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思维的培养

地理思维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思维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思维的培养

地理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新课改实施以来,地理学科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采取一些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有益于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更有益于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呢?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望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优化教师导课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无限好奇与积极探究。多年来,笔者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了优化导课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激趣策略。譬如,在教学“保护环境”时,我播放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音乐视频,极大地渲染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南亚”时,为学生讲了一个西游记的故事,告诉学生,当前唐僧西天取经的目的地就在今天的南亚地区。

二、运用地图质疑、解疑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现象最形象、直观、综合的描述形式,也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和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地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剖析各种抽象、复杂的地理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发展形象思维,提高综合和创新思维能力,使教与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得出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的特点:东亚、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而高山、寒冷、沙漠和湿热地区则人烟稀少,甚至无人定居。然后结合《五带分布图》和《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亚热带和部分热带地区的平原地区或近海地区的结论。

总之,我们要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与授课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地理思维的培养范文第2篇

知识既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有扎实的地理知识作基础,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不断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获得扎实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和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并为思维活动打下良好基础,这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是以现成结论的形式出现的,论证说明简洁,并多是定型化了的知识,所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必须经过充分的、反复的思维。如通过比较思维,理解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通过分析与综合,理解组成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通过抽象与概括,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地图思维,判读和认识地理环境的特征,等等。只有在不断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面对各种地理事象,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通过问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并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施问题化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多角度、多侧面开拓思路,从而获得新颖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倡导创新教育,强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地理新课标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并非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高水平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寻求变异,进行放射性联想的一种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是对已知信息比较分析,概括出最优方案或共存的根本问题的思维,它是发散思维综合信息的反馈。

1.以创新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直接联系、互为反馈。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问题提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大胆想象,培养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谋求唯一的正确答案,求同辨异,然后对问题做出解答,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例如,在讨论未来的宇宙变化时,有学生说:江山易主,太阳系将不再存在。太阳寿终,其爆炸形成的新星因质量小,引力小,原属太阳系内的其他天体将被附近的其他恒星吸引,形成新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将不再存在。也有学生反驳说:物以类聚,太阳系仍将存在。因为目前的太阳系只是人类对地球所属的恒星系统的一个命名,只要地球及人类存在,那么即使太阳系及其成员发生了重组,人类依然可以把其组成的新的天体系称之为太阳系。提问引出了创新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2.追求聚合、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地理思维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中学生 地理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如今,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全面发展且具有独立个性的高素质人才。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战略及新课改等多方面的要求,地理学科的地位逐渐提高。因此,在中学阶段地理教学开始受到了各方的关注。然而,中学生初步接触地理科学的学习,面对地理学习出现很多问题和困难,有关地理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尚未养成,尤为关键的是没有形成地理思维能力。作为地理教师,必然要主动担负起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使命,同时,要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地理观。

1中学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初步接触地理学习,由于地理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时空性等特征。因而,往往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理不清思路,找不准方法,不知道怎么去学,造成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不高,信心锐减,从而导致地理学习情况不理想。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会看图,搞不清楚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课上,学习地理事物的特征时,首先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学会读图是对中学生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学生经常会向教师反映不会读图,记不清楚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也就是学生的空间地理思维能力没有养成。

(2)不能运用对比思维区分地理事物。在地理教学中,有一部分知识彼此较为相似,却又存在差异,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的混淆,因而,导致学生在应用时提取困难。如对比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和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对比澳大利亚和美国本土的特征,对比澳大利亚和巴西的特征等。

(3)不会联系生活实际,不会总结地理规律。一方面,在地理学习中,部分地理知识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从而达到理解性记忆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然而,很多学生并不能把感性知识通过生活实践转化为理性知识,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部分地理知识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大脑中进行加工转化,总结为一般性的规律,从而促进地理学习。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能对零碎的知识进行加工、整合变为规律性的知识。如国家首都是政治中心,河流下游地区地势平缓等。

(4)不能综合考虑多种地理因素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尚为浅薄,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时,不能全面地去思考各个地理因素是否都对已发生的地理事象造成影响。因而,这就导致中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简言之,也就是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够成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

