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所谓“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者应有意识的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应将中国的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它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其融合“世界性”继承先人的优秀文化底蕴,结合当今世界较为前沿的理念,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国际水平的作品。没有“民族性”“世界性”的设计作品空洞乏味,缺少灵魂,无法矗立在世界优秀的设计之林,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同时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两者对于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来说缺一不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从岁月的长河中通过摸索、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精粹,正是这些历史的积淀与民族智慧的结晶使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资源,它体现为对过去历史的记忆,一种怀旧的情节;一种对先辈们探索知道的借鉴,一种肯定,一种学习;更体现为人文精神的一种。是国家形象的象征、其范围也十分的广阔丰富,如中国传统的国学京剧、针灸、哲学思想、陶瓷、剪纸、饮食文化、武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结合这些财富,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如戏剧中脸谱元素,其视觉冲击力与文化底蕴都是不言而喻的。“世界性”中不难窥探出其所透射的各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传统的文化根基。随着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的深入认识,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艺术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还具有“世界性”。艺术文化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中国当代艺术中,也有一部分是运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如影视动画中的水墨动画,是基于中国传统水墨画创作手法与动画艺术创作技法,创造出的一种艺术表现等式。像徐悲鸿画的马,用水墨画的技法,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加之对在叛逆中不弃类、不屈服的发族的把握,才画出了他的骏马形象,正是由于这一形象是根植于民族原型,所以才得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那个时期中国人的普遍认同。
艺术文化的世界性不是指一味的“崇洋”,它不等同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文化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要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抱残守缺、孤芳自赏”,在信息高速交流发展的现代,不能无视其他民族艺术精华,要吸收其他民族艺术精华而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可能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而且也无意义,但是我们能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西方艺术文化的借鉴融合不是简单在将对方的文化精华直接拿过来,不是“1+1=2”的叠加,而是吸收他民族艺术文化,去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将其正确的融入到自身的艺术文化当中,其结果可能是“2”或远远超过这个结果,这也正是吸收西方文化艺术精华的目的所在,才能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纵观国际上设计影响较大的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日本、法国、英国、芬兰、美国以及中国香港的设计风格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设计大师作品,在他们所谓的“国际化”设计语言中都不难窥探出其所透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根基。如德国的现代设计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其设计风格受其严谨的哲学思维方式影响,赋予理性设计的传统特征,这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情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大利视艺术设计为一种文化和哲学。他们坚定自己鲜明的文化立场和民族传统,不盲目抄袭,强调设计与传统的关联,强调设计中人文主义的重要性,专心地发展自己的设计体系,其设计具有异常鲜明的民族特色;而日本在本国的的设计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优点于一身,结合自身的民族文化元素创造出较为成功的且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设文化。美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得益于政治远见,而美国文化能够在数十年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也得益于其文化中的对未来的大胆想象、重新想象对各方文化精华的吸收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都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
【关键词】中国动画 民族性
中国动画在民族化的道路上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如《大闹天宫》《牧笛》《哪吒闹海》等影片以独特的风姿在世界动画舞台上曾引起广泛关注和赞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美国、日本大量动画作品的涌入,国产动画已经完全失去了与之抗衡的能力。“民族化”已形同口号一般,渐行渐远。近些年来,中国动画逐渐呈现几个发展态势。一是抛弃民族化风格,强调动画的国际性,追求美国和日本动画的风格;二是走稳妥路线,翻拍原有旧作;三是坚持民族化道路,却又找不到一个正确的方向,难以体现民族化的精髓。近年来,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对于民族化的研究和实践始终围绕着民族化的形式,而没有实现精神上的民族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创造、积淀形成的。动画民族化是指通过动画作品展现本民族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并传达本民族所独有的气韵和精神,不仅要展示民族艺术形式,更要深刻体现出民族气质、民族性情和民族精神,表现出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审美情趣。一个民族如果失去自己文化的独立性,就意味着在世界文化中的缺席。各种形式上的技巧,各国不难互通有无,唯有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表现,是其他国家不能与之相比的。