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俗习惯的特点

风俗习惯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俗习惯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俗习惯的特点

风俗习惯的特点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 习惯 行政法 风俗习惯 国际惯例

行政法的渊源有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之分,我们耳熟能详的行政法的渊源几乎全部来自于正式渊源,比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章、法律解释及国际条约等成文法,至于行政法的非正式渊源却很少得到重视。“习惯”作为行政法的非正式渊源,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立法者对“习惯”的重视,并通过某些法律条文明确“习惯”对行政活动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习惯”在行政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所以有必要强调“习惯”在行政法中的存在地位。

一、“习惯”为行政法的非正式渊源

(一)行政法的渊源涵义

行政法的渊源是行政法理论基本范畴之一,一般来说,法律渊源是法律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的法律渊源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法律解释等。行政法的渊源分为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正式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非正式渊源通常又称间接渊源,指经国家认可的,由国家赋予其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公共政策、法律原理、判例等。

(二) “习惯”的涵义

习惯作为行政法渊源之一,与其他渊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由萨维尼和普赫塔所阐发,并被埃利希表述为:“习惯法既是行为规则,也是裁判规范;更确切地说,它始终首先是行为规则,通过行为规则才变成裁判规范。” 作为法律渊源,除了要求有一定的形式外,还要求人们在心理能够形成心理确信,即由最初的“它部分地在法学家们的确信、部分地在法院的适用中来实际地确认有效”, 到发展为近当代大陆法系的法学理论当中对习惯作为法律渊源的效力根据则要求“有法的确信”这一指标。 习惯作为行政法渊源之一,在我国当代行政法律当中主要被用于填补制定法规定的不足及漏洞,其本身更多地体现为 一种补充性法源。

(三) “习惯”作为行政法渊源的涵义

“习惯”作为行政法的渊源是指某些习惯经制定法的认可起着行政法规范的作用。与行政习惯同类的行政法正式渊源空白时,在不与宪法、基本法律抵触的前提下,该行政习惯具有法律效力,可结合宪法、基本法律的原则条款一并适用。

虽然本文肯定了行政习惯作为行政法渊源的地位及存在的合理性,但并不是说在某些范围内的行政习惯优于行政法律我们就应该抛弃行政法律,却遵从行政习惯。众所周知,法律具有滞后性以及存在法律漏洞,而在长期的行政实践活动中会形成行政习惯,这个时候行政习惯也许更符合社会利益,而正施行的行政法律对此并未规定或者规定得不够全面。行政法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不能像民商事法律一样在法律未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且未违背社会利益时民商事主体可根据长期以往的民商事习惯进行民商事活动的往来。这与民商事活动遵从私法自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律保护民商事主体的合法的经济活动,这是为了繁荣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行政法体系就不能采取这样的方法,因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特殊性,其主体一方是代表国家权力的行政主体,为了维护行政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行,行政法一般规定较为详细的行为过程,以防止损害处于弱势的行政相对人一方的权利。因此,行政习惯不能在行政法律未规定或者规定的不够全面的情况下使用,除非法律在该情况下明确表明适用行政习惯的规则,否则,行政习惯不可由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自主选择。

行政习惯指的是行政过程中的惯常做法,并未有充分的成文法上的依据;惯例则是指行政机关在处理先前行政案件时一贯遵循的准则。由于我国是非判例法国家,因此,在将习惯和惯例作为行政法的非正式渊源时,必须与其他非正式渊源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不能否认行政习惯对于行政法律的促进作用,在行政法律与行政习惯出现不一致时,立法主体为了保证行政法律的一致性以及连贯性,会适时通过调整法律来使出现的行政习惯得到制定法的认可,使其合法化。

