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信息化研究

农业信息化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信息化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信息化研究

农业信息化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评价体系

近年来,农业信息化技术已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正在增加。在构建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主要涉及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006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更多掌握农业信息技术的人才,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则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技术力量[2]。但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人才短缺问题就成为了当前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的发展,我国将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到了新的高度。作为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的组成部分,培养评价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现有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评价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活动。评价体系及评价结果反映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评价体系建设仍然不完善[3~5]。以黑龙江垦区为例,黑龙江垦区在国家号召与响应下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农业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在垦区需求较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等课堂教学环节,在内容组织、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尤其在实践环节上更是与生产实际需求有所不符。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评价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导向不明确

现有的培养评价标准注重共性、轻视个性,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目前,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大部分课程考核采用期末考核一种评价形式,过于强调理论考试的作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难以通过一次考试检测出来,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评价方式不完善

现有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单一,缺乏以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实践完成情况、学习成绩、研究的阶段成果、毕业论文、毕业答辩等为基础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因此,不能将宏观了解学生整体的研究与学习情况,与微观的评价个体学生在培养中的表现有机地结合。

(三)忽视过程性评价

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均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注重终极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难以系统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个体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与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突出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特点的、科学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培养评价体系,以推动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二、多元化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6]1、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构建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遵循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学生全貌和各层面的基本特征。同时,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建立可操作性强、学校各部门能够接受和认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2、导向性和前瞻性相结合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为导向,紧跟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前沿动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及要求进行现实性评价项目的选取,制定评价等级标准,转变教育思想,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办学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为农业信息化行业不断输送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3、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完善的动态过程,因此,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将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突出效果评价,体现实践创新教学成果,以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为重心,明确目标,建立稳定的评价内容。

(二)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时,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出发,针对课程体系、实践创新能力、教学过程监控等方面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特色鲜明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以往评价面面俱到、不易区分、难以测评的缺点,参考现有评价体系,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其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1、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核,建立课课程体系一级评价指标,在此指标下划分为课程设置、课程大纲、教材使用与建设等二级指标,作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培养目标,对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课程大纲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联程度,核心课程能否体现农业信息化专业特色,课程开设的周数、开设学期等是否符合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的规律;教材使用与建设情况与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创新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层次适应程度;课程开况与教学内容的吻合程度进行评价。2、实践培养实践培养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7],实践教学安排、组织、管理等,与产学研实践项目相结合能力,实践成绩考核(报告的批阅、成绩的评判、成绩的登录、成绩的分析、改进措施)与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结合程度,毕业设计与实际项目结合情况等。3、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过程监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氛围和态度,团结协作能力,教师对课堂组织情况、学习成果(作品、报告、结论)等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进行评价。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进行科学的测评,确保以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实践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的改革与实施。

三、评价效果与反馈

农业信息化研究范文第2篇

一、农业知识积累加快农业技术进步

信息已成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信息、智慧和知识已成为经济社会的支撑[2]。农业信息也同一般信息相似,是生产力三要素的耦合剂,已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信息化农业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支持,其每个阶段的生产都离不开准确的信息,信息将土地、劳动和资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了其中的不确定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如图1所示。图1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要素结构信息、知识和智慧不但已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更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而信息又是另外两个要素——知识和智慧的基础,知识是信息积累的成果,智慧是知识的升级。新兴农业产业中的物质比重相对降低,而信息、知识和智慧比重相对提升,农业信息市场也就逐渐在农产品体系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信息市场中的信息咨询服务可以帮助解决供需平衡问题。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能够提供销售对路的农产品供给预测都可以为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农业信息化与推动农业增长的内在要素紧密相关,农业信息、农业知识和农业智慧与生产要素的组合优化,可以提升生产要素的信息化程度、劳动者的素以及能源的使用效率。然而科学技术需要物化,也即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通过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优化劳动生产关系,调整农业发展模式,刺激农业经济的新增长。

二、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农业信息化增强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能力农业信息化促使信息、知识和智慧作为新要素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各阶段,优化调整农业生产力各要素的配置,进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能力和渠道,提高农业经济的效能。(二)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管理效率农业信息化对政府和企业层面都有益处。首先对于政府信息化可以提升管理,实现对传统管理方式的升级。其次对于企业信息化可以辅助其降低风险,提升营销手段和模式,提高人员素质,实现对传统组织结构的升级。(三)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产业化所必须的信息流通效率农业信息化对农产品的流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起到沟通供需双方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作用,保证双方的供需平衡。避免所收获农产品的浪费和有效农产品的不足,解决相对生产过剩的问题。(四)农业信息化拓展了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利用农业信息服务,可以进一步推动信息的深层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网上结算、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农科教育、物流配送、订单农业等一系列农业信息活动。信息化可以突破传统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按照需求实现灵活多样的配置,通过便捷的物流实现快速的配送,实现各方资源的最优化使用。(五)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贴紧市场、系列化生产经营配套、企业化集团优势突出、知识密集程度高的市场化农业。随着中国进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信息化更能体现出其优势所在。首先,信息化将农业带入经济全球化中,通过竞争加速发展。其次,信息化将资源雄厚的企业带入农业生产中,增强农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优势。再次,信息化将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等引入农业流通渠道,便于农业产品的交易。

