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特征与帮扶指导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探讨 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 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 加强就业帮扶 做好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涯阻隔与帮扶策略 新常态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其优化措施 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健康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团学视角下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 浅析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特征与多元化引导帮助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近几年,伴随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招收的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高校中家庭困难学生的比例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40%,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已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社会群体,就业面临更大的紧迫性、艰巨性。因此,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建立帮扶对策,缓解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就业问题 帮扶对策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是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相关数据表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就业的资源相对稀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升高。
一、我国实施家庭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具体情况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我国各大高校在2000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各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俨然成为整个社会和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高校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找寻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等。因此,得出一定的结论,要从国家、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建立完善的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制度[1]。
几年后,我国颁布了《关于健全高校、职业学校和高职学校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资助意见》[2]。《意见》中提出,国家、社会和学校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帮扶制度要全面以政府为工作中心,在全国各大高校中纷纷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少学杂费”等帮扶体系,这样体系的全面建立,有力的缓解了我国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使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就业资助保证。总而言之,针对高校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来说,虽然国家和社会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给予一定的帮扶工作,但是,我国当前高校帮扶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
二、关于针对我国高校困难学生的生活实际而采取的具体帮扶措施
每每到了毕业季节,高校毕业生就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众多高校都是在困难学生即将毕业期间,进行一定的帮扶工作,但是,实际收到的成效不是十分明显。各大高校主要的帮扶工作手段较为单一,具体帮扶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相应成熟的规模和体系,进而帮扶效果不明显。我国高校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建立,需要各大高校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经济资助中心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的通力合作,进而从最根本上将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具体包括:予以资金帮扶:建立健全资金帮扶体制,设立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予以精神帮扶:增强人文关怀,建立多样化的心理辅导部门以及心理咨询平台;予以能力帮扶: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提供创业支持[3]。
(一)予以资金帮扶:建立健全资金帮扶体制,设立勤工助学工作岗位
充分将帮扶制度逐渐完善,设立救助帮扶资金,给予高校学生一定的学习奖励,同时,建立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给家庭困难学生一定的资金帮助,面对无力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予以一定的资金帮扶,尽可能的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解决心理焦虑和心理负担。学校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使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减轻生活压力,多一些实践锻炼机会,在提高学生精神面貌的同时,将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渐提高。
(二)予以精神帮扶:增强人文关怀,建立多样化的心理辅导部门以及心理咨询平台
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定的人文关怀,高校辅导员利用谈心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4]。设立心理咨询辅导部门以及心理咨询平台,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施以关心和帮助。
(三)予以能力帮扶: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提供创业支持
高校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当前解决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创业指导中心[5],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施以一定的创业指导。给高校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在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大力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充分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创业大赛,给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设计,分配学生担任领导和策划人员,分配学生寻找素材等等,培养学生树立创业的自信心。
结束语: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找寻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和帮扶对策,努力建立健全帮扶机制,规范工作程序,针对学生特点做好就业指导,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薛深.就业难引起的贫困生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13):13-15.
[2]梁茵,车恩利.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13,25(23):98-100.
[3]刘桂华.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 SWOT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29):218―220.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历经14年的不断扩招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了优势。但也可以看出,由于当前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加上全球经济环境低迷影响国内许多行业,现在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毕业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更是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在经济、社会、人际关系等资源上已经处于下风,如何根据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做好就业帮扶体系,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当前的就业环境
