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虚拟货币的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针对我国现行经济发展形势和特点,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客观的评价了货币政策的优劣。本文是结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对当前货币政策的调整所做的分析。
关键词 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 货币政策 调整
一、实体经济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由于我国经济具备转轨和发展中经济的双重特征,所以加重了货币、金融与经济的复杂性。从我国目前的紧货币政策到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这个正是我国货币政策双重目标体制的体现。在这个双重目标体制下,我国为了兼顾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两个目标,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资本市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定的倒置。由于在我国经济转轨发展和金融市场欠发达共同作用下,实行了国家隐形担保和利率管制相互配合的金融体制和适应性货币政策,激励银行信用扩张,加速企业投资和经济增长。但是由于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体,知识和人力资本严重稀缺,使得我国在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来源于引进标准化产业技术,带动具有知识外溢效应的企业投资增加,之后在刺激资本市场发展。然而,资本市场没有实体市场支撑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过度投机,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为此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央行连续上调利率,从表面上是抑制了过度的流动性问题,但是也从侧面切断了实体制造业的资金链,从这点上我们应该寻求一个更加有效的契合点,来解决当前问题。
二、虚拟经济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我国的虚拟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充分和快速的发展,可以说只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世界上发达国家用了一百多年才走完的历程。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剧烈的转向,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快速变化,由以前的适度从紧迅速转变为快速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力保经济稳定增长。虽然在货币政策面上,起到了给过热市场降温的作用,但是由于牛熊交替变化过于剧烈,也使得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受到重大影响。所以,类似经济“硬着陆”的情况,使得广大资本市场参与者受到巨大损失。因而,政策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三、总体影响
在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关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
1.在我国虚拟资本自由运作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高估资本市值和股值虚假走高等泡沫经济现象,间接旁证了实体经济中出现的过度借贷、财产资不抵值、流通领域多级衍生和企业高价运行的实体经济现实状况。当资本市场的经济泡沫逐一破灭时,由于虚拟资本产业链的断裂,从而使得我国实体经济受损,在资金得不到保障时,不得不走向衰退的命运。
2.在实体经济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由于银行利率高居不下,加上因国际贸易市场原材料无节制上涨、人力资源薪酬随行就市的自动调整、自由经济竞争规律使得企业本身已经不堪重负,而之后虽然利率有所松动,但是在次贷危机的大背景下,整个经济市场处于不景气之中,使得其没有得到资金的有效补充。甚至有的企业因为没有足够流动资金,应对当前危机,被迫清算、破产。实体经济的不景气,也给虚拟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可憎的面纱,使人琢磨不透。因为,种种危及经济健康发展的现象都和偏离实体经济的那种泡沫式虚拟经济密切相关。
四、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整
就根据以上的分析,在结合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运行特点的同时,对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的选择与调整提出几点建议:
1.加大对市场利益格局的调整
利益格局是金融市场运行的重要力量,不同市场间的收益率是资金流动的主要原因。货币调控如果不能最终落实在市场利益格局的调整上,而仅着力于吸收或者促进市场运行的结果时,就可能持续面临繁重的调控任务。通常虚拟经济的兴衰对货币购买力会产生重大影响,而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又对实物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虚拟经济间接地对实体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2.控制信贷规模
在当前我国利率化市场尚未完全实现和间接融资依然占主体的情况下,确保合理的信贷投放规模和适度的货币供应量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合理、适度的信贷规模,才能使得实体经济的发展稳中有增,在规模与效益合理兼顾的同时,为虚拟经济的上升做出有力的支撑贡献。
3.鼓励企业票据融资,加强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