二、 我国当代行政法中的“习惯”存在概况

(一) 行政法中的“习惯”的分布范围

在行政法律中有11条涉及“习惯”的法律条文,分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驻外外交人员法》、《人民武装警察法》、《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民用航空法》、《人民警察法》、《法》、《监狱法》中;行政法规中有关“习惯”的条文较少。行政法中的“习惯”数量较多,且在近些年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使其成为行政法可参考的渊源之一;与此同时,也说明了行政习惯在当今行政活动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当然,这都是建立在制定法对习惯加以认可、赋予其法律效力的基础之上。

(二) 行政法中“习惯”的文字表达方式

1. 法律中对于“习惯”这一概念所采用的具体文字表述而言,多部法律之中存在着多种的表述方式。一般有:“风俗习惯”,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第16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征得调查对象的同意,尊重其风俗习惯,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生活习惯”,《监狱法》第52条:“对少数民族罪犯的特殊生活习惯,应当予以照顾”;“习惯”,《监狱法》第70条:“监狱根据罪犯的个人情况,合理组织劳动,使其矫正恶习,养成劳动习惯,学会生产技能,并为释放后就业创造条件”;“国际惯例”,比如:《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第22条:“国家对归侨、侨眷在境外的正当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国际惯例,给予保护”。

2. 行政法规中的情形较为类似,条文中多使用“风俗习惯”,“风俗、习惯”,“习惯”,“习俗”,“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国际惯例”。

有关“习惯”的词语在行政法律、行政法规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足以体现出其在行政法中的地位。其不仅表明了行政法对风俗习惯、国际惯例的尊重和保护,而且也通过确认“习惯”作为行为规则的法律效力,明确其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法律效力。可以说,在少数民族事务上管理、特定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定行政主体的约束、国际惯例的遵守等方面都要遵守或者尊重相应的“习惯”,这不仅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所要求的,而且也与特定的国际背景有关:既要保护国内的历史人文,也要接受国际上的某些文化规则。

三、 “习惯”在行政法上所体现的价值

根据上文的分析以及相关数据的展示可以看出我国“习惯”行政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且国家对于不同的“习惯”形式给予不同的态度。“习惯”在行政法中体现出不同的价值:意识通过规定参照、根据习惯处理某些事项,体现出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表示继续沿用,而不对相应的情形予以重新规定,这是一种比较积极、主动的态度,国家不仅承认习惯具有法律效力,还要求必须按照习惯行事;二是国家也规定了对待习惯的尊重和保留的态度,不强制要求人们去按习惯为或不为某种行为;三是规定不得侵害某些习惯,这主要是通过禁止性的规定对该习惯进行保护,从而体现出“习惯”在行政法上具有否定性的价值。综上,“习惯”在行政法中所体现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 风俗习惯的价值

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强调了对于风俗习惯的尊重和保护,这是习惯在行政法中体现的最重要的价值。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其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非常丰富;加之,我国少数民族数量之多,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因此,尊重和保护风俗习惯是我国法律的应有之意,更是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法律所体现的必有之意。当然,保护风俗习惯也被宪法作为基本权利所确认,《宪法》第54条第4款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样,保护风俗习惯在行政法中也得到了详细的贯彻,与此同时,制定法也对某些“习惯”予以认可,使其发生法律效力。

1. 突显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价值。现行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制定法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较为概括,其形式一般均为“尊重和保护当地的风俗习惯、按照依据当地的风俗习惯”等等。这就是通过制定法对习惯进行确认,认可其存在的合法性,进而确认了其法律效力:具有当地特定风俗习惯的特定事项依据当地的习惯处理。当然也有制定法仅仅是规定“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并没有规定某些事项必须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办理,这时候“习惯”就变成了可参考使用的规则,并没有法律上的效力。

2. 突显保护涉外主体风俗习惯的价值。比如 《驻外外交人员法》第8条规定:“驻外外交人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2)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尊重驻在国的法律和风俗习惯。”这体现的是涉外人员对外国的风俗习惯予以尊重,这是一种外交上的礼节,并不是认可外国习惯、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此时,习惯也仅仅是参考的作用。

