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常规精细化管理

学校常规精细化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常规精细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常规精细化管理

学校常规精细化管理范文第1篇

为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依据《沙洋县中小学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制定了《西湖小学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在学校各个岗位推行了以“常规管理精细化”主题的活动。

活动实施分四个阶段进行:(一)全面动员,宣传发动。学习《沙洋县中小学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西湖小学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营造“深反思、抓细节、促质量”的浓厚氛围。(二)制定细则,完善制度。各科室、各年级、各学科按照学校《方案》,针对学校精细化管理内容、要求,全面梳理,制定《具体实施细则》,落实细节,开展工作。(三)推进实施。从管理流程的启动、分配、监控、评价等细节形成连续的流水线,建立精细化管理责任制。(四)检查验收,考核评价。通过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使学校的教职员工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促进了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优化了办学软件,提升了学校的品质和形象。在“管理精细化”主题活动中,西湖小学逐渐完成了跨越式发展,开始走向“精品化”和“特色化”。

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小事做细,细事做精”。这里,侧重汇报我校精细化管理中,在“建美丽校园、建魅力教室”两个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创建美丽校园  营造文化氛围   凸显莲文化特色

为促进学校发展的特色化、精品化,我校在创建美丽校园活动中,紧扣一个“特”字,以“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育人有特长”为策略;以“莲文化”为元素,以“精细”为抓手,对“教室楼道、橱窗报栏、香樟树林、路径路灯、干道墙体”等校园景点进行了重点建设,以此带动了西湖小学校园环境的全面发展、深度发展。

1、翻新“教室楼道”:整个教学楼,从1到4楼,每一层楼道,每一间教室,都以“莲”文化为校园文化,置古诗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安置玻璃宣传牌,主题:是“励志”和“安全”。东西台阶,置6块小标牌——“轻声、慢步、靠右行”,时时提醒学生上下楼梯的礼仪常规。整个教学楼,从楼道到教室到办公室,共同营造出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凸显了我校的书画特色。

2、改造“橱窗报栏”:对 15米的报栏和40米的橱窗从头到脚进行改造和美化,使陈旧的设施焕发新的活力和青春。是师生展示书画成果、彰显个性的园地和窗口。书画作品定期交流展示,兀现了我校的书画特色。写一手好字,画一幅好画,在我校全体师生中蔚然成风。

3、建设“学生成长林”: 杉树树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怎样让它成为育人的教材,作为学生的成长林。主题为:“杉树林情怀”。在林间置1块不锈钢标牌和两条标语,设置了景观座椅,把这片树林建设成为“学生成长林”,让杉树成为学生寄托情怀的空间。

4、刷新“干道墙体”:在教学楼、学生食堂的南北两端的干道墙体上,置有6块巨幅宣传标牌。根据所在功能区的位置,配以适当的宣传主题。这些文化标牌,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真正体现了“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棵树都育人”的人文环境理念。

三、创建魅力教室  构建高效课堂  提升教学质量

我校在“创建魅力课堂”活动中,以“高效课堂”为中心,以“少教多学,精讲精练”为策略,实施精细化管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1、常规管理精细化

常规管理做到“六化”——“优化”“细化”、“强化”、“详化”、“明化”、“实化”。

(1)、优化管理制度。(2)、细化领导分工。(3)、强化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实行“四备”、“三定”。“四备”——备教育教学理念、备教学策略和方法、备教育教学过程、备课堂训练设计。“三定”——定时间地点、定教学内容、定中心发言人。(4)、详化备课要求。提倡导学案。体现“少教多学”和“合作学习”的理念。(5)、明化备课检查方式。(6)、“实化”检查督促过程。常规管理重在落实,重在检查。教务处加大教学中的“备、教、辅、批、考、研”等六个环节工作的抽查力度,实行月检查制度。一月一检查,一月一公布,一月一小结,一月一评比。