针对企业来讲,票据贴现率比较低,可以降低资金成本,而且申请流程比较简单。从对当前的实体经济角度讲,票据融资更加有利于中小企业。因为收票企业和背书企业一般都是中小企业,这样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和支付问题,又可以大量减少“三角债”,在实现对微观经济主体服务的同时,改善我国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根据2012年1月份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一月份贷款投放市场2.12万亿元,其中40%是票据融资。可以发现,这一举措是顺应市场要求的。
4.根据经济发展形式对货币调控工具搭配使用
结合近几年我国货币调控的实践来看,各项货币调控工具各有特点。从功能上讲,发行央行票据与定向央行票据、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开展外汇掉期回收流动性效果较好;存贷款基准利率在调节信贷规模方面的作用还有待于发挥;市场化央行票据发行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在加强;而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窗口指导作用在下降。从主动性看,央行在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定向央行票据的主动性强;市场化央行票据发行与外汇掉期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易意愿的影响,央行主动性较差。从灵活性看,市场化央行票据发行、外汇掉期、定向票据较为灵活,能够实现结构性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相反。从成本看,外汇掉期、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定向央行票据成本较低,市场化发行央行票据的成本较高。因此,货币政策调控过程中,应该结合各种工具的特点,灵活搭配使用。
参考文献:
央行在加强监管,间接调控准电子货币的前提下,还可以主导基于金融IC卡的电子货币的发展,并运用与其配套的货币政策。本文给出了我国电子货币的一种可行性方法,供对电子货币关心的决策者、实践者及使用者参考。
关键词:电子货币 金融IC卡 实用模型
一、电子货币的分类与定义
人类交易支付发展,经历了以货易货(实物货币)、贵金属(有价值代币)、硬币纸币(无价值代币)、支票(符号货币)、信用卡(信用系统)、电子货币等阶段。
因目前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与实质在理论界尚无统一认识,为方便电子货币实用模型讨论,本文先讨论电子货币的定义及范围。
(一)现有电子支付方式与电子货币的异同
货币的三种基本职能为:价值本位、交换工具和购买力储备。同样,电子货币在货币职能上,也体现了这三种角色的统一。
目前出现的电子支付,总体上可以分为信用卡、虚拟币及虚拟账户三类,但是,它们可否归于电子货币,可由货币的三种基本职能来界定:
1.信用卡、贷记卡
信用卡是第一个应用电子技术的支付工具。从价值本位上看,信用卡本身没有“币值”,仅代表储存在银行的现金、存款,而不存在兑换关系,本身不能作为价值尺度;从购买力储备上看,信用卡本身不具备储备能力,是其代表的现金、存款具有储备能力。因此信用卡、贷记卡仅仅是一种延期支付的信用凭证,本文不将其归于电子货币范畴。
2.网络虚拟币
网络虚拟币是由互联网公司发行的网络支付产品,主要用于购买各种网络服务。从价值本位上看,网络虚拟币具有“币值”,网络虚拟币一般可以一定比例与人民币进行兑换,即网络虚拟币以发行者即互联网公司的信用为基础,其“币值”可以作为价值尺度,标准与人民币具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从交换工具方面看,网络虚拟币可以换购网络服务,并且在交换过程中传递的是“某某币”这种“资金流”,在一定范围内有交换工具的属性;从购买力储备上看,因为目前国家规定网络虚拟币只能单向兑换,即网络虚拟币不可兑换成人民币。所以网络虚拟币没有可赎回性,不具储备职能,不能归于电子货币范畴。
3.网络虚拟账户
网络虚拟账户是由互联网技术公司或银行发行的网络支付产品,主要服务于互联网电子商务中的商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易。从价值本位上看,用户通过充值(实质上是兑换),把银行存款转成网络虚拟账户的“资金”。与银行卡代表的银行资金不同,网络虚拟账户资金以发行者,即互联网公司或银行的信用为基础,它是有“币值”的;从交换工具方面看,网络虚拟账户作为网络电子商务的主要支付工具,已承担了交换工具的职能,在交换过程中传递的是“网络虚拟账户资金”这种资金流;从购买力储备上看,“网络虚拟账户资金”有可赎回性,可1:1赎回为银行存款,因此具备储备职能。由于以上三个职能的完全具备,网络虚拟账户属于电子货币。
(二)电子货币的属性
按照参考文献【2】,纸币属于外生货币(outsidemoney)。电子货币具有内生性(insidemoney),即电子货币供应量不由中央银行控制,而是由经济体系内部各共同体共同决定。与纸币不同,电子货币的产生是经济实体的内在需求。
在众多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中,我们来看欧洲中央银行(BCE)和国际清算银行对电子货币的定义:“电子货币通过电子手段储存货币币值,可以不必通过银行账户,在使用后最后由发行者进行最后的兑付”。
用这条定义重新评判虚拟账户符合定义描述,属于电子货币。然而根据货币法定的原则,电子货币要成为真正的货币,还需经国家立法的明示认可,网络虚拟账户具有电子货币的实质,但没有货币的法律地位,也不可能取得法律地位。因此,以上各种电子支付严格来说,都应称为广义电子货币或准电子货币。
二、电子货币的重要性
(一)准电子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影响
准电子货币作为一种全新的支付工具,虽然目前占我国支付交易量的比例很小但发展很快,网络第三方支付年交易规模有望在未来三年内突破3万亿,为了说明准电子货币对现有货币体系可能造成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看只有纸币现金的情况下,货币体系的运作情况:
只有现金纸币的货币体系包括现金纸币取得、交易、存款、行间清算与资金划拨等流程,有点需要强调的是,银行通过贷款,又可产生派生存款,对基础货币有乘数扩大效果,有很多金融投资易是由电子转账完成的。
准电子货币出现后,与只有纸币的货币体系共存的流通状况如图二所示:
通过对比只有纸币的货币体系和准电子货币共存的体系,可得出以下结论:
1.准电子货币对现有通货有替代作用,监管不力会严重影响基础货币量
