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农学专业的体会

对农学专业的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农学专业的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农学专业的体会

对农学专业的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业高校;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76-02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y, the open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it is also in line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iming at som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mode of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t′s discussed the increase of open thinking in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Futhermore, in order to inspire student′s interest in operating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during the course and make them grasp experimental skills better,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details were explor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microbiology; opening experimental;teaching model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安徽农业大学的教学实际为例,针对农业院校微生物实验教学现有模式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特点,探讨了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增加开放式思维的培养模式,并对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细节进行了摸索。安徽农业大学大农学类专业包括农学、园艺、林学、植物保护、蔬菜等9个专业,微生物学是大农学类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农学、园艺、林学、植物保护、蔬菜等9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来看,都对微生物学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可以说微生物学及实验技术是大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实验,可训练大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更深入地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科学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式,对于大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掌握微生物W的基本实验技术,乃至培养其动手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至关重要[2-3]。

1 大农学类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大农学类专业在我校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培养方案中关于微生物学系列课程的设置主要仍然遵循过去的传统模式,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及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目前仍是按照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来安排,只能达到满足学生掌握微生物基本知识和从事微生物相关工作的最低要求,而对于大农学类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安排相对简单,缺少对学生自发思考、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实践证明,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实验方式的不足,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发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5]。因此,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对大农学类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已经做了前期的改革摸索,对开放实验的模式进行了探求,希望能为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借鉴。

2 大农学类专业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为了探索大农学类专业微生物学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收集和整理了其他院校和其他实验课程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经验[4-6],提出了一套适合我校大农学类专业的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案并进行了实施,具体如下。

2.1 基本实验技能训练

在进行开放实验之前,通过一些基础实验的开设,对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对学生与实验相关的基本技能进行操作考核,合格者将获得进入开放实验阶段的资格。

2.2 分组与命题讨论

每4~6人为一组,根据每个学生对相关课题的兴趣,并结合其所学专业进行自由组合,并选出1名学生作为组长,由指导教师进行命题,或者由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实验题目,经过教师论证确定实验题目。

2.3 实验方案设计与指导教师评定

根据指导教师的命题或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实验题目,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出其认为可行的实验方案与技术路线,撰写出实验设计报告,在报告中要求学生对基本原理、实验材料、方法、进度安排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释。指导教师结合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根据各小组自行的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定,提出修改意见并指出课题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

2.4 实验方案的具体实施及能力培养

各实验小组按照修订后的实验方案,逐步完成实验的实施过程,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出现的问题及实验心得,指导教师全程追踪实验的过程,对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即时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操作予以点评,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式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实验收获的自我总结与主动思考。

2.5 实验报告的提交与总结汇报

实验操作部分完成后,要求所有学生根据其得到的实验结果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及实验心得,指导教师对其进行评定、总结与备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组长负责做PPT文件汇报总结实验结果、收获以及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中进行小范围的学术交流。

3 大农学类专业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体会

3.1 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兴趣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通常由指导教师先讲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过程,进而进行操作步骤的演示,指出实验操作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由学生依照教师的操作进行模仿。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势,比如让学生在试验中不易出错,但是从趣味性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来讲,存在着明显不足。学生容易出现惰性思维与消极态度,创造性思维与主管能动性难以得到培养。通过尝试建立开放式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自己提出实验假设,自己制定并完成其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这种主动式的学习模式,势必要求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形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模式。比如在探讨微生物与植物互作关系的实验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筛选自己感兴趣的作物,进行“植物促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高效促生菌株的筛选”实验。在实验进行中,学生们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条件,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案,从原材料的准备到微生物培养、筛选机鉴定等全过程,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际效果是大部分学生都分离得到了高效的促生细菌,不仅巩固了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还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增强了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3.2 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实验都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及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7]。虽然实验课程学时安排和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资源有限,目前尚不能完全实现全面的开放式教学,但前期通过逐步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原本偏重知识积累的教学模式,使得大部分本科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差,而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多学生身上看到了其文献调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明显进步。在自主设计与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前后实验的环环相扣要求学生对每个环节都要细心把控,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思维方式,对于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实际生产实践工作都极为有利。例如“植物促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高效促生菌株的筛选”实验项目中,促生细菌的分离是鉴定的基础,分离得到的促生菌株是高效促生菌株筛选的起始材料,在每一项实验内容的逐步进行过程中,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学思维。

