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

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

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典音乐;新探戈音乐;皮亚佐拉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87-01

一、探戈音乐的起源

现代探戈发源于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大约在19世纪中叶,大量来自欧洲和非洲等地的移民涌向布宜诺斯艾利斯,聚集在市南郊的博卡区。来自非洲的黑人,来自意大利热那亚等地的移民等,他们大多谋生于码头工或者水手。探戈舞最早就是从水手、工人、流浪者、失业者、民间歌手和等生活底层中产生的,因此早期的探戈名声并不好,被认为是下等人和不健康的舞蹈。就音乐上来说,探戈是哈巴涅拉的同类,二者有共同的节奏型。到了20世纪初,现代探戈基本形成。现代探戈音乐的代表人物是皮亚佐拉,他被人们称为“探戈音乐之父”。

二、探戈音乐的改革

(一)旋律节奏

节奏是探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戈音乐的重要标志。早期的探戈音乐在节奏上并不复杂,使用较多的就是基本的附点与切分节奏型,突出不规则的切分性。节奏型大多为3+3+2节奏型,在音乐中体现一些更具动力性与现代性。

复合节奏技术:

除了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上述这一不规则的节奏型之外,皮亚佐拉还经常在其作品中使用纵向的复合节奏技巧。复合节奏形成交错、急促的和声重音的频繁出现,使音乐更具摇摆感觉的动力性。

(二)和声技法

传统探戈音乐的和声较为单调,缺乏变化。虽然在演奏时方便、悦耳、通俗,容易让听众理解,也很容易让舞者跟着起舞,但在音乐表达上显然较为浅薄乏力。20世纪的古典音乐,在和声技法上突飞猛进,创造了很多新的用法及和声用语。

(三)曲式技法

传统的探戈音乐曲式结构通常比较简单而且短小,主要包括一个节奏感较强的动力性段落和一个具有长线条旋律的抒情性段落,并将这两个不同性格段落直接进行罗列,形成相互之间的对比效果,因此,A-B-A的三段式成为探戈音乐中最为普遍的结构形式。在欧洲古典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其曲式科学不断成熟与完善。

(四)复调技法

在皮亚佐拉之前,复调对位技术对于探戈音乐而言是异常陌生的,作为欧洲音乐从中世纪到巴洛克时期主导性的音乐写作风格,其身上那种古老的气息似乎与探戈音乐的卑微出身格格不入。因此,在探戈音乐的创作中,如何既能保持探戈的原有韵味,又能将复调技法融入到作品中,成为摆在所有探戈音乐家面前的音乐难题。

(五)配器方法

早期的探戈音乐采用的乐器主要是小提琴、长笛和吉他,以三重奏的形式演奏,后来也逐渐开始采用其他的乐器。由于探戈最初活跃于社会的下层阶级,要想购买用来演奏探戈音乐的乐器――钢琴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是非常昂贵,因此,班多钮手风琴便顺理成章地走进了探戈音乐的历史舞台。

(六)爵士风格

爵士乐是起源于非洲的一种音乐形式,其乐曲风格极其耀眼,节奏一般以鲜明,强烈为主。爵士乐的因素在皮亚佐拉的创作中具有很大的影响,他不仅把爵士乐丰富的装饰音、错位重音、变化和弦等元素融入到探戈中,还把爵士乐的即兴思维融入到探戈音乐中,为探戈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新探戈音乐”的影响

新探戈音乐的出现,向世界音乐展示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音乐融合之路,这种融合在内容上可以是相当宽泛的,可包括本地性的民进音乐风格、西方音乐各类现代技法及风格,甚至各类更为通俗化的流行音乐种类。

同时,新探戈音乐也对古典音乐产生了反影响。自从皮亚佐拉大幅提升探戈音乐的审美格调后,古典音乐界也开始关注皮亚佐拉,至今已经形成一股用古典音乐的方式演奏皮亚佐拉作品的热潮。