2、氛围营造精细

(1)、环境标志显魅力。积极营造浓厚的课堂文化。做到让“每一堵墙”成为“无声的导师”。

①、精心制作班级名片、寄语。教室环境布置要体现“三化”——教化、诗化个性化。具体做到:前有国旗、班级格言、班级公约、班级之星等;后有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黑板报。在图书角、学习园地等板块,设置特色专栏——心愿树、炫我风采、温馨班级日志等。每个板块由师生共同构思、设计、布置。

②、教室、门窗干净整洁,桌凳排列整齐,劳动工具摆放有序。学生卫生习惯好,体貌端庄、衣着得体,无吃零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等不良行为。

(2)、制度建设扬魅力

确立班级公约,约束学生言行。在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实际,制定班级公约、日常量化管理制度等激励机制,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3、教学质量精品化

在“魅力教室、高效课堂”活动推进下,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飞速发展。2018年六年级统考在沙洋县中心校中获得了第八名的好成绩。这凝聚着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学校常规精细化管理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部分“基本合格”学校就是管理不精细所致。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的科学高效管理,与人性化是辨证统一的,是必要的。要理解运用“热炉定律”,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创设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文化环境。要建立精细化的目标体系,细化管理单元。

两年来参加县“学校规范管理” [注]检查,考察了二十多所学校,发现部分“基本合格”学校就是粗放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所致。本人对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已有时日,多年的小学校长工作较成功经验之一即“精打细算”。我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引进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原则、方法可以解决许多由于管理不细致带来的问题。

一、明白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涵义

“精细”即精密细致之意。精益求精古已有之,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现代意义上“精细化管理”来源于大企业,它对企业最大的贡献在于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海尔集团引进这一思想提出“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不小,把每一件易事做好就不易”,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的一种科学高效的管理。它既是管理理念,又是管理方法和过程。

学校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发端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否适合学校?与人性化是否矛盾?我认为,精细化与人性化是辨证统一的。精细化在实施之初,更多的是一种规范与引导,因为“没有制度为基础的人性化是没有底线的人性化”。而后久而久之约束之下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这时管理的成本降低,管理的效益提高,此时精细管理的人性化日益彰显。

精细化管理引入学校是近几年的事,关注细节、追求精致、重视过程是它的特点。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的学校“琐事”,细心、严谨、精致地做好。 “精”,要求学校在目标确定、计划制定、工作分解等突出重点,把握住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细”,要求学校的管理覆盖每一小环节,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树立“校园无小事,处处都育人”的教育敏锐性。

二、创设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文化环境

首先要让大家认识到大而化之的粗放型管理是学校的大忌,认识到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有人调查,发现平均每节课的显性与隐性浪费至少6分钟,即每天7节课而实际效益是6节。有责任心的,延时补课。从管理的角度看,这就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是以牺牲师生健康和长远利益为代价的管理,必然导致家长和学生不满意。“学校规范管理”检查中发现,有些学校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正是这种不注意细节的毛病使许多有潜质的教师不能成为一流名师,使许多有潜质的学生和理想失之交臂。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

其次要理解运用“热炉定律”。“热炉定律”形象地阐明了惩处的四个原则: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可预见炉子是会灼伤人的警告性原则,每当你碰到热炉时肯定会被灼伤的确定性原则,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的惩处即时性原则,即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的公平性原则。学校要经常进行规章制度教育,建立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的机制,管理者要不偏不倚同时也被管理。

第三要学习各地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纵观“优良学校”,无不在细节上下功夫。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借鉴成功经验,减少管理盲区。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实践,青岛大名路小学的“胡同学校做出了大文章”,都值得我们思考玩味。上海一些学校“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灭火器的摆放、书柜的标签、档案的整理、每一块玻璃的擦拭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小事体现精细,值得借鉴。

我们只有把精细化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才能够树立起“精心、精细、精品”的工作观念和品牌意识,创设精细化管理的学校文化环境。

