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公共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公共性的涵义有两个层面,一是从形式的角度看,公共艺术与私人艺术和架上艺术有很大差别,这表现在,一方面,它进入的是更为广泛的公共空间,不可能以私密的形式建构;另一方面,公共艺术的公共空间性必须要面对公众,公众可以主动选择美术馆、音乐厅中的艺术,但必须要面对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二是从内涵上讲,公共艺术已进入到广泛的社会交流中,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精神,它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就不能是随意与私人的。它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装饰和简单介入,而是以美学、文化、艺术观点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公众的生活方式,以不断引导和满足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需要。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

从发生学上讲,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

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相对于人类的其他创造成果,城市的发展因为人们不断改变的需求而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没有最终的完成体。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上,以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主义世界观使许多城市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人文精神资源,而新兴的城市由于缺少文化的积淀,也逐渐沦为环境和精神的沙漠,而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对环境的无情破坏,使得城市变得更加无情与冷漠。正如查尔斯?摩尔在一次颁奖典礼上所说的:“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不可居住。此时,我们的建筑却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疑问正说明了城市的扩展已越来越远离艺术化生存的理想,越来越远离令人愉悦的美感,越来越远离它建设的初衷。

城市的经济高速发展,必定引起了文化的统一发展,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回归。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对生活的唯一追求,更多的是倾向于对于精神的一种追求,因为城市的文化也慢慢的融入普通百姓的中间。也成为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观。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城市本身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果。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动写照,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的社会面貌、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哲学观点、审美取向、所有文化问题,城市也成为当代人观察世界、完善自身、展现自身的天地和舞台。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世界上的城市千差万别,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一座城市中有没有富有创意与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和公众参与的相对宽松的艺术氛围的存在,有没有适当比例的充盈着艺术气息的文化交流与审美及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多寡和繁荣与否往往体现着这个城市居民的生存样态、审美趣味乃至整体的文化精神。如果说建筑是城市里的“面”,道路是城市里的“线”的话,那么公共艺术就是城市中的“点”,它们凝聚着它们特有的灵性,展示着它们特有的语言,诉说着每一个城市的每一个观念,让人们品味着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怀。

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因素分析

在我国,造成城市公共艺术状况良莠不齐的原因和影响公共艺术发展的因素很多,传统与现代艺术观的冲突与融合、艺术的独特个性与公共精神的差异与互补、艺术家的主体性与公众参与性的价值冲突、城市建设与艺术环境的问题、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即时性与延时性考虑,政府的职能与公共艺术规划的制定等问题都影响公共艺术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就是艺术家与公众。

近现代艺术,是由艺术家来决定艺术的,这种观念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在个人主义、精英主义的世界里,艺术是晦涩的,它们常常是个人内心生活的传记,或者无意识的显露,艺术具有不可通约、无法有效传达的特性,艺术与公众之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艺术家无端对自己的拔高,使公众处于一种艺术强权之下,如果不接受这种艺术的强权,公众就会被告知为没有文化。传统艺术理论中,艺术高于生活,以及典型化、理想化的思想,构成艺术脱离生活的理由;在神圣的名义下,艺术与公众的生活和体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可谓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似乎逃离现实的牢笼才能体现艺术的价值。

公共艺术时代的艺术家应该是公众知识分子,要有强烈的公共意识和公共情怀,应是生活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公共艺术的特殊性更要求艺术家不应游离在生活之外与公众故意拉开距离,他们要与公众共同交流和沟通关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感受。他们和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一起给城市生活以色彩和生机。他们的艺术要融入生活之中,融入城市之中,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生活、历史与文化的组合,要用特有的符号传达对城市生活的情感。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艺术文化;相互关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现代化的生活要求也就越高,特别是在居住方面,不仅仅要有舒适的体验,还要有艺术的气息。建筑结构要改变以往冰冷的状态,在钢筋水泥的基础原料中,添加个性化元素进行艺术的展示。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通过建筑艺术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这不仅仅这现代化人们生活的需求,更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1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

