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

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

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林类专业;校企合作;开放式办学

1 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类型

按合作内容可分为订单式的校企结合、专业设置与教育内容的校企结合、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校企结合、师资队伍的校企结合、实训条件的校企结合。

按合作功能可分为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

按合作主体的关系可分为松散型合作、紧密型合作。

2 我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现行法律对于企业和职业教育学校联合办学的规定处于空白状态

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体系中,缺乏专门针对企校联合办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对于政府的法律地位规定不明,没有具体规定政府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使得政府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作用难以正常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保障监督不力,缺乏制裁措施和专门的监督机构,出现纷争时纠纷难以解决。

2.2 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校企联合办学发展

校企联合办学,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快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参与学校建设。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职业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企校联合办学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2.3 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校企联合办学的开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条件不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另一原因是学校开展联合办学的思路不够开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二是,许多学校仍然套用过去安排生产实习的方式,在寻找联合办学的企业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因而使联合办学的路越走越窄。三是,许多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希一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工作单位,由于一次性可以接纳于几或几于人的单位比较少,所以给企校合作办学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

2.4 经济发展对校企合作办学的内在牵动力不足,市场的引导作用还未真正体现

校企合作办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人才高消费,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愿望。

3 完善高职农林专业校企合作途径的思考

只有让农林类师生走进现实的社会和企业,才能真正感知现代经济管理的真谛,从而切实地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寻求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之间互利合作新的平衡,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做出更多的努力、这里包括:

一是,坚持国家办学的出发点,强调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包括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和财政支持,鼓励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相互交流,并借鉴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和澳大利亚的TAFE等的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对企业参加学校教学实行政策引导和税收优惠、从地区政府层面要成立相关行业和学校之间的协调组织,以政府的权威来调动本地区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二是,企业应以寻求反远利益的战略眼光积极参加到校企合作、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支持,而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科研能力、培训设施和企业后备人才保证。三是,学校成立校企合作管理部门,为校企合作提供后勤保障。农林类专业实训是学校资金投入的薄弱环节,实践教学得部到应有的重视,校企合作也多流于形式,没有人去具体推动这项工作,也更谈不上去探索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形式。因此,在校企合作的管理上,应采取积极支持和灵活务实的态度,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在校企合作中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刘登梅.几种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1(5).

[2]何小雄.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 (1).

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范文第2篇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摘 要:文章以农林院校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为背景,立足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从工程能力培养与工程施工类课程的关联入手,阐述了工程施工类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并提出“融合不同专业施工课程交汇点内容、整合施工课程规范、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小组制和校内外结合”等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工程能力;农林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08-04

农林院校一般以农学、林学专业为主,兼顾其他专业。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学科门类越来越完全,工学专业与工学学科越来越成为农林院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由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日趋明显,工学专业在努力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在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但限于学科发展时间短、学科人才紧缺、中微观发展环境的限制等因素制约,农林院校工学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更清晰地体现工程人才的培养需求,工学学科如何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进一步提升等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农林院校中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为背景,立足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讨论如何通过此类课程(课程群)的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上述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素质。

一、工程能力培养与工程施工类课程的关联

“工程能力素质分一般性工程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一般性工程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包括工程推理能力,综合运用技术、技能和现代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和批评性思维的能力,对职业道德、伦理和责任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团队组织、协调和融合能力,有效的人际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等[1]。专业的工程能力需要依赖于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内容。工程能力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工程师的素质和知识储备。工程能力培养包括与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设计、生产、运行、施工、开发、管理等素质的培养。

农学、林学、园林学、风景园林学作为农林院校的优势学科,学生培养的目标是农学学士、管理学学士、文学学士等,学生培养的能力素质主要表现为作物育种、栽培与耕作,森林培育、监测,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园林植物的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等。工学学士培养在农林院校中所占比例较小,导致工程能力培养通常不被列为农林院校学生培养的重点目标。例如园林专业培养“具备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等部门和相关企业从事城镇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区、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园林植物的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等工作应用型技术人才”,授予农学学士学位。风景园林专业培养“能胜任风景名胜区、公园绿地、居住区、广场、传统园林等各类风景园林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授予农学学士学位。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未重点提及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然而,无论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还是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却有相当大程度是去做工程。工程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决定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空间。

