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技能训练;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27-01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边做边学,有分工、有协作地完成整个项目。

二、项目教学法在农学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具体应用

1、确定项目。我校的农学专业是根据当地实际,以种养业的工作任务为基础,将学生专业技能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养殖适用技能;二是种植方面的适用技术。每个模块再细分多个技能训练项目。

2、制定计划。明确项目任务后,还需确定各同学所承担的项目任务、工作步骤和分工合作情况,明确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明确最终需完成哪些技能操作,使每个学生都熟悉训练的各个环节和项目中的各项技能。

3、实施计划。制定好计划后,每个成员按照项目计划书的分工承担自己的项目任务。让学生按照既定工作步骤开展训练。

4、项目展示和评价。项目训练结束后,采取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竞赛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对项目的完成及掌握情况。评价内容包括:一是对项目活动成果评价,是否达到了项目的要求;二是对学生项目训练活动中表现情况评价,如学生对已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新技能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大小,是否听取成员和教师的意见等方面;三是项目完成后,再进行一次竞赛,通过竞赛一方面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进一步起总结和巩固作用。四是让学生参加技能等级鉴定,进行最后评价。

三、项目教学法在农学专业技能训练中具体应用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项目教学法是把技能和具体的任务融合起来,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任务,使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将项目任务作为学习的载体和中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与种、养业实际工作任务相吻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你追我赶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的效率。

2、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遇到困难时,常常通过开展互相讨论、互相帮助的形式来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讨论,学会接纳和反思,通过合作和沟通,学生逐步会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与收获,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的形成。

3、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在农学专业技能训练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完成一个技能项目,学生纷纷表露出一种很自信的成就感。对学生完成的技能操作,教师评价时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自从开展项目教学法以来,这些班级的学风、班风都得到很大改善,

4、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农学专业技能训练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相应的项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融入到整个技能教学活动中,把种、养业中真实业务贯穿于课程教学的任务中,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来完成种、养业技能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中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为辅,通过大量的训练达到巩固和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培养出更能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5、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每完成一个技能项目,通过竞赛的方式评价学生,激励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竞争意识。

6、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技能训练项目。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农学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基本形成了养殖和种植两大项目模块。

7、建立了较合理的学生技能学习评价机制。建立了学生本人、小组、教师、竞赛和鉴定的一套技能学习评价机制。

8、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1)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解决项目教学中出现的一个个教学问题。教师只有不断充电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才能更好的完成项目教学,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2)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是多重身份的,既是传授者,又是辅导者;既是观察员,又是协调员。项目教学的内容和范围远远超出教科书规定的内容,教师仅凭教科书上的那些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为此,教师必须利用业余时间获取与项目任务相关的信息。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应变能力。(3)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示范课、观摩课,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撰写教学心得。在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参加研究的教师在各自教育教学岗位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师多次获县教学奖,多篇教学论文获奖或发表。

参考文献: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学;综合职业能力

众所周知,现代的中职教学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的,2000 年,教育部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界定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1]事实上,很多中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只是针对培养第一线的中初级专门人才,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 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目前,尽管学术界不断地研究综合职业能力,也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果,但在其内涵的研究方面还没有一致的观点。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等学者认为,职业能力的内涵涉及基本职业能力(即指胜任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实用性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指对基本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包括对新技术的理解力、职业的适应能力、技术改造能力、质量与经济意识、市场运作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个层次。[2]

由此可见,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技术的提高、学科知识的丰富等因素不断变化而不断更新的。

2 农学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现状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大多数人对中职教育一直存在着误解,认为职业教育不是正规教育,比不上大学学历教育,一般是求学无望的同学才去学习中职,且即使学习过也是徒劳无获。在这种认识误区下,又学的是农学专业,和农业生产相关联,就更不容易被人接受,因此,农学类中职生的生源质量是比较差的,中职农学专业的发展也比较缓慢。

在课堂教学上,职业教育依然是传统教学法,即注重学生理论专业知识的培养,尤其是书本知识的教学,很少有让学生动手实践的。究其原因,其一是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经费及场地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在专业建设上相对落后,实验场地及设备不能适应新生知识的发展,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其二是缺乏相应的校外实习机构,这种实习机构可以是园林、农场及其他企业,因为缺乏和相关机构达成互惠互利协议,所以学生的实习机构是少之又少的,加上学生身处的家庭及社会背景条件,这种情况下,专业实践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在学生培养方面,因为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有部分教师认为中等职业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高中阶段的文化知识,为专业技术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中等教育就是培养一技之长的学生,只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能让学生找到就业出路就行。这两种观点均和综合职业技能相偏离,因为综合职业能力除了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3 农学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3.1 思想上应重视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职业能力的“综合”方面,不是单一的方面,因此,在思想上要有准确的认识。首先,要弄清农学专业主要是学什么的,明确农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要关注课堂培养效果,既要重视文化课课堂教学,也要重视社会实践等课堂教学的作用,在业务能力的锻炼方面,突出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应坚持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

