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

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范文第1篇

在我国的财政统计当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个反应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变化的重要统计指标。

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管理需求是全社会固定投资这一统计指标设置的主要角度,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500万元及其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这3项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投资统计的时候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来调查农村住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500万元及其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则是使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支出法GDP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获得的固定资产中除去处置的固定资产之后就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土地等资源不被固定资产所包括,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资产是固定资产的主要内容。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组成部分。计算机软件获得减处置价值、矿藏勘探属于无形资本形成总额,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价值以及土地改良价值等都属于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支出法GDP能够全方面的反映最终需求,这一指标在国际上都通用。因此支出法GDP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反映固定资本投资需求的国际指标。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区别。数据表现、基本用途、计算方法、资料来源等都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间区别的内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调查得来的,而调整计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得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了两者在数据表现上的不同。计算在经济增长中固定资本投资需求的贡献率、固定资本投资在最终需求结构中的需求比重、反应最终需求中的固定资本投资需求总量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基本用途,而提供基础资料在核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时候、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详细结构及其规模、满足建设项目管理的需要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用途。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投资增长表现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表现。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几年间保持着稳定快速增长的势头,从1980―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911亿元增长到了311485亿元,年均名义增长了21.1%。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出的贡献。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如果增速一周期中包括低―高―低的话,那么我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长在这30年间经历了3个周期,第1个周期是从1981―1989年间,第2周期是1990―1999年间,第3个周期则是2000―2011年间。我国国家宏观政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调控政策手段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环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变化都能够从这3个周期中反映出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变化。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长表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的增长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总体上也是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且其名义增长变化形式也十分明显,能够被划分为3个周期,周期的时间基本上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个周期时间是一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第1个周期中年均名义增长了14.3%,第2个周期中增长了21.3%,第3个周期中增长了17.6%。从1981―2011年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名义增长了160倍。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成为了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GDP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对于GDP增长贡献较大。数据统计我国的GDP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均没有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快,作为支出法GDP的重要构成项目,支出法GDP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逐渐增加。不变价支出法GDP的增加额中不变价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额所占的比重就是GDP增长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

财政政策

对中国投资增长的影响

转移支付、收入分配、国债、赤字、补贴、税收等手段是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整的主要手段,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经济的波谷和波峰都需要这两个工具来进行熨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两个工具为我国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经济运行方向的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波动的时候一般使用财政政策,实行反省调节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使用,平稳总供需,总需求的增长抑制,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使用,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总需求。这也是作为总需求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财政政策调节的重要领域。

财政政策对投资增长的影响方式。反向调节是财政政策实现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重要方式,紧缩性财政政策为过热的投资进行降温,扩张性财政政策为增速过低的投资拉动增长。制约固定资产投资是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利用收缩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但是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企业增加税收往往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其次紧缩性财政政策还会需要其他的政策来进行辅助才能够发挥较好的效果。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主要是利用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财政收入。企业的投机性会受到土地优惠政策的影响而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会受到减税政策的影响而增强,社会投资的增长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完全是因为财政用于投资项目资金增加的因素,继而会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财政政策对中国投资增长影响的实践。从计划到注重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宏观调控方式,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间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在每一个阶段其使用的手段也是不一样的。我国的经济运行在改革开放以来也在逐渐的稳步增强。其中财政政策由于投资的冷热过程和宏观经济的原因也发生了多轮的变化。30年间发生了多次财政政策的调整,对投资增长带来明显变化的主要有5次,其中从1988―1989年、1993―1997年实行了2次紧缩性财政政策,从1998―2003年、2008―2010年实行了两次扩张性财政政策,在2004―2007年则是实行了一次中性财政政策。维持投资稳定增长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使得结构优化与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相结合是实施中性财政政策的根本原因。几次财政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的财政调控经济的方式逐渐向市场方向进行了转变,逐步完善了调控手段,各种政策工具之间的综合运用也变得更加的注重,我国的经济运行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增强。