1.1建筑设计概念。建筑设计是建筑物在建造之前就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是设计工作人员按照工程施工和规划任务去进行分析,将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者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可能发生或者发生概率较大的不足和问题提前做好预防和处理措施,是一种事前构思和对全面总结的设想工作模式。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建筑设计是一种以备料、施工组织、工程施工方法选择、施工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工作模式,针对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并且使得建筑结构能够形成一个全面系统化的工作模式,为建筑工程施工的正常、顺利进行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基础。

1.2文化艺术。艺术是人们从生活中逐渐总结出来的,通过对生活的歌颂,利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将美体现出来,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其艺术的体现形式个不相同,在建筑设计上,我国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在现代化建筑的艺术体现上,不仅融合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艺术形式,还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出来,构建了符合人们生活和享受的建筑艺术环境。在现代生活中,建筑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和实力进步,一方面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减少了压力,更有利于和谐文明社会的建立。

2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背景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我国人民不仅创造出了大量的建筑奇迹和工程施工方式,而且也为建筑文化和艺术提出了全面系统化的工作模式。这种建筑施工模式和建筑文化的产生与普及,其主要是反应人类生产和发展中的生活行为方式,也是体现人类智慧结晶的一种工作模式。在各个历史时期所造成的文化艺术和设计品位也不仅相同和全面。如我国最为著名的长城、故宫和已经消失的圆明园、阿房宫等等。究其本源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这些诸多的因素和工作模式,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响,还受到艺术文化和设计理念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建筑设计中环境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环境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建筑设计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因此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在做好建筑设计工作的同时,对于环境艺术、文化艺术等诸多的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总结和严格的分析,使得在建筑设计工作中能够达到设计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3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关系分析

3.1建筑艺术的设计要点

在建筑设计早期,人们就会利用器物和图案等进行装饰,但是还没有形成专业的建筑设计学科,只是在笼统的生活自我创造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建筑艺术形式。经过数年的社会发展后,建筑艺术文化逐渐的被人们认识和系统的学习。通过建筑材料的结构设计和人们的再创造,将新文化与旧精髓融合起来。在建筑设计中,创造性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现代化进步的一种体现。但是还要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设计,才能将城市生活建设的更加有韵味,其建筑生命力也就更能经历时间的洗礼,不容易被人们忘却。

3.2艺术内涵模式

通常情况下,在建筑设计工作中的文化内涵要求是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认识和工作模式。首先,建筑是物质文化的体现,那么艺术就是精神文化的构想,要想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进行统一结合,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热爱生活,并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在建筑设计上,对传统的文化精髓和现代文化的变更进行再创造,从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等形式,将建筑艺术文化多层次的表现出来。其次,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结合中,是随着现代生活逐渐改变的,其中的艺术融合与体现也具有主观性。在世界上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建筑艺术的构建手法不仅仅有现代文明的体现、前人文化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具有个人的艺术体现,通过突出自我艺术形式的体现,将文化艺术提升到新的领域,利用大众的审美给予文化艺术的肯定,同时也促进了建筑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再次,就活动层面去分析。艺术就是一种艺术品,而文化则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一种体现模式。将其两者结合并与建筑设计形成一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环节和工作模式。

3.3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设计的艺术体现,不仅仅局限于钢筋混凝土等构建的建筑本身上,还有周围的环境艺术具有较大的联系,只有通过环境的渲染,才能将没有冰冷的建筑更有生命力的展现出来。在环境艺术的搭配中,要统一建筑艺术与环境艺术的宗旨,如若是中式文化的体现,就要在中式建筑物中搭配更多的中式元素,例如瓷器、屏风、书法绘画等。并且可以通过园林和亭台等的建造,将中式文化建筑更有韵味的烘托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氛围,将建筑物富裕更多的生命力和艺术文化内涵。

