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

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

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培养

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或者从事某种活动时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或心理倾向。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某个阶段的学习者,他所具备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都能产生很好的作用。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会在学习中启动思维,冥思苦想,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在学习中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生制作表格的时候,学生常常对表格的制作感觉到枯燥无味,后来我就在教会学生基本的操作后,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张心目中的课程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出一张自己喜欢的课程表。并且,强调制作的课程表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意识,要富有个性化。后来,通过这种教学,我发现,学生不仅在制作课程表的同时复习了表格制作的基本操作,熟悉了各项操作流程,而且提高了对表格制作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渗透了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制作课程表时学习兴趣大增,通过自己积极的想象,大胆的创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不同效果的课程表,其中还有很多独具一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能分开的,一旦分离开来,就必然会让创新教学的效果大大降低。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在教学中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第一步,也是不可以忽视的重要部分。可以适当运用提问的方式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提问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创新精神是进步的动力,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不能满足于现有的观点,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换角度思考问题,积极思考除了当前的这种解决方法之外,有没有更简便、更简洁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科研队伍建设

一、概要的建设内涵

协同这一词语,惯常用在管控供应链的架构下。这一词语的本源含义,是为链条固有的节点企业,突破惯用的各类壁垒。建构好的这些壁垒,涵盖了互通流程内的预设边界,包括信息互通的隔断、财物互通的隔断。突破了惯常的壁垒,现有的企业节点,就能为预设的同样目标,创设出调和运作的总框架。经由互通及开发原初的资源,促动资源惯常的增值,以便创设出整体态势下的供应链。如上的做法,能有序限缩原初的供应成本,促动利润的升高。供应链衔接着的节点企业,就会接纳双赢这样的新局面。

产学研架构下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我校这一范畴内,已经建构了十多家。产学研架构下的协同基地,经由优化及整合,接纳了医学院校、周边区段内的企业、特有的研究机构。吸纳了如上的中心要素,指引现有的研究路径,步入实质态势下的工作轨迹。创设出来的协同框架,可以分出三个层级:科研机构特有的合作架构、企业单位特有的协同架构、地方范畴内的事业单位协同。

院校现存的这些基地,接纳了产学研特有的内涵建设。在这样的根基之上,开展实质范畴内的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创设出来的学位论文,应衔接起实践层级内的真实状态,带有特有的应用意义。吸纳并评选如上的论文,可以促动示范效应的延展。产学研架构下的协同合作,整合起了优质态势下的教育资源。把高等院校,看成特有的协同主体;依循科目延展的要求、研究生惯常的培育要求,去吸纳校外架构下的多样资源。这样一来,就创设出了长效框架内的管理机制,促动长效体制的渐渐形成。

二、现有的培养背景

伴随经济的延展,创新型这样的新人才,也增添了原初的需求范围。在科技延展的总倾向下,要助推高等教育原初的质量提升,创设出人才培育的可用模式。在这样的态势下,应着力去提升原有的教育水准,更替惯用的培育路径。全面架构下的教育改革,应明晰人才培育的特有要求,增添原初的科研能力,助推文化层级内的创新。企业要接纳深度合作,创设出协同创新这一范畴内的战略联合。只有这样,才能促动互通及共享。要联合现有的科研机构,预设项目攻关的必备路径。积极去助推协同及创新,经由体制的更替、预设的政策指引,激励院校去协同院所,促动科技这一范畴的资源分享。如上的对策,带有指引的价值。

协同架构下的创新实践,在国内外特有的实验中,获取到了凸显成果。例如:硅谷在科研架构下的凸显成就,是协同区段内的企业、科研范畴内的机构、区段内的行业协会,创设了扁平框架内的创新网络。如上的创新路径,凸显出了自治的特性。上世纪时段内,日本预设了工矿业这一范畴内的组合法规,助推了行业架构下的创新及协同。这样的规则明晰:若某一特有组合,被看成技术架构下的研究组合,则带有非盈利的总倾向,被赋予偏多的税收优惠。电子通信这样的调研机构,整合起了区段内的电子企业、半导体这样的研制单位、区段内的大学,一起创设出了关涉这一领域的协同框架。带有关联特性的多样领域,也在如上的协同路径下,创设了领先的特有技术。带有攻关特性的侧重成果,都是经由协同及创新,产出的新颖成果。