学生的工程能力素质中设计能力反映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生工程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工程人才必备的两种基本能力之一[2]。与设计能力培养相对应的设计类课程是当前农林院校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从课程设置情况看,土木工程、建筑学、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类课程无不在课程体系中占有绝大多数学分的课程地位,课程门数也多。然而受学位类别的影响,园林、风景园林和园林艺术设计专业在设计类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定位与课程内容安排中又往往脱离了工程背景,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受到了限制。从中国当前的工程建设实践上看,也鲜有工程设计大师出现。另一方面,土木工程、建筑学、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未来都极有可能走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这条路,注册执业资格对于学生的职业前途非常重要。与以上注册执业资格相对应的课程更多的是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工程建设实践的重要环节——生产环节中则缺少大量技术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为施工企业提高企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效率服务。这反映了学校学生培养与生产实践人才需求脱节的现象。学生培养的重点与学生就业的重点极不相称。

要提高学生的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技能和现代工具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必须有效依托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施工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不同专业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施工管理课程培养学生掌握不同专业现场施工进度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成本管理的各项要求和法律规定。这两类课程对提高学生在工程生产环节从业的技术能力非常关键,也对学生未来考取注册执业资格证书有莫大益处。从基本建设的流程看,工程项目从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这五阶段流程中施工流程是产品形成的关键阶段,人工、材料、机械设备流转复杂,需要的专业知识综合而广泛。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恰好为满足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专业技术人员良好的知识储备、规范意识和工程生产建设的认同感。此外,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也为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和竣工验收阶段针对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咨询单位提供了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所需的管理能力与法律法规意识。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教学在适应工程项目基本建设各阶段不同单位主体的人才需求中影响重大。在本科阶段,如何通过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该类课程的教学水平,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加强学生施工技术、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紧密关联。

二、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的地位

当前农林院校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存在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科目少、学分小、课程重要性不明显等特点。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除专业核心课“园林工程A”及“园林工程A生产实习”共7学分外,专业限选课“园林管理”是2学分,专业任选课“工程概预算”是2学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限选课“园林管理与园林法规”是3学分,“工程概预算”作为任选课程(见图1和图2)。考虑到任选课存在学生经常不选或选课学生人数不足以开课的现象,作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限选课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在两个专业中皆不超过10个学分,这在160学分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微乎其微。园林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专业核心课“园林工程B”与“园林工程B生产实习”共5学分,专业限选课“园林管理”2学分。建筑学专业将“建筑施工”“建筑经济管理与法规”放到了专业任选课中(见图3和图4)。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其人才培养体系中“土木工程施工”属于专业核心课,“施工组织计划”“工程概预算”“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运筹学”“工程项目经济原理”属于工程管理方向的专业限选课,“建设法规”属于大类限选课。由于开设了工程管理方向,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占了开设课程的绝大多数,学分也占了大头(见图5)。

以下是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的课程设置情况。

专业核心课:园林工程A(学分:6)、

施工技术及施工 园林工程A实习(学分:1)

管理类课程设置1专业限选课:园林管理(学分:2)

专业任选课:工程概预算(学分:2)

三、工程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工程能力教育和工程科学教育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诸多知识的交叉和综合,而后者强调某门学科的深入分析;前者强调实践性,后者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前者着眼于解决工程问题,后者强调说清原理”[3]。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授予学士学位的类别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差异,但学生就业的方向上却有一致性,虽然分属于工程建设不同的专业类别,却大多在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业。如何在当前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较之设计类课程低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能力素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研究课题。整合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理顺规范及法规,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升并改善单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等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跨学科融合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构架

针对不同的专业,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名称不同、教学大纲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差异。然而,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同一个工程往往同时涉及建筑、结构、水电、园林等不同的专业。如何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将不同专业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理论有侧重点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不同专业的施工课程突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专业的技术要求,做到课程内容全面、翔实,生动、具体。再将工程材料、力学、结构、管理等相关知识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中,做到课程知识体系前后有序、融会贯通。强调学科知识间的交叉和综合性。帮助提升学生专业知识领悟力和应用能力,并激发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兴趣和志向。

“课程内容和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承纲领性的课程目标,下启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实践,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学科理论体系与课程价值相融合的明确表达,所以是落实工程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图6反映了土木工程、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专业及相应学科在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教学设计时可以产生的教学内容交汇点。不同专业对交汇点内容的设计并讲授,让本专业学生对相近专业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知识了解并掌握,可以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使其具备足够的发展潜力。