2地理思维的特点

地理思维,就是根据思维的一般规律,联系地理事象、空间位置和人地关系等地理要素,明确地理事象的差异和联系,明晰地理事象的基本规律,从而达到揭示地理事象本质的认识活动。地理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理事象和人地关系,因此,地理思维也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及人地关系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在人脑中形成的认识。地理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综合性的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要求地理思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教师在讲授某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时,一般都会按照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方面来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先从各个方面认识某一地的地理特征,再逐步深入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由于地理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介绍某一地区的地理特征时,必然要将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对地理事象整体性的把握。尤其是一些人类活动,比如产业分布一般都和资源特征、交通状况、科技力量等有紧密联系,这就体现了在地理学上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某一地理事象的影响,也就是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有利于学生有序、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认识地理事象的能力。

2.2区域性的特点

地理环境虽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根据本地区情况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具有本区域特色的地理特征,也就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区域地理时,除了要介绍某地区一般的地理情况,还要着重讲解本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特征。比如在学习西南地区时,除了介绍基本的自然地理情况,还要突出讲解西南地区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通过这类地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分辨区域差异的地理思维,辩证看待地理问题的能力。

2.3发展性的特点

地理环境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空间上,地理环境具有广阔性。在时间上,地球存在上亿年,相应地,地理环境具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动态变化的属性。因而,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地理环境放在时空角度中去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3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的策略

(1)基础把关,形成学生地理思维的先决条件。多数中学生感觉学习地理不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要素的掌握不够到位。如经纬线,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基础知识。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不好掌握,导致在后续的地理学习中出现学习危机。因此,在地理学习中,打好基础很关键,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一定要熟练掌握,尤其是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只有把基础知识和基本要素理解掌握了,才能为培养地理思维做好准备。

(2)善用地图,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敏捷性。地理学科是以地图为基础的学科。一方面,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抓住地图这个强有力的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较早,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运用地图可以直观简明地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敏捷性。

(3)引导思考,推动学生地理思维的综合性。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不懂地理,不会地理,课堂经常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则成为了被动接受地理知识的受体。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会抑制学生地理思维的养成。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并且在恰当的时候为学生指点迷津,使学生可以全面、辩证地去思考问题,最终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养成。

(4)加强讨论,提升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地理教学中,有一些地理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自己去对比、分析、推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地理思维的目的。比如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和秘鲁首都利马的布局原因。这一类问题可能学生个体不能独立完成,却适合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再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最后得出合适的结论。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5)注重表达,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独创性。众所周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体,而教师起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设置诱发机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善于表达自己对地理问题的见解,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令人惊喜的答案。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要求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能力和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地理战略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具有高瞻远瞩的地理人才,最基本的就是要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贯穿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素养,最终培养出具有独立地理思维能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作者简介:孙艳萍(1994.2),女,籍贯陕西商洛,陕西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丽.谈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2(7):110.

地理思维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思维 思维能力 学习实践

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自己能解决问题,这也是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中,地理老师是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也就是地理思维能力,这要求老师要知道什么是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能力的核心,它是在地理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维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活思维,如在探讨“我国地理位置具有什么优越性”时,有学生提出“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位于大陆和临海各有什么优越?”另一方面,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步步设问,使教学过程成为生疑―解疑的过程。例如:在探讨我国的地势有什么优越性时,“先设问我国地势怎样,然后设疑我国地理位置怎样,再提出临海会出现什么问题”,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个性化笔记本――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

练习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去观察地理现象和思考地理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以课堂笔记作为突破口,进行个性化的练习。教学步骤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地理笔记本,用来记课堂上教师的板书,记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记课外收集的地理信息和资料,用来做练习。笔记本成了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个人档案,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目的和学生读图、画图、分析、调查、研究性学习、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具等等的依据;练习的内容具有可选择性,如进行“中东”地区的教学时,我根据课文,围绕“世界长期的热点地区”提出了“三洲五海之地”“世界石油宝库”“水资源匮乏”“民族、宗教矛盾”四个课题,供学生自由选择某一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三、探究地理基本概念――构建地理思维的基础

地理概念是进行地理思维的必要基础,没有地理概念,就无法形成地理知识体系,也就无法表述地理知识。地理教学中,我们要面对大量的地理概念,而最迫切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概念,构建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这样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地理基本概念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必须与学生对各种事实、现象和失误的深入思考紧密联系起来。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创造自己的思想并把它们表达出来,而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为此,对一些基本地理概念的教学,我尝试采用“观察设问―学生独立练习―讨论―小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四、运用地理知识结构,探究学习区域地理特征――形成地理思维的能力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进行区域地理特征教学,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尝试“两步”教学。

