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旅游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SWOT模式; 旅游业; 小城镇建设;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01-03
SWOT模式,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挑战),是一种能够较客观准确分析和研判一个单位或部门现实情况的方法,是当前比较流行和常用的战略分析模式。它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加以综合评估与研究得出结论,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施行,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以达到资源配置、效益分配的最大化、最优化。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开展小城镇建设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确立的重点工作之一。六龙镇按照省、市、县的统一部署,全力打造“三乡”古镇(诗词之乡、豆干之乡、舞龙之乡),将小城镇建设和旅游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两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双轮驱动见成效。既是镇党委、政府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的重大举措,也是我镇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题中之义。在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如何认清发展形势、理顺发展思路、规避发展风险,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化组合以期达到效果的最大化,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笔者试从SWOT模式的视角做如下分析:
一、strengths(优势)
(一)区域优势明显
六龙镇,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中部、大方县城东面12公里,处于“攀六”(攀枝花―六盘水)国家重点开发区境内,为重庆、成都、昆明、南宁、贵阳等大城市经济圈所辐射,属国家西部大开发中能源建设、“西电东送”工程实施主战场的范围。六龙距贵阳200公里、毕节中心城区40公里、贵毕高速15公里、毕节飞雄机场30公里,方沙公路、326国道贯穿全镇。按照贵州“十二五”规划,六龙交通区位将日臻完善:杭瑞高速连接东西、成贵铁路纵贯南北;大黔高速、遵毕高速在境内相互衔接并向外延伸;随着飞雄机场的通航,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物流网、信息网逐步形成,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二)基础设施完备
六龙在明初因战略防御需要而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青石板街道、牌坊、灯笼、楹联等古代元素使我镇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水、电、路等传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元素不断注入:客运车站、污水管道、自来水厂、农贸市场、有线电视转播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学校、卫生院、镇村办公楼、展示厅、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等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文化广场、休闲中心、农民书屋、文化站等文化活动场所一应俱全,移动通讯网、千兆网络和程控电话网覆盖全镇,街道基本实施了房屋立面改造、环卫设施、灯光夜景和绿化亮化工程,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组通水泥路,迎宾大道、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游客接待中心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
(三)文化底蕴深厚
六龙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奇水美、蕴奇藏珍,是全省30个小城镇示范乡镇之一,更是毕节市唯一的省级诗词之乡。厚重文化的积淀,让六龙别具特色与魅力――水西幕魁(总理)陈恩之墓芳草萋萋,沈公营屯狼烟散尽,凤凰恋情凄婉动人,诗词楹联信手拈来,舞龙习俗古老神秘,龙凤马匙栩栩如生,街道雕梁画栋、幽雅清静,楼宇古色古香、古韵悠扬。镇内文峰塔、万寿宫、回龙寺、文昌阁、三道朝门等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众多,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与开发价值。
(四)各类资源丰富
六龙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铁矿、硫铁矿、高岭土、石灰石等矿遍布全镇,储藏量达1.6亿吨,煤炭生产是支柱产业,目前有舞凤煤矿等大中型煤炭企业6家,开采能力约每年200万吨。此外,还出产地道的天麻、竹荪和优质烤烟,烤烟基地、天麻基地、经果林场以及特色养殖(中华鲟)等初具规模,蔬菜、中药材种植和畜禽养殖资源丰富。
(五)自然风光旖旎
六龙,是黔西北的一颗璀璨明珠。六条山脉形似六条神龙逶迤而来在此驻足,干矶河和龙潭河如玉带潆绕左右流旋,凤凰山傲视四方,杜鹃花红艳醉人,福珠谭澄净如碧,母鸡山与公鸡山遥遥相望、含情脉脉,千年古槐树像巨大的华盖拥抱着前来游览的客人,潺潺的溪水就像唱着欢快的歌欢迎着前来做客的朋友。秀美的山川,怡人的景致,清馨的环境,令人流连忘返、陶然沉醉。
(六)经济实力突出
六龙自古以来就商贾如云、经济繁华,素以“小荆州”著称,镇域经济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近年来,六龙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012年实现工业企业总产值26321.5万元,完成财政税收1492.93万元,在全市250个乡镇全年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中位居41名,在大方县位居第7名。
二、weaknesses(劣势)
(一)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特色古镇旅游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收益长的产业,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镇域经济发展水平(镇本级财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发展速度与规模。俗话“说有钱好办事”,资金充裕才能保证各项建设的进程,综观我镇小城镇建设情况,前期投入不足、后期进展缓慢,根本原因还在于资金的短缺。据了解,我镇财政收入约1500万元,而当前古镇建设预算约4000万元(一期已投资约5000多万元,二期投资约3000余万元,总投资约1亿多元)。一言以蔽之,建设资金短缺是制约我镇旅游开发建设的根本因素。尽管我镇对特色古镇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市、县的拨款)逐步加大,但仍不能满足特色旅游发展的需要。要解决这一“瓶颈”、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需要上级和有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需要我们主动去跑资金、争项目,把项目装进省、市项目的“笼子里”、资金放进省、市财政的“盘子里”;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六龙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昂扬斗志,做大做强镇本级财政,开发和挖掘新的财源。在具体资金使用上,特别注意既要开源又要节流,注重引进先进的融资模式(如土地置换、BOT模式、银行信贷等)。
