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如何进行精细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精细化 管理 高校财务 预算 应用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也促使着我国的教育事业将进行新的改革,特别是我国高等院校管理模式已经面临着新的转折和挑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跟进时代的步伐,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无论是财务支出还是资金的运用,都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在进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时,必须对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并将精细化管理应用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进而推动我国高校更好地发展。
一、精细化管理的特征和优势
精细化管理通俗地讲,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上,结合市场的特点,将管理模式进行更为精细的分配。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项目(2015SZYB-05)为例,在进行高校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基金项目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就要将高校的财务工作以及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精细的划分。这种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较,突显的主要优势就是更容易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满足于财务管理市场的需求,它不但可以实现财务信息的统计,而且还能根据资金的流向以及应用情况来给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精细化管理的特征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精益求精,做强做大
精细化管理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应该合理应用科学量化的标准、方便操作的核心技术以及结合企业特点制定的管理战略,进而推动企业稳定发展。
(二)数据准确,决策正确
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作用,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计算出相关的财务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合理的工作方法,全面掌握企业的服务、产品质量等信息,并根据此信息寻找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操作细化,协作精密
企业各部门分工明确,管理和服务分化,特别是执行的操作要细化到每件事、每个人。对于前后工序有协作的部门应精密配合,通过合作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严格标准,减少偏差
精细化管理体现了严谨认真的工作理念,它崇尚规则,严格参照相关政策对企业的运转进行预测,从而减少了预算偏差,使企业的管理实现了由粗放型向科学型转变。
二、目前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
现阶段,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导致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执行力度不严谨。对于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来说,由于没有充分重视预算执行力,再加上在进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时,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对预算管理进行修正,这就使得预算管理受到了一定的束缚。
此外,一些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评价机制,使得高校对预算管理的结果缺乏重视。每年,高校的预算管理部门都会将上一年的预算结果统一上交给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把各预算部门计算出的预算执行结果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对预算管理指标进行评价。通常情况下,评价标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超预算标准;第二种是不超预算标准。由于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简单性,因此不能达到相对合理的预算管理效果。
(二)预算编制不完整
由于高校的基金项目的数量过于庞大,要确保项目的有效开展,必须进行财务预算的精细化管理。为了实现对教育资金应用情况进行合理的把控,就需要高校财务管理部门根据教育资金的数量来进行预算编制。大多数高校普遍认为,只要财务预算编制合理,就可以清楚了解高校教育资金的使用动向。但是事实上,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时,如果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就会导致预算编制失去自身具备的作用:第一,没有将高校全部的收入或者实际的成本编制到预算中,这就导致预算编制失去完整性,从而不能将高校教育资金的使用动向进行全面的展现;第二,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相关数据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直接导致财务预算编制存在不准确性。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得预算管理存在漏洞,进而给高校的未来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缺少科学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
在进行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时,不仅要将高校实际收入支出进行记录,同时还要将高校实际支出成本进行详细的统计。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导致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大多数高校都不具备科学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由于缺少科学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使得在进行高校财务预算的过程中,财务预算能力偏低,进而使得高校预算结果存在不准确的现象,再加上由于财务预算涉及的内容信息比较多,没有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收集和管理,势必导致在进行财务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立时,难免会出现不合理的地方。
三、高校实行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精细化预算管理观念
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但是由于深受传统管理意识的影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时,常常采用的预算管理模式还是传统的管理方式。由于时代的改变,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高校的管理需求。因此,为了推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各个高校开始将精细化管理应用到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来,进而实现高校财务的科学化管理。所谓的精细化预算管理主要是指,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将高校的管理目标以及管理责任进行合理划分,从而达到高校财务的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进而给高校的今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开展网络化管理模式
