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创意绘画活动方案

儿童创意绘画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创意绘画活动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创意绘画活动方案

儿童创意绘画活动方案范文第1篇

劳动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活动思想]

以五月劳动节为契机,开展以“我劳动,我光荣”为主线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去学习,去实际操作,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快乐,知道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最光荣,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和老师劳动的辛苦,做到尊敬长辈,热爱长辈。

[活动时间] xx年4月28日——5月 3 日

[活动内容]

一 、快乐实践 负责:各班主任

全校同学利用春假或双休日时间,来尝试“做一名快乐的小能手”。根据“实践活动反馈表”(分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开展实践活动,五一春假结束后把反馈表上交班主任老师,各班进行班级比赛,推选出“快乐小能手”两名。

二、精彩展示

1. “创意我们的美食” 负责:各班主任、大队部

三——六年级同学自愿参加《中国少年报》“创意我们的美食”活动,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进行美食创意活动。假期结束后取好作品名称,拍摄下作品照片,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创意背后的故事+设计原因),将这些材料以电子稿形式交班主任老师。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交学生处后,学校择优推荐给《中国少年报》。

2. “劳动者是最光荣的”主题摄影 负责:各班主任、大队部

五六年级同学自愿参加以“劳动者是最光荣的”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展。拍摄一组在节假日期间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叔叔阿姨的照片,洗出照片后参加少先队“五一”活动橱窗展。

摄影作品要求冲洗7寸以上照片。假期后交班主任老师。

三、能手比拼 负责:各班主任、年级组长

各班根据“快乐实践”活动竞选出班级小能手2名,参加年级“我是小能手”比赛,评选出各年级“快乐小能手”。

比赛内容:

一二年级系鞋带、理书包、叠衣服;三四年级钉纽扣、冷菜拼盘比赛;五六年级套被套、炒菜比赛。

奖项设置:各年级“快乐小能手”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5名,优胜奖若干(各年级自定人数)。

[活动要求]

1. 各中队要高度重视,注重活动过程。

2. 对每项活动的开展,学生处及各班班主任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0xx劳动节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开展以“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劳动节”的由来,了解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风采。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类活动,从宣传“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这个主题思想转化到我们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3、通过在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培养爱劳动的热情,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争做“劳动小能手”。

二、活动主题

我劳动,我光荣;我自理,我能干

三、活动内容

(一)绘画比赛

1、绘画主题:劳动最光荣

2、绘画形式:绘画表现形式不限,儿童画、国画、版画等均可。每个班上交5件作品,可适当增加。

3、上交时间:4月30日前上交,逾期做自动放弃。

(二)我是劳动小能手

1、在“五一”放假期间与爸爸妈妈一起对自己的家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2、能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洗菜、淘米、洗碗、扫地、拖地等

3、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并能做到我的饭碗里没有一粒剩饭(菜);

(三)学唱劳动歌曲

1、各班音乐老师负责在本周学习有关“劳动光荣”的歌曲。

2、周五班队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举行“我爱唱歌更爱劳动”的个人演唱比赛。

四、活动要求

1、各校要组织好绘画比赛活动?将好的作品上交中小进行展览。

儿童创意绘画活动方案范文第2篇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美术教育的具体目标是通过积极的美术创作活动,启发学前儿童用视觉造型要素表达自我的观念和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3——10岁是培养并发掘儿童创造力的最佳期,也是通过早期美术教育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时期。创意美术的宗旨是遵循人性化的自然法则,在千变万化中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形象思维之火花,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带领孩子们去寻找美和创造美;在绘画和手工制作等实践过程中,舒展孩子的身心,为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自我表达提供实践的机会。我们通过创意美术给了幼儿想像的空间,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可以大胆地驰骋思维,发挥想像的力量,激发创造的灵感,为创意美术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科学制订目标,提高目标成效