(二) 国际惯例的价值

随着国家交流的增多,世界呈现出融合之势。在长期的交往之中形成很多国际交往上的惯例,有的制定法直接明确规定在特定活动中需要遵守国际惯例,此时就是赋予国际惯例以法律效力,这个时候的“习惯”就成为行政法的法律渊源,在具体的法律活动中按照习惯行事将会发生法律效力。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8条规定:“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条例、附属立法和习惯法,除同本法相抵触或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又如《宗教事务条例》第20条第1款规定:“宗教活动场所可以按照宗教习惯接受公民的捐献,但不得强迫或者摊派。”但是适用国际惯例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不能违背我国社会公共利益,这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状况有关,有些国际惯例并不适应我们的国情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风俗习惯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中西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一、前言

随着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相关的贸易摩擦问题必然会增多,于是就需要通过相应的商贸谈判来,进而完成相应的贸易活动。通常,商贸谈判最终的目标就是双方意见在一致前提下的共赢。可是不同国家的企业,由于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在谈判时,这种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谈判障碍,而且这种文化上的障碍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在国际商贸谈判过程中,如果强化文化差异的管理,那么就能够有效提升谈判效率,使得谈判主体双方尽快达成相应协议。我国在加入WTO之后,相关企业的国际商贸谈判也开始增多。为此,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研究国际商务谈判特点就显得极为重要,这是我国企业在这种谈判事务中,占据主动地位的有效措施。

二、国际商贸谈判中中英文化差异表现(一)语言及非语言交流方式的冲突

在谈判时,语言是双方沟通的关键要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对应的价值观念就会不同,于是双方在交流时,就很容易出现语言理解的偏差,进而引起双方的不快。例如,西方文化环境中,13是一个不祥数字,在谈判时就需要避免使用。如果不注意应用,必然会使得对方不快,双方尴尬。而且,文化背景不同,一些非语言形态也有会所不同,尤其是在商贸谈判场合,当事人的各种肢体动作都会传递相应的信号,甚至是表情、体态等,因为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最为常见的一种肢体动作,如摇头和点头,在我国以及大部分国家,基本上表示的为“否”和“是”,但是,在南非一些国家,点头为非,摇头为是。而在谈判过程中,这类非语言形态时常都会呈现给对方,如果不加以注意,必然会导致谈判的障碍。

(二)风俗习惯冲突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因为问题的严重性,谈判时间往往较长,这期间会伴随各种非正式的交流,比如座谈会,或者在宴会上进行互动等。在相关的社交领域,大家都深受各自的风俗习惯的影响。比如中西方的餐桌文化,就存在着显著差异。无论是餐具的应用,以及用餐的利益都有着显著的不同。那么在差异的风俗习惯之下,如果不注重冲突的处理,那么必然会带来相应的谈判障碍。

(三)思维方式的冲突

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必然会让民众的思维模式出现差异。比如一些研究资料显示,西方国家由于自身文化因素,考虑问题都具有显著的理性化,只有符合逻辑才能够得到认可。但是我国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崇尚中庸之道,朴素辩证统一。这种思维模式的不同,在具体的谈判活动中,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产生思维上的冲突。所以,在开展商务谈判之前,就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的促进谈判的成功。

三、国际商务谈判中解决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

(一)准确应用谈判语言及非语言形式

第一,充分尊重谈判对手,在基础上,了解对方语言特点,能够在谈判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优势。第二,为了能够确保谈判成功,并且占据主导地位,在谈判过程中,需要可以选择相对科学的谈判语言,比如尽可能的应用We或者我们这样的词汇来表达。这样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谈判的诚意。总之,在国际谈判过程中,必须要结合谈判对象以及相关的语境,灵活选择相关语言以及相应的非语言形式。

(二)培养文化差异的灵敏性

因地制宜,是人们长期总结并得到广泛认可的一种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同样也可以应用这种策略。这就要谈判者增强自身文化差异捕捉能力,能够及时的在谈判时,规避这些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让自己成为推动谈判进程的重要主体。通常,本国文化会对谈判者带来显著影响,为了规避这种影响,在谈判前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差异研究工作,了解对方所处国家的相关文化背景,然后分析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差异,然后将其谈判突破口。