结语:皮亚佐拉是成功的,他不仅创作探戈,更创造了新探戈,他改变了探戈生存地位,向全球范围扩张探戈的生存空间,他的音乐成为探戈音乐发展史上一个难以逾越的里程碑。就象提起钢琴人们就会想起萧邦、李斯特,提起小提琴人们就会想起帕格尼尼一样,当人们提起手风琴和探戈就一定会想起皮亚佐拉。他的作品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真正的艺术奇葩。

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典;情操;心理误区

音乐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音乐,我们的生活的会变成什么样子。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西方古典音乐作品,在经历了多年的沉淀之后,作为音乐艺术中的瑰宝,作品中所折射出的光芒和辉煌,更是对欣赏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音乐作为大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娱乐形式,聆听随身携带的MP3、手机、电脑…… 下载与播放的音乐,大学活动中,联谊会,演唱会、小型的、大型文艺演出……都包含着音乐演绎形式。他们对音乐的热情也是非常高涨的。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针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中发现,在和大学生们谈及音乐作品的话题时,学生们几乎都对时尚、动感、充满现代活力与气息的流行音乐表现出积极的多样的感想。而一旦提到到古典的、传统的音乐作品欣赏时,反应则截然不同。一部份人表现出疑问的,茫然的表情,继而回答的是:“太深奥,听不懂”;另一部份的人则表现出不感兴趣,甚至是苦笑的、无奈的表情,回答得也非常的犀利:听不懂,我不喜欢,与此同时同时,又有着另一部分以“不懂音乐”为理由的人,放弃了自身通过聆听古典音乐感受生活的耳朵,走进了一个“不懂”的误区,便顺理成章地不愿聆听“古典”之美了。个人认为,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审美情趣,其中存在着以下误区,现分析如下。

误区一,有人说,我不懂“古典”,因为“太深奥,不喜欢”。

人们有时把经典音乐或艺术性音乐统统称为古典音乐,以同所谓的“流行”音乐或“娱乐性”音乐相区别。有人认为“古典”给人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根据牛津英文辞典里对古典的定义, “古典音乐”又被戴上了“严肃”的帽子,让人更不敢靠近。然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除了失聪,有谁缺乏从语言音调中分辨情感的能力呢?更何况聆听到的是有着丰富音律变化的古典音乐作品。

音乐究竟表达什么,幸存一种错误的注解,说音乐像绘画一样去反映客观的事物。其实,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某些客观的景物,但音乐首先是和你的内心产生共鸣,而不是什么客观事物。欧洲古典音乐伴随着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变革,形成了与当时社会氛围相适应的各类音乐艺术形式和各种风格流派。它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所包括的内容与形式广泛多样,作品与史料丰富详实,包含了艺术和思想等在内的丰富内涵。。它所承载的异域的人文风情,给听者以启发、震撼、感动。因此,对于一个有情感的正常的人来说“不懂古典音乐”,因为它太“深奥”,其实是欣赏过程中缺乏对音乐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从而产生的一个“不懂”的欣赏误区。

误区二:有的人说,“我不识乐谱,所以无法深入感受古典音乐”。

这也是一种误解。音乐当然是一种可以使用乐谱的语言,但它首先属于听觉而不是属于视觉,因此它又不是一种非得使用乐谱的语言。据说雅尼就不识谱,但他仍然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即便乐谱在学习音乐中必需掌握的,就象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一样,一个婴儿也绝不会因为不识字而拒绝学习说话,他(她)聆听了一千次,终于学会了说“妈妈”,走进了那个语言世界。

当然,聆听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我们会肯定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欣赏过程中能对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含义进行深入的体味和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但也并不意味这,不懂这些就会成为音乐欣赏者感受与聆听过程中的欣赏障碍。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因此,所谓的“因为不识谱无法感受古典音乐之美”的说法,也是一种欣赏的误解。