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字】房地产;经济波动;原因

房地产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随着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是,房地产业运行的经济现实同样暴露出房地产也存在不良因素,抑制其健康发展。如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空置率高、房地产也投资过热等系列问题涌现。房地产的不良因素主要表现为房地产业经济波动,若能正确了解房地产的波动规律,将有利于处理好房地产业的供需矛盾,引导市场合理投资,私人合理消费,保障居民住房需求得到满足,推动房地产业稳定向好发展。

1. 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形成原因

1.1国民经济波动

国民经济的波动是房地产波动的基本原因。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发展无法脱离国民经济整体而独立发展,必然受到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当房地产也发展过快,需要大批资金投入,除了直接融资手段,就需要从银行进行贷款以获得资金支持,而银行的贷款行为不仅仅是根据市场做出决策的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还深受国家银行贷款政策的制约影响。国家制定相关融资政策是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进行宏观调控的结果。所以,房地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息息相关,相互影响。房地产业的经济波动,既是国民经济波动一个表现,也是经济波动的结果。国民经济波动也就成为房地产业经济波动的基本动因。

1.2供需矛盾

房地产业的供需矛盾是房地产波动的内在原因,房地产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波动和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房地产业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房地产总供给主要受到资金、劳动、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水平三个方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等外生因素的影响。房地产需求由国民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消费税等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房地产供给变化比需求变化来得剧烈,常常处于供求不均衡的状态。例如,利率上升,房地产业贷款成本上升,抑制房地产资本投入,供给减少,但是市场存在刚性需求,需求居高不下,超过供给,推动价格攀升,制造房地产泡沫,从而将引起房地产也经济波动,不利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1.3投资波动和政策变化

房地产业的投资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期性,预期是根据经济主体目前能得到的所有信息做出的对未来的预测,具有不稳定性。当经济主体对房地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就倾向于增加投资,当预期下降,则会减少投资,从而导致房地产也投资会出现骤减骤增的情况。预期既可能是房地产开发商做出的,也可能是个人投资者做出的,因而投资预期既影响房地产的供给也影响房地产的需求。政策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针对国民经济整体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等从整体上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综上,投资波动和政策波动会直接引起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波动。

2.房地产经济波动的控制对策

2.1调整房地产投资政策

房地产投资政策要注意投资主体结构的变化,房地产投资规模的变化和政府投资的影响。投资主体方面,当期国企存在权责不明,缺乏风险规避机制等问题。投资规模方面,要注意与宏观经济规模适应,设定合理的投资比重,否则容易制造房地产泡沫。投资结构上,开发商要理性判断市场情况,重视市场调研和目标市场选择,以市场为导向,防止盲目投资造成产能过剩。政府投资方面,当政府增加投资,可能会造成对私人需求和投资的挤出效应,所以政府投资应当注重安居工程等保障型房地产的开发,将政府调控控制在合理范围,适当开发,对全社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间接调控。

2.2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明确调控目标,合理预见政策效果,包括最终想要实现的政策结果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短期结果。对于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既是短期内可能带来房地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暂时下滑,但是应该坚持,而非舍本逐末。不正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旦市场出现反馈,要及时纠正或制止。同时,宏观经济政策要在不同的地区实行,需要当地结合本地经济运行的实际,从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在政策效力上有所区别,财政政策更为直接,短期效力显著,但是存在对经济过度调节,反而适得其反的风险,货币政策是间接调控,需要在长期中显现效力,所以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有的放矢,防止盲目。同时,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政策应注意保持稳定性,连续性,降低决策成本,避免重大经济决策的突然变化以便于房地产企业制订长期发展战略。

2.3调整房地产供需关系

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常常是不均衡的,均衡反而是暂时的。宏观调控的目标并非让市场时时保持出清,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成本极高的,而是尽量降低房地产也的波动幅度,防止出现供求极度不均衡的情况出现。对供求关系调整,要从源头分析,针对不同性质的供求矛盾,市场传导机制,寻求理性的政策方案。

3.结论

综上,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首先建立在对房地产不良因素形成的分析的基础上,遵循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预测异常波动,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勇. 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10).

[2]刘长生. 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6(18).

[3]司云娜. 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0,02 .