3.3 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规范教学管理

通过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讨,逐步健全教学管理和实验管理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在整个教学模式的摸索过程中,有利于建立较完备的教学制度,因此目前已经制定出了完备的开放实验室管理条例、开放实验室安全条例、开放实验室规则、开放实验室大型仪器使用登记制度,并得到严格执行。

4 对大农学类专业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思考

4.1 开放式实验室的管理

常规实验教学实验室的管理相对简单,而开放式实验室教学不同,其不仅要求足够的实验室空间,还需要任课教师及实验室管理员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经费使用上也要求有更多的投入。由于有针对性的教学体制改革是_放实验室教学健康发展的保障,其中开放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相关教师的工作规范的制定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顺利推进也极为重要。另外,由于微生物学实验大多是面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开设,低年级的学生实验室经验相对较少,所以须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实验室制度和实验室安全教育,才能保证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安全,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2 开放式实验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学实践证明,开放式的微生物实验教学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对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良性的作用。高校重视“双创型”的人才培养,就是要改革人才培养的实施模式,而开放实验教学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考虑把开放实验室和正常实验教学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起来,进行专业化、个性化推广[8]。

5 结语

当前各高校对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普遍推广,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思维的重要场所,对于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摸索与探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性创新型的生命科学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安徽农业大学大农学类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的改革,即对开放实验模式的初步实践探索,可为大范围推进开放式实验教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6 参考文献

[1] 吴萍,李正鹏,史钧,等.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2,19(4):49-55.

[2] 张萍华,申秀英,王跃光,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1):416-417.

[3] 陆娟,屈长青,朱茂英,等.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9):230-232.

[4] 刘丹,龚浩,付佑权,等.农林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2):172-173.

[5] 王战军.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4(27):52-56.

[6] 沈永红,张彭湃.微生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生物学通报,2005,40(11):41-42.

对农学专业的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热带植物;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124-02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for High Education Cultivation according to Working Cases in Tropical Plants Field//Long Wenxing, Yang Xiaobo, Huang Jin, Li Donghai

Abstract This study took the case, the practice teaching on tropical plants in Hainan University, to analyze the meanings, requirement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e teachings.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on carrying out practice teaching were given.

Key words tropical plant;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Author’s address Key Laboratory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of Tropic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gricultur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China 570228

2012年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通过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问题。笔者根据海南大学植物系在开展热带植物实践教学中的体会,谈谈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

1 开展热带植物实践教学对育人实践工作有重要意义

开展热带植物实践教学对推动植物学热带特色的教学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海南大学植物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学科建设以热带植物为对象,以突出热带特色为目标。开展热带植物野外实践教学活动,既能够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将热带特色贯穿于植物学教学的具体举措,突出学科特色,实现学科发展目标,推动学科发展。

开展热带植物实践教学能促进学校热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海南大学“热带、海洋、特区、旅游”特色办学目标,在植物学教学中丰富热带植物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体现了学校“热带”办学特色要求。在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将植物学基本理论迁移到热带植物教学的实践中,深化学生对热带植物的学习和理解,使学生对我国热带植物特征和多样性分布有较全面了解,这为学校园艺、园林、农学和环境等专业培养具有热带特色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能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体现了现代高校的实践育人理念。

开展热带植物实践教学对培养地方特色人才有重要意义。海南省目前正开发国际旅游岛,迫切需要具有热带植物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充分利用好海南热带植物资源,将海南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尽早改变海南省“(生物)资源强省、经济弱省”的局面,是海南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必由之路,也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要保证。

