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出入校园管理方案

学生出入校园管理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出入校园管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出入校园管理方案

学生出入校园管理方案范文第1篇

根据自治区公安厅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幼儿园“护学岗”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为确保学生安全,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1.主要目标。通过设立校园执勤护学岗,落实具体执勤人员在学生上、放学时段和校园周边重要路段的安全保卫责任,进一步整肃校园周边治安和交通秩序,改善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有效防止涉校涉生治安案件和交通事故的发生,全力确保学生的安全。

2.设置范围。学校门口两侧50米以内,加强校园周边巡逻守护和秩序维护工作。(在上学入校、放学离校重点时段、重点路段科学合理设置“护学岗”辐射范围。)

3.人员配置。制作“护学岗”公示牌,落实群防群治力量每天到岗值班。

具体人员名单:吴鑫覃杰华黄燕青张祖国李宾 李春 张耀海李开高 李翰 李晖

4.时间安排。在所列时段到岗到位,疏导和维护校园周边交通秩序,保障学生出入学校的安全。

具体时间:

上午7:30——8:00

中午11:50——12:20

下午13:50——14:20

下午16:30——17:00

学生出入校园管理方案范文第2篇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新校区位于长沙市雷锋大道旁,占地33.3hm2(500亩)。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校区教学设施齐全,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园地。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学生食堂拟建在新校区内,用地西北临校区次出入口,南、北、东三面毗邻学生宿舍,西临校区主出入口、中心广场和中心水景学子湖组成的校园中心主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项目为二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平面采用椭圆形仿“蛋”形布局,地上2层,局部3层,建筑占地面积5020m2,总建筑面积11200m2,建设规模可同时满足6500学生用餐和1000学生开会之用,总平面布置见图1。

2设计理念

校园建筑最重要的是要体现校园特色,既包括物质性的地域环境特色,公共空间特色、建筑风格与建筑空间特色、交通组织特色、也包括非物质的专业办学特色和历史人文精神特色等。

新建学生食堂面向校园中心主轴,与主入口(教学楼、办公楼)、中心广场(图书馆、实验楼)形成校园主轴及富有韵律的三个空间序列,校园的空间在由北向南流淌的学子湖、预留教学楼及本次设计的——学生食堂处达到,新建的学生食堂成为承载校园文化和展示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为此设计中注重建筑景观一体化,结合现代大学生就餐特点及高校食堂竞争、管理模式,力求弘扬校园饮食文化,体现现代教育模式开放式与交互式的特点,综合考虑整体功能布局;同时注重不同建筑空间的连贯性与交互性,紧密结合地形和环境,获得以人为本的、生态的、易于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的校园空间序列。

3总平面设计构思

对于具有特色的校园,个性的空间是其必不可少的精髓,大学校园的个性,就是大学的特性,在设计时要强调校园复合空间的创造,对学校社区化氛围的营造,主要构思如下:

3.1融入环境,建构秩序

由雷锋大道校园主入口通过校园主轴、中心广场把教学主体——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紧密联系形成活力四射的教学核心区。主轴穿过中心广场东转,下台阶即到达由开阔的水面、绿化组成的中央生态区及学生生活区。学生食堂即坐落在这环境优雅、静谧的学生生活区中央,成为校园主轴末端的一大景观,见图2。由西向东的一条步行空间主轴和三个主要景观节点贯穿整个校园,将校园各功能分区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不同层次的绿化空间系统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精彩丰富的生态校园环境。

3.2顺应地形,围绕“园中园、景中景”主题力求创建景观生态的校园生活社区

教学核心区与中心生态区、学生生活区通过自然高差形成台地,形成功能分区,创造了良好的学生生活、休闲空间。学生生活区呈倒“L”形布置,与核心教学区包围着中央生态区,学生食堂布置在校园主轴的末端,地理位置优越,既能保证学生就餐有适宜的步行距离,同时又创造了良好的就餐环境。学生食堂东临校区东大门保证了食堂对外货流路线畅通便捷。

3.3单体平面造型融入建筑环境

作为校园的节点,学生食堂平面采用椭圆形仿“蛋”型布局,接合发散式反对称的弧形楼梯的造型,犹如一个被逐渐剥开的鸡蛋,勾起人们无限美好的食欲,见图3。同时,平面弧线形造型与学子湖畔紧密结合创造出流动的空间,满足了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流都能获得较好的视觉冲击力。

