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与教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动控制系统;教学研究;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71-02
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图1所示的每一个知识领域:对象与建模环节、执行与驱动环节、信息传输与处理环节、控制器设计环节。其中,自动化专业的核心即为控制与设计。面对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系统,控制对象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随机的;控制方法可能是常规的,也可能需要优化设计。这样的学科专业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专业背景,这正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的难点所在。
“自动控制系统”作为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综合应用性广泛,理论知识面丰富,与实践环节联系紧密。在学生了解控制原理的基础之上,接触控制系统集成的概念,实现硬件和软件的综合、元件与系统的综合,真正进入“应用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本文对“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的结构体系、内容方法和教学效果上作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第一堂课:兴趣入门
“自动控制系统”的先修课程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电子技术”等,都是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的抽象性思维课程,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能对一些公式、定理死记硬背,机械地应付考试,以至于重要的知识点学完就忘,考完就丢,根本就没有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程设置的第一堂课就别出心裁,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参观学习,让学生最先接触到的是具体的控制系统,而非理论概念。学生在对控制过程有了直观印象之后,就会产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兴趣,通过探究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问题:先前学习的控制原理应用在哪些方面,即将学习的控制系统又是如何来分析和设计的。在之后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会寻求答案,并互相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并根据不同的知识点抛出新的问题,形成控制理论中典型的循环反馈结构。在第一堂课,通过已知带动未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将学生引入自动控制领域的兴趣之门[1]。
二、课内教学:因材施教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决定了教学必须以“应用、实践”为主,以“应用知识能力”作为培养学生成才的核心。“自动控制系统”的课内教学包括三个部分:56个学时的理论授课,8学时的课内实验,以及1周的课程设计。在基础理论教授的同时,通过建立几个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工程实例,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把前后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合起来,形成对系统的认知、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一)教学内容的精选
“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内容就在于研究系统的特性,即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根据给出性能指标运用多种方法来设计相应的控制器,得到良好的输出响应。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仅仅要把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楚、教明白,让学生理解“控制”的概念,还要把每一章节的内容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生动地展现出理论的应用价值。
学院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的教学设备包括如下几套装置:倒立摆控制系统、磁悬浮控制系统、球杆控制系统、数字随动控制系统和小型水箱过程控制系统,自动化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都能在这些实验装置上集中体现。就以球杆系统为例,该系统是自动控制学习中的经典实验教学设备,是一个典型的开环、非线性不稳定系统,它的许多特性都是控制领域的热点问题。它的非线性主要体现在电机圆形转子和横杆角度的传动关系上,它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球杆的角度和小球位置的控制上。其对于控制理论学科来讲,是一个非常适于基础实验和开发研究的教学平台[2]。
利用球杆的“物理特性”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如图2所示,即描述出被控对象的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其中包括将非线性模型进行线性化,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过程。其次,定义小球位置为输出量、齿轮角度为输入量,分析在不加任何控制环节时球杆系统的阶跃响应,得出其开环不稳定性。最后设计多种控制器:PID控制器、根轨迹控制器、频率响应控制器的控制效果,选择最优控制算法。通过这样的系统实例解析,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的发展
“自动控制系统”的实践性较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以自动化工程师角度对学生授课,真正实现“双师型”教育。教学的模式也在逐步发展,从以往简单的教与学,发展到现在多种模式并存。除上文提到的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外,还可采用讨论式、对比式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3]。
在授课过程中将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板书推导的条理性与教师讲解的系统性有机结合起来[4]。在近年的教学中发现,虽然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大大增加课程信息量,但正是由于信息量巨大,反而会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充满迷惑,不知道哪部分内容为重点,觉得知识点过多而无法全部掌握。因此,板书的推导决不能忽视,将一些重要定理及公式推导在板书上复现,能够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形成一个主次分明,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这对教师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脱稿的板书书写并对内容做实时解析,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教学实践的加强
教学实践对于整个教学体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的现代教学,动手操作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将一个控制系统“动起来”,所涉及范围较为广泛,还包括其他课程,如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等,实践教学将这些课程合为一个系统,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甚至自动化专业的理解。
MATLAB仿真软件作为先修课程单独授课,学生们对此已经比较熟悉,对控制系统的仿真验证可以作为课内辅助教学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定理的可信度,也是实践操作环节的重要一步[5]。以磁悬浮控制系统为例,在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之后,可以设计较为复杂的模糊PID控制器,通过MATLAB进行仿真验证(如图3),最后在实际控制系统上调试实现稳定悬浮。
三、课外拓展:学以致用
“自动控制系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内教学,也应积极拓展课外训练,学以致用,加强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如指导学生完成创新项目“倒立摆系统的远程控制设计”,开发远程控制平台,实现校园内的网络实验和实时监控,大大提高了教学仪器装置的利用率。组织部分优秀学生加入创新团队,以现有控制系统为基础,研发环形倒立摆装置,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优异成绩。
四、总结
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以考试合格作为最终目标,而是以实践应用作为理解掌握的基础。对“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进行教学研究和探索,不仅仅是对课程本身进行优化和提炼,更重要的是在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唐超颖,姜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探究性教学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6):91-93.
