,2010,7(33):273-274.

[6] Kate L,Stonell CA. Amest hesia and sedation for gast rointestinal endoscopy[J].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 hesiology,2014,18(4):431-436.

[7] 范延欣 .舒适护理在结肠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336.

护理学术研究范文第3篇

一、护理基本技术的发展背景

护理基本技术是基础护理学的前身,最初本门课程的建设主要集中于基本的注射技术、输液技术以及卫生环境技术等基本护理技术的学习。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对护理专业的重视以及大力支持,护理基本理论体系、护理临床实验技术、护理教育教学体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与发展。近年来,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护理基本技术与护理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过程中,护理健康教育理念、护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护理系统理论体系、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护理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研究已经成为了目前护理专业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护理基本技术课程介绍

1.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目标。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符合国家护理开发项目的发展方向。从宏观看来,通过开设护理基本技术课程,旨在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应用型实干护理人才,不断丰富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管理方式,争取将护理基本技术课程建设成为高校护理专业的一流学习科目。从微观看来,护理基本技术课程开设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医院以及护理相关专业输出专业化的护士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自身素质强,服务贴心到位的应用型护理队伍,不断开拓护理行业的建设道路,描绘护理行业的发展蓝图。

2.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发展特点。护理基本技术课程是一门特殊的医科类学习科目,它虽然没有临床专业的缜密性,也没有医院管理专业的全局性,但它却拥有自身发展的显著特点,具体特点概括如下:(1)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护理基本技术课程不同于一般的高校专业课,护理专业的从业对象是相对弱势的疾病患者,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以及更加贴心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一定的职业操守和自身素质,要切实对护理对象付出真心,不可敷衍了事,态度不端不正。(2)护理教学资料完善全面。护理基本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习科目,要想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以及完整化,护理教学资料的完善与全面是学好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前提条件。这里所说的护理教学资料并不单单指护理专业的配套指导教材,还包括先进的实验器材、丰富的模拟资源库、全面的文献查阅资源以及高质量的护理教师团队等辅助学习资料与对应学习手段。(3)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基于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建设特点,本课程以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实现手段。在教学理念建设过程中,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操守,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护理手段的创造创新,注重合作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使用。

三、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

1.充分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本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学生、实际应用实践三者强行的融合到一起,而是将三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穿插,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理论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有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但要掌握所学知识,还要学会举一反三,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具体的实际操作能力。(2)具体实施步骤与实施方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有规范的实施步骤和正确的实施方法,这里针对具体的临床案例,提出了基本的三步运行法。①课前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以教师为实施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教学基本内容设置不同的案例对象,在上课之前提前将设计好的案例交给同学们进行预习、思考,让学生自行设计护理步骤,找到护理方法,以备课上讨论实践。②课堂及时修正。采用流水化作业的实施步骤,学生提出护理意见,教师在学生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护理的缺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的改正,并为学生演示正确的护理步骤,以此加深学生对护理知识的理解。③严格考核与评估。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真正走上护理岗位前,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与评估,考核分为笔试、临床实践和面试三大部分的内容,笔试试卷采取百分制,学生要达到80分以上的优秀成绩才能进行临床实践项目;在进行临床实践考核时,考核队伍由专业的医师和授课教师组成,学生达到各位评审的平均成绩才可以通过考核,最后面试通过才能最终走上工作岗位。(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形成专业的护理技能。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图片的展示以及视频模拟实验增加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而针对具体的临床案例,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进行充分的研究思考,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探索以及团队交流,切实改正自身的错误实践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动建设精品课程体系。针对护理基本技术教育教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我们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所谓精品课程就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配套设施进行改革与完善。(1)完善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的完善主要在于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在每一章节的护理学习中加入实践操作和护理技??的人际沟通交流等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和做好必要的准备。(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许多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都提出了加强实践化教学的教育方法,但如何实现实践化的教育教学发展要求,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关键问题所在。要增加实验的设计性,学生在进入医院实习之前,可以独立设计护理小手册,把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护理常识写入手册,通过一定的宣传与推广,让人们了解基本的护理知识,这也是实践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3)引进先进设备,拓宽实习渠道。由于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特殊性与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对教学设备的要求较之一般课程要高的多,因此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教学模拟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基础学习条件。同时,要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除了学生课上的模拟实验,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学校还应该与更多的医院基地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医院等相关场所感受真实的操作环境、学习真正的操作技术,增强自身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护理基本教学。(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护理基本技术教育教学中充分引入多媒体技术是指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视频等具体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视频进行实际护理案例的动态实验过程演示,可以将专家的实际操作过程通过视频的方式制作出来,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面前,实现学生与专家的近距离接触,方便学生学习先进的操作手法以及独特的教育理念。(2)建设专门的知识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专门的知识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传播方式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推广的关键手段之一。在实际的护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专门的护理网站向人们传播基本的护理知识,以此丰富人们的护理常识,而网站的维护者可以由护理专业的学生担任,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护理知识体系,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民意,了解人们基本的日常护理需要。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护理知识和护理常识,可以有效引起人们对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视,扩大护理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便于从侧面稳固护理专业的发展地位。

