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骨质疏松;肱骨近端骨折;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固定
[中图分类号] R68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2(b)-0049-02
Comparison of two approaches in treatment of the elder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ZHU Jianguo HUANG Yongbiao
Department of Surgery, North Branch of Fujian Provincial Hospital Fujian Geriatric Hospital,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 internal fixation in treatment of the elder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Methods The data of the patients on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 internal fixation (group A, 40 patients) and open fixation (group B, 46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The time of operation and hospitalization,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after surgery and Constant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 of operation (t = 26.463, P = 0) and hospitalization (t = 2.651, P = 0.029),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after surgery (χ2 = 8.227, P = 0.004)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The Constant score did not show significanc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χ2 = 1.792, P = 0.181). Conclusion The percutaneous pinning internal fixation approach ensures the clinical effect as well as safety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It is appropriate to implement the method in treatment of the elder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Key words] Osteoporosis;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fixa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由于骨质量下降很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当骨折发生在肱骨近端时常为复杂不稳定骨折,其发生比例占全身骨折的4%~5%[1]。因患者年龄较高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外,还必须顾及到手术对患者的安全性造成的影响[2]。因此,造成损伤相对较小的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手术对于高龄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将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固定与传统手术切开复位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其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前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6例,纳入标准:年龄>60岁,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外伤性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为Ⅲ或Ⅳ型,X线检查患有骨质疏松。排除病例:开放性骨折;伴有神经或血管损伤;具有心、肺、肝、肾器质性病变或脑血管疾病。根据损伤情况和治疗需要,将患者分为两组,为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组(A组,40例)和传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B组,46例)。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见表1。两组年龄、性别、Neer分型、致伤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40例患者接受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治疗。经全身麻醉后,在C形臂X线机指导下实施手法牵引复位,在符合复位标准后使用2.5 mm螺纹克氏针从三角肌外缘下方进针,而后斜向内上在肱骨头处经皮穿入,一般采用3~5枚克氏针进行固定,穿针完成后通过不同角度透视检查复位情况,必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克氏针的长度和角度进行调整。手术完成后折弯针尾去除多余针体。
B组:46例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经全身麻醉后,在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处进行切开,并暴露两者间的骨折端,在复位完成后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进行固定。
1.3 疗效评价指标
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Constant评分[2-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t = 26.463,P = 0)、住院时间(t =2.651,P = 0.0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227,P = 0.004),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Constan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792,P = 0.181)。见表2。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由于伤处血液循环较差,容易发生肱骨头坏死。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固定疗法时,由于部分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身体素质较弱对手术耐受能力有限,因而给治疗带来了较大困难[4-5]。因此,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时,除了要考虑患处理想复位、保持复位后的稳定性外,还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手术和创伤的代偿能力[6]。
经皮闭合复位固定疗法是一种微创手术,在手术过程中造成损伤较小,可以降低骨折处周围组织的破坏程度,从而有助于骨折愈合,使因缺血发生肱骨头坏死的情况减少。同时对于发生位移的骨折,如NeerⅢ、Ⅳ也能够保持骨折对位的稳定性,因而对于老年患者较为适用[7]。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都要优于传统切开复位疗法。在患者术后恢复方面,两组Constant评分情况相近。
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疗法在手术过程中造成损伤较小、所需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恢复时间较短,降低了患者所承受的手术损伤。本研究中,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0%(6例:血肿3例、术后感染2例、电解质紊乱1例)。切开复位组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43.5%(20例:血肿8例、术后感染7例、电解质紊乱4例、心血管疾病1例)。与传统的切开复位固定法相比,两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相近。因此,对于机体综合代偿能力减退的老年患者而言,术后并发症的减少也有助于患者的恢复,而且在骨痂形成后患者在门诊即可取出克氏针,无需通过二次手术取出固定物。
综上所述,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疗法,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缩短了疗程,提高了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安全性,因而该疗法对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该疗法的应用过程中,临床医生还应注意了解损伤机制、骨折类型、发生位移方向、周围软组织损伤等情况,以便在术中采取正确的措施,保证良好复位[8]。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63.
[2] 杨雷,李彬,潘孝云,等.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治疗高龄患者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2):830-832.
[3] Kettler M,Biberthaler P,Braunstein V,et al. Treatment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with the PHILOS angular stable plate. Presentation of 225 cases of dislocated fractures [J]. Unfallchirurg,2006,109(12):1032-1040.