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政管理;内部控制

财政管理是国家及各级政府对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涉及的各类经济活动的管理,是国家经济政策落地实施的关键。加强财政管理,将促进我国行政及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这其中,内部控制作为各类组织基础管理的主要措施,明确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将促进各级财政管理的建设与实施,进而保障国家政策的落地,促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

一、内部控制对财政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一直领跑世界,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粗放型增长带来的经济质量与经济结构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发展,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入中低速增长。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提出将供给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倒逼各项改革推进,促进经济稳步提升。财政管理作为国家宏观政策产生实效的基础,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将不断促进财政管理符合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

2.提高国家财政管理的有效性与权威性

财政管理是对国家财政收支各项行为的管理,财政收入支撑着国家机器运转,满足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需要,财政支出则是政府部门得以运转的基础,并通过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国家各区域的均衡发展。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主要着眼于内控环境建设,通过流程梳理与风险评估,针对财政管理的风险点,实施控制活动,保障国家财政管理的有效性与权威性,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3.促进国家财政引导经济发展作用的发挥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以“有形之手”发挥经济调节作用,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节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税收政策是国家调节行业发展的主要政策,通过对鼓励行业的优惠政策,将促进国民经济向更健康的方面发展。而财政管理内部控制通过政策效果的评估与监督,为国家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过程控制与管理,促进国家财政引导经济发展的政策顺利实施,得到有效保障。

二、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1.财政收入内部控制建设

一是税收内部控制建设,需在综合评估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加强税务机关对纳税主体的辅导与服务,通过税收征管与稽查,保证财政收入实现与增长。二是费收内部控制建设,需在分析地区费收项目的环境下,加强政策宣贯,促进费收到位。三是财政收入预算内部控制建设,需按照预算法要求,建立预算实施办法,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2.财政支出内部控制建设

一是行政支出内部控制建设,需分别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建立财政支出管理制度与办法,实施过程控制。二是转移支付内部控制建设,需对一般财政转移支付建立标准与办法,对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定期评估,以保证转移支付政策有效。三是财政支出预算内部控制建设,根据预算法对财政支出的具体要求,结合各级政府及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财政支出预算,保障国家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

3.财政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建设

一是建立财政会计系统岗位设置与职责分工,分别政府财政部门和各部门会计组织,建立会计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二是建立会计系统内部核算控制体系,分别经办人员、复核人员、审批人员,建立会计核算管理审批流程,强化内部控制。三是建立财政会计审计监督管理,实施定期审计,对政府财政部门及各部门的会计组织进行定期审计,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三、加强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1.加强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

一是各级政府结合各自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建立内部控制领导组织,保障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二是建立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制度体系,以财政预算为抓手,明确预算制定、预算执行、预算变更、预算评价的全流程管理标准。三是加强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宣讲与培训,普及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与关键内容,提高政府机关全员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意识,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2.加强财政管理流程梳理与风险评估

一是分别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梳理财政管理流程,财政收入可区别税收收入、土地收入、水利费用、残疾人保障金费用等税费种类梳理流程,财政支出可区别日常支出、固定资产支出、财政转移支付等项目梳理流程。二是明确各流程的关键节点,如财政收入的征管节点、转移支付的效果评估节点,建立关键节点明细表。三是对各流程风险点进行评估,分别风险程度,明确风险级别,建立风险偏好政策,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

3.加强财政管理控制活动建立与实施

一是应用内部控制主要控制活动手段,分别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有限授权、相互牵制等,建立风险控制活动。二是建立内部控制手册,加强内部控制活动的宣贯指导,建立内部控制活动实施的良好基础。三是加强内部控制活动实施,控制活动的不同节点应加强衔接,在保障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财政管理效率。

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范文第4篇

当前,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风暴过处,哀鸿遍野,不仅肆虐了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影响了部分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当然也难独善其身。

减税,降息,注资……当欧美等国忙得焦头烂额,当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调整各自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疲于救市之时,东方的中国――2008年即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却迟迟未见大的动作。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刺激内需的十项措施,明确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

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消息一经公布,便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话题,十大措施和约4万亿的投资,对下滑的中国经济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对衰退的世界经济亦是如此。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政府的这项政策调整符合市场预期,尽管姗姗来迟,但此次调整仍将为市场带来积极影响。

旨在刺激内需的十大措施,面对世界金融风暴的肆虐和中国GDP下滑的风险,政府还需做些什么?4万亿,究竟如何花呢?如何能用到点子上呢?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叶航教授。

记者:从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保持数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前三季度GDP首度跌破两位数,有许多专家悲观地预期,明年GDP可能在6%-7%之间运行。而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GDP一旦“破八”,便会陷入衰退,您是如何看待的呢?由大洋彼岸美国引发的这场不断恶化的金融海啸,会不会加速我国GDP的下滑呢?