误区三:有人说,“我不会弹琴,所以不懂古典音乐”。这更是一种误解。弹琴固然对学习音乐有好处,但也并非绝对必需的。音乐大师伯辽兹就“不善于弹钢琴”,但他写出了最杰出的交响作品。他无不解嘲地说,“摆脱了对思想活动极为有害的手指专横……觉得有良好机会迫使自己安静自由地进行创作,是件另人高兴的事”。

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范文第3篇

音乐,对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在音乐中成长的孩子,能敏锐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优美、崇高的情感特征,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事业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音乐素养是孩子们可以享用一生的财富。

音乐对于儿童素养的提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助力作用:首先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日本著名音乐家铃木镇一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一些古典音乐中的作品,循环反复的放给婴儿听,不断的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时,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没有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他们听到那些没有听到的曲子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其次,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国外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组5岁的孩子中,每天听一首儿童古典音乐。过一段时间后,在测这些孩子的注意力,这些孩子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未经过训练孩子的4倍。儿童的注意力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所以选择极具亲和力的音乐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续增长。曾经有位权威医师说过:"音乐有助于头脑和神经肌肉的发育,使脑神经精细,脑力发达"。通过正确而长期的音乐训练,不仅可以使孩子情感丰富、情绪开朗、性格趋向于和平稳定,而且对孩子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个性产生重大的影响。音乐潜能需要科学的开发和培养,要让孩子们置身于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只有让孩子们从心底热爱音乐,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

在我们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音乐学习理论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为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同一时期,西方现代流行音乐艺术受到了人们的疯狂追捧,人们纷纷对音乐的学习方法及练习技巧进行研究,希望能够领悟到音乐艺术的真谛。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很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注重把握音乐学习中的技巧问题,认为音乐艺术只有建立在技艺训练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真正的美感,从而体现音乐价值,且只有充分把握音乐技巧才能提高音乐素养和学习水平。

音乐是心理与生理相结合的一门艺术,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中少须注重生理和心理有机结合的训练。儿童发声中,器官的协调和调节会影响情感的表达,且始终爱心理感受的支配。发声不仅是发声器官的工作,也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殊形式之一。深刻的心理感觉是表达丰富情感的。影响歌唱者的情感的因素众多,共中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产生的心理感受是最根本的因素,这种理解是基于对声乐作品的音乐感受和词语感受之上的,这就是通常所称的“乐感”和“语感”,二者是心理感受的是了基本要素。心理体验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感知及感知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它不仅是心理感受的内容,而且是心理感受的方式。

结合这些基本的音乐教育学理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音乐教育的切入点,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熏习,通过中国古典“乐教”理念的更新应用,将中国传统“乐教”与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机结合,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乐教”的内容要有选择,M善尽美是基本标准。善,体现的是内涵,是正能量,是政治标准。而美,体现的是一种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是艺术标准。而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则由内而外的系统阐述了儿童心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音乐教育 孔子提出来的“乐教”有“正民心,敦风俗,助人伦,成教化”的功能。“乐教”的本质特征在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孔子所说的“乐”是广义的,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等,与今天的文艺大体相当。而现代的音乐教学,也恰恰包含了这些因子。“乐记”认为,禽兽知“声”而不知“音”,普通民众知“音”而不知“乐”,只有受过良好教育而有文化的君子才能知“乐”。“乐”起源于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 外物刺激有感而发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东南部物中最为复杂的高等动物,感性,又有理性。

孟于在《尽心上》中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他认为单纯的说教不如音乐能深入人心,从而产生理为深厚的感动、教育作用。实际生活也证明,无论是欢快的音乐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振奋,还是悲哀的音乐给人带的伤感和沉思,都能深藏若虚深地打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因数如此,“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产品。

在“乐教”的内容上,尽量选择中国经典的古典音乐,并适当引入故事背景。尽管理解不了古典音乐的人数不胜数,却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在故事的指引下,古典音乐笼罩着甜美的梦幻色彩;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孩子们的智力、心性和修养都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们由衷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感动和启迪,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音乐传递的快乐和美丽!