[2]魏衡华.“系统与控制”实验教学研究与建设[J].教育与现代化,2003,(3):9-12.
[3]李振龙,乔俊飞,孙亮,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方法探讨[J].教学研究,2009,32(2):66-68.
[4]周立,赵凯,李炜,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74-75.
[5]杨婕,程丽平,孙霞,等.应用型本科“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及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11-112.
关键词: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侧重于理论角度,系统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通过自动控制理论教学,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工程、机电一体化、包装工程等工科和理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初步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进而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打下必要基础(方晓柯,2008)[1]。
1.教学内容研究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
(1)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和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2)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3)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稳定性的概念及利用这些概念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分析、高阶系统分析方法和主导极点的概念。
(4)根轨迹的概念和绘制法则,并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偶极子的概念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绝对稳定系统、条件稳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稳定裕量、频域性能指标的概念和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6)校正的基本概念、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和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依据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结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经验和我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现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见表1所示,学时共计72学时见下表。
表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2.教学方法研究
“自动控制原理”为我校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应用物理学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两个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目前校内每年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在100人左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钻研教学教法,不断改革与创新,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1启发―引导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阎金铎,2009)[3]。例如,在讲解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和结构图化简时,可以先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化简结构图,求出传递函数,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书本上的规则进行结构图化简。在启发、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所教知识本身及其来龙去脉、认识方法有清楚的认识;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使知识的传授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几步: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
其次,要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进行下一步思维加工必不可少的基础。
第三,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加工过程,进行分析、推理,然后表述认识的结果,建立概念,总结规律。
第四,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最后,要让学生巩固新知识,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
通过运用这一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要积极研究教学内容,找出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要分析、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活动,进而将二者有机结合。
2.2自学-讨论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学习新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以知识为载体,搜集资料、阅读理解、表达交流,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李振龙等,2009)[2]。例如,在讲解根轨迹的概念和绘制法则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学根轨迹的绘制法则,并给出例题让学生自行绘制根轨迹,然后进行课堂讨论,根轨迹绘制究竟应该怎么画,要遵循怎样的绘制原则,并且这些绘制原则之间的顺序与关系是怎样的,讨论出结果之后,教师再根据这些原则画出之前让学生自行绘制的例题,让学生与自己绘制的根轨迹作对比,然后发现自己哪里画得不对,为什么不对,是漏掉或者弄错了哪条绘制原则。
使用自学―讨论式课堂教学,主题的选取非常重要,在教学前教师就要进行深入研究,选取适合学生自学的主题。自学之后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任务,之后就完成的任务进行成果交流与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自学的内容,达成完整、准确的共识,最后形成结论。
2.3探究式课堂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强调学生真实的研究经历,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交流论证,得出结论。例如,在讲解校正的基本概念、基本校正方式时,可以让学生先分析为什么需要对系统进行校正,并且探究可以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校正,提出猜想或假设,然后设计校正方案,分析论证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最后得出结论。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大部分的学生虽然没有探究出合理的校正方法,但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对正确的校正方式印象深刻。
3.教学设计研究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制定教学目标。
3.2分析教学内容。
3.3分析学生和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分析包括以下方面: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多媒体的态度,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学生以前的学习成就和能力层次,学生的一般学习方式,学生的总体特征,等等。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运用已有知识解释所学内容进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基于他们本身的经验,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会有一定看法,他们可能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不喜欢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只有提前了解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及对教学方式的期望,才能据此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譬如,讲解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时,引用现实中电阻炉温控制系统、飞机自动驾驶仪系统等作为实例,讲清楚为什么控制系统的性能需要满足稳、快、准的要求,达到良好的效果。
3.4选择具体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3.5利用教学资源。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结合板书,进行教学。并帮助学生安装MATLAB仿真软件进行部分习题的仿真。
3.6制定测评方法。对每一章的作业进行认真的批改,每次批改完之后总结学生易错的题目是哪些,为什么学生在这些题目上出错,学生是哪一部分的内容没有掌握,以便复习的时候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3.7教学反思和修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实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4.结语
“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主干和必修课程,在我国的生产制造业中应用比较广泛,尤其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本文在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实践结果表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也取得了良好效果。“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要想上好这门课,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方晓柯,王建辉,郑艳,等.《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实践研究,2008,(11):101-102.
[2]李振龙,乔俊飞,孙亮,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方法探讨[J].教学研究,2009,32(2):66-68,72.