时代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一些高校也开始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来,并设立了网络化管理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是以财务管理部门为中心,从而给高校各个部门起到辅助的作用,进而组建成一个完整的高校财务管理框架。学校的各个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将财务信息进行递送,财务管理部门也可以借助这个网络化管理平台来实现对学校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进行实时的监管。此外,利用计算机来实现财务预算的编制,不仅可以让高校的领导及时地掌握学校的财务信息,进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同时也能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三)控制预算的分配和使用
高校经费预算管理工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经费的分配工作;第二部分是经费的使用工作。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在这两部分加强精细化管理力度。在进行经费的分配工作时,不能出现一次性分配的现象,必须按照一定的时段进行合理的分配,进而保证经费分配工作的合理性。除此之外,高校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在进行经费使用工作时,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管理工作,例如,在进行高校教学楼的整修工作时,首先要根据市场情况来做好整修工程费用的调查工作,其中包含建筑材料的费用、人工费用等。在进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时,要将物品的采购成本做好记录,杜绝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进而保证高校财务的应用安全。
(四)强化对预算的执行力度
财务预算管理方案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管理效果,因此,在进行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时,需要相关部门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开展,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财务控制制度,进而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学校还要根据实际财务的支出情况进行记录,防止预算结果不准确的现象出现,进而实现高校财务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阐述,使得我们对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进行高校财务管理时,将精细化管理应用到财务管理中,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的管理质量,同时也能保证资金成本的高效使用。因此,为了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我们可以从四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是树立精细化预算管理观念;第二方面是开展网络化管理;第三方面是控制预算的分配和使用;第四方面是强化对预算的执行力度。只有做好这四项工作,才能提升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素云.精细化管理在高校预算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3(03):100- 102.
[2] 马亮.精细化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3(18):91.
[3] 周磊.重视精细化,促进长远发展――精细化预算管理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 财会学习,2016(09):60.
[4] 赵立文.精细化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中的应用[J].宿州学院学报,2016(05):28- 30.
[5] 汤凌峰.责任预算在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8):61- 62.
[6] 魏春红.基于精细化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68- 71.
学校内涵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学校内涵的提升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其实质就是提高学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到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发展。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的标志和生命力的源泉,而特色创新是对学校外延的扩展。因此,要打造优质学校必须提升学校内涵,突出特色发展。
提升学校内涵,增强学校内驱力
抓制度创新,实现校本管理 制度创新要有发自学校内部强烈需求的愿望,也就是内生变革需求。所谓内生,即源自组织内部的发展需要,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适应。学校内生必须坚持校本管理,校本管理实质是指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自行管理系统包括自决、自由、自律、自主发展。校本管理的核心是权力下放,学校拥有办学和管理自,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校本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校本发展,学生、教师及学校领导者素质不断提高,学校教学硬件设施不断升级,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校本管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注重激发全体师生形成内驱力,而内驱力的持久是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规范的、民主的管理制度做保障,在制度的约束下,逐渐把学校管理引向师生自主管理的最高境界。因为最好的管理是自主管理,最大的发展是自我发展。让师生的自主管理形成一种学校文化,学校也将在这样一种文化的引领下步入自我发展的最佳状态。学校参与了山东省“十一五”创新教育课题的子课题《创建创新型民主、开放、科学管理制度的研究》,重点对创新教师的评价管理制度、创新学校的教学工作制度、创新学校的德育工作制度、创新学校教科研工作制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建设“六大校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以此构建自主管理的和谐校园,2010年12月参加了课题结题会并申请结题。今后学校将继续参加省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启动“十二五”新的研究课题,让校本管理在现代教育制度的支撑下走向效益最大化。