(三)认识并尊重思维差异

思维,是组织人类活动的关键元素,在谈判时,思维活动会左右谈判进程。这意味着,思维对谈判而言极为关键。不过,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各自国家民众思维模式出现不同。为了确保谈判过程顺利,并达成最终目标,就需要谈判主体充分审视自身的思维特点,在谈判中有意识的规避思维差异,从而实现最终的谈判目标。另外,谈判双方需要对各自的思维差异给予正确的认识,理解对方的思路,彰显自身的诚意。只有充分理解对方的思维特点,尽可能规避思维上的差异,才能够有效提升谈判的成功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跨文化障碍在国际商贸谈判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要素,这些障碍主要体现在语言和非语言形式,思维模式,风俗习惯等。为了能够提升谈判成功率,就需要充分规避文化障碍问题,充分尊重对方的语言特点,思维模式以及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国际商贸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娟.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交际技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3). 

风俗习惯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化 国际营销 影响

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营销的最大区别就是,要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打交道。处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在语言、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不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同,而且对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往往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也就是说,在某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有效的营销方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就没有效果,甚至产生误解、摩擦和冲突。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各种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并适应这些不同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环境因素在国际营销中的体现

1.语言

语言是思想、文化和信息交流的工具,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了解各国的语言文字,并掌握它,这对于沟通思想、掌握市场信息、做好产品介绍和广告宣传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外市场做广告时,语言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因为几乎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国家还使用多种语言,如在泰国做广告,要使用英语、汉语和泰国语。由于广告语言要求简洁、精炼,这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应尽量选用当地的语言做广告,或请当地的经销商、商协助把本国的广告信息以当地顾客可以理解和愿意接受的语言传达出去。

2.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不可低估。因为宗教信仰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需求偏好及购物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宗教已经渗透到个人、家庭、社会群体的各个方面,甚至对某种食物、衣物的接受,对于某种消费行为的认可,都会受到宗教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决定了产品促销的成败与否。比如,在一些国家如果广告过多的涉及到人体表演,就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这种产品自然也会被拒之门外。

3.审美观和偏好

由于各国消费者的民族习惯、文化背景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和格调偏好,如中国人喜欢红色,认为蓝、黑、白色与死亡、悲痛有关,而泰国人视红、白、蓝色为国色;印度人认为黄色表示光辉和壮丽,而巴西人则认为黄色表示绝望;在法国,红、黄、蓝等鲜艳的色彩代表时髦、高贵和华丽,墨绿色因像纳粹军服颜色而被忌讳,而在埃及绿色为国色,蓝色代表恶魔。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产品的颜色和造型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应在这些方面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爱好。

4.风俗习惯和禁忌

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代代相传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也是消费者的一种消费形式。禁忌是风俗习惯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成功的营销活动总是与对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风俗习惯的了解、分析、研究相联系的。例如,不同国家的商人有不同的商业习惯和礼节,谈判的风格和礼节也各不相同。比如,美国人喜欢边吃边谈,所以与美国人谈生意多在餐桌上,德国人很注意体面,注意形式,但比较缺乏灵活性。在日本和新加坡,商业名片是通向商业交易的头等重要的人场券。递交名片时,应双手呈上,微微鞠躬,并怀着感激的样子欣赏一番。只有懂得了这些,才能带来商业交往上的方便。

总之,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社会文化因素,才能制定出适宜的营销策略。如对本公司的外派人员,不仅要在语言、产品性质、推销技巧方面进行培训,更要重点进行进口国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一商业习俗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适应国外的生活和工作。

