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范文第1篇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教授的是汉语,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和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要进行最基本的汉语本体知识的教学,还需要进行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跨文化交际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一、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简介

1、学科性质

确定一门学科的性质,其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科的基本属性,即该学科所独具的性质和特点;二是学科研究的对象与范畴。那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呢?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属性与内涵是语言,可见,其基本属性属于语言学范畴。再看其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也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可见,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同时也是外语教学,应归属于应用语言学。

2、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是陪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能力、得体表达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范开泰,1992)。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基本的语言知识。

汉语基本的语言知识主要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语言要素及其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2)言语技能。

所谓言语技能就是指汉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想要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就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语言要素与言语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3)言语交际技能。

在交际过程中,既要注意交际的正确性,也要注意交际的得体性。只注意到正确性却忽视了得体性,也会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4)相关文化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中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掌握和使用这门语言。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

1、当今跨文化交际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

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自古就存在,只是近几十年来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胡文仲先生认为,在当今之所以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其主要原因是“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能够更为顺利地接触和交往。例如: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联系在一起,进行各种交流与活动。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时下,就有不少对外汉语教师通过“网络汉语教学”来教授远在他国的外国人学习汉语。我有位同学在菲律宾担任汉语志愿者,今年刚刚回国,他在菲律宾的学生仍然通过互联网向他学习汉语。可见,网络等通讯工具的发达使得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活跃,并使得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具有持续性。

2、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

胡文仲先生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着重发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中所产生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交际的内容,还涉及到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

3、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什么是文化?在胡文仲先生的作品中介绍了多位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对于文化定义,这是因为众学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其研究重点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社会的遗产,是后天习得的。文化的大部分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为人们所不自觉。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中,采用了Kluckhohn对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胡文仲先生根据各位学者的观点,概括得出以下一些看法:

(1)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3)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4)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在当今的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研究还不能面面俱到,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主要是研究那些与交际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研究和解决那些直接影响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可造成交际失败的主要的跨文化问题,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而贯穿这些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可以说文化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由于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研究跨文化交际也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文化既包容历史又反映现实;既包括实物,更包含制度与观念;既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又有它的能动性;既有涵盖一个群体的特点,又包含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胡文仲先生认为,以下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比较大:

(1)一个民族的历史

(2)一个民族的传统

(3)宗教思想

(4)价值观念

(5)社会组织形式

(6)风俗习惯

(7)政治制度

(8)社会发展阶段(工业化程度、科技水平等)

同时,在研究跨文化问题时,应注意“主导文化”。如比较中美文化时,主要注意对比汉民族的主体文化和美国的主流文化。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学科的研究将建立在更加广阔,更加复杂,更加多样的文化背景之上。研究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外文化交际这块狭小的天地里,也不仅仅局限于东西方文化交际,而要开拓一种“跨时空、全方位、多视角”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中,主要是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贯穿这些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因此,可以说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4、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活动

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着重介绍了传播这一概念。其实传播与交际表示的是同一概念,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术语。我们可以说传播是“信息传受的行为和过程”。传播按其性质可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大众传播”。

那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包含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非语言交际则包含体势语言、空间处理、声音变化、目视行为及面部表情等内容。《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还介绍了甲级活动中的社会交往、人际交往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交际无疑是最重要的交际活动,但在教授非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汉语时,也需要注意其他方面的交际活动。例如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就很大,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明确的符号”,它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在非语言交际领域,正如在语言交际领域一样,文化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例如:各个国家的体势语言也各有不同,以手势为例,各民族都用手势表达一定意义,而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中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甚至替代或否定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我们缺乏敏感,常常容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方面。

5、跨文化交际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这两种特性决定了语言与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邢福义在谈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也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融’来形容”。