重视文化建设,形成宝贵的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多方面的,对学生所进行的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情感、法制观念、心理健康、完善人格、世界观、价值观、珍爱生命等系列教育,对教师开展的师德教育、教科研活动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学校每学年都要举行校园文化节,其中包括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和艺术节。学校还通过建设“六大校园”即:安全文明校园、书香校园、数字校园、生态校园、人文校园、优质校园,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位。有了校园文化并不等于就有了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要经过几代人认同并对校园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而逐渐形成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种师生的自觉行动。正像学校的教师人人都肯下功夫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人人自觉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并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学生也在高效的课堂中,思维得到跳跃式的发展,学会思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教师在科学规范的评价体制下,人人争先创优,自觉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学生也在规范严格的管理中,人人不甘落后,文明守纪有个性。这就是大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烟台十四中蓬勃发展不竭的动力。
提高育人质量,创建优质校园 学校的质量是一个学校按适当的比例将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要素和教学研究及组织管理恰当地结合起来去实现学校所追求的目标时所达到的质量水平,是整个学校的绩效。校长要引导教师和家长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和质量观,在规范管理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完善的人格和较高的情商,注重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学校在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子课题《有效教学的实验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把课题引向“十二五”,让“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的课堂成为常态,力争课堂效益最大化以达到教学质量最优,让课堂教学处处体现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还积极开设校本课程,成立多个学生社团,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信心、增长知识、增长才干,让学校成为学生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乐园。
突出特色建设,增添发展活力
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有特色,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自我发展的理想追求和外延扩展的需求。学校特色是学校某一方面的优势和长处,特色学校是学校特色的整体提升和综合展现,形成学校特色是打造特色学校、提升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学校的特色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与应用。学校的观点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以用为先。重视三件建设,即硬件――电教多媒体和网络设备;软件――适合课堂教学的课件(自制);潜件――师资队伍。把“突出信息化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定位为学校办学的新思路,大刀阔斧地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大力度抓硬件建设、软件开发、潜件的培训。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作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学校的网站多次被评为山东省一等奖,尤其是“班班通”的建设与应用,也多次在省、市、区现场会上作过交流。学校还和其他省市名校建立了远程教育合作关系,为教师搭建了教科研的新平台,构建了多媒体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教育环境,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网络教学。今后一段时期,学校还要深入研究“班班通”的电子白板技术,以便为各科教学发挥更好的作用。二是网络德育。学校探索的“网络德育”新模式在学校召开的全市现场会上作了交流和展示。继续打造立体网络德育体系,把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互联网的便捷作用,提升德育的有效性。三是“课堂导学,小组合作”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校还要扎实推进,不断改革,让新课程理念在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得到更好的落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四是“与生活同行,为成长奠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后,学校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和理念,坚定不移地依照新课程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位于“生活化”,即把课程的实施建立在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上。具体活动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消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这些特色的有机结合必将推动学校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综合起来将成为烟台十四中的办学特色,鲜明的特色将成就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
注重精细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
明确了学校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关键的就是如何进行管理。2010年是芝罘教育的“精细化管理年”、烟台教育的“规范管理年”,学校抓住这一契机,按照烟台市常规管理示范校管理办法规范办学行为,细化管理过程。通过本次中学校长高级研修暨江苏教育考察,笔者认真学习了江苏教育的精细化管理经验,启发笔者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所谓精细化管理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引,以信息和数据分析为依据,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把管理结果与管理过程统一,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以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管理的细化和深化建立合理高效、不断优化的管理工作流程,明确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最大程度地删减无价值的活动,维持各系统要素的高效运转,保持旺盛发展的活力。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山东省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探究教学重点研究基地”“烟台市中小学教师教育先进单位”“烟台市电化教学示范单位”“芝罘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芝罘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关键词]数学教学;精细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40-01