关键词:设计素描;想象空间;偏离;转换;虚构;表现形式
一.从素描走向设计
什么是素描?素描的目的何在?这既是最为基本的问题,又是最实质性的问题。可以这么说:“素描是一种思维方式,素描又是一种表达手段。
早期的艺术家多是技术高超的手工业工匠,当时的艺术品多是为宗教,建筑等社会委托任务来服务的。不存在职业的设计师,设计的工作多由这些艺术家来完成。这时的素描多被用来构思、记录、探讨科学规律和视觉效果,后来随着绘画工具的改进和技法的不断完善,素描逐渐以其独立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风格登上艺术舞台。当然,素描最初的用途也被设计师延续下来,沿用至今。可见,早在设计的萌芽阶段素描的基础地位就已确立并持续发展。
现代设计面向大众,其本身是自成体系的一门学科。当然,它存在着艺术的因素,但这种因素已经被转化并发展,它属于科学、技术、功能相结合的合成体。并且受众多客观条件和客户要求的制约。所以,设计与纯艺术在具有相同共性的同时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作为设计教学的基础部分,若把纯艺术的训练方法照搬,显然是不科学的。
1919年,包豪斯的设计学院的建立预示着为设计服务的设计素描教学的产生,观念、目的、素描的方法围绕着设计这片天地发展变化,突破了以“模拟说”为理论核心的学院派素描的条条框框、从此分流出了设计素描。包豪斯的领军人物伊顿认为:“除了对形态的行和明暗作正确写实描绘的传统外,那些能充分表现出作者意志的造型——不管它是抽象还是具象训练、都应归于素描的范围,凡能成为艺术基础的一切造型活动都可称为素描。
素描的“草图角色”并不是单一的为绘画服务,它可以为其它美术门类,艺术门类甚至生活中各种门类服务。如产品设计必须要有预想图——草图。从古代的青铜器到现代的家用电器,草图是设计不可割分的部分。设计家为了使创造物更符合理想,更新颖,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把头脑中各种各样的构想形象化,并记录在画面上,进行反复推敲,展开奇思妙想,通过比较、选择、修改,最终描绘出产品的预想图。因此,预想图是人类想象力的一种具体表现。另外,形象思维中的想象力还需要具体落实到画面,唯有通过训练才能真正提高想象能力。设计素描就是肩负想象力训练的素描。
素描课作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造型基础课程,在短暂的几周课程中,其目的应该是解决属于基本造型能力中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表现方法等问题,也就是对眼、脑、手一体的训练——涉及到对“如何看,如何想,如何表现”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目的是教会学生以图的形式把个人的感受记录下来,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出来。从大的思路上说,我们在这种教学探索的过程中所思考更多的并不是如何将“设计”融入素描教学中,而是着眼于针对设计专业需求的特殊性——-对于表现力的培养(在表现的需求上与纯艺术的不同的地方),力求在有限的课时中为学生打下对未来的学习更有用的造型表现基础。针对这个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减少了较长期的作业,加强了短,中期的练习。在表现对象上更趋向灵活,宽泛,物、人、景、境都可以成为被表现的题材;在表现手段上,强调对表现手法多样化的表现,在教学中尽量避免“千人一面”的教学结果。
二.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尝试
教育进程安排: 我们立足于从如何塑造一个未来设计师的需求来安排课程与练习,以达到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希望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素描的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以及素描作为一种表现工具与手段的基本语汇。从而达到面对一个对象,一种想法,能够选择恰当的工具与手法,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进行自如表现的最终目的。
1. 观察与构图——静物器皿类任意组合写生创作.