二、文化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营销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因素是决定市场营销环境的唯一主要因素。但是随着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人们的经济收人普遍提高,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消费者的购买力投向有更强选择性的商品,单纯用经济因素已经不足以说明消费者行为的特点。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两个收人完全相同的人或者人均收人相近的两个国家消费模式迥然不同。近年来,经济发达国家间的相互贸易有增加的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收人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接近可能导致需求的趋同性,而实际上各个国家消费者的需求爱好、经济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消费品的市场营销方面,非经济的因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市场营销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因为随着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消费者既是企业营销活动作用的客体,同时又是市场的主体。所以,国际市场营销除了受目标市场的经济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外,非经济的因素特别是文化的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80年代的一项调查发现,欧共体国家中荷兰的真空吸尘器的家庭拥有率为95%,而意大利则仅有7%,这个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只有很小一部分可归因于经济的原因。因为在荷兰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地毯,而在意大利使用地毯的家庭则相当稀少。又比如收人水平虽然是耐用品消费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可见,面临众多的社会变迁与截然不同的文化习俗,企业必须突破文化环境的障碍,积极寻找有利的市场机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营销中有所作为。

文化环境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还表现在不同的文化往往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行为。消费行为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文化影响了消费者的生活态度,对商品的价值取向,对广告促销的反应,购买行为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品市场上,食品的消费对文化因素最为敏感,文化的作用已经超越了经济收人水平的影响。 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往往也决定着某些商品的国际市场营销。

三、我国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对目标市场国的文化进行市场调研

企业进行跨国调研的费用是十分高的,但如果企业不进行调研有可能付出更高的代价。没有充分、完整和准确的市场信息,跨国经营的决策便无从谈起,即使决策也是盲目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跨国文化调研时,我们应注意调研的内容应全面,要考虑到目标市场的民族、宗教、地理位置条件、教育背景等特点。另外,调研应尽量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实地调研是相对案头调研而言的,案头调研是经他人收集、整理的,并以某种方式公开发表的某国的文化背景,习俗和惯常行为。

风俗习惯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国际贸易 文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 G1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差异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中西文化特点及其差异。文化大师G・霍夫斯坦特曾这样描述“文化”:所谓“文化”,是指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而不同群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等的差异,导致了“共同心理习惯”的不同,从而就产生了文化差异①。

第一,西方文化特点。西方哲学认为,理性是人的最高本质,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因此西方人崇尚理性主义。在西方,西方人有很强的个人主义精神。在西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人们生活的目标、人们行为的准则,都是从宗教神的诫命或启示而来的。西方人重视法律,契约文化对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中国文化特点。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人更倾向于集体主义,认为群体是社会的单元,是判断价值标准的出发点。在国际贸易中很容易体现这一特点:西方人在谈判、交易时,总是可以自己拿主意,而中方代表则是不停的讨论,甚至打电话回总部报备。

中西文化差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文化差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如果要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必须要承认东西方文化差异,理解文化差异、重视文化差异。以可口可乐为例,可口可乐在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也因为文化差异导致销量不佳。可口可乐早期在中国的译名是“蝌蝌啃蜡”,古怪的名字使它销路不畅,后来该公司充分研究中国文化,将其改为“可口可乐”,不但保持了英文的音译,也比英文更有寓意,也更利于传诵,为“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

中西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表现。第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不同,人们的消费倾向也有明显差异。在西方国家,许多人追求个人生活的最大自由,习惯于超前消费,享受人生。而在中国,人们秉承勤俭持家的态度,量入为出,在收入相同的情况下,储蓄率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第二,语言文字的差异。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各国语言相互碰撞,相互转化,成为达成交易的必经途径。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西方的文化内涵,语言精髓,有可能阻碍国际贸易活动。比如:“Dry good”美式英语译为“纺织品”,英式英语译为“谷物”。很多人忽略了此类差异,造成了尴尬的处境。

第三,风俗习惯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体现到国际贸易活动中。比如:中国人在接待外商方面热情好客,独特的“酒”文化更是世界闻名,一些合作事宜喜欢在酒桌上初步敲定,但是这往往会引起西方人员的不满,西方国家公私分明,做事严谨认真,认为工作和生活不应该混为一谈。