数学教学与当代世界教育进步的趋势,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为根本目的[1]。数学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和进一步的全面推广。在一些学生的数学教学教育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性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它将从寻找创新的潜在利益出发,通过有促进学生主体学校精神,最终获得个人能力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创新教育平台。本文则以数学教学为例,谈如何进行数学教学策略。
一.精细化集体备课
数学教学可以让教师们集思广益,发挥集体备课的辅助作用,集体备课到让每个教师提出了更精细且符合实际的的教学方案,通过对哲学方案进行重组,并对这类备课进行两次实践,来发现最合适,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2]。如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在学校的老师们集体把课堂教学进行精细化改良后,通过备课集体讨论,示范,发现不足,改进教学设计,再进行课堂实践检验教学效果,也可以采用相同的年级组教师参加了一个讲座,反馈信息后,再进行修改,再次进行了上课的确认结果,反馈和改进教学设计。最后经过反复证实备课促进整个年级组的教学设计,备课落到实处的集体,实现精细,制作的非常有效的数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学生的参与与合作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企业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强调的师生配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它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要信任学生,让其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并发现新问题,提倡学生提出新的见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留出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把讨论,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的疑惑和困难,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调查需要的问题。如在进行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让学生了解主题,然后选择两个问题在许多类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整堂课学生始终占据在问题的讨论,交流,老师往往仅仅充当一种中介人的角色,引导学生顺利理解文本[3]。此外,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合作学习贵在能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的本质特征观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生思维灵活,方法不能单一或拘泥于局部。
三.教学氛围融洽和谐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氛围的培养。有理论探讨,也有感情有评点,其氛围自然,和谐幸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身高一般可以足够吸引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座椅调节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通过阅读每个学生的视野,去了解其思想,感觉他们的灵感火花,触动了他们的内心困惑,解开他们的大脑困惑之谜。数学教学产生的原因与普通的课堂教学相比,让文本内容更开放,更自由的教学形式成为现实。
四、注意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思想的基本特征,重视教学方法变换为研究需要,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习研究,以知识和感应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首先,让学生明白学科知识的纵向关系。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经常会出现,只是可以掌握当前的知识,但分段学习时,则感觉力不从心,无法正确把握知识,出现学习障碍[4]。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及时对日常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仍然是分散的知识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借助频繁、充分的接触知识点,以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认识的更为清晰,使原有的知识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新的知识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不断帮助学生深化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其次,以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这是现代教育的新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先休息几分钟,画上几个简笔图,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这种艺术,语言结合在一起,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计算机绘图,演示过程。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丰富学生的知识,并产生深化,锻炼学者学习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的背景下,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慢慢成长,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以课堂教学的主,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思考与表达、证明自己的机会,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得到提高。同时,通过班化学习,在校园内形成了相互合作的良性循环,建立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依托小班教育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数学教育[J].班主任.2012(04).
[2] 毛放,张锦堂,金礼福,马丽敏,赵钜俊,张军,俞吉祥.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1(06).
关键词:中职日语 顶岗实习 教学改革
一、绪论
学生顶岗实习的场所大多是公司、涉外企业、工厂等,作息制度除了八小时工作制外,还会加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意味着他们要面临着环境与身份转变、知识与技能衔接的问题。有关中职生顶岗实习的研究有很多,大多是关于如何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如何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精细化管理、如何解决他们在这一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等,对顶岗实习与教学的研究却很少,虽然有彭汉庆的《高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的若干思考》以及林金福的《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探讨》等文章,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另外,关于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对校内教学影响的研究更少,所以,中职日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对专业教学影响的研究就显得迫切又有必要。
本文将从顶岗实习的内容、出现的问题、今后的教学改革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本论