[4] Alexa O,Puha B,Veliceasa B,et al. Percutaneous pinning for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J]. Rev Med Chir Soc Med Nat Lasi,2007,111(1):184-189.
[5] Williams GR,Wong KL. Two-part and three-part fractures: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versus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 [J]. Orthop Clin North Am,2000,31(1):1-21.
[6] 陈滔,朱美忠,伍庆,等.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J].重庆医学2009,38(3):301-302.
[7] 向明,陈杭,唐浩琛,等.闭合或有限切开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J].中国骨伤,2008,21(12):919-921.
【关键词】针刺;鲑降钙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52―02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口的多发病症之一,因而,在我国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的同时,这一病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由多种因素所致,它的基本病理机理是骨代谢过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偶联出现缺陷,导致人体内的钙磷代谢不平衡,使骨密度逐渐减少而引起的临床症状。由于剧烈的疼痛和骨折的危险,患有骨质疏松的人深受其困扰,不但给患者自身带来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也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治疗压力,甚至对社会也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困扰。有研究表明,针刺肾俞穴、腰俞穴、大肠俞、悬钟穴、足三里等穴位可以缓解甚至治疗骨质疏松症状,能够调整机体内雌激素水平及垂体、肾上腺的功能。此外,相关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鲑降钙素对于缓解疼痛和治疗骨质疏松也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大胆假设,以针刺配合肌注鲑降钙素为治疗方法,观察其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合理、经济用药提供参考。
1 方法与材料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10年12月――2013年1月间来四平市中心医院就医的10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9人,女性患者71人,年龄在61――80岁之间。选取这一年龄段患者的原因是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易发病,个别中青年患者不能单纯划分入原发性骨质疏松,并且他们身体素质强于老年人,对于药物吸收、康复情况等皆强于老年人,61――80岁间的老年患者身体素质大致相同,可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人。
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被100名抽取的患者皆满足一下要求:一、原发性骨质疏松;二、初次治疗骨质疏松症;三、无重要脏器疾病、糖尿病和精神疾病;四、近期未使用影响鲑降钙素效果的药物;五、治疗时长均为十二周。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针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段进行,研究组50名患者采用鲑鱼降钙素注射液(考克,50 IU/支),前两周每日一次肌注,第三、四周减为隔日一次肌注,第五至十二周为每周一次肌注。此外,研究组还配合针刺治疗,针刺肾俞穴、腰俞穴、大肠俞、悬钟穴、足三里等穴位,使用1.5寸毫针,每日一次,补法,一个月为一疗程。
对照组50名患者的治疗时长同样是十二周,方法为单纯注射鲑鱼降钙素注射液(考克,50 IU/支),或采用针刺治疗法。研究结果真实可信。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两个组别治疗前后出现的显著不同点,将观察指标列为:疼痛程度、治疗费用。
1.4 疗效评价标准
在三个观察指标中,疼痛程度可按四平市中心医院应用的VAS分级来划分疼痛等级,以此作为疗效评价标准,从而总结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病情的改善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在处理数据时主要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计算、比对与处理,采用V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性,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改善情况的比较
根据四平市中心医院应用的VAS评分方法来划分的疼痛等级,共分9级,0级表示无疼痛感,9级为剧痛,从1级至8级逐级加重痛感,等级由患者自己感受而定。研究组的50名患者在经过三疗程针刺配合一疗程肌注鲑降钙素(总时长十二周)治疗后,表示疼痛程度得到明显改善的有33人,占研究组总人数的66%,表示这种治疗方法有效的有12人,占总人数的24%,但是由于个人身体素质不同,也有5名患者表示该方法无效,占研究组人数的10%。经过十二周的治疗,单纯使用针刺三疗程或肌注鲑降钙素一疗程的对照组的50名患者中,骨质疏松症的治愈情况不太乐观。其中,将近一半的患者表示无效,有21人,占对照组50名患者的42%,仅有10人表示效果显著,19人表示该方法有效(见表1)。
由此可见,针刺配合肌注鲑降钙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效果显著,对比单一使用针刺疗法或肌注鲑降钙素的方法在同样的时间长度内更能改善病人的疼痛程度,让患者尽快治愈骨质疏松症。
2.2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改善情况的比较
骨质疏松症就是由骨密度降低引起的,因此,治疗骨质疏松症就是为了在本质上增加骨密度。通过十二周的治疗,研究组的50名患者中多数人的BMD都有所提高,而对照组中患者的BMD提高程度较低,可以看出,研究组采用的针刺配合肌注鲑降钙素疗法在改善骨密度方面更有效(见表2)。
2.3 两组治疗费用情况的比较
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绝大多数患者都会考虑医疗费用,尤其是老年人。而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多发疾病,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61――80岁间的老年患者,治疗费用是他们极为关心的问题。根据四平市中心医院的收费标准,考克每只26.5元,一个疗程约需花费780元;针刺每次30元,一个疗程费用为900元。在十二周的治疗过程中,采用针刺配合肌注鲑降钙素治疗方法的患者需要支付1680元,一个疗程显效率最多时可达到94%。研究组的患者仅需花费1680元的治疗费即可得到显著效果,而对照组的50名患者在十二周过后也至少要花费800--1500元治疗费,表1中可以得知,对照组患者极少数能够在十二周内获得与研究组相同的治疗效果,而多数人还需要继续治疗,延长治疗时间就意味着增加医疗费用,延长患者的痛苦。