4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渗透的关系

艺术文化是在建筑设计上逐渐渗透的,通过一点一滴的元素构成,以及创新的结构设计,将建筑艺术形式更加丰富的表现出来。经典的建筑物不仅仅有历史经历的沉淀,要具有明显的文化艺术,通过几代人的认可逐渐的传承下来,这种文化的渗透超越了时代,更能够遗留和继承下来。文化与物质紧密相关,其继承了传统结构设计模式的同时要以目前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文化紧密相连,在以文化物质水平为基础进行控制与完善。在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得到飞跃发展,以现代建筑工程体系为依据的建筑模式和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流程,这就为建筑工程设计理念和体系的更新改变提供了基础与平台,在设计中通过改变传统美学概念,以智能化技术要求和手段对目前建筑设计提供了良好基础依据。

5结束语

在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背景下,作为一个走在最前列的建筑行业,生态环境的创造有着重要意义。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建筑是城市的灵魂,高贵的灵魂,所以必须具有高尚的建筑。衡量一个高贵的建筑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塑造。

作者:卢生旺

参考文献:

[1]李东辉.试论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相互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5).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 环境艺术 关系

环境与人本就是和谐统一的,我们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更应该对环境的保护倍加用心,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在建筑设计中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住到了设计的整个过程,但是要怎么样才能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达到和谐统一呢?这就需要对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让建筑设计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同时,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与环境和谐统一。建筑设计通俗来讲就是要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功能以及满足人们对美观的要求,在这一观点的促进下城市文化和城市规划才能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空间的概念

什么是空间的概念?著名建筑学者教授冯纪忠在讲座提到——建筑空间,好比一把茶壶,壶体的空间大,壶嘴是一个小小的空间。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前的事情了,后来城市设计,城市空间的植入,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被西方人视为实体,是塑造主体,建筑师雕塑像雕像描绘的建筑物本身。在上世纪末,建筑行业是经历了一场革命,人们看到以前看不到的“空间”,建筑师以往的哲学大厦倒塌,一切似乎是“颠倒过来”一般。中国长期以来还没有把建筑单体作为主体去描绘。中国建筑工匠的关注的是建筑之间的院落,李云珠已在“中国模式”说:“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被认为是“庭院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缔造者。中国古代建筑,以“家”为中心组织架构,“家”是指作为一个基本组织单元,由几个四合院建筑构成,所谓“没有院就构不成群”,而院和院的空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更注重建筑单体,花很大精力在建筑单体的形状。因此,西方建筑形式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形式而言显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的城市发展比较早,中国很早就致力于建立城市空间。西方建筑师告诉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地关系。房子作为实体,周边环境为基础,我们只看房子;如果房子作为基地,房子周边的形状出现了,这就是空间。

二、生态环境艺术

除了建筑本身的设计是要符合美学特质,其设施也要满足生态环境基本要求,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唯一的生活的城市基础设施,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其他设备没办法来替代建筑在这方面的作用。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这一重要支撑条件让我们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更和谐的生态环境。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美丽,清洁,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作为一个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舒适生活空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

四、节能生态型建筑的塑造

“生态建筑”不仅是指需要绿色植物的应用,更需要色彩变化带来的美感,尤其重要的是要尽可能的应用环保材料。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建筑设计师更有责任让我们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在能源消耗方面所在比重是巨大的,人类需要从一个健康的绿色建筑的舒适的家园的角度出发,才能不断进步。人类生态节能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低能耗,零能耗水平,高能量消费水平的则是二、三阶段,第四阶段是生态建筑也就是现在的高能源效率阶段,可再生资源的循环使用,在节约能源和节约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性,尤其是在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发展方面更具有重要意义,可再生资源的应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减少施工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目前中国的建筑能耗约占总数的材料消耗量的15%,能建筑材料的生产占源消耗28%。,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为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改善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在中国的城市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旺盛,使得中国建筑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在2020年全国住房建筑面积690亿平方米,这对于促进节能建设来说任务十分艰巨。我国生态建设的发展方面,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体现生态平衡的绿色理念,充分体现人与建筑的和谐统一,通过发展建筑技术来实现建设合理规划,资源的有效利用,推进节能措施普及让建筑环境更加的健康和舒适的。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第4篇