199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开始扩招,到2013年5月为止,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见下图)。
从以上数据可见,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2.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源于“老、少、边、穷”,也有部分来源于城镇的低收入弱势群体,尽管当前就业竞争需要学生具备过硬的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但他们缺乏来自家庭和其他社会渠道的人际关系网支撑,所获得的就业信息自然不及其他有相关资源的学生,故而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下风。
(2)求职不仅要考验学生的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也是对经济实力的检验,无论是求职所需的服装、简历印制、交通费用等,还是毕业后离校的住所租赁,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对于没有还完国家助学贷款或是欠着学校学费的毕业生而言,还需背负着还款的现实压力。
(3)由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受限于当地薄弱的文化、教育条件,通过努力读书改变自身命运成为他们一致认同的理念,即便为了补贴生活努力工作可从中获得宝贵的社会阅历,但是与其他学生相比,部分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得的前沿技术、技能、理念仍处于下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所需要的知识型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也需要有适应当前社会的理念与敏锐思维。
(4)在心理方面,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心理有以下三点:自卑心理、就业期望值高、浮躁心态。
第一,长期的物资匮乏与经济收入不足,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卑的心理。当大学最后一年来临,在求职竞争中面对自身社会关系、资金支持乃至个人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使之勇气、进取精神受挫,直接影响他们对自身的合理就业定位。
第二,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家庭困乏的经济条件不满,将上大学视为摆脱贫困命运的重要甚至唯一途径,希望通过四年的努力获得人生成功。然而,这种心态会造成毕业生在择业时忽视自身的现实能力与就业层次的匹配,一味地追求高薪酬、有名望的企业、单位,无形中把自己的选择范围都限制在一个不宽泛的小圈子里。这些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大多时候已超过了他们当前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
第三,对于超越自身能力的就业期望,不符合现实状况的择业定位,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浮躁的心态。这让他们在择业受挫之后产生抱怨社会不公的心态,认为现在的连连失利都是社会不公平造成的,进而影响到继续就业竞争的拼搏心态,无法再耐心继续找寻新的出路。
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特点及自身所需准备
这几年,“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常见词,所谓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指高校所供给的不同专业人才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与社会需求失衡或互不匹配而产生的不同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现象并存的就业矛盾。
造成当前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模式以及相关的调整周期较长,而且这些都受制于高校的教学场地、硬件设施、师资的现实情况,在当前社会产业转型速度加快的背景下,自然难以及时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破解当前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工作对象的特点。
1.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特点
(1)将报酬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因为自身的经济并不充裕,故而这些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优先看重的是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薪酬,尤其是在珠三角这类经济发达且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用人单位的薪酬与是否提供住宿等这些都成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重点关注的信息。
(2)希望得到用人单位的尊重。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都在校内努力地学习、奋斗,多多少少获得了奖助学金或是其他荣誉,尽管如此,这些学生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同,但却不愿意把自己艰苦、伤痛的一面表露出来。因此,这些毕业生在择业时也看重用人单位是否尊重他们、融洽程度如何、管理是否人性化。
(3)选择创业不多,倾向稳定职 业。选择安稳职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来说,能给予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支撑自己的日常生活、家庭与未来的发展。也许这类工作的薪酬相比其他而言并不是特别理想,但是这类工作给予的安全感、稳定性很符合他们在陌生城市奋斗的心理。
(4)吃苦耐劳,懂得感恩,用人单位较认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已经饱尝艰辛,在校期间的获得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等经历,让他们明白感恩与吃苦耐劳,这些优点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非常认可、欢迎的。
在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之后,工作、政策若要取得成效仍需要经济困难毕业生在踏入激烈的就业竞争前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2.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前所需的自身准备
应该先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做好以下几点准备,这样才能让政策、措施生效。
(1)认知准备。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必须正确面对自己现实的贫困事实,这不是短期内通过找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所能改变的。同时,更要树立一个端正的就业观,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目前的能力,客观地制定自己当前力所能及的就业目标。其次,对于当前的就业环境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摒弃不切实际的求职目标,做好面对失败不气馁、不灰心,持之以恒战斗到底的准备。树立对自己现有实力的信心,并且不断去提升,因挫折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只会让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
(2)知识准备。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过程中,无论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各种人文科学知识乃至其他科技知识,都是帮助毕业生获得心仪职位的必备理论武器。多种类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且不能中断的过程,面对就业,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和笔试、面试技巧。
(3)能力准备。个人的能力在就业竞争中起核心推进作用,这与知识的准备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学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用于提升自身能力的课余时间并不多,应当从入学伊始通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自己的沟通、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上除了应对专业课,还要积极地去考取各类型对自身未来就业有益的专业资格证书,从课内到课外全面锻炼自己的个人综合能力。
(4)心理准备。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和不怕挫折的打击,就业不是人人都能一帆风顺,当前形势下要正确面对现实,抛弃对就业目标薪酬水准高、稳定等当前难以企及的目标。
当学生自身做好了以上准备工作,那么根据这些群体的就业特点、心理特点所制定的政策、体系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
1.政府的就业支持政策
政府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支一扶”政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军服役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道路与选择,也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储备人才、吸引人才的作用。
(1)“三支一扶”政策。该政策于2006年2月颁布,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实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进行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相应该政策前往工作地工作的期限一般为两年时间,结束后如报考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企事业单位或是自主创业均可享有规定范围内的优惠政策。
