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入学教育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 新生

部分大学生入学后,出现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出现对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一些系列的“不适应”问题,少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个别新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的质量和心理健康。新生入学教育是他们的第一堂课,除了了解学校、专业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知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人际交往、生活方式,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传统的入学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要将新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到入学教育中。面对入学教育时间短、面广、“不适应”心理问题突出的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成为入学教育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新生入校后出现 “不适应” 的心理情况

通过对新生入学的了解和观察,新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1、生活不适应。由于环境陌生,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开始,由于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下,新生容易产生孤独感,挫折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2、心理不适应。由于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不及时,高考的落差和同学间的差异,导致部分大学新生出现失落感、失宠感、自卑感,出现焦虑、责任等心理不适的情况。

3、学习的不适应。由于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差异性较大,教学方法和模式与高中不同,对专业的认识偏差和喜好不同,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等,出现了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惧学等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障碍。

二、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内涵

新生 “不适应” 的心理问题对入学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入学后较短时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一项新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如何发挥好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商讨、活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帮助学生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

三、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知、情、意”,注重让学生情感共鸣,积极体验,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能有效地解决新生出现的“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预防的目的,使其快乐的成长,是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

由于新生入学后出现的不适应具有相同性,诱因也具有相似性,团体性是这一群体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通过针对新生的群体性特征,以班级、专业或者相同问题的新生通过设立特定的活动场景,让新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实现引导,使其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所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是解决新生“不适应”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

2、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寓教于乐,易于学生喜欢和接受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分享、典型案例讲解、教师的引导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对大学生活学习正确的认知,从而快速的适应大学,健康成才。

3、团体心理辅导节约了入学教育时间,效果良好

针对新生出现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具有普片性,如何短时内做好引导,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教育实现入学教育是不太现实的。针对新生在学校里扮演“求助者”和“助人者”双重身份,相互影响。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有针对性开展专题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双重身份作用,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达到解决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体验性增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某一问题,设计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知问题和解决的辅导,让新生认识和了解在学校期间可能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和不适应。将传统的入学教育课堂讲授转变为不场地受约束的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参与,达到情感共鸣,实现对入校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适应有所认识和了解,掌握其自我调节的办法,从而达到快速的适应大学生生活。

5、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预防性突显

新生入学后,对校园生活、人际关系、饮食起居等一些列新的生活学习开始了认识和适应。在认识和适应过程中,由于新生自我经历和性格等因素,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导致大学生活学习不适应。通过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设计,针对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重点在于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预防,从而让新生的“不适应”自我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对已经出现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发现和矫治,并对后期的心理咨询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不适应”现象,有效地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矫治、预防和发展,并重点在于预防和发展,有利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帮助新生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心理困扰,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健康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炜炜.大学入学教育浅谈[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2]刘鑫.提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4期.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压力,同时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主张,乐于接受外部信息,导致思维活跃,出现的心理问题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如果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解决,一旦大学生难以承受,会出现伤人、自杀等恶性事件。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强调:“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 他们是学生成长中的主要教师,具有一些其他老师无比拟的优势。目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为发展性的问题,如生活、学业等,而非障碍性的问题,通过沟通、心理疏导等方法可以及时解决。但由于心理问题是“隐性”的,需要辅导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了解。作为学生与家长、学生与高校的连接纽带,辅导员具有信息获取直接性、沟通便捷性、危机干预灵活性等优势,他们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帮助,使学生摆脱心理危机。作为班级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桥梁,辅导员在学生心中更具有权威性,学生对辅导员有信任感和依赖感。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一、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引导作用。交流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生活、学校中的心理问题往往更倾向于向同学、老师倾诉,辅导员应为学生搭建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心理交流的平台,如茶话会、联欢会等,增进广大师生的交流。此外辅导员可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从知识到信念再到行为发生转变,减少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影响。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有意义的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转移不良情绪。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可向积极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挫折观,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桥梁作用。辅导员是学校和家长、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辅导员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学生信息,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在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可就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要推进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减少挫折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家庭则要做好辅导、监督、监测的责任,通过辅导员的桥梁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到全面整合,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作用,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辅助作用。当前高校均已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部分高校还开展了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其目的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危机干预技巧,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使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摆脱挫折心理的危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是心理教育咨询队伍的后备军,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可结合心理咨询机构的意见建议,对大学生心理持续辅导监督,辅助心理机构对大学生不良心理进行干预。