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对操不同母语,持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又是一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关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无论他们学习的心态如何,要求如何,他们都希望能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些障碍与其说是语言障碍,不如说是文化障碍,而且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所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人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使学习者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始终重视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他们就更为容易地排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清除跨文化交际的误会,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冲突,更为得体地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促使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两门学科,各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但都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教学宗旨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的有紧密的联系。对外汉语教学引人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深人发展。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他们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不同文化,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最终能运用汉语准确而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实习中也需要注重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跨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探究。(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有研究出版社,1994

[3] 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易混淆词 近义词 辨析 立场与原则

一、引言

张博先生曾说,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指的是“站在中介语的立场、着眼于目的语理解和使用中的词语混淆现象并根据混淆的普遍程度归纳出来的词语类聚”。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而言,我们在汉语学习中涉及词义辨析时用到更多的是“近义词”这个概念,近义词指的是意义相近的词语。从近义词与易混淆词这两个专有名词的释义上,我们就可以发现,近义词与易混淆词在定义时的立场就是不同的。近义词的辨析更倾向于汉语的本体研究,而易混淆词辨析,则是站在中介语的立场,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扫清障碍。因此,过去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近义词辨析的方法直接应用于易混淆词辨析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易混淆词的辨析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而言,比母语为汉语者的近义词辨析更为复杂。易混淆词辨析除了要考虑词语之间意义上的差别,还与学习者的学习顺序、学习环境、出生国别、民族文化等很多因素有关。在完成了词汇课易混淆词辨析的小组作业之后,本人对易混淆词辨析这一课题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着重阐述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与原则。

二、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

(一)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易混淆词辨析的研究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对汉语的本体研究,还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亦或是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研究,都在1978年学科体系建立之后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易混淆词的研究,对外汉语界的起步并不晚。但是早期的易混淆词辨析研究,并没有打破将易混淆词辨析置于近义词辨析框架之下的局限,在易混淆词的辨析中,缺乏针对性与目的性,没有找到易混淆词辨析与同义词辨析的本质差异。2013年,张博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中》发表了题为《针对性: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研编要则》的文章,阐述了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编纂时抓住针对性的重要性。近年来,很多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也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义辨析作了专题研究,如郭志良、刘叔新、张占山等。

(二)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

1.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立场

易混淆词辨析是在中介语研究的立场之上提出的概念,因此,易混淆词辨析涉及母语与目的语两方面的学习。就汉语中的易混淆词辨析而言,在辨析过程中考虑的绝不单单是汉语本体的部分,更有学习者母语的干扰以及中介语给我们提供的暗示。也就是说,易混淆词辨析时,研究者必须站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立场,以一种大的语言和文化研究意识,不仅注重汉语的本体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学习者的母语特点以及易混淆的词语内部的联系,而不仅仅是研究词语之间意义上的差别。

2.客观、科学的立场

易混淆词辨析的前提,是明确什么是易混淆词。如张博先生在《外向型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编纂原则与体例设想》中提到的那样,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对易混淆词的选取有很多不科学之处。易混淆词并不是对外汉语教师或者词典编纂者本人仅仅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而确立的易混淆词,而应该是在搜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根据非汉语背景的学生在实际的汉语运用中的实例,来发现当用词与误用词之间的使用规律,从而确定哪些词对留学生而言是易混淆词。仅从易混淆词的确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易混淆词的辨析,必须站在客观、科学的立场上,要避免主观定义和推断。

3.学习者母语环境的立场

易混淆词的辨析,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易混淆词,他们的易混淆点是不同的,混淆原因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关心”“关注”这两个词,韩语背景的学生出错较多,因为韩语中没有“关注”这个词,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当用“关注”时却总是用“关心”代替。与“关心”“关注”这对易混淆词的例子相似的是,许多的易混淆词与学习者的母语迁移密切相关。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辨析,要想真正做到弄清混淆点,疏通混淆点,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辨析参考,就要真正做到站在学习者母语环境的立场上,将其母语与汉语进行对比分析,才能达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易混淆词辨析也才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辨析的原则