在进行系统的素描练习之初,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观察与构图的问题。倾心去感受,用心去观察。作业要求强调不同样式的构图,就是要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从多视角观察对象,感受对象。养成动态的,整体的观察习惯。根据对对象的深入观察、明确感受,进行画面构思,利用组画反复尝试,寻找最恰当地表达。
教师在摆放静物的时候,要注意每组静物之间的高低错落,要有明确的平视,俯视,仰视的变化,比如把静物摆放在不同高度的平面上。并将此静物摆放的变化用意讲给学生,使学生有意识地选择不同视角去观察对象,体会不同角度的观察,产生对对象不同的感受,以及不同光线和环境影响下,静物所产生的不同表情。
我认为观察方法是可以学习的,好的观察方法是可以由具体方法来训练的,关键是如何认识正确的观察方法。静物任意组合形式的训练,就是促使学生面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地,反复地组织画面的尝试,从观察对象,感受对象,到组织画面构图。在实践中实际认识和掌握点、线、面,黑白灰,空白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作业的要求,不要求张张好,但是要张张有新意,包括对画面构思的新意,构图的新意,色调和感受的新意,手法和意图的新心意。这种形式强调了画面的处理,对于学生画面意识的培养是有利的。
在构图上,我想拿摄影的观察方式作为例子,因为我发现人们在照相机前的观察态度显然显得更加自由和开放,绝没有在绘画表现中的那种约束。在摄影中,从观察角度而言,没有人一味地站在同一视点,同一视平线上看事物,人们不仅可以平视,也会用俯视或仰视等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不仅可以用正光也可以用侧光甚至用逆光;在使用取景功能时,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头像放在画面中央,也完全可以只取半个脑袋以使画面更具震撼力,借助于变焦镜头,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微观的精致细微,也能够有广角的宽阔视野。由此可见,观察的方法原本就可以是千变万化的。我想在素描教学中强调这种对个性的尊重和培养。
构图是一个画面的结构与框架,是画面的第一视觉形象,所以也被称为画面的第一因素。在欣赏一幅大师的画时,我们就能发现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他的技法,而是整个画面给你的那种情绪,体现整个画面的情绪的关键就在构图上。一幅画的好坏,构图时第一要求,因为它总是最先影响观众对作品的视觉接纳和感情体验。所以,构图对一幅画是极其重要的,它既包括了画面的布局,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通过画面所要传达的基本意图和感受。
2. 线的练习——轨道上的“偏离”
“偏离”即变形。我将“偏离”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偏离”,或称被动的“偏离”,一种是有意识的“偏离”,或称主动的“偏离”。在线的练习最初阶段,我主张无意识的“偏离”。具体做法是这样:让学生准备一支铅笔或炭笔,准备一张纸,不用橡皮,从物体的局部开始,用单线慢慢的把结构画下来,不准涂改,不准反复,一次画完。学生肯定画不准,但是画得很连贯,结果是令人吃惊的,这种自然的变形中包含着经验之外的东西。就像织毛衣那样一点一点接着画,直到画完。学生会发现“偶然”和“偏离”的价值,并且这种变形绝不概念化,它只属于个人。第二阶段,让学生准备纸和笔,可以带橡皮,白粉,墨汁的以及一切能够作画的材料。主动变形的实验内容很多,范围很宽,它可以夸张某一特征,也可以将其形状分解组合,可以赋予它某种象征内涵,也可以对它进行自由联想。
虽然以物象为参照,在“像”与不“像”之间的变形,“像”与不“像”,分解与组合,其间有无数个层次。将“此物”变为“他物”的变形,也包含着无数个变化的可能性。可以将拖把变成一朵花,将手机变为一条船,可以将它联想成老虎,也可以将它看成机器,总之可以为所欲为。“偏离”是将自己从原形中解放出来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走向自由创造的唯一途径。
在线的练习中还可以穿行一些非常规的作画方式:1左手作画,2左右手作画——用左,右手同时握笔作画;3看对象不看画面作画——眼睛观察对象但不看画面,但手在纸上不间断地作画;4看一画二——看对象一分钟,动手画两分钟,不断重复。这是一种自由境界,它不拒绝方法,不拒绝观念,不拒绝形色,不拒绝任何东西。我们不制定特殊规则,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自己的路。
3. 形体和空间的虚构
虚构形象的产生和发展,一个虚构形象的产生,是一个虚构接着一个奇想的结果,如:将虚构中较为满意的形象放在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构图中,以此比较和发现较为满意的画面。接着为它想像出画面的前因后果,使这些画面被拉到一个虚构的故事中,那么,一个想象的空间飞驶到另一个想象空间。
在新的想象空间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物象的质感进行不同材质的转换:物象的质感转换,即使突破物体原有的质地概念,如把陶罐的质地转换成玻璃,金属,木材的质地。还可将虚构的形象在不同情景和不同的构图中产生新的画面,将原有质地进行任意想象转换。这种类型的训练,使我们更有经验去面对各种质感的转换过程,体会它们通过各种手法的描绘才能更好的把被转换的物象结合为一个整体,以获得对物象质感自如的组织和有效的表现。
三.结束语
设计素描三个部分训练的共同基点乃是对自然的直接观察,这种观察力的形成对于思维结构的高水准的把握,起着关键作用。设计素描的“设计”一词着实让许多人产生误解,素描作为一门学科,造型能力表现语言的掌握是重点。设计素描是表现形式上的“设计感”,而不是内容上的“设计性”。要求建立在物象的表现基础上进行的联想与想象的构思。思维的形式与物态世界的关系这一原则,同时也说明了思维的“层度”,以及主体对客观世界持以何种参与形式之间有着必然的关联。可以说研究自然能使人们经由客观现象提供的种种启示,进而在认知上达到一种具有倾向性的确定,这种认知的定势常常成为洞察力的萌生条件。人们就会在这一特定的层面体会由“参与”带来的创意过程、因此拥有了从一般性思维转化为创意性思维的优势。
值得指出的是,就设计教育的总体结构而言,素描的教学仅是一个环节。素描的教学是关于造型基础的教学,它无法替代系统的专业教育。
设计素描的造型能力和想象力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动力,而非逻辑思维方式是产生新思维的关键。
有了非逻辑思维能力,我们才能从现有的领域像新的领域探索和前进。非逻辑思维包括直觉,灵感,幻想等形式。想法有时就是出自一场梦或是一时的幻想,我们要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亮点,它们很有可能会创造奇迹。
参考文献:
[1]《创新思维训练课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年3月
[2]《造型基础》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6年4月
关键词:网络编程;程序设计;综合实验;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18-04