参考文献:

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普通高校 音乐教育 流行音乐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音乐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个人的道德、情感、伦理、修养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音乐?贝多芬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回顾世界音乐殿堂,无论是传统音乐民间音乐、艺术歌曲、交响曲和歌舞音乐,还是中国的“西北腔”、“南国风”及“中原韵”等,均堪称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但我认为在各种音乐门类中最能体现“爆发出火花”的可谓是当代的流行音乐。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及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普通高校在开设音乐艺术方面的选修课基本上都有《古典音乐欣赏》、《欧洲音乐史》、《交响乐欣赏》之类的古典音乐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音乐课程的门槛很高,学生的艺术品位较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照本宣科灌输,轻教法的创新和面对现实的艺术成果。究其原因,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深度,不完全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说“阳春白雪和者寡之”。事实上高校学生是喜爱音乐的,对校园音乐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是,普遍存在着音乐知识贫乏、音乐基本素养较差的现象。不少学生把流行音乐视为不需要多加思考的“快餐文化”,或者看作单纯的娱乐手段。校园中大约有80%的人喜欢流行音乐,能说出很多港台歌星的名字和歌曲名称,却完全不知道流行音乐的起源及其类别。另外,还有些学生缺乏自我调控性和判断能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过多接受社会不良音乐风气影响,过分追崇欧美歌星,盲目“跟风”,诱发不健康的迷恋情结,导致身心萎靡不振、学业荒废。如果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适当引入艺术品位比较高的流行音乐,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分辨出真、善、美与假、丑、恶,进一步发挥流行音乐的导向作用,并将其作为跨入欣赏古典音乐的大门。因此,引导学生如何看待流行音乐,是高校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不断探索实践的问题,也是一项繁琐而又艰辛的系统工程。

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和聆听优秀的流行音乐

现代通俗歌曲是现代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演唱方法不拘一格,突出“自我感受”的自然真切特点并列于“美声”、“民族”唱法。流行音乐是融合了多种元素的音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及独特的听觉效果。随着大众媒体的日益发展,流行音乐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娱乐观念,而且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方式。由于我国流行音乐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之初传入时曾经历种种的压力与磨难。但在今天看来,流行音乐可以说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自由飞翔》是我国手机彩铃选用人数最多的歌曲,演唱者玲花、曾毅被誉为“通俗歌曲演唱最佳搭档”。他们演唱的作品感染力非常强,深受全国亿万观众的喜爱。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忽视流行音乐的存在。又如李宇春是“超女”,但在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老师的眼里,她还没有“上路”。一边是艺术新秀,一边是没有“上路”,谁是谁非?难道是“粉丝”们错了吗?这不能不怀疑我们传统文化的评价机制。再如2009年的“快女”曾轶可的“绵羊音”的唱法,也有贬褒不一的说法,但她却拥有着千万歌迷。我们对新涌现出的歌手们的演唱应当作出正确的评价。回顾30年以来,我国歌坛上涌现了很多流行歌曲,如《一无所有》、《亚洲雄风》、《绿叶对根的情意》、《一个真实的故事》、《日出东方》、《飞得更高》、《我和你》、《荷塘月色》、《平安中国》、《暗香》、《爱是天意》等都是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和较强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其社会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

三、实施流行音乐鉴赏与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

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人格塑造及审美情趣于音乐教育之中,培养学生学会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科学的审美人生教育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构建优化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的教学模式。

1.大胆挖掘与改革教材,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直觉。

传统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角色的主次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合理选择教材内容,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歌曲曲目不仅要新颖,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内涵和意义,歌曲的题材既健康又积极向上,歌词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在创作上有新颖独特的结构,在演唱上讲究精湛的技巧性和个性魅力相结合。