基础货币作为具有货币创造能力的强力货币,对货币供给起着决定作用。准电子货币的发展使流通中的货币需求减少,从而减少了金融当局的货币发行数量,使得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缩小,并减少了金融当局的铸币收益。准电子货币对流通中通货的替代作用,会对银行流动性管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活期存款和银行准备金,进而对基础货币及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
2.准电子货币有货币创造功能,监管不力会严重影响货币乘数
准电子货币的发行与银行券发行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在银行券发行初期与金属铸币(如黄金)保持等额兑换关系。当某家银行的银行券被普遍接受时,银行券的发行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与金属铸币的等价兑换关系,演变成一种信用创造过程。当准电子货币被普遍接受时,准电子货币的发行者可以将准电子货币赊卖、借贷给需要准电子货币的具有良好信誉的消费者。另外,消费者购买准电子货币后,可能没有将全部资金用于支付,而是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时准电子货币已经不仅仅具有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还具有储藏等职能,准电子货币发行已经具有货币创造过程。因为准电子货币的交易基本脱离银行账户的监督,由此无法估计虚拟货币余额与总量,如果不进行有效监控,该领域可能导致大量的投资与滞纳资金,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
综上所述,准电子货币发展与监控的滞后会影响国家支付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高效性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二)对准电子货币已经采取的监管措施
准电子货币环境下,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更复杂,加大了央行对货币供给的监控及调节难度,央行有必要对准电子货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来进行调节。
(三)央行主导方式下的电子货币发展
目前我国准电子货币的发行者,主要为银行和非金融支付机构。本文认为,央行除了对其加强监控外,还可以主导真正意义下电子货币发展,其原因是:
1.有利于直接减小准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由央行主导发行电子货币,那么余额与总量都在央行控制范围内,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2.有利于保护金融当局的铸币收益
准电子货币对现有通货有替代作用,而现有通货的减少,使得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缩小,减少了金融当局的铸币收益。由中央银行主导电子货币发行,作为发行方,中央银行仍可获得电子货币的“铸币收益”,只是形态与纸币有所区别。
3.可丰富货币的种类
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分为纸币与硬币,这两种货币在印制、发行、回笼和反假等诸多环节中,央行均需投入巨大的资源和精力。由央行发展卡基电子货币,不仅丰富了货币的种类,支持与加快我国现代支付产业发展,而且可大大节约资源。特别是在解决小额支付领域的纸硬币流通问题,尤其能取得理想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4.己具备良好的实现基础
实际上,央行多年来致力于支付现代化,已经为发展电子货币,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现基础。
(1)金融IC卡是电子货币的理想载体
(2)低成本高可靠性小额支付终端是电子货币流通使用的良好工具
(3)央行大小额支系统和银联的银行卡跨行转接清算系统是电子货币资金清算的理想平台
三.电子货币的应用模型
本文将着重研究电子货币的实用模型,出于以下原因:
1.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与国际对比相对滞后。
2.在面对面交易的应用中,卡基比数基具有优势。是实现货币电子化的主要手段。
比照纸币体系,电子货币的应用模型也可以分为发行模型、流通模型及清算模型。
(一)发行模型
严格意义上的电子货币是经国家立法明示认可的货币,发行机构只能是中央银行。
目前纸币通货投放、回笼、销毁过程如图三所示:
电子货币的制作、投放、回笼、销毁过程与纸币有所区别,如图四所示:
(二)流通模型
为实现流通顺畅,电子货币可以支持卡与卡之间进行资金划拨,电子货币与现金及银行存款账户可进行等值兑换。其流通流程如图五所示:
(三)清算模型
纸币的清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纸币本身的调拨,需要在中央银行及各银行的金库之间进行运输与储存,成本很高。二是纸币对应的存款数据在中央银行及各银行之间的划拨,这个过程通过电子化手段来完成,由中央银行提供清算系统(主要包括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及银行卡跨行转接清算系统等)来完成。两种清算方式差别很大,需要配备不同的流程来完成。
电子货币的清算方式相比纸币更具有一致性。中央银行建有电子货币总数据库,各机构建有分库,电子货币在总库与分库间的调拨及分库与分库间的调拨完全可由统一的中央银行电子货币清算系统完成,这一过程与存款的调拨过程十分相似,对中央银行来说具有处理的一致性。
对有余额的电子货币卡也存在中央银行与机构之间的调拨,这种调拨方式流程与纸币调拨类似。但因为电子货币币值与载体的可分性,这种调拨相对纸币来说大为减少,不是主要的方式。
(四)安全与防伪
传统纸币通过印刷技术,造纸技术实现交易安全与防伪,但伪造技术也步步跟进,让人防不胜防,伪造货币案时有发生。传统纸币由于易在水火下损坏,占用空间,易于失窃,因此不适合作为储蓄、投资的工具。
电子货币由于有密钥系统、电子认证技术的保障,伪造可能性几乎为零。随着金融业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人们更习惯以电子方式进行储蓄、投资、交易。
央行发行的电子货币,相对于非金融机构的准电子货币来说,具有更高的公信力,且金融IC卡作为载体,应用了目前最先进的电子安全技术,比目前大量使用的磁条银行卡更安全可靠,可以很好满足大众交易、储蓄的需要。
四、电子货币环境下的货币政策及监管措施
(一)电子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电子货币有效运行的指南,央行电子货币政策最基本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央行发行的电子货币是有法律保障的合法货币,具有独立性。人民银行作为卡基电子货币的唯一发行机构。电子货币具有价值本位、交换工具和购买力储备的职能,与纸币相同,电子货币是不可赎回的。