1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网络程序设计和动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网络程序课程设计”对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络程序设计技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对这门课程也非常感兴趣:一方面通过上网接触到大量的网络应用程序,对其中的原理充满了好奇;另一方面则是有主观愿望去动手编写网络程序。
本文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开设的“网络程序课程设计”为例,系统地介绍了该课程的教学体系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探索。第2节和第3节介绍了课程的相关情况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第4节介绍了课程综合实验的设计和考核等相关内容,第5节评估了教学效果,希望能对“网络程序课程设计”的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课程概述
“网络程序课程设计”面向本科三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包括TCP通信等网络编程基础、ASP/PHP/JSP等动态网页编程语言、Brower/Server模式、J2EE等等,所需的预修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程序设计初步等系列课程。整个课程包括32学时,其中讲授16学时,课内上机16学时。
“网络程序课程设计”在教学和实践中存在如下几个难点:(1)课程涉及面广,涉及到网络通信、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2)课程涉及的新技术多、内容更新快,无法一一讲授和实践;(3)课程时间有限,课堂上无法讲授太多知识内容,也无法安排大型综合实验。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们学习最新的网络设计技术,并通过综合实验锻炼学生们的各方面能力,较好的解决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课程教学内容选择
“网络程序课程设计”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网络编程基础
了解和掌握Client/Server模型和Brower/Server模型;网络应用和数据库系统;网络应用基本架构;HTML/XML和网页设计基础;网络编程技术基础。
要求:掌握网络通信的两种典型模型,掌握网络应用基本架构,掌握HTML和XML以及相互间的主要差异,了解各种主要的网络编程技术和优缺点。
2)ASP编程基础
了解和掌握ASP编程基础、重要组件、错误处理与调试;ASP数据库编程;VBScript和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ASP工具;
要求:掌握ASP的编程的技术和方法,掌握基于ASP的数据库应用编程技术,熟悉VBScript和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熟悉主要的ASP工具的使用。
3)PHP编程
了解PHP编程基础、语法概述、PHP函数、类和对象;基于PHP的数据库操作技术;基于PHP的动态网页实现技术;基于PHP的网络应用实现技术;
要求:掌握PHP编程语言的基本成分,熟悉PHP在网络应用中的使用。
4)COM+组件编程
了解COM+组件、接口原理、DLL和类、COM+组件的包容与聚合;ATL;ActiveX控件;COM+组件服务器;对象缓冲池;消息队列;
要求:掌握COM+组件技术的基本原理,基于COM+组件实现自动化的技术,组件的管理和消息队列。
5)J2EE技术
要求掌握Java服务器模型,JSP简介;Java Servelet,Java Beans,JDBC;Java分布计算技术、JSP标签和EJB技术
要求:掌握JSP的主要技术,掌握基于J2EE开发网络数据库应用的企业应用解决方案。
因为课时有限,不可能对以上内容面面俱到的讲授,因此我们选择了1)网络编程基础、2)ASP编程基础和5)J2EE技术作为讲授的重点,并且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推荐合适的教程和指导书,引导学生们自学课程内容,并积极开展动手实践。
4课程综合实验设计
“网络程序课程设计”在讲授有关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实验使学员熟练掌握有关网络程序设计基本方法、网络应用基本框架、网络程序设计主要过程等知识内容,并具备设计和编写大型网络程序的能力。因此设计一个合适的课程综合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4.1课程综合实验
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出于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目的,我们设计了一个课程综合实验,要求同学们自由分组协同完成。课程实践要求学生在Windows平台上,选择JSP、ASP或者PHP等动态网页语言,设计并实现一个呼叫中心(Call Center)管理系统。
综合实验具有较为现实的研发背景:自来水公司等公共服务行业公司每天都要面对大量市民的咨询和投诉,人工接听电话已经难以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通过建立24小时的呼叫中心系统,提供“来电来信来访”三来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统一规划的呼叫中心管理平台,是满足公共服务企业为广大客户提供服务的窗口、互动的平台。
综合实验中的呼叫中心管理系统包含停水查询、水费查询、投诉举报等业务功能(如图1所示),并可以最终扩展成为一个技术专业化、具备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行业服务流程和特点的呼叫中心平台,为来自电话语音用户、互联网用户、灵通短信用户提供全方位不间断的业务受理、业务信息反馈、问题解答、费用和账务信息查询、水费催缴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业务服务语音信息平台。
我们设计的这个课程综合实验考察同学们对网站规划、数据库、网络通讯、网页设计等多方面知识的掌握,考察同学们的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2综合实验实现平台的选择
“网络程序课程设计”的课程综合实验,要求同学们用动态网页语言、数据库和Web服务器一起构建和设计实现一个中型的网站。动态网页语言是课程学习和实践的重点,它也往往决定了综合实验的实现平台。现在常用的动态网页语言有ASP、JSP、PHP等几种。这几种动态网页语言具有各自的特点,并且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因此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动态网页语言,成为确定讲授内容和课程实践手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为学生们大多没有接触过这几种动态网页语言,而8周的课程实践也无法要求学生们全部掌握和精通这几门语言,因此在课程讲授时必须重点分析这几门语言的优缺点、适用环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选择最合适的动态网页语言,并最终确定与之配套的Web服务器和数据库。