三、优化学校管理的每一环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精细化管理要求学校要根据总目标设定阶段目标明确小目标,建立精细化的目标体系。要对目标的制定进行论证,确保总目标的指导性和子目标的可操作性,并将目标分解到部门和个人,细到每个教育教学环节。

规范是精细管理的基础,是目标达成的保证。教职工要明确工作职责和规范,学校要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制订简明、实用、可行的,基于认同接纳的、基于诚信的和基于培养习惯的工作规则。这种规矩要从师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工作体验中来,并要致力于规矩的人文性。 转贴于

对执行的跟踪管理是在执行过程中信息沟通的需要,是避免理解不一致导致执行结果偏差的需要。跟踪执行管理要根据制度规定的类别特征、重要程度、独立完成性质等因素,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划分跟踪信息的层级,对制度执行实施全过程监督控制。要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

还要建立精细的业绩考核体系。考核制度是所有制度执行的保障,不但要重视考核工作的结果,而且要重视考核工作的过程,还要建立目标达成的问责制。只有将考核激励与精细化接轨,才能使精细化落到实处。

四、细化管理单元

“会议,精细化管理的影子”,各个环节要安排到位。人员可分解为材料组、接待组、场地组、联络组、业务组,大门迎宾、录像播放、广播操展示、教学展示课要落实到每个人,要细致到临时用的塑料凳子何时何人摆放和收拾。只有这样,活动下来才会给人完美的感觉。这里就有个细化管理单元的问题,它涉及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

后勤服务精细要做到卫生无死角,维修无漏洞,工作无事故。利用一切可用的,卖掉一切“没用的”,用品少积存。精细化的后勤服务还要构建一个快速反应体系,对出现的较复杂的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妥善解决。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也要遵循精细的原则,如插座、路牙等的安全性,桌椅比例、教室采光等的舒适性,标语选择的语句优美和教育性,建筑物与绿化的布局设计的愉悦性等,都要考虑周全。

教学管理精细化主要是教学常规的精细化,包括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教科研等的精细管理。精细化还可以进入对教师素质提升的管理。如精细化专注某一教师的课堂提问,对课堂提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从而使上课教师得到提高,听课教师得到启发。

在德育方面,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要强调“细”,细致地从坐立行走、课堂纪律、学习常规、礼仪常规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班级管理也要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的建立班级精细化管理体系。要细化班级管理制度,细化班委会职责,强化监督检查机制,营造“自主、开放、立体”的班级精细化管理环境。

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境界,一种策略,是落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新课改学生发展多维目标实现的要求,是学校规范管理的必然要求。长期的行为形成习惯,良好的习惯成为品质。这种品质最终将决定个人、学校和事业的命运。当精细化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内在的一种品行时,它必将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顾明远 孟繁华.教学过程最优化.国际教育新理念. 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7第2版

程勉中.办公自动化及其校园网应用系统.学校办公室管理基础.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12第1版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第1版

学校常规精细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务;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源于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它的提出标志着一个管理新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学校教学质量能否提升,关键看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水平能否提升,关键看教务管理。笔者认为,目前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教务管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主要是没有进行精细化管理造成的。

笔者通过对我市一些中小学教务精细化管理的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务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务管理部门管理职能的弱化,教务管理制度精细化的模糊,教学常规精细化的缺失,对教师的培养、考核和激励的不科学。笔者认为导致中小学教务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种行政性教学管理模式,强调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权威性的法规实施教育管理,因此,它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等优点。但是它不是站在被管理者需要的角度,学校的常规制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等都是从管理者需要的角度出发,官本位观念严重。行政性教学管理模式只能带来刚性的、权威性的管理制度,起初会十分有效,会增加学校管理者的自信。但是制度的刚性与管理对象的人性终究会产生矛盾,一味地强调制度的权威性、规范性、强制性,会激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而作为管理者,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制定更严苛的制度,形成一种恶性的“逻辑怪圈”。之所以出现千奇百怪的另类制度,归根结底是教育管理理念的落后,“最严校规”折射的就是教育理念的落后。