(一)顶岗实习的内容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顶岗实习不同于传统的实习,顶岗实习也不是独立于教学体系外的一项内容,它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即有正式工作岗位。
我校学生也不例外,因地处胶东半岛东端的威海地区,自古以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与日本有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故结合本地状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学校给学生联系的顶岗实习的地方是星级涉外酒店,希望学生能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做到学做合一。因是涉外酒店,所以我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内容除了完成岗位需求外,还需要着重训练自己的礼仪礼节、从业就业态度、职业道德以及与之相关的口语提升。
(二)顶岗实习中所暴露出的与专业教学相关的问题
1.胆怯心理――不敢开口说话,担心自己说的日本人听不懂。我们的日语教学中虽然开设了会话课,但是学生还是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学的还是哑巴日语,一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不敢说了,这在学业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反而是一些学业成绩不理想 ,“脸皮厚”的学生说得比较多。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应该考虑如何加强会话课的有效教学外,还应该考虑到“知识不等于能力”,从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需要一个亲身实践的过程,而如何完成这一过程更是迫切需要我们专业教师解决的问题。
2.“活的日语”――学校日语与生活日语的不同。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顶岗实习中,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讲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因此要鼓励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善于在工作岗位上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
其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日语的特性,为了增强学生顶岗实习时的信心,教师应该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相应的课程,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学校也应让教师到相关企业去实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教授学生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身教胜于言传”――亲身经历日本人的用餐习惯。虽然在学校时,我们都教了学生日本的礼仪以及与中国的不同,但是学生只是作为知识记住,并没有什么感受。因而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我感觉应该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日本文化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而不是单纯地作为知识去记忆。另外,可以在课程方面考虑增加相关课程。
(三)日语专业今后的教学改革探究
1.教师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夯实学生日语会话水平。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会话课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精读课的基础上变“学”为“用”,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真实场景中会话时去使用并学习自己必须要用到的知识。要做到这种会话课的有效教学,教师应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这种互动式课堂上张开口使用日语,并增强说的信心。
2.教师到企业中去实践,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必须要亲自去企业中实践,去感受学生经受的“从头开始”的心理和知识的落差,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就业时需要什么,才能修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去指导学生,以增强学生顶岗实习时的信心。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化日语专业课程改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另一个方面反应出了专业教学中的不足,引发了我们对深化日语课程改革的思考。
现在的日语教学被困在一个“考取等级证”的模式里,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忽视了中职日语教学的特殊性,中职日语专业的学生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能力上都无法与正规的本科生相抗衡,所以专业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明白自己培养的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新一代的有技能有潜力的一线工人、员工,他们在校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应努力掌握思考、创新和钻研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而中职专业的教学不能遵循大学的模式,而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和就业去向来重新考虑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
语言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根据中职生灵活、可塑性强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语言的使用上进行课程改革。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日语精读校本课程研究就是基于这一点,改变传统的语法单词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在“用中学”,去体会它们的用法。另外,我们将开设语言、视听、影视欣赏、日本企业文化、日本文化、日本风俗等课程,让学生从知识上了解日本,并举办日语角、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展示出来,去亲身感受这种文化。
三、结论
本文是在参考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中职日语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对专业教学的影响这一角度来写的。本论分了三个部分,顶岗实习的内容、出现的问题以及今后教学的改革探究。其中,专业教学的改革探究中增设相关新课程经已经完成顶岗实习的学生反馈有良好效果,日语精读课授课模式的改革是正在研究的,另外,举办相应活动是今后重点考虑的,所以这两部分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今后将会就此继续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林金富.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2]彭汉庆.高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3]彭纯宪.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精细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
[4]赵静,王维斌.基于“出国留学研修为导向”的日语专业中职生顶岗实习探析.