在以协同创新为基础的背景下,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科研队伍的建设情况进行研究,需要结合基地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针对协同创新供应链结构进行研究,对于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研究框架,需要以协同基础为研究框架,通过优化和整合,加之以研究路线为指引,结合科研队伍建设情况的具体工作路径的真实情况,来合理建设培养基地科研队伍建设的协同框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科研队伍建设的情况内涵的建设,开展实质性的科研队伍培养。同时要结合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实践层面的真实状态,可以促进推广示范效应。在促动创新提升这一范畴内,国外固有的研究成果,凸显了递增的态势。创新出来的新颖团队、预设的新平台,都促动了理论层级的深入。我国固有的知名大学,为培育某一架构下的拔尖人才,进行了偏多的探究,累积得来珍贵经验。例如:首都某院校,接纳了特有的资助项目,对院校范畴内的研究生,预设了如下的培育路径:课程学习这样的时段,被设定在固有的院校以内;研究生创设论文的时段,被设定在接续的工作时段中。分出来的两个时段,预设了两种导师。这样一来,研究生就深入现有的企业以内,明晰了行业特有的工作流程,明晰了实践操作这一范畴内的多样途径。研究生经由协同创新路径,更替了惯用的选题方式。

三、建设中的协同思路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建设应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入手,建立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合作系统,扩大科研队伍的培训范围,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共同培训提供政策保障,促进融资渠道多元化,加强先进的管理系统的基础平台的建设,科研队伍特有的建设路径,涵盖了协同思路。具体而言,就是促动整合及优化,让产学研衔接着的多方主体,都能接纳协同架构下的受益。协同创新这一范畴内的合作路径,是创新体系特有的新颖模式。这样的模式,延展了惯用的创新原理。协同成效的真实态势,关涉着认知递增的真实速率,以及选取出来的运转模式。高校固有的优势科目,应当协同省市这一范畴内的科研机构,促动互通及协作。创设科研架构下的新平台,把院校原有的博士生,当成调研必备的主体。一方面,让院校现存的那些研究生,能获取带有重大价值的、科研科目架构下的锻炼时机;另一方面,认真助推科研成果的递增,促动这样的成果延展,以便创设出双赢态势下的科研框架。

随着中国高科技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地方高校毕业生教育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式,故而需要加强对科研队伍培养目标定位的训练,同时还需要以研究生培养质量改革发展合作教育基地为桥梁和纽带,并且需要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科研队伍的综合能力,体现出与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一致。我国对人才培养工作已经越来越重视,加强合作教育的实施,建设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经济持续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符合当前稳步增长的新形势,所以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基础的联合训练对于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便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在这项研究中,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当地的需要,将为地方服务为基本出发点,并提出针对科研队伍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高水平的不同类型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培养目标上,应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加强对科研队伍的主体性培养,体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研究与当地企业积极合作,扩大地方高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科研队伍协同研究框架的建设,整合教育资源的质量状况,将高校作为培养载体,促进研究生共同培养,吸收各种资源,在这种方式中,创建科研队伍培养的长效管理机制,进而逐步形成长期的系统。教学质量是研究生科研队伍培养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需要加强对科研基地改革创新,探索新的模型和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在现实的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围绕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目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多样化的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进一步推动联合训练基地的建设。基于合作办学的共同培养模式,依据知识产业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结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特点,对研究生基地建设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加强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研发科研团队的基础水平,促进协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和企业要进一步合作,努力探索科学研究基地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创新长期联合培养的新模式,通过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创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的基础,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进而提高科研队伍的整体实践能力和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推动学校和企业人员培训科学研究的发展。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建设是我国现阶段有效、可靠的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方法之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建设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学习,以及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和提高培训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要更替旧有的合作机制。这是因为,惯常的产学研互通,还缺失实质架构下的真正意义。原初的知识价值,在不断增添。为了促动原有的知识增值,就要在预设的合同以内,明晰知识产权应有的归属疑难、现有利益的协同配置疑难。经由认知的凝聚、产学研架构下的互通协同,来凝聚现有的研究主体。高效态势下的、可用的协同机制,以及互通范畴内的管理机制,就应当被创设出来。调动起主体潜藏着的协同热情,促动创新的延展。这样做,能预设应用架构下的高层级培育路径,助推人才的产生。

四、结语

院校与现有的企业协同,创设可用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培育出高素养架构下的研究人才。这样做,能助推科研水准的升高,培育出可用的创新人才。协同创新这一范畴内的新颖模式,带有稳固特性及长效特性,助推了原初的团队建设。更替旧有的教学框架,凸显出实践能力的促动和提升。这就增添了应有的创新思维,稳固了队伍建构的总框架。

参考文献:

[1]王家全,唐毅,吴辉琴.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科研队伍建设与探索[J].大众科技,2013(05).