2、电子货币具有可兑换性,电子货币与纸币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并可互相兑换。电子货币也可兑换为银行存款。
3、电子货币作为纸币的替代品,同纸币一样也是高能货币,银行机构可通过电子货币存款准备金的方式开展信贷业务。
4、人民银行允许银行及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公司发行准电子货币,与央行电子货币不同的是,减少并禁止用现金对准电子货币的兑换,不能基于准电子货币开展信贷业务,发行者必须对其发行的准电子货币余额建立无条件赎回机制。
电子货币、准电子货币和纸币共存的货币体系如下图所示:
(二)监管环节
电子货币与传统纸币的巨大差异,在监管上需要解决很多新的问题。
1.避免电子货币过度发行
要求电子货币发行的余额,有相应比例的安全资产如国债等做担保,电子货币发行的担保机制可避免过度发行,也可避免当电子货币出现流动性危机时,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
2.对银行机构实行电子货币准备金制度
由于银行可以进行信贷业务,那么同纸币一样,需要对银行实行电子货币准备金制度,目的是对电子货币的信用创造功能进行有效监控与测度。
3.减少并禁止用现金对准电子货币的兑换
减少并禁止用现金对准电子货币的兑换,包括禁止用现金购买充值卡类产品对准电子货币进行充值,逐步过渡到由银行账户转账兑换。目的是防止洗钱风险,并且可以方便中央银行对其它机构发行的准电子货币余额进行统计和管理。
4.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尽管电子货币对央行基础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都会很显著,但是由于电子货币发展不能削弱金融机构对央行结算服务和最后贷款人作用的需求,因此也无法完全改变利率的决定和调控机制,央行的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发挥稳定币值和稳定经济的作用。
五、结论
电子货币与准电子货币的发展对经济繁荣与方便民生都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我国也有了基础并发展迅速;同时,电子货币与准电子货币可以使影响货币供给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发生变化。在推进我国货币电子化进程的同时,货币政策也迎来了许多挑战。
我国在规范监管非金融支付机构,间接监控准电子货币的前提下,可以以央行为主导基于金融IC卡、小额支付终端及现行支付清算体系发展电子货币,主动管理电子货币及在新环境下运用货币政策。根据研究,央行发行电子货币具有重要性、可行性,提出了我国发行电子货币的一种可行性方法,供所有对电子货币关心的决策者、实践者及使用者参考。
参考文献:
1、贝尔纳德.列特尔 货币的未来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周虹 电子货币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周光友 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年第3期
4、周虹、王鲁滨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影响 金融电子化 1999年第5期
5、Benjamin M. Friedman, Decoupling at the Margin : The Threat to Monetary Policy from the Electronic Revolution in Banking, International Finance , Oct .2000
6、Benjamin M. Friedman,The Future of Monetary Policy: The Central Bank as an Army with a Signal Corps? NBER Working Paper No.7420, Nov,1999
7、Berentsen, A.Digital Money, Liquidity,and Monetary Policy. First Monday ,Vol2,No7 July 7,1997
社会各界对于2008年金融海啸仍心有余悸,而谈及“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形势,主流经济学家们似乎仍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说法。日前,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尽管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理论大体可以解释1930年代的大萧条危机,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理论也可以解释1970年代的滞胀现象,但主流经济学家们对2008年金融海啸的解释却不足以让人信服。
自2009年以来,人们对各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导致全球恶性通货膨胀的预测就可以说明此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资产负债从9000多亿美元扩张到接近3万亿美元,增幅超过350%。同期,英格兰银行资产负债从852亿美元扩张到超过4000亿美元,增幅超过400%。欧洲央行资产负债从11544亿欧元扩张至26557亿欧元,增幅超过130%。其他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亦是开足马力大印钞票,全球基础货币量增幅和规模超越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因此,人们按照经典货币数量论来推测,如此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要么刺激实体经济快速复苏,要么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但实际上,向松祚指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既没有像一些人乐观预期的那样,刺激经济快速复苏,也没有像另外一些人悲观预测的那样,导致全球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究竟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经典货币理论或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否还能够作为分析和推测宏观经济走势的有效工具?主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否还能够有效调节和控制经济,抹平经济周期?这些问题将决定未来货币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向松祚说,“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