(一)词义辨析与搭配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尽管近义词与易混淆词不是相等的概念,很多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被认为是近义词的词汇之间不一定构成易混淆关系,但我们仍然必须认识到词义上的相近仍然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中造成偏误的重大原因。与此同时,搭配上的差异也十分重要,汉语中许多词语由于其词义特征的差别而存在许多搭配上的限制。近义词辨析中因为针对的是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我们不会将过多的重点放在词语之间的搭配上,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却并非如此。明确不同词语的搭配原则或固定的搭配结构,能够大大降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词汇使用中的错误率。

如:“产生”与“生产”是一对易混淆词,“产生”指从已有的事物中形成新事物,“生产”是指用工具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搭配上,产生多与抽象事物搭配,如“产生兴趣”“产生好感”,生产多与具体事物搭配,如“生产粮食”“生产食品。通过词义重点的辨析以及搭配上差异的阐述,我们就大致可以将易混淆词的混淆点区别开来,让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对这两个词的差异有所理解。

因此,对待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辨析,我们首先要坚持词义辨析与搭配差异相结合的原则。词义辨析时,只选取容易使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混淆的词义部分,同时将词语间搭配上的特点进行对比,为进一步辨析做好铺垫。

(二)抓住混淆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易混淆词辨析的入手点有多个方面,从释义、搭配到学习者国别、学习顺序、使用频率等多个角度,我们都可以找到易混淆的原因。但是,对于不同的词语来说,引起混淆的原因不尽相同,总有一个最主要的聚焦点造成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时出错,产生当用词与误用词之间的混淆。所以,在易混淆词辨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找到学生用错的最主要原因,并且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确定是单向误用还是双向误用,然后展开进一步的辨析。如“认识”与“了解”这对易混淆词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语义程度不同,“了解”的语义程度更深,所以将两个词随意替用经常会出现错误。又比如“关心”与“关注”,混淆的主要原因是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时先学“关心”,后学“关注”,加之母语的影响,最终造成了词语运用中的偏误。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易混淆词辨析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切不可一概而论。

(三)精细讲解与针对性练习相结合的原则

易混淆词的辨析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易混淆词词典的编纂服务,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实际的汉语词汇教学。因此,易混淆词的辨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要与教学原则相结合。对于教学原则,中外教育学学者与心理学学者,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支撑下,曾经提出过多项效果优良的教学原则。比如量力性原则、个体差异原则、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精讲多练原则等。其中,精讲多练原则是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者,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一条教学原则。“精讲”就要求讲得准确、生动、条理;“多练”即要求在精讲之后务必包含有效的练习环节。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表明,单纯的听课很难达到有效掌握知识的目的,即使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中将易混淆词讲得足够清晰透彻,但若缺乏行之有效的联系,仍然无法保证学生在应用时的准确性。因而,必须要在讲解的同时加强练习,可以通过选词填空、造句、互相纠错等方式,来巩固和检验易混淆词辨析的讲解成果,增强我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这才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易混淆词辨析是一个大的课题,值得每一位从事相关专业的学者与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众多的挑战。谋求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新发展,必须在各个环节精益求精,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易混淆词的辨析从提出至今,仍然缺乏科学权威的研究成果。我们必须摆脱以往内向型词汇辨析的缺陷,明确易混淆词的辨析是一种外向型的词汇辨析,要有从汉语本体与其他语言不断联系过渡的意识。如今的语言学习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易混淆词辨析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下的一个研究与实践课题,必须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之上,结合实际条件与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推陈出新,找出更好的操作方式,编纂出真正能对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汉语学习有帮助的参考书册,也将我国的对外汉语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J].世界汉语教学,2007,(03).

[2]张妍.欧美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行为动词、心理动词及其辨析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周琳.对外汉语教材同译词语及英语背景留学生使用偏误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齐春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搭配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02).

[5]李晓琪.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01).