(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我镇的基础设施虽较小城镇建设之前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但尚不能满足特色古镇旅游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六龙虽然公路四通八达,但路面坑洼不平(装煤车压坏了路面)、路基过窄,加之大的转弯和斜坡较多,因而公路通行质量、可进入性(便捷程度)、通达性较差;二是食宿设施落后,六龙无星级酒店、大型娱乐场所,现有酒店、招待所标准低、条件差、数量少,而且缺水也是餐饮、宾馆、景观用水的软肋,不能满足大批量游客吃、住、行、玩的需求,即使游客感兴趣来了也仅仅是看完后就匆匆离开,即使想消费也无处消费满足不了其消费欲望,晚上全镇较为冷清,少了旅游古镇本该有的喧嚣与热闹;三是景区景点服务设施不完善,如缺少公厕、座椅、电动车、商业网点(需商务及银行部门协助)、服务中心等;四是没有确立和打造核心旅游点(即最吸引和打动游客的资源),缺少最令人向往的独一无二的核心景点或景区,满足不了品味较高的游客的好奇心和游览欲;五是公共交通仍有提升空间,如增加旅游专线(班次),在旅游旺季增加运行频次。
(三)宣传力度相对不够
在旅游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想抢占市场份额,在众多特色古镇旅游景区中脱颖而出,宣传不可或缺。宣传做得好,可以积聚人气、搞活商气,最终带来财气。譬如,我们可以借百里杜鹃(毗邻我镇)响誉省内外近几年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但其季节性的“短板”是一大瓶颈)的“势”,来吸引游客驻足逗留、参观游览。因此,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始终坚持宣传先行,要边宣传边建设、边建设边宣传,将宣传贯穿在特色古镇建设的全过程,树立“宣传是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的观念。目前,我们的宣传还远远不够,没有很好地将本镇旅游特色(亮点)推向市场,导致六龙古镇相对而言“养在深闺人未识”(特别对外省市来说),在众多媒体上没有发出我们独特的强有力的声音。从某种意义或程度上说,有了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宣传不到位、没有推向全省、全国,不能发挥其经济与社会效益,没有壮大镇本级财力,没有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不过是摆在那里的一块“美玉”,再好再漂亮也不过是孤芳自赏,古镇建设得我们的古镇建设就是失败的。如果把特色古镇旅游比作商品,那么建设是“包装”,文化是“内核”,宣传就是“营销”,如何搞好推介、扩大影响,是一项值得深入思考与长期实践的事,任重而道远,其中打造一支懂宣传、会宣传、能宣传的队伍是关键。
(四)管理水平相对不高
六龙古镇旅游起步较晚,先天不足就得靠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在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体现后发优势。但我镇古镇旅游还处于“伞兵作战”,没有形成合力和集群效应。因此,经营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水平较低),还缺乏专业全面的导游人员(解说员)。由此可见,向管理要效益、以服务求发展,我镇应该而且必须尽早尽快成立专业的公司或管理处,聘请专业管理人员(团队),采用现代化管理制度,使特色古镇旅游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轨道。
(五)文化底蕴开发相对不足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古镇旅游是兴旺不起来的,只能是昙花一现。换言之,有特色者强大无特色者弱小,有文化者长久无文化者浅短。古镇旅游除了自然景观,更多的还在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天生的、开发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人文景观则是后天的、开发是无止境的。六龙是文化深厚的古镇,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在建设中一定要结合文化开发,坚持两条腿走路,硬件软件缺一不可。譬如,我们应该注重收集挖掘、整理加工六龙的诗词、传说、故事、民谣、谚语、人物、古迹、遗址、文物甚至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出版《六龙诗词选》、《六龙书画选》、《六龙文选》、《六龙传说》、《六龙名人传》等精品力作,并将其合理而有效地放大,渗透到古镇建设一砖一瓦中去,做到文化景点“三多”,即诗词墙多、楼台亭阁多、楹联佳句多,散发出一种历史厚重感,让人走进古镇犹如穿越到古代,置身当年“小荆州”的繁华,而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只能是形似而非神似的“邯郸学步”。
(六)相关服务产业较薄弱
特色古镇旅游的快速发展必将带来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关服务产业的繁荣,以旅游人数5万人粗略匡算,每年最保守的收入250万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我镇一个中型煤矿的年营业额。但是产业单一,也不利于整体发展,笔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当进行一些房地产开发、生态农庄项目,拉动内需和扩大消费。目前,全镇旅游相关产业机构零散、专业水平低、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抢占市场先机,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有助于六龙占据特色旅游制高点,为未来更长远、更持久的发展提供一个契机。
三、opportunities(机遇)
(一)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旅游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是除了石油、汽车产业之外的全球第三大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符合发展趋势和经济潮流,其对经济的推动和带动作用是巨大而深远的,各地都在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打造旅游精品,突出特色旅游,作为加速发展的主攻产业之一。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往往会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观光,这为旅游业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旅游业的兴起反过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发展趋势下,我们没有理由不跟随潮流、面向未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矿产资源是有限的、非可再生的,我镇的煤等资源总有一天会开采完,开发古镇旅游为资源枯竭后的城镇发展转型做好了伏笔,具有前瞻性。因此,发展旅游业对我镇乃至全县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
(二)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