作者:徐延东 魏墨济 单位: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

农业信息化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国农谷”;农业;信息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体系;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70

[中图分类号] F323;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113- 03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建设“中国农谷”是湖北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之一,其作为“四化同步”的重要内容及有力促进手段,在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集成过程中将发挥显著作用。

1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

1.1 国外农业信息化现状

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重要的支撑系统,发达国家在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农业信息立法。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农业数据及图像处理等信息管理深入到农业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标准化的信息规范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国内农业信息化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1994年提出的“金农工程”,以网络的控制管理和信息交换服务为主要任务,发展至今,在3S技术、数据库、信息网络及农业多媒体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缺乏整体规划,组织服务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及应用难等问题。

2 “中国农谷”农业信息化现状

荆门是“中国农谷”的实施主体。随着“智慧荆门”项目的启动,《荆门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14-2016)》的编制,组织机构逐渐健全,网络建设逐渐深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大量投入,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荆门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新思路。主要表现在:

(1)注重基础建设,在促进市、县农业部门综合信息门户建设的基础上,建成了多渠道农业信息化网络。

(2)加强资源开发,农业信息服务的形式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形成了以互联网、固话、手机、电视为主要渠道,网络、短信、热线等多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

(3)注重专家队伍建设,由市农业局分派到各乡镇的农业信息员,为农民提供帮助。

虽然近年来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利用率不高,在农业发展中应用不多,主要表现为“四不明确”:

一是认识理解不明确。市委、市政府及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视,但基层和农户由于环境条件限制等种种原因,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并不主动,信息化意识淡薄。

二是信息服务对象不明确。服务的针对性不强,服务平台大多以综合性为主,没有对农民的信息需求作深入的分析了解,导致信息需求与供给脱节。

三是信息处理手段不明确。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比较落后,导致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四是工作机制不明确。荆门市率先成为湖北省“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单位,虽然已建立电话语音、数据库、广播电视等系统的协作机制,但长期有效运行的信息采集、共享、更新维护机制及配套规章制度落实仍不到位。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荆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3 000多家,内部管理日趋规范,经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发展态势良好。

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信息化服务中的优势

3.1.1 有效降低成本,拓宽信息渠道

对于生产规模较小、效益不高的单个农户来说,信息化基础设备投入与维护投资较大,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互经济组织,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极为迫切,由专人负责基础设施的维护及信息的传递与分析,在降低农户获取信息成本的同时,不仅促进了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联系,也拓宽了信息的渠道,还解决了信息服务对象不明确的难题。

3.1.2 提供更专业、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合作社是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成立的互经济组织,成员本身就是农民,了解自身的信息需求,有利于为农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专业化信息,在为农户提供准确市场信息的同时,指导农民的生产,能有效引导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经营方式。

3.1.3 更利于完善工作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载体,也是农技推广的最直接主体,在农户组织方面比政府更有效率,在信息的收集、共享、推广上更有效率。信息技术在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与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能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其作为政府与农户之间的纽带,将是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3.1.4 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是循环农业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推动和实践力量,但目前能做到有效服务于循环农业的合作社可谓少之又少,根本的原因在于信息不畅通、缺乏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实现信息技术与循环农业生产的全面结合,对农业生产实施定位、定量的精准管理,可以与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形成新型生态农业模式。

3.2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影响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要以农业信息技术为重要依托。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4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模型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美国的市场导向型服务模式,法国的公私合作型服务模式。无论采取哪种服务模式,其服务体系都呈现出一体化发展趋势,如农业生产活动与生产过程服务活动结合,形成农工商一体化,都充分发挥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动态的、可变的,如“政府部门+科技示范+特派员”模式、“社会主导+合作社+专业协会”模式。根据农业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总体框架及软件生命周期,提出基于运行机制可变的信息服务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政府居于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主体的核心位置,负责制定宏观指导政策、法律法规,提供最底层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即提供政策、制度和平台。在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种信息服务组织职能的前提下,运用区域资源优势,建立起基于信息运行机制的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合作服务组织的作用,无论是农民自办型的合作社形式,还是政府主办型组织,政府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服务组织解决政府基层服务难的问题;同时,作为平台的最直接受益者,种养大户是合作服务组织的组成部分,可以获取平台提供的科技信息、培训信息等服务。

农业信息标准与规范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信息资源标准化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所有信息资源应用都应遵循信息加工、资源描述、组织、加工和用户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及规范。