二、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充裕的时间。不同于其他老师,辅导员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生身上,与他们联系,和他们谈话。只有多与学生接触交流,才会了解学生,才是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最佳途径,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通过长时间接触,辅导员才会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朋友圈、家庭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

2.活力和热情。辅导员一般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方面与大学生比较相近,年轻富有朝气,对新从事的事业充满了活力和热情。由于与大学生是同龄人,且刚刚毕业,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行为,同时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易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学生眼里,他们是大哥哥、大姐姐,而不是老师和管理者,辅导员可以走进大学生内心深处,及时发现问题;大学生可以敞开心扉,把心中的苦闷倾诉出去。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力军的辅导员,在学生思想工作、管理工作中具有他人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引导、桥梁和辅助作用,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力争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拥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文第3篇

1.课业压力大。中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学业压力较大。虽然近年来,不少地区进行了课程改革,正逐步调整和完善升学评价体系,但中考、高考“指挥棒”效应仍然较大,学校、家长、社会对于学生个体评价还是分数占大头,这对很多学生都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在双休日、假期等时段为孩子报名参加种类繁多的兴趣培训班,让孩子们直呼无暇喘息。

2.外部信息环境复杂。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媒体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开拓中小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他们过早接触到了不良信息。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是非标准、处事原则都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影响。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颓废、消极、负面的信息不断流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了孩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中小学生因为这些不良示范走上歧途的例子屡见不鲜。

3.生活范围小。不少中小学生的生活轨迹是学校、家庭、兴趣班三点一线,少有其他活动及与真实社会接触的机会。生活环境单一,导致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缓慢,抗挫折能力弱、承受能力弱、易偏激、遇事冷漠、自我封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有心理问题、性格缺陷,难以塑造健全人格。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教师缺乏工作经验。无定期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正着手从软硬件两方面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就现阶段而言,有很大部分的学校心理引导不够有力。

5.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部分家长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往往等事发后才知觉。因为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宠溺太过,无原则地放纵孩子,造成家庭教育缺位。还有许多家长想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但是苦于没有科学手段,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实际效果。

6.人际交往带来压力。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相对孤单,进入学校学习或接触社会时,会遇到各种人际交往问题产生不适应现象。青春期的懵懂、自我的重新认知和定位、与师生、他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都会给中小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容易产生渴望独立又害怕挫折、敏感脆弱又缺乏抗挫折能力等矛盾心态。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盐城市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一、研究目的

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当代中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身子女,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从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入手。

二、研究方法

调查范围为各县(市、区)城市、农村有关中小学共9所学校。问卷调查采用自测题问答形式,小学生为42题,中学生为52题;测试内容包括道德情操、情感意志、人际关系、自我控制、理想信念等方面。共调查了中小学生713人,其中小学生290人,中学生423人。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我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情况是好的,道德心理、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主流较好,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占88.8%,中学生占85.6%,由此表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对社会、对他人、对人生、对自我的看法较为理性,处理问题往往符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有一定的控制自己情感和情绪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情操。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一些优秀的心理特点,如责任心强,富有正义感和荣誉感,自尊心、进取心强等。74%的小学生和70.1%的中学生有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精神,表示能主动救助“在路上突然晕倒的人”;85.2%的中学生有集体荣誉感;89.4%的小学生乐于参加集体活动;91.5%的中小学生在家“经常”或“偶尔”做些家务;54.3%的学生将父母给的零花钱用来“买学习资料”或者“存起来”;91.9%的学生有一定的宽容谦让精神。

2.情感意志。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在心理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第二性特征出现,普遍感到“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每当别人对他们投以注意的目光、在和成年人差不多等高的视线下谈话时,都会产生一种成熟的自豪感。同时自我意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独立行事能力,89.9%的学生能“独立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86.3%的中学生“注意自己衣饰整洁及仪态的端正”,说话做事守信用;94.8%的学生做到“行为与言语基本一致”。

3.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把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流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叫做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其外延很广,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我们从这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能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89%的学生“喜欢与别人交往”;98.5%的学生“愿意团结帮助别人”;84%的中学生认为不应对别人“求全责备”。

