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活动;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64-1

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挖掘初中学生的潜能,开发初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本文试结合学习活动实际,谈谈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一、体育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给初中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民主、自由、融洽、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初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欢乐愉快地参加体育活动。其次要发动初中学生来设计创新或提出创新性建议,组织发动初中学生创编绳操、球操、徒手操等,相信初中学生的创造力,肯定初中学生个性见解,启发他们做出更多的创新动作,把平时玩和喜欢玩的游戏转变为体育创新活动,做到细心观察、积极引导、精心培育。同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创造性的目标,鼓励初中学生去完成,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和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

在日常体育学习活动中可以将课时教案简要地分发给初中学生,让初中学生课前了解学习活动内容、结构及组织形式,参与到我们的备课,使体育课处处体现初中学生自主作用和创新能力。我在体育学习活动中是这样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的。

1.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活力的方面,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初中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培养初中学生想象力方面采取以下两种形式:

(1)用示范动作引导初中学生想象。如在“鱼跃滚翻”技巧学习活动中,用“蹬摆如兔跃,臀部比肩高”的形象语言描述,再做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使初中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建立概念与动作之间的联系,便于展开联想。

(2)用原型启发促进初中学生想象。原型启发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比如可将标枪出手动作时的身体姿势,比作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教师把竹片比作身体,身体弯成“满弓”,由于学生知道在不超过竹片弹力的限度下,竹片弯得越大,小石子飞得越远。学习“蹲踞式”起跑的动作时,可用压缩弹簧作类比,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探求科学规律,激发初中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想象能力。

2.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有目地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开始,初中学生有迫切解迷的心理,更能激活初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比如学习“前滚翻”时,教师用一方块作滚动实践,当然不会滚动,抓住这一时机,启发初中学生仔细观察与思考,不难想到圆球或圆形物体容易滚动,人体团得越圆越容易滚动,悟出了前滚翻正确的动作,促进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发展。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创造条件和机会,激发初中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

一是让初中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弯道跑”技术时,让初中学生在弯道上跑了以后,再启发引导理解身体向内倾斜是物理中离心力原理。

二是通过设疑发展思维。如在学习活动时提问学生:腿后蹬后,为什么要折叠起来前摆?推铅球的出手角度为什么是40—42度而不是45度?启发初中学生大胆想象,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促进多向思维。

在体育学习活动中注重初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会增强,主体地位就会得到落实,学习活动效果就会提高。

要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初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学习活动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初中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初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初中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学习活动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二、培养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现法

我们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初中学生,而让初中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主动探索解决体育学习中遇到问题的,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要领。

2.问题学习法

初中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中考成绩的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规则等,我们鼓励初中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反复地的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好学的习惯,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景学习法

在体育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手段,以生活画面展现情境,以实物模拟情景,以多媒体视频再现情境,以示范表演体会情境。例如办各种单项体育节、单项运动会、野营、郊游,激励初中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与初中化学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是向学生讲授基础化学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的概念性知识点较多。而高中化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开始从本质上了解化学,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化学。此外,高中化学实验次数明显多于初中,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高中化学教学应当给予实验足够的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跳出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由单纯的知识灌输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转变,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增强学生创新能力落于实处,将其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教学工作中。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阶段化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教学方式单一。化学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缺乏丰富性和真实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讲授课程,学生仅仅被动接受知识,教学过程缺乏有效教学活动。课堂学习氛围凝重,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学背景静态化、虚拟化、陈旧化,课程内容与真实情况下的化学实验和实际情况不符,缺乏创造性。最后,教师秉持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思维单一,过于强调化学学习的高考和升学目的。这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化学时,仅仅将化学作为考试的科目,忽略了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锻炼能力。此外,教师讲授课程时经常传授解题技巧,这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失去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创新思维教育

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改变自身观念,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创新能力,通过合适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生长环境、学习情况各不相同,同样,每个人身上具备的创新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能生搬硬套同样的模式。教师应当对创新能力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清晰的认知,明确学生在创新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的状态,变灌输教育方式为引导教育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加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结合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皮亚杰认为,所有与智力存在关联的工作都对兴趣有强烈的依赖性。作为能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兴趣能够对高中化学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应当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要尽量提高语言的生动性,选择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场景。例如,当进行原电池课程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安排苹果实验,学生看到苹果能够点亮灯泡,精神会立刻振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原电池实验原理,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类似物品和现象展开思考。有了之前的兴趣做基础,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就会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乙醇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近年来发生的假酒中毒事件,以此引出乙醇课题。在学习盐类双水解时,可以应用演示泡沫灭火器,加深学生对双水解的理解和记忆。

(三)坚持教学方式创新,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对于以往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要勇于放弃,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引进全新教学方式。学校应当为坚持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师提供有利条件,定期组织化学教师研讨,邀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师讲授公开课。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改革,还应当注意结合新技术,例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视频教学等。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日常过程中借助知识讨论、知识竞答、实验比赛等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表现自我提供舞台。对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当保持耐心,结合实际情况从简单知识的讲授开始,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努力激发其对化学课程的兴趣。

(四)提升实验教学地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范文第3篇

一、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按照这一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让学生能够依其能力与兴趣学习。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另外,实现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用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应该知道,创新性思维教学并非特殊的或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第三,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掌握一些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应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三、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样地,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为目的新型课堂,倡导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1、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例如,多年来的中、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缩写、仿写及想象作文等,就是课文与日常阅读的文章,没有“创新” 几乎是不存在的。

