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技能训练;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27-01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边做边学,有分工、有协作地完成整个项目。

二、项目教学法在农学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具体应用

1、确定项目。我校的农学专业是根据当地实际,以种养业的工作任务为基础,将学生专业技能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养殖适用技能;二是种植方面的适用技术。每个模块再细分多个技能训练项目。

2、制定计划。明确项目任务后,还需确定各同学所承担的项目任务、工作步骤和分工合作情况,明确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明确最终需完成哪些技能操作,使每个学生都熟悉训练的各个环节和项目中的各项技能。

3、实施计划。制定好计划后,每个成员按照项目计划书的分工承担自己的项目任务。让学生按照既定工作步骤开展训练。

4、项目展示和评价。项目训练结束后,采取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竞赛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对项目的完成及掌握情况。评价内容包括:一是对项目活动成果评价,是否达到了项目的要求;二是对学生项目训练活动中表现情况评价,如学生对已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新技能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大小,是否听取成员和教师的意见等方面;三是项目完成后,再进行一次竞赛,通过竞赛一方面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进一步起总结和巩固作用。四是让学生参加技能等级鉴定,进行最后评价。

三、项目教学法在农学专业技能训练中具体应用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项目教学法是把技能和具体的任务融合起来,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任务,使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将项目任务作为学习的载体和中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与种、养业实际工作任务相吻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你追我赶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的效率。

2、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遇到困难时,常常通过开展互相讨论、互相帮助的形式来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讨论,学会接纳和反思,通过合作和沟通,学生逐步会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与收获,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的形成。

3、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在农学专业技能训练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完成一个技能项目,学生纷纷表露出一种很自信的成就感。对学生完成的技能操作,教师评价时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自从开展项目教学法以来,这些班级的学风、班风都得到很大改善,

4、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农学专业技能训练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相应的项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融入到整个技能教学活动中,把种、养业中真实业务贯穿于课程教学的任务中,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来完成种、养业技能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中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为辅,通过大量的训练达到巩固和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培养出更能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5、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每完成一个技能项目,通过竞赛的方式评价学生,激励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竞争意识。

6、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技能训练项目。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农学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基本形成了养殖和种植两大项目模块。

7、建立了较合理的学生技能学习评价机制。建立了学生本人、小组、教师、竞赛和鉴定的一套技能学习评价机制。

8、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1)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解决项目教学中出现的一个个教学问题。教师只有不断充电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才能更好的完成项目教学,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2)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是多重身份的,既是传授者,又是辅导者;既是观察员,又是协调员。项目教学的内容和范围远远超出教科书规定的内容,教师仅凭教科书上的那些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为此,教师必须利用业余时间获取与项目任务相关的信息。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应变能力。(3)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示范课、观摩课,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撰写教学心得。在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参加研究的教师在各自教育教学岗位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师多次获县教学奖,多篇教学论文获奖或发表。

参考文献: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第2篇

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急需各类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而职业教育学生高就业率的社会现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1 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的重要性

1.1.1 职业教育是从业人员持续增收的基础和前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民富则国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等各方面都有所改善,如何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致富能力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整体偏低,技术水平和科技素质不高,要想使从业人员具有持续增收的能力,前提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而职业教育正好是提升从业人员科技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的捷径,“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等话语,彰显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只有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地开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敢创新的新型农业从业人员,才能使他们在农业、农村这个大舞台上发挥才智、展现能力、科技增收、劳动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快速发展。

1.1.2 职业教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保证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纵观农业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单一的高产型农业向多元化的高产、优质、低耗、生态、安全、高效型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素质的体力型农业向高素质的智力型农业转变的过程;更是一个由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现代的高科技知识型农业转变的过程。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对农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要有较好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和更多的农业生产技能。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只有多元化办好职业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生产能力。

1.2 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2.1 当前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就业状况据调查,我国9亿农民中有4.8亿农村劳动力。从文化素质来看,我国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而大学以上、高中学历所占比例法国为7%、60%,日本为5.9%、74.8%,德国大学以上学历为7%。

从劳动力就业状况来看,国务院研究室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有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有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建筑行业的3200万农民工中,参加过培训的仅占10%。从这些统计数据来看,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无法胜任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和岗位,收入也不高。就业对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教育。

1.2.2 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但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等米下锅”,有专家也撰文指出“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