第四,的差异。宗教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非常大,的破坏有时候还会导致民族冲突。从国际投资者来看,越能尊重东道国的和风俗习惯并适度的加以利用,则越能在该国开展投资活动中获得成功。

第五,审美观念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审美标准、审美意识、审美方法和审美习惯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了解、理解了不同国家的审美观念,出口商品的设计、包装等才能适应东道国的文化要求。

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第一,弘扬中国文化,增加贸易顺差。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频繁,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迅速,西方人在不同渠道中不断地理解中国文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钦佩和向往之情,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如旗袍、剪纸、刺绣、脸谱等在西方国家的销路很好。中西方虽有文化差异,但是在贸易融合环境良好的今天,也为国际贸易的出口产生巨大的积极推动力。

第二,体现中国文化,避免贸易摩擦。中国文化讲究“合”,主张“以和为贵”,中国追求的是“友谊第一”的长期贸易合作关系,因此,在贸易中谦虚有礼,不喜欢争强好胜,崇尚集体主义,别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中方往往充当“中间人”的角色,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很少直接予以拒绝,而是迂回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谈判活动与交往往往相当愉快。

第三,理解双重文化,全面分析问题。在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时,运用中西方思维方式进行分析理解,能更好的促进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在某些问题上,更容易产生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同时,将中西方文化汇总,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利于企业自身的提高和发展。西方人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强调“一时多用”,有详细的计划,中国人应向西方人学习这一方面,强化时间观念,提高自身办事效率。

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第一,不同的消费习惯影响货物销售滞畅程度。因为各国的教育背景、风俗习惯的不同,消费习惯也有着千差万别。如果不给予重视,投其所好,可能会引起产品的滞销。如:西班牙人喜欢东方特色的瓷器,尤其是东方的亭台楼阁和龙凤的图案;在加拿大,人们更偏好带有淡雅色泽的瓷器,以纯朴的底色配以鲜艳的翠绿、金色、玫瑰红、孔雀蓝等图案更好。

第二,不同影响产品和服务需求程度。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很多的贸易因为没有认识到而导致贸易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贸易产品的选择上、在交往谈判中的举止行为等等可能因不了解宗教习惯导致贸易前功尽弃。如伊斯兰教不单禁止穆斯林饮酒,而且还严厉谴责与酒有关的酿酒者、卖酒者等十种人。

第三,不同的市场差异认识影响贸易机会选择。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鞋商到一个非洲小岛上考察鞋子的市场,他看到岛上的居民没有一个穿着鞋子,在得知其祖祖辈辈都有赤脚的习俗时,失望的离开了。不久,又有一个鞋商到了岛上,当他得知岛上居民没有穿鞋子的习惯后喜出望外,认为市场前景广阔,如果岛上的居民每人都买一双鞋的话,盈利也相当可观。果然,他经过努力,大获成功,赚了很多钱。同样,中国“国酒”茅台集团利用展会、广告、文化交流等手段,让外国人逐渐了解白酒、喜爱白酒,逐步占有国外市场。目前在境外有57家商,营销网络覆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南部非洲及中国重要口岸的免税市场。

利用文化差异扩大国际贸易的对策

互相尊重,。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都因其外部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但文化本身并没有所谓的优劣之分,我们可以因为自己的文化而骄傲,却不能轻视他国文化,相互尊重是建立国际贸易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允许不同”,秉持“”的文化交流原则,坚持“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观点,求大同存小异,在无关紧要问题上的妥协让步能更好的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