创设有艺术氛围的环境、挖掘教师的艺术才能、培养孩子的艺术情趣是我们的目标宗旨。

我们在工作中,大胆摸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初步确立了自己的美术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美术教育风格。我们以“从美术教育中汲取营养,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为着眼点,以美术教育为基础,推进幼儿园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与提高。并将美术教育作为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以艺术促进孩子创新能力的稳步提高。

我们在美术教育中注重孩子自由的表达表现和创造性地表达表现,鼓励和引导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自由自在地宣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我们美术特色教学的目标确立依据是新《纲要》中的艺术目标。三条艺术目标比较笼统、抽象,在实际中教师较难把握。于是我们又把美术教学目标具体化、明确化。

1.情感目标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情感教育越来越占主导作用,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活动,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情感为抓手,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浓厚兴趣,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绘画的表现力。运用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环境中的美,充分享受美的熏陶。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让幼儿身心得到自我满足,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健全人格,培养他们开朗的性格、善良的品质。

2.知识目标

在美术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向幼儿传授一些粗浅的美术知识,同时渗透各领域知识,努力把美术知识与各科知识相互融合,使幼儿获得较为系统的,完整的新知识,促进幼儿各种能力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美术活动中,根据不同内容,融合其它学科的知识,不仅丰富了活动的内涵,而且更吸引了幼儿的兴趣。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设计活动方案时自然而然地考虑到了各领域知识的融汇贯通。

3.技能目标

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给予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的指导,使幼儿较为确切地运用美术技巧表达自己的认识,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教师的引导可以使幼儿根据需要达到目标要求,每个幼儿的选择虽然不同,但相对以前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此外,幼儿还学会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要素初步感受并喜爱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积极投入美术活动,并通过各种造型要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美术创造的乐趣;初步尝试不同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用造型、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具有创造的意识;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能积极投入绘画活动;初步尝试不同绘画工具和材料的用法,形成良好的绘画习惯。能大胆地塑造和制作多种平面的、立体的手工作品,用以美化周围环境和进行游戏活动;体验手工活动的乐趣,能积极投入手工活动;初步尝试不同手绘画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形成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

二、精心选择,创设园本课程

1.重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幼儿的年龄特点,重视形式的创新。我们应把我们班或我们园幼儿的年龄特点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使课程中的内容技能与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如剪纸这类型的活动课程我们反复研究,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把剪纸目标定位在:1)剪出对称形体,难度不要过高。2)先画后剪,把连接作为知识要点。3)用各种彩纸,形象单一,色彩复杂。4)鼓励创新,大胆设计图案。正因为正确地处理了剪纸创新教学与幼儿年龄特点这一矛盾,加之活动后的不断调整,使得剪纸的创新教学活动非常成功。

为了防止美术活动形式的单一,注重可操作性,我们又进行了美术活动形式的尝试与开发。虽然绘画形式中有线描、涂色、水墨、水粉等等,但形式单调。因此为了使美术特色课程具有先进性,前瞻性。教师们开动脑筋,在全园开发了一些形式:剪纸、面贴、粘贴、撕纸、编织、泥工、印染、报纸浮雕画等等,老师们还把各种形式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在掌握形式开发的规律性后,运用规律自由地重新建构,使形式不断地发生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以园为本,开发丰富的人文资源

我们根据多年来的特色教育经验,认为美术创新教学的内容选择应该多方位、多角度。可以来自于原有课程更深度的挖掘;可以从幼儿教学活动中生成;可以根据季节选择;可以从乡土文化中筛选。凡是幼儿感兴趣的,幼儿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能用一定绘画符号表达的内容均可作为创新教学的原本材料。如“泥塑:家乡的荷藕”、“我与大运河”等案例,都来自于本土荷乡文化;“手拉手”剪纸内容生成于幼儿园组织的郊游活动;“全家福”这一课程是对主题活动的拓展……,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周边有许多课程可以开发,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美术创新课程的开发就能渊源流长。

三、创新延伸园本教研

儿童创意绘画活动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23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49