职业教育的现状可以借用一些农村职业教育业内人士的形容:现在职教中心是“大楼空、设备空,专业多、学生少”,这种尴尬局面是普遍存在的。一些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们不无感慨地说:“由于条件有限,我们只能在黑板上搞试验和加工,教室里搞种植和养殖,口头上搞科研。”学校无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办学模式仍然是循规蹈矩,讲理论、没实践,很难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1.2.3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多元化职业教育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最主要、最快捷的途径是实施多元化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因此,职业教育多元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保证。

2 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模式

2.1 选优进修培养模式

2.1.1 按需选优进修培养主要是根据农村从业人员的岗位要求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选择优秀的农业从业人员定向到高等职业院校或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全面提升素质修养和专业技能,适应工作需要。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全日制学习,旨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学制包括学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长短班结合。优点是全日制学习,提升素质快,属于定向培养,人才不流失。缺点是全日制学习费用大,而且离岗学习,学习者需要平衡好学习、工作、家庭之间矛盾和冲突。

2.1.2 根据岗位设置需要择优进修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业从业人员从事农村公益性事业岗位的不断增多,如:农村政策宣讲员、农业技术服务员、农村环境保护员、动物卫生防疫员、沼气技术员、渔业技术员、农村信息员、远程教育管理员、社会治安管理员、计划生育管理员、林果管理员、农村会计、法律咨询员、电影放映员等等,为了提高这些岗位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发挥其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农村社会发展,必须对这些人员进行文化知识、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教育培训。培训方式可以择优进入对口专业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培训,也可以利用国家的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如生态家园建设、电影下乡、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专项资金,聘请专家择优进行专题培训。

2.1.3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择优进修在产品国际化、信息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着眼市场,紧紧围绕国际标准需求,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表现为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用科学生产、管理、营销理念来铸就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在标准化生产和铸就“知名品牌”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如研发、种苗、生产、加工、包装、质检、营销等环节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些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分期分批地将从业人员择优送到高等职业院校或科研院所进行进修培养。

2.2 多途径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就是对农业从业人员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地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不同的单位、个人或联合体出于不同的人才培养目的和需要,各显其能,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以便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学习形式包括全日制脱产班、半工半读班、业余函授班和短期技能培训班;学制有2~3年学历教育、专业证书和资格证书教育、技能培训等;资金来源有国家、部门、集体、企业、个人等多种渠道。

2.2.1 国家培养即由政府出资,利用教育培训单位的教育资源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培养模式主要是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国家项目配套资金培养、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某项专业技术而拨款进行专项培训,如各职业院校特招专业、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定向培养,也可以是专业技能培训,特点一是学历学制弹性化,长短班结合,学历教育与专业证书培训相结合;二是专业设置市场化,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设置专业,面向市场进行教育培训;三是教学实践技能化,可以充分利用培训单位的师资和基地进行技能教育培养;四是培训就业一体化,国家出资教育培训,就业前景广阔。

2.2.2 部门培养即某一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而举办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如旅游管理、计算机、机械电子、电气焊、畜牧养殖、会计培训等。这种培养模式属于专业证书或专业技能培训,由部门聘请专家进行教育培训,可以到部门实验基地或下属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培养目的是为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或私营企业进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或是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转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特点是专业单一,学制灵活,目标明确,技能精绝,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

2.2.3 企业培养即企业对新招聘人员进行岗前职业技能培训,或为了扩大再生产、提升在职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生产技能进行的教育培训,如服装制作、电动缝纫、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农产品加工技术等。这种培养模式资金来源是企业投资,或企业与个人共同出资。培养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职工管理能力和生产技能。特点是根据企业生产和发展需要进行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专业单一,目标明确,学制弹性化。有些企业为了节省费用,达到上岗要求就行,边学习边实践;也有些企业为了培养高素质管理和营销人才,选送职工到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进修培养。

2.2.4 行业协会培训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惠民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中实现了“一乡一业”或“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各类协会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的增收致富。为了提高会员或社员的生产经营能力,协会或合作组织利用利润积累或个人出资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如种植协会的高产栽培、养殖协会的高效养殖技术、合作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培训目的是为了提高会员的生产技能,经营能力、市场意识和品牌观念;培训形式有集中办班、分类指导、生产示范、进修等;特点是专业单一,目标明确,会员或社员学习积极性高。