由此可知,虽然研究组在十二周内的医疗花费多于对照组,但是研究组的多数患者可在1680元的医疗费用内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显著疗效。但是对照组的患者却需要花费比这更长的时间、更多的金钱。
3 讨论
顾名思义,骨质疏松症的特点是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临床上一种年龄退行性疾病,易发生骨折。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的骨折人群中,有330万人是骨质疏松导致的,其中老年人居多。骨质疏松症一直是困扰老年人的疾病,给老年患者及患者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因此,研究出最直接有效、短时易行的治疗方法有着重大的医学意义。
本研究涉及到的针刺穴位从内在解决了患者的骨髓空虚问题,又通过给患者注射鲑降钙素激活蛋白激酶,迅速起到缓解疼痛、中枢阵痛的作用。如此内外兼治的方法才能用最短的疗程治愈骨质疏松症,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从而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研究表明,针刺配合肌注鲑降钙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效果显著,不仅可以再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更能增强骨密度、减轻经济压力。由此可见,针刺配合肌注鲑降钙素比单纯针刺疗法或肌注鲑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47-448.
[2] 王璇,乔敏.鲑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63例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学刊,2008,5(1):99.
【关键词】 骨质疏松;注射型唑来膦酸盐;生活质量;骨代谢指标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3.107
骨质疏松是我国中老年的常见病, 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破坏导致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系统退化性病变[1], 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骨折、驼背, 约占我国总人口的7.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对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成为人类的一大挑战。唑来膦酸是一种新型的三代含氮双膦酸盐的抗骨质疏松药, 是静脉给药的双膦酸盐类, 1年静脉给药1次, 避免口服类双膦酸盐类药对食管的不良影响及服用的不便, 可通过降低骨转换生化指标, 增加骨密度, 成为近年来骨质疏松治疗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通过观察注射型唑来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 以期优化现有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 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114例骨质疏松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7例。观察组中男12例(21.05%), 女45例(78.95%), 年龄63~85岁, 平均年龄(75.8±5.6)岁, 病程2~13年, 平均病程(6.7±2.5)年;对照组中男10例(17.54%), 女47例(72.46%), 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76.4±6.3)岁, 病程2~11年, 平均病程(6.5±2.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病例入选标准 ①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中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骨痛症状且伴日常生活功能受限;②入组前3个月内未服用过影响骨代谢的药物;③排除癌症、骨折活动期(
1.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钙剂与活性维生素D治疗, 钙尔奇D 600 mg/次, b.i.d., 阿法D 胶丸1粒/次, q.d., 连续服用1年,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注射型唑来膦酸盐静脉滴注治疗, 5 mg/次, 点滴时间应>30 min, 1次/年, 12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
1. 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进行腰背部疼痛VAS评分, 采用双能X-ray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腰椎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腰背静息痛、腰背前屈后伸痛、腰背翻身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3 讨论
唑来膦酸盐属于含氮双膦酸化合物, 为第3代的双膦酸盐, 是目前药理活性最强的二膦酸盐, 通过静脉给药后, 可优先聚集于高骨转化部位, 选择性地作用于骨骼中破骨细胞中反式异戊二烯延长酶, 从而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抑制骨吸收, 恢复骨骼吸收和生成之间的平衡, 然后再被缓慢从骨骼组织释放入全身循环系统, 经肾脏代谢排除, 临床安全性良好, 且给药方便, 避免第2代双膦酸盐的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较高的缺点, 其在骨质疏松治疗应用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报道。2012年, 法国国家卫生管理局更新了关于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指南推荐, 唑来膦酸盐可作为髋部骨折之后骨质疏松的首选药物[1]。黄永明等[2]研究显示, 唑来膦酸盐的镇痛效果强于口服阿仑膦酸钠, 起效速度更快, 给药后2周骨痛症状明显缓解, 使患者更快的恢复自理, 减少了卧床时间, 从而减少了因疼痛长期卧床引起废用性骨质疏松的恶性循环。