4.2.1PHP
PHP是一种跨平台的服务器端的嵌入式脚本语言。它大量地借用C、Java和Perl语言的语法,并耦合PHP特有的特性,使Web开发者能够快速地写出动态页面。
PHP是完全免费的开源产品,可以从PHP官方站点(http: //)自由下载。PHP与同样是开源产品的Web服务器Apache和数据库MySQL搭配使用,可以快速搭建动态网站系统。因此国外有众多的网站系统由Apache、PHP和MySQL一起构建,这些免费软件降低了建站的成本,其搭配后的执行效率也比Windows平台中的常用搭配IIS、ASP和ACCESS要高。
PHP中有一套常用的可以提供一般数据库事务需要的基库PHPLIB,程序员也可以利用PHP编写函数去间接存取数据库,具备较好的灵活性。但是PHP提供的数据库接口支持彼此不统一,比如对Oracle、MySQL和Sybase的接口都不一样,处理起来就不方便了。
PHP作为一个开源程序,具有简单的语法和丰富的函数,但是PHP缺乏规模支持和多层结构支持,导致PHP只适宜于编写小型网站。
4.2.2ASP
ASP是微软公司推出的Web服务器IIS系统自带的脚本语言,利用它可以执行动态的Web服务应用程序。
ASP使用VBScript 和JavaScript等简单易懂的脚本语言,结合HTML代码,即可快速地完成网站的应用程序。ASP可以使用普通的文本编辑器(如Windows的记事本)进行编辑设计,而无须编译,即可在服务器端直接执行。ASP程序具有与浏览器无关的特性:ASP所使用的脚本语言均在Web服务器端执行,客户端只要使用可执行HTML码的浏览器,即可浏览ASP网页内容。ASP还可以通过服务器端的脚本来产生客户端的脚本。
ASP能与任何ActiveX Scripting语言兼容。除了可使用VBScript或JavaScript语言来设计外,还通过plug-in的方式,使用由第三方所提供的其它脚本语言,如Perl和Tcl等。利用COM/DCOM技术,ASP可以拥有更加强大的功能和可扩充性。
ASP简单易学、易于维护,在国内非常受欢迎。ASP与IIS和SQL Server/ACCESS构成了构建网站的一种很好搭配,是小型网站应用的最佳选择。但是ASP局限于Windows平台,不能很好的跨平台重用。
4.2.3JSP
JSP是Sun公司推出的动态网页开发语言。JSP可以在Serverlet和JavaBean的支持下,完成功能强大的站点程序。
JSP本身虽然也是脚本语言,但是却和PHP、ASP有着本质的区别。PHP和ASP都是由语言引擎解释执行程序代码,而JSP代码却被编译成Servlet并由Java虚拟机执行,这种编译操作仅在对JSP页面的第一次请求时发生。因此普遍认为JSP的执行效率比PHP和ASP都高。
JSP在技术结构上有着其他脚本语言所没有的优势:JSP可以通过JavaBean等技术实现内容的产生和显示相分离,有助于保护源代码,并保证任何基于HTML的Web浏览器的完全可用性;JSP强调可重用和跨平台的组件,可以使用JavaBeans或者EJB来执行应用程序所要求的更为复杂的处理,进而完成企业级的分布式大型应用,而基于组件的开发方法也能大大加速总体开发过程。
因此,不少国外的大型企业系统和商务系统都使用JSP技术。作为采用Java技术家族的一部分,JSP技术能够支持高度复杂的基于Web的应用。
4.2.4比较和实践
ASP 、PHP、JSP三者都是面向Web服务器的技术,客户端浏览器不需要任何附加的软件支持。ASP、JSP和PHP三者都提供了在HTML代码中混合某种程序代码、由语言引擎解释执行程序代码的能力,其中对JSP页面的第一次请求时JSP代码会被编译成Servlet并由Java虚拟机解释执行。
在应用范围和跨平台方面,ASP只能运行于Windows平台下的Web服务器IIS或PWS上,在Unix下运行需组件支持,实现起来很困难,功能也受限。PHP可在Windows、Unix、Linux的Web服务器上正常执行,还支持IIS和Apache等常用的Web服务器。用户更换平台时,无需修改PHP代码,即可直接运行使用。JSP 同PHP类似,几乎可以运行于Windows、Linux和Unix等所有平台,并获得了Web服务器Apache的支持。因为Java字节码与平台无关的,因此在平台移植时,JSP和JavaBean甚至不用重新编译。
因此JSP和PHP都有很好的跨平台部署能力。ASP和JSP都具有支持数据库的统一接口,而在数据库操作性能方面,JSP要远远领先于ASP和PHP。
目前在国内PHP与ASP应用最为广泛,而JSP有越来越流行的趋势。ASP是刚接触Web编程的初学者的很好选择,而JSP在性能、分布式部署、跨平台移植和可扩展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是开发电子商务等大型网络应用程序时的很好选择。
4.3考核
合理评定课程设计的成绩是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完成整个综合实验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我们在该实验课程中采取全面考核和综合评定的办法。通过上机考核和设计文档等多方面的考核,并根据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总结能力进行综合评定,使课程设计的成绩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同学们按3人一组自由分组,要求每组提交如下文档及软件:1.需求分析文档;2.设计文档;3.数据库设计文档;4.测试文档;5.用户使用手册;6.系统源程序。我们对每个组都进行面对面的上机检查,要求同学们演示并推介他们自己的作品,并回答老师提出的关于系统架构、程序代码和实践感想的各类问题。
综合同学们提交的文档和上机考核的情况,我们根据文档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系统结构和数据库设计的合理性、源代码的规范性和界面美观程序等各方面情况评定分数。我们特别强调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同学们在系统结构、编程技术、界面设计等各个方面大胆创新和实践。
5教学效果
在2007年度春节学期的课程实践中,2004年级129名学员参加了“网络程序课程设计”课程学习和综合实验考核。129名学员中有46名网络工程专业学员作为必修课参加,83名计算机专业学员作为选修课参加,占全部86名计算机专业学员的96.5%,说明这门课程受到学员们的广泛欢迎。
因为有部分同学选择了2个人构成一组,所以129名同学最终分成了45组。我们对所有同学都进行了面对面的检查和提问。结合最终提交的各项文档,我们发现所有同学们都掌握了必需的网站设计、网络编程、数据库操作的知识内容和动手能力。
从动态网页语言的选择来看,45组中有18组选择了ASP,20组选择了JSP,7组选择了PHP(如图2所示)。选择ASP和JSP的同学合计占84%,符合我们的预期。选择ASP的同学们看中了ASP语言简单易学、容易上手,选择JSP的同学们则是喜欢JSP的跨平台性能和可扩展性,并认定JSP和Java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7组同学们选择了PHP让我们有些意外,询问后才知道因为PHP语言与C语言在语法、结构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共同点,许多对C语言兴趣浓厚的同学们就选择了PHP。