一、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意义

(一)对幼儿的意义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正如一个发育正常的3岁幼儿,便能从“涂鸦”这一美术活动的萌芽状态中体验到极大的乐趣,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投入一样,将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体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喜爱美术活动,乐于投入到艺术创作中。

(二)对教师的意义

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开发,必须要理解游戏的内涵,了解美术活动的分类,并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在活动内容的选取、活动的设计、环境的创设上,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以及观察能力、认知发展、手部精细动作等特点出发。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幼儿喜欢的方法、形式,让幼儿体验到快乐与满足,同时观察幼儿的表现,根据幼儿的表现适当调整活动设计,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形成完善的游戏美术活动方案集以及配套的材料,并总结、提炼教育策略。整个美术活动完成后,教师对游戏美术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设计、实施、反思等能力都将得到明显提升。

二、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主要措施

美术活动的游戏化,关键在于教师应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善于选择一种符合幼儿教育规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去指导他们,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画氛围,使幼儿从小热爱绘画艺术,并在看看、想想、说说、画画中得到智力、个性的发展,获得成功的满足。

(一)创建“全程游戏教学法”

根据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种种行为表现,我们探寻出了一条幼儿喜爱的教与学的共同体,创建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全程游戏教学法”。

1.美术材料游戏化。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多种美术材料,如各种质地、大小、形状、颜色的画纸,颜料、画笔(工具可以是自制的,还可以让幼儿在地上、可擦的墙壁上作画),让幼儿在自选材料、自由表达、自由张贴中产生新的感受,并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想法,使幼儿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想象和情感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2.美术题材儿童化。幼儿喜欢小动物,教师就可以设计“小兔子的被子”“小鱼吐泡泡”“大象滑滑梯”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幼儿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小朋友打电话”“漂亮的玩具”“捏糖葫芦”等。

3.美术活动引导情景化。即用情景引导幼儿把自己经历过的、想象的各种奇妙的事情表现出来。在整体教学设计游戏化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游戏性和趣味性,利用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易受情绪支配的特点,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

4.绘画内容游戏化。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美术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来设计合理的情节,并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幼儿一直置身于游戏之中。

(二)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为进行指导

1.兴趣――入门的第一把钥匙。

2.观察与认知――步入智慧之门。

3.表现与表达――童心童趣的流“路”。

4.想象与创造――神奇的天使。

(三)体现因人施教的指导过程

在绘画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性格和能力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画起画来夸张大胆,有的却畏手畏尾;有的画起画来兴致勃勃,画面越添越丰富,有的则草草几笔了事;有的用色鲜艳大胆,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有的却偏偏喜欢使用黑色和咖啡色……这些在绘画活动中的种种表现,都与幼儿自身的性格、认知水平、情感变化、兴趣需要等心理因素密不可分。通过“全程游戏教学法”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张开了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大胆地把各种奇思妙想落在了纸上,同时也让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

(四)园内美术文化建设

1.创设富有审美情趣的环境。幼儿园的外环境,可以选择色彩鲜艳、明亮的颜色,如橘红、淡黄、天蓝、淡绿等,给幼儿以温馨的视觉享受。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楼梯和走廊的墙面上可以利用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制作的装饰画、具有民族特色的十二生肖的壁挂等供幼儿欣赏。比如,大块面的具有抽象主义色彩的壁画赋予了幼儿想象的空间,而幼儿创作的一幅幅稚嫩而富有童趣的美术作品既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就感,又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2.创设体现互动性的环境。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在环境创设中应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参与环境的设计和布置,这样的环境才是幼儿所需要和喜爱的,才是真正具有教育价值的。

(五)家园合作

儿童创意绘画活动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主题;预设;生成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获得了许多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但幼儿不满足于这些已有的经验,幼儿还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来进一步开阔的他们的视野,因此,在主题教育活动的背景下,与他们互动过程中教师最好能够预设和生成出他们内在需要的美术活动。

一、主题背景下幼儿美术活动的内涵

预设的美术活动是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学习需要,已有经验,对主题中的教育信息进行提炼后而预先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教育活动。