一、艺术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一)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与情操。

“艺术如人生”,有良好的修养、高尚的人格与情操,方有激励人、打动人、感染人的艺术传达。艺术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精神产品。一个品位低俗、灵魂肮脏的“艺术家”,其创作是不能打动观众的。正是有了不爱财如命、不附和流俗的伦勃朗,才产生《夜巡》诉讼案,使其生活一落千丈。然而,后人认识他,是巨人,是大师,名留青史。因为巴尔扎克不会哗众取宠,所以在其葬礼上有政府代表称其为“风雅人物”(就连福楼拜也把他归为“二流货色”)。然而,《人间喜剧》这座从浪漫派的云端走到社会现实土壤的世界文学史上最宏伟的系列小说大厦最终诞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文学巨著就其规模和气势而言,不仅前无古人,而且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称得上后无来者。雨果称巴尔扎克“是一个天才”,“今天,人们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然而谁又知道荣誉的背后伟大的巴尔扎克在贫困中挣扎、沉浮、呕心沥血的经历呢?

可见,举凡中外历史上优秀的艺术家,无论其人生境遇多么坎坷,都有着高尚的思想品德,有着光照后人的人格操守。中学艺术教育中,介绍中外艺术家时,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融德育于美育中,才会丰富中学美育的内涵。

(二)艺术教育对思想品德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对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一方面,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促进人思想品格的升华。纵观历史,多少思想卓越、品格高尚的艺术大师在生前树起了“德艺双馨”的丰碑,以其品格和作为昭示后人。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有独特方式,即是在自始至终的审美过程中实现的。受教育者是在全身心的精神愉悦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也是最轻松愉快的受教育过程。

二、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一)文化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强大基础。

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对艺术素养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文化素养跟不上,艺术素养的形成只是一句空话。达?芬奇不仅是伟大的画家,而且是卓越的科学家、力学家、数学家和诗人,正基于此,才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巨作问世;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卓越的建筑师、工程师和诗人,而且解剖学知识超过当时最著名的外科医生,才有伟大而科学的《大卫》、《创世纪》的问世;但丁的《神曲》,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罗丹的《加莱义民》,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靳尚谊的《歌手》,罗中立的《父亲》,贝多芬的《命运》,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哪一件不是在深厚文化沉淀上产生的巨作?

舞台,展厅,是一个平台,一个文化的平台。艺术家在台上是文化的传播者,面对的是台下的接受者。台下坐着的不全是一字不识的农民,有学生,有学者,有教授,有科学家,如果这些人的文化素养比你高得多,那么你又能在台上传播什么呢?外在动作是内在修养、内在情感的迸发。在电视歌手大奖赛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些歌手声音条件的确不错,但综合素质问题的回答却总是令人瞠目结舌,不仅会影响其参赛得分、公众形象,更严重的是综合文化素养的问题直接影响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更不用谈对作品的表现与再创作。余秋雨先生说:“你当个普通歌手可以,而如果想当艺术家,想成为大师,对不起,你得学习,文化素质是基础。”

在艺术教育中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从一个独特角度调动学生热爱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使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从而学会做人。

(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对艺术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大量的生活经验、艺术经验由此产生。

民族绘画、民族音乐的底蕴在民族地域。搞艺术,尤其是搞民族艺术的艺术家应该到社会底层去,到民族地域去,体验、实践。这样才能感受和表达真正的民族的东西。“小米饭把我养大……胡子里长满故事”,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马玉涛的《马儿呀,你慢些走》,李双江的《怀念战友》,多么感人,这些都表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列宾为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三赴伏尔加河,与纤夫们同吃同住;为了《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三赴乌克兰做长期调查研究。倘若“艺术家们”一辈子待在深宅大院,天天闻着烤鸭唱民歌、画藏民,就只能将汉人的脸上抹得黑黑的,名曰“卓玛”,给北京人头上绑一条白手巾,名曰“汉子”,练几声长调曰“草原”,这样所谓的“艺术”,绝不是真的。