中国动画如果期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造就了无数精彩的民间故事、神话寓言、历史典故和大量优秀的文学名著,这些都是动画片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赋予中国动画片极具东方风情的特殊魅力,使中国的动画不拘一格,独具匠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合拍成动画片,所以对于传统文化题材的规划和整理就非常必要。美、日动画片之所以老少皆宜,就在于其作品能够与当下的生活接轨,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容,除了提供试听娱乐之外,还具备当代观众所认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能够引发当代观众共鸣的个人品格和道德,能够激励人们在当下的生活中努力奋进。中国动画更偏重神话、历史题材的发掘,多表现惩恶扬善、忠孝节义。虽然选取这些题材,因其在国内有着广泛影响和忠实的观众群,可以减少一些失败的风险,但也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不论何种艺术形式,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求,就会被时代淘汰。而日本的动画家始终带着批判的眼光考虑问题,以现实生活为落脚点,表现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与当下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
动画需要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和有益的补充,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带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元素的动画作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纵观世界各国的优秀动画,都带有独特而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传统文化的印记,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精神风貌。如《千与千寻》中独特的日本沐浴文化;《平城狸和战》中的游街场面。中国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绘画、雕塑、建筑、戏曲、剪纸、皮影等这些深藏于民族民间的艺术形式,为动画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中国早期动画艺术家创作的《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牧笛》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影片在国际动画界广获赞誉,开启了中国动画民族风格的探索之路。然而,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受众审美心理的转变以及动画绘制对于材质的限制,使得我国很多如皮影动画、剪纸动画、水墨动画等,极具民间艺术特色,但片中的很难与当下技术含量很高的主流动画相抗衡。而且,这些艺术形式,在今天看来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使它们很难成为主流形式。如果中国动画还期望在未来世界动画的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艺术需要不断地创新,但创新不等于否定,对于传统文化与艺术而言,我们要做的是扬弃。既不能重复去走老路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从我国传统艺术中吸取精华,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及其文化内蕴,以当代人喜爱的方式传播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表现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精神现状展开思考,再巧妙地将民族文化与艺术融入其中。
从当前动画市场的消费情况来看,日本动画占据主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美国动画重视娱乐性,以清晰易懂的幽默情节和活灵活现的夸张动作见长。而日本动画则更侧重故事内容本身,而不在人物形象动作上进行夸张,以强烈的抒情、幻想世界的构建来取代幽默或讽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动画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希望获得视觉感官上的和精神愉悦,同时还希望通过解读影片的艺术性来获得审美愉悦。仅仅停留在造型、色彩、线条和画面的精致上,而不考虑影片的镜头、景别和剪接等电影语言,已经很难让观众彻底满足。因此,动画电影必须充分考虑观众的审美水平,使影片达到娱乐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就需要人们改变现有的创作模式,提高创作人员的电影思维,让有经验、有实力的影视导演和专业的作家、编剧参与动画的创作,还要重视培养未来的动画从业人员的文学和影视基础和实践,从根本上解决和加强我国动画创作人员的电影思维。
中国动画要坚持民族化的发展道路,首先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艺术资源,将其运用到动画创作中,但是这种运用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植入,而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只有将民族传统艺术的精髓与新时代的内涵相结合,汲取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融会贯通、顺应潮流,探索新时代下新的民族动画语言,才能使中国动画走出固步自封的怪圈。其次,要站在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肩膀上,不仅要对本民族的传统进行选择,还要对其他民族的动画艺术加以选择和规范,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艺术品位的动画作品。中国民族动画的复兴,不仅需要外在的机遇,更需要寻求自我价值的勇气和超越自我的信心。
(注:本文为2013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美、日动画的民族性分析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课题编号:13B0027)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传统元素 现代包装设计 文字 图形 色彩
传统,是人类在漫长而不间断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化精粹的漫长的产生、演绎发展的积累与继续。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与国家、不同的地域之间既有潜移默化的交融(如在唐代,通过丝绸之路,波斯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融),又有较为明显的演变与发展(如由于政权的更迭,各个朝代的某些文化与其他朝代的区别就较为明显)。因此,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及不同的民族之间,传统文化必然会或多或少地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来进行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意思路。传统形式的包装可以从材料、结构、造型、书法、图案纹样、色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与选择。作为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拥有诸如彩陶纹饰、吉祥纹样、瓷器、青铜器、雕刻、丝织品、玉器、漆器、传统建筑、书法、绘画、民间剪纸、皮影等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而从这些传统文化中发掘出的要素同样可以作为创意来源,为我们广大的包装设计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构思的素材。不论从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面与量,还是其底蕴来说,都是无与伦比的广博与深厚。
