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精神如何培养

创新精神如何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精神如何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精神如何培养

创新精神如何培养范文第1篇

一、鼓励幼儿探究和标新立异,保护幼儿创新精神的萌芽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探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好奇、好问、爱探究的天性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各种创新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异想天开相联系:这使得一部分家长和教师常常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中、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幼儿创造性的萌芽。一次美术课,班上一位小朋友在画完了一个小朋友后,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二家长接孩子时,当孩子高兴地将画交给妈妈时,妈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幼儿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谁叫你瞎画,你没看见教师就画了一个小朋友吗?表面看来家长是要求幼)1L遵循常规,学习范画,实际上却粗暴扼杀了幼儿的一次创新体验,一个创新精神得以萌动的绝好机会。因此,成人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正确对待和鼓励幼儿标新立异,使幼儿勇于尝试、探索。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把鸡蛋放在屁股下想孵出小鸡,做化学实验乃至起火,因顽皮被学校开除。但母亲能容忍他的顽皮、出轨行为,使他的创造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成为著名科学家。由此可见,幼儿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建立在无意之中,有时甚至有出轨的顽劣之举,但只要我们把握机会,保护好奇,鼓励探索,适度引导,定会有所收获。总之,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心理需求,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使幼儿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二、给予幼儿独立的自由活动的机会,发展幼儿的创新精神

一提学习,恐怕许多家长和教师马上想到的就是读书、写字、计算等。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它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近三十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等围绕游戏和儿童的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同时游戏也有益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与自信心、坚持性等品质的培养。

游戏为什么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关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游戏中自由操作游戏材料的机会、自主安排游戏的角色,使幼儿能够变换多种方式来对待物体。他们可以对同一物体做出不同的动作,对不同物体做出同一动作,反复尝试自己的动作与物体、手段与目的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扩大了他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自由的活动、自我的实现,这能不说是一种创造。

孩子喜欢嬉水,只要允许玩,他就会用各种容器在水池里舀水,倒来倒去,忙得不亦乐乎。他也会把纸盒子、小石子、塑料泡沫、方糖甚至土放人水中,看它们变得怎么样。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会像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一样,能从与水的接触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来。对孩子来说,让他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最终达到一种似懂非懂的理解,这就是孩子这类活动的全部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这种独立、自由的活动中,正逐渐滋长着阿基米德式的创造性智慧和创新精神。

从2岁左右开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受内在冲动的激发而开始涂鸦。这种乱涂乱画的线条对成人来讲毫无意义,甚至会使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感到恼火。但是,这都是孩子真正的创造。在一次儿童绘画大奖赛中,评委们为了表示公平,将孩子按年龄划分为了3个组。在对孩子的画开始评价时,评委们惊奇地发现,从总体上他们都愿意给最小年龄组孩子们的画打最高分,而给最大年龄组孩子们的画打最低分。因为前者富有创造想像,充满童趣。而后者却比较呆板,有了更多的成人刻意雕琢的痕迹。如果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创作自由,那么孩子会更多地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就自然得到历练和发展。

创造并不神秘。创造性,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像的机会,可以养成幼儿乐于探索与想像、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这正是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学到的非常特别的东西。

三、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

所谓创设情境,即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可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幼儿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例如,让孩子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就必须提供可让幼儿操作、观察,进而理解的实物情境,包括装有水的大盆子、积木、玻璃球、海绵等。当孩子看到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觉地来到水盆边,并用手反复按积木,发现积木一次一次浮起来。他又从水里取出玻璃球,再一次次放入水中,发现玻璃球仍沉在水里。当他们拿起海绵用力按人水中,海绵浮起来了,几次反复后,他又开始用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绵吸人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复动作,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正是在这种反复操作中,移子们发现了:海绵轻,浮在水面。但海绵能吸水,变重了就沉了下去。虽然,孩子的这一操作活动并不复杂,所发现的这一道理极为平常,但由于整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发地进行的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动手操作中强化了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发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教师的教案、幼儿园的总结等文本中,发展创造力成了不可缺少的目标或结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发散思维也因此成为许多教师培养幼儿创造力跳最终目的。然而,动手能力只属于创造力结构的技能维度,只是创造力的外显形态。作为教师在教育中更多的是要培养那种以某种心理、行为能力的静态形式存在的内隐的创造力,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教育者并不一定专门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开设所谓的创造角。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人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课堂上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像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精神、创造冲动充分释放。

幼儿阶段,培养或保护幼儿的创新精神应成为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点。尽管阳光下并无新事,然而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的却都是新事,人生来就具备一种创新精神,而且创新精神在个体将来的创造力发展中起着激励、驱动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应注意一次教育活动中涵盖的内容不要太多,发教思维的训练也不可过频。比如,在认识鸡蛋的教育活动中,从认识鸡蛋到认识生熟鸡蛋,再到让鸡蛋站起来。教师想教给孩子的内容过多,孩子匆忙应付,团圈吞枣。好奇心虽然发展起来了,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却来不及强化,未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培养。