小城镇建设,是指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镇政设施建设等内容(还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目前,全国小城镇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借着小城镇建设的大好东风,我镇亦紧锣密、有条不紊进行。近年来,我们把城区改造、建设中心城镇做为突破口,本着先易后难、突破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各项建设如火如荼、形势喜人,镇区面貌焕然一新,为古镇特色旅游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贵州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处于区域中心的小城镇具有了旅游的功能、旅游的经济价值而成为旅游小城镇。201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见》,确定省级试点30个(六龙为省级示范点之一),市级试点70个。同时,该意见提出:到2015年,建成100个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各具特色的示范小城镇;到2017年,每个县(市、区)建成3至5个特色小城镇;省、市、县及相关部门在资金、政策、审批、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或支持。这些政策背景和发展环境,对六龙的古镇特色旅游和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住各级党委、政府发展旅游业和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难得历史机遇,在省市县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加快特色古镇旅游的进程。
可以预见,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厚的人文底蕴,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六龙建立一个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饮食购物“一条龙”服务的特色古镇提供了先决条件,必将给六龙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1.税收的增长。每年大量游客的到来,必将增加税收和提升销售额,同时带动其他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显而易见,特色旅游将成为我镇税收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新的增长点。
2.旅游产业的发展。以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为导向,以豆干销售、舞龙表演、生态农庄为主导,吸引众多国内外、省内外的游客浏览参观、旅游休闲、购物消费,辐射贵阳、安顺以及四川泸州、云南昭通一带,改变居民赴外地旅游的习惯;以旅游产业为支撑,规范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改变现有市场分散无序、小打小闹的局面;以毕节市(大方县)煤、电等老产业的基础为依托,打造现代化管理、运转有序的旅游产业,为老产业服务、为新产业创收;以每年的“百里杜鹃旅游”为契机,开办诗词展览会、赛歌会、朗诵比赛、摄影大赛等,增加市场文化内涵和产值,扩大社会影响。
3.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特色古镇的打造和蓬勃发展,势必带来交通、住宿、餐饮等诸多需求,势必在市场周边形成一个小型商业圈,加快周边乡镇的城镇化步伐,它将成为大方整体规范中的一个亮点。
4.开拓就业渠道。特色古镇的建立,可容纳物流业、娱乐业、物业管理、餐饮住宿、汽车业、商贸会展等十多种行业,大大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均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增长,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四)机遇难得,不容错过
进行小城镇建设和特色古镇旅游开发,对我镇而言,是我镇难得的历史机遇,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一个重大机遇的来临。承载历史,面向未来,六龙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节点。面对重大历史机遇,既不能空喊口号,也不能贪大图洋,更不能好高骛远,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探索适合六龙实际的发展路径。作为全省示范性小城镇建设的六龙,镇区经济腾飞的步伐将明显加速,经济辐射半径将大大拓展,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整合加强,是我镇抢抓新机遇、发展大提速、经济快转型、实现新跨越的最好时期。抓住用好这一机遇,我们将放大区位优势,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新空间,开创更为灿烂的发展新时代。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之“花”往往在竞争中盛放,机遇之“果”总是被有准备之人摘得。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谁能主动把握、充分准备、积极迎接,谁就能抢抓先机,乘势而上;反之,将痛失良机,造成历史性遗憾。
四、threats(挑战)
(一)思想观念上的挑战
1.领导干部思想观念上的挑战。领导干部,作为带头人和领头雁,是解放思想的核心力量与关键因素,必须先行解放思想、共识共为,必须把准时展的脉搏、合上时代的节拍,才能引领我镇走出经济洼地、建筑旅游高地。当前,我们的开发程度还较低,能不能招商安商,能不能兴镇富民,能不能走特色式、内涵式、集约式发展道路,都考验着我们的领导干部。在特色古镇建设中,领导干部要甘于奉献、默默付出,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百姓的“幸福指数”;要率先垂范、不畏挑战,实现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要跳出六龙看六龙、放到全省比高低、放眼全国谋发展,才能高速高效引领六龙的干部群众迎头赶上、进位赶超。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干部的思想驰骋的领域有多广,行为实践的空间就有多大,六龙的特色古镇打造需要埋头苦干、艰苦奋斗领导干部,需要思想开放、视野开阔的领导干部,需要干事创业能力、服务意识强的领导干部,需要富于进取精神、作风扎实的领导干部。总之,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全力置身于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的行动中,如果不想、不敢、不愿、不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先行先试、开拓创新,那将贻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乃至一地的科学发展大局。
2.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上的挑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能否破冰、观念上能否开放,决定着行动上能否突围。昨天我们还认为是新观念,今天可能就落伍了;今天我们的思想解放了,但不随着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新,明天就可能犯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妄自尊大的错误,这就要求干部群众一刻也不能放松思想观念的学习改造、更新完善。客观地说,我们的一些干部群众在头脑中还有一定的思维惯性,在行动上形成了“路径依赖”,不敢试、不敢闯、不敢破、不敢立,满足于小进即满、小富即安、鸡头凤尾、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依然存在。我们的干部职工当破麻木迟钝观念,立抢抓机遇意识;破安于现状观念,立居安思危意识;破等待观望观念,立与时俱进意识;破因循守旧观念,立敢为人先意识;破封闭狭隘观念,立开放合作意识;破畏葸不前意识,立昂扬向上意识。六龙特色古镇建设全新的发展定位、崭新的发展模式、神圣的历史责任,召唤“思想的闪电”绽放并震撼我镇的干部群众。六龙的建设,不是光靠一个人、几个人就行的;六龙的发展,也不仅仅靠一个班子、一支队伍就“包打天下”的。干部群众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本身是大开发、大解放、大交流的过程,本质是释放生产力、激发内生动力的过程。我们的干部群众,要树立“建设幸福六龙,人人都是参与者、六龙没有旁观者,人人都说建设者、建好六龙为大家”的观念,我们的干部群众要在思想上迎接挑战、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既不要夜郎自大,沾沾自喜;也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以解放思想求得突破、凝聚共识,以包容的心态迎接新事物,以开放的眼光接受新模式,以真抓实干促进发展,以“时不我待、责无旁贷、只争朝夕”的韧劲与干劲,和衷共济、群策群力,真正把六龙建设好发展好。