(二)基于规范整合的教学设计

规范、规程是工程技术应用的基础和依据。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需要的规范、规程、工法多种多样,种类繁杂:包括各类工程设计规范、规程,各类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规程,各类勘察规范、规程,各种先进施工工艺的工法等等。一般课程通常只需要参看一至两本规范即可,施工类课程需要参看的规范、规程多至十本或十本以上。如何把多本规范、规程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融入教学环节,做到课程内容有规可依、有据可查,是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工程施工类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表1是土木类、园林类、建筑学类专业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需要用到的规范集锦。通过对规范的总结与提炼,提升课程教学的水平和层次。相应地,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也能有效提高。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课堂是师生交流、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舞台,师生应该共同参与。改进课堂教学包括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多媒体课件的优化,增加工程施工环节的图片、录像、动画等内容,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工程施工工艺的感性,让课程更生动、更活泼。尤其是图片、录像、动画等更符合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均能通过具体形象的动画、视频和音频等手段得到强化,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增大了内容容量,又使相对枯燥的施工课程教学变得直观、生动。”[4]

另一方面,“课程设计是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5]。“课程设计题目应该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题目应该具有综合性”[6]。通过井点降水课程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设计等课程设计的布置和安排,使课堂教学手段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使课堂教学空间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的直观判断力和工程经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建立牢固的工程概念和工程意识,实现从科学意识向工程意识的思想转变。相应地,课程在考核评价时提高课程设计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并拟定详细的课程设计评分标准,包括文本方案、图纸表现和总体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等。而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则适当降低。

(四)实施分组教学,将校内外教学结合

在课程设计阶段把学生分为小组,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小组的讨论与工作分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课程增加了学生的工地参观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相互沟通并改善团队精神的能力,提升授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及综合业务能力。图7反映了跨学科融合、规范整合、改进课堂教学与考核以及小组制、校内外结合等教学改革措施的逻辑关系。

农林院校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与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紧密关联,该类课程与学生就业方向的契合度高。在当前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较之设计类课程重要性程度低、课程学分少、课程门数少的背景下,通过不同学科施工课程交汇点内容的融合、不同专业施工课程相应规范的整合、改进课堂教学与考核以及小组制、校内外结合等教学改革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林院校与工程相关的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志趣和工程使命感。提升工程专业的层次和水平,改善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戴波,纪文刚,刘建东等.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2]李红梅,江志斌,郑益慧.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3]刘昌明,张济生,唐一科.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切实增加工程能力——工科本科生工程能力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

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观赏植物造景艺术 公选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73-02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主要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公选课既是高等院校整体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公选课的开设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以外的知识领域,拓宽视野,完善并优化知识结构,还可以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能力。

本文重点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探索观赏植物造景艺术公选课的教学改革。

一 观赏植物造景艺术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选修人数多、课时少

观赏植物造景艺术课程目前在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已成功开设两年,每次选修人数都达到180人,达到周山校区公选课人数的上限。高校公共选修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专业和年级,学生的基础背景参差不齐。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周山校区现有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林学院三个学院,选课的学生也全部来自这三个学院的不同专业。虽然农学院和林学院的大部分专业开设有植物方面的专业课程,但因为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多为大一、大二等低年级学生,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对观赏植物的基本认知还比较浅显。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但课时只有32个学时。如何在32个学时内让不同专业背景的180名学生对观赏植物造景从陌生到熟悉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同时由于上课人数多,课堂纪律和课堂效果比较难掌握,在教学内容上较侧重知识性和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教材选择较困难

目前,《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植物造景》《风景园林植物造景》《园林植物造景》等关于植物造景方面的教材已相当全面,但绝大部分教材都是适用于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对于非园林专业的学生较难找到合适的教材。

二 对观赏植物造景艺术公选课教学的建议探索

1.针对课程性质,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对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植物造景是在学习过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艺术等课程后所开设的课程,是讲授如何根据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原则来运用园林植物要素进行造景并营造园林空间,重点讲解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

作为公选课,需要根据其特殊的课程性质和学生的基础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授课的重点包括:科普性的观赏植物识别,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植物景观;理解和熟悉植物配植的原则、方法,以及处理植物与周边环境关系的手法。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学生在外出游览时,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还能认识一些基本的观赏植物,并且明白为什么这样的植物景观看起来美,美在哪里,体现了哪些艺术性和科学性,促进学生更加热爱园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去发现身边的美好。