4颇具特色的建筑单体设计

结合校园规划布局,食堂建筑的空间形态处理从外部空间体系和实体建筑形态二方面着手,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突出校园文教建筑内求实用,外求唯美的建筑风格特点,建筑单体设计如下:

5.1合理的平面布局

根据建设方要求、大学生就餐特点及高校食堂的管理模式,本设计方案一、二层共设计4个相对独立的学生食堂,三层为学生活动中心(兼报告厅)和屋顶花园。总体分为学生共享就餐区、独立的厨房操作区、学生活动区及屋顶花园,各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流线顺畅。

5个学生食堂分别设置独立的操作间、小炒间、面包房、小超市等,学生就餐空间相互贯通,既有利于食堂之间开展相互竞争,又有利于各厨房的食品卫生和管理,同时有利于学生就餐的多样选择。餐厅的就餐区、面包房、小炒间、检测间等均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无对外窗口的房间安装了通风装置,见一二层平面图3、4。

5.2厨房布置工艺流程合理,充分体现高校食堂高标准的卫生要求

卫生是食堂的重中之重,如何创造良好的厨房空间成为设计的重点、难点。通过精心布局及推敲,厨房布置工艺流程合理成为本设计的最大亮点。

1)整个食堂的工艺流程按照生进熟出的顺序设立原料通道、员工通道、成品通道及回收通道,合理分为食品处理区,非食品处理区和就餐区三大功能分区。

2)各功能用房采取了单间分室一条龙的工艺,彻底打破了过去食堂设计中厨房一大间,洁污不分,生熟不分,粗加工和切炒混为一堂的传统布局,保证了食品的卫生,提高了食品卫生的安全度。

3)地面沿弧形走道、备餐间、小炒间、烹调间、洗消间、面点及加工间设置地面排水沟,便于清洗及排走油污。

4)设置员工更衣间及预进间,满足员工二次更衣要求,达到了高校食堂管理模式的先进水平。

5)设计充分考虑高校就餐的特点,设置了检测间以便留样检测以保护学生就餐安全。

6)设置小炒间以满足高校学生就餐的不同口味要求和小型聚会等不同需求。

5.3合理组织人流、货流

根据校园的总体规划及建设方要求,将学生食堂主出入口设计在西侧兼顾校区主、次出入口景观及人流,南北向分设次出入口兼顾学生公寓的人流,东向结合校园东大门设计后勤人员及货流出入口。建筑沿东西及南北向形成校园主通道,沿建筑四周及学子湖畔形成步行道,人流、货流交通流线组织明确清晰,互不干扰。

5.4富含校园文化特色空间的塑造

由于本食堂规模较大,一、二层设计了四个大型餐厅,还兼顾了小型餐厅与超市,因此良好的内部空间环境是本设计除厨房工艺流程合理布局之外的又一难点。

入口广场是食堂门户区域,主要强调了对人流的引导和大气、舒畅空间的塑造,分别设计了主出入口及东西二个次出入口,结合出入口内凹设置,减少了室内空间的进深;室外设计两部反对称渐变的半开敞式弧形楼梯将人流自然引向二、三楼,巧妙的成为一楼南、北出入口雨篷的同时解决了二楼就餐与三楼活动人流分流的问题,不仅有利于食堂的管理,也最大限度的确保室内空间的完整性,在确保安全疏散的同时避免了对房间的硬性分割。

内部空间强调功能多样性和可变性的要求,采用大空间少柱网的布置,方便内部空间使用;内部格调设计处理上不寻求过多复杂的线条和呆板的行进线路,而追求自然惬意通透的内部空间塑造,在平面空间功能设计上满足良好的校园就餐环境需求。整个餐厅内部空间布局将主要学生就餐出入口、学生餐厅、小超市等临水面设置,满足学生对就餐环境优雅舒适的要求。三楼学生活动中心采用扇形布局呈南北向布置,尽量争取良好的朝向和通风。设计通过借景手法的运用,近处餐厅、室外半开敞式弧形楼梯、亲水平台、学子湖水面等空间互为渗透,远处与校园中心广场景观等遥相呼应,互为借景,充分体现了人与环境、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5.5竖向设计

本学生食堂功能较为简单,但人流量大且学生就餐人流集中,设计着重考虑疏散要求,设计五部楼梯,一部货梯,其中四部供学生使用,分布在南、北、西三个方向,东向的一部楼梯及货梯则为厨房的专用梯。室外设置的两部反对称发散的半开敞式弧形楼梯可直达三层的活动中心及屋顶花园,满足疏散要求。