(二)发展方向上的挑战
人们常说,选择方向比选择努力更重要。特色旅游古镇建设,与以往的发展模式不同,与之前的发展要求不同,在发展方向上,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六龙党政班子根据实际、立足镇情,在反复论证、多方考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确定了以下思路:
1.明确思路。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六龙古镇的特色与内涵,走特色路、打特色牌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反复论证、多方考察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提升城镇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发展镇域经济”的建设思路,将古镇建设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打造“诗词之乡”、“豆干之乡”、“舞龙之乡”的“三乡”古镇。
2.定位风格。由于年代久远,六龙许多古建筑损毁严重,但镇内文峰塔、万寿宫、回龙寺、文昌阁、三道朝门等历史古迹与人文景观仍具有较高的观赏与开发价值。我们聘请专家学者现场查看,结合现存遗迹和可查的资料,把古镇建设风格定位为仿古做旧,通过建诗墙、修牌坊、铺石板、挂楹联使六龙面貌古色古香, 做到与自然景观相交相辉映、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着力营造一个环境优美、文化浓郁、古韵悠扬的特色古镇。
3.分类施行。结合六龙实际,按照整体谋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分类施行:首先,对尚存的古建筑进行保护性维修,尽量保存其完整性;其次,对现有房屋进行“穿衣戴帽”,使仿古装饰物与原建筑完美契合;再次,对古镇的四个街口延伸扩展,拟建三个牌坊和一个城门,使古镇与外界自然过渡;最后,注意完善照明、停车、公厕、环卫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大绿化亮化系统工程建设。
4.持续发展。六龙古镇建成后,按商业布局规则进行科学规划:建设“特色小吃一条街”、“特色商品一条街”、“酒吧一条街”等,打造一条“吃喝玩乐”专属街道,让游客可观赏、可游玩、可购物、可休闲;挖掘整理古镇历史文化资料,利用现代传媒把六龙的文化品牌向外推介,打造旅游品牌;扶持舞龙协会等民间文艺团体,组织舞龙队集中开展独具特色的舞龙表演;开发“庭院旅馆”、“民居客栈”、“庭院商店”、餐饮茶吧、手工坊等“庭院旅游”业务。我们依托古镇建设和旅游开发的平台,引导群众参与古镇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居民增加收入,逐步把古镇旅游推向市场化运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外,还有人员素质上的挑战。就管理人员而言,管理能力、管理水平能不能随之得到提高;就服务人员而言,服务意识、服务质量能不能随之得到提升;就城镇容量而言,大批游客进入后,接待能力能不能得到上升;就后勤保障而言,环卫清洁、餐饮住宿、水电供给能不能得到确保,等等。
旅游文化是人类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底蕴和灵魂。在那些不同线路、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观赏黄山云海、漓江风光那些大自然造就的奇山异水,更喜爱那些伴随着山水的历史和传说;不仅观赏那些巧夺天工的万里长城、秦代兵马俑、东方明珠塔及北京的鸟巢、水立方等著名人文景观,更关注那些建筑的历史和伴随而生的经典艺术;不仅观赏那些各地民族的服饰、饮食、节日和生活方式,更愿意亲身体验那些民族的习俗和特有的文化;不仅观赏那些高耸入云和叹为观止的教堂、寺庙,更倾心了解不同宗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事实上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接触的所有内容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那些巧夺天工的壮美山水所包含的自然景色文化,具有极强的观赏性;那些巍峨的教堂、壮观的寺庙所体现的宗教文化,具有极强的神秘性;那些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构成的民族习俗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那些涵盖历史精品大全的博物馆文化,具有极强的知识性;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陵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具有极强的艺术性;那些水上漂流、草原驰骋以及农家乐和体验民族生活的原生态文化,具有极强的参与性;那些最高建筑、最美喷泉、最具特色剧院和体育场馆等体现的现代文化,具有极强的时代性;还有那些记载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历史和建设历史而设立的红色旅游项目所强调的精神文化,具有极强的教化性。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旅游离不开文化,人们在所有的旅游活动中,在休闲、娱乐、怡情的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的增进知识,感受文化,提高品味,陶冶情趣。民俗旅游的文化魅力在众多的旅游文化项目中,旅游者更关注、更青睐、更痴迷的是那些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历史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因为这些项目通过历史遗迹和馆藏文物使旅游者能深刻了解这些民族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性;通过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展示使旅游者能亲身参与民俗活动,具有一定的风情体验性;通过对民族服饰、餐饮、用具以及各种历史文物的观赏及选购,使旅游者能深入了解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鉴赏性。因此注重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特别是结合当地的历史和民族特色,开发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