2.在流行音乐教学中,注重引入“民族风”。

民族音乐是国家的象征,是连结各民族之间友谊的桥梁,更是增进了解的共同语言。任何国家的优秀音乐作品都离不开它的民族性。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它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拓展艺术视野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比如,布仁巴雅尔的《天边》,不但把蒙古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表现出来,在配器上也充满了全新的时代感,演唱深情感人,富有奇妙魅力。又如韩红的《天路》、《归来》,是在藏族长调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独特处理,质朴而又优雅大气,让人仿佛进入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再如米线演唱的《天上的》,简直就是天籁之声穿越云霄,既轻盈又通透,不但表现出青藏自然的秀丽、广袤,而且体现出人民善良淳朴的性格。通过这些作品的聆听、学习演唱,不仅大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对生活的热爱,而且给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增强民族情感的很好的平台。

3.古典与流行,中西合璧,引入“中国风”。

流行音乐虽然是古典音乐的延伸,但经过演变,如今已经没有明确的边界……很多同学认为传统文化的内容太死板,苦涩难懂,离现实生活太远,相比之下,流行文化与大众化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内容,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中国风”这个词其实并不新鲜,最具代表的歌手应当是周杰伦,他开创华语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先声,所创作的优秀歌曲种类非常多,如《青花瓷》、《东风破》融入了中国古典元素的创作理念。《夜宴》中的《越人歌》,谭盾运用古琴的单音伴奏手法,使乐曲显得清灵婉美,忧伤飘缈。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把中华民族音乐的神秘感与西方弦乐的典雅完美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音乐风格的统一。这些作品远远超出普通流行歌曲的欣赏价值,也能充分体现出古典与流行、文学与音乐相得益彰。

4.培养学生识别不同乐器的功能、音色与表现力。

结合课程,培养学生学会对不同乐器的音色、性能逐一加以辨别与了解,如长笛、长号、单簧管、双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还要培养学生识别圆舞曲、探戈、摇滚、迪斯科等各种舞蹈节奏。器乐是音乐中重要的一部分,当今的流行音乐在器乐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如陈美将古典乐器小提琴改装成了电声乐器,从此,古曲乐器重新改变了面貌,以动感的姿态展示于舞台。又如女子十二乐坊,以自如、随意的表演风格展现在世人眼前。喜多郎、雅尼、班得瑞等人以器乐为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器乐曲目在民族和世界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中所产生的不同美,体现了新的音乐文化。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欣赏的重要过程,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流行音乐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事实上,当代歌唱艺术正在多种传统风格和文化氛围中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艾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中国青年对西方文化具有较强的接受心态,已开始爆发出自己旺盛的创作活力,年轻人同样具有需要通过流行音乐抒感、表达语言的愿望,流行音乐、通俗歌曲这种形式所提供的内心交流在我国形成的效应也正成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让使观众激动得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泣不成声的流行音乐,更多地、合理地、真切地走进我们的大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金兆均.光天化日下的流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

[2]尤静波.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7.

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之瑰宝,古典诗词歌曲则是将文学和音乐进行了精彩的结合,给人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启迪,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探索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古典诗词歌曲创作的角度将古诗词歌曲的发展概括为三条脉络,并对当前古典诗词歌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良好发展趋势进行简要阐释。