5.6立面设计

学生食堂造型力求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新颖,具有强烈的现代感,立面造型上突出几何形体的穿插与对比,主体采用椭圆体,配以弧形渐变的室外楼梯、逐渐升高的弧形片墙、玻璃梯顶等形成的“灰”空间,大面积玻璃与室外弧形墙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建筑体块之间多样的变化打破了冗长的空间序列带来的沉闷感,使建筑本身具有一种博大、内敛、谦逊的文化气质。西立面设计高耸的钟塔,配以弧线形的屋面飘板,大面积灰色铝板和玻璃相结合,丰富的弧线立面充分考虑新校区与城市道路的全方位景观,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既彰显学院实力又能从建筑风格上折射出学院的校园文化,形成耳目一新又耐人寻味的现代教育建筑形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为了与现有建筑环境融合更好的成为文化载体,建筑以灰色基调为主,在南、北、西三个主要学生出入口处设计橙红色片墙,片墙上镶嵌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格窗”演绎成的现代玻璃小窗,在极具冲击力的暖色调色彩的刺激下,不仅突出了学生食堂的出入口,刺激了就餐人员的食欲,同时与室外楼梯弧形片墙上的小漏空方格互相呼应,共同构成了统一的整体,具体可见学生食堂效果图。

室外反对称的弧形楼梯配以螺旋式上升的弧形墙,创造出起伏变化的富有动感的天际轮廓线。室外弧形楼梯、弧形墙、透明的玻璃顶形成半围合空间效果,大面积玻璃的设置使室内外空间得以延伸,内外空间流动,互为交融。

6绿化景观设计

食堂周边的绿化景观以点带结合为主,形成尺度宜人的校园景观。由于食堂位于学子湖畔,设计时以乔木外加绿

化带使之与校园其它建筑很好的绾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在食堂山丘一侧密植树木,配以灌木、草地、植被自由穿插,使山、植被、建筑达到疏密相间的精致宜人的境界。

食堂周边景观设计注重边缘与空间节点的人性化设计,以曲水绿岛为形态特征,形成以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的多个景观中心,同时结合湖畔水边缓坡、亲水平台、入口广场等营造多形态、多层次的交流场所,入口广场、绿地水景面以及食堂建筑空间的位置、尺度完全与校园食堂的规模使用相协调,使行走在教学楼至食堂的校园道路上,让人时刻感受到绿地、水面带给人的愉悦心情,无形中也增强就餐的食欲和乐趣,也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校园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

7结语

综上所述,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学生食堂通过设计者别出心裁地采用“剥开的鸡蛋”外形设计,既与“食”加强了内在联系,又对建筑的“形”进行了深层的刻画,并通过一系列虚实对比和互借的设计手法的应用,使建筑整体与校园其他建筑及周围环境实现了高度融合与促进,外形隽永,寓意深刻,达到了文教建筑较好的建筑美学意境。

参考文献:

[1]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J].建筑学报.2001(2):59-63.

[2]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夏海山著.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学生出入校园管理方案范文第3篇

本项目位于昆明市东南方向呈贡县境内,拟建校区北部距呈贡县城6km,基地北侧隔30m宽城市道路为村民回迁住宅用地,西侧与兄弟院校云南中医学院隔40m宽城市道路,东侧为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用地,南向紧邻捞鱼河与关山。建设规模用地面积800亩,新校区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云南艺术学院自身的改革步伐,引领学校走向壮大发展的新篇章。近期总建筑面积198000平米,学生规模6000人;远期总建筑面积266000平米,学生规模8000人。

功能布局

规划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功能优先的布局原则,通过对教工、学生不同的生活轨迹分析,结合长向地块,将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沿用地长向布局,生活区与教学区紧密结合,教工生活区与学生生活区资源整合并通过中部贯穿的绿化景观带彼此独立,为常年工作在学校的教工提供良好、便捷、安静的生活环境。运动区靠近生活区,便于使用,同时作为学校与东侧医院的天然屏障,避免复杂的医疗环境对校园产生不利影响。

行政区位于校园主入口的明显位置,与图书馆围合成校园前广场,体现行政办公楼在学校的特殊地位。教学区内各栋单体建筑尽量拉开间距,使地块北侧建筑群亦可利用南侧山体景观。深入设计中,通过对教学区各部分使用功能的细化分析,设计组将教学区解释为:对外实验教学区、公共教学区及特色教学区,将三部分教学区动静相隔设计,体现艺术类院校不同于其他高校的明显特点。此外,各系馆作为艺术类院校日常教学使用最频繁的建筑,拥有幽雅细腻的自然环境、独特丰富的建筑空间、自由开放的交流环境。为艺术家提供面向山水、潜心创作的个性化空间,同时自然的小路及坡地落差形成的小瀑布将各个系馆之间联系起来,体现风格不同的艺术家之间互相欣赏、彼此成就的艺术氛围。