包装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了从视觉形象上向消费者传达有关包装对象(即产品)的时空及地域等特点的信息。因而我们设计传统风格的包装时就必须选取传统文化要素。但在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要素的运用不能只是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搬用若干古代和民间的现成图案,即不能单从具体形式的角度来考虑传统,而忽视了设计本身所应具有的整体意境,也即具体形式的运用是否恰当,能否体现出产品的意境,是否耐看。
龙应台先生在关于国际化和传统文化的讲演中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如一株植物一般,不光要看到其枝叶的繁茂,还要看到其实它的养分都是源于扎根的那片土壤。龙先生说的这些明确地阐释了在设计传统风格的包装时不能只是表现外在形式,更主要的还要包装所呈现的内涵。从这一点看,日本的包装设计相对于我们国家的包装设计要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在现在的包装设计中所体现出的传统风格的表现形式,传达出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感,其表现也趋向于多元化,如我们可以经常在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品或生活用品中找到传统风格的包装设计。其主要的表现除了在包装材料上的应用,还有就是通过设计的视觉要素来体现,如文字、图形和色彩。
一、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传统文字之美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之一,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交流思想、继承文化的重任,其线条构造和象形特征使得它具有先天的审美价值,这是文字在“形”的要素发展过程中,能够最终脱离实用性,成为独立存在的艺术的根本原因。文字的母体中包孕着实用与艺术的双重性,它的实用于生活,它的艺术性则满足了人们形而上的精神需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展现形式。从陶文、甲骨文、金文到今天的汉字,文字作为交流和传播的载体,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汉字书法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在包装上一种独特标识,如在酒、茶叶的包装设计中运用一些传统文字作为设计要素,可以让人觉得非常的亲切。比如书法艺术的运用,可以使整个包装格调古朴典雅、含蓄深邃,既具现代感,又有浓重的传统文化内涵,更能取信于消费者。
二、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传统图形之美
世界上许多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不断传入我国,并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特定的文化状况,这是历史的必然。在探索一些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产品包装设计时,只有在既继承传统图形文化特质又符合时代的脉搏和节拍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使得其包装设计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新意境,才能为当代的人们所接受。只有具备了民族性或民俗性的产品包装,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独特个性和与众不同,才能在市场流通或文化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包装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其中最为鲜明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包装上的图形。比如用做底纹和边框的方胜盘长、回纹、如意纹、吉星锦、拐子龙、云纹、饕餮纹,以及具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吉祥元素的应用,如龙、凤、麒麟、辟邪、朱雀、玄武等,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典型图形纹饰。如果在包装设计中酌情利用这些传统图形,肯定会使产品更加富有民族性,也更具有东方古国的风韵,在显示民族风格上起着潜移默化的艺术效果。
三、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传统色彩之美
在包装设计中,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是视觉元素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除了能够吸引眼球、捕获色彩信息外,最主要的是能将这些信息通过眼睛传达给大脑,触及人们的审美并引起人们的美好联想,寄托人们的美好情感,如设计师万宇在给“国窖1573”酒包装设计中选用中国传统颜色――中国红与金色作为包装基准色,整套包装金红相配,更体现了中国古建筑中的皇家韵味,呈现出高贵、华丽与喜庆。像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包装设计中就更应该充分利用传统的民族色彩资源,并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族色彩,充分挖掘其背后的内在文化精神,充分考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用色习惯和色彩象征。如中国红、中国黄、紫色的搭配总能有一种出色的视觉效果,强烈但不轻浮,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古代居室装饰的常用色彩,在渲染出热烈、华丽的气氛,形成极强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又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底蕴。
此外,在现代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协调和平衡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各种关系,浓缩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于设计作品中。根据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现代设计思想,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不仅要有超前的设计意识,高起点、全方位地塑造“新”形象,而且要重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传统元素的结合,吸取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取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使民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的包装设计应当准确地运用各种传统元素,从传统艺术形式中提取要素进行再创造,设计出既保留本土设计艺术的风韵和特色,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文化冲击力的包装来,更好地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建立起一个融民族性、时代性为一体的文化系统,使其发扬光大、源远流长,朝更新、更远、更好的方向永恒发展,以创造出更具民族化、个性化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孔新苗.平面设计.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3.