5 结束语

合理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农业合作社中的应用,是农业组织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提升竞争力、有效抵御市场风险的强有力举措。荆门市以电子政务规划为契机,政府推动,规划指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合作社信息员队伍建设,创新机制,在规范农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平台为切入点,加快“中国农谷”农业信息化进程。同时,完善高校服务地方农业机制, 形成“大学+企业”“大学+基地”等新型服务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农业信息化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影响研究

前言: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随着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运用,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经验证明,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是缩短我国农业和农业经济与发达国家农业及农业经济发展距离的必经之路。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是目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能够将农业信息技术充分的发挥到农业经济以及农村发展过程中,促进各种资源在农村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实现农业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通俗来讲就是将现代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各个层面中去,对农业和农业经济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及特点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实现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作业信息化、推广农业科技的运用、对农民进行信息化教育,生产资料信息化,环境资源信息化以及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农业信息化能够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减少由于盲目性所造成的损失。

农业信息化与社会其他方面的信息化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内容复杂性、长期性、公益性等特点。准确的对农业信息化的特点进行把握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信息化在农业范围内的开展,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

(一)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

1.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根据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因此,准确的掌握农业市场信息是决定农业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

2.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的先进与否决定了农业产量和质量。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缓解农产品堆积的问题。目前农业市场普遍存在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农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农产品销售的问题农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农民提供了农业市场的实时信息,农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将农产品卖到有需要的地区,能够有效的缓解农产品堆积、滞销的问题。

(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传统的农业手段也能够实现经济的增长,但是,与农业信息化相比,其需要耗费更高的成本、更长的时间,而且增长幅度也远小于农业信息化作用下的经济增长。农业信息化能够对全国各地的农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还能够将处理后的数据,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之后,农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有效避免了由于农户的盲目性所造成的损失,实现了农业生销的有效链接,降低了农户的生销风险,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一)扩大农业信息化的覆盖范围

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正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很多人对农业信息化的了解还很浅显,也没能充分的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因此,应该扩大农业信息化的覆盖范围,加强覆盖地的信息网络建设,创建标准的技术平台,为农户的咨询和使用提供方便,向农户提供实时的农业信息。

(二)强化农业信息化的软环境

1.转变政府的身份。当农业投资出现问题时,政府应该改变投资者的身份,以一个调节者和产品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出现,向农户提供有效的农业信息的同时,还应该调节现有的投资问题。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其法律效力

我国实行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出台一部关于规划农业信息化的法律,致使各地农业信息化各成一派,信息化发展受到制约。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部完善的法律,对现有的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进行规划,是他们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运行,提高农业信息化的可靠性,促进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健康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法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①对现有的信息化文件和规范进行完善,提高农业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②加大对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宣传和相应的执行力度,实现农用信息资源的共享;③对现有的农信服务机构进行监督,对相关的信息者进行监控,禁止假消息的以及随意收费等现象的发生,保证农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结:文章主要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主要围绕着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展开了谈论,并提出了几点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建议。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扩大农业信息化的覆盖范围,促使更多的人意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还应该强化农业信息化的软环境,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服务质量,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较高的农业信息化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加速对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信息化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问题;策略

1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成果越来越多,每天有上万的农业信息化成果。但是,这些农业信息化成果只有不到百分之十倍农业企业及农户采用。这是因为我国农业信息的利用率较低。首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用户较少,并且,大多数是年轻人用于网络交际、玩游戏等,很少用于农业发展;其次,我国农村地区极少农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农业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1.2农业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加强当地国内外农业市场及农业发展政策的认识。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户采取小型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方式,导致农户的农业收入较少,不愿投入较大资金引入人农业信息技术,导致农业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1.3农业信息使用成本较高

首先,农业信息使用的硬件成本较高。农业信息化发展要求农合购买计算机设备、开办互联网。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支付不起昂贵的互联网费用。高昂的农业信息花费使农民望而却步;其次,计算机软件和服务费用更高。农民使用网络的培养相当于一年农业收入的百分之是,大多数农民不会使用信息技术,被信息技术排斥在外。农业信息使用成本较重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2.1提高农民信息使用能力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农业信息的使用者是农民。而农民的素质及信息使用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信息使用能力。首先,要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使农民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加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额重视;其次,要培养农民的信息技能。

2.2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去。为此,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例如,相关部门开展电子农业、农家乐等农业发展项目,为农民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2.3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

农业信息基础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首先,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电视、电脑、电话等传播媒介的合作,为农民提供完善的信息;其次,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开展资金补贴,鼓励农民购买计算机设备,开办互联网服务,使农民能够及了解网络上的农业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贸易;最后,相关部门应积极构建农业综合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丰富的农业发展信息,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2.4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树立信息化发展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引导,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为农业信息化提供资金支持;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农业信息系化发展中,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投资,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