到基层去,到民族地方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创作,这才是我们民族艺术的希望;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是艺术从业者成为艺术家的必由之路。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图书馆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38-02

高校的图书馆是与教育密切相关的校园文化,直接为学者治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相应的文献资料,也为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思潮紧密结合的校园文化提供支持。高校图书馆并不是与校园文化无所关联的单纯的学术服务机构,而是在校园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文化教育设施。它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组织部门。随着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和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图书馆作为纽带和桥梁,大力支持着校园文化的丰富多样的展开。

一 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之一

高校中的图书馆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知识巩固,科研课题的开展及学术交流的进行都在图书馆,图书馆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中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它的地位首先来自于它的汇集性,图书馆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馆藏资源。在这里各类文献珍藏着古今中外、诸子百家思想和学说。分门别类、五花八门的文献资源应有尽有。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读者对数字化资源的青睐、共享,更为图书馆增添了魅力。正是这些精神财富,吸引着求知的学子。在这里可以使人明白朝代的更替、世间的善恶、科学的奥秘;在这里,你可以与古代思想家、哲学家们进行精神的探讨和对话;各种学术报告使你茅塞顿开,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各种书展书评为你指点迷津;各种各样的座谈与交流给了你展示才华的机会。图书馆以文献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具有共同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读者凝聚在一起。多种形式教育,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图书馆作为空间场所和内存纽带开展的。

2.图书馆的文化魅力激发校园文化的活力

图书馆有自身的文化内涵,也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开展工作的基础。图书馆以本身的类型、任务和读者需要为依据,这些内涵体现在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中。组织有重点、有层次的信息资源体系,将这些信息资源体系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向社会开放,同时通过互联网获取的方式获得全国乃至全世界高校图书馆的最新信息,从严密组织、筛选、识别、利用到,形成系统性和连续性的信息环境和知识体系。良好的信息环境使读者通过阅读提高自身涵养,在不断收集补充、剔旧更新、开发利用新的图书文献中,使读者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强化信息需求,形成永不枯竭的信息资源流,这种信息资源流,引导学生学会和习惯获取学术信息资源,根据自己学习、研究过程中的需要,将各种信息进行重组,创造出新的知识,从而达到信息激活和增值的目的,成为校园文化活跃的参与者,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二 图书馆环境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1.图书馆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影响

高等教育更重要的使命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的习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一定会对学生自我学习的经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作出贡献,鼓励学生将获取的信息用于所学专业中去,使其受益终生。目前,各高校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日均到馆率达100%,出现了一座难求的景象。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高校学生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和对知识强烈的渴求。组织学生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看百部革命影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影响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2.图书馆的环境氛围影响校园文化的质量

图书馆的环境氛围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办学规模决定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质量。图书馆要把丰富馆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馆藏文献信息的收集必须按其在校生人数达到每生占有量。根据办学宗旨、教学规模、专业设置,购进适合于办学需要的文献资料。按照图书馆的规程及其相关法规,有计划地按质量采购图书,确保馆藏质量。同时,必须把优化馆藏放在重要位置,既要不断扩大馆藏数量,又要特别严把质量关。良好的馆藏质量,使学生尽快地了解掌握信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让知识和能

力得到更好地发挥。如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法律常识竞赛等,让学生参与资料的查找,编制题目,做标准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做到了有组织的辅导,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也是图书馆开展活动的直接目的。

3.图书馆条件设施的完好是校园文化开展的重要保证

无论从馆藏看,从阅览场地看,还是从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看,完好的条件设施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保证,也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保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无论是文化、审美、认知等各方面,没有哪个系列能离开图书馆。例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经常举办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学术交流会到文化艺术节,从专家学者的讲座到数据平台的推介,吸引着众多求知者。作为东北地区图书馆资源保障中心,经常举办馆际互借、参考咨询服务等培训学习,在这里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良好的教学环境,现代化的报告厅,优雅的环境,不但感觉不到学习的枯燥,反而更加赏心悦目,激发求知的欲望。这与图书馆的条件设施完好密切相关。所以,加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力求设施条件的完好,是校园文化及教学、科研的必然需要和可靠保障。