四、赞赏、肯定幼儿的每一次创新尝试,激励幼儿的创新精神

幼儿离不开成人的赞赏。因为幼儿最能敏锐地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幼儿对自身言行做出判断的依据,赞赏、肯定是激发幼儿内心张力的不可缺少的外部驱动力。

一位美国幼儿教师教孩子画苹果。她先发给每人一个苹果,让他们看、摸、闻、吃,然后教他们画。一开始,多数孩子画得像西瓜,但老师说:画得太好了!这一个色彩漂亮,那一个比例准确;这一个笔法流利.那一个构图新颖。总之,每个孩子都有优点,结果是老师越表扬,孩子画得越起劲。这位老师认为,探索应是有激情的主动行为,从探索到发现,应该是以教师对孩子的充分的理解和充分的肯定为基础的。赞赏可以使孩子增强自信,孩子有了自信才会勇于探索和创新。因此,不管孩子学什么、干什么,首先要关注他们的情绪体验。赞赏可以引发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愉悦的情绪体验、勇敢的创新精神、智慧的创造火花,可以让他们在具有成就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五稚嫩的,探索是屏弱的,成功是艰辛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呵护呢!

创新精神如何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维;兴趣;创新能力;实践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数学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从而忽视了数学本身的特点和特色,也轻视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导致数学教学丧失了创新意识的培养,造成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那么,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我们要多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能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就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自主、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想象、敢于提问、独立思考,发展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持宽容态度,对于学生的大胆提问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对学生的猜想、不同的见解,甚至是好奇地发问都要尽可能给予满意的回答,切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做研究者、创造者。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课堂评价所产生的巨大力量,目前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存在种种弊端,如课堂评价的形式单调;评价渠道单一,主体受限;课堂评价的内容单一,范围狭窄等。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都无法独立存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各个环节只有综合起来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才能形成较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二、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

多给孩子一个动手的机会,不要让学生养成什么事情都要依赖老师。如,教学第一册“拼组图形”的第三题时,老师课前准备了许多大小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多多观察,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各种图形,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是不一样的,他们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1)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深入浅出,找到贴近目标的比喻,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2)以趣味性数学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把无趣的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思考。如,游戏教学法。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会把游戏融入教学中来,以玩的形式让学生记住知识,这样学生兴趣也就调动起来了。(3)以实际的数学应用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是指教师应当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实践中,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运用到数学实践中,从而掌握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这既是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总结和提升,也能锻炼学生能力,还是增强学生创造性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数学知识的新的应用。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把生活中的知识运用到学习中,把学习中的事情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增加了趣味性。(4)以积极的鼓励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

四、精心设计开放性习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更能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如,在二年级应用题教学时,我出示了一道习题:“一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50人,到某车站停车后,_______,又前进,这时候车上有乘客多少人?”题目出现后,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进来。

五、教学评价

创新精神如何培养范文第3篇

一、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同志曾经指出:“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产业,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比较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我们不难看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常常是简单地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对现有知识的传播和积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的驱动下,形成了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特点的学习模式,以及割裂知识本质联系,忽视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被基本上扼杀,更谈不上什么创造能力。对此,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对传统教育过分注重演绎法作过精辟分析,他说:“传统教育是从已经了解的、抽象的原则开始,然后一步一步推演出来。”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完完整整地把一门门学科学好。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痼疾,必须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输灌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学校教育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创新教育的实施同样依赖于教师和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之基础。但在传统的学校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却很不正常,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教师的尊严往往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却被大大忽视,形成“唯师为尊”的局面。甚至有些教师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求与被求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课堂教学只讲答案,不提问题,教师的标准成了学生的标准,模式单一,标准单一,结果扼杀了学生的自信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心理学》中谈到:“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知识的获取是学习的主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但最终是通过内部的转化才能得以实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在过程,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不相信学生的自主能力,总是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力。我们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完成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三、营造学生创新的自由空间

学生有了创造的自由,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表现的方式、内容及合作伙伴,才可以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不必担心对与错,才可以大胆地表现与众不同的想象、创作。正如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所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创造。”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自主的创造空间,让学生用自己感知、想象去表现、创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和自信心等心理品质,而且也培养了他们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四、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如何培养范文第4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

奈斯比特曾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当今的世界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用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一门英语对二十一世纪的公民来说很重要。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播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外国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思想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巧设疑阵,激发求知,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良好方法

1.巧妙设疑,启发思维。“思”是“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设疑可以给抽象的语言增添催化剂,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开拓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已知的事物上。努力做到旧中见新,易中见难,平中出奇,难而可及,在比较中启发思维。如学同音词write、right比较wear、where等,音同,形、义不同。同时,为了直接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信息反馈,我们既要提问学生又要启发学生围绕目标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设疑——把问题设在关键处,疑难外、转折处及规律的探索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感知和理解,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主动掌握知识。