护理学术研究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473.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9-0117-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9.065

为了探讨白内障术后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护理意义,为白内障术后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有效护理提供重要依据[1]。本文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白内障手术、且术后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患者80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白内障手术,且术后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1~74岁,平均(34.1±6.4)岁;入院治疗前眼压34~62 mm Hg,平均(42.9±3.8)mm Hg;平均住院时间(11.2±4.0)d。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2~71岁,平均(35.2±7.5)岁;入院治疗前眼压35~62 mm Hg,平均(43.0±3.9)mm Hg;平均住院时间(11.3±4.1)d。导致80例患者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因如下:(1)患者出现视网膜静脉阻塞问题;(2)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问题;(3)患者出现视网膜炎症问题;(4)患者出现视网膜动脉阻塞问题;(5)其他病因[2]。对应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5、38、10、11及6例。

1.2 方法

1.2.1 手术治疗方法 医生根据8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相应且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存在节段性透明症状的患者,主要进行视网膜光凝手术临床有效治疗,在实施完白内障手术后,还要给予患者有效地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在抗青光眼手术实施完成后,要为患者采取有效地止血措施,另外还要给予患者抗炎药物临床治疗。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和患者日常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长期治疗和保健护理方案,定期给药,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饮食,让患者定期进行适当的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系统化的临床护理,在手术实施治疗前,要给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休养氛围,要保持病房安静和环境卫生,给予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指导,告诉患者及家属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要以患者为核心主体,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同时加大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护理责任感,护理人员要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日常生活和活动方案,及时了解患者和家属的需求,解决患者和家属的相关问题。要加强对患者心理护理,多和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让患者了解后期可能产生的相关问题和不适感觉,以及降眼压药物的治疗作用,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前,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常规临床检查。患者出院后,要做好后期病情随访工作,要在患者手术实施结束后落实术眼保护工作,避免用力揉眼,避免进行比较大的眼部运动,要叮嘱患者定期进行病情复查,在后期随访调查过程中,要着重观察患者眼压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后期随访情况。护理情况分为明显有效、基本有效及无效,护理有效率=(明显有效例数+基本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护理满意情况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对比

经过临床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2.093,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过观察对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9.061,P

2.3 两组患者后期随访情况比较

患者后期病情随访主要包括眼压有效控制情况、血管消退率情况、视力维持情况以及后期不用给予止痛药物治疗的情况,观察组后期随访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护理学术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创清除术 高血压性脑出血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34-02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基于长期高血压状态使脑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样坏死、甚或微动脉瘤的基础上,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突然发病时,病情危重,急性期死亡率较高[1]。目前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临床效果较好。采用有效优质的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素。现选取56例接受微创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配,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自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来院就诊的突发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共56例,均接受微创清除术治疗,年龄在39~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2±9.5)岁。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史,病程1~19年,平均(8.4±4.3)年。入院时发病均在3h之内,收缩压在180mmHg以上。经CT检查,基底节出血26例,其中破入脑室系统11例,脑叶出血21例,丘脑出血9 例。均无凝血功能障碍。将其分为护理组、对照组两组,护理组共28例,对照组2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血肿体积、血压、病程、出血部位、发病时间以及其他一般条件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手术和护理进行。护理组在常规手术和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病情行优质护理。包括以下内容,