这是目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态势,也是每个旅游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2000个民族,仅中国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习俗、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历史、习俗、文化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灿烂文化,成为人类社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要观赏那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游览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人文景观,同时更愿意对那些异于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进行探索、探寻、探奇甚至探究,这也是旅游的魅力所在。因此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各民族的吃、穿、住、行、服饰、风情民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进行了解和体验,进而选购自己所喜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纪念品和相关商品作为收藏,甚至作为自己生活的用品和饰品,对于提升旅游景点的影响力、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疆利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3个少数民族聚集区资源,开发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服饰观赏和采购游览,以手抓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饮食习俗体验旅游,以体验民族风情的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民俗节日旅游,以品尝、体验和选购哈密瓜、楼兰红枣、吐鲁番葡萄干、肉馕和各种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服饰和家庭挂饰、摆饰等体验旅游,令游人视新疆旅游为首选的旅游体验度假项目。云南开发的民俗特色旅游可以说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云南境内26个民族的各种民俗节日,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景颇族“目脑纵歌”节、傈僳族刀杆节、白族三月街会等就有30多个。
景洪地区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民族风情浓郁,富有世界样的傣族妇女衣着打扮,男女青年“丢包”、赶摆、拴线仪式等风俗,令人津津乐道的泼水节等等。傣族的聚居区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建筑特色、等。其他如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源地和常年被人们朝圣的“灵洞”所在地香格里拉,著名电影《五朵金花》描述的白族大理三月街会,每年农历12月初的哈尼族长街宴,以及云南的纳西族茶文化、茶山人民族婚姻、傈僳族婚礼与跺脚舞、摩梭人的风情和形形的庙会,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充分体现了特有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而这些民俗体验式的旅游项目不仅给游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对宣传地区文化、民族文化,开发本地区其他旅游资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我国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民俗文化旅游也是非常有特点的。触景生情,即兴演唱,具有抒情寄意的高山族音乐歌舞具有丰富多彩的风格。喜爱喝酒和打猎,把猎狗看做生命一部分的生活习俗,保留着母系社会遗风的女权地位,槟榔情趣和“笼子”幽会的恋爱婚嫁习俗,类似毛利人的点鼻待客礼,以及每年最重要的播种节和丰收节节日盛会,是台湾高山族人主要的民族风俗。这些旅游项目给凡是到宝岛旅游的客人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民族风俗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新西兰开发的毛利人文化习俗旅游项目,让游客从罗沱路亚的毛利音乐表演,类似夏威夷草裙舞的毛利歌舞,独木舟上、城塞村入口处以及集会场所前面及周围的雕刻,颇具民族特色的碰鼻礼、纹面等等,深深体验毛利人的历史、风俗和具有特色的文化。印度专门设置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印度特有的传统服饰和女人专属服装,具备各种奇异功能的花样草药,包括出生、普迦、婚礼、葬礼四大仪式,印度教的灯节、十胜节、除十节等特色节日,以及以修行为目的的乞讨活动,都使游客对印度这个国度和民族有了较深的了解,留下难忘的回忆。
北美地区反映印第安人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旅游项目,南美地区以巴西人为代表的忘情桑巴舞,欧洲地区西班牙的斗牛士,俄罗斯的民族歌舞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套娃,以及遍及欧洲的宗教习俗,非洲人特有的饮食、婚嫁和礼仪习俗。这都是人们在世界各地游览时所接触到的民俗旅游文化,都是根据所在国和所在地的民俗特色和资源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如何将这些旅游资源在提升文化品味和游客体验等方面进一步开发,从而提升地方旅游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促进地方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环境建设,这是当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和重心。作为满族和清朝发祥地的辽宁,同其他省市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同步,针对辽宁所具有丰富的鲜明和浓烈的满族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正在开发结合以沈阳为核心的中部七城市群所特有的满族民俗文化,进行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针对清朝兴京—东京—盛京—北京建都历程,即从努尔哈赤开始在赫图阿拉老城(旧称兴京)起事,到辽阳建立后金国都(东京),发展壮大移都沈阳(盛京),挺进中原入关北京建立大清帝国的清朝发迹史,设计和开发“清朝发迹史四京游”旅游项目;针对辽宁满族人口众多,满族历史和民俗特点鲜明的情况,设计和开发包括“满族风味美食一条街”、“满族民俗商品一条街”、“满族民俗文化一条街”等内容的“满清民俗文化体验游”旅游项目;针对沈阳作为清朝发祥地所完好保存的清故宫和新建的关东影视城等资源,设计和开发体现清代宫廷文化、历史文化、礼仪文化,展示清朝十二帝功绩、清代珠宝、清代宫廷用品、清代名家书画和文学作品、清代服饰以及包括“清代一条街”等内容的“清代特色文化体验游”旅游项目。
民俗特色旅游的特点这些地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所开发的旅游文化项目,都有自己鲜明的异于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的独有的文化特征;二是民俗文化特色突出,所提供的民俗旅游项目,给游客提供具有绝不类同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区的特殊体验;三是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突出,所设计的旅游项目,不论是从旅游线路的设计还是旅游内容的安排,都体现出民族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辽宁省旅游工作者设计的“清朝发迹史四京游”旅游项目,让游客随着旅游路线漫游,穿越历史隧道,品味那些物是人非,体悟那些沧海桑田,充分了解大清王朝300年的兴衰史,体验曾在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的清代文化。更特别的是这些民俗旅游项目文化特色突出,凡是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地区,都一改以往旅游那种走马观花,看景、拍照、购物的“老三段”模式,而是让游客直接参与那些具有民族、民俗、历史特点和特色的旅游项目,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深刻体验特有的民族文化。甚至根据游客自身需求参加那些量身制作的特色旅游项目。如旅游活动由过去的局外观看演变为旅游者成为旅游活剧的主要角色,每一位游客都是这部活剧的演员,而导游从解说者化身为导演。
关键词:特色景区;汉口江滩;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日