治疗依从性是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老年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 服用药物数量种类较多, 需长期服用, 且患者对骨质疏松治疗重视度不高, 影响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依从性, 研究表明, 口服双膦酸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治疗1年后有50%左右的患者未定时用药, 且随着时间的延长, 依从性会越来越低, 而唑来膦酸1年注射1次, 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唑来膦酸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肌肉疼痛、鼻塞流涕、头痛和关节痛等轻微副作用, 多在给药前3 d出现, 3 d后一般可自行缓解, 无需特殊处理, 或使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干预, 安全性良好, 但在临床应用时应把握其适应证, 蒋元斌等[3]在使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时, 1例Ⅰ型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在治疗后6周出现截瘫症状, 因而, Ⅰ型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需慎重唑来膦酸, 可能引起患椎再压缩风险所致。由于唑来膦酸通过肾脏排泄, 因而, 肾功能重度损害是唑来膦酸应用的禁忌证, 只有当内生肌酐清除率(Ccr)≥30 ml/min时才可使用唑来膦酸, 且静脉滴注前后给予充分的水化。
综上所述, 在常规钙剂及维生素D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注射型唑来膦酸盐能够有效缓解腰背静息痛、腰背前屈后伸痛、腰背翻身痛, 提高腰椎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 且治疗过程无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Briot K, Cortet B, Thomas T, et al. 2012 update of French guidelines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postmen.Pausal osteoporosis.Joint Bone Spine, 2012, 79(3):304-313.
[2] 黄永明, 徐逸生, 肖春生, 等.密固达对骨质疏松患者中短期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2, 18(12):1105-1108.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补肾壮骨汤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7-517-03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07.03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或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因此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质。近年来关于骨生物力学性能降低在骨质疏松定义和诊断中的意义已引起众多学者关注。2000年美国国家卫生院(NIH)有关骨质疏松症的共识文件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 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主要由骨密度(BMD)和骨质量两方面决定,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身长缩短、驼背,OP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质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老年性骨关节疾病的防治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本院采用西药加服 自拟中药“补肾壮骨汤”治疗原发骨质疏松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l1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0例,男15例,女35例;年龄48~70岁,平均(51.9±9.8)岁;病程 1至10年,平均 6年;骨量减少4l例,骨质疏松9例。治疗组60例,男l5例,女45例;年龄49~68岁,平均(52.2±10.6)岁;病程2~11年,平均7年;骨量减少45例,骨质疏松1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对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的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列入本观察。
1.2 诊断标准
诊断闭值可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年轻健康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也可用T-Score(T值)表示,1~2.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1]
1.3 观察方法
骨密度测量使用美国Lunar公司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专人负责测量治疗前后腰椎2~5BMD指标的变化。
1.4疗效标准
骨质疏松症疗效计价标准。痊愈:疼痛完全消失,骨密度检查显示骨密度明显增加。显效:疼痛明显减轻,骨密度检查显示骨密度增加。有效:疼痛减轻,但经常出现,骨密度检查未见骨密度下降。无效:和治疗前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
骨密度疗效计价标准:按国际通行标准,根据DEXA精确度,计算出最小有意义变化值(SLC),参考裴福兴等2007年出版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1.5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上海罗氏制药公司的骨化三醇胶丸(商品名:罗盖全、国药准字J20050021)0.25mg次,2次/日,1个月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口服:美国安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维D钙咀嚼片(商品名迪巧,国药准字J20050027)每天1次2片/次,2个月为1疗程。瑞士唐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鲑鱼降素注射液(商品名:密盖息,国药准字H20050501)50单位/支肌注,第1周每天1次,1次1支;第2周隔天1次,1支/次,第3周隔2天1次,1支/次;第4、5周每周1次,35天为1疗程;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骨肽粉针(国药准字H20051237)25mg/支,每10mg肌注,每天1次,2个月为1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 自拟中药“补肾壮骨汤”,方剂组成:熟地、杜仲、何首乌各15g,狗脊、肉苁蓉、当归、羊藿、骨碎补、菟丝子、桑寄生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2个月为1疗程。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测量比较,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骨密度