关键词: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发展脉络 发展现状

翻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其中,有着精深的内涵和超高的艺术价值的古典诗词便是这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古典诗词,从第一部传承至今的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其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中国古典诗词从起源到发展一直都与音乐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由于古诗词的格律性与音乐有着天然相近的亲联关系,在音乐中,我们会感受到诗词的意境,在诗词中,我们会体验到音乐的韵律美。音乐与诗词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如果说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华彩乐章,那么以古典诗词为词谱曲而成的艺术歌曲则可以说是中国声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文人词调音乐,在古代是配合着词进行歌唱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这类歌曲是由历代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所创作或参与创作的,歌词大都采用历代文人的诗词佳作,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文人音乐的存在和发展,许多文人所撰写的古典诗词在历史上都有入乐的传统,其中大部分即是中国古代词调音乐所遗存下来的歌词。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就是第一部把流传在民间的歌曲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总集,因此也可以称它为最早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集。它包含了上古时期各类歌曲的精华。到了唐代,诗歌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唐代诗人作品的入乐歌唱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许多诗人的诗作都被谱成歌章在宴会上传唱。后来,又逐渐出现了曲子词,宋代的曲子词作是我国长短句的鼎盛时期,这种长短句文词高雅并且易于传唱,其与音乐的结合比诗句更为自由灵活。元曲则是一个可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具时代标志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利用音乐曲牌来叙事、写景、抒情的一种清唱形式,倾向于通俗化。

其实以上所述皆可以概括为我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的第一条脉络。即由古代文人传谱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我们知道从公元前周代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相和歌》,到唐代的格律诗、绝句,宋代的长短句、曲子词,元明清的散曲、琴歌等种种古体诗诗词,皆是可以读、吟、诵、唱的。但由于记谱法的滞后,以及各朝的战乱变迁,社会动荡,绝大多数优秀的音乐歌谱未能得到很好的保存和流传,更多的仅是限于文字的记载、徒以文学的形式流传了下来。现今得以流传下来的古代文人传谱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极为少数。其实,唐宋时期的姜夔、何满子、李龟年、田顺郎等文人均可称之为音乐人。他们懂得音律,自行按词牌或自己读词谱曲,谱写出的歌曲作品音韵优美,格调清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二条脉络,就是由近现代作曲家为中国古典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20世纪初期,随着五四的兴起,新音乐运动随之而来,效仿西方创造新音乐的趋势明显增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20年,留学德国的作曲家青主运用西洋作曲理论技法,创作出了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歌曲《大江东去》(宋,苏轼词),实现了由传统的学堂乐歌创作向艺术歌曲创作的转变。这首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正因与古诗词的结合,使之具有浓了厚的韵味和特点而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此后,黄自、刘雪庵等一批作曲家也尝试并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作品。这些作品中大部分的歌曲曲词来源于古典诗词,如黄自的《花非花》(唐,白居易诗),刘雪庵的《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诗)等。此外,冼星海1944年《古诗十首》歌集的创作完成,黎英海1982年《唐诗三首》的创作完成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创作的又一发展。它的创作,彰显出了中国近现代作曲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和极大重视。

第三条脉络则是由作曲家借用古典诗词体裁加以谱曲为现代人而创作的艺术歌曲。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相交融的形式。当代作曲家们在继承前辈对古诗词歌曲良好创作的同时对西方成熟的作曲技法手段加以运用,并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声、韵律等元素融入作品中,独创性的创作和发展出了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还有很多词作家尝试结合历史内容创作古体诗,在曲作家的配曲下,呈现出中国味儿十足的现代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如韩静霆、徐沛东的《梅花引》,姚明、付林的《孔雀东南飞》等等。这些当代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品曲调旋律优美动听,成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

虽然当代社会流行音乐相当盛行,但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杰作――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毕竟有着上千年的深厚历史,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母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找到了美妙动听而又能准确揭示其思想内涵的旋律及其演唱来表达时就会很快的为欣赏者所喜爱,并且能够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浏览与欣赏,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提升自身音乐修养与内涵。同时,中国古典诗词音乐也给流行音乐的创作带来了一股古朴的清香。一些流行歌手发行的歌曲专辑中借鉴了古典诗词歌曲的元素,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浓郁的古典韵味及丰富的文化蕴含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而这些新型的古典诗词歌曲之所以能够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也更加显示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在百花争鸣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这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艺术依然散发着蓬勃的朝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艺术的发展没有穷尽,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也必将继续发展下去,不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相信必会拥有一片宽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歌曲论》李曙明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概念问题》郝建红 古典音乐(1994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