对此,向松祚提出货币新思维概念,即用“信用体系一真实经济一虚拟经济”一般分析架构来解释2008年金融危机。他表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制造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加速背离,新兴市场国家深陷贫困性增长困境,是当前经济体系面临的三大根本性结构失衡,它们共同作用导致全球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严重失衡。其中,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的必然后果,是许多国家反复经历资产价格泡沫兴起与破灭周期,资产价格动荡严重威胁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这也是令宏观经济政策决策者最为头疼的重大难题,是全球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中心与虚拟经济和货币金融中心日益加速背离,是过去40年来经济体系最深刻的变革。正是这样的变革,导致了全球经济、金融和货币体系出现史无前例的重大变局。”向松祚说,“全球经济体系出现的三个层面的‘两极分化’:虚拟经济和真实经济的两级分化,信用资源分配的两极分化,真实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让主流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失效。”
与此同时,就在发达经济体展开新一轮货币宽松政策之际,中国的应对措施成为关键。向松祚提出五条对策:一是要加快国内债券市场和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做大吸纳各类投资的资金池;二是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骤,包括尽快推出QDII2,大幅度提高QFII的额度,放宽投资限制,鼓励外国投资者到香港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股票和其他以人民币计价资产;三是简化手续,鼓励国内企业和居民到海外投资;四是尽量使用灵活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国内市场流动性,灵活调节国内货币市场利率和银行体系储备规模;五是加快我国和周边国家人民币贸易和金融资产交易结算体系,全力鼓励人民币贸易结算和金融交易结算,尽快形成一个大规模的人民币货币区。
内容摘要: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改变了货币供给量变动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商品期货交易额、商品期货价格指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分析,肯定了虚拟经济具有货币分流作用;同时认为,期货市场资金量增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关键词:虚拟经济 货币供给量 物价水平 计量分析
期货市场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研究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是双顺差,持续国际收支顺差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持续、高速上涨;为应对金融危机,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加,流动性过剩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基本背景。这种状况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担忧。而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也已露出些许苗头。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一样,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经济领域越来越多地滞留了大量的货币资金根据收益率大小,这些货币在股票、债券、房地产、外汇以及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之间转移。由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使用同一货币,货币进入或退出虚拟经济领域会引起整个经济体内货币数量的重新分配,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改变了货币供应量变动与物价水平的关系。
关于虚拟经济对物价的作用的观点基本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虚拟经济具有分流作用,可以吸收过剩的流动性,从而抑制实体经济部门的物价上涨。比如,由于美国虚拟经济发达,资产品种丰富,数量巨大,因此滞留在虚拟经济领域的流动性比例相当大,有利于美国物价(CPI和PPI)稳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一年内有大约18000亿美元流入美国,但美国的CPI和PPI都不涨,只是股市暴涨,债市交易活跃,新发债券增加。另一种观点认为,虚拟经济领域投机盛行,资产价格上涨推动了实体经济部门物价上涨。比如,我国2009年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信贷资金从各个渠道流到股市、房地产市场,从而拉动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也带动了其他价格的上升。
事实上,虚拟经济的不同组成部分对流动性过剩有不同的反应,影响物价的机制也各有特点。鉴于学界对期货市场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研究较少,而学界、业界又多有人指斥大宗商品期货的投机炒作推高了物价,因此,本文尝试从期货市场角度出发,就有关问题做点分析。