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时期 大学生 科技创新

在新的国际发展形势下,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战略性问题,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能够承担起民族振兴大业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便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当前不断增大的社会就业压力需要通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高来缓解。国家教育部早已指出:在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我国毕业生数量却有了较大的增幅。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随着市场结构的调整,城乡结构的变化,新技术得以实施,新产品不断研发。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最后,高校创新体系的基础内容要求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需要使其培养的人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够适应时展要求,进而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大都处在开发创造力的最佳时期,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当前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具有浓厚的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已开始逐步地发展。但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另一方面,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敏锐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

第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且知识面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第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 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但往往由于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我国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创新技能往往缺乏,加之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我们往往是闭门造车,而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

第四,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创新精神。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知识面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缺乏行动的信心。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往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虎头蛇尾,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学府,实现高等院校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作用,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力度:

第一,努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舞台。

首先,稳定的团队,长时间的投入是科研活动所必须的两个方面。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意识。科技创新活动的进行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科研毅力,使学生把科技创新活动当作为一种锻炼自己思维、考验自我意志的成长活动;其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生分析创新在日常学习与科研活动中的重大意义;再者,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校内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自主选题与实验能力,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想法来选择方向、确定课题,不断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力度。

第二,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首先,生活实践是科技创新的来源,深入落实大学生科技实践的相关措施,努力培养学生细心全面的观察能力与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训练学生的智力思维和动手能力,努力构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水平。再者,充分考虑科技创新活动的延续性,建立一支富有活力的学生科技梯队,面向学生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组建团队,建立跨专业、跨年级的科技活动小组,同时,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秀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国家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殷殷期望,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董亮,罗明明,涂小东.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周刊,2007,9(20).

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1 前言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当前国际竞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才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人文素质教育在现如今的教学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对人性进行教育和培养,通过使用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的手段,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明和文化成果进行有效的传授,对受教育者进行文、史、哲、艺等方面的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文气质和修养,对人文修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得人类文明发展成果逐渐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修养。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教会学生们如何更好的做人,如何更好的为人处世,以及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正确对待[1]。

3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进行的人文学科的教育,因而在进行实际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文学、哲学、历史、艺术、政治、思想、语言以及道德等方面。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和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受教育主体的人文知识素养,这是受教育者获取人文知识的主要来源。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注意到对不同层面的教育,比如说人类意识教育、文化教育以及精神修养方面的教育。通过对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全面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使得学生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和磨难的时候,采用合情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应对[2]。

4 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能力创新的影响

4.1人文素质教育是丰富大学生获取科技创新知识的良好途径

科技创新知识是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渠道,当然,仅仅依靠掌握到充分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不足以有效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的,还需要不断健全自身的知识体系。丰富而庞大的知识体系,需要包含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知识结构,需要对多种学科方面的知识进行充分学习,同时还需要对人文知识进行有效掌握。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能够给大学生充分学习人文知识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让大学生们在文、史、哲、艺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这样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并且为学生们获取良好的科技创新知识创造条件[3]。

4.2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格的重要方式

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的时候,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和困难的阶段,这条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和坎坷,想要在困难的情境下坚持自身的方向,就需要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精神作为支撑。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逐渐培养起大学生良好健全的科技创新人格。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思想上的渗透,让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情操,使得大学生们能够逐渐形成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这对于逐渐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4]。

4.3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科技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是科技创新思维,只有将自身掌握的丰富知识逐渐转化为相应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教育的重要作用。而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有科技创新思维的重要参与。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对大学生进行众多学科知识的教育和传授,通过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们升华人文思想,并积极运用这类思想对人文知识进行内化,这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具有良好的效果。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由此能够得到有效的互补,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5]。

4.4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充分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

科技创新技能,主要包括熟练的能力和试验技巧、新型技术工艺的操作能力、创新技法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展示表现能力等。大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技能,这也是是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大学教育体系中对于学生们的科技创新技能较为重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们的这些技能进行培养,但不容忽视的是,专业技能较为单一的情况仍然存在,这就对与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拓展大学生的科技技能体系,但是能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具有良好的效果和意义。如果大学生针对较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水平掌握程度不高,将会影响到其对更加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很大部分上都是因为人文素质教育是有效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推力。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们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薄弱环节,从而采用积极手段进行改进[6]。

5 结束语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正确,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走上正确的科技创新道路。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文素质教育是丰富大学生获取科技创新知识的良好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格的重要方式,还体现在了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科技创新思维,以及能够充分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汪帆.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1.