治疗后均有显著性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2.3 两组临床疗效观察,见表 2。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系统性代谢性骨病,其共同机制是引起肠钙吸收减少或是肾脏对钙的排泄增多,或是引起破骨细胞数量增多且活性增强,溶骨过程占优势,[1]旧骨的吸收和破坏超过新骨形成,抗骨质疏松药物都是以提高骨强度为目的,常用的治疗药物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两大类。[2]活性维生素 D(α骨化醇)可以促进小肠钙和磷的吸收以及骨矿化的经典作用外,[3]研究证实有促进成骨前体细胞分化成熟的作用,促进骨细胞产生骨钙素,促进胶原的生长和胰岛细胞样生长因子等促进骨形成的作用。研究证实降钙素(CT)对骨质疏松患者有镇痛、增加活动功能、改善钙平衡、减慢骨量丢失、增加骨量以及降低骨折发生的效果。[4]骨肽具有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以及调解钙、磷代谢、增加骨钙沉淀、防治骨质疏松,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对照组采用口服骨化三醇胶丸,维 D咀嚼片、鲑鱼降钙素注射及骨肽粉针四联治疗原发骨质疏松症疗效肯定。
唐容川《 血证论》有言 :“骨内有髓,骨者髓所生,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很好的解释了祖国医学对肾――髓――骨三者关系的认识,骨质疏松症属中医肾虚骨萎、骨病范畴,大量国内外文献表明肾虚者骨密度普通低于健康人。老年人由于肾虚致督脉失调,故出现腰脊疼痛,有研究表明补肾中药具有修复骨损伤,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率,提高骨质量,能维持和升高骨矿密度,改善骨微结构,增强骨生物力学性能。其发挥作用的机理可能是诱导破骨细胞的凋亡,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及其活性,在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具有整体调治、疗效好、无毒的作用优势。[5]本方中熟地、何首乌、杜仲、肉丛蓉、骨碎补、狗脊、羊藿、菟丝子主补肝肾,当归养气血,桑寄生祛风除痹通络,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常用方。治疗组提高骨密度和临床疗效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主要由补肾中药组成的“补肾壮骨汤”配合四联抗骨质疏松的西药治疗原发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较单用西药治疗为佳。
【参考文献】
[1] 裴福兴,邱贵兴,钟刚.骨质疏松性骨折的 临床诊断及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7.108-111
[2] 孟迅,王欧.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的研 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 (10):1081-1082
[3] 姚建峰,许鹏,王军伟,等.骨康太灵治 疗原发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J].中医正 骨,2002,12(4):12-13
【摘要】 目的 评价四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6 例,其中应用空心加压螺钉治疗25 例,动力髋螺钉治疗41 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24 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6 例。结果 112 例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3.5个月,四种手术方法疗效均满意。结论 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四种手术方法各有优势,只有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手术耐受情况等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方可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螺钉;髓内钉;股骨头置换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d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four operative methods in treating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aged patients.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4 to December 2007,126 aged patients with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were operated in our hospital.There are 25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hollow compression screw,41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dynamic hip screw(DHS),24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proximal femoral nail(PFN)and 36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Results 112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rom 6 months to 3 years with average of 23.5 months.The effect of all operation modes was satisfactory.Conclusion These four methods in treating aged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We must choose the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age of patient,the extent of bone rarefaction,the type of fracture and tolerance for the operation in order to get the good response to treatment.