交通组织

在基地交通组织中,通过对不同人群的出行性质分析,有机组织车流、人流分行系统,在控制校园整体交通体系的同时,为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空间。校园内机动车交通体系力求清晰、明确、便捷。因地块南北方向较短,设计组在研究了多种道路模式后认为以线型为主,环向为辅的路网体系是本地块的最优解决方案。设计采用20m宽双向四车道宽阔道路将校区各部分功能串联起来,高效便捷的同时节约用地。并设置各条次要车行道路,为不同人群提供服务。北侧沿校区用地退线边界设置9m宽双向车行道路,将进入对外实验区的车辆合理控制在校园外侧,通过管理,可保证实验区对外车行交通系统的独立性。辅助车行交通设置均为7n1宽双向车行道路,遵循不问使用功能建筑相区别以及节约原则,教学楼、宿舍、食堂、体育馆、学生会堂等,车辆可到达位于建筑主出入口附近的各停车空间,继而到达建筑出入口,保证人车分行的基本交通体系,行政楼、图书馆、实验楼、系馆等建筑采用更为便捷的交通处理手法,车行交通可直接到达各栋建筑主入口。非机动车交通体系分为功能型及漫步休闲型,功能型道路系统最小宽度6m,路网与城市肌理相协调,保持合理间距,必要时可兼作消防车道。漫步休闲型小路曲折灵动,与各栋建筑及景观相结合,为在校园工作生活的人们提供步移景异,充满趣味的休憩环境。

景观设计

通过自由、浪漫的设计手法体现艺术家对形式美的无尽追求。采用细腻的景观元素与大气的景观构成想结合,创造出变化丰富、情趣昂然的景致效果。中心景观区26个下沉景观节点,各不相同,下沉空间内设置特色雕塑、铺地、草坪、围合空间为艺术系的学生与老师提供彼此交流学习的良好空间,使人驻足,流连忘返。绿化通过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之间的搭配,大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草坪结合创造层次丰富的园林景观。依据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将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种类交替栽种,保持绝佳的环境质量。将彩叶草等特色植物在中心景观区特色下沉广场中间隔栽种,创造主题园林景观。

校区内主要建筑均采用首层架空的设计模式,并在图书馆等重要建筑底层引入穿插的水流,派生出明暗交替、景致变换的首层空间,架空的建筑体量前后呼应,纯净的手法幻化出别致的想象空间,形成独特的艺术氛围,强调校园各轴向纵深感,

学生出入校园管理方案范文第4篇

园区交通现状湖南某高校位于湘潭市郊北二环线旁,同时位于上瑞高速(潭邵高速)湘潭收费站出口不远,校园外交通出行非常的便利.该高校整体分为南北校区,该校正校门位于南校区,与湘潭市二环线接壤,宏伟的新校门占地面积约4000m2,视野非常开阔,进出校园交通顺畅,安全性较好.位于北校区的老校门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相对出入交通流密度较大,运行冲突较多.校园内随着南北校之间的连接线路的开通,校园内整体道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南北校区整体来说道路网络完整。园区交通组织协调现存问题国内各大高校,该校的交通管理模式都是以人工管理为主,无专门交通管理人员,缺少智能化的管理.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步步深入,各行各业的管理系统趋于智能化,这也是人类的管理体制向高层次发展必然之路,就该园区目前来说半智能化管理是目前的方向.全智能管理就是当智能化的管理被人们当成一种习惯的时候,管理就不存在了,管理的发展就是从被他人管理,到被计算机管理,最后到自己管理.该校园的交通管理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管理的力度还没产生实质性的效果.2008年3月该校园区内通勤车的开通,一方面给师生的出行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另一方面随着运营时间的加长,也给其园区交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诸如:与校外公交的衔接是否连续和顺畅;校园机动车道路通行上是否应该给予校园通勤车以优先通行权(尤其是道路使用高峰时期,重大节日等期间);运行线路的选择上是否考虑到校园师生的整体利益和方便性;运行管理上是否考虑不同时间段里的高峰人员流动特点随时增加和减少出车量;车辆本身运行的安全性是否有保障等.通过连续15h调查通勤车满载率情况可知,该校区的满载率随着时间段的不同载客率存在很大的不同,通过优化我们会提高通勤车满载率.解决措施与建议针对该校校园交通日趋复杂化及机动车的不断上升,引发的校园交通安全、车辆停放无秩序、交通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突出矛盾,深入分析大学校园交通特点,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以满足该校园及其他高校未来交通管理发展需要.