1.建构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

建构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有效的方法是改变教学结构,把系统地理作为教学的核心,把区域地理作为教学的实例,注重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经纬网”与“认识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与“分析各大洲的地形特征”相结合;开展“地形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话题的讨论,注重突出人地关系的教育;注重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如“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等等。

2.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探究学习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初中地理区域划分很多,各区域的结构、知识层次、能力结构都基本相同,因此,对区域地理特征的教学,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和掌握学习方法。我把这部分的教学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选择世界的一个区域,以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及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2)选取另一个或两个区域,训练学生学会利用区域地理知识结构独立分析区域地理特征。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法、比较法,探究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区域特征。例如:提出问题:①为什么中东地区为世界长期的热点地区?②列表比较欧洲西部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方面的差异。

地理思维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中学过渡阶段,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不论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大纲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来看都要求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由于很多学生经历了中考紧张复习的压力,升入高中后往往想趁机松口气。从学科的年级要求看,初中地理教学一直以自然地理为重点,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仅流于低层次,再加上部分初别是农村初中视地理为“副科”,教师不重视,学生无兴趣,致使学生进入高中后基础差,底子薄,能力低。因此,高一年级教师应促进学生适应性的提高,把好思维能力培养的第一关。思维能力培养重在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习活动本身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非智力因素虽不能代替其它基本能力,但它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激素”。兴趣、爱好、意志、态度和课堂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兴趣、爱好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课堂教学首先应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高昂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当然人的心理活动决定要保持和发展兴趣是不易的,这就必须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多渠道变换思路,坚持教学得法的原则,用科学的、新颖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养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因为教师的工作环境主要由人组成,每日在课堂上与学生打交道,可以说有效的教学、教育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课堂间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考虑。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双方都心情舒畅,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师生双方情感上的接近与默契,从而减少了人际间的心理冲突,在课堂上出现教学相长。教师应该充分显露自己的才华,人格和仪表去吸引学生,不要把自己单纯看着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媒介而做一位“教书匠”,这是搞好教学的先决条件。

二 、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保证

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谈及思维能力的提高。现代课堂教学需要多向立体式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上,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为此,我主要着手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自学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堂思维训练两方面: 预习要做到有目的、有方法。

一方面要布置预习任务,提出预习时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目的;另一方面要注意预习形式多样化,适当安排课堂时间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展开讨论,教师及时进行纠正讲解,而对比较容易掌握的章节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来自己讲解,让学生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这一方法,否则就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形式化。

课堂思维训练也是学生通过自学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练习什么?怎样练习?关键是教师能否设计出导向正确、难度适宜的训练题。例如: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气温日变化图”,这样设问:①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出现在何时?②什么时候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③气温最高值为什么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时和地面辐射最强时?从这三个问题中让学生分析思考,引导认识地面储存热量对地面温度的影响,以及大气吸热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真正理解一日之中的最高气温为何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时,且还要落后于地面温度最高时而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这样环环紧扣,逐层深入的设计把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地面温度、大气辐射、大气温度四者的关系及热量的盈亏讲得十分透彻,学生极易掌握。实践证明:导向正确、设计合理的训练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讨论,各抒己见,能够深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给思维最丰富的启迪。

三、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方向

美国在1983-1993年中,视“创造”为教育改革的主题,把创造贯彻于教育的始终。创造性思维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问题之中,最能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在能力的培养中,不能忽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把它视作思维能力的发展方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应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从形象思维入手,通过感性材料,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例如:讲授“季风环流”的成因,如果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妨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提出这一问题的感性材料,学生对季风成因的理解就容易多了。教师可以问:“夏天游泳时,当你中午赤着脚,踏在岸边泥地上感觉怎样?”“入水后感觉怎样?”“为什么岸边泥地上感觉烫脚,近在咫尺的河水却很凉?”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到这是热容量不同的缘故,大陆和海洋也是这个道理,这样讲述就把一个知识难点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化解了。

2.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带有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起关键作用。科学家都是富于创造性的,在课堂上适当介绍魏格纳、李四光等科学家科学发现的事例,能起到诱导学生积极创造的作用。如在学习“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之后,可提出“目前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地球上五带如何?若黄赤交角增大为30度或减小为15度,五带又如何?”等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巩固了对黄赤交角存在意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