[6]刘叔新.同义词词典怎样处理词性[J].辞书研究,1983,(03).

[7]周荐.同义词语聚合是否须语法属性一致[J].固原师专学报,1994,(02).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所面临的来自教学对象、教学观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新挑战,以及应对这些新挑战需要重新构建的教学新途径:即加大知识储备、创新教学形式、改革测评体系。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识读教学;探析

跨文化交际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需要处理的是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解决的是跨文化语境中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交际信息很容易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交际传播的新形态,也带来了课程教学的新格局。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文化的不同,交际者的语言、社会、历史、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会存在差异。

对外汉语识读教学,这里所指的对外汉语,专指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新形势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也越发强调将语言学习与知识的创新、改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双重识读目的:一是理解并掌握不断演变的语言;二是培养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同时,教学活动本身作为一种交际传播形式,必须充分面对跨文化交际所带来影响,重新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去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的新挑战

(一)教学对象的多样性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每个交际对象或教学对象都有着各自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背景。这些文化属性或文化背景在共同语言教学中虽然具有一定趋同性,但更多的表现出差异性、交互性、动态性等特征,这些属性使得每一个教学对象都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并在统一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成为必须得到关注的主体。例如,一个由欧、美、东南亚佛教国家和中部非洲国家留学生组成的班级,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体组成了一个学习汉语的集体,每个个体之间都有学习汉语的欲望,但都又有各自自不同的行为思想,整个教学实践中教学对象呈现一种明显的多样性,如何提升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延伸课堂活动,实现教学活动的时空拓展,是对外汉语识读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新挑战。

(二)教育观念的开放性

当前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实践主体在网络等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早已发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这是一种全新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类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行为,非常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性,积极吸收一切可能的优秀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双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求知欲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同时,教师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摒除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开放式教学交流机制。

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的新探索

(一)加大知识储备

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师生关系、教师角色、知识储备等诸多方面都需要重新定位与思考。俗语所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授之于鱼,不与授之于渔。由于跨文化交际环境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知识范围更广,思维方式更多,自主意识更强。教师必须及时更新和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认为教师只需懂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就能胜任工作的状况,变成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只要这样,教师才能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以广博的知识,结合和深入浅出、纵横捭阖的教学魅力,充分照顾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二)创新教学形式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一个留学生来陌生的中国,往往会因为失去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陷入交往陌生甚至深度焦虑,很多时候因为文化倾向和心理行为的差异,在教学交流中很容易产生不同的矛盾和误解,而且这种情况单凭文本语言很难解决。为克服单一文本教学的不足,教学活动必须借助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数字技术、网络平台、媒体平台等,进行差异化、外延式教学,将教学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新媒介形象进行阅读和处理信息,并且通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造性地学习汉语。例如可以通过慕课(MOOC)的形式积极拓展网络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教学互动、教学效率、师生关系、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进步。

(三)改革测评体系

传统评价体系大都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跨文化背景下教学评价模式应突破这一模式的困囿,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针对对外汉语识读教学的学科特点和留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重新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首先,在测评内容上,教师要根据课程设定的培养方案,遵照对外汉语课程的结构及其实施状况和效果进行综合的结果测评,要把学生的的信息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认知理解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单纯只测评学生的语音、语法等知识的问题。其次,在测评方式上,第一,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想潜能;第二,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测评结合,课内和外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的协同发展,将知识考核和创造精神及实验实践能力测评,做到测评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03)

[4]张义君.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的建构与实践[J].外语界,2013(01)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推广;经济学;汉语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109―02