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识别常见的观赏植物种类,熟悉观赏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2.根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结合前文对公选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在观赏植物造景艺术公选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多地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参考苏雪痕教授的《植物造景》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两本书,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其中的部分章节,如植物造景的基本概念、植物造景中艺术原理的运用、建筑与观赏植物的协调配植、园林中各类水体的植物配植、园路的植物配植、花坛与花境的概念以及对观赏植物材料的要求等。同时添加了部分园林史与园林艺术的基础知识,带领学生了解园林,了解中国园林。除此之外,每节课还保留15分钟左右的时间补充介绍一个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案例,扩展学生的视野。如分别介绍过纽约中央公园、纽约高线公园、意大利米兰垂直森林以及穿插介绍若干位设计大师及其作品,如贝聿铭和林璎等。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和有针对性的备课,尽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让学生每次课都能有所收获。

3.引入身边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身边案例的好处在于:(1)可操作性强,便于学生课后观察学习;(2)理论与实际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植物造景的理解;(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积极性。

由于本课程为公选课,学生人数多,所以带学生实地欣赏非常困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校园内绿地,以及洛阳市内各大公园、滨水绿地、街旁绿地、居住小区等优秀植物造景实例,结合这些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加深学生对观赏植物的识别,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植物景观,更好地理解植物造景的方式方法。同时由于选择的植物造景实例都来自学生熟悉的场地环境,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课后主动发现植物造景的艺术美。

4.改变单一的讲解方式,鼓励学生汇报讨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解方式。在学期中后期,学生对植物造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目,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植物造景案例来讲解。如有学生将自己假期出游拍摄照片整理后,与大家分享其中植物造景的艺术美,还有学生将自己家乡独特的植物景观介绍给大家。这个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而且给了学生锻炼自己的机会,促进大家去留心观察身边的植物景观。

三 结束语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初探,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同时也更加符合公选课的要求,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和丰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了课堂教学气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大改观了以往学生对于公选课只求学分的学习态度,观赏植物造景艺术这门公选课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苏雪痕主编.植物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云南,园林专业,发展优势,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之后,随着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提速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园林开始得到迅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除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外,云南还有着通往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区位优势。因此,云南是一个园林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在培养园林学科专业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望成为国内培养园林学科专业人才的摇篮。

1 云南园林专业发展优势

从云南园林专业发展的概况来看,云南园林专业的教育虽然还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但它却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云南园林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结合云南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地方文化特色,才能努力将园林专业发展成为富有云南地方特色的学科。

2 云南园林专业教育面临改革与探索

近年来,生态城市园林建设兴起,为园林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地方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加快,社会对人才专业素养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需求量也将扩大,为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就是要如何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也是园林专业实践环节教育中需要研究的内容。从目前云南园林专业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2.1 云南园林专业教育应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而不失云南特色。

在国外,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实践领域越来越广阔,将环境设计、场地规划、城镇规划、区域景观规划、公园与休闲区规划、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内容包含其中,涉及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园林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设计课、游历考察、讲座、校际交流和专业实习四个环节。

从云南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的角度讲,园林专业教育应该结合云南省情,面向全国,面向东南亚培养具有特色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中还可以与东南亚国家建立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使云南园林专业教育富有地方特色。

2.2 走市场化道路,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园林专业教育走市场化模式,是学校园林专业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最好途径,这种途径在国外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园林专业教育中已正在探索和实践,值得借鉴。教学中安排学生进入园林企业实习,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在校内构建专业试验园区,加强实验设备、设施建设,建立完备的实验室,促进园专业教育走市场行业化发展道路。

2.3理清教育思路,推进教学改革,突出学科特点。

要做到正确分析云南园林专业教育形势,理清教育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2.3.1 根据学科优势,进一步明确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在云南园林专业教育中,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相互渗透还比较保守,园林专业的教育水平相对国内办学悠久和国际发达国家水平还比较滞后。因此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挖掘学科优势和明确符合自身实际的培养目标是发展园林教育的当务之急。 我省应培养既符合地方需要,又适应全国并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3.2 根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模式,大多院校专业面过窄,因此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很难较快适应社会需求。当然,课程设置的形式和内容不能全模式化,否则教育将与实际严重脱节,应做到,拓宽专业面,推进园林专业培养目标特色的形成。