三 校园文化活动对图书馆的影响

1.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影响图书馆的藏书结构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通过具有实在性内涵和丰富多彩形式的活动来体现的。校园文化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长见识和开阔视野,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图书馆提供的各类服务,是以文献为基础的。图书馆馆藏建设必须以师生对文献的需求为导向,以完成特定高校的具体教育目标和人才的培养。为了满足高校丰富多彩的文化需要,馆藏建设必须有目标、有规划地进行。以法律类院校为例,它的藏书结构就以法律文献为主,随着各种法律的增加与更改而不断更新,但是,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也不能忽视其他方面图书的购进和收藏,掌握好藏书比例,使学生能够在图书馆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就需要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一定要合理、实用,图书馆藏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文献信息的有效利用。

2.校园文化活动的创造性影响图书馆藏书的开发利用

图书馆藏书的利用与高校的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活动,切合社会的创造性课题。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最容易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建性活动。例如:成立图书馆协会,利用馆藏图书,编制新书简介,编制读书目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读书征文活动,同学们踊跃参加,增强了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自由发挥,尽展才华。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活,掌握大学生活的规律,明确大学生活的目标,积极调整自身,处理好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投身学习的目的。告诉同学们“补漏需天晴,读书趁年轻”的深刻含义,通过他们自身总结的学生的事例,让同学们体会到在坚持中、珍惜中、享受中获得的乐趣并有所收获。图书馆的优势资源,图书馆的存在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知识的平台,通过利用图书馆的公共资源、学习资源、精品课程、电子阅览室空间利用,为学生开发了第二课堂,使学生能更好地相互交流学习。通过对图书馆藏书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让图书伴成长,实现人生的梦想,更道出了读书使人明智聪慧的道理。

通过有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总结出图书馆必须随时对自己的藏书及其利用效果进行评估,什么样的资源应该尽量引进,什么样的藏书需要花大力气来开发利用,最终使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及其相关信息得到最佳的价值体现,都会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以体现。

3.校园文化活动的学术内涵影响图书馆人员的服务素养

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宽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独到的专业特长、主动的创新意识这些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中,以切实尽心的服务意识和亲切可嘉的服务态度为师生提供最便捷的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人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本人的工作质量,作为高校重要学术机构的图书馆,除了为教师、科研人员、学生提供情报信息服务外,还需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不仅要成为大学的“校园文化中心”、学生的“第二课堂”,更要成为“主课堂”。由此,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人素质的提高及整体人员结构的优化,将成为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主要任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知书懂书,会用书、善用书。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素养,还要有多学科的素养,宽泛的文化素养。各馆可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聘请馆内外具有一定权威、一定学术水平和讲授水平的人员进行讲课,通过授课,使工作人员在学习中得到提高。也可以定期组织馆内学术讨论会,还可以根据本馆业务力量和图书馆改革发展需要选择科研课题,进行集体研究活动,以此带动全馆人员接受最新知识,只有这样,图书馆工作人员才能做到主动地“为书找人”,而不是被动地“为人找书”,使每一个爱书、读书之人真正享受到优质满意的服务。

4.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的整体性发展

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的整体性发展。这种整体性发展不仅是图书馆藏书系统、科学建设、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还表现为图书馆人员素养的提高,图书馆队伍整体素质的强化,图书馆相关学术活动的开展,图书馆馆舍环境的美化等诸多方面。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馆藏、场地设施,结合专业课学习开设模拟法庭、就业指导教育等实习基地,让往届毕业生回校讲述自己的成功经验,把图书馆建成人才培养基地等等。通过实例教育,使学生了解道德发展和能力应用的重要性,了解社会对人才自身素质和生存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对知识需求有危机感,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汲取知识。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直接促成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形成。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现出来的良好的馆风馆貌、精神氛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廷华.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