虚拟经济对物价影响的研究思路
我国自1996年开始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按照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对价格的高低具有基础性作用,全社会的货币会以各种方式分配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中;按照价格决定理论,物价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但金融因素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本研究从上述两个方面揭示虚拟经济对物价的影响。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在货币供应量既定的条件下,虚拟经济发挥两种作用:一是分流作用,可以吸收一部分流动性,减少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数量,抑制物价的波动;二是随着虚拟经济领域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资产价格上升,进而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
本文以我国期货市场作为研究的具体对象,将问题转化为:流入期货市场的资金量是否与货币供应量变化方向相一致,从而确定期货市场是否具有分流作用;期货市场资金量的增加如何影响期货价格,是否推高了期货价格,进而推高了一般物价水平。
笔者采用全国商品期货交易总额代表期货市场资金量,采用中期研究院编制的中期商品综合指数代表我国商品期货的总体价格水平,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广义货币M2代表同期的货币供应量,进行有关变量的相关分析、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而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依据。
计量检验
本文运用统计软件Eviews 5.0进行各种计量检验。
(一)数据说明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货币供应量(M2)、全国期货交易总额(AV)、中期商品综合指数(PI)的月度数据,样本期为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其中缺少2001年9月与2001年11月数据),共得有效数据125组。货币供应量数据M2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pbc.省略/);全国期货交易额数据AV来源于中国期货业协会网站(省略);中期商品综合指数PI来源于中期研究院。
(二)相关分析
计算出PI、AV和M2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
表1显示,期货交易总额AV和货币供应量M2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55;商品期货价格指数PI与期货交易总额AV弱相关,相关系数只有0.336;商品期货价格指数PI和货币供应量M2中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48。
(三)协整关系检验
1.数据平稳性检验。在对变量做协整关系检验之前,需要检验变量序列的平稳性。在保证残差项不相关的前提下,采用SIC准则作为确定最佳时滞的标准;通过观察变量时序图,选择是否包括常数,或包括常数和线性趋势,或二者都不包括。检验结果整理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到,货币供应量M2、期货交易额AV、期货价格指数PI都存在单位根,均是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也即说明货币供应量M2、期货交易额AV、期货价格指数PI序列均是一阶平稳过程(即I(1)过程)。
2.协整检验。数据平稳性分析表明,货币供应量M2、期货交易额AV、期货价格指数PI均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符合进行协整分析的条件,下面用恩格尔-格兰杰两步法做相应变量组的协整检验。
第一步:估计方程,整理估计式如下:
AV=-74824.58+0.384012M2 (1)
PI=1288.915+0.001727AV (2)
PI=902.808+0.001496M2(3)
第二步:计算残差,保存残差序列Et;按ADF法做Et的平稳性分析,结果整理如表3所示。
对于5%的置信水平,Et(AVM2)和Et(PIM2)的ADF值均小于于临界值,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AV和M2之间、PI和M2之间的协整关系均成立。
对于5%的置信水平,Et(PIAV)ADF值大于临界值,表明残差序列是非平稳的,PI和AV之间协整关系不成立。协整估计式(2)是一个“伪回归”方程。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证明,AV和M2之间、PI和M2之间的协整关系均成立,我们可以进一步从预测的意义上检验一下
各组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针对不同的滞后长度分别进行试验,以确信因果关系检验中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检验结果分别整理如表4所示。
表4显示,M2和PI之间并不存在格兰杰引导关系;存在从M2到AV的单向引导关系,这与前面的协整方程式(1)中M2的系数为正值结论一致;但并不存在从AV到M2的引导关系。
结论与启示
根据前面的计量检验结果,本出如下分析:
期货市场交易总额AV与货币供应量M2的相关系数高达0.855,说明二者高度线性正相关,变动方向一致;AV和M2的协整关系说明二者有恒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方程式中M2的系数0.384为正值,也说明AV的增减与M2的增减相一致;关于AV与M2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M2是AV的格兰杰原因,从M2的变化可以预测AV的变化。以上几项实证结果都支持一个共同的结论,即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流入期货市场的资金量也会相应增加;期货市场确实具有货币分流作用。