生成的美术活动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非预设的美术活动。

陈鹤琴先生说“幼儿的课程必须预先拟定,但临时得以变更的”,即:教师应根据幼儿原有经验和现有水平挖掘教材的内涵,在实施预设课程的过程中捕捉幼儿的需要、兴趣、并生成出新的教育思路。

二、美术活动中的生成是幼儿认识发展的需要

建构式理论提到课程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和共同构建的一系列事件,以尊重幼儿发展规律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如在中班主题活动《热闹的大街》中,教师预设了《美丽的房子》这节美术活动,老师的活动方案中,活动前请幼儿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房子的资料,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共同探讨房子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幼儿来画美丽的房子,最好把幼儿的房子图张贴在作品栏。幼儿积极性很高,有的找来奶奶家老房子的照片、有的把自己和家人去旅游景点比较特别的房子照片拿来,有的拿来和房子有关的杂志、书籍、模型,还有的请家人在网络上收集各个国家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房子图片、照片,更有幼儿找来各种动物的房子图片、书籍。因为有丰富的资料支持,幼儿的绘画活动兴致很高。

绘画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幼儿收集来的这些材料放在语言区、美工区、建构区供其参考、交流。幼儿对各种房子的兴趣未减,用绘画、泥工、折纸、积木来表现房子的不同造型。幼儿还结合房车的作用、利用太阳能节约能源、拒绝空气污染要求,提出了未来的房子的设想,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了《未来的房子》这节创意课,以满足幼儿探索兴趣。

三、预设与生成并存,兼顾技能与兴趣,促进能力提升

《新纲要》中明确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1],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观察者、倾听者、引导者、与儿童一起学习的研究者,而非仅是信息的传递者。

关注幼儿需要,倾听幼儿心声,捕捉有利契机。如大班幼儿在《动物的秘密》这个主题中的小主题《消失的恐龙》的学习中,该年龄段幼儿好学好问,对恐龙很着迷,他们在这个主题开始以前就对恐龙了解很多,所以幼儿也很想把自己了解的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偏偏这个主题中没有美术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了《我的恐龙朋友》这个美术活动。并从技法上帮助幼儿掌握恐龙的造型,教师通过折叠挂图帮助幼儿掌握恐龙的造型。教师把大纸按左中右对等折成三折,中间一块是恐龙的身体和腿,两边纸按上中下对等三折,分别画了三种恐龙的头和尾巴,通过对挂图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与身体的不同组合,让幼儿学习改变头尾的变化来表现多种形态的恐龙,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在《搭建恐龙家园》中,教师根据幼儿的意愿,生成出《我和恐龙做游戏》这节综合美术活动,活动的重点在流线型身体的动态变化上,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能力自由选择表现的方式,可以用绘画的形式(能力强的画动态的恐龙,其次画静态的,恐龙画好后商讨合作添画的背景)、可以用泥工的形式(因为幼儿以前有过做大象的经验,所以用橡皮泥做圆雕的恐龙也不难,有的做恐龙,有的做各种动物、人物、植物),还可以用用撕纸、折纸的形式(因为欣赏过恐龙的剪影,所以很容易抓住恐龙的外形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个幼儿体验了自由表达与表现、创造的快乐。

根据幼儿能力,把握生成方向,提高生成效果。生成的内容要和幼儿的内部动机相吻合,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的活动中,提开放性的问题来拓展幼儿的思路,并观察、倾听、记录、研究幼儿的反应,及时的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从随机捕捉到的教育契机中生成出能被幼儿接纳的主题,在这当中要把握幼儿的现有水平及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要有日常观察的习惯和意识,并积极关注、适时介入了解孩子的内部需要。如,在《美丽的房子》的生成活动中,幼儿对房子“设想”比较倾向于形状、颜色、大小、高低等的变化,只有个别孩子产生对房子功能的探索,老师在选择生成内容时,考虑到前者与预设活动的发展水平是平行的,没有能力和创意上的提升,而后者则有新的创意,而且更能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的生成活动,提升了预设的内容,给幼儿更多、更广的信息。