3.2 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校企结合 首先,领导应充分重视,增加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农学专业涉及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产、作物病害等各方面,而实习实训不仅需要基地建设,而且需要相应设备投入。因此,学科建设要有长远发展,学校就应该有战略眼光,不因农学专业生源不好而就不增加投入。其次,在吸引企业合作方面,出台相关的合作与管理文件,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合作模式,既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也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加强沟通与交流,紧盯和农学专业相关的企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必要的风险与合作协议,并派教师定期去企业学习、观摩,企业也派员工定期去学校演示交流,进而推动校企合作共赢模式的顺利开展。

3.3 调整教师结构 调整教师结构的一个主要方面便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而且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准,即不仅有教师资格证书,也要有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等级证。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在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学、植物病虫害学的等主干课程上加强教师的基本技能培训,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实际操作、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综合方面的素养。此外多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技能培训,也是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综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综合方面,农学专业教育应围绕“综合”这一核心进行开展,不断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观念,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农学职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第3篇

为顺应广大茶商要求,上届广州茶博会从中洲中心移至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展会面积、展商、展品、布局等全新升级,入场人数超过了10万人次,展销两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茶业第一展”,再次彰显了广州茶博会的中国茶市“风向标”和“温度计”的第一品牌效应。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也因此获得了“第八届中国会展业高峰论坛大会暨2010年度中国会展业大奖颁奖盛典”的至高荣誉――“新世纪十年中国品牌展会大奖”,承办单位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卫红女士荣获“2010年度中国会展经济杰出贡献奖”。

2011年开始,广州茶博会分春秋两季举办,5月26-30日已经在中洲中心成功创办了春季广州茶博会,面积达30000平方米,设国际标准展位800个,成为2011年上半年最受关注的春茶展。

将于本月拉开大幕的秋季广州茶博会各项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中外企业参展踊跃,绝大部分展位已被预订。本届广州茶博会展品更加丰富,囊括了6大茶类数千品种,还有各地的紫砂、陶瓷、石、木、玉等各式茶具、茶家具等等,涵盖生产、加工、包装、流通、营销、消费等整个涉茶行业。尤其是随着茶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茶叶生产迈入茶叶工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阶段,茶机械水平的提高必将对茶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2011广州茶博会全新推出茶机械专业展区,在中华品牌馆、国际名茶馆、经典普洱馆、茶具文化馆和百家争茗馆五大专业展馆的基础上再增加茶叶机械馆,中外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包装等各种机械、设备将在这里进行集中展示。

精品茶具“金羊奖”评选和广东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是广州茶博会全力打造的两大行业权威赛事,已经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本届广州茶博会将更加注重赛事的权威性、公正性。“金羊奖”评选已于5月份火热启动,评选范畴在去年紫砂类茶具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凡属茶具类的作品均可报名参评。消息一经发出,就引起热烈反响,业界人士踊跃报名。评选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三家业内权威机构作为主办单位联合大会组委会共同举办,全面保证活动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并由工艺美术行业的国家级大师、资深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团对参选作品进行遴选,在茶博会期间举行颁奖典礼。此奖项视为国家级奖项,可作为获奖者申报荣誉称号、专业职称业绩成果的依据之一。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第4篇

“十一五” 期间,我国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返乡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共计培训农民1900多万人,中央财政投入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专项资金56亿元。

目前,全国有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577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专学校339所,农村职业高中4200多所,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2万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15万个。

近日,农业部正式《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末农民教育培训将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结合产业布局,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培训10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5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5万人,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100万人。

“十二五”期间将重点通过实施五大工程来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各项目标,包括: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工程、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新闻链接

在我们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地进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时候,国外有许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已达到相对成熟、稳定的程度,将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有所新的启发。

以色列:教育培训专人专管

以色列农业人口只占全社会劳动力总数的2.6%,农业生产效率却非常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高出全国平均收入水平。希伯来大学农学院是以色列唯一可以授予学生与农业相关领域大学文凭的机构。此外,综合高中里也有农业方面的课程,以便农业知识和技术得到普及。以色列农业部还设有专门指导农民生产的部门,这些部门分派了大约200人长期在农业区进行服务,负责向农民提供新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指导,其中40%的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常年在田间地头向农民讲解和传授农业技术,除直接指导之外,还组织多层次的培训活动,满足农民不同的技术需求。

