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信息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二维码;校园信息化;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732-02
自一维码的普及,再到1970年美国商场通过扫描器扫描商品至今,条件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一方面提高了对实物形式存在的数据集中采集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最大化的简便了社会生活,在信息存储及录入方面取得了最大的突破。该文主要针对当前校园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并介绍了校园信息化中二维码技术的种类及应用介绍,再次分析了手机二维码的应用技术。
1 当前校园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导致存在了更多的信息化数据需要存储,更多的信息化管理模块需要跟踪并及时录入。一维码技术仅仅在条形码信息录入及存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存储容量、涉及范围及智能纠错的工作精确程度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之处,甚至在校园信息化管理中漏洞百出。
究其原因,首先,一维码技术所能存储的数据容量相对较少,一个条形码只能存储最高达30个字符左右,不能广泛应用当前的数据化模式。其次,一维码技术存在着一定缺陷,其只能采用字母、数字或者字母加数字的表达形式,客观方面信息区分度不够明显。一维码也无法使用汉字等其他的语言形式进行直观表达。在校园管理化系统中存在很多漏洞,不能全面的统一管理数据信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维码的利用效率较低,当条形码错误、遭到改写覆盖或者发生损坏便不能正常阅读,或者发生乱码的现象,相对二维码技术,一维码没有重新智能获取或记忆搜索等功能。一维码技术是依赖于数据库而存在的,利用一维码技术工作必须要同时保证几个条件,就是具有数据库和网络。所以,在没有网络的前提下,一维码的数据形式是无法正常工作的。所以,在当前信息资源瞬息万变且丰富多样的信息时代,必须要使用二维码技术来传递更多的数据信息,因为二维码技术先进、容量大、读取速度快,二维码是存在于水平及垂直方向的立体二维的存储模式,可以直观而快速的表达校园信息化数据,包括汉字文件、大容量图形等。
2 校园信息化管理模块及系统的分类汇总
2.1 校园信息化管理模块分类
1)“在线学习”模块:通过网络平台公布课程预习公告、作业要求、考试范围、答疑讨论面。通过在线学习的网络课程进行及时而有效的互动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方便地了解当前授课动态。
2)“学习作业”模块:为了避免纸质作业的繁多,教师将课程作业公布于网络,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
3)“学习讨论”模块:该模块提供了一个学生与教师的课题讨论空间,让学生自由的提出问题,并不断的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由此加深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4)“资源建设”模块::学生和教师可以再次进行课件及资料的共享,通过资源共享可以方便学生的课前预习及课后文章的复习工作。另外,教师可以提供较多的FLASH资料文件、科学实验录像以方便学生更加快速透彻的理解课堂资料。
5)“教材科目及参考书目”模块:通过提供较多的参考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方便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及时地查找资料,解决疑惑。
6)考试测试”模块:分为课堂章节测试、课后练习及班级统一测试,通过测试评分让学生及时了解其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加快学习进度。
2.2 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分类
1)网络传输系统:可以评定学习资源传输的效率、质量和日期。
2)授课系统:针对性地评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教学机制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3)交互性操作系统: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化进度进行同步或者异步的交互性操作。
4)支持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及时答疑解惑,并提供较为丰富的课程学习相关资料。
5)综合评价系统:此系统支持学生对课程、对教师授课进行及时的评价,也支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参与程度、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评分。
3 二维码技术在校园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二维码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应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最终反应在平面的黑白颜色的图形中,用以记录存储实物性质的数据信息。二维码的应用技术类似于代码编制上所采用的逻辑术语的0”和“1”的比特流定义,通过光电扫描输入设备可以较便捷的识别信息数据并实现校园信息的自动处理进程。
二维码技术的应用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成本低:经济优化,系统较易操作,二维码图形容易辨识,用户可以在网上查找到相关的二维码软件,并快速识读二维码信息资料;
2)编码较简便:使用二维码编码可以利用较多的元素,包括文字信息、图形信息、声音媒介、指纹数据等一系列数字化信息编码。当前的信息化技术使二维码既可以使用条码形式表达校园信息化管理信息,还可以使用中英文等其它语言文字形式表达数据信息;
3)存储容量大:当前二维码可以最低容纳1850个大写字母字节或者是2710个数字字节以及或500多个汉字字节大小的格式,相比一维码的存储空间二维码发生了质的突破;
4)形态可调控:目前的二维码条码符号的形状以及尺寸可以按比例改变,不影响其所存储的数据信息;
4 二维码在校园信息化中的应用
1)校园门禁系统:通过使用二维码凭证取代传统加印相片纸质的出入证,在二维码凭证中添加学生及家长的基本信息,在必要时扫描该二维码即可快速地读取数据。既缓解了校园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又加强了校内的安全系数,缓解了校园内外的交通压力。
2)健全考勤系统:将二维码的图片处理、数据存储功能融入到校园考勤系统中,可以实现无人工的准确考勤系统。方便教师统计学生的上课情况、选修课的出勤情况,进而节省教师时间,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效率。
3)普及二维码准考证:通过使用二维码,录入学生的基本信息,在准考证上加印其二维码图片,让学生进入考场时刷读二维码准考证,这样就可以避免替考等情况的发生,也方便教师对缺考、在考学生的统计。将二维码技术应用到考试中,可以进一步提高考试管理工作,加强学科考试的严谨程度,避免学生因为丢卡、补卡等带来的不必要的困扰。
4)有效宣传校园活动:二维码可以节省校园的海报费用,通过二维码可以存储校园各社团活动及大型讲座,让学生最快速度的了解活动内容及基本信息,方便学校内部的信息交流。
5 结束语