参加了学习和课程实践的129名同学最后全部通过了考核。其中部分同学们除了掌握了课程知识外,也深入学习了最新网络编程技术等课程外的相关知识,并将之付诸于实践,体现了很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有一组同学在系统中使用了Ajax技术,使得管理员所做的信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示在页面上,大大提高了服务的实时性(如图3所示)。他们利用Ajax框架构造的Web应用程序,直接从浏览器与后端服务进行通信,使应用程序更加动态自然和响应灵敏,从而提升了用户的浏览体验。他们还在网络安全和系统可扩展性方面做了很多的考虑,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移植性。例如,对于所有页面都进行会话权限保护,将用户密码加密保存在数据库中,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系统设计,统一封装数据接口,使系统具有很强的移植性和可扩展性。
6结论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领域,实验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网络程序课程设计”在讲授有关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实验使学员熟练掌握有关网络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网络程序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新技术多、实验时间有限等难点。通过设计合适的课程综合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网络程序设计技术,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本文介绍的课程内容确定、实验平台选择、综合实验设置和教学效果评估,是我们在教学和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探索,希望对“网络程序课程设计”的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虽然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学员们的好评,但是有些学员反映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在网页设计和美观上面,并希望能增加一些网络通信方面的实验,以了解网络底层通信原理。我们也考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设置多个小型实验,帮助学员们对自底向上的整个网络通信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实际接触,掌握更为全面的网络程序设计技术。
参考文献
[1] 林宏基. WEB开发技术教程: ASP//JSP程序设计[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蔡翠平. 网络程序设计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黄斐. 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趣味教学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1]。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习的源动力之一。马斯洛的层次理论也指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有助于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激发。兴趣是学生的内在动机,只有在具有内在动机的情况下学习,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或学习活动结束时获得快乐和报偿,从而使其他方面的需要也获得满足。趣味教学法的运用可以适时地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将社会外部需求转化为个体内部需要,形成持久的、积极的学习动力系统。因此精心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又有趣的内容,如引入古诗、谚语、歌谣及历史典故、事例等,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还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以致用,开阔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古诗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所讲内容选择较为贴切的古诗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享受课堂语言美、诗境美,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如在讲到“气温的垂直分布”时引入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好可印证对流层气温随高度而递减的基本特征,因为桃花的开放与气温的高低有关。再如,用王之焕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是无法受到季风影响的:玉门关地处贺兰山以西,而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是由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带来的,夏季风跨越两道大的山脉屏障,经过长途跋涉后至此已成强弩之末(“春风不度玉门关”),因此西羌一带降水稀少,多是戈壁沙漠,使杨柳无法安家[2]。还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则是江淮静止锋所致梅雨天气的生动写照。
1.2谚语歌谣
为帮助学生识别云及了解其对天气的指示意义,在教学中如果配以云图再加上一些谚语,就可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瓦块云(高积云),晒煞人”;“鱼鳞天(卷积云),不雨也风颠”;“天上灰布悬(雨层云),雨丝定连绵”;“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在讲物候与节气时适时引入廿四节气歌谣和谚语(如“谷雨前,好种棉”),既可让学生容易记住各节气名称,了解一年四季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也懂得了“不违农时”、科学生产的道理。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用生动的形式展现,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1.3历史典故事例