2 开展热带植物实践教学是育人实践工作的需要

海南省是我国唯一的全热带陆域省份,气候条件优越,有丰富的热带陆地植物资源,是我国研究热带植物资源的重要区域。据统计,海南省有维管束植物5 000多种,这些丰富的热带植物多样性有很多科学问题尚未解决,有待更多的年轻工作者来探索和开发。

目前植物学课程已作为园艺、园林、农学、生物技术、草业科学、环植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教学、室内实验教学和课程实习,共90学时左右。理论课教学任务是学习掌握植物体的组成基础,掌握植物个体发育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过程中器官形态发生与胚胎形成规律,了解植物分类基础知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植物资源;实验课教学任务是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核组织器官,掌握植物鉴定方法,认识与本专业有关的植物资源;野外实习任务是学习植物调查方法,了解主要资源植物及其标本制作方法。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分析,本校学生多数来自非热带地区和省份,学生对热带植物缺乏感性认识,对热带植物种类、分布及用途更是一片空白。

对农学专业的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显微镜技术;农学专业;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69-03

电子显微镜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它是一种研究物体超微结构精密分析仪器,主要用于研究样品的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特征的变化,在动物、植物、生物、医药、物理、化工材料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近年来,随着电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其他技术学科的紧密结合,在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农学、园林、食品与药品、草业、水利、机械交通等农学门类自然学科专业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因此,在农业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开设《电子显微镜技术》课程,可以为各专业学科的教学提供技术支持。新疆农业大学将《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设定为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共选修课,有效地提升了各学科整体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一、《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1.《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显微镜的概述、组织超微形态结构和功能、透射电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透射电镜的操作和使用、透射电镜的样品制备、扫描电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扫描电镜的操作和使用、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技术、电镜样品制备实例,共九个部分。本科生理论课教学10学时,研究生理论课教学20学时。

《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操作、生物样品透射电镜制备方法、材料样品透射电镜制备方法、生物样品扫描电镜制备方法、材料样品透射电镜制备方法,共五个部分。本科生实验教学20学时,研究生理论课教学30学时。

2.《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要求。(1)《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本科生教学要求。本科生教学中主要要求学生了解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原理,动植物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功能和细胞表面形貌特征,理化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特点,常规生物样品和理化材料的制备技术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仪器的操作方法、生物样品的制备过程,掌握常规生物样品和理化材料的制备技术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动植物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和理化材料研究中的应用。(2)《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研究生教学要求。研究生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原理,动植物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功能和细胞表面形貌特征,理化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特点,常规生物样品和理化材料的制备技术方法,而且还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显微镜的细胞化学定位技术、扫描电镜临界点干燥技术等特殊检测技术。

在实验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如超薄切片技术、半薄切片技术、负染技术、细胞化学定位技术、扫描电镜临界点干燥技术、离子溅射技术、细胞冰冻蚀刻技术等样品制备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动植物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二、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农学门类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1.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农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生物膜、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中心体、细胞骨架和细胞质内含物(如糖原、脂类、蛋白质),以及核膜、染色质、核仁的超微结构形态,通过对超微结构的学习和了解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病理变化机制,以及在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3,4]。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学、植物生物学等学科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植物超微形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

2.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在动物微生物学教学中,因病原微生物粒径微小,光学显微镜难以识别其特有结构,而通过TEM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的特殊结构,如菌体鞭毛、菌毛、芽孢、荚膜等结构;病毒的囊膜、衣壳;霉病菌菌丝和孢子形态。通过电子显微镜的学习可以有助于学生对病原学的识别与理解,电子显微镜是病原学教学的有效工具[5]。

在动物病理学教学中,动物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会导致细胞发生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通过TME可以观察到病变区细胞的细胞器的损伤,对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致病机理和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例如,在肾活检、肿瘤诊治中电镜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电镜技术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免疫电镜技术,在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各组织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它可以对细胞表面及细胞内部的抗原进行定位,可以了解抗体合成过程中免疫球蛋白的分布情况、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结构细节以及免疫损伤引起细胞的病理变化[6]。