(2)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于2003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的重要力量来源。该政策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力与社会资源保障部和联合实施,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从东三省、中原地区到海南岛再到西部等22个省、区、市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
志愿者在前往工作地服务过程中,国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加分与专门的保险。
(3)大学生征兵政策。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从入伍到退役后的学业、就业。这些政策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入伍,国家按照限额返还学费和助学贷 款;入伍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和安排技术岗位时优先考虑,如取得本科或以上学历优秀者可提拔为军官;退役后考公检法单位优先录取、考研究生按政策加分;退役后由地方政府负责接收安置。
2.学校的就业政策支持
学校作为国家就业政策的具体执行单位,除了实施这些全国范围的大政策,也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为自己的学生量身打造一系列的就业帮扶政策。
全国高校十余年的扩招不仅带来了数量逐年攀升的毕业生,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也随着这一数字不断攀升。
当前国内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成功就业成为大多数毕业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其他毕业生面临的压力、焦虑相比,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因经济困乏的原因而显得更加沉重。这个群体的就业工作不但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发展有影响。在这个全球化、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毕业生工作和资助工作需要联合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的就业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要通过各渠道进行帮扶,而且要将“育人”纳入其中,形成一个在物质、教育方面都相关联的体系。
(1)加强思想教育。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发挥学校教育中各个环节的作用,每一个环节的作用都不能忽视,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
这一点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团总支、学生会的作用,不能仅仅将学生集体活动视为丰富课余生活与活跃校园文化的载体,还要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竞赛,使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团队协调能力、交际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等,达到提升未来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及早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赢得主动权的最佳方式之一。第一,培养、鼓励新生在入学伊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准自身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逐步改变对自己不利的负面性格与习惯,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适时调整自己的规划。第二,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商情商、组织协调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所拥有的特长等因素找准自身定位,树立起未来竞争的信心。第三,多了解自身当前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同时多参与各类规模招聘会,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3)提升自身技能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更应该多参与各类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竞赛,这些竞赛不仅能对学生个人起到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还能锻炼参赛队伍的团队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在未来就业中需要的因素,赛前的指导也是学生与相关专业教师深入交流的最佳途径,参赛团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巧。
(4)学校帮扶政策。当前的就业帮扶体系运行良好,但是并无太多特别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的,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就业帮扶体系为例:第一,针对毕业班会连续举行多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讲座,还有其他优质企业的介绍会;第二,提供各类招聘会的信息、门票;第三,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门的一对一谈话,并对其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以供参考。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其实有着覆盖面广、内容充实的优点,是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总结得出的结果。针对广大毕业生的各类讲座,根据各学院的专业不同,针对性地邀请相关领域的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宣讲,从宏观的就业环境到微观的个人求职技能介绍应有尽有,而且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疑问,也会通过现场的互动环节作解答。企业招聘宣传会则是直接将优质的就业渠道开放给各位毕业生,用最直观的方式让毕业生了解自己心仪的单位有什么需求,自身应该如何做准备。每当有招聘会,学校基本上都会为毕业生提前准备好门票,方便毕业生通过这类大型活动求职。每隔一段时间,各个二级学院的就业小组经过筛查都会发现一批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这些学生均会安排政工干部、领导谈话,用最直接的方法了解这些学生仍未就业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就业信息进行参考。
以上这些就业帮扶的程序,能做到全员覆盖,但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并没有完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整套程序,目前针对这类毕业生的措施主要有两项: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专场招聘会门票和给予经济特困毕业生就业补贴。但是这些措施都只是从物质上进行帮扶,如何在思想上对这类毕业生进行广泛、针对的教育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就学校层面而言,除了面向所有毕业生的传统帮扶措施外,可对当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行以下措施进行帮扶:①新生入学之处,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度过第一年的适应期后开始寻求自我定位,开始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②通过团学组织举办各类技能竞赛和集体实践活动,从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③与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的培养,并提供相关的实习、培训乃至就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业并对所在企业产生有益作用。④与就业、创业机构合作,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各种准确、优质的就业信息,让他们从这些信息中了解到当前的市场劳动供需状况。⑤对这个群体的毕业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举行各类群体辅导活动或是一对一谈话,内容重点是对抗挫折、树立信心、认识自我。重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思想上“脱贫”。⑥对于经济极度困乏的毕业生,直接对其进行应急式物质资助,确保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陷入无法就业的困顿。
四、结语
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工作应不仅仅在最后一年集中进行,而要长期地追踪、了解、关怀。也许这个群体在当前并不会产生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将毕业生工作与助学工作相结合持久地进行,终将能让这些起步艰辛的年轻人奋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这对社会、对学校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未来财富。
参考文献:
[1]胡 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特征与多元化引导帮助[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2).
