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传统文化的困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新旧交替之间都会产生一定的碰撞。在稳定社会转型为目标的前提下,传承民族的体育文化传统,成为了文化领域比较重要的事情。这是在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避免因为社会的转型而消失。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的在消失,不仅是因为社会的进步的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更好的继承和保护。所以,想要在社会转型期间,保护和继承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困难。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传承 分析 困境
我国在社会转型期间,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社会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想要更好的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要解决传承困境。所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需要整个社会都作出努力。在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统的传承的困境之后,需要了解形成困境的原因,并且结合社会的转型特点,找到适合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方法和办法。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一、社会转型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困境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主体断层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问题是传承主体断层。一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就会出现传承内容出现错误的情况,而且有些传统文化甚至是“传男不传女”,逐渐的失传,比如“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处理一些老人还比较热爱,现在的中青年甚至儿童,都不喜欢这个体育活动,目前的“摆手舞”的传承就呈现出了主体断层的现象。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环境凸现危机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活动,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但是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所以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呈现了危机。所以很多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逐渐的消失的。比如,苗族的“斗牛”、基诺族的“顶竹竿”、怒族中的“乍螂抛”,苗族的跳芦笙、彝族的阿细跳月,这些传统体育文化都随着环境生态遭到破坏,而逐渐的消失了。
二、社会转型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境的原因解析
(一)农村人口空心化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主体的断层
很多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都是存在于农村地区,但会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入城市打工,越来越少的人愿意留守农村,学习传统的体育项目。所以,农村人口的空心化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困难。而且社会快速的发展,对民族文化也造成了冲击,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外界繁华的世界,而不愿意传承传统的体育文化,造成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缺失。
(二)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识不足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引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缺失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民族特色合时代的特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与世界的交流逐渐的增多,国外先进的文化对我国本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由于过去不够重视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让越来越多人对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导致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三、社会转型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策略
(一)多举措并行,加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主体断层的修复
我国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是我国应该保护的国家瑰宝。想要在社会转型期传承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首先需要修复文化传承主体断层的问题。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传统的体育文化感兴趣,并且培养更多的人去学习和传承传统的体育文化,同时在保持传统体育文化内容的同时,给予它新时代的意义和作用,让其在新时代得到发展。并且引导更多的人返回农村,去学习和传承这些古老的文化。并且为这些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谋求一片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保证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同时,能够为继承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不仅要靠当地人民或是某个少数民族,而是要全民发展。也就是需要把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和现代的学校教育相结合。在保证创痛体育文化的特点时,赋予其新时代的特点,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和理解这些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呼吁全社会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并且在学校课程中,安排更多的传统体育文化,让学生有足够的选择权,去学习感兴趣的传统体育文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了解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也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继承,让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挥。
四、结束语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结构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想要完整的传承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需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并且和社会的发展特点相结合,找到传承困难的原因,并且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重视社会转型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保存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也是保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屈杰,白晋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重构的社会转型透视与依据剖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102-103.
西方艺术文化强调灵感来自于人的本能,中国艺术文化强调人文学识的修养新时代的设计意识是将外来艺术和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外来优秀的文化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的照搬,而是要进行内在精神文化的融合,在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艺术的创新与创作。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民族文化精神不能只是新旧组合的简单相加,在追求淡雅“书卷气”的同时也需要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精神的融合比单纯的照搬要深刻的多,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照搬只会使中国的装帧设计走上套路化的模式。要设计出真正的具有现代风格的民族化装帧作品,就必须要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精神,结合西方现代文化元素,在设计中自然流露。如打破中西文化隔阂的陈幼坚先生,其作品给人以很中国但又很国际的感受,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去审视西方文化,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二、西方科技和传统手工艺的结合
艺术是具有时代性的,书籍设计也一样,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新的设计技术,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成为书籍设计的物质保证。新的设计技术为设计注入新的活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让设计者的思想得到完美的发挥和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在我国古代,由于科技的限制,手工艺品是最为广泛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上至君王的生活用品下至民间的锅碗瓢盆都是由手工艺者提供生产。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手工艺的生产受到了冲击。传统手工艺以手工生产为主,相对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而言具有价格高数量少生产时间长等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必然会陷入困境。历史上,传统手工艺是重要的生活来源和经济产业。今天,人们已意识到传统手工艺为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吸引力和魅力,手工艺仍然是工业化生产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手工艺不仅只是一种劳作方式,还是一种历史文化,需要原汁原味的保存和传播下去。面对满是电子化信息的时代,书籍作为传统的信息载体面临了众多挑战,将书籍装帧艺术从疲意的现代科技化设计中解放出来,回归到最初的书籍装帧手工艺术状态,更贴近感受书籍装帧艺术给我们带来的阅读享受。民族文化是指民族群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行为、思维、价值方式的总和,是生活习惯、信仰、文化风俗等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当商业化时代来临的时候,将民族传统文化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成民族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民资传统文化资源,是每一个设计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是应对西方强势文化殖入的有力武器。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是由外至里,由浅入深的。具体来说是先从视觉感受到事物的外表形象,从而得到一个感性的初步认识,通过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而感悟到其内在的精神意识。民族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如果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不失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给民族传统文化语言和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找到一个契合点,那么书籍就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如何将民族文化恰当的融入到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就要努力寻找各种融合方式:
1、民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化转换说起民族传统文化,人们通常会想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物品和图形,如中国特有的龙形凤形图案,闻名世界的中国瓷器,气势磅礴的敦煌壁画,苍劲有力的中国书法等等。将这些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设计元素结合到现代设计中是现代设计一种常用的设计手法。但是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设计元素结合到现代设计中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和生硬的拷贝,只有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借鉴、升华,再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既不会失去民族传统文化本身的特色,也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成为设计中的一个醒目的亮点和创新点。
2、民族传统文化以符号化形式融入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传统图形中的吉祥类图形占有很大比例,吉祥图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许多设计领域都悄然兴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领域的运用令人眼前一亮。
>>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研究 全球化正在改变大学校园 新常态下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模型、困境与出路 全球最美大学校园 文化传统下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大学校园导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探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论我国文化战略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浅议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寻根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对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美国影视文化在中国大学校园中的传播 全球最美大学校园等5则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⑧邵东.论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虚拟现实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包装工业,2015,Z2.
参考文献:
[1]盖晓明,谭朝炎.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李响,任竹凌,韩沛杰.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8).
[3]卜彦芳.传媒经济学理论与案例[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4]石云涛.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学苑出版社,2004.
[5]梅仕士.民间文化元素在电脑游戏创作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
[6]崔玉霞.古代侠客文化与现代网络游戏[J].江西社会科学,2005,(01).
[7]涂锐.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表现与运用[J].东南传播,2009,(2).
[8]贾永腾.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缘由和路径[J].山东工会论坛,2015,(6).
[9]薛凯文.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J].现代交际,2014,(8).
[关键词] 动漫;民族;传统
我国的动漫发展历史源远流长,1926年万氏兄弟创作的动画片《大闹画室》,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首页。他们可谓是中国动画片的鼻祖。我国的动画是建立在我国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上的,不论是故事还是造型都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生动而绚丽,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题材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
一、民族元素的运用在动漫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大量地不断被运用到动漫中而逐渐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和喜爱。艺术是相通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对我国动漫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且它还将长时期影响全球的动漫业。
(一)中国本土动画的优秀传统与当下之发展
1941年万氏兄弟拍摄的《铁扇公主》是除了迪斯尼的《白雪公主》之外绝无仅有的动画长片。1949年后,中国动画艺术发展迅速且涌现出一批精品,其在表现形式、题材选择、内容呈现、主题内蕴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本土特色,被国际动画界誉为“中国学派”。 中国动画创作者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动画风格,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56年,上海美术电影厂推出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动画创作者们为了“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远赴北京、山东、河北等地搜集大量古代雕塑、绘画、建筑等资料素材,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才完成这部二十多分钟的动画片。将军的脸部造型借鉴了京剧脸谱形象,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也采用了民乐,民族乐器最能体现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琵琶乃称为“民乐之王”在将军彷徨无助时,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响起,轮指、按弦……当画面、情节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这部仅二十多分钟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它开创了中国民族风格动画片的先河。同时,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动画艺术手法和提高动画技艺。并且在动画艺术形象的创作中不断开拓具有浓郁名族文化特色的造型。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动画创作者还尝试了各种其他手法,如借鉴水墨画、剪纸、皮影、木偶、折纸艺术等,把动画片的制作技术与引以为荣的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相结合。从1958年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到后续又拍摄的剪纸动画片《渔童》《济公斗蟋蟀》《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等影片,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随着剪纸片技术日益成熟,上海美影厂又研制出剪纸“拉毛”新工艺,拍出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同一时期又创作了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中国的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使中国特有的水墨情趣完美地再现于银幕,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震惊了整个世界影坛。富于韵律的画面、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动画艺术也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小蝌蚪找妈妈》《鹿铃》《牧笛》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根据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改编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也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丰碑。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其中。该片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使原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中国动画片在海内外获得越来越多的名誉,它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仅得到国际的肯定,而且使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动画片深入到世界民众当中去。这个阶段中国的动画创作达到一个高峰,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元素与动画相结合比较成熟的阶段。
在动画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在美日韩动画的冲击下,从80年代初期开始,《多啦A梦》《变形金刚》等一大批优秀动漫作品占据了中国的市场。这些制作精良、迥异于中国传统风格的动画片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欢迎。在国外动画的大量涌进之下,中国动画逐渐进入竞争乏力和市场占有低下的困境,虽然近些年来,虹猫蓝兔、喜羊羊、灰太狼等动画形象为中国观众所喜闻乐见,但是与较早期的《天书奇谭》《大闹天宫》等作品相比,这些动画形象的文化内蕴和民族特色都明显不足。最终落下艺术和市场的双重遗憾。许多观众总会在内心轻轻呼唤儿时的经典,“以往传统风格的动画电影哪里去了?”