武汉是我国著名的江城,万里长江奔流而过,使它具有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近十年来,武汉市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大江、大湖、大武汉”是这个新兴旅游目的地的真实写照。汉口江滩便是这座江城的代表景区。
一、汉口江滩景区发展现状
1、我国最大的江滩公园。汉口江滩位于武汉市汉口长江北岸,面积160万平方米,同长江百舸争流相映,构成武汉市区独具魅力的沿江景观中心。汉口江滩景区全长7.8公里,整个江滩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汉口江滩丰富多彩的资源,巨大的临江游览空间,使它成为我国最大的江滩公园。
2、武汉最具魅力的旅游景点。汉口江滩建设以大面积绿化和滨江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主,形成“绿色滨江长廊”,又通过一系列雕塑体现出老汉口的码头文化特色,是武汉最具魅力的旅游景点之一。
3、节庆活动重要的场所。汉口江滩景区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成为武汉节庆活动最重要的场所。这里已举办过五届“武汉国际旅游节”。每年举办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节。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大大提高了汉口江滩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4、独具特色的滨江生态环境。由于巨大的长江日夜奔流而过,河道和滨江地区上空空气流动性大于城市其他地区,加上这里绿化率已达到70%,使得汉口江滩空气质量常年保持良好。在当今环境污染严重的大城市中形成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汉口江滩景区已成为武汉重要的休闲旅游地。
二、汉口江滩景区发展瓶颈及原因
1、文化特色不够鲜明。汉口江滩因大而气势恢弘,但也因大而遮蔽了其文化特色。武汉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大江、大湖、大武汉”。汉口江滩应是这个“大江”的典型代表。然而,由于汉口江滩河漫滩较宽,在江滩建设中,修建了三级观景台,加上植被的遮蔽,许多地方离水较远,亲水性打了折扣,水文化不够突出。此外,江滩作为塑造武汉旅游形象的标志性建筑的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广场,虽然有些群雕、浮雕,但明显缺乏主鲜明的标志建筑或雕塑,广场整体形象没有得到突显,影响了景区的吸引力。
2、在国内外知名度不高。汉口江滩从兴建到现在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虽然它是我国最大的江滩公园,但是这十几年中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大型的新兴建筑体不断落成,影响了汉口江滩在各地的传播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另一个原因就是,汉口江滩自建立之日起就是一个免费的景区。作为旅游市场中的营销主体――旅行社,推销这一旅游产品的积极性一直不高,从而也影响了其知名度的提升。
3、景区内缺少可参与性的旅游项目。目前,国内外旅游消费者日趋成熟。他们不在满足于游览观光型――这种最基本的旅游形式,而更多的希望在旅游中参与各种娱乐活动,进入提高层次的旅游。但目前,汉口江滩景区内这样的游乐项目缺乏,更不用说体现“大江”活动。这直接影响了汉口江滩景区作为武汉旅游形象的力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汉口江滩历史较短,一直处在边建设边经营的状态,难于跟上武汉城市旅游快速发展的步伐。
三、汉口江滩景区发展路径分析
1、明确景区定位。汉口江滩首先是为武汉防洪而建。在满足防洪功能的前提下,它是汉口核心区最大的滨江开敞空间,要凸现其位于长江之滨的恢弘气势,力求整体、亲水、生态、休闲的特色。它应成为全面展现21世纪城市形象的绿色滨江长廊,形成具有现代文化艺术风貌,满足公共休闲活动,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绿色客厅。它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游园,而应该成为一种城市景观和象征。
2、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汉口江滩根据地文景观分类,属于综合自然旅游地中的滩地型旅游地;从水域风光的角度,它属于河段中的观光游憩河段;从建筑与设施方面考虑,江滩在综合人文旅游地是居民文化活动的场所;以人文活动作为分类标准,从民间习俗上说,江滩可举行民间节庆、演艺、健身活动与赛事,从现代节庆层面来说,它是开办旅游节、商贸农事节的好场所。旅游资源类型之多,覆盖面之广,国内其他滨水区无一能及。
近十年来,汉口江滩每年都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和演艺赛事,并且一年比一年多,现在基本做到了“月月有节日,天天有活动”。但大多数都是地方性或民间性的节庆活动。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节庆活动只有“中国武汉江滩国际旅游节”。这对于汉口江滩――这个具有丰富的复合型旅游资源的大型景区来说,其旅游资源的利用率是有限的。因此,景区管理者必须努力获取政府和民间的财政支持,利用各种媒体,争取创办多种世界性的节庆活动,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里的旅游资源,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围绕“大江”,提高其知名度。汉口江滩是武汉的中心滨水区,是历届武汉横渡长江活动的主会场。1934年开始就举行横渡长江活动,到现在先后已举行了34届。近年来,汉口江滩已建成水上电影院等滨水活动项目。汉口江滩应继续开发滨水活动项,打造江城“水”文化,以提高知名度。
以江滩为依托,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这里及附近地区拥有了浓郁的码头文化、租界文化和抗洪文化,这些是武汉历史的缩影。因此,以汉口江滩为中心沿江区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旅游界应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江滩文化,以提高汉口江滩的知名度。
4、利用现代媒体,加大营销力度。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取得良好的效益,我们必须加大营销力度。对于汉口江滩景区能采用的营销手段有:
(1)广告宣传。自目前为止,汉口江滩的宣传方面很欠缺。其武汉“大江”的价值宣传在省内还有一定的宣传,在省外就极其少见。这是汉口江滩旅游发展的制约。我们应精心制作汉口江滩旅游广告,一方面能树立武汉城市目的地的长期形象;另一方面它也能在短期内促进汉口江滩销售。
[关键词]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42-01
旅游业是河南省一项系统的产业,是多项产业的综合。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将促进乡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新的有效途径。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乡村旅游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3月公布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中,河南省有两个县区及三家单位榜上有名。如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宁陵县刘花桥村等(尤瑞玲、于丽丽,2009)。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镇包括:禹州市神厘镇、镇平县石佛寺镇、西峡县丹水镇、淅川县荆紫关镇、郏县广阔天地乡、嵩县车村镇。随着2009年河南省政府在全省推出“百村万户”富民工程,河南的乡村旅游正在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旅游开发雷同,缺乏特色