随着3G和Wifi网络的不断普及,二维码数据已然成为当前最炙手可热的数据传递方式。另外,手机二维码使用相对较为简便,只要手机里安装了相应的二维码扫描程序,大部分学生都可以使用手机的拍照功能随时随地的扫描二维码条码并获取其相关信息。使用手机二维码可以扫描报刊杂志、多媒体广告以及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信息,还可以用手机轻松下载相关二维码信息资料,避免了手动输入网址或者搜索寻找信息的麻烦。二维码技术应用最大的优点就是小面积的存储量表述大量的数据信息。所以,二维码技术必将在校园信息化管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楠.面向校园用户的信息化开放创新平台构建与LivingLab服务设计[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28-02
一、增强学生团体的程序意识和提高技术技能
高等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信息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融合,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拥有一定程度的硬实力和科技能力,与此同时,学校更应该花大笔心思在培养有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乃至领导参与,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必须具备现代管理模式。学生信息化管理是个极具有挑战的过程,班干、班导及学生会成员等各个方而的学生和师资力量都应该投入身心到信息化管理的运作和执行中。只要建立和完善起优化的学生管理信息模式,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无疑便会遭到严重地冲击和挑战,将会导致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和思想观念的重大改变。学生及教师工作者们是在学生管理模式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总而言之,学生信息化管理模式,必须要各个学生们的努力和配合,将要努力地熟悉学生信息化管理标准模式的规定和规则,努力地开创新思维新模式来完成管理工作。
二、提高学生信息化管理标准的规范性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网络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同时,系统安全也越来越让人们重视,在人们的心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重要地是,建立一个合理、开放和基于标准的内部网应用平台,统一用户管理、访问控制、资源管理、管理员对整个网络可以实现单点管理,这样用户便可以实现一次登录,全网通行。兴起的校务管理数据库即将成为高新电子教务的重大枢纽,如果一不小心数据被遭到损坏和遗失,那么出现的结果将会是让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解决该情况的最完美方法是要改善网络功能的防火墙设备,在防范病毒的同时又必须避开黑客的攻击,更重要地是要及时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以至于在系统不幸遭受到攻击崩溃后能够立马恢复正常的工作和数据信息。
三、实现校园信息化集成管理
(一)资源整合和合理规划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要求有关信息的共享,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就应当做到如下:
1.必须合理规划整合相关的信息资源,建设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数据中心。只有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才能打破各个职能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锁,才能有效防止各部门、各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同时避免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由于采取不同平台和不同标准而造成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上的困难和矛盾,以至于不让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利益的竞争和角逐。
2合理统一规划高等院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工程,各部门各单位各学校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努力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和整合,形成管理合力。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共享,还应在一定程度上将信息资源向校外有关单位和个人开放,或者向负责为贫困学生提供贷款的银行,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
3.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再开发。我们可以有效地将有关的文件和数据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存储信息和数据的体系,让学生信息化管理体系更高效地运行。
(二)实现基于“手机一卡通”的学生信息化管理模式
当今社会拥有成熟的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这些技术能够促进学生信息化管理。我校通过校园手机一卡通来加强学生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管理与应用。各校园卡、移动通信卡和银行卡之间的融合都是建立在学生信息化管理上。促使学校为学生服务与管理更便捷、更安全、更迅速。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门户平台、公共数据平台、业务及应用支撑平台能够为学生打造独特的服务方式,使得生活和管理环境更数字化。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手机一卡通”后,校园网网速更加通畅,并且在校园内还能实现手机考勤、借阅图书、会议签到、手机门禁、上网、查询成绩、通告等活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数字化功能及智能化校园管理得到实质性的运用,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得学校管理方式及水平得到创新与提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在校园中的运用,“智能化”管理将是校园管理的一大特色。
(三)系统模式应用到教师信息化管理中
为进一步服务学生,不仅要将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到学生中,还在教师管理中运用。两者存在许多相同点,创建信息标准、数据间的互换与共享、公共数据库、统一身份认证和信息门户都是在学生信息化管理建设上完成的。同时,高校教师信息化管理建设是在学生信息化管理建设上实现的,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四)实现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中包含了最新的管理理念、高端的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将其与高校的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模式、生活、服务等相结合。统一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等,帮助高校在教育及工作模式方而得到创新与发展,从而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数字校园是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软件、数据库平台、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组成的有机体。数字校园并不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的,只是将其作为实现数字校园工程的一个途径,它的建立是在学校的管理及运行模式的基础上。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信息化涉及到学校领导及师生员工理念、学校在处理事件上的决策、组织信息化管理等方而。从而使各种管理工作及为学生服务的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上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摆正学生信息化管理的位置