[2]龚 曦.“资本”缺失与心理困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与帮扶对策探析[J].大学教育,2013(15).
[3]尤莉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黑河学刊,2011(05).
[4]彭仲生.贫困大学生就业准备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01).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资助体系;育人功效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问题变的日益突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在2007年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后,现在已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免”为主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体系。这一体系在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充分发挥资助的育人功效。探索一种涵盖经济资助、身心救助、学业辅助、就业帮助、创新扶助的大资助体系,将有助于从过程和实效上来实现资助的育人功效。
一、全过程育人大资助体系的理念
大资助体系是新形势下帮困、助学、育人立体救助模式。大资助体系是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奖、贷、助、勤、补、减等传统形式资助的基础上,新增设大学生身心健康保障基金、大学生就业帮助基金、大学生学业指导基金,从生活、身心、学业、就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大资助体系的构建,拓展资助内容和外延,强化资助后期的管理,切实做到资助和全过程育人相结合,资助和就业能力提升相结合,资助和感恩回报社会相结合,使学生资助工作由传统的经济救助向服务青年学生发展、良好环境营造转变,引导家庭困难的学生由受助向自救、助人转变。
二、全过程育人大资助体系的内涵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传统形式资助的基础上,围绕学生六种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设立5个支撑资金(大学生临时困难救助基金、大学生创新成才扶持基金、大学生身心健康保障基金、大学生就业帮助基金、大学生学业指导基金),深入开展4项工作(全员育人、朋辈辅导、暖心工程、生存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立6项管理制度(教工党支部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手拉手制度、党政领导联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度、走访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制度、受资助学生社会服务制度、受资助学生发展跟踪指导制度、学生监督委员会制度),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时段需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个性化资助,从入学到毕业,多角度、全方位、全过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三、全过程育人大资助体系的构建
1、阳光助学工程
阳光助学工程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经济扶助和成长扶助,其中成长扶助包括身心保障、学业辅助、就业帮助、创新扶持、技能援助等。经济扶助和成长扶助,同步运行,互为补充,个性培养,系统深入地帮扶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通过温馨帮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校感觉像家一般温暖,打开心扉,释放激情,明确目标,增强动力,全面发展。
经济资助是指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勤工助学、社会救助、临时困难补助等形式的经济扶持、生活帮助,确保不让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学业辅助指的是通过安排一位辅助师友、一名或多名同辈学生,在学业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提升学习成绩和学习热情,力争不让一位要求进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学业成绩差而退学。
心理保障指的是通过社会、学校、学生(同辈)三级心理干预,力争不让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物质贫困延伸至心理贫困。
就业帮助指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和就业帮助,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和肩负的责任,增强发展动力,力争做到不让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找不到工作。
技能援助是指通过提供一个锻炼岗位,进行一期成才培训,参加一次团队训练或有意义的活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落伍。
创新(创业)扶持是指对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创新创业技能和资金帮助,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和创业。
2、温馨家园计划
资助工作应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性化。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送去月饼;春节学校领导到学生宿舍问寒问暖,为留校的学生送去慰问品、电话卡等,并与学生共度佳节;冬季,为学生送去御寒棉大衣;寒暑假,学校增设助研、助管、后勤服务类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增加收入。
3、创新创业帮助计划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为了进一步推进学生就业工作,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国家解困、高校帮困、社会助困的基础上,刻苦学习,勇于创新,提高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缓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经济压力,学校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参加外省市招聘面试、研究生入学复试、职业技能考证、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等进行适当补贴。
4、感恩回报社会计划
开展感恩回报社会计划,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感恩、在行为上感恩、在发展上感恩。同时以资助项目为纽带,组建各类义务服务队和勤工助学温馨发展团队,搭建跨年级、跨专业的学生发展、沟通、交流、创新、学习、服务平台,为家庭困难学生营造温馨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5、身心健康服务计划
学校设心理咨询室,举办心理健康类讲座,开展心理辅导,同时,对新生和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试,并结合学生家庭困难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价,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确保学生入校时和离校时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Z].国发[2007]13号.
[3]李照.论和谐校园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6期 2008年12月.