2.2.5 个人办班

即个人有一定的资金和专业特长,举办某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或培训班,向企业或生产厂家(基地)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如服装缝纫、食品加工、电气焊、机械制造、家电使用维修等。这种模式投资主体是办学人,多数是有偿培训。办班人有一定的生源渠道、协作企业或基地。特点是专业单一,学制弹性化,培训就业一体化,当地就业与输出转移相结合。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扶持发展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教学质量较高的民办职业学校,为培育更多掌握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创造条件。

2.2.6 联合培养联合培养是最普遍、最常见、最有效的培训模式,有中外联合、部门与学校联合、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与协会联合、公办民办联合等形式。这种模式能最有效地利用教育培训资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互利双赢,最大化地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特点是专业多样化,学制弹性化,学习形式、培养层次多样化,能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的需要。

2.3 普职对接渗透培养模式

2.3.1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对接普职对接教育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必然要求。对接形式有“初三分流”、“高三分流”,即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学到高中阶段学习,一部分分流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高中毕业生一部分考入普通高校学习,部分考入高职院校学习或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对口向高职院校输送学生(即对口招生),或在高职院校学习可以专科升本科;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通过选拔可以参加普通高考,实现对接。这种完成普通教育学习接着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学习,或在职业学校学习后可以参加选拔到高一级普通院校学习的模式就是普职对接模式。

2.3.2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即在初中三年级后加一年的职业教育课,实施“3+1”教育模式;在普通高中举办职业教育班,或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允许普通高中学生转入职业学校学习;在普通高等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在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试办“三二连读”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等。

通过探索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努力建立以政府为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多元化办学的格局,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培养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从业人员。本课题通过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进行剖析,认为选优进修是培养岗位专业人才和产业发展专业人才的有效形式,多途径培养模式是全面提升从业人员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普职对接渗透是对潜在劳动力进行文化知识培养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多元化发展职业教育和普职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敬国.新时期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10,8:123-124.

[2] 张学东.对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1:82-84.

[3] 皮江红.教育券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府投入方式改革[J].教育科学,2006,4:21-22.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高职学历教育;职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3-0072-04

继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后,“十二五”规划又提出了“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愿景,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其关键所在。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实践性教学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重视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把整个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咨询服务等紧密结合。可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分布和社会化服务内容基本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来说,高职教育因其更贴近、面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新农村建设为高职教育带来机遇

1.1 当前高职教育自身的困境

1.1.1 生源减少 目前,我国高考录取时遵照的顺序是先本科后专科,本科录取处于招生链的最上层,对于招生生源数量方面无需特别担心,其竞争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生源质量。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处于招生链的末端,尤其在1999年各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后显得较为被动,加之近几年呈延续态势的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状况使高职教育的生源问题突出。

1.1.2 竞争激烈 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在整个高考招生计划中所占比例较大,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存在同质化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竞争较为激烈,在未来自主招生时代高职院校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内涵建设,须有自己的特色办学模式及品牌学科专业。

1.2 新农村建设为高职教育带来庞大的需方市场

1.2.1 新农村建设需要依托高职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是一个伴随着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学有所长、专业技能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和新农村的建设者。没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使用新型农业机械、运用现代经营手段等,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只能是空中楼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市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化大市场,而是国际社会化大市场,农产品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如何应对竞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够的农业人才,而高职院校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需要,及时培养一大批到农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大力研发和推广一批应用型农业科技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2.2 转移与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高职教育承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会相应加重,迫切需要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另外,为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必须进行转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量的问题,还有一个质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关键的手段就是加强岗前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并及时输送到有需求的企业,实现零距离上岗。而针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来说,社会上一般的培训机构受到师资、办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而高职教育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如多年技能培训的经验、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等,因此,利用高职教育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尤显重要。

1.2.3 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发展上的诉求需要高职教育满足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8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并且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都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有25.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掌握专业技术,有一技傍身”,还有26.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当老板”。因此,政府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仅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收入问题。高职教育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3 当前涉农高职教育相对滞后

虽然目前国家对高职涉农专业大力扶持,对涉农专业学生实行了减免学费政策,但是高职涉农专业还是出现了持续低迷态势。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职涉农专业本身建设情况来看,在专业设置上缺乏针对性,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往往不能深入生产实际,了解农村在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将涉农专业等同于普通专业,往往仅局限于农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而缺少农业管理经营、农业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设置,但这恰恰为高职院校探索一直以来比较薄弱的涉农类财经、管理等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机遇和后发优势。

2、新农村建设要求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大多由成人教育、中专或大专院校转成,所以高职院校依然沿袭传统的学历教育本位思想。而在新农村建设中,除学历教育需求外,对职业培训的需求也很强烈,所以,应该也必须将两者相结合。