学生信息化管理不能一味排斥其他传统管理媒介的作用,不能盲目迷信信息化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要客观地对待它。不可否认信息化是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主要手段,但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仍然需要而对而的交流和沟通,一些重要的管理事项仍然需要纸质的文件表达学校的重视。
在科技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事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暴露出许多新问题,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同样存在着与科技发展脱节的情况。
1.1管理观念相对落后,未实现信息化管理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信息化时代汹涌而来,我国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根据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新的方式和方法,研究新机制,紧跟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但多数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不重视学校的人事管理,仅将人事管理工作当作是招聘教工和人事档案管理的部门,并未实行人事管理信息化,导致人事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不适应学校的发展需要。
1.2人事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差
在当今的信息系统应用技术上,高职院校不能缺少人事管理系统这一重要部分,它能为用户提供快捷的查询手段和充足的管理信息。目前,各高校人事管理效率较低、花费时间过长、保密性特别差、大量数据和文件缺乏更新,这给查找和维护数据等都带来了非常多的困难。而人事管理人员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够,信息化水平低,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导致管理水平低下。
1.3人事信息未共享,更新较慢
多数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的高职院校都未实现信息共享,系统相对孤立,部门间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学校数据得不到充分利用,出现重复、不一致等情况,同时数据更新和维护较慢,缺乏准确性和时效性。
2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途径
2.1建立并完善规章制度,鼓励创新
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保障,个别高职院校沿用老的规章制度,甚至是未升格前的制度,不能适应其工作发展要求,导致人事管理不规范,工作效率低,影响人事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因此,学校应组织调研,建立并完善符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将年度考核写入规章制度,奖惩分明,公平、公正地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加强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其工作效率。
2.2实现全校人事管理信息化
学校应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建设数字校园。学校应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基于网络、符合实际、简易、人性化和实用化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其中包括教职员工的基本信息管理、职称评聘管理、进修培训管理、工资福利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以及招聘管理等人事管理工作服务模块。
2.3全面推进校园人力资源信息化办公
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考核制度等来保障和推进校园信息化管理,在日常办公中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如提交材料和申报材料等用互联网,方便快捷,尽量做到无纸化办公,让教工养成使用网络和信息化办公的习惯。同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要使用网络,如申报职称、绩效考核等,提高办公质量和效率。
3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档案管理;管理创新
目前,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但针对高校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来说,则存在着档案管理人员认识不够、管理方式传统落后、缺乏适应性较强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等不足。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高校信息档案管理工作向着更长远的方向发展,影响档案管理效果。基于此,加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要点探析
(一)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归档仍需同步重视。电子档案管理模式下,归档载体变得更为多样,同一份档案会有纸质与电子两种形式。因此,电子档案在安全性上能得到较高的保障。及时电子文件损坏,也有原版纸质原件文件。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电子化档案管理模式下,仍需重视对纸质档案归档的原因[1]。在当今高校,档案管理电子化推进进程进展不一,甚至存在着办公电子化尚未完全普及的现象。这其中难以推进的原因较为多样,最常见的原因即为资金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国家针对电子档案的法律管理部分立法尚未完善,虽然其在查阅借取方面较为便捷,但同样一份文件,纸质版档案一定比电子版档案有法律效力。针对这一现状,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对归档档案所涉及的类别,法律意义,实际效力进行更深一步探讨。不论何时,都不应当放松对纸质文件的管理,档案归档时必须保持同步,同时立卷。控制两者相互归档时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能够相互对应,在数据库中能找到每一页的详细内容。