[2]郎绍君.守护与拓进.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3]韩锦平,王渝珠.中国包装百年辉煌.中国包装.
[4]李晓春.消费者心理与包装设计对产品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7.
早在文字诞生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彩陶纹样或岩画来表达思想与沟通情感。中国传统图形在表达寓意的同时,也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中国的船用图形资源丰富,忽悠多姿多彩的风貌,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体系,同时也体现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只有将传统艺术造型与现代油画创作理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民族性、国际性和时代性的油画作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这种作品不单单是对传统艺术造型的挪用或拷贝,而是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结合现代油画的创作理念进行油画的创作。
一、我国传统艺术造型传承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精神方面,认为没有精神文化生活难以生存下去。因为缺少灵魂的人类无异于行尸走肉。传统艺术造型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研究传统艺术造型的传承规律是相当重要的。而经过岁月的积淀的传统艺术造型对于整个社会也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我们在研究它的传承规律的同时不能忘记它带给我们国家的一些意义。这样的文化传承让我国的五千年文化更加的完整,让我国的民间文化更加的具有韵味。而传统的造型体系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具体承载形式。这种传承是现代油画创作设计走向国际化的必要环节。
二、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再认识
传统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几千年来,我国传统的造型文化经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一些恒常的主题,但它们的表现形式(造型方式)却具有多样性,却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对图腾崇拜是我国的图形文化的起源,由于生存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古人对自然和宗教有着无可比拟的崇拜。为了对理想主义和浪漫思想的向往,人们常常赋予了一些图形以吉祥美好的寓意。如:莲花象征的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洗刷,所流传下来的具有人文特色的造型艺术,是被中华大地普遍认可的,支撑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这些形式多样的造型中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这种神韵的承传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造型观念,即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造型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它们所承载的这种生命活力,在现代生活中仍有强劲的表现。
三、意境的升华
我国传统的饿图形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这些传统图形中,往往蕴藏着更多更深的意境。我国意境文化意识是人们对理想主义和浪漫思想的向往,常常用借喻、双关、谐音等手法表达。我国意境文化是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体,具象是抽象的表现,抽象是从具象中衍生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是感情与理性的完美结合。现代设计追求意境美,意境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贯穿了我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设计对意境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油画创作中的借喻、谐音等。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儿女无论干什么,都比较讲究“意字,“意承载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体现了人们的风格和感受。
四、形的重构
由于我国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我国传统图形与现在图形的造型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的传统图形主要重视的是实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注重在组构时,遵循求整或求对称均齐的方式,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与礼让关系。如我国的太极纹、四喜人纹、九宫格、米子格等都是遵循这样的原则。现代设计是将这些传统的图形结合现代的构成手段,将从传统图形中提取的形元素进行新的设计重组。这种设计方式不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此外,还能充分的表达设计理念与个性。不是单单的照搬传统的艺术造型,而是在充分认识,能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再创作设计传统艺术造型,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或者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不仅能够表达设计理念,还能够体现民族个性。
五、神的传承
神的传承是对形重构和意境升华的沿用,或者是进一步发展了提升了传统艺术造型。将传统艺术造型进行新的创造需要抛开美学传统的物化表象,探索深层次的精神领域,同时结合现代西方设计的各种理念及流派,在进行油画创作时,能够吸收两者的精华,融会贯通,寻找两者之间的桥梁,是创作的作品能够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的要求,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所认同的现代设计。如新疆油画艺术家在进行油画创作时,使用当地风度的生活场景、传统的工艺文化及古老的建筑形式作为油画语言传达的介质,在笔触的挥动中表达了我国的人文关怀,是情感得到了升华。
六、结语
【关键词】 高中 语文 教学 文化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规定:"高中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要渗透传统文化。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化缺失