Key words: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screw;nail;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老年人骨与关节损伤中比较常见,以往多采取保守治疗,患肢牵引或固定后待其自然愈合。传统疗法病程长,长期卧床所产生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生命。近年来逐渐被各种内固定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所取代,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由于这类患者多为老年人,其体质差,合并内科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较多,故治疗方法的选择应以固定可靠、手术创伤小、尽早功能康复为原则。我院于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间采用四种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共126 例,疗效可靠,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6 例中,男57 例,女69 例;年龄60~86 岁,平均75.9 岁。致伤原因:摔伤74 例,车祸或骑自行车外伤52 例,其中左髋61 例,右髋65 例。参照Evans分型法[1]可分成五型,Ⅰ型21 例,Ⅱ型29 例,Ⅲ型45 例,Ⅳ型23 例,Ⅴ型8 例。102 例伤前合并不同程度内科疾病,占80.9%。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先行下肢皮牵引或胫骨结节骨牵引制动,缓解疼痛。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对其合并的内科疾病作相应处理,2~7 d内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手术耐受情况,分别采用四种手术方法(见表1):空心加压螺钉25 例,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41 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24 例,人工股骨头置换36 例。手术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97 例,静吸复合全麻29 例。所有患者于术前半小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至术后7~10 d。术后第1天取半卧位,开始行髋周肌群及下肢肌群的等长收缩锻炼。根据患者个体情况,2~10周后部分负重下地活动。出院后门诊随访,每月一次,骨折临床愈合后每3个月一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出院后一年内每月随访,以后每3个月一次。 表1 手术方法与分型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软件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两两比较用LSD检验,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四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平均卧床日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与DHS组相比,空心加压螺钉组、PFN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三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切口长度缩小(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其余三组相比平均卧床日明显缩短(P<0.01)。112 例获得随访,随访率89%,时间6个月~3年,平均23.5个月。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后期随访中有6 例死于其他系统疾病。术后并发症:空心加压螺钉组螺钉穿出股骨头关节面2 例,螺钉松动1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3 例;DHS组髋内翻2 例,螺钉穿出股骨颈2 例,DVT5 例;PFN组螺钉穿出关节面1 例,大腿中部疼痛1 例,1 例因抗旋转螺钉部分滑出,刺激阔筋膜引起髋部疼痛,DVT 4 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下肢不等长2 例,髋部疼痛2 例,伤口感染1 例,无关节感染,DVT 3 例。各组术后均未出现肺栓塞、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内固定断裂现象,各组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术后半年对患侧髋关节进行功能评定,参照索鹏[2]等提出的功能评定标准,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优:患肢无疼痛,生活自理,功能大致正常;良:患肢轻微疼痛,行走需用拐,生活基本自理;差:患肢疼痛,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见表3)。表2 股骨粗隆间骨折四种手术方法手术资料比较表3 不同手术方法随访结果
3 讨
论
3.1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法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和其他内科疾病。传统的非手术治疗多采用骨牵引或皮牵引,其疗法简单易行,费用低廉,但患者卧床及住院时间长,容易出现呼吸道、泌尿道感染,褥疮等并发症。骨折愈合后患者易出现髋内翻、下肢外旋和短缩等畸形,影响下肢功能。尤其高龄患者治疗过程中死亡率较高,病死率可高达15%~20%[3]。鉴于此,目前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在患者无严重心脑疾病的情况下,均应积极手术治疗,使患者能尽早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恢复肢体功能,以提高生活质量。有资料统计,手术治疗死亡率在0.83%~0.9%[4],比保守治疗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股骨粗隆间骨折参照Evans分类法可分成五型,Ⅰ型为单纯无移位的骨折;Ⅱ型为单纯有移位的骨折;Ⅲ型为小粗隆及股骨距骨折,有移位常合并后部的粉碎骨折;Ⅳ型为合并大小粗隆间骨折并可伴有大粗隆冠状面爆裂骨折;Ⅴ型为反粗隆间骨折。其中Ⅰ、Ⅱ型多属稳定型,Ⅲ、Ⅳ、Ⅴ型多属不稳定型。其分型的临床意义在于既有利于选择治疗方法,又有利于对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价。另外老年患者常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内固定装置对骨组织的咬合力较弱,手术困难及术后内固定松动,甚至在骨内移位,所以年龄及骨质情况也是治疗方法选择的重要参考。
3.2 手术方法的选择及评价 空心加压螺钉是在骨折牵引复位的基础上应用X线透视经皮穿钉,固定加压骨折。术后可明显缓解骨折引起的疼痛。早期行髋周肌群及下肢肌群的等长收缩锻炼,可降低护理难度,减少褥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对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空心钉固定骨折加压不满意,抗剪力降低,负重过早容易造成髋内翻。此外,空心钉松动、股骨颈内移位、股骨头切出,空心钉弯曲折断等也是常见的并发症。考虑到以上因素,近年来我们仅对骨质情况相对良好、没有严重骨质疏松,但合并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Ⅰ、Ⅱ型骨折患者,应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
DHS具有加压和滑动双重功能,允许近端粉碎骨折块加压使骨折自动靠拢并获得接触性稳定。我们对Ⅰ、Ⅱ、Ⅲ、Ⅳ型骨折应用DHS系统治疗,固定后骨折端即刻稳定,缓解疼痛,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DHS系统治疗该类型骨折的优越性已被证实[5],但经过我们临床观察发现,DHS对不稳定骨折失败率明显高于稳定骨折。失败类型有加压螺钉穿出股骨头、加压螺钉位置不良、加压螺钉切割股骨头及髋内翻、加压螺钉松动钢板拔出、局部骨吸收等。
另外,DHS对Ⅴ型反粗隆间骨折不能起到滑动加压作用,但可获得坚强固定,选用与否尚有争议。权日等[6]认为DHS已成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个标准内固定器;Ahrengart等[7]则推荐非严重粉碎性(EvansⅠ~Ⅳ型)骨折使用DHS,而在严重粉碎性(EvansⅤ型)骨折使用闭合穿钉的Gamma钉内固定。
PFN适用于各型股骨粗隆间和股骨粗隆下骨折,术中使用骨科牵引床、C型臂X线机,采用闭合复位、锁定技术。闭合复位可保留骨折断端的血肿(骨折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髓内固定不需要剥离软组织,降低了手术创伤、失血、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危险。髓内固定,其承受应力的轴心比DHS向内移,抗疲劳能力增大,进而对骨折是否稳定的要求不高。PFN具有很好的力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它具有手术简单、有效、微创的特点,骨折的固定更稳定,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病人能更早地离床负重。Sadowski等[8]在研究中发现,髓内固定系统比钉板系统更加稳定,手术及住院时间缩短32%,失血量减少24%。但我们不建议对在大粗隆冠状面近端锁钉进针点处存在劈裂的Ⅳ型骨折患者应用PFN,因为近端锁钉通过劈裂骨折线不能起到固定作用。由于髋部骨质疏松时螺钉把持力弱,可能发生锁钉退出。另外对严重骨质疏松患者谨慎应用且不宜过早负重,应积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到骨折有愈合征象后开始部分负重。
基于以上内固定治疗的不足,近年来尝试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经过大宗病例证实这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我们认为确定的手术指征是:a)年龄在75 岁以上;b)局部骨组织有明显骨质疏松征象;c)骨折属EvansⅡ、Ⅲ、Ⅳ型,呈粉碎性;d)能耐受麻醉,或原有的并发症经短期调整治疗后可耐受麻醉;e)患者及其家人有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愿望及要求,术后能配合治疗。以上手术指征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单独加以理解。对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如局部骨组织无明显骨质疏松、不愿行股骨头置换术者,可考虑行PFN、DHS等内固定术或其他治疗方法。Chan等[9]认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尤其适合应用于严重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并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或髋关节已存在严重骨关节炎者以及粗隆间骨折畸形愈合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该类骨折的优点在于:a)与DHS和PFN等内固定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不大、出血量少;b)能提供早期的关节活动及负重,大幅度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c)解决了一般内固定不牢的弊端,避免因内固定不良造成的畸形愈合和骨不连;d)可尽快使患肢髋关节功能恢复至受伤前水平,有效防止髋内翻及患肢短缩。当然,由于高龄患者骨质疏松,髋部周围肌群力量降低,术后远期人工关节仍缺乏可靠的长期稳定性,且因患者高龄,后期假体翻修的危险性及困难度大大增加。对部分粗隆粉碎性骨折患者,由于解剖标志不清,控制假体置入位置有一定难度,假体近端往往无法有效稳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时,术后感染、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尚没有很好解决,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总之,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及负重,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功能恢复快,有效防止髋内翻及患肢短缩,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手术耐受情况等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9.[2]索鹏,石亚萍,梅汉尧,等.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3,9(3):194196.
[3]吴建国,尹律平,汤俊连,等.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1):4748.
[4]Lorich DG,Geller DS,Nielson JH.Osteoporotic p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management and current controversies[J].Instr Course Lect,2004,53:445454.
[5]周德春,王亚全.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6,12(5):449451.
[6]权日,徐国洲,尹庆水,等.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01,17(2):713714.
[7]Ahrengart L,Tornkvist H,Fornander P,et al.A randomized study of the compression hip screw and Gamma nail in 426 fracture[J].Clin Orthop,2002,(401):20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