3.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动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动物科学教学主要针对动物营养与饲养、饲料资源开发、饲料配方与饲料工艺设计,以及饲料与饲养企业管理等学科的研究,旨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动物副食品饮食的需求。在动物科学的教学中将学习各种动物的养殖(包括养牛、养羊、养鹅、观赏动物饲养等),动物营养、遗传、繁殖、兽医学、牧草学、生态学、农业机械、农区规划、肉制品加工学等。在学习动物营养、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动物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来探讨和研究动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因此电子显微镜技术是动物科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例如:应用扫描电镜检测鹿类毛的微观形态结构时可以明显观察到鹿毛的鳞片形态在科间、属间和种间存在的差异,同种不同个体毛的鳞片形态有差异,同一个体同一根毛样的不同部位也有差异[7]。

4.电子显微镜技术在食品与药品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食品与药品学专业是以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和药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药品的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与安全保障、药品的安全与人类健康,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例如:荔枝的果实在采收后3~4天即开始变褐、变质、霉烂极不耐贮,通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果皮结构,果皮的鲜红色是栅状组织细胞含大量花色甙所致,此花色甙流失,果皮即呈褐色。荔枝的外果皮仅有一层细胞外壁薄,角质层也薄,防止水分散失的能力差,果内的水分可部分地通过角质层散失到果外[8]。再如,运用扫描电镜对多种常见可食用淀粉颗粒的超微形貌进行观察,将考察的所有种类淀粉颗粒分为:块茎形、棒形、球形、扁平形、复粒结构、棱角圆滑和棱角尖锐多面体形及肾形等类别,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淀粉颗粒超微形貌特征上加强国内淀粉产品的质量监管提供可靠参考[9]。

5.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园林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林学与园艺学专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掌握果树、蔬菜、花卉及观赏树木的栽培与繁育技术。园艺学科属于应用基础和应用型研究学科,是以农业生物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研究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园艺作物起源与分类、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及采后处理、贮藏加工等应用技术与原理的综合性学科。例如,观察五倍子乙醇提取物对表皮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在电镜下菌细胞形态超微结构的变化时,采用新的中药抑菌实验方法对五倍子乙醇提取物进行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用电镜观察用药后细菌细胞的形态改变。在电镜下观察经五倍子处理的表皮葡萄球菌细胞的超微结构,扫描电镜显示菌细胞形态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大多数菌细胞的细胞壁破裂。在透射电镜下,菌细胞细胞壁结构、层次不请,胞浆膜层次不分明,细胞质内含物大多消失,细胞浆内包含体和染色体模糊不清[10]。再如,用扫描电镜对黑龙江产十种不同科属、不同生境的蕨类植物的孢子囊和叶表皮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蕨类植物的孢子囊和叶表皮在扫描电镜下,显示出更为丰富的形态特征,并表现出细致而稳定的异同点,可作为蕨类系统分类的现代手段,能更好地应用于疑难科属的分类研究[11]。

6.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农业工程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工程学是研究自然科学应用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方式、方法的一门学科,同时也研究工程进行的一般规律,并进行改良研究。在农学专业中工程学专业主要包括水利科学专业、机械与交通专业、化学专业等学科。在工程学专业中建筑材料的质量与性质,对于工程建设至关重要。例如:对纳米材料特性的研究一般与粒径的大小分布及形状等微观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可以在极高的放大倍数下直接观察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结构,特别是测量纳米颗粒的大小,既直观又非常方便,所以电子显微分析是研究纳米材料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其中透射电镜则是最常用的检测设备之一。透射电镜是基于传统电子束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它分辨率高、放大倍数高,分辨本领已达到了0.1~012nm,所得到的纳米图像直观清晰,可以揭示物质内部的微细结构,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领域,是研究纳米材料的常用重要分析仪器之一[12]。

三、展望

在农业技术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对农业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使学生能够更扎实地掌握其专业基础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在未来的农业科学的研究中,对样本显微和超微结构的研究也就越发深入,因而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农学专业的应用也越加广泛。因此,将电子显微镜技术应用于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和教学,使学生对动植物以及材料科学超微结构的认识有更加清晰地了解,为农业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也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汪克建,孙善全.提高研究生电镜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3):296-298.