期货价格指数PI与期货市场交易总额AV的相关系数仅为0.336,说明二者线性相关程度不明显;PI和AV的协整关系不成立,说明二者之间没有恒定的均衡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期货市场交易量增加对期货价格的影响不确定。不能说流入期货市场的资金增加了,期货价格就一定会上涨。投机资金的规模扩大导致期货价格上涨的分析可能是沿用了股票市场和商品现货市场的分析方法,没有考虑到期货市场的特殊性,在理论上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推理。进一步地推论期货价格推高了实体经济的物价水平,是没可靠依据的。
期货价格指数PI与货币供应量M2的相关系数为0.648,二者中度正相关,变动方向一致;PI和M2的协整关系说明二者有恒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方程式中M2的系数0.001496为正值,也说明AV的增减与M2的增减相一致。实证结果似乎显示,期货价格指数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上涨,这与期货市场资金量增加对期货价格的影响不确定的结论似乎相矛盾。
其实不然。两变量相关有一种可能:二者高度相关,但并无内在的因果关系,而是另有隐含因素致使两个变量的变化方向一致,比如收入的增加会导致某两种商品消费量的同时增加;此时,“数据导向”的协整检验可能也不否定二者之间存在均衡关系。期货价格指数PI与货币供应量M2之间的关系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形。文章认为期货市场交易量增加对期货价格的影响不确定,而且PI和M2的格兰杰因果检验也显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引导关系。货币需求理论表明,现货价格会因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上涨;许多研究也表明,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可能才是PI和M2变动相关的真正机理。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虚拟经济规模逐渐扩大是不争的事实,虚拟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经营和居民经济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由于虚拟经济的存在,由货币供应量到物价水平之间的作用机制更加复杂。货币管理部门应该及时调整思路,不能固守只考虑货币数量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传统理念。学界也应更加深入具体地研究虚拟经济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为货币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刘骏民.利用虚拟经济的功能根治我国流动性膨胀―区别经济泡沫化与经济虚拟化的政策含义.开放导报[J],2010(2)
2.林志忠.资产价格泡沫与虚拟经济发展及影响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7(9)
3.王智强.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率研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8)
4.管清友.石油的逻辑―国际油价波动机制与中国能源安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要顺利实现新一轮宏观调控目标,除财政货币政策之外,还需将监管政策纳入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工具箱”,以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
监管纳入宏观调控是全球趋势
财政货币政策搭配实施宏观调控,起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危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兴起后,财政政策被赋予宏观调控重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发展成为宏观调控的经典组合。
进入21世纪后,为解决自身“有效需求”不足,西方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全球化,与之配套的是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和低利率的货币政策,高额“赤字”财政、高对外负债、低利率下货币泛滥,成为许多西方国家的常态。
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宏观调控政策走向极致,其结果最终引发“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危机演变逻辑极为简单:低利率资产泡沫次贷危机政策救助财政信用危机。
从危机后救助表现来看,传统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效有限,美国及欧洲的经济复苏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财政信用危机更是此起彼伏。究其原因:一是监管政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性”的,对宏观经济调控不起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重视。二是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以一国经济为理论起点的传统调控手段对当前开放经济体的调控已“力不从心”,美国的QE2、欧洲债务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此,在包括G20峰会、IMF和巴塞尔委员会等一系列国际危机应对会议中,更多议题开始关注如何对全球金融体系加强监管、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政策、实现更为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等内容,而非传统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问题,监管政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将监管政策提升至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同样重要的高度,形成新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其脚步已渐行渐近。