4.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能力就是对自己有恰当的评估,有自知之明,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约束;遇有不如意的事情,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经得起表扬,又受得了批评;成功时不自傲,失败时不气馁。调查显示,89.6%的中小学生在心情不愉快时、遇到挫折时能自我排解,“没有”想“摔坏和破坏东西的冲动”;88.9%的中小学生“学习、做事时能集中注意力”;96.8%的小学生没有“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81.4%的中小学生极少烦恼和激动。

5.理想信念。人不能没有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一个人一旦丧失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引,就会造成人生道路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错误,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只有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才有不断前进。据调查,我市大多数中小学生有着高尚的理想信念, 88.2%的小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97%的中学生表示不放弃自己,觉得生活有意思,感到有前途有希望。

6.渴望了解“性”知识。青少年因为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脑子里满是有关生命的疑问。这次调查中,我们让学生直面这一问题。16.9%的中学生在“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和不自在”,4.9%的较为“严重”;46.4%的中学生“想了解有关性方面的知识”,45.8%中学生“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感到苦闷”,本能地对性表现出一种敏感,开始对性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另外,这次调查研究显示,11.2%小学生和14.4%的中学生心理反映有异常现象,且城市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城市为15.7%,农村为9.5%。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因素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是中小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表现出的情绪不稳定性、情感脆弱性也越来越强。调查中发现,18.6%的中小学生“容易烦恼和激动”;17.8%的中小学生“感到孤独和苦闷”;10.4%的中小学生在“心情不愉快时有想摔坏或破坏东西的冲动”。这些数据说明少数中小学生情绪具有冲动性,不善于自控,行为不易预测;有21.7%的中学生容易与别人发生争论。

二是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老师间的沟通减少,出现了对长辈的心理闭锁现象。心理闭锁是指学生在遇到苦恼问题时,不愿意同家长、老师说,通常都是自己解决或与朋友交心。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在“你主动和老师、家长沟通”的选择中,小学生选择“经常沟通”的只有33.7%,有66.3%的学生选择“偶尔”和“从不”和老师、家长沟通;而中学生选择“经常与老师、家长沟通”的只有19.8%,有80.2%的选择“偶尔”和“从不”和老师、家长沟通。在选择“你遇到烦恼倾诉渠道是什么”时,小学生选择“告诉老师”的占14.7%,“告诉家长”的为35.7%;中学生选择“告诉老师”的为7%,“告诉家长”的为14.2%。66.4%的中学生表示“偶尔”和“从不”向父母谈论班级同学及老师的情况。从这些数据中我们看出,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老师的沟通概率在逐步缩小。

三是少数中小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学习的压力,对生活的信心不足,对今后的目标不明确,对职业的选择表现随意性。在这次调查中,竟有9.6%的小学生、12.4%的中学生对生活丧失信心,认为“活着没有意思”;9.8%的中学生“感到没有前途没有希望”;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71.5%的中学生选择“其他职业”,只有14.2%的人想做“公务员”,14.1%的人想成为“科学家”。

四是城市中小学生心理不良表现多于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市各项改革措施(如国有企业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等)的不断推进,城市居民面临压力加大,城市家庭对子女期望值大于农村,许多家庭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把子女的成绩看作关系前途和命运的一件大事,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50%的学生认为最大学习压力来自于家庭,一些学生承受不了这种压力,造成心理异常。在这次调查中,有17%的城市中小学生“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而农村为7.9%;15.1%的城市中小学生“感到孤独和苦闷”,农村为10.5%;20.2%的城市中小学生“容易烦恼和激动”,农村为13.5%。

四、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学校、家庭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视之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1.各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

一是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设健康教育课或相关讲座,注重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学生实施自觉的、有意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特别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四是通过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较高。体育锻炼能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2.成立盐城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和所有家庭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盐城市要创造条件成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测试,对他们的心理疾病辅之以治疗。同时还要把对家长的培训和对社会的宣传作为一项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辅导,不断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让社会各个方面都来关心我们的学生,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 年龄特征;时代脉搏;网络媒体;真诚投入;相互融合