[2]陶忠芬,江海东.浅谈电镜技术实验教学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5(18):338.

[3]项晓人,袁莉民,杭向前.透射电镜超微低倍观察植物材料的制样方法[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3,14(2):79-80.

[4]吴立新,陈方玉.现代扫描电镜的发展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J].武钢技术,2005,6(43):36-40.

[5]汤雪明,戴书文.生物样品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镜学报,2001,3(20):217-223.

[6]李连宏,孙雷,唐建武.电镜在病理诊断与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98,4(20):8-10.

[7]孙中武,高海钰,毕冰.鹿类动物毛的扫描电镜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2003,4(31):29-32.

[8]潘洵操,谢宝贵.荔枝果皮的扫描电镜观察[J].园艺学报,1996,3(23):227-230.

[9]王绍清,王琳琳,范文浩.扫描电镜法分析常见可食用淀粉颗粒的超微形貌[J].食品科学,2011,(32):74-79.

[10]李仲兴,王秀华,时东彦.五倍子提取物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及其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0(11):867-869.

[11]邢怡,党安志,刘保东.黑龙江产十种蕨类植物孢子囊和叶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J].植物研究,2004,4(24):413-419.

[12]刘仁林,虞功清.植物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技术的改进[J].江西林业科技,2008,(1):41-43.

对农学专业的体会范文第4篇

1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1.1课程内容综合性强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内容,结构复杂,理论性强,学生要将所学知识理解并应用到实践中需要有各方面的知识作基础。1.2环境科学学科信息更新快在环境问题成为焦点的今天,国家大力扶持环保产业,环境技术及新理念更新速率极快,而系统的教材更新速率相对较慢,内容多显得陈旧。1.3农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应用及重视程度方面都稍有不足,加之该课程为考查课,为数较多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课程无足轻重,学习兴趣和动力都稍显不足。

2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2.1.1教材选取及教学结构调整。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材种类较多,但是对农学专业的学生较难找到合适的教材,从内容先进性、丰富性等角度选取的是杨志峰刘静玲等编著于2010年出版的《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由于课程综合性强,教材内容丰富,针对农学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结构进行了更复合认知过程的调整,对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同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教学大纲,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1.2专业知识深度把握应适度。目前很多工厂企业污染事件频频暴露出来,学生了解环境污染事件的信息渠道比较多。据此在介绍一些国际上的经典案例,如“公害”事件、莱茵河水污染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等影响深重事件的基础上,应适度加强专业深度方面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在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同时,积极了解各种污染治理的对策,启发学生从自身专业出发思考环境问题的对策。2.1.3教学内容增强专业针对性。对于农学专业的学生,在选择授课内容时除了兼顾全面系统外,更要重点突出,即授课内容要包含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并在有限的课时内突出环境科学的重要问题、热点问题以及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环境知识[3]。将课程相关内容积极与农学专业靠拢,与学生专业产生关联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专业领域内可能涉及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所了解并能在学习和从业过程中予以重视从而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如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化肥施用的环境问题、农药残留检测新技术、污水灌溉、植物监测器、植物修复技术、食品安全等方面,通过一年的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1.4引入学科前沿科技资讯。为使教学内容与先进科学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维持知识新陈代谢,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环境保护理论和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增强内容的新颖性,保持教学内容的更新活力。如在讲授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介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时,引用张金锁[4]等于2009年发表的“榆林市工业GDP与环境污染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为例,既体现了理论的应用与分析又联系榆林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环境保护相关的科研项目,或是自主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2.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2.2.1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是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基础媒介,而图形、声音、动画等是现代优秀的多媒体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资料表明[5],人们通过不同的器官而获得的信息分别为:味觉占1%,触觉占1.5%,嗅觉占3.5%,听觉占11%,视觉占83%,由此可见,视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器官。将诸多元素与与课件内容完美地结合,可加强信息直观性,增加课堂活跃度,从而强化教学效果。在讲授一些著名案例如“水俣病事件”、“富山事件”等时,以播放影像资料的形式来表达,更能震撼学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合理布置课件结构,安排内容的同时,考虑结合使用多种多媒体手段,使信息传输的过程和结果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将能促进教学环节臻于完善。2.2.2专题设置。通过设置专题,让学生针对当前比较热门的环境问题以小组完成大作业的形式分析与讨论,如2013年1月发生在中国的大城市“雾霾”、持续多年热点的滇池等淡水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2.2.3实践教学。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如到学院西区温室运行的BMW粪尿无害化处理系统进行参观,结合现场运行情况讲解其原理,可借此让学生了解到生物法在废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水污染控制技术。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开放实验室”项目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个人的相关科研项目,则是更加系统的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可选途径。2.3考核方式改革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终点,既起到检查教学的效果,又起到对教学过程导向的作用[6]。2.3.1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为开卷考试,为加重对学习过程质量的考核,适当降低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课堂考勤与课堂表现占9分,大作业成绩占21分。2.3.2考核内容灵活,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等内容是基础,深化了对重要原理的理解,另辅以案例分析等内容,从而起到全面考核学习质量的作用。通过对《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仍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潘茉兰 单位:榆林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对农学专业的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课堂氛围;统计方法;多媒体教学