一、语言推广中所遵循的经济规律

在论述语言推广中所蕴含的经济规律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明确语言经济学家在研究语言的时候,往往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资源或者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作为资源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属性和经济价值。语言推广中的语言的民族属性更多地体现在语言融合的应用过程中,在语言融合的过程中语言的民族属性又往往是制约语言推广的重要原因。语言推广中的语言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潜在价值,另一个则是语言的应用中所包涵的直接价值。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社会、思维等诸多领域的信息,所以语言的推广可以增加本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地位,也就是增加国家软实力的价值表现。而本国语言的推广和应用可以给对外贸易、跨文化沟通、民族旅游业、非物质文化产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增长,这也就是语言的硬实力。语言作为人力资本,是人们在学习、生产、生活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工具,学习语言或者准确地说是学习第二语言则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投资。有研究通过对新移民中儿童移民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语言能力与工资收入分配的关系,也证明了掌握语言的种类和程度的不同,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经济效用。也就是说语言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技能,它所被发挥的程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西方的经济学家通过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得出推广本国的语言,可以降低对外贸易、外交、跨文化沟通中的交易成本,从而从潜在层面提高了本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双语言同样也可以增加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人力资本优势。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在经济学视角下完全可以将语言看作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经济元素,那么它也必将遵循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所以在我们进行语言的推广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到研究语言推广的市场规律,关注汉语言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变化,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在进行汉语言推广的经济规律研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借用经济学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语言与经济的关系,集中探索双语的商业性、语言的培训与商业化、语言政策问题的优化等近年来热门的语言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从而研究经济规律对语言推广的优化作用。

二、经济学对汉语国际推广的优化作用

(一)经济学对对外汉语教材的优化作用

现阶段市场上的大部分对外汉语教材都是根据大纲需要而编写出来的,这使得这些教材忽略了市场需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材研究中缺少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认知规律、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学习环境等问题的研究,使得学生获得学习成果的效率低下。所以,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借鉴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成功经验,针对学习者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并结合汉语言自身特点,形成具有汉语言特色的实用汉语教材。同时,我们应该参考经济学中供求关系的原则,对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调研,满足市场上对于教材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程度上的需求变化。通过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找寻降低学习成本、提高效益的途径。降低课本中因文化障碍所造成的学习成本,使学生花费最短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汉字学习成本,因为汉字的学习往往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尤其是对于母语是使用表音体系文字的学生,要学习汉字这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就非常困难。所以,在进行汉语教学的时候,虽然汉字是汉语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是为了实现学生投入产出的效益,应该尽量减少复杂的汉字教学,教授有特点、容易学习的汉字。

(二)经济学对对外汉语教师的优化作用

随着汉语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成为了一种趋势,这就造成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有一个很大的缺口。市场上有大量的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高校也有大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供给,为什么还会出现对外汉语“教师荒”和找不到工作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呢?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做好市场机制下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没有满足或者说是没有完全地适合市场上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从而导致在竞争性的劳动市场上,这些不满足要求的人力资源被淘汰,而市场上的需求方却找不到合适的人力资源。所以,要做到经济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师的优化,应该首先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性和异质性的教师。对外汉语教师专业性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现在市场上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并没有经过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培训,而是根据自己以前学习汉语的知识直接教授给外国学生,这就造成了教学成果低下、教师资源浪费、教师素质低下等问题。而异质性是指使得人力资本能在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属性。简单来讲就是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具有这个专业的专业知识,所以能够决定这些学生优化配置的关键就是异质性。比如说高校可以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期间开设一门小语种的课程,使得学生拥有教授这个国家语言的优势。这样不仅能够降低以后与该国学生交流的交流成本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成本,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异质性,同时也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对外汉语教师市场的优化配置。

(三)经济学对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优化作用

经济学映射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优化是指将外汉语教学看作是一种经济的投资过程,更关注在教学中的投入和产出,以效率为驱动设计整个教学的过程。根据经济学的原则,很多学者也提出了参考经济运营模式的相关设计,比如ESP教学模式和体验型教学法。ESP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需求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学习者和学习者的目的为中心,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强调使用的教学体系。在ESP教学模式下,学习者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可能很有限,但是由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者更多地获取了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语言开展工作的能力,使得这个教学模式在21世纪的教学模式中备受关注。还有就是在20世纪大卫・库伯提出的体验型教学法,他所教授的内容是以国际贸易的内容为基础,所以他直接将教学设计成一次谈判,按照对外贸易中谈判的原则和技巧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利用国际贸易术语和国际贸易流程设计教案。这些教学模式都是运用或者参考了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出了改进,实现了经济学对汉语国际推广教学模式的优化。