当前,我国的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整体性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新课改的总体目标中,尤其提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我们在与中小学生长期的交往中,也深刻感受到同学们在成长道路上的诸多疑惑、烦恼、苦闷和喜悦,更感受到他们在疑惑、烦恼、苦闷、挫折、喜悦面前,往往不能驾御自己的情绪,而积聚成为焦虑、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作为关工委的老同志,有这样的责任、也有这样的热情来为他们解除困惑,帮助成长中的青少年。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和新媒体普及的新环境下,我们关工委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更好地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以心理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成一个具有和谐个性的人,是我们关工委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几年来,我们在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适应新环境,提升“谈心屋”服务新水平

在中小学设立“谈心屋”,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能够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基础,以心理素质的优化,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做好心理健康工作,首先要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重点是关于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就业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不可能像其他文化课那样,用传授知识点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而要更多地体现心理学科的特色,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一些技术技巧,让学生在心理辅导中获得自我成长的力量,从而真正从中提升心理品质。

(一)把握中小学生的特点,切合年龄特征

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要把握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深入了解中小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发展特点,学生的思维是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情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两极性、社会高级情感都获得发展。因此,心理辅导要帮助初中生学会了解、体验,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审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紧密相连,同伴关系的影响力增强,而与父母、老师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心理辅导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把握网络时代的特点,紧贴时代脉搏

关工委的老同志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把握时代脉搏,掌握网络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好网络社会的资源和优势,同时也要应对网络时代给我们老同志带来的挑战。教育部聘请的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为首的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国学生的九大核心素养,“谈心屋”的心理辅导要紧扣这些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和实践创新这四方面,促进中小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我们的中小学生是生活在当下的,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与网络时代相适应,将“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新的工具、方法与手段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前,许多中小学开设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门网站,开通了家校微信通和QQ群,旨在拓宽和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当今的网络也广泛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我们的心理辅导要把握当前初中生的时代特征,了解当今的中学生所处的时代特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了解他们的话语系统,从而贴近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谈心屋”服务成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寻求新视角,探索“谈心屋”运行新机制

当前的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深深地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不仅影响我们的关工委老同志,也影响着我们广大的中小学生。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网络。相应的,我们关工委的“谈心屋”也要适应新的网络背景和环境,探索运行的新机制。

(一)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传统面询相互融合

网络无处不在,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虽然网络咨询无法做到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但其教育内容资源丰富,覆盖面广,传播快,便捷,人力、资金投入少。能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学生心理普查及档案建立的工作,及时有效发现较突出问题及问题学生,有利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等优势。弥补了传统咨询中面对班级及学生较多的学校,咨询者人数缺乏、资金不足、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在传统咨询中,咨询者通过心理咨询相关途径与技术,较易与W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及时全面地了解来访学生的状况,并作出评估与诊断。而因此,做好传统咨询与网络教育两种形式间的融合,取其优而补其不足,更将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成为其将来发展的新趋势。

1. 主次分明,相互辅助。由于两种教育形式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按照其适合的咨询内容做到“主次分明,相互辅助”,以实现两者融合。针对学生适应性与发展性问题,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传统咨询为辅;针对障碍性问题,则以传统咨询为主,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对于前一种情况,我们中小学所建立的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可针对常见心理问题开设知识专栏,包括:成长天地、心理乐园等,为有相似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专门发展性辅导网页。可提供相关心理卫生辅导视频、心理学电影、优质心理卫生课程等。为每名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档案专区,用户名即该生学籍号,学生可不定期自主进入该专区进行问卷测量。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与相关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进行交流,以科学解释测量结果。可提供的大量信息资源,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适应性、发展性问题,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究提供可能,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传统咨询由于可以进行小规模的个别咨询、团辅活动、小组讨论以及课堂教学等,对学生关心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辅导、答疑,起到辅助作用。对于后一种情况,由于障碍性问题的咨询,一般采用个别咨询的方式,主要使用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正的方法,需要良好的咨询关系,因此,传统咨询是主要的手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则可起协助、支持的作用,障碍性学生通过阅读心理卫生健康知识,有助于后期的康复性治疗,保证治疗效果的长期有效,起到辅助的作用。