园区交通组织管理措施建议为了更好地适应大众园区交通管理的发展,针对该园区的交通管理进行了优化:第一,建立完善的交通管理体制.遵循校园交通组织协调依据的科学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教师、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采取科学化的理念,建立健全的校园交通管理体制.这包括一整套的交通子系统:机动车管理系统,非机动车管理系统,人行管理系统,道路设施管理系统,停车管理系统等,针对不同交通子系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跟进学校发展的进程,建立既满足于现在交通需求又能够保障未来发展需要的校园交通管理体制.第二,加强对基层管理者的工作责任心的培养.要加强对校园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和责任监督,人员管理上做到区域责任化,小事责任具体化,事事责任到人.需要加强对被管理人员(驾驶人员)的校园机动车行驶与停放的管理控制和建立与之对应相关的惩罚制度(包括合理管理教职工私家车和校外车辆的限制通行)也即是为校园交通管理体制的建立打好前期基础.第三,加强校园交通管理.校园园区的基础设施发展永远跟不上校园机动车的增长速度.在校园通车问题日益复杂的今天,少不了从交通需求管理入手,控制需要总量,缓和供需矛盾.对进入园区的机动车辆采取登记制,计时收费或者按照次数收费.该校园停车收费管理,采取了承包制,校方与承包人签订协议,停车收费标准校方可以对承包方的停车收费管理采取监督,防止出现蛀虫乱收费,影响校园形象.第四,对校园进行合理规划.现在许多的大学校园交通问题都是在已有的校园规划实施情况下产生的,显然就是因为校园规划期间并没有全局考虑园区未来发展情况.在规划期间需要吸收诸多专家的规划意见,编制园区未来发展趋势情况报告、未来社会发展对园区交通的影响报告、校园规划设计群众意见报告等,以利于规划人员更好的规划好校园蓝图,同时采取多方案化,专业和社会化评选机制确定最后规划方案.优秀的校园规划方案,必将给未来的园区交通管理带来便利.前期通过采取以上的措施,园区的交通秩序明显得到了改善,交通管理体制虽然还在逐步完善中,但是目前效应已明显,各个单位基本都能依照各自系统管理模式处理好相关区域的交通状况,各基层的人员的工作态度明显得到改善,都能很好的负责好自己份内的工作,时常有巡逻人员在校内巡逻.随着各个管理系统的的初步建立,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园区交通的合理运行,消除了外来车辆在园区内的乱停乱放现象,前期校内停车收费管理标准也在试行中,群众的反馈意见还在不断的收集,已经签订合同的校内停车管理公司也在运营中.