四、对美术生成活动的评价

如果说,预设活动是教师的思想,那么生成活动更多来自于孩子的思维“火花”,生成过程也多是孩子的自发、主动的行为,这个过程培养了幼儿的以下能力;

(1)资料收集

围绕主题内容收集照片、图片、实物等相关资料,学会根据主题选择和寻找材料。

(2)视觉思维

围绕主题活动中的各个领域的活动(语言、科学、社会等)让幼儿在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让幼儿把第一阶段接受的信息进行顺应和内化后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为接下来生成新的活动做经验上、理解上、构思上的铺垫。

(3)视觉表达

通过主题丰富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对内在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丰富的经验是从事艺术创作的源泉,为幼儿美术创作所提供的经验有助于幼儿美术创造表现,应注意其过程性和体验性。

因此,预设与生成的过程是师幼共同学习的过程,是师幼共同开发活动内容。按陈鹤琴先生的思想教学内容也己打破以教师预设的形式,而是预设与生成并存的形式。因而在以主题为背景的美术活动中,教师更需要关注幼儿、尊重幼儿,以师生共同开发的形式选取活动的内容。

五、结语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非外在的专制者、包办者。当幼儿对主题中的内容有了经验,在生成的课中就可以自由表达,生成的课就是从幼儿对该主题理解的最后呈现。所以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教师应该关注主题教学中各领域学习的过程,并关注幼儿、倾听幼儿,让幼儿在思考、表达情感和想法时,为他们提供多种材料,变预设与生成并存的形式。

参考文献

儿童创意绘画活动方案范文第5篇

小班幼儿技能匮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艺术活动需激发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进而主动地表现美,具有审美情感的萌芽。绘画是幼儿表现美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一支笔一张纸在幼儿手里能出现千变万化的世界。但掌握一定绘画技能是幼儿顺利地进行美术表现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幼儿艺术表现的必要前提。小班幼儿正处于绘画的第一个阶段――涂鸦期,也就是说他们喜欢画,但缺乏目的性和表现力。他们生活经验缺乏,表现手段、方法、水平较低,绘画技能匮乏。然而绘画技能是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的动力定型,我们能让小班的孩子进行反复枯燥的临摹、涂色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克服小班幼儿绘画技能匮乏这一问题呢?

我们尝试从幼儿出发,以幼儿为中心,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为幼儿能尽情地挥洒心中的美做准备。下面以两个活动对比为例具体展开,从活动方案的确定、反复试教、反复修改、直至教学应用、教学水平、理论水平显著提升。