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一方面,关工委的心理咨询人员所拥有的心理卫生健康知识“转化”给网络,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以实现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强化,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萌芽阶段被消灭,起到预防作用。另一方面,将学生电子档案中所发现的有潜在障碍性发展或已经有障碍性问题的学生及时筛查出来,并“转化”给传统咨询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及时有效地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治疗与辅导,避免因拖延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果发现存在适应性与发展性问题的学生,网络可以作为主要解决途径。若是存在障碍性问题的学生,由专业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必要时进行转介。

(二)搭建网络平台,建设一支纵横交错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团队

我们关工委的老同志可借助网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一个团队,转变教师和家长的心育观念,让大家都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我们在教师、家长中建立QQ群、微信群,结合现场培训,在网络上提供培训的资源,随时随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教研和探讨,资源共享,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1. 开展教师培训。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需要的是热心于此,具有奉献精神和专业素养的教师,但一所学校仅凭一、两位专业心理教师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的教师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1)让全体教职工都知晓心育。一个学校有两百多名教师,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在一夜之间成为熟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为教师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培训,培养全校教职员心育意识。

(2)培养心育工作的先行者。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扎根研究为龙头,以热心于此项工作的教师为骨干,通过不定期的心育沙龙、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网络心理小报的宣传等方式,促进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交流在心育过程中得到的感受和体悟,共享成功的经验,探讨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3)提升心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素养。为了增加教师们心理教育的理论底蕴,开阔眼界,我们还邀请省、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校讲学,在网络上提供心理健康学习的平台、专家讲座,网络上课程丰富,而且教师可以自己选择,让学习更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举办网上家长学校。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家庭和父母对孩子心理成长的作用和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代替不了的。而事实上,许多学生家长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遇到了许多困惑。因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对家长的教育与培训非常重要。我们组建了老园丁宣讲团,面向各年级家长开设讲座,同时将一些优秀的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放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关工委的网站上,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给家长以创建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让更多的家庭充满亲情,让更多的孩子在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举办网上家长学校,网络上的微信“家长成长小组”,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在微信群、QQ群上共同回顾团体活动和网络学习的感悟:让每一个成员说说,他们对哪一次的活动印象最深刻,在这几次团体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心得、想法,为什么?每一位家长都在网络上表达了自己参加团体的感受和收获。有的家长说,自从参加了家长成长小组的团体活动,就再也没对孩子动过手。大家表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好多了,自己更能理解孩子了,没有那么急躁了;原来孩子回家跟自己不说话,现在竟然母女俩能坐在一起聊一个多小时了。在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有的孩子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一位家长分享说孩子数学成绩进步了20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有家长在“成长小组”微信群中晒出了自己给女儿写的信,以及女儿在期末考试后写的自我认识,妈妈读了,觉得很感动。大家更多地还表达了对这个团体以及其他成员的感谢,感谢这样一个集体、这样一个平台促进了自己的成长。

3. 建立转介机制。通过面向教师、面向家长的培训工作,形成了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也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为学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为学生解除心理困惑和成长的烦恼;当遇到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时,便将学生转介给心理专任教师;如果学生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围,我们将立即将学生转介给上级心理咨询机构和精神科专家。近年来,我们这一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解决了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预防和遏制了一些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快速发展。

4. 开设“心的乐园”心理平台。当今中小学生身上的问题不少,但主要问题往往不是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而心理问题常带有隐密性特点,学生一般不愿意将心里的秘密告诉人,只是把忧愁、苦恼等深埋在心底。因此,我们开展了“心的乐园”工程,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平台,由同学们自己来创设一个开放的、真诚的、信任的、安全的、阳光的心理乐园。

学校政教处、关工委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分别从“感受成长”“亲情生活”“友谊万岁”“真诚沟通”“六味人生”“用心感恩” “勇于追求”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在校园网的“心的乐园”里开展笔会,彼此分享发展中的幸福与欢乐,相互分担成长的烦恼与痛苦,让学生有一个倾诉、学习的网络平台。

良好的情感、情境由健康的心理营造;健康的心理由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培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紧随时代脉搏,不断学习和运用网络和新媒体,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今后,我们关工委将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强“谈心屋”的建设,围绕中小学生的培养目标,持之以恒地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黎连业,刘占全. 中学校园网建设基础[M]. 北京:大恒电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