三、结论

在汉语国际推广中,我们除了要考虑汉语本身的研究以外,也应该注意到与汉语言推广所相关的经济学问题的研究。深入探索语言和经济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语言潜在的经济特性,提高经济特性在语言推广中的作用,从而加快语言推广的进程,提高语言推广的效率,达到语言推广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鲁宾斯坦.经济学与语言[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许其潮.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外国语,1999(04).

[3]何文贤.语言的经济属性与ESP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2).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对外汉字教学;整合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课程的整合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整合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辅助汉语的教与学,还能从根本上改变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整合课程资源。小学识字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值得借鉴,关于整合方面同样会沿袭一部分小学识字教学的方法与模式,但对于外国学生来讲,文化背景、教学环境的不同,促使我们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学科规律找到属于对外汉字教学的一套体系。

信息技术与汉字教学整合

在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中提出了“科教兴国”急需教育改革的观点,而教育改革在于语文改革,语文改革在于识字改革。由此可见汉字教学的重要性。

1.小学识字教学整合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将生字放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热情。其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汉字的书写,正确识字写字。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利用Flas软件将笔顺、结构等知识展现在学生眼前,直观理解笔顺、结构等特点。其三,利用信息技术巩固识字教学,利于自主学习。汉字的学习是需要强化且反复的。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以有趣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操作,优化识字教学。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识字教学提供了很多新的尝试。例如,电脑辅助学习汉字法(上海市实验学校,1991)、四结合识字法(何克抗,1994,北京)、多媒体电脑辅助识字法(谢锡金,1994,香港)等。[1]

2.对外汉字教学整合现状分析

目前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中文处理、课件制作、资源库建设、网络课程等,但是整合的研究并不多。有些只是对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整合的宏观的研究,而对不同课型,不同母语背景、不同水平的学生没有一个全面且系统的整合的研究。

国内高校的对外汉字教学往往不是独立开设课程,往往被穿插在其他课型中教学。汉字的识读和书写对外国学生来说是难点。对外汉字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借用小学识字教学的方法,如抄写、描红等,另外还有笔顺、汉字演变等知识。以往的信息技术与对外汉字教学的整合往往表现在学习汉字的书写、文化等方面。学习汉字的笔顺可以借助于各种汉字学习软件制作汉字笔顺动画,动态地将笔画笔顺呈现出来,同时可附带发音、拼音、英文解释、组词等。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一笔一画教学的局限性,可以课堂反复演示也可以课后学生练习。文化方面表现在展示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趣谈等。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对外汉字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论是小学识字教学还是对外汉字教学,教学目标都是让学生了解汉字基础知识,字、音、义方面的特点,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常用汉字,并由单个汉字过渡到阅读、写作。

1.普遍存在的问题

(1)认知方面。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讲,儿童与成人都利用形象思维能力去认知汉字,适合儿童和成人共同的认知新事物的思维特点,但二者又存在着认知心理的差异。外国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更复杂,跟学习母语的学生有很大区别。他们往往受母语的影响,接触初期无法感知汉字,大脑没有形成处理汉字的机制,特别是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认知汉字要困难得多。

(2)书写方面。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表现在字音、字形、字义等方面,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都会发生错误。“其中有些错误是共同的,带有普遍性的,如细微笔画差异的误写、形近字的误代、音近字的误读、同音别字的误用等。这反映了人类共同的认知心理,比如错误的类推、负迁移等。”[2]