1.2.1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 向清醒的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必要性、手术方法、过程及配合要点,缓解紧张、焦虑的心理,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信任,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常规头部备皮,给予吸氧,必要时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开放静脉通道。监测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予脱水降颅压。躁动患者给予镇静止痛。

1.2.2 术后护理

1.2.2.1 病情观察

术后保持心电监护,监测血压控制在150~160/90~100mmHg,避免血压过低引发脑血流灌注不足。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对体温过高患者积极采用物理降温, 如温水或乙醇擦浴、头部置冰枕等。动态监测观察患者意识和瞳孔变化,如患者出现一侧瞳孔放大、光反射迟钝及意识障碍、健侧肢体活动障碍等则提示出现脑疝症状, 立即抢救治疗, 护理组2例患者出现脑疝,经抢救均转危为安。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以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监测患者意识时,若发现嗜睡或昏迷的患者则提示有再出血的可能,要提高警惕。

1.2.2.2 引流管护理

(1)引流管的高度:血肿与脑室不相通时行低位引流,血肿破入脑室时需抬高引流管,将引流管最高点固定在穿刺点上方10~15 cm 高度开放引流[2]。(2)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引流不畅时, 不能盲目负压抽吸。若检查有血凝块堵塞时 ,可采用生化酶技术将血块液化后排出。(3)引流液的观察: 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和性质,判断有无血肿液化和缩小、有无再出血。引流液颜色鲜红则提示有新出血的发生,应及时复查后止血、降颅压控制。护理组有2 例引流液量多且颜色鲜红,经检查确认为再出血,经及时抢救病情得到控制。(4) 预防感染:病室、空气清洁消毒,保持通风。引流管、引流袋要及时更换, 1%碘伏消毒皮肤, 无菌敷料覆盖引流口; 冲洗时注意要先抽后冲, 避免逆行感染。(5)拔管前后护理: 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经CT复查显示血肿清除后可以拔管。拔管前要闭管24 h, 检查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迹象,无此迹象时可拔管。拔管后加压包扎,患者保持头部抬高,禁止侧卧,避免脑脊液流出, 必要时可缝合穿刺点。护理组未见脑脊液渗漏。

1.2.2.3 并发症预防护理

(1)预防压疮: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每隔2 h 更换1次;保持床单清洁、干燥;经常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压疮。(2)泌尿系统感染护理:取尿标本检查,选择敏感抗生素,感染部位及时清洁消毒。0.02%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外阴及尿道口用0. 5%碘伏棉球擦拭消毒。护理组有1例尿道感染,治疗后感染获控制。(3)肺部感染护理:脑出血患者因长期卧床,术后机体抵抗力降低,易发生肺部感染。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拍背, 帮助痰液排出。鼓励清醒患者主动咳痰, 可适当给予刺激;对无力咳痰、昏迷患者, 可给予雾化吸入,排出痰液。护理组2例出现肺部感染, 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和吸痰等护理后, 1例病情得到控制,1 例长期吸烟史患者治疗无效因呼吸衰竭死亡。

1.2.3术后康复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有极高的致残率,微创治疗后要积极锻炼,以降低致残率。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以开始肢体功能训练, 早期以被动运动为主。活动幅度由小至大, 循序渐进。早期训练1~ 2 周后可以开始以语言、站立和步行为主的训练。鼓励患者以不疲劳为度积极活动。

1.3 观察指标

按A D L 标准对两组患者的生活处理能力进行评级。随访1年,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3 讨论

运用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创伤小,术后愈合快,手术疗效较好。临床护理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引流状况,及时发现再出血,及时抢救,能有效提高重症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要加强术后护理和康复锻炼,预防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