[2]王洪波.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9-120

[3]林万成.基于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3):51-52

[4]汪楠,郝一伟,焦宗元.黑龙江省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31(4):49-50

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有志向

应用型院校是相对研究型院校而言的,它主要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和卓越工程实践技能的人才。科技创新活动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科技创新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动力。一次成功的科技创新活动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的内涵,确切地体会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力量的模式。科技创新的成果如果成功地向产业技术转化,不仅可以为企业和学生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从内在坚定学生的治学理念,从而引领好的学风研风。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为应用型院校提供一种卓有成效的办学指针

虽然应用型院校是依据教育法规政策和人才培养计划办学,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大的自由度。怎样办学才真正符合办学宗旨,怎样办学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怎样办学才真正服务社会,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会找到中肯的答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意识和进取意识,营造好的学风,为学校节省大量管理和宣传资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反馈信息,能让学校知道学校把握社会的真正需求和学生欠缺什么,进而能精确设置教学模式。

1.3 大学生科技创新为教师研究提供风向

教师是办学的主导力量,高校教师不仅要执行教学职能,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职能。传统的高校教师科研风向是由所谓的学科前沿引导而不关注来自下面——学生的呼唤,这使得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脱节,师生之间缺乏共鸣。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可以获得自己的治学方向和素材,在师生互动中实现良好的教学循环态势。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技能、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还没有大规模培养研究生的资质。学生以本科专科为主体,同时扩招使得生源质量下降,大部分学生基础不牢,学习能力不强。而科技创新是最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高端的专业技术的,这就使得本科生的创新技能、知识储备常常是显得不足了。创新技能及知识储备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吞噬着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可行性。

2.2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有力支撑和长效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研究型院校资金来源有限,能用于学生科技创新的更少。资金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有个设想,需要做个模型出来,钱不够,放弃;有个数据需要计算,缺乏高新能数据处理工具,放弃;需要跨专业构思,团队力量不够,放弃……在没有有力支撑的同时,缺乏长效机制也限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的发展。由于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面貌是选题目的性不明确,后继性缺乏,不同专业的学生各自为战,不能协调配合。

2.3 指导教师自身研究与学生科技创新没有内在外在的一致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自身有教学任务和研究任务,时间很紧。当前教师价值评判标准也使得教师的精力没有花在学生身上:教师自身研究课题趋向快餐化、跟风化;教师研究方向侧重理论深度,与学生科技创新实用性目标不协调;教师缺乏成块时间真正同学生深入探讨。

2.4 企业等社会力量同学校的校企合作重点没有放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虽在于培养实践性强的技术人才校企合作,但一般只是作为实习基地的形式同学校合作。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很难获得企业的大力支持;学校管理制度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只能在校内完成。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湖南工程学院等甚至采取了“3+X”模式,但这种长周期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也难以对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其他形式的合作就更没有力度了。

由于以上及其他诸多支撑不足,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目前缺乏活力和实际价值。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多呈现为论文形式,即使很具体的发明创造也大多没有机会进入向实用技术转化的环节。作品浮于表面,主管部门也没有认真验收。要开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新面貌,还需要国家、社会及学校做大量的支撑工作。

3 为改善应用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貌的建议

3.1 国家要加强政策性引导,构建全方位的学生科技创新支撑和奖励系统

政府作为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政策制度上要尽量向学生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提供更多的资金,通过更大幅度的奖励措施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对指导教师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使得教师能自发热情地参与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例如加大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取得卓越成果在教师考核评职中的权重。加大正面宣传,使得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成为一种阳光之举。

3.2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投入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依靠,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起决定性的影响。为改善学生科技创新的面貌,学校首先应在规章制度中支持科技创新。其次,设置各种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奖项。加大科技创新在综合评比中的权重。制定系统化的政策鼓励教师深入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另外还可以积极开辟校企合作新领域,组织针对性强的企业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实现平台,在适当的时候要能将科技创新成功快速转化为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科技创新的信心。

3.3 学校当地企业应主动积极参与并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撑

在校学生活动范围一般狭小,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当地企业最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支撑。我们并不是要求企业充当慈善家的角色,事实上,当地企业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最大的收益人。企业如果能主动创建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自然也就是创新成功的优先受益人。一般科技创新活动中会涉及到模型制造、效果检验及实践论证等,这些方面学校当地企业最能提供有效的帮助。每个企业都需要人才,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能发现真正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人才,这样常常能节省很多招聘资源。总之,学校当地企业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好处是多元的,只要各方面积极运作,一定能建立卓有成效的企业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