尝试与发现

第一次活动 我们首先明确绘画活动的目标,精心设计了教案,认真准备了教具。开始导入时,我们设计提问:“小猫最爱吃什么?”幼儿回答:“鱼。”再问:“那小猫用什么办法捉鱼呢?”幼儿便嚷嚷开了:“用钓竿、钩子……”“还有什么办法吗?”教师继续启发,希望孩子们回答“鱼网捕鱼”。但是,孩子们没有喊出老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只得将鱼网教具展示出来,“这是鱼网,可以一次捕到很多小鱼,为什么……”正当教师想对鱼网的作用加以深入时,一个孩子快速钻到了我手中的鱼网下面,还用探询的目光瞄了教师一眼,教师灵机一动说:“这条调皮的小鱼被我给网住了”,可不等教师话音落下一个、两个、三个……不一会儿十几孩子钻到了鱼网下,“呵呵,我也被网住了!嘻嘻嘻!”孩子们乐在其中,而教师却束手无策。不可否认教师充分发挥了她本身的教学机智。经过教师的示范,“先画横线再画竖线,横竖线要交叉叠在一起”幼儿开始作画,每位幼儿分别在一张印有许多鱼的铅画纸上,用油画棒画鱼网,“比比,谁网到的鱼多、谁织的网又大又密”,教师还在不断提示评价,“赵老师,我画好了”声音来自平时能力较强的许涛,教师过去看才发现,他只将网画在一条鱼的身上。不一会儿,“我也画好了,我也画好”的声音此起彼伏,有只画竖线的,有只画横线的,还有倒是画了交叉的横竖线,但这网已破烂。活动并没有激发幼儿对画网线的兴趣,教师评价乏善可陈,无法唤起幼儿共鸣,幼儿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活动的反思与探索 首先,得益于幼儿的启发。孩子爱玩,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孩子们钻到鱼网底下”细细反思这个行为,使笔者深受启发,既然孩子乐意钻鱼网,那是否可以设计捕鱼的游戏来再现情景――“鱼网捕鱼”呢?让幼儿有形象直观的体验,突破鱼网为何能捕鱼的认知难点。让孩子们真实地体验到,横线竖线交叉织成的网能捕鱼,网织得越大捕到的鱼就越多。其次,得益于良师的指点。绘画活动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激发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不一定从技能开始,不一定按教师的目标、要求进行;从幼儿原有的经验认知出发,从幼儿技能水平出发,从幼儿的意愿、需要出发,让幼儿画画成为一种游戏、一种获得快乐的艺术活动,让孩子既能获得愉快的体验,又能得到技能的发展,才是成功的活动。再次,得益于教师同行的建议:有些老师提议作品纸张再大点,有利于线条的延伸,更能让孩子们放开手脚;有些老师提议可以运用不同的作画工具和作画方法,孩子们早已对经常使用的彩色笔油画棒失去兴趣,提供一些新鲜的作画工具或许更能吸引幼儿,让幼儿能更专注地参与绘画活动,考虑到幼儿的能力差异,教师的评价指导必须有层次性。

第二次活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反复试教修改,我们又精心组织了一次活动。教师选择用简洁的导入方式:“小猫最爱吃什么?我们去小河边找找有没有鱼。”(白色铅画纸做成一条小河,并用白油画棒画上各种鱼虾――由每人一张改为全体幼儿一整幅) “咦!怎么没有呢?”“我们来试试”,教师轻轻拿起蘸了蓝色水粉的刷子一刷。“小鱼有了,小鱼有了!”孩子们兴奋得拍起手来。孩子们也兴奋地动起手来,“我找到鱼了”“我找到小虾了”“这里还有一个大贝壳”……“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小鱼,小鱼怎么游?”音乐响起《小鱼游》,孩子们随着节奏摆动身体,在教师带领下朝一个方向游,正当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教师忽然拿起旁边的鱼网一下网住了好几个幼儿。这时,教师再出示鱼网,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高高举起的小手有很多,“这是抓鱼用的,是网”。有些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喊出来了。与第一次活动同样的问题,却得到截然不同的反响。虽然,孩子们已经知道了鱼网,但通过教师的总结概括“它叫鱼网,由一条条横线和一条条的竖线交叉织成的”,提升了孩子的认识经验。最后,教师在示范画网时,又结合儿歌“横线、横线排一排,竖线、竖线排一排,织成鱼网大又密,网住鱼儿多又多”进行示范,一个个小脑袋看得可仔细了。孩子们纷纷拿起棉签、油画棒、彩色笔,在小河里帮小猫网鱼。