[关键词] 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 育人功能
我国高校教育资助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奖、贷、助、补、减”五项合一的资助体系。然而目前高校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将工作重心放在资助工作的各项资助管理,对如何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则关注较少,缺乏对贫困生应有的鼓励与引导。我们应该认识到,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因此,高校应该通过精神帮扶、调整资助结构、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等来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必须在学生资助的基础上注重对资助学生的情感关怀,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虽然国家和高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使他们不再为生活费和学费而发愁,能够安心学习。然而,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育人为中心,大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育人”,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
二、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育人功能
1.注重精神帮扶
在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因经济上的弱势引发的相关问题。就需要各高校积极创新帮扶手段,全面提升贫困生的各种能力,达到育人的目标。要提升受资助学生的各项能力,首先要注重对贫困生的精神帮扶。在“物质扶贫”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扶贫”。有的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是内心任然有挫败感和失落感。这种心理,使贫困生不易养成自强拼搏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有的贫困生得到资助后仍不奋发努力,很难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也很难有很强的承受能力。因此,学校一方面用经济手段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渡过难关。另一方面,要详细掌握贫困生的总体情况和个体情况,注重精神帮助,引导贫困生正确的对待逆境,克服依赖性、养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要把国家的、社会的关爱帮助,化为自己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
要在贫困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抗逆”教育,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以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自己的现状,正视生活上的困难和逆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认识到没有经济上的贫困,只有知识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应珍惜贫困生活为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同时,学校、社会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勤工助学等各种渠道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识和品格,这才是育人的根本。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帮扶理念,不仅给贫困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和能力上的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调整资助结构
学校在奖学金评选过程中,通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优秀学生的事迹鼓励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奋发学习,获取奖学金为自己缓解家庭的困难;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助学金发放中,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树立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在各项资助工作中,要特别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通过劳动实践,不仅提高了勤工助学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方法,改变了大学生们过去对体力劳动的偏见,同时也增强了对同学劳动成果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了勤工助学学生敬业爱岗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
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心理上不再有被施舍的感觉,有利于克服自卑感,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勤工助学,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立、自强意识以及感恩意识。通过勤工助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其日后走向社会就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工作经验,增加其自信心。
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大学生由于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和家庭经济状况各异,必然导致学生中容易出现贫富差距、消费差距与心理差距。这些差距使经济困难学生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产生消极的思想,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冲击他们经过多年主流教育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校园现象,特别是它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积极探索实施弱化差距感的措施,实现“环境化贫”。
高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把“全面发展,全体成才”的全员育人目标融入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中,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向学生提供和谐交流平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使经济困难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在交流中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真挚感情,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同时,学校可通过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带动校园的学风建设;通过经济困难学生的勤俭节约的风尚,端正学生的消费观念,让经济困难学生特有的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还要积极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加入社会的公益活动,使他们在公益活动中增强感恩和回报意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让他们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树立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理解资助育人内涵。注重精神帮扶、调整资助结构、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具有健全而独立的人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
[2]王凯.助学与育人理念下的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8).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46-02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高等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也随之增加,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维护校园稳定﹑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一项大事。国家对此项工作也非常重视,教育部先后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指导此项工作。各高校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但在推进此项工作过程中各高校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处理中一旦出现偏差,将很可能严重打击部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演化成群体问题。