二、对师生的评价方式不科学

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实践变化最多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等方面。但在教学评价上依然没有突破旧有的、单一的评价体系,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还是升学率。在升学率这一指挥棒下,社会和家长将教育的压力推给了学校,学校推给教师,教师强加在学生头上。于是,学校所有的评价都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教师行不行,关键看成绩。因此,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再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不再研究教法、学法,在工作中使用题海战术,慢慢地就变成了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书匠”,而非“专家型”的教育者。

为了能在各项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很多家长、教师和学生只关注智力的开发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忽视了道德教育。如果过分依赖单一的教育评价模式,必将损害教师和学生的利益,最终会影响整个民族的教育事业。

三、缺乏精细化管理的经验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并非首先在教育领域兴起,更不是针对教育问题提出的。精细化管理理念源于生产领域,它在企业推行及操作中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因此,部分教育管理者开始研究和探索学校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可能性。但学校精细化管理和教务精细化管理的实质是什么,没有一个现成的、有说服力的答案。学校管理者没有认识到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培养人的教育目标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多的学校管理者将企业的精细化流程嫁接到学校管理中来,学校的各项管理事项能细化、量化的一律细化、量化,不能的也要创造条件细化、量化。这种用管理产品生产的方法来管理人才的方式,必然会增加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压力,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四、精细化管理的检查监督不到位

中小学教务管理人员有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主任和副主任以及各个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群体人数不可谓不精、不可谓不多,但是为什么教务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呢?绝大多数教学管理者因为学科教学的突出而成为学校中层干部,他们既是学校的管理者,又没有放弃学科教学,每天除了完成自己分管领域内的事务外,还要作为被管理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就使得教务精细化管理的监督检查环节得不到保证,即使有检查与监督,也只是“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长此以往,教务精细化管理就有可能“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可避免地销声匿迹。

五、精细化管理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

校园文化是指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准则的综合,它包含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载体,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纵观我市中小学的精细化校园文化建设,发现精细化管理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开辟精细化管理的舆论阵地,广大师生对精细化管理准备不足;二是没有形成精细化管理的共同体,师生被动地参与精细化管理,成为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被要求服从管理;三是精细化管理的制度不够精细,无法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建军.精细化管理在中学教务管理中的运用[J].社会心理科学,2011,(01).

学校常规精细化管理范文第4篇

一、开展教学管理材料展评活动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伴随着教学管理和业务活动的开展,必然会产生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种文字和音像材料,这些材料既是学校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又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做好对这些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工作,是实施规范化、精细化教学管理的有效措施。这些来源于教师教学过程的、真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既是学校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归纳成果的宝贵财富,也是迎接教学督导检查和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信息来源。

为进一步规范济宁市市中区各中小学的办学行为,贯彻执行《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常规》,加大各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力度,我们先后两次开展了全区学校教学管理材料展评活动。展评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教学质量分析、校本教研活动记录、《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教学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等12个部分。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经验和教研文化建设的学习交流,也是对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一次检阅,对我区学校精细化教学管理和教研文化建设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但是,从展评中也暴露出部分学校对教学管理材料的积累和利用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有的学校认为“只要抓好教学管理,材料好坏无所谓”,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教学管理材料的积累和利用是精细化教学管理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不注重积累、总结、反思和提高,在面对检查时突击恶补、东拼西凑、敷衍应付,其结果必然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既无理论支撑,又无经验借鉴。

二、正确处理规范与创新的关系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规范就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仅从字面上看,两者好像有些对立,而平常工作中,人们也常常觉得创新就是要抛开旧的规范,不墨守成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笔者认为规范与创新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首先,古语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讲规范是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础;创新则是促进教学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是工作出彩的必备条件。其次,创新应该是在熟悉规范基础上的创新,不熟悉规范的创新有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缺乏根基,没有生命力。第三,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规范。创新必定会对原有的一些规范进行变更,但这种变更是发展的继承,是要变更一些与客观情况不相符的、不合事宜的规范。而简约化管理就是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方法,将管理主要目标以外的枝节因素尽可能剔除掉,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简单的问题条理化,使条理的问题更简单,从而简化管理环境,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高效的管理方法。