2.1 对学历教育的需求

首先,大量农村生源需要学历教育以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知识、技能储备,满足相关职位对学历的要求。其次,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农业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及农业科技项目,这就需要建设好有特色的涉农专业,培养出合格人才。

2.2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职业培训有强烈需求

涉农生源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新生代农民工,三是农村基层干部。这三类生源有不同的诉求,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无任何技能与工作经验,他们所需要的首先是一门立身之具体技能;二是有了相当的工作经验并已经掌握了一门技能如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所需要的是技能的提升以及管理、财经类科目的培训。第一种情况更适合短期技能培训,第二种情况则体现了对职业培训的持续性、渐进性需求。2-3高职院校具备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条件

首先,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才构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培训包括企业培训和社会培训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功能和服务范围。李岚清同志曾指出:“要把职业院校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满足求学者升学、就业准备、更新知识、增强技能的多种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历教育是一种系统的职业教育,而培训则是一种短期、单项、专题性的职业教育”,二者最终都体现了“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也就是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因此,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在本质上、规律上、观念上是一致的,这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初衷,也是最终目的。

其次,高职教育的特点适合进行短期或持续性培训。目前农民工的培训主要由私人培训机构或大型企业自身来做,但是往往受到师资、办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而高职院校在软硬件条件方面得天独厚,可充分利用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教学设备、实训场地、管理资源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优势,大力培养和培训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提高其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下,已经依托自身优势,开展了诸如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但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

3、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高职办学模式建议

3.1 针对学历教育

3.1.1 专业设置方面 高职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是两个作用:一是担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镇的技能掌握,二是培养涉农专业人员。因此,从转移剩余劳动力角度而言,应主要设置制造业、服务业相关专业,如农业化学、农业机械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高科技蔬菜种植等;从涉农专业人员而言,应注意培养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策划人员、农产品连锁经营人员、农产品国际贸易人员、农业管理人员、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农村物流配送人员等紧缺型人才;从涉农专业设置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非技能性或者说农业服务性专业欠缺,可以考虑设置如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农产品连锁经营方向)经纪与专业(农产品经纪与方向),还有物流专业(农产品物流方向)、财务管理专业(农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向)等。

3.1.2 教学模式方面 高职院校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开放办学,拓展办学思路,深入到当地农村,真实地了解和掌握涉农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针对紧缺专业人才,可采用“订单培养”和“委托培养”等方式,按照专业岗位的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农村建设人才,这是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当地经济,实现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促使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3.1.3 教学手段方面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上网和看电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业余活动,在业余时间经常上网和看电视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分别占到46.9%和52.1%。针对农民工喜欢上网和看电视,在教学手段上不妨充分利用互联网开设远程教育。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强院校教育网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开发和研制符合本地区产业特点、符合农民实际需要、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教育培训课程,还要应用现代通讯技术,丰富教学渠道,使信息网络成为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推广、科技中介、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的“绿色通道”。

3.2 针对职业培训

3.2.1 跨专业的综合培训 高职院校相较于其他诸如专业培训公司或大型生产企业等培训机构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学科门类丰富、呈科学体系,因此要发挥该优势进行跨专业,多学科的综合培训,例如农学、管理学、营销学、法学、金融学等学科融合进行从农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 职业教育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69-01

我国大学扩招为广大学子打开了继续学习知识的大门,但是也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迟滞,生源匮乏,农村土地流转的深入,使进城务工人员增多。但是,长期以来,农民所懂的就是如何种庄稼,对于务工面临的技术头脑中一片空白,致使于这部分农民只能选择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工种,甚至一些进城务工农民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农民打开另一片天地,在农村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职业教育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变的,总的来说,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人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建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使人们能够胜任某种职业活动的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农村培养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在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乡村干部的管理水平,加快农村的科技进步,为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在农村职教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1 当前农村职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我国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但是在传统观念下,职业教育一直不受人们欢迎,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1.1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

在我国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7年)中指出:中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对农民的培训经费不足。并且我国的任何一级政府都没有制定针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尽管我国制定了诸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用以保证和鼓励农村职业教育,但是其法律法规还相对不够完善和规范。其次,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纵观现在的政府投入往往在那些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上,对农业的投入也大部分用于农民土地补偿和三农建设上,各级政府对于提高农民技能培训,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导致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因经费短缺而无法开展。甚至,一些政府领导以“先经济,后教育”来缩减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1.2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师资力量薄弱。尽管现在城乡差别不断缩小,但是这种差别却明显存在,这就导致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大中专生不愿意到农村从事职业教育,那些优秀的教师更倾向于到大中城市,具有专业技能的人也不愿意从事教师的职业,更愿意进入大中型企业,种种原因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师资水平不高。