[5]赵静.中职韩国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
[关键词]教学管理;品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51 — 02
一、引论
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高校的教学管理不仅仅关系到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往往成为该学校的某种品牌,教学管理过程中所体现的教风与学风往往与该学校的品牌和口碑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现代传媒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学校怎么样,除了大师的出现,往往就体现在教学管理的口碑之上。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框架下,应该说,教学管理本质上是人的管理,而对于人的管理,包括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本质上则是高等教学行业内面临的一个关系结构问题,本研究从品牌传播的视角出发,探索品牌传播视域下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之路,并期望能够真正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层次。
二、品牌传播与品牌教学管理
对于品牌的起源, 英国英特品牌公司董事保罗斯图伯特曾经写道: 品牌被用来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已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品牌向它的购买者隐含着产品质量和同一性的保证, 购买者除此之外, 对该产品的生产商一无所知。更重要的是, 品牌可以准确无误地把一个生产商的产品同另一生产商的产品区分开来。〔1〕品牌概念在被使用的同时,消费者的感受也经常被提及。
品牌从本质上就是消除消费者对产品的质疑,令其产生无条件的信任感,这种品牌的概念对于教学管理有着启示之处,即教学管理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打造一种品牌效力,使其能够成为一种激励的管理机制,有利于教师品牌的构建,并进而成为教学管理的执行原则和根本理念。在对浙江传媒学院教学管理的观察之后,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品牌理念基础上的品牌教学管理模式。
品牌教学管理就是在品牌传播的基础上,把教学管理当作一个品牌来进行运营,不仅仅把教学管理当作是教学过程的附庸或管理,而是单独把教学管理看作一个对象来进行运作,使其功能不仅体现在管理或服务教学上,更成为一种制度从根本上激励教学,甚至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特色所在。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本研究提出了品牌教学管理打造的具体路径。
三、品牌传播与教学管理改革
1.品牌传播条件打造——自由选课与品牌解放
在品牌传播过程中,消费者有足够的自由进行自我选择,这是品牌传播的首要因素,这对于教学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要打造教师的品牌,在把学生认作消费者的同时,必须给予其足够的权利,因此,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要学的课程和内容,这成为品牌传播的必要条件。教师在开课过程中,也会遇到是否有人选课,学生上课有意见的诸多情况,由此督促教师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同时,老师也能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开设相应课程,把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自由选课是高等教育的必要环节,目前国内诸多高校也均以实施,虽然起初在管理上和运作上会带来一点混乱甚至麻烦,但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和老师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当然,在专业领域,学校可适当设置一些专业必修课,但不宜过多,要把听课的权利和自由还给学生,把上课的自由和权利还给老师。
这种品牌解放的理念需要管理部门做好“顶层设计”,无论在人才引进,还是专业开设,或是未来毕业生的市场调查,都需要由科学化的运作。同样,这种运作,也正是基于自由的基础之上,基于学校现有的资源和能力的特点之上的。要做点这一点,就要求高校摈弃传统的管理理念,重视到人,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学管理改革,真正激发出这种活力。
2.品牌实力打造——规范课程提纲与细化课程要求
品牌传播的根本在于产品的自我打造,这对于以教学为根本着力点的教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消费者在确定品牌消费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的是对品牌或产品的了解。课程提纲和课程要求无疑是学生了解的主要渠道。因此,本研究提出在全校性自由选课的基础上,要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是品牌传播的又一个必要条件。
尽管给学生课程提纲(Course Syllabus)是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职责范围内的事,这已成为某种规范,但国内不少学校对该工作不够严谨,尤其是缺乏全校性选课的高校,尽管也有教学大纲,但大纲往往过于简单,甚至不由任课老师提供,与具体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学生在选课时也不会去看这些信息,所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样的国内高校教学服务市场实际上很不规范,教师担任某一门课程教学后,不向消费者和监管部门说明服务的具体内容、安排。而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在上课前、选课时对教学内容与安排几乎一无所知,知道的仅仅就是这是什么课,用什么教材,直到学期结束才大概知道个所以然,消费得不明不白。