教学管理规范就是按省市中小学教学常规抓好教学管理,这是管理的基础和根本,而精细化管理是落实常规、提高常规执行力的有效手段。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管理的实践,探索简约实用的落实方式,创新更好的管理模式。但从教学管理材料展评中却也看到,有的学校只讲简约创新,不讲规范,结果质量下降了,原因就是丢了“规范”这个本。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是,教学管理的理念和常规落实的能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为什么有的学校能摆脱低谷走向鼎盛?为什么有的学校却从高峰走向衰落?这是因为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常规落实的能力发生了改变。一所品牌学校必然有一套被实践检验过、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为此,教学管理者应当善于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理出工作思路,调动学校管理系统中的各层面的力量,通过实施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

1.常规管理要“实”

“实”就是要做实实在在的工作,要避免表面化、花架子,要强化教学常规的执行力,注重内容形式的统一,避免常规管理中的应付现象,努力让教学常规管理收到“实效”。从教学实际和材料展评可以看出,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常规落实的程度成正比。

2.细节管理要“严”

细节决定成败。抓好细节管理是落实教学常规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如对备课和教案的检查与管理,不仅要看教师备课的项目内容和教案编写的形式,而且要看教师能否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是否有更多的时间总结记录教学中的得失成败(对教案的修正与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管理,要有教师的常态课而非表演课,既要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做到有序、有趣,是进展顺利,更要看教学中能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并能给足时间,开放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等。对作业练习的检查与管理,不仅要看作业布置的数量和批改的次数,更应注重教师的作业设计是否多样、开放、创新、有效,还要注重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反馈是否及时、全面,能否做到因人而异、方法多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等等。像这样从细处做起,严把教学常规各项内容的落实关,把简单的事情做精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细就是不平凡。

3.管理方法要“新”

过程决定结果。众所周知,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学校管理者一旦涉足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就往往会和教师生发一些矛盾。为什么基于一个同样的目标会带来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呢?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往往是以一种检查者的身份进行这项工作,教师对这样的检查第一反应是学校对教师个人的不信任。基于这样的心理认识,教师在面对这项检查工作时往往采取的是应付的态度,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教学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却又深感棘手的问题。

只要转变管理者的理念和角色,创新思路和方法,教学常规的落实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如:(1)让常规检查成为学校管理者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工作情况的常态渠道,使教师认识到落实常规是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把落实常规作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实现教学常规检查的持久性和常态化。(2)让常规检查成为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手段。这需要管理者转变角色,将自己定位到一个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同处教学实践现场,一起研究讨论,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探索,再反馈实践情况,再讨论,如此周而复始,使教学常规的检查、讨论贯穿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3)让常规检查少些形式,多些内容。如某些学校的教案检查制度中要求必须写新教案,每次教案检查时对检查过的部分标注日期并加盖公章,这明显把教师放在了管理者的对立面,使得许多老教师花很长时间抄写原来的教案甚至抄写教参,浪费了教师的精力。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案为什么不能重复使用呢?笔者认为,教案检查的重点不在于教案的格式、书写等表面的东西,而在于教案中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反思等实质性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检查发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症结所在,才能向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常规精细化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 精细管理 管理水平

一、抓好常规,推进教学管理精细化

(一)加强课程管理,依法办校,规范办校

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管理模式是规范办校行为,是防止学校教育“简单化”倾向的有力保障。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牢牢把握《学校教育指导纲要》,认真贯彻《学校工作规程》。在课程管理过程中,一是实行层级管理,创新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二是抓好年级组审议、班级审议、交流调整、小结反思、资料整理五个阶段,落实课程实施,从管理机制上来保障五大领域课程的顺利实施。