园区通勤车线路优化建议良好的校园交通秩序需要顺畅的校园公共交通(园区通勤车),该校园通勤车的开通虽然已有近两年,但自开通带来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因此通勤车的线路优化是解决问题的本质所在.(1)考虑该校园区范围不大,组团较为集中且土地开发强度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将该校划分为园区内34个交通小区及4个对外交通区.根据前期调查,得到各交通小区现状交通发生量、吸引量OD,并进行平衡计算,得到交通小区规划年发生量、吸引量,然后应用transCAD软件中的双约束重力模型计算各小区的出行分布OD,经过方式划分后,采用TransCAD软件中的随即用户平衡模型经得到的通勤车OD分配到现状通勤车线网上,以分析和评价目前通勤车线网的运行状况,同时在主要路段设观测点,对分配的结果和观测得到的通勤车流量观察值进行比较,以便调整计算方法.在TransCAD软件的帮助下,运用“四阶段法”得出园区各交通小区如图3所示的出行分布期望线,随之得出园区如图4所示的交通分配图,根据图4的交通量分配情况知,目前的通勤车线路覆盖率较小,如图5所示,由此研究预测出未来校园交通流动的主要方向和轨迹,根据交通流的主要流动特点和轨迹方向来选取如图6所示的通勤车优化后线路.根据园区连续调查通勤车的满载率情况,可以采取在不同时间段采取不同的发车数量,以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根据学校特点,在优化后的通勤车线路上增设通勤车站点(图略),以此规范校园师生的乘车行为,增加道路的使用安全性.(2)对校园部分区域道路采取通勤车优先通过原则,在道路使用困难阶段可以保证公共交通(通勤车)的顺利通行,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师生出行畅道;(3)对某些道路采取对其他机动车量限行的管理办法,保证通勤车的使用优势和安全行驶,尤其是对园区教学楼附近的道路,更要限制外来机动车的通行;(4)通勤车日常出车管理细则上,要准备多套出行方案,以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确保师生出行方便,如重大节日期间出车预案,恶劣天气出车预案,高峰人流发生时出车预案,意外事故紧急出车预案等以应对未来校园复杂变化环境,保证校园公共交通正常运营;(5)在南校校门口建立一个通勤车中转站,以利于与校外公交的衔接,保障公共交通出行的连续性;(6)在通勤车运行线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站牌,规范校内师生的候车行为,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混乱,尤其是针对南校区的菜市场附近道路;(7)对部分道路和其附属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扩建.如将图书馆前大下坡放缓,改造原商学院附近的道路,保障其与其他道路的顺畅链接,各园区道路的路灯,需要保障其夜间的亮度,确保晚间师生出行安全.校园交通组织与管理研究一方面立足现在同时面向未来,建立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交通系统管理体制.本文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引进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开发智能化管理机制,采取计算机自拟最优线路等方法解决目前高校存在的交通问题,在一定时间内全方位的适应其校园交通发展。

作者:韩阳 单位:湘潭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学生出入校园管理方案范文第5篇

第一、 围绕一个中心,学生安全有了新的举措。

本学期政教处经过调查、研讨,提出了“保安全,提素质”的整体工作思路。政教处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工作首位,紧紧围绕“学生安全”这个中心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本学期政教处特制定了安全教育系列化,每月都有安全活动的教育主题,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结合学校本周工作重点和班级情况,以安全教育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特别是最近两个月,安全疏散演练和防溺水教育。

围绕“学生安全”这个中心,政教处在管理上采取相应措施。

1、严格执行班级日志管理制度。每周检查批阅,每位教师上课前必须点名,发现学生不在要及时与班主任或政教处联系并查明原因,点名册上留下了所有任课教师认真而细致的签名。

2、进一步规范了学生外出行为。学生外出必须履行请假手续,班主任批写请假条后,学生持请假条到政教处换取出门证,到门岗登记后方可外出。

3、规范走读生出入校门登记制度。所有走读的学生必须与学校签订走读协议,政教处备案后方可走读,每天出入校门必须出示走读证,门岗见家长后后方可出入。所有这些措施都为“保学生安全”这一中心,加了一把“大锁”。

第二、抓住一条主线,学生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本学期,政教处以活动为载体,一方面注重抓好专项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注重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以活动促养成。

1、抓好专项活动,培养良好习惯。本学期,我们紧紧围绕“做文明学生”这一目标,相继开展了两次学生行为规范月,从安全纪律专项治理、强化宿舍管理、严格学生就餐集合管理、规范课间操管理及强化环境卫生意识五个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班风、班纪有了较大变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得以规范。学生素质的点滴提高都包含着班主任和生活指导教师的辛勤劳动和汗水,目前,学生宿舍已成为我校对外展示的窗口之一;

2、以活动促养成,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根据学生特点,适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开学典礼、安全疏散演练、法制报告会、主题班会竞赛、阳光体育课间操大比舞,感恩班主任、每周的卫生大评比等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食品卫生教育、法制教育等。通过一个个主题鲜明、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第三、带好三支队伍,队伍建设有了新的提高

一是带好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学校育人的中流砥柱,班主任队伍的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为更好的带好班主任工作队伍,提高班主任队伍的工作能力。一年来,我们通过改革班主任例会、修订《班级量化考核方案》、举办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参加学习培训等,有效地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水平与能力。

二是带好生活教师队伍。生活教师是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主要力量,学生在校的三分之二时间靠我们生活教师加以管理。为更好地提高生活辅导员的责任意识,本学期我们首先完善了生活指导教师工作细则和工作职责,坚持生活教师周例会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值班行为,提高了责任意识。其次是强化了学生人数日清点制度,坚持做到学生人数一日五清点。

三是带好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是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得力助手,本学期加大了对学生干部工作的指导培训力度,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时常督导工作的落实。目前,这支学生干部队伍已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老师们的肯定和领导的表扬。

第四、家校结合,共筑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