(二)好莱坞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中国元素的市场号召力
从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以我国南北朝民歌《木兰辞》改编的《花木兰》到梦工厂的《功夫熊猫》,充分说明了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了世界的认可。征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观众,成为国内外异常夺人眼球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上映三周累计总票房超过1. 35亿人民币,成为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电影。较之于迪斯尼对中国民间故事“花木兰”的改造,梦工厂对于中国文化的运用似乎更为大胆,“功夫”主题和“熊猫”当道,片头、片尾的动画充分融合了剪纸、水墨、皮影等中国传统手法,我们还注意到,片中无处不在的汉字,中国传统手推车,四人轿甚至包括针灸、筷子、爆竹、祥龙、八卦、太极等都充满了中国元素。值得称道的是,影片中还充满着中国哲学精神。相比之下,时下中国本土的一些动画影片本身却缺少了对中国文化内蕴更为深刻的认知和传达,在深层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方面仍待提升。
中国风格的动漫作品频频出现在世界动漫的舞台上,并且获得全世界广大观众的广泛好评,说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这也充分说明我们应该坚持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所谓的“中国风格”不仅是指视觉、听觉等方面的表现手法,更加重要的是对我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作品的故事、造型、音乐等方面都要体现出民族传统文化,当然在吸收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应该与时代接轨,用现代制作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来完善原创作品,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动漫的舞台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教学中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中国动画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需要加快培训的速度,提高培训质量,调整专业结构,营造动画专业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认同和感情,并致力于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文化风格的优秀原创(音乐与动画)作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提倡“中国风格”的动画,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开拓中国自己的动画市场。动画艺术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必须通过动画教育改变动画从业者的创作理念,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亲和度来实现。因而动画教育不但要解决动画创作的技术和方法问题,还应该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影响了一代人,而又一代人却迷上了柯南、机器猫、倒霉熊、海绵宝宝等,中国本土的动画语言符号在这一代人身上似乎没有传播的可能。在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动画强国的冲击之下,我们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失去了市场和民族文化观念,失去了应有的观众群体。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合理利用。
首先,对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传统文化元素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是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较好的教学方式。如根据神话故事创作的《宝莲灯》《哪吒脑海》,根据寓言故事创作的《东郭先生》《崂山道士》,以敦煌壁画故事创作的《九色鹿》,等等。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中国传统元素来创作,如加强学生对本土的民族乐器和音乐有基本的了解,懂得如何为动画片来挑选合适的音乐,尤其能创作原创音乐更好。通过命题的要求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加深认识并运用到创作中去,这种培养和训练应该是长期的。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对创作思路的把握,增加设计思想内涵的培养。
再次,对传统文化的培养还体现在对传统经典书籍的阅读与音乐赏析。比如古代经典著作、中国美学、中国民间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族音乐赏析等,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和题材。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具有独特性、象征性和传承性,而每一代中国人又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尊重传统,发扬传统,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丰富视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动画工作者的必修课。
三、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动漫艺术的融合
民族文化元素题材的动画近年来正飞速发展,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又可以有机地统一在动漫产业的舞台上。如何使中国动漫走向世界,创造出中国风格的动漫作品,把握和坚持设计中的民族性,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内涵与现代的动漫艺术有机结合尤为重要。中华民族是一个56个民族的大家庭,拥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灿若星河,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中国本土动画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话、民间传说和民族题材的作品,服饰习俗、环境捕绘、人物造型、性格特征、配乐辅托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提炼。其中年画、木雕、剪纸、皮影、水墨画、戏曲等都源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来源于中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艺术的积累,来源于中国各民族文化特征的审美意识。中国动漫要想站在世界的舞台,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与动漫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动漫产业发展的趋势。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动漫艺术发展的道路,形成既有强烈时代感又蕴涵深邃的东方文化风韵的动漫风格是发展之必然。源于本土而高于本土,创作的思路要扩展,要有全球化、国际化的宏大视野。虽然时代进步,文化多元,但文化的根源依然是根本。对于传统我们应该继往开来,应该以开放的心态,不断提升民族文化地位,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有意识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和创新。对传统素材和民族风格元素进行挖掘和整合的同时,更应该用科技的手段和现代制作技术来完善作品,这样的动漫作品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借助动漫艺术这一媒介传播出去,才能在世界动漫舞台上具有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彭玲.动画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 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政策性建议