(二)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需得到加强。档案安全管理,一方面需要充足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从数据库安全方面,软硬件能否稳定运行,网络环境是否安全,是否存在数据库漏洞等内容均是影响因素。故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需紧抓如下工作:思想认知维度,要认识到档案泄露后对于高校对于社会的影响,能够从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层层把关、层层负责,强化流程管理[2]。安全技术维度,定期开展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更新,更新其内部病毒防范机制,用户准入机制等。做到未经授权的用户无访问档案权利,获得部分访问权限的用户仅可开放一定权限;同时在数据传输途中,能够做到数据不被拦截,数据加密等安防性干预。在档案的阅读与更改方面,也是影响档案安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将引出安全管理能力的第二点,档案内容原始性的保证。电子档案作为数据的集中性表现,其在内容与形式上很容易被改动,不论是出于有意或是无意。故在系统安全性防范文件原始性保存方面,应对具备档案修改权限的用户层层限制,最大程度的做到无权限的用户难以进入,看不见,改不了。通过措施干预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当有关档案管理细则发生更改时,应当根据文件核心精神,对电子档案操作模式重新规划。针对重要程度较高的,且需长时间持续保存的文件,人事任命文件等,办理权限需交由专人,并单独设置一监督人员,严禁越权办理,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程序开展工作。从设备配备的安全角度来看,应单独设置一处理电子档案的电脑,且接入的网络属单独支线的校园内部网,最大限度地提升专用网络安全程度。同时,在电子档案准入制度方面,则应用用户口令予以约束,定期更换统一的用户口令,也减少了信息泄露的几率,即使对于存在档案管理人员人动的情况,也不会发生档案信息泄露;从信息存储安全的角度看,部分高校存在多个校区,但高校整体间的人事档案信息是共用的,则此时,档案管理人员需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及部门设置,选择是否需要异地存储,多套备份等[3]。
(三)采取多元化管理措施,保证电子档案能长期有效保存。电子档案的储存完整性受到多方面因素限制,详细为档案读取系统的解码方式、储存介质理化性质是否稳定、电子档案磁盘放置方式能否保证磁盘与磁盘之间不受影响等。具体到实际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则需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能否开展对电子档案的有效维护与检测。考虑到电子档案载体较为多样,各类载体的理化性质有着些许差异,不能按照统一的保管模式管理,同时加之以储存环境难以受到人为因素调控,则无形中增加了信息储存的质量风险。另外,除对电子档案本身进行很好的保存外,还必须对其所依赖的技术及数据结构和相关定义参数等加以保存,或采用其它方法和技术加以转换。因此,应对电子文件至少每半年开展一次信息安全性检测与备份。并将每次验收与检测的结果记录到档案管理登记表中。这类电子介质存储的硬盘等载体,均专人、专地储存,且不得外借。同时建立相关信息管理维护日志,为日后复核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二、高职院校信息档案创新化建设的对策与管理干预
(一)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将通过审批的人事档案全部电子化处理,并录入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数据库中。根据档案类别的不同,予以同类型分类,并建立多种汇总检索方式,使电子档案的查找方式能更加多元化。对于特殊类型档案来说,如保密级别较高的、仅具有一份档案,对安全保存要求较高的档案,应在常规保管基础上,根据档案密级,设置相关的查阅权限,保证仅有特定人群可对档案内容予以查看。针对部门间的档案,其他与之无关的人或部门调取需通过审批,并对调取档案的目的进行说明,只有被授予使用权限的用户才能拥有部分查阅权限。这样严密的权限划分,有助于档案信息在内部信息共享范围内,安全的查阅。对于使用者而言,安全性与工作效率均能得到同步提升,而对于管理者而言,通过在档案信息库中应用SQL语句编码方式,可使得档案的查询、管理、系统运行数据信息收集变得更为方便,极大地减少了档案管理日常的工作量。
(二)上级管理部门应强化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增加资金设备与人才投入。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是在设备上的投入如扫描仪、专用的档案管理系统、打印机、编码系统等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当上述条件均具备后,为满足档案管理的要求,需要对系统,设备实时更新。有条件的高校,应结合设备使用主客观情况,制定相关预算,用足够的资金保障来更快的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3]。二是在人才上的投入。档案管理信息化,一方面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基础;另一方面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高校应联合档案管理人员,与本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共同探讨出适宜学校实际情况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对于部分软硬件条件配备不充足的环节,高校应适当借助外部力量,外部软件研发团队,共同做好信息化人事档案的建设。
(三)应用更为简洁底层编码语言,充实人事档案数据库中的内容。人事档案是学校长时间的人才资源积累的成果,如若对档案内容加以合理利用,则能将档案管理所起到的成效进一步延伸,从而强化其人才信息资源库的作用[4]。根据学校人事档案调取的实际需要,研发更多的,满足实际需要的功能,从而为各类人才提供信息化的服务。在录入档案初期,应在档案内容中将体现人才工作水平的项目着重体现,在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同时,录入更多高质量的人才信息。
(四)创建新型档案管理人才考核模式。信息化时代,对档案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予以全面更新,详细为:信息资源开发素质、计算机能力素质、信息化档案管理知识素质。将传统上的纸质档案管理工作,转换为电子化档案管理形式,例如档案的归档、立卷、整理等,传统方式下人工录入不仅错误率高,且耗费的时间较长,对于档案录入字体的清晰度,笔墨选用等方面要求较多,这是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的弊端。而应用电子化档案管理模式,则能一站式的将上述工作通过电脑录入,准确且便捷完成,不必担心字体录入不清,选用的笔墨不符合规定等繁杂的要求。故只有将档案管理与计算机操作技术紧密融合,充分挖掘档案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当今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细致、严谨的管理心态,开展实际工作,还应对档案中所蕴含的价值予以充分挖掘,总结规律,开展专题研究,著成。在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的同时,头脑中的知识也可以不断更新,这类人才是新时代高校档案管理所迫切需要的人才,所有档案管理人员都应向着这一方向发展。故而,在档案管理人员的考核方面,可按照以下模块展开考核:档案管理实践能力、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信息化档案管理能力、与素质拓展模块的考核[5]。根据考核成绩分布,也使得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对自身工作中的薄弱点予以识别,展开针对性地工作训练。
三、结语