叶航:我们不妨回头看看以前。1999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曾经创下年增长率7.1%的低点。其后,在中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国民经济于2000年走出了低谷,实现了连续8年之久的高速增长,并在2007年创下本轮经济周期的最高年增长率11.9%。根据历史经验,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大约为10%。超过这一增长率,国内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就会难以承载,CPI和PPI就会出现明显上扬。经济周期自身的力量,就会迫使经济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在我看来,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所呈现出来的下行趋势,从本质上讲,是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内在体现。事实上,我在3、4年前就已经大致预测过这一经济拐点的出现。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化地把国内目前出现的经济下行趋势“归罪”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当然,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及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和全球经济衰退,必然会加重我国宏观经济的下行趋势。正如许多国际观察家所预测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将大幅减少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从而我国明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下行至6%-7%,甚至更低的水平。一般认为,如果经济增长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下滑,且幅度达到10%-15%,短期的经济衰退即可以确认。事实上,我国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下行幅度已经超过了16%。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明年的增长率极有可能接近甚至低于8%。与2007年的11.9%相比,下降幅度将超过30%,那就会形成一场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

记者:自从9月17日,央行首次下调“两率”,货币政策开始松动,时至今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宏观经济明显的下行趋势。就此,从2003年9月开始的以紧缩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5年后的今天,终于宣告彻底结束。那么“双松”的调控政策,能抑制住下行的GDP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呢?

叶航:正是基于上述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我国政府从今年9月以来连续两次下调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并在最近召开的国务院会议上决定实施大力度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此举表明,从2003年9月开始的以紧缩为特征的宏观调控,在施行了五年以后正式宣告结束。在未来一个阶段中,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又将进入一个以扩张为特征的时期。在我看来,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转变虽然有些过于迟缓,因为最佳的政策转变时期应该在去年下半年。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面对国际、国内的经济局势,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不可能完全扭转明后两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趋势,但最起码可以抑制过于急速的经济衰退,避免导致更大的经济危机。因此我预计,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较大规模的财政投资,将有效填补社会投资的萎缩,在未来两年中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2-4个百分点的实际增长率,从而有望使中国维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记者:哭声一片的房地产市场,终于迎来了紧缩政策的终结。地产商们弹冠相庆,这个冬天似乎即将过去。此次政策的重大转变,房地产市场是否会一扫过去惨淡的阴霾,迎接新时代呢?还有暴跌70%多的A股指数,何时才会构筑真正的底部呢?您可否预测一下。

叶航: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房地产市场的周期通常要滞后于经济周期。根据我的判断,如果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能够使经济在未来两年中企稳并探底回升,则这轮房地产业的周期性调整最起码要维持3-4年。因此,我们不要指望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在短期内就会“雨过天晴”。在这一周期性的调整中,国内房地产价格水平的平均回落将达到20%左右,个别地区的价格水平回落30%-40%,也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也将有效抑制投机性的房屋需求,使国内畸形的高房价得到合理的回归。

至于股市,其调整周期通常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因此,我预测中国股市真正走出熊市迎来新一轮行情的时间大约在明年下半年。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东南亚危机期间我国股市的运行轨迹:1998年政府开始启动大力度的财政扩张政策,中国经济在2000年走出低谷、探底回升,而股市则于1999年的5月19日爆发了一轮大行情。最先启动的板块,正是受国家财政投资拉动最快、最直接的水泥产业,接下来启动的是整个建材板块和钢铁板块。这些行业在国家大力度的财政扩张下首先走出业绩下滑通道,从而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记者:应对危机,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您是如何看待的?能否为读者解读一下。