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的历史积淀,民族性是其鲜明的特征之一,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不同国家的语言都在传承、发展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国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精神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文化的传播又主要通过语言文字途径。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高度交融的时代,通过对汉语说明与演绎,引导学生进入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意义世界更彰显重要。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压力,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现在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作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网络用语,这样严重的影响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和辨别能力。二是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即使学一点古代作品,也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的文言文试题。使得本来就很薄弱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微乎其微了。三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太差。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现在的学生中被轻易的抛弃,甚至恶搞演变成低俗文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化意义
首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热爱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厚植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离开了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就失去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重视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与积极扬弃已成为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所达成的一个共识。
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的传播就是把文化的有益部分转化为个人的主观精神。语文总是镶嵌在文化之中,当时教材的文化包容,一直是支配着古人也影响着后世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原则。在文化意识高度自觉的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要热爱本国的母语。从语言的层面关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一个重要思想:教育学生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爱自己的文字,爱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爱写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的作家,爱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兴起的汉字文化学、语言文化学的研究表明: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结品和载体。
二是追求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语文教育负有传承民族文化,为学生的一生打好"精神基础"的底子。因此,高中文新标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感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经历、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培育精神以终身受益。
其次,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开放的文化胸怀。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化自然也呈现也多样。中国经历改革开放30年,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是文化多样发展的理想,以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是我们应具有的文化包容观。高中语文课新标准明确规定:应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主张用多元文化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新的国民素质和文化品格。同时,开放的义化观有利于促进文化的整合,促进本民族的文化繁荣。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途径
(一) 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将语文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它以充满文化足迹的经典作品为血脉而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并且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体现着教育的本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对汉语的认识开始,突出汉语自身特点,从对汉语自身的特点说明与演绎出发,引导学生来体会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
要在中学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转变中学阶段中传授知识而不管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到提高学生文化品味的高度来认识。其次,还要转变以文言文代替古代文化典籍的观念。我国历次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只提到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实,我国还有不少优秀的文化遗产,是用古代白话记录并保存下来的,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白话小说等等,都是古代白话作品。事实上,这部分内容,在任何一套语文教科学书里,都占有不小的分量。
(二) 教材的编写
中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有主要的一环,就是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要拓宽选材的范围。要根据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许多过去认识不清的东西渐渐为人们所认识, 所理解,就可以吸收到教材中来。在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既可以编进必修课教材,也可以编写选修课教材,还可以是课外自读教材。在选文的形式上,既可以是古代作品的原典,也可以是现代学者用现代文写的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文章。中学生有必要读一些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读物。
(三)加强汉语思维方式的教学
一个民族的语文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密切的联系。如在篇章修辞上,我国传统修辞理论讲究前后照应和首尾照应,强调修辞的效果在整体,而不在部分。这种修辞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思维的反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突出传统文化的这种思维特点,针对这一特点作进一步说明,这样首尾呼应能使文章前后文气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体现了传统文化重视整体的观念;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作特点,在作文时重视文章的整体构思。汉语中对偶修辞发达,这是汉民族讲究对称、均衡、喜欢整齐的思维方式的反映。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对课文中对偶句的分析,启发学生感悟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