家庭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对于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学校教育发展程度低的苗族来说更是如此。即使是在现代教育较为发达的今天,家庭教育在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在传承苗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一)文化传承主体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滇中地区苗族社会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多,更多的人走出去外出务工或工作。这就带来两个相应的影响:其一,直接导致文化传承的主体减少。以富民县芭蕉箐为例,尽管村子里大部分人依然在家务农,但相应的已经有一部分人外出前往昆明等地务工或留在东村乡工作。其二,外出人员返回村寨时,其所带回的外来文化对苗族社会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冲击往往比外地人来到本地的影响更大,他们所传播和倡导的现代文明将对传统文化造成直接的、强烈的冲击。以苗族青年恋爱的“赶边赶场”为例,传播主体的缺失直接导致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为继。
(二)青年家庭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减少
林耀华先生在《民族学通论》中将家庭结构和规模分为“核心家庭、扩大家庭、联合家庭、不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滇中地区苗族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主,子女长大成婚以后,不久就会从原有的家庭中独立出来。滇中地区的苗族社会家庭组织结构较为复杂,普遍实行以父亲为中心的小家庭制。家庭成员以两代和三代同住者居多,但多数儿子结婚之后即与父母分居而另立家庭。青年家庭逐渐增多,家庭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笔者在田野期间的食宿点龙某家,其夫妻二人均不满二十五岁。年轻化的家庭相应的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的较少,对很多民俗风情也不甚了解,这就导致在传承给下一代孩子的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笔者在田野 期间问到龙某是否知道“忌过小年”的问题时,得到的回答是“我老爸老妈可能知道,我就不太清楚了”。
(三)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家庭教育传承功能弱化
家庭教育通常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存在,在潜移默化中让下一代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方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滇中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相对较好,苗族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日益提高。在实地访谈中初中生张某告知笔者其除了在家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之外,学校也会相应的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更多有关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这说明滇中地区苗族社会文化传统传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地位提高,家庭教育地位呈下降趋势。
二、加强家庭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对策
(一)增强全民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转型,对于少数民族而言亦是如此。甚至可以说少数民族在面临社会转型的过程面临的困境更多、更棘手。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各地政府或文化精英可以通过整理古书典籍、举办民族文化节、确定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系列活动来激发民众民族热情、提升民族文化自觉。最大限度的引导民族积极自觉的参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于滇中地区苗族社会而言,保护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正确对待和认识基督教。既要看到基督教在该区域的广泛传播给当地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需要警觉其对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消蚀作用。
(二)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的民间艺人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是人民群众,苗族社会亦是如此。其中拥有特殊技艺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师(巫师、长老、药等)是其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承人,是其民族的文化精英。传承苗族社会的传统文化应当重视和保护这些民间文化大师,保护他们特殊的文化创新能力。贵州省台江县苗族老人王安江受这一政策影响,四十年如一日走遍黔东南苗寨,收集12部近30万行苗族古歌抄本。为了能将这些苗族古歌传承下来,他曾背着15公斤重的两大包书稿,到凯里、贵阳各单位、各部门“求助”,最终在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书稿得以出版问世。这一举措对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三)加强苗族文化后备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在讨论保护民族文化问题时一直在强调重视文本、重视静态保护,以人为本的观念匮乏。在当今社会我们的观念需要转变,需要重视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不断传入苗族地区,其传统文化逐在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时显得有心无力,历经千年历史苗族传统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边缘境地。随着越来越多的苗族民间文化老人去世,滇中地区苗族社会拿起锄头能种地,放下锄头能表演的人越来越少。面对苗族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少,加强苗族社会内部文化主体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为苗族社会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当代社会却面临着许多困境。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许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增俊. 教育人类学教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