叶航: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这些措施,首先应该明确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国内可能出现的严重的经济衰退。因此,我们不能以“微观效率”来评判“宏观效率”。所谓“微观效率”,就是投资的直接效益。在政府实施大规模财政投资时,我们最容易听到的批评通常是,修那么多铁路、公路,造那么多水库和机场,会不会造成新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这种批评就是犯了典型的以“微观效率”代替“宏观效率”的错误。“宏观效率”是什么?就是抑制经济可能出现的严重衰退。因此,凯恩斯当年在《通论》中甚至比喻,政府通过招标在平地上挖一条深沟,然后再通过招标把这条深沟填平,都能拉动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避免经济危机。那么,现在政府通过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来拉动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有何不可?从长远来说,由于公共基础设施的正外部性,往往会导致投资不足。在经济衰退和下行时期,利用社会投资萎缩导致的资源闲置和产能过程,正是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时机。况且,它还能起到拉动需求、刺激增长、避免危机的重要作用。这就是“宏观效率”与“微观效率”的区别。不认识这点,我们就不能正确评价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转向。

由此带来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既然政府大力度的财政扩张政策是为了在经济衰退、社会投资萎缩时拉动经济增长、避免经济危机,那么当衰退趋势得以扭转,社会投资信心开始恢复时,扩张的财政政策就应该及时改变取向。如果在社会投资开始恢复时,政府仍然不能及时缩减财政投资的规模,就会导致与社会投资争夺资源的局面,从而再次引发新的经济过热,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在上一轮扩张周期中,政府已经犯过一次这样的“错误”,即当2000年我国宏观经济已经成功摆脱衰退后,政府没有及时改变扩张的政策取向,结果直接导致了2003年以后我国经济出现的过热局面。也许,在政府刚刚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就担心下一轮的经济过热有点“杞人忧天”,但历史的经验永远值得汲取。提醒政府、批评政府,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尤其是一个以经济学为志业的知识分子应尽的职责。

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范文第5篇

1、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 )

A、政府购买; B、税收; C、政府转移支付; D、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2、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

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3、如果存在通货膨胀缺口,应采取的财政政策是( )

A、增加税收; B、减少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 D、增加转移支付。

4、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是( )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个人所得税;

C、提高公司所得税; D、增加货币发行。

5、通常认为,紧缩货币的政策是( )

A、中央银行买入政府债券; B、增加货币供给;

C、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D、提高贴现率。

6、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D、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7、法定准备金率越高( )

A、银行越愿意贷款; B、货币供给量越大;

C、越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D、商业银行存款创造越困难。

8、对利率最敏感的是( )

A、货币的交易需求; B、货币的谨慎需求;

C、货币的投机需求; D、三种需求反应相同。

9、在下列哪种情况下,紧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削弱?( )

A、实际利率很低; B、名义利率很低;

C、实际利率很高; D、名义利率很高。

10、 在凯恩斯区域内( )

A、货币政策有效; B、财政政策有效;

C、货币政策无效; D、两种政策同样有效。

11、 在古典区域内( )

A、货币政策有效; B、财政政策有效;

C、货币政策无效; D、两种政策同样有效。

12、 双松政策国民收入( )

A、增加较多; B、增加较少; C、减少较多; D、减少较少。

13、 双紧政策使利息率( )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14、 松货币紧财政使利息率( )

A、提高很多; B、提高很少; C、下降很多; D、下降很少。

15、 松财政紧货币使国民收入(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二、 判断题

1、降低贴现率将增加银行的贷款意愿,同时导致债券价格下降。( )

2、内在稳定器能保持经济的稳定。( )

3、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都可以与一般客户有借贷关系。( )

4、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 )

5、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而货币主义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物价稳定。( )

6、中央银行购买有价证券将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

7、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和货币主义货币政策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通过利率来影响总需求。( )

8、提高贴现率和准备率都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

9、收入政策以控制工资增长率为中心,其目的在于制止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

10、 工资指数化是按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实际工资水平。( )

三、 简答题

1、为什么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边际税率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小?