作者简介:石培春(1979-),女,新疆呼图壁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讲师;龚江(1976-),男,新疆奎屯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讲师。(新疆

石河子832003)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03-02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解释生物现象,寻求其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一般数理统计学相比,它不仅要通过事物外在的数量表现去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规律性,而且要根据专业知识去探讨、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规律性。[1]生物统计学的特点就是研究对象是抽象的随机变量,而且要和农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生物统计”主要包括田间试验中常用的、基本的试验设计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两部分,是生物科学、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2]如何提高“生物统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奠定一个丰厚、扎实、牢固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基础,是摆在每一位从事“生物统计”课程教学的教师面前的严峻现实。

为了提高“生物统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所在教研室一直以来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反复探索,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并有一些体会。以下浅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一、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生物统计”这门课程比较抽象,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要想让学生喜欢这门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任课老师,从而对这门课感兴趣。“教者乐其教,学者乐其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生物统计”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师生之间确立一种朋友关系,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生物统计”课堂教学在规范管理、形成良好学风的前提下,应该营造轻松、民主与和谐的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有缺点和错误要敢于承认,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引起共鸣;让课堂充满笑声,一句笑话,一句简单风趣的语言,都可以激活课堂,学生在轻松、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下按照老师的思路和要求,不知不觉地学到和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此外,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引入要突出趣味性。加入一些和讲授内容有关的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情节,这为激发学生认知动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如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在讲授“显著水平”时,就以“天宫一号”的研制和发射、中国航天器空间对接技术为例,说明显著水平的依据和重要性;又如在讲授第四章“显著性检验的配对设计”时,以佳洁士牙膏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宝洁公司推出了佳洁士牙膏,这是第一个带有氟化物的牙膏。为检验佳洁士在检验减少蛀牙方面的效果,研究者对多对双胞胎进行了实验,每对双胞胎之中的一个使用了含氟化物的佳洁士牙膏,而另一个则继续使用不含氟化物普通牙膏。”这时提出问题,即将双胞体作为非独立样本使用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个例子既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让学生轻松地明白什么样的设计属于配对设计,直观地体现了有关知识的客观背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好每个概念,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精心选择一个个有趣的实例,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趣味性中掌握生物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老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有思考、研究价值的,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享受到质疑的成就感;浅显幼稚甚至不太合适的,要选择不同角度给予评价鼓励(鼓励其有所发现,表扬敢于质疑的勇气、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提高他们质疑的勇气,从而增强其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针对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实例