农村职业教育机构中教师年龄偏大,教育理念落后,其专业技能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教学的技能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3农村职业教育中专业设置不符合农村实际

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调整。社会的发展使农村建设也充满了科技,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对于农业新品种的种植技术是农民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可是农村职业教育中却依然是过去品种的栽培技术。一些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配置却恰恰相反,这些专业很“潮流”和“热门”,例如在北方某些农村职业教育中开设的“田娃养殖技术”,因为气候和生长环境不适应田娃的繁殖,这项职业教育也如昙花一现,匆匆上马,又匆匆会结束。因为专业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2 农村职业教育对策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要想适应社会发展,受到农民的欢迎,真正为农民服务,就要立足农民的需要,认真筛选技能专业设置,加大投资力度,引进技能型师资力量。

2.1转变观念,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

作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国外在20世纪处就曾经呈现出“各校都涉农”的局面,各类学校都开设有农业专业的课程,在这个方面,我国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就相对不够。在今天,国外先进国家的农村职业教育已经呈现现代化和职业化局面,而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还停留在起始阶段。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各级政府应认真分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市场,对本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做好整体调控。加大社会力量办学,使农村职业教育走入市场化,促使农村职业教育更具有开放性。重视农村职业教育人才的引进,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过程的监管力度,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政府考核的一部分。其次,加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在我国,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还不到教育总投入的0.5%,对于农民的培训鲜有专项资金。若想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应该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

2.2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培养和引进高素质、高技能教师。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素质,一支高素质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才能培养高技能的农村人才。各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应该一方面加大对本学校现有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培训,另一方面从福利待遇等方面吸引大中专生加入到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对于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培训机会,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专业技能方面不断提高。

2.3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专业配置,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的需求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第5篇

一、研究背景和过程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大批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农民相继转移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致可分为职业农民和兼业农民两大类型。职业农民也叫专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并以务农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职业农民收入一般较高,有些不亚于外出务工和经商,相对比较稳定。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是未来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支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立足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因此,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战略任务。对此,我们立足夏邑县农广校进行了认真地探索和研究。

夏邑县农广校是全国农民培训和全国农民中职教育百强示范校。从1991年开始,该校面向全县农村,以培养农民技术骨干为目标,开展了“绿色证书”教育工作,20多年来从未间断,经历了试点阶段、全面实施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进入培训指导和产业服务阶段,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主要是围绕产业进村举办教学班,实行培训、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累计培训农民80367人,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2006年以来,该校按照“绿色证书”教育的思路和模式,又连年承担了国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选择培训示范村开展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累计培训新型农民6660人。2010年以来,该校在河南省农广校的支持下,借鉴“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经验,开展了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进村试点工作,两年间在11个高效种植专业村开办了11个中专学历教学班,注册职业农民545人,教学实践成效显著。研究表明:夏邑县农广校从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到培养新型农民、再到针对职业农民开展中职学历教育20多年的农民教育实践,形成了“围绕产业,进村开办中专班;送教下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有效模式。

二、基本思路和做法

(一)该模式的基本思路

1. 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按照“围绕市场选产业,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紧紧围绕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的需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从当地实际出发,设置专业,确定教育培训内容。寻求与专业村的合作,围绕专业村发展设置专业,讲求“实际、实用、实效”,农民种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农民养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出现了什么专业村,就办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前景好,就办什么专业。

2. 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设置,在目标上,要符合中专的要求,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达到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标准;在实践上,要尽力满足学员从事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提高综合素质。一般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和技能实践环节五个模块。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员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内容要达到中专标准,采用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使学员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学到技术和技能,达到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双提高。

3. 教学班进专业村,以适龄职业农民为生源。根据职业农民的特点,为方便农民学习、降低农民学习成本,按照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本方针,把教学培训班办到专业村。以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职业农民为教育对象,重点招收村组干部、村组后备干部、种养大户、农村专业户、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和农村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组织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把种植专业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把果树专业课堂搬进果园,把蔬菜专业课堂搬进温室和大棚,把养殖专业课堂搬进养殖场,使学员不出村就能学到致富技术,就能找到指导教师,实现人才培养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