加强培训,做好准备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化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贸易者拥有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因此,贸易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培养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对国际贸易的运作非常关键。通过介绍不同国家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消费习惯和特色资源等开展文化意识的培训;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贸易管理者与被培训人员进行适时的交流,通过开展文化交流讲座的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积极交流,注重文化融合。在国际贸易中,应注意文化环境不同产生的创新因素,在自己产品的基础上附加他国文化,促进产品销售③。例如肯德基中国区在其原有的食品套餐中加入了油条、豆浆、粥品等,都是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做了调整,深受消费者喜爱,也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利用差异,扬长避短。在国际贸易中,我们应推广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接受它。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在西方越来越流行,现在不止中国人在过这个节日,外国人也开始过中国的“春节”。各国的华人街在此时张灯结彩,繁华异常,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的民俗表演,把握了这些优势,不仅仅传播了中国文化,也可以利用文化差异进行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面对复杂而多变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活动需要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为习惯的贸易商进行贸易往来,所以研究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了解文化差异性,更要善于利用这些差异,运用相关对策,在跨国贸易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权。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注释】

①陈磊蕾:“中国企业涉外经营中的文化差异问题研究”,《中国市场》,2001年第27期,第44~47页。

②李凌:“浅析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期,第183~184页。

风俗习惯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景观;乡土景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73-01

一、乡土景观的认识

乡土景观即本土、地域性的景观,受到当地人的生活环境、气候、地域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传统性,不受外来文化与技术的影响,当然不同地域由于生活环境与风俗习惯的不同,乡土景观差别也很大。

乡土景观与城市景观是相对而言的。乡土景观是当地的自然环境与风俗习惯形成的,体现了当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表现了当地人的乡土文化与对自然环境的相适应。城市景观则过多的表现了科学性、技术性与美观性,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此外,乡土景观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与自发性。乡土景观是创造者与使用者为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过程,有一定的目的性。创造者与使用者的结合对乡土景观进行改变,遵从当地人的意愿,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自发地为人民服务,所以说乡土景观也有一定的自发性。

二、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乡土景观的研究,体现了对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景观的设计。

(一)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乡土景观的设计表现了现代人在精神上的需求,是无法用物质条件来衡量的。乡土活动是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通过活动与人际交往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城市人们的生活与家庭压力,使他们遭受到身体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因而对乡村淳朴的生活与贴近自然的生活环境的向往,这也体现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即“乡村情结”。

(二)回归乡土,重现历史与经验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人们盲目地追求物质的生活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导致现今的社会缺少社会共识。对于古董、老房子等传统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的事物,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更起人们共同的回忆与乡土之爱。乡土景观是属于老百姓的,反映了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变化过程。对乡土景观进行分析研究,将乡土景观中文化历史发展变化记载下来,并保存与传承下去。

(三)创造一个具有地域特点的园林意象

不同地域性的乡土景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运用地域的个性与特色,可以使景观的设计具有别树一帜的风格特色。

乡土景观更容易使人们了解到当地的生活方式、风俗以及自然环境,有利于旅游者与设计者的全面的参考。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对地域的乡土文化、风俗的传承以及现代景观的设计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助于设计者对现想景观的设计。

(四)将乡土景观与现代景观相融合,为人们搭建情感交流平台

由于设计者对景观的认识不够,导致现代景观缺少一定的灵性,与现实生活的不融合。城市景观与乡土景观相比,缺少一定的思想与内容,表现形式过于单调,不如乡土景观含有丰富的内容,生动自然的表现形式。将现代景观的大规模性、高技术水平与乡土景观相融合,将乡土文化融入到城市中,为人们搭建情感胡交流平台,提高人们对乡土文化与乡土景观的认识。

(五)丰富了现代景观的设计思想与内容

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然。乡土景观的创造虽没有现代的科学依据,也没有高技术水平,但却有大自然独特的风格,充满了光、水、声音、动物等乡土特色,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为设计提供了灵感的源泉。乡土景观也可以说是大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天然形成、或者没有经过有目的性设计的景观,最容易吸引人们的关注。因此,将乡土景观的创造灵感运用到现代景观中,丰富现代景观的设计思想与内容[3]。

三、总结

乡土景观是传统的民族风俗与地域形成的,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格局以及自然的进化过程,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乡土景观是当地人创造的,没有科学理论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分析,有利于现代景观的设计,将现代景观设计与当地的乡土文化相结合,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让现代景观设计更亲近自然,贴近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