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在开发经营中缺少对生态环境营建和对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不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及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只重视经济利益,对旅游资源过度利用。
(二)科学规划缺位,管理不规范,不良经营问题严重
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缺乏长期科学规划。法律法规制定滞后以及管理职能缺失,一些乡村地区出现不良经营问题。尚未建立起一元化的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使管理职能履行面临困难。
(三)基础设施不健全,功能不完善
交通设施不健全,饮食卫生、公共卫生及垃圾处理不同程度存在问题,配套设施不健全,这些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接待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限制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
三、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乡村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必须先行。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组织专家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将特色旅游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使特色乡村旅游成为品牌,将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挖掘当地资源特色潜力,引入旅游创业产业项目
重视当地特色产业的支柱和引导作用。将产业特色发展成为当地的旅游特色,成为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的要素之一。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将文化的发展潜力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力,促使乡村旅游能够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工程中,将旅游创业产业引入到开发旅游产品中,将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教育平台对当地旅游经营者进行培训与引进较高学历的知识人才相结合的方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融入创业产业。实现附加利润和赚取、品牌效应的建立、旅游经营者与旅游消费者的双赢。
(三)发挥政府管理职能,政策导向和市场调节作用
实行政府扶持、企业经营、专家指导、农民参加的运行机制,四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增强项目生存与发展的活力。制定积极地鼓励政策,支持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当地的交通、文化、卫生、通信等设施问题。按照省、市、县三级建设一批代表地区特色的精品项目,克服旅游成长发育期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推行旅游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等措施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旅游企业。引入多元化的经营方式,采取合作开发,共同受益的新型开发模式,引入现代企业化的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旅游接待能力。
香河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县内旅游资源丰富,如何抓住人们快速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及国家鼓励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时机,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实现旅游业对经济的综合拉动作用,是我们需要很好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发展会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
1.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积淀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香河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辽太宗会同元年在此地设淑阳郡。明燕王朱棣扫北在此屯兵,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时期,香河县安平镇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安平事件”,并以此为题材拍摄了电影《停战以后》。此外,香河历史上还涌现出了清代名吏袁懋功、京剧名家郝寿臣、武术大师张策、金针大王王乐亭、国学大师张中行等誉满华夏的大师名家。
2.区位得天独厚、交通便捷发达。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必要和基础条件。香河位于京津走廊的中心地带,距北京市区45公里;距首都国际机场60公里;距天津机场70公里;距天津新港110公里。香河交通网络十分发达,北有京沈高速公路,从北京四环线驱车20分钟即可到达;西有连接京津的103国道;夏安线、通唐线两条省道穿境而过,双安路、国安路的建成使全县道路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北京938路公交汽车由县城直达北京。另外规划中的北京“大七环”将横穿香河西北部并设有出口。
3.充足的客源市场。京津两市是我国最成熟的旅游集散地和客源输出地,每年均接待和输出大量的游客。随着近年来中短线旅游的急剧升温,市民家庭郊区游、农家游、生态游等走向乡野、回归自然的中短途旅游进入高峰,香河作为京津的后花园,在一小时车程内就拥有京津冀潜在客源3000多万人。
4.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基础设施齐全。“第一城”、家具城、国家足球队、北京国安足球队训练基地、“香河老人”及“农家乐”民俗生态休闲游都对中外游客有着广泛的吸引力。在旅游产品上,景泰蓝制品、金银饰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香河肉饼及香神系列白酒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全县具备接待能力的旅店宾馆有46家。仅第一城就能同时容纳3000多人入住,综合接待能力近万人,还有各类餐饮经营户600多家。目前已经有5家旅行社在香河设立了办事处。
拥有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文明、和谐、开放的社会环境。香河县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达到37%。全县顺利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香河县教育事业发达,人民群众总体文化程度高;通讯发达,信息畅通;政治稳定,民风淳朴,社会和谐,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称号,“平安香河”形象深入人心。文明、和谐开放的良好社会环境和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的人士前来香河观光旅游、考察、投资兴业和定居。