综上,无纸化办公是文职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档案界发展的主流方向。高校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是越依赖计算机,无纸化进程推进速率也就越快。伴随着高校每年应储存、管理的人事档案越来越多,传统的纯手工工作方式将会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因此,高职院校应紧跟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脚步,结合发展实际,革新理念,整合资源,充分挖掘人事档案所蕴含之价值,为更好地推进人事档案之于学校发展不断奋斗,为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光民.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24):34,61
[2]孟令颖.创新档案管理理念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更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5(23):34~35
[3]邵亚伟.“互联网+”高校党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20,1(8):79~82
[4]梁天峰.电子文件的特性及其归档与管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9
[5]闫丽侠.数字化时代构建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J].黑龙江科学,2020,11(15):110~111
[6]赵萱.电子档案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机电兵船档案,2010,8
[7]罗敏华.浅谈建筑企业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广东科技,2007,8
[8]郝庆.如何做好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J].华章,2012,5
[9]魏丽.电子档案在新闻采编中的作用[J].新闻采编,2013,4
[10]李剑华,于金玲.办公自动化在档案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辽宁经济,2006,12
[11]孙英.浅谈高校电子档案的保存与维护[J].中国科技信息,2006,14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
一、湖南省内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现状
据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突破千万,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持续发展壮大,各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由于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起步早,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务系统,在服务教学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却相对滞后。目前,湖南省共有高职院校65所,据调研,已启动信息化建设的仅11所,仅占总量的16.92%。这11所中其中又有3所仅建立了科研考核系统,3所已开发系统但未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即便是已启动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高职院校也存在调试时间长,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等问题。还有83.08%的高职院校依旧采用传统的运作模式,依赖人工大量输入数据,利用Word、Excel等工具建立简易数据库,实现科研信息的查询等功能,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大,数据零散,也容易出错,难以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因此,构建合理科学的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高职院校科研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改善和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建立信息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其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功能强大同时具有弹性空间的柔性化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成为联系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以及科研人员的枢纽,对由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提供的原初数据进行规范、分析和整合,将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及各科研人员化身为与之相连、各尽其职的信息载体,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交流,并随时向系统提供和获取信息。1.建立全员参与的数据采集系统高职院校推行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真实、及时地反映整个学校的科研工作状况,同时实现信息共享,使学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教师以及校领导实时了解学校的科研工作情况。因此,做好基础的数据采集工作非常重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科研管理工作的效果。这需要每一位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将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所属部门、职务、职称、学历、学位、研究专长、联系方式等)、科研成果、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及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等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对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而言,需要及时核查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2.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动态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科研项目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也进一步突显。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项目从项目申报、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推广、档案入卷等全程管理。为了保证科研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项目在立项前要经历同行专家评审、学术委员会讨论、意见汇总及修改等程序,而这些工作主要是通过纸质文档的传递来完成,项目申请人必须将项目申请书活页等复印多份,评审结束后,这些纸质文档又都将销毁,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组织专家评审不论是通讯评审还是现场评审都很费时费力。