2.对外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外国学生学习汉字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背景、母语、汉字本身的因素,如缺乏汉字的字感、对汉字结构的片面认知等,值得深入研究。

汉字的认读方面。因为有形近字或者是同音字的关系,外国学生在认读汉字的时候常常会误认或误读,根据张晓涛(2005)的统计,主要有以下几种:将那些字形和笔画十分相近、相似或相同部件构成的汉字字音混读,如把“了”读成“子”,把“刻苦”读成“该苦”;因字义相同或者相近而导致认读偏误。如把练习中的“习”读成“学习”中的“学”;只读半边字等。汉字的书写方面。肖奚强(2002)将书写方面的偏误概括为三类:部件的改换、部件的增加和减损、部件的变形与变位。

目前的汉字教学软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功能单一,只解决了汉字学习某方面的问题,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甚至是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缺少一个专门的、集成的汉字教学环境支撑平台。

解决方法及实例分析

汉字的学习包括汉字的基本知识、汉字的溯源和理据性等,那么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模式,找到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整合点,是数字化对外汉字教学面临的问题。

对外汉字教学需要贯穿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根据周健(2007)把汉字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入门阶段、基础阶段、中高级阶段。那么下面就借鉴周健在《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到的各个阶段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整合策略研究。

1.整合策略分析

(1)入门阶段。汉字的入门阶段一般学习汉字的书写方法,由笔画到部件再到整字。包括汉字的笔画数、笔顺、字形拆分、划分结构、古体字形、繁体等。要从基本笔画入手,描红、临摹和抄写必不可少。这一阶段重在以辨识为主,打破外国学生对汉字学习所产生的畏惧感,培养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初步打下学习汉字的基础。

关于汉字的书写,国内外有很多的汉字教学软件可以支持,但是单纯使用这类软件演示,而不经过手写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因此可以配合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数字化的工具来帮助学生书写汉字。

(2)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是积累汉字的阶段,重在让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可以借助专门的汉字讲授平台,提供一个可以展示汉字的直观的、可操作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对汉字笔顺、笔画数、偏旁部首、拼音、组词等属性进行编辑设置,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学习可以很轻松地掌握汉字基础知识,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尤其是汉字笔顺的动态书写,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3)中高级阶段。在汉字教学的中高级阶段,除了系统的学习汉字的音形义和结构特点外,往往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书法、汉字文化等。这一阶段重在加强汉字同汉语交际之间的联系,由单个汉字过渡到汉字阅读、汉字写作,可以说信息技术在汉字教学的中高级阶段所起的作用是最大的。

如下页图1所示,“茶”的快乐学汉字模板,点击4个颜色的苹果分别出现拼音、笔顺、部首、结构,下面的4个宝箱分别给出了学字、学词、学句、图示。我们说学习汉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进行预订、阅读和写作。这种教学软件的设计正是符合中高级阶段的汉字学习要求,加强了汉字与汉语之间的联系。

关于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学习,同样可以借助于学习软件,了解汉字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图2)。

当然,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应该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各种教学方法、技巧结合使用。这里提到的仅是借助于信息技术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

2.省略/)普及汉字知识、提升汉字应用水平、研究汉字规律科研课题;编制汉字识记、书写、教学理论、信息处理等相关系列的教材、软件、视频、动漫及多媒体课程;建立汉字汉语教育科研语料库。网站建设有“图·像思维”、“汉字源流”、“汉字世界”、“仓颉文化”等栏目,可以说是全世界比较领先的汉字信息平台。

此外,还可以在游戏里学汉字。韩国ytmedia公司和在韩国引领学汉字热潮的学习用漫画《魔法千字文》的出版社签订协议,将以《魔法千字文》为基础开发街机、电玩、卡牌等多种平台游戏,可以“通过任务的汉字学习”、“使用汉字魔法的战斗”等游戏要素,自然地学习汉字,是同时具备娱乐和学习功能的教育游戏,在韩国大受欢迎。

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