英国:三级农业学校体制

英国实施三级农业学校体制,一类是高等农业教育,像农业大学、农学院以及综合大学的农学系。英国现有农业高校57所(含农业工程学院),学生3.5 万人,目前又出现了一种跨校的联合农业院校,如阿伯丁大学农业系同苏格兰北方农学院组成的专业性联合体。另一类是中等农业教育,例如中等农业学校、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和农场技术中学,此外在中、大型农场中还开办了约2000 所农场职业中学、业余农校,主要培养农业技术工人、农场独立经营者以及日后打算继续进入农业大学深造的学生;近百所衔接高、中等农业教育的专科农业学校,专门培养中级技术人才。

丹麦:农民需持证上岗

丹麦国土面积4.31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但其农业及产品加工水平却很高,2/3的农产品出口,销往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丹麦对成为一名农民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必须至少经过9年义务教育、6个月的农业基础教育,同时具备起码在两个农户的务农实践经验,加上9个月的农业经营课程,经考试合格才能领到证书,这才有资格当农民。而只有经过5年大学学习、取得“绿色毕业证书”(证书封面为绿色)的人,才有资格购买土地,成为农场主。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茶树栽培技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28-02

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由于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农学专业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该校农学专业的发展。为此,笔者以《茶树栽培技术》课程为例,总结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现将教学目标、方案、质量标准介绍如下。

1 制定实践教学目标

《茶树栽培技术》课程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茶树栽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实际工作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培养职业道德高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积极启动了“双证书”教育制度,通过实践教学设置单项生产实训及综合生产实训,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茶园,可以使学生掌握茶树栽培的各项生产实践技能,通过参加职业技能考核,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岗位适应能力。

2 修订实践教学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渐渐提高,已经从看重学历逐渐转变成看重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因此这就要求广大高职院校在对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抓好学生对课堂中学习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其能够充分有效地锻炼自己,使其在未进入社会之前就具有一定的处事能力、职业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各个高校认真、科学制订实践教学方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

2.1 增加实践课时数

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应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2]。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当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倾向,深刻认识实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以强化实践教学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扎实基础。

尽量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创造机会让其自己动手操作,且实践课程随农时而定。比如,《茶树栽培技术》课程安排在第3学期,但是对于该课程考核持续全年,即根据茶树的生长季节特性开展茶树栽培、种植、修剪、采摘、病虫害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实践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记录学分。

2.2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茶树栽培技术》根据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目标,采取先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后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农业生产实践之中的原则,把临沧茶园企业员工具备的职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职业道德目标,分别定位于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以理论教学、生产实训、综合实训为主线,构建茶树栽培学的教学体系,创造“工学结合”的仿真性,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践环节包括生产实训教学和综合生产实训教学。

2.2.1 生产实训教学。在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根据时间和教学大纲,在校内生产基地进行实训,由指导教师安排实训的目的,并将学生分组,使其能够初步掌握一些茶树栽培的技术,有利于其今后的实践实习。

2.2.2 综合生产实训教学。该环节在第4学期开展,是对生产实训教学的进一步巩固,明确学生实训的实习内容及目标,使其能够单独完成个人的任务目标。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其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处事能力,若最终学生还是不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其进行指导,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2]。

2.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2.3.1 校内实训基地。为了实现校内生产性实验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与融通,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度重视校内实训室及实训基地建设。按照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要求,以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示范性为目标,学校先后投入逾335万元用于实训室及实训基地建设。现有校内建有茶叶生产加工实训室、茶叶审评实训室、茶叶生物化学实训室、茶叶深加工实训室等4间,茶树扦插苗圃、生产茶园实训基地2处。

2.3.2 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应该主动去营造各种机会,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学科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通过互惠互利的原则,稳定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与创新提供平台,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造精神非常有利。目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已与云南滇红集团、云南澜沧江企业集团茶叶分公司、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和成集团茶叶有限公司、临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永德银竹茶厂、临沧市银尚茶叶有限公司、临沧健身茶叶有限公司等10家茶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2.4 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2.4.1 “师带徒”法。在茶园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或技术员,直接指导学生实训。例如:在茶树无性繁殖、嫁接、树冠修剪、茶叶采摘等生产环节,学生跟着做,接受快,效率高,效果好,能够达到实训目标,形成学生自己的工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