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家喻户晓的故事都与气象有关,在讲季风时就可适时引入“火烧赤壁”的故事:我国冬季一般盛行偏北风,但在一些特殊天气形势下也可能出现偏南风。学识渊博的诸葛亮就是成功预测出了这种特殊天气形势,帮助周瑜大败曹操的[3]。再如历史上有名的“奥林普”案件[4]———1912年英国奥林普轮船以飞快的速度赶超另一只船时,两船像磁石一样地并列相撞的悲剧,罪魁祸首就是“气压差”。通过这些实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气象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其创新思维的能力。还有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可谓百年不遇,大家记忆犹新。在讲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时引入该事件———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所致。这样就更加深了学生对副热带高压的印象,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实效的。具体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多种,笔者结合气象学课程的特点,主要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2.1创设现场观察情境
气象学是一门季节性、随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气(或天气)现象的发生,并不一定与教学计划同步,特别是一些灾害性和不常见的天气,如冰雹、扬沙、雾淞和雨淞等的出现更是如此。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察,并进行针对性地讲解,让学生弄明白它是什么、怎样形成的及其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直观,印象深刻,既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观察习惯。
2.2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尤其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设置一些精当的问题,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季风”内容前,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本地冬季多刮偏北风,而夏季则以偏南风为主?自然会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以一种想要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听讲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到的知识就很牢固。
2.3创设媒体情境
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气象学中有很多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内容,如对林学类专业的学生,在“绪论”的教学中,通过播放“沙尘暴”课件:狂风呼啸、乌云翻滚、飞沙走石,一时间,树木被刮倒、折断,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这些画面,让人不寒而栗,学生的心被紧紧揪住了;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我国西北地区经常出现这种“沙尘暴”天气?这种天气现象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减轻其危害?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同时认识到作为一个未来的林业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生态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加明确了其立志林业的远大理想。
3探究型教学法
现代教育理念不排斥课堂教学,但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个性生长空间,鼓励他们在课外时间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查阅资料、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和积极探索[5],对掌握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快速更新知识,从而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采用设疑、讨论或辨论等方式进行。例如,在讲到“大气温室效应”时,联系当今全球的热点问题给学生布置如下探究型学习任务: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气候变暖会带来什么后果?③联合国有什么应对措施?④我们每个人该怎样做?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各种媒体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探索。通过这种探究型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了一种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激起了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增加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运用典型的事实材料进行教学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将教学内容、原理典型化、具体化,使学生由个案的特殊性推出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结论。因此,案例教学改变了过去的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展示了知识从发现到形成的过程和思路,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使教学效果得以改善。
如对“霜冻及其防御措施”的内容,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如下:
首先,展示案例———1999年5月,在云南昆明世博园准备开园前夕,突遇昆明市多年未遇的低温及降雪,气温降至0℃以下,园内准备展示的珍稀植物面临低温伤害,这对正常开园带来了极大威胁。此时有关负责人立即召集多方专家紧急研究对策,于低温来临的夜晚,在园内的很多地方,用锯沫、硫磺等物质进行熏烟燃烧,配合覆盖、灌水等措施,使园内的植物免遭低温的伤害,保证了顺利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