研究与反思

两次活动的比较,深刻地反映出:一切以幼儿为中心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一个突出特征,我们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可这又不得不依赖于绘画技能、知识经验等积累,还必须要避免技能技巧片面化和标准化的偏向。经过反复实践和研究,我们尝试以游戏情境,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绘画技能的兴趣;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形式,进行不同技能的练习;以情境化的评价方式,支持和优化技能的练习,颠覆反复枯燥的绘画技能练习,让小班幼儿轻松掌握绘画技能,为顺利进行美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尊重幼儿的意愿:以游戏情境,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绘画技能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他们眼里,几乎一切活动都是游戏。皮亚杰说儿童“具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游戏就构成了儿童的这个活动领域。小班幼儿认识和表达事物时会受到情绪情感的影响,他们乐于表现和模仿自己感兴趣的事。而游戏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形式,所以我们尝试用游戏贯穿整个活动,来感染幼儿。在试教时,孩子们对鱼网这一新鲜事物敏感、好奇,导致“孩子们偷钻到鱼网底下”的这一幕,这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强烈的游戏愿望。于是在研讨活动中我顺应幼儿的意愿,融入了“小鱼游”,的游戏,让幼儿贴近鱼网,通过游戏获得网鱼的体验,让幼儿轻松地接受技能的指导。运用游戏贯穿整个活动,来感染幼儿,从帮小猫找鱼(刷色)――引出鱼网(游戏捕鱼)――幼儿作画(捕鱼)一直都在游戏、在玩,孩子们没有机械地画网格,只想着我要帮小猫多抓鱼,也没想横竖线要怎样才能画直画长画密,只知道要帮小猫多抓几条鱼。让幼儿愉悦、新奇的体验、活动中自觉的学习、成长。

满足幼儿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形式,进行不同技能的练习。点、线和涂色是进行美术表现的最基本元素。美国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小班幼儿正处于第一个时期――涂鸦期(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图、纵向乱图和画圈;这个时期的后期,儿童可为自己的涂鸦命名),幼儿喜欢到处随意自由涂画,无目的性。幼儿喜欢到处随意自由涂画,他们羡慕老师手中的刷子和粉笔,他们想尝试各种能绘出图案和色彩的工具。在第一次试教里,教师提供的油画棒,孩子几乎每天接触早已厌烦,他们便随画了横线或竖线就没有兴趣再画了,他们渴望更多更新的材料和工具。而我却一心只想着自己的教案、自己的目标,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在最后一次执教时,笔者选择了孩子新奇的软毛刷涂色,在“捕鱼”活动中到小河里找鱼,利用白油画棒在白铅画纸上的色隐性事先画好鱼虾蟹等,“怎么没有鱼?”设置悬念,再让幼儿用软毛刷涂色,“我找到小鱼了,我找到了虾……”幼儿的兴奋溢于言表,为整个画面涂上了底色的同时完成了软毛刷涂色的技能练习。同时,一改往日进行绘画时一人一张纸的作风,以整条小河为作画纸集体作画,让幼儿有更大发挥空间。让幼儿进行反复练习(抓完这边再抓其他的)却仍兴致勃勃,也可以更直接亲近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充分体验集体作画的乐趣。我们准备了棉签棒、油画棒、彩色笔等作为绘画工作,适合不同水平层次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对多种工具绘画的需要。

兼顾幼儿的差异:情境化的评价指导,支持和优化技能的练习 不同个性的幼儿在绘画时的喜好也不相同,教师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想象,不要求其所画内容都一样。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个体,也由于家庭背景、经验水平的不同,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孩子们可能会将苹果画成黄色,这时教师要尊重孩子,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幼为本,还具体表现在“促进每个孩子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思想”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第一次试教时教师的指导“先画横线再画竖线,横竖线要交叉叠在一起”“比比,谁网到的鱼多、谁织的网又大又密”只是对全体孩子的一般要求,缺乏层次性、情境性。教师的指导与评价应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的现实需要,使他们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获得发展。因此,在后来执教时,我改用儿歌的形式教幼儿学画网格线,并用情境化的评价来引导幼儿,“小鱼的头钻出来了哦,加些横线拦住它”――针对能力较弱不能完成交叉线的孩子;“网格的洞洞太大了,小心鱼偷溜出来哦”――鼓励完成交叉线的孩子反复练习画长线;“如果一个人的网不够大,试试两个人的网连在一起”――向成功的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合作。教师要伴随幼儿绘画的过程,根据幼儿绘画的内容情况做出适应的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提出不同要求,在画网格线的技能习得的同时,让孩子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