虚拟与实体经济背离成监管动因
最近20年,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依赖货币主义政策(赤字财政和信用膨胀)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延续其经济增长,最终严重透支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
这种金融资本主义盛行的结果是,形成了全球极不稳定的“金融倒金字塔”,导致世界由产业资本为主导的实体经济向以金融资本为主导的虚拟经济转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背离已被公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之一。
据统计,危机前(2007年末),全球衍生产品合约价值为596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2倍。其中,危机中“闻名遐迩”的CDS,在2001年-2007年间膨胀了98倍,未清偿余额达到62万亿美元,超出当年全球GDP的总和。
尽管虚拟经济发展背离了实体经济基础,但传统调控政策却无能为力。一方面,虚拟经济不属于财政政策调控范畴;另一方面,又因其“不创造货币”属性,同样也不在货币政策调控之列,最终造成其发行泛滥并酿成危机的严重后果,引发世界经济衰退。
危机后,虚拟经济监管已为全球所重视,包括成立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实施评级机构监管、建立衍生产品中央清算机制、提高合约标准化水平等。上述监管政策的进一步强化,根本目的是规范引导虚拟经济发展,并使之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相协调。
资金全球流动降低传统调控效果
在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微观主体越来越呈现出资金来源多元化、业务多样化和经营区域多国化的特征,使得传统调控政策工具对微观主体的影响作用存在效力衰减趋势,容易产生非理性的行为选择,从而对经济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冲击。
在封闭经济体内,一国货币当局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可使企业资金成本上升,从而达到给经济降温的效果。但资金的全球流动使得企业可通过境外融资,对冲所在国紧缩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制约宏观调控成效。
特别是在当前很多国家维持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情况下,提高利率会加速套利资金流入,加剧传导机制扭曲及政策效力递减。
当前我国房地产调控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1月-11月我国房地产利用外资656亿元,同比增长59%;而同期房地产行业贷款仅增长25%。尤其是自8月份以来,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中利用外资数额更是显著增加,11月首次突破百亿元,环比增长34.5%。这也是房地产调控难度加大、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方主导经济增长仍需 “硬约束”
“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主线。然而,当前“GDP政绩观”仍普遍存在,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依旧强烈,加上金融市场体系尚不够发达,使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仍面临着“资金需求旺盛”和“融资渠道狭窄”双重压力,而银行信贷则被其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灵丹妙药”。
地方政府投资决策对存款准备金、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并不敏感,而是更为关心信贷供给状况。虽然我国大中型银行普遍实行垂直化管理,经营决策受地方干预已明显减少,但地方政府的影响仍在。此外,众多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商行或农商行、地方国有企业乃至政府融资平台等的存在,仍为地方政府留下较大的操作空间。如果仅仅依赖利率、准备金率等“软约束”调控工具,对于降低其投资冲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往往很难短期见效。
为此,需要有效发挥监管政策的引导作用,配合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及产业政策,实施强有力的信贷投向“硬约束”。这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无疑更具有政策效力。
监管政策具有现实可行性
无论货币主义者还是凯恩斯主义者,对于宏观调控应着眼于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亲周期效应”并无异议。但两者可供实施的有效政策工具并不多,无论是货币政策中的“三大法宝”,还是财政政策中的税收、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都很难独自解决“亲周期效应”问题。
而此次金融危机前及危机过程中,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实施的包括动态资本补充机制、提高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提高拨备覆盖率、强化存贷比考核等一系列逆经济周期监管政策和措施,对于预防危机发生、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帮助经济复苏、防止经济大落大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监管政策在危机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的普遍认可,也充分证明其作为政策工具应用于宏观调控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