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后,科研管理部门可通过网络信息,直接在系统中邮件群发项目申报信息,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申报和释疑,也可在系统中建立专家库,课题的评审工作可全部直接在网上进行。这样项目申报人和评审专家无论何时何地均可通过网络来提交申请和评审意见,不受时空约束,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3.完成科研数据的网上统计及时、准确地提供各项科研统计数据是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度的科技与社科成果数据的统计上报、学校内部的科研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材料的审核、评奖评优等科研分值的计算都需要这些科研数据。传统的统计方式具有滞后性和不准确性。信息化的管理可实现在系统拥有的基础数据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统计要求产生各种报表,实时获取学校各项科研项目的进展与完成情况、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历年科研成果的具体情况、成果的转化情况等,也能通过系统中计算公式的设置,直接在系统中完成每年度的科研考核工作,化繁为简,既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还大大减轻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三、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定位不准许多高职院校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位不准,追求一步到位。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启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前,并未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大多参考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造成系统和各高职院校自身科研管理需求不完全符合,程序过于复杂,同时系统的开发较少考虑到新的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变化对新的管理功能和内容的需要,造成系统调试时间长,不完全符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发展需要。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短时间内全面完成是不太现实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完成需要总体规划,循序渐进,着眼长远,分步实施,努力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2.科研管理信息化理念有待提升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较而言,在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明显偏向教学,本科院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偏向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高度重视对应用能力的培养,这造成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根本不重视科研,科研工作参与人员也相对较少,教师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不能正确理解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至于部分老师不常登录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让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所有教师熟知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强化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理念。另一方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科研信息服务,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科研信息化建设给他们带来的益处。3.科研管理信息化还需加强队伍建设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从事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统一的专业的信息化培训,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人员少之又少,多在工作中边实践边摸索,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同时,科研信息化管理工作隶属于科研管理工作,大部分工作人员在肩负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兼管其他工作,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又因所学专业并非信息技术,工作过程中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因此,各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自觉提高科研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逐步通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4.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安全工作还需保障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因此也涉及科研信息的安全问题。为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应有专业人员对系统定期维护与更新,做好技术保障,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技术障碍,做好安全保障。同时,网络本身的风险性也要求科研信息管理必须有“双保险”,纸质科研档案的建立可以规避网络风险,同时网络提供的科研信息的完整性为科研管理人员建立纸质档案提供了重要保障。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科研信息,科研信息流动的速度愈快、利用的信息量愈大,科研人员的科研效率也愈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科研管理部门应革新科研管理理念,创新科研管理体系,促进科研信息化管理,构建一个全面、灵活、便捷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推动高职院校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志刚.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柔性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
[2]谈应权.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