2、在价格不变条件下,为什么增加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

3、什么是补偿性财政政策?

4、扩张财政对萧条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四、 分析说明题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何区别?

2、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3、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应如何运用经济政策?

五、 计算分析题

1、设消费函数C=100+0.75Y ,投资函数 I=20-3r,货币的需求 L=0.2Y-0.5r,货币供给

M=50。(1)求IS和LM曲线的函数表达式;(2)求均衡产出和均衡利率;(3)若政府购买增加50,求政策效应。

2、设IS曲线为 LM曲线为

求:(1)均衡产出和均衡利率;(2)政府购买增加50的效应;(3)货币供给增加20的效应。

3、假定某银行吸收存款100万元,按规定要留准备金15万元,计算:(1)准备率为多少?(2)能创造出多少货币?(3)如果准备金增至25万元,能创造多少货币?

4、设债券的收益为20万元,利率为5%,计算此时的债券价格为多少?如果利率上升为8%,债券价格又为多少?

一、C、B、A、A、D、C、D、C、A、B、A、A、D、C、D;

二、错、错、错、对、对、错、错、对、对、错;

三、1、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边际税率越小,投资乘数越大。因此,当扩张财政使利率上升并挤出私人部门投资时,国民收入减少得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因而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在IS-LM模型中,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边际税率越小,IS曲线就越平缓,这时财政政策就越小。

2、在一定利率和价格水平上,私人部门持有货币和非流动性金融资产的数量会保持一定比例。增加货币供给会打破这一比例,使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比他们愿意持有的货币多一些,因而会增加购买一些金融资产,以恢复他们希望有的资产组合比例。在债券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这会使债券价格上升,即利率下降。这里价格不变条件下很重要,因为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时价格也随之上升,则货币需求会增加,增加的货币供给可能会被价格上升所吸收,人们就可能不再多出货币去买债券,于是利率可能不会下降。

3、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决策,主动采取的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或增加政府收入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学认为,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具体来说,当总需求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政府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刺激总需求,以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相反,当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持续是涨时,政府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抑制总需求,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4、当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收入水平增加。一方面,扩张性财政意味着总需求扩张;另一方面,通过乘数的作用,扩张性财政会导致消费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进一步提高。当然,在扩张财政时,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利息率会提高。这样投资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一般情况下,扩张性财政的产出效应大于挤出效应,最终结果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四、分析说明题

1、(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来调节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宏观经济。(2)财政政策本身就是总需求扩张的因素,通过乘数总需求还会进一步扩张;货币扩张是通过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部门需求增加带动总需求扩张的。(3)在陷阱区和古典区,两种政策的效应恰好相反。(4)某些因素对这两种政策的效应的影响是相同的,某些则不同。(5)财政扩张会产生一个财政融资问题,而货币扩张则没有。

2、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即IS曲线不变,向左移动LM曲线,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考虑到上述特点,只要IS、LM向右同方向和同幅度向右移动,就可以使收入增加而不变。为此,本题可采用松财政和松货币结合的政策,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

3、(1)萧条时期,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采用扩张性政策,一方面是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另一方面是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买入大腹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及放宽贴条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目的是增加总需求,达到总供求的均衡。(2)繁荣时期,与上述政策的运用相反。

五、计算分析题

1、(1)由Y=C+I得IS曲线为:Y=480-8r

由L=M得LM曲线为:r=-100+0.4Y

(2)联立上述两个方程得均衡产出为Y=305;均衡利率为r=22;

(3)将政府购买增加50代入IS曲线。因为乘数是4,实际代入200,即:

IS曲线为:

再联立得均衡产出Y=352,产出增加47;均衡利率r=41,利率提高19。

(4)计算政府购买增加50而利率仍为22时的均衡产出为:Y=504;均衡产出增加:504-305=199。这是利率不变时的政策效应。而上述已计算了利率提高后的效应为47。由此,挤出效应为:199-47=152。

2、(1)均衡产出为304;均衡利率为22。

(2)三部门经济,均衡产出为504,产出增加200;均衡利率为22不变。

(3)货币增加20不改变均衡状态。

3、(1)15%;(2)667万元;(3)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