笔者所在生物统计教研室给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所有学生讲授“生物统计”课程。农学院农学、植保、林学、园艺、资环五个系使用的生物统计教材都是四川农业大学明道绪主编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专业实际、选取和专业相近的例子,分清重点难点,对现有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3]

我们在讲清基本原理、思路和方法后,在举例时尽量结合专业,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专业实际。如给林学系的学生上课时,参考了续九如、黄智慧主编的《林业试验设计》,所举例题均与林木遗传育种、栽培、生理生化和森林资源调查等有关。对资环系则尽量采用农业资源调查、植物营养与施肥、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等方面的例子,有时即使将植保或者农学类的例题仅在文字上变动一下而数据不变也能取得较好效果。

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同一章节的应用问题也有所侧重。如在讲“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时,不同的系在理论联系实际时侧重点也不同。如给农学系上课时,参考童一中主编的《作物育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重点讲授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在作物遗传育种和栽培上的应用;在给植保系上课时,参考山东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编的《农业病虫数理统计预报》,重点讲授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及影响的有关环境因素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发展趋势,为害虫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等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们明白了统计方法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总之,通过课堂讲授、作业和上机操作,使学生学完该课程后不仅仅学到一些统计学的常用术语和公式,而且要意识到他们所接触的统计学比单纯地计算平均数以及用彩色图表示出来复杂得多,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对各个系都要讲授“生物统计”的基本知识,内容涉及到实验方案的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即“田间试验”、“资料的整理与描述“、“常用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X2测验”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对于有些章节如“百分数资料的假设检验”,因为数据涉及到有两个属性类别的质量性状和利用统计次数法得来的次数资料,农学系和植保系学生用的较多,因此只对这两个系讲授。对于“两因素系统分组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因为植保和资环专业用的比较多,因此只对植保系和资环系的学生讲授;对有些难度较大的章节,如“方差分析处理效应分类与期望均方”等一般只对农学系学生讲授;“样本平均数抽样分布与标准误”一节虽然最难懂,但它是生物统计思想方法的重心所在,是重要基础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仔细、耐心地给学生讲清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制定实验方案、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并作出科学的结论。

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1.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统计软件的介绍紧密结合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统计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与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能。生物统计教研室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了Excel和SPSS等统计软件的实验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介绍Excel、SPSS等软件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实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讲解利用Excel、SPSS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达到将抽象统计理论与直观现象操作相结合的目的。很多统计方法的计算量大,例如方差分析、直线回归等,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手工计算,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黑板上逐步计算,学生学习时觉得计算繁杂。现在我们在讲课时一边讲解理论,一边把实例的处理结果做出来让学生分析。把重点放在讲授基本原理、思路、方法的适用条件和统计结果的解释上面,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用统计软件处理,并能做出科学、正确的解释。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工具,对将来从事农业和生物科技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有重要实用价值的课程,与数理统计学不同的是,这门课程重在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和强调“用”这个特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会应用。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实际动手能力,教研室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申报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和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试验设计和实验方案,并说明自己的项目或者毕业论文用是什么统计方法来分析。此外还安排上机实习,并且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试验数据独立处理,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样使学生能够真正利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针对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生物统计”的特点是内容抽象、枯燥,理论性、逻辑性较强。而且该课程内容多、公式多、图表多、计算量大,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疲劳,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由于多媒体教学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学应用广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讲授。就拿“方差分析”这一章来举例。在讲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时建议用板书讲解,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难,教师在黑板上一步步进行讲解和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在讲不同试验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时,用板书讲解该试验设计的田间试验设计图、资料整理表及方差分析三步骤中涉及的公式,而讲具体实例时应采用多媒体。这种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时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还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时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活跃思维,积极思考,及时理解和消化知识。

针对“生物统计”逻辑性较强的特点,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我们在讲课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因此,我们采用最多的就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五、小结

要想提高“生物统计”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对待。教师感情的投入、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结构的编排、教学节奏的控制都在构建着现代教学趋势,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并不断总结方法,才能探索出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