2.创设疑问情景,强化动机,制造悬念,启迪思维,激励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学好外语不仅要“肯学”,而且要“善学”,要讲究学习方法。施教之法,贵在启导。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要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善于诱导、指导,使学生变厌学、死学、难学为爱学、易学、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变“课堂”为“学堂”,认真研究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他们自主学习。

3.鼓励探索求异,拓展灵活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创新观点,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像猜测,敢言别人所未言,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这是因为发散性的思维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甚至异想天开。如:一句话可用多种表达方法;对一张或几张图,可以用观察想象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创新精神如何培养范文第5篇

一、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情景

1.增强生物课堂的兴趣。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观念:从指导学生“学会”转为引导学生“会学”变为重“学知”为激励学生“思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设计者,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自行探求知识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激情。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是创设情景的又一个重要目的。怎样创设问题情景呢?教师首先要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探索学习的主题,遵循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兴趣的原则,进行精心设计,即使同一内容由于班级不同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选用实物、模型、挂图、实验、电教媒体来展示情境,也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去激发学生。总之,教师应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铺设问题台阶,把学生引入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作为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精神。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求创新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会学”,就是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自行探究、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具体地说,要让学生通过收集事实,参与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1.结构材料的特点。

有结构的材料是指学生使用这些材料时,材料自身能体现某些规律或通过材料间的互相作用能揭示某种现象的物品。它可以是仪器、仪表、图表、数据、图片、实物、标本、电教媒体资料等。结构材料必须具备以下特点:①科学性:材料要符合科学原理,能揭示科学规律、规范;②指向性:材料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使材料与问题有关系,突出研究内容;③趣味性:能吸引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④安全性:材料使用必须保证不出危险,确保人身安全;⑤简易性:材料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实际,易操作;⑥稳定性:材料从准备到使用时要保持性能不变化,确保实验成功。在学习中,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供的“六性”材料,一步一步进行实验、研究、讨论、分析、思考,从而获得知识。

2.教师要提供适时、充足的结构材料。

材料是教师教的基础,是学生实践的前提。教师作为有结构的提供者,首先要在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找材料、选择材料、提供材料。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带,因为取自学生身边的材料能使学生感到亲切,不陌生,从而会少几分神秘感,感到科学研究并不是那么神秘,高不可攀,它其实就是研究我们身边的事物。其次,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一定要充足:一是数量足够,保证学生能分组或个人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二是材料能保证研究的问题得到解决,而适时提供材料是教师调控步骤的需要。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的活动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进行一种有目的的研究过程。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学生虽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服务员,但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仍承担指导者的角色,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导演,教师要保证和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

1.引导学生探究实验。

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后,要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研讨,寻找问题答案。首先教师要在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研究的,时刻注意每位学生的进度、情绪表现,了解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探究进度,及时调控实践活动。其次,教师还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闪光点,不时地给学生进一步发现的动力,促进学生对探究实验进一步研究。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实验中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后,教师根据实验材料让学生继续探究“温度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还有那些因素能对光对鼠妇的生活产生影响”。

2.引导学生研讨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或简单的现象分析,提出关注的对象,设想研究的方法,述说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可贵的创造火花。教师不但要关注与呵护,而且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去引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为之拾柴,使其熊熊燃烧。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见机提出问题,给出矛盾,促使不爱讲话的学生提出意见,爱讲话的学生长话短说,让学生间的思维激烈碰撞,以求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问题、把握研讨的方向,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活动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促进作用,绝不包办代替。

3.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探究活动。

课内探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探究活动的终结,相反教师应巧设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把探究活动变成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活动的组成部分,进而拓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一石激起千层浪”正是课内探究活动的目的所在。毋庸置疑,教师应是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促使者、鼓动者。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一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告诉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种子结构都一样呢?你们不妨在课后再进一步观察探究一些种子,例如花生、小麦等种子的结构,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种子结构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活动时始终要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和不断探索、追求求知真知之动力,使学生感到教师时刻与他们同在,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去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的探究,做一个优秀的“旁观者”。

四、给学生创造和谐的创新氛围

优良的学习环境既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需要。在创新课堂教学中,优良的学习环境,一是指有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二是指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1.创造民主的课堂。

自古以来,由于“师道尊严”的思想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师生关系自然也就不会是宽松、和谐的。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使学生真真切切感觉到老师既是良师,又是慈母,更是他们的益友,师生之间可以讨论,甚至无拘无束地争论,没有距离感、畏惧感,那样,带给学生的将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师生之间水融的一种幸福感。不言而喻,这将是促进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的理想的人际环境,这一环境的创设者是教师,而且主动权在教师手中。

2.教师要为问题研讨创造自由的空间。

教师首先应该知道,学生要自行探究、获取知识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观察、实验、思考、分析、讨论,教师不要急躁,也不要催促甚至干预。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在自行探讨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兴奋也有激动,各种情绪在课堂中有表露是自然的事情。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比较自由的空间,不指责、不批评,给予学生理解、点拔和适当的引导。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才会更加高涨,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