其中关键还在于课程聘任合同并不完整,除了一纸聘任书外没有其他约定。在教学管理中,管理方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制度安排将契约设计的更完全一点,即要求教师在接受一门课程教学任务后、上课之前编写较详细的课程提纲,并将该课程提纲公布在网上或至少让学生和校监管部门知道。把课程提纲和内容纳入考核机制。本研究建议学校可以制定出统一规范的课程提纲,设计包含许多具体要求,比如课程目标、课程教材、参考书目、阅读材料、预前知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后答疑、课程作业、习题课时、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等,在学生上一门课程之前就给他们一个尽可能完整的课程教学提纲,同时将这些内容挂到校园网上,并提交给院(系)一份供存档,以便学生和院系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获得这些信息,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院(系)及监管部门(教务处)的信息不对称。在此基础上评估每一项的落实情况,一方面让学生事前可进行预计,并做相应准备,这也会降低执行成本。同时监管部门也可据此随时进行抽查,并在学期结束前对照教学提纲进行考核,此时学生评教的内容就可以很具体的让学生判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是否吻合课程教学提纲等,让学生帮助监督,考核教师,可以减少考核、监督成本,使得供需求双方有效地互动。
3.品牌传播借力——引进先进教材 传授前沿知识
品牌建设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品牌的相关建设,一个品牌的建构,如何能够运用市场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有效管理,是品牌传播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材的选择无疑对于教师品牌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能够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相连接,凸显出品牌借力传播的特点。
同样,好的教材对于学生把握一个学科的基本内容与前沿知识至关重要,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也能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跟进。反过来差的教材反而起到反教学效果,误导学生,打击学习兴趣。目前不少高校在教材选用方面基本上由任课教师指定,随意性很大,在缺乏相关配套措施的情况下,教师往往不会主动选用内容丰富、有一定难度的优秀教材,因为这会增加他们的备课成本。
所以在条件许可或合适的情况下,应该鼓励积极采用国内外一流教材,对部分课程指定使用教材,特别是对一些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以便为提升教学水平和保证教学质量创造有利条件。在具体操作方面则可以由学术专家成立教学专家小组,对国内外的最新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进行教材库建议,教材库的使用同样可以给教师更多的自,把教学专家小组和任课教师的权限细化,有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四、品牌教学管理的意义
品牌教学管理具有实际的意义,它有利于培养高校中师生的忠诚度,也有利于高校品牌的传播。
1.品牌教学管理与师生的忠诚度培养
一个学校的长期发展,必然与老师和学生对于该学校的认可度息息相关,这种认可度本质上就是学校的品牌,而教学管理处理的就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它与教师和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管理直接影响到师生对于学校的认同,并进而影响到师生对于学校的忠诚度培养。而品牌教学管理可以降低管理中的束缚成分,更多的激发师生的能动性,这种管理方式能够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把教学的整体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流程,改进教学效果,纳入管理的体系,这种方式整合了教学的力量,形成了目标性管理方式,使师生能够清楚认识到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并发挥其潜力,增强其认可度。
2.品牌教学管理与学校品牌传播
教学管理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学校教学的某一个环节,虽然重要,但较少有研究提出对其进行品牌化运作,但事实上,学校在打造学术品牌的同时,教学管理亦可作为一个品牌进行运作,尤其是在招生和人员招聘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氛围将有助于提高向心力。因此品牌教学管理是学校“以内传外”品牌传播的一个方面,也是传递学校品牌的维度之一。
五、小结与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品牌传播的视角出发,探索品牌教学管理的可能性及意义,这对于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论述了品牌教学管理的优势,但在具体操作中,本研究认为有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并以此结束全文。
第一个问题在于教学管理采用的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尤其是在教师授课内容和大纲上的要求,会让部分教师一开始不适应,这也是任何改革面临的压力和问题,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要让教师体会到精细化管理能够真正使其主体能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个问题将逐步得以解决。
第二个问题在于学生自由选课会导致专业的弱化,尤其是在国内部分高校未真正开设大通识课程的情况下,教学管理过程中如何进行相应的管理,尤其是学生选课和教师开课的管理,这成为制约品牌教学管理的瓶颈所在。
第三个问题是师资的问题,在打造品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师资的质量是重要的影响指标之一。一方面,由于中国固有的体制,如事业编制等因素对于学校聘任教师有着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遗留问题,这直接导致不少高校在师资方面面临着既“多余”又“短缺”的困境,教师人员多余化与教师人才短缺化成为一对复杂的矛盾,在一个凡事讲究品牌传播的年代,这同样是必然经历的改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