二、目前制约我县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缺乏科学研究和统一规划。我县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潜在的旅游资源还未被挖掘、开发和利用,尤其是我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基本上处于粗浅的无序开发利用状态。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也仅限于现有景观的观赏,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进而形成极富文化内涵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缺乏科学的研究和超前的统一规划,在战略目标、旅游区域功能、服务功能定位、整体旅游形象、开发主题及主题形象的深挖、加工与包装等方面基本处于模糊状态。有关支持规范旅游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政策还未出台,对旅游业的行业管理缺乏依据。
2.存在重会轻展、轻游的现象。会议、展览与旅游是良性互动的关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我县以第一城为龙头的会展业,总体上水平高,够档次,接待能力强,但存在着会议与展览发展不平衡现象,两者没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城会议多展览少,而家具城只是购物场所,旅游功能发挥不充分,全县缺少承办大型展览的场所。同时与之配套的生态观光、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等旅游资源尚处于未开发或粗糙、简单开发阶段。
3.旅游产品开发滞后,亟待深度开发与精美包装。旅游纪念品代表着地方风格和特色,是一个具有很大弹性的消费领域。但从我县来看,旅游用品及纪念品式样单一,创新不足,缺乏谋求艺术性、纪念性、收藏性、实用性和便携性相统一,民间工艺与历史文化特色于一体的旅游制品。
4.文化底蕴挖掘不够。有历史传承、地方特色、时代精神风貌和先进思想的文化体系也会为发展旅游业营造浓郁的文化情调和氛围。我县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但挖掘县域特色文化和景区文化内涵的工作很不够,没有形成品位更高的、极富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
5.市场促销力度小,方式方法单一。目前,对外推介、宣传我县旅游资源的途径仅限于县旅游局参加省市组织的相关旅游推介活动和第一城召开的会议,既没有对外沟通、联络的触角,又缺乏灵活多样的促销方式,无论在方式方法上,还是在推介的层面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三、今后我县旅游发展思路和下一步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品牌带动”的原则,依托京津客源,借助第一城的设施优势和家具城的规模优势,加快配套旅游景点和设施的开发建设,叫响“皇城、生态、民俗、家具、体育”五大旅游品牌,打造集会议展览、观光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北方“家具之都”“会展名城”。
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集中精力搞好全县旅游资源的调查摸底工作,高站位谋划、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发展旅游业资源是基础,科学的旅游规划则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对全县的旅游资源展开一次全面、彻底、详尽的摸底调查,掌握详尽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门别类、归纳汇总,形成我县旅游资源的原始档案,作为编制我县旅游规划的原始依据。
同时以廊坊市制订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为契机找准香河在廊坊旅游中的定位。立足我县“区位、环境、资源”等诸多优势,聘请京津知名专家,科学编制香河旅游业与京津旅游市场有效对接的总体发展规划,争取把香河旅游线路列入北京奥运旅游推广计划,纳入京津的旅游网络,推进与京津旅游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同时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政策和措施,以此规范我县旅游市场,促使其健康稳定、规范有序地发展。
2.加快现有旅游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步伐。对县域内有潜在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要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公开面向海内外企业、社会和个人招投标,允许和鼓励各种社会资本参与我县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着力打造特色旅游企业集团,推出特色旅游项目,更持续长久地吸引大量游客来旅游消费。以此强力推动支撑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电力、通讯、供水、广告信息咨询、印刷包装、金融保险及娱乐购物等行业的发展。
3.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巩固优势、深挖文化内涵、积极创新,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第一城:协助第一城完善软硬件设施,打造5A级景区,努力营造一座空气清新、环境优雅、进出方便、生活舒适、娱乐休闲的度假胜地,树立“会展名城”形象。同时,充分发挥第一城的设施和人缘优势,借着国际金融论坛年会、20国集团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等大型国际会议在第一城的成功召开,吸引各类会议会展资源进入香河,并为参加会议的人员精心打造“香河一日游”“香河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向游客展示香河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投资服务环境,彻底解决重会轻游,参会人员无从消费的问题。
家具城:制作家具文化长廊,营造浓厚家具文化氛围,深挖家具城的旅游功能,打造香河北方家具之都形象。选择环境舒适、交通便捷、信息畅通、条件完备的展厅,用精工细做的实物及精美的照片、翔实的文字,把家具的历史起源、历朝历代的变迁、制作工艺、流程等方面完整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并制作精美的家具旅游纪念品,使游客能够充分感觉到家具之都浓重的文化氛围。
4.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打造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项目建设关系到全县旅游业的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一是继续加强老景区改造升级;加快推进旅游景区厕所、停车场、游客中心、步游路、标志牌等设施的完善配套,建设好旅游咨询中心和旅游救援体系。二是加快“旅游精品工程”建设进度;抓住国家鼓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重点培植和扶持几个实力较强、基础设施较完善的“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力争在今后3~5年内打造5个以上的“民俗生态游”精品旅游项目。三是重点打造和推进完善几个规模大、设施完备的专业展览场馆的建设;吸引更多的展会来香河,借此提升香河办展的规模和水平。
5.强力实施市场推动战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向外推介香河的旅游资源。一是调查我县的旅游景点,总体概述我县的旅游环境,并就各景点的具体特点撰写导游词,制成标牌竖立在景点醒目位置上。
二是清理整顿旅游市场,成立旅游服务中心,培育、打造香河旅游对外联络、沟通的触角,尽快实现香河与京津旅游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快扩大香河旅游市场的对外开放。
三是在政府门户网站“中国・香河”上制作旅游景点介绍专栏,并制作香河旅游请柬,向京津及周边各大城市企事业单位发送,邀请他们来香河旅游、购物、休闲、娱乐。
四是酝酿创建香河县旅游网站及创办《香河县旅游纵览》刊物。利用互联网及刊物向外界全面详细地介绍我县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