学校的管理要形成“主题活动”统领,教学活动支撑,户外活动保证,区域活动拓展,自主游戏丰富,环境资源渗透,保育工作兼顾,家长工作配合的课程框架与组织形式,多措并举体现“基础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并重、五大领域相互渗透、以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纲要》精神。

(二)落实“123”管理方法,为教学常规管理增添活力

学校管理要通过推行“123”反思管理模式,促进教师不断超越自己,给学校的发展增添活力。

一是每周一次反思展示。每周都在学校教研专栏里张贴教师的个人教学反思,反馈总结上周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本周整改的措施。

二是每天召开两次反馈会议。由分管领导利用入校、离校两个时段,组织教师进行当日工作反馈,及时发现问题,通报问题,整改解决问题。这样小步骤、快节奏的管理方式,不仅强化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杜绝了不良现象的滋生。

三是每周每个年级推出三节公开课,即研究课、帮扶课、示范课。年级包挂领导直接参与三课,组织教师查摆问题、分析策略、研究改革方向。

(三)发挥小课题研究法的作用,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瓶颈

多年研究实践告诉我们,开展小课题研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针对小现象,确立小课题,解决小问题,立足实际,突出实效。在这种行动研究模式下,教师的合作、反思、交流意识在不断加强,在不断碰撞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抓严细节,落实后勤保障精细化

在后勤保障工作中,要求后勤管理人员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的同时,更要讲究精细化的操作,为学生构筑坚实的安全屏障。

(一)锁定四个阶段,抓严三个细节,形成规范的习惯流程

每学期,锁定四个阶段,即开学和期中的两次工作演练,中间穿插两次观摩调研,围绕这四个阶段,严抓三个细节:一是活动前的宣传培训到位,形成规范的习惯流程;二是活动过程的组织到位,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三是活动结束后的分析到位,形成良好的规范样板。这一系列的举措,通过分析总结,使下一步工作更具针对性,也有效地防止了后勤保障工作时紧时松情况的发生。

(二)加强岗位练兵,强化业务技能

针对不同岗位的后勤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在练兵中解决问题。一是开展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让教师熟练掌握《学校后勤管理指导意见》《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等政策法规,让教师对日常工作的相关细则、科学依据及要求熟于心,用于行;二是通过开展丰富的现场操作比赛活动,边练边用,在练兵中发现问题,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

(三)重视量化考核,确保后勤工作科学规范

没有科学而规范化的管理,一切活动都会成为无序和无意义的躁动。学校管理的策略是,工作安排到哪里,考核奖惩就跟到哪里,让教师在阳光考核机制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后勤工作科学规范运行。一是加强计划的执行力度,坚持每月下旬常规工作检查制度,对后勤活动的效果及时检查总结、反思调整;二是通过值周巡查,加强对后勤人员一日常规的督查考核;三是加大随机督查活动力度,并在每周一的例会上进行通报。通过每日公布、每周总结,每月考核,不但让教师看得明明白白,也为学期考核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法于前,治于后,数字不能代替一切,但它更容易做到公开透明,很好地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凭自觉办事”“凭感情工作”的管理弊端。

三、抓实过程,实现安全管理精细化

过程管理必须有相关制度作为依据,我们要努力做到推行的制度关注每一个细节,必然是精细的,杜绝一纸空文的务虚制度。这些制度,更多的是一种引导,久而久之,约束之下的行为就会内化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一)推行流程化管理模式,确保一日常规安全规范

学校要与每位教职工签定《安全责任书》,责任书侧重描述后勤人员在工作中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学校还要设计《后勤活动常规》,对如何组织学校开展一日常规活动、如何进行后勤工作等流程做出清晰明了的规定,达到教师、后勤管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要求具体。流程化的管理使得学校“让安全成为习惯,让习惯变得更安全”的安全管理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开展“八查八落实”活动,强化安全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