2.3.3 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园林专业实践。

从近几年云南各所院校园林专业毕业生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理论知识面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适应市场周期长,成为许多企业在招聘中普遍要求工作经验的主要原因。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园林专业教育者的高度重视,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解决好专业素质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2.3.4 加强交叉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面极其广泛,涵盖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农学、林学、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大部分内容。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内外都应加强交叉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态势,努力创造条件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当前,我省园林专业的教育水平滞后于发达地区,从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意识不够、力度不强。这点主要反映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在教学方法上与园林专业本身特点不相吻合。要提高园林专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就应加强并提高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其次,园林专业师资整体力量薄弱,学科搭建不完整。园林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应依照园林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来构建,只有符合这个特点才能满足园林学科的教育,培养要求才能达到所制定的人才规格。因此,应努力构建学科结构完整的教师队伍,才能解决好云南园林专业教育水平落后的根本性问题。

3 结语

通过对云南园林专业教育情况的了解和教育发展优势的分析,不难发现:云南的园林专业教育发展潜力巨大。各所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充分利用好本土资源优势,合理规划自身的学科建设,通过校际合作将云南园林专业教育水平发展上去,积极探索和研究云南园林专业教育的科学途径,为云南园林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办学方向与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3: 203

[2]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科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30~132

[3]高志红.我校园林专业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探索[M].广东:韶关学院农业工程系, 2005:151

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专业 教学改革 城市化 生态观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形势下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需要明确园林专业教学的指导思路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为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而不断努力,要结合生产服务的实际需求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较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应用型园林人才的培养。笔者通过分析当前人才市场需求和当前园林教学模式所面临的挑战,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新形势对园林专业人才的要求

(一)要求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以及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

根据目前市场需求,园林专业人才需要有一定的美学基础知识,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园林制图与识图;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Autocad、photoshop、3Dmax等应用软件;具有园林招投标、园林预决算、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的基本知识。由于园林设计企业具有较强的农学、林学及生态学的专业知识背景,学生的种植设计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因此,以种植设计为特色的园林设计课程应该是传统院校园林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二)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园林专业学生就业的主渠道是园林设计企业,这些园林设计企业在用人方面更倾向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面试人员,要求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即具有较强的方案创作能力以及丰富的施工图设计经验,对于植物特征也要详细了解。因此,开设园林专业的各大院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形势

(一)社会信息化对园林专业的冲击

如何规划设计信息社会中的各种空间环境已经成为园林专业的重要课题。随着新世纪科技发展汹涌而来的知识浪潮、信息革命必然对园林专业产生巨大影响,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园林行业的需求,对园林的研究方法、设计理念、工程技术、教育手段都需要不断地进步和更新。因此,园林专业必须扩展学科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

(二)乡村型向城市型的发展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不断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由此对园林专业教学的改革发起了挑战。城市化过程中,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导致了生活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变化,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与资源意识不断加强,也对城市绿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园林专业教学要顺应社会要求,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三)生态观念深入人心

生态观念即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形态观念。在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人类屡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的提高,这样的行为导致了越来越恶劣的环境问题,土壤破坏、资源浪费、森林面积锐减等一系列问题让人们意识到正确的园林建设观念的重要性,设计人员需要将设计理念成功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因此,园林专业教学在培养园林设计人才方面需要做好改革措施。[2]

三、新形势下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选取教学项目,调整教学内容

园林学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与艺术,其致力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现代园林学科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园林绿化、大地景观规划3个层次。目前大部分院校中园林专业的教学内容却相对狭隘,多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虽是基础学科却缺乏开放性,不符合当今社会多元化的文化要求。因此,从市场需求角度调节培养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市场活性,[3]同时增设基础文化课和通用专业课程,建立园林专业模块课程和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专门化模块课程,结合园林专业特点,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基础课程是专业人才不断发挥创造力的保障。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为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21世纪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多媒体教学是顺应信息化时代的首要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能全面、生动、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信息,特别符合园林专业的教学特点;其次,教师可通过对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空谈设计理论的现象,同时也通过当前学科发展的动态给予学生最新的创新理念;再次,可以通过实地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增加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理解,避免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的弊端。

(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要把实践教学、工程能力培养、科技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具体体现在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设计理论应用能力3个方面。高校可以安排两周到三周的课程设计,除了定期开展专业讲座外,还可以邀请优秀企业的工程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为学生安排项目实习、专业培训等。学校多安排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断融会贯通,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可以将企业新技术更好地融合到实践教学中。

结语

为适应21世纪社会知识形态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园林专业教学在培养新世纪所需人才方面面临巨大挑战。要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终身教育新观念,通过对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明确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全面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以满足新世纪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需求。学生自身也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的专业技术,努力成为高素质的园林专业人才,为园林学科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卫东等.高等院校模拟实践教学模式设计[J].高校教育管理,2012(3).

[2]吴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