一﹑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流程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当前高校中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一般有以下几个程序:
1.学生向学校提供《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高校在新生录取时连同录取通知书和《调查表》一并向学生邮寄,学生可在入学前如实填写《调查表》,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人均收入等相关信息,并到生源地所在民政局部门加盖公章,新生入学阶段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上交《调查表》。
2.有意参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学生认为自身家庭经济困难的,可自行填写《申请表》,连同《调查表》一并上交。同时上交以上两份材料的学生可参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3.以院(系)为单位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各院(系)成立由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审小组,将所有学生提交材料汇总评审。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初步确定认定学生名单,名单经公示后最终确定,报学生工作处备案(或终审)。
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工作流程在理论上有着较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果各方严格遵照程序和制度操作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其中存在较大问题和难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调查表可信度遭质疑,第一手资料失真。由于此项工作的原始资料《调查表》来自各生源地民政部门,所以《调查表》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尤为重要,一旦《调查表》的内容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则很可能直接影响此项工作的最终结果。在实际工作中,《调查表》中内容尤为重要,学生家庭人均收入是认定学生工作最关键的参考数据,这一关键数据往往无法保证客观性。站在地方民政部门的角度,为本地学生填写《调查表》无须花费成本,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填写家庭人均收入可以最大程度上帮助本地学生争取到学校的帮助,从而对本地扶困工作起到间接的帮助作用。基于以上原因,部分地区民政部门有意下调填写家庭人均收入金额,甚至出现人为修改数据的情况。由于上交《调查表》的学生人数众多,高校往往无力逐个核对《调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长此以往导致《调查表》的可信度越来越低,甚至很难以《调查表》中家庭人均收入一项作为主要参考数据。针对《调查表》内容“失真”的情况,高校往往只能表示遗憾,并无特别有效的手段予以杜绝。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缺乏系统的动态监测机制。部分学生家庭由于多种因素,经济困难是长期情况,很难短期内得到改善。少数学生家庭是由于台风﹑洪水和意外等特殊情况导致暂时贫困,针对此类学生的情况,应建立系统的动态监测机制,不断跟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很可能此类学生还未毕业家中已经摆脱贫困,这样就可灵活地取消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发挥最大的作用。另外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个别学生入学时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确实需要资助或其他形式的帮助,但这些学生自立意识较强,进入大学后利用勤工俭学﹑课余时间兼职或其他正当手段赚取生活费和学费。这类情况同样应当取消贫困生资格,并应对其自立﹑自强的精神予以鼓励和宣传。
3.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参加认定。每年9月新生入学时都会发现个别学生明显经济条件较差,甚至无法全额缴纳学费、住宿费等费用,但这些学生并未上交《调查表》,也表现出对参加认定评审缺乏兴趣,个别学生甚至很避讳提及家庭条件。根据以往学生工作经验,此类学生一般由于家庭情况特殊变故﹑父母离异等原因,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也不愿与人沟通,更不愿向同学及老师公开家庭状况。一旦此类学生隐瞒家庭实际经济状况,就很难参加认定和评审,也就错过了接受国家和社会帮助的最佳时机,使本不富裕的家庭背上更加沉重的包袱。
三﹑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表面上是高校内部的工作,实际上则是全社会的一项大工程,需要社会中很多部门的通力配合。以下是笔者针对此项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地方﹑高校联动机制,提高地方民政部门出具材料的可信度。在推进此项工作的过程中,生源地民政部门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同时也是此项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应与生源地民政部门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联动机制,经常性地沟通。针对特殊情况的学生采取每季度通报制度,生源地民政部门简要向学校通报学生家庭情况,如发生重特大变故或经济情况恶化及时通报学校,最大限度地达到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可以更合理地分配高校扶困资源,也可以为当地民政部门的工作间接地出一把力。当然,很多高校由于生源地遍及全国,仅靠以往的手段很难实现这一想法,待各地民政部门建立起一套统一的系统后,可以充分考虑这一设想。
2.对个别家庭经济条件特殊困难学生进行实地走访。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是由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等方面状况的指标所决定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一些特殊性的指标,如残疾﹑单亲﹑离异及重特大疾病等等。对个别重点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消费支出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居住环境和家长及学生在当地的评价等等,使得高校所掌握的情况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
3.依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正确引导学生对待认定工作。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个别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完全有悖于此项工作的初衷。这些学生认为通过评审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意味着从此以后可以每月或每年拿到助学金,所以这些学生往往想尽各种办法为自己的不正当利益争取机会﹑挤占名额。针对此类学生,应由辅导员或班主任马上介入干预,利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向其详细解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初衷和作用,摆事实﹑讲道理,争取其自动放弃参评,主动将机会让给真正需要的同学。
另一种学生则是前文所说到的碍于面子或其他原因确实需要帮助但其本人不希望参评的同学。对待这种同学则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首先从其周围的同学下手了解情况,大致摸清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和其家庭实际状况。在经过一系列细致的工作之后,针对实际情况对其开展帮助和心理疏导工作,排除其内心的障碍,使其放下包袱主动接受社会和学校的帮助。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缓解家庭经济困难情况。高校内部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使学生在不出校门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每月发放一定数额的报酬,一定情况下缓解学生的困难。此外,高校应广开渠道,积极联系社会上的各类用工单位,聘用在校经济困难学生竞选社会兼职。但在此应充分对用工企业进行了解,确保用工企业的资质和安全生产措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以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为第一前提。以上措施不但最大限度缓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消除学生“等﹑靠﹑要”的思想,达到学生﹑企业﹑学校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R].2007.
[2].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制度的探讨[J].高等工程研究,2005,(6):53-55.
[3].蒋庆玲.高校贫困生认定现状的分析与建议[J].科技信息,2011,(34):116-117.
[4].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