2、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

例如,在初中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安排了“要不要注意生活细节”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杜绝“非此即彼”想法。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写作内容,以“想象与联想”为题。在弄清“想象”与“联想”概念的基础上,可以举《天上的街市》与《“零”的联系》作例子,使学生加深认识。

3、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强化能力训练。如在改写《木兰诗》、改写《曹刿论战》、改写《十五从军征》、续写《清兵卫与葫芦》等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五、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范文第4篇

(1)创新性.有无创新性是评价创新思维的唯一标准.有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才能称之为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就不是创新思维.创新性包含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在没有现成规律和方法可循的基础上进行完全独立的思维活动,能够突破已有的理论权威、规律、方法及各种思维定势等限制思维因素的束缚;二是不论创新的方法还是结果,不与前人已有的理论或实践雷同,具有对各种事物进行新的认知、改造或制作过程.创新思维的成果应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

(2)发散性.所谓发散性,是指思维主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唯一的方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3)灵活性.灵活性是对思维主体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要求.思维主体可以对各种事物不加限制地各种各样,甚至是毫无客观根据的创意组合.灵活性使创新思维活动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随机性和潜在性.

2影响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2.1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重“教”而轻“育”,再加上商品经济社会中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与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管理理念相差较远.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已习惯性地让学生被动学习,机械性地给学生灌输相关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存储的容器,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园林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很多教师只满足于课堂授课和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及时补充新的知识,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古板,不能适时提出问题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师生间互动少,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2.2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园林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除了要具有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自然、人文、社会、历史、哲学、农学、工程等各种学科知识.学生不但要学好各种基础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各种园林设计理念、风俗人情、自然地理知识,还要求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后盾,然而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对其他各种相关知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种状况就使得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3学生的创新意识

园林专业在校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不能够很好地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积累.多数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获取相关的证书和更高的文凭上,不加怀疑和选择地接受各种知识,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于学生自身缺乏主动的创新意识.这种状况造成了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导致了他们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和创新激情的缺乏,创新思维受到压抑,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创新活动也缺乏广度和深度.

2.4园林专业课外科技创作平台的搭建

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在园林专业相关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逐渐由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知识的状态转变为主动的求知探索状态,促使其敢于去实践与挑战,从而可以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时,必然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往往能够得到逐渐提高.然而,很多高校对园林专业课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视不够,在资金、场地、人员配备等多个方面的投入较少,使原本已有的创新平台也形同虚设.这种状况大大打击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加强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

3.1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

重讲授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理念极其不利于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学生们的思维规律、思维模式及思维结果,以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教学重心.“以学生素质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当成为园林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在这个教育理念转型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学,还包括了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责任.在教学的互动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积极的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并要适时地提出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因问题而思考,因思考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养园林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教师的教学能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讲课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兴趣;通过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促进他们对专业问题的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3.2不断完善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园林专业是一门综合了生物、规划、建筑、工程、美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有不断地完善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园林人才.首先,在课时的分配上,要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并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让学生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其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面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现在很多园林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过于单薄,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适当增加一些加强学生文化底蕴和开阔学生视野的专业限选课程,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3.3强化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根据客观需要而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只有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园林专业学生来说,必须不断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让他们勇于面对学习和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3.4加强园林专业课外科技活动的建设和管理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优化课堂;培养;创新思维

一、创设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是有情感的主体,他们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情趣和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更好发挥学生创新的潜能,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培养。

(1)洽师生关系。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特别注意关心差生,不要放弃对他们的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爱,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事实证明,学生受到老师的重视,学习热情就会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及时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创造成果的价值,进而产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激发创新意识。

(2)巧设语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带入说英语情境中,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精心设问,引导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匠心独到设计一些围绕所学内容,又需联系实际的延伸性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注意力自然集中,思维自然就活跃,他们就会广开思路,萌发思维的创造性。如,在教A Material World(Unit10 Money)一文中,可提问:

(1)What can money buy?(2)What can’t money buy?(3)Can money make you happy? Why?此类问题源于课文又不拘泥于课文,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讨论。通过问题的讨论,不但能深入理解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创新思维。

三、鼓励“生问”,提升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课堂上引导学生发问,鼓励“生问”。 “生问”策略是把提问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提问,学生或老师回答。要与他人沟通,学生必须思考如何去交流,从而拓展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如教The Future of Cyberspace一文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有些学生问题设计得很合理:How often do you surf the internet?What do you do online? Is it good or bad to surf the Net often?在课文即将结束时,老师问: Do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有学生突然问:What’s your opinion on the future of cyberspace?What’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 the internet?这样,课堂上有效地利用“生问”策略,让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充分调动起来,提升思维能力。

四、积极评价 拓展创新空间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离奇思想,这时老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批评、指责或训斥,会压抑学生的思想和想象力,从而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在评价时,教师要本着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态度,以鼓励为主,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如“Good/Excellent/Well done/You made greater progress”以满足学生对成功的渴望,进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采用下列评价方式。

(1)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可以“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不要马上说:“No,you’re wrong”,而要说:“It doesn’t matter.Please think it over”,让学生了感到还有希望,从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争取机会得到“Yes,you’re right”;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不是简单用红笔打个“x”,而要委婉地划个“?”,善意提醒学生再考虑。

(2)分层次评